教师成长范文
时间:2023-03-31 03:0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成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它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这就要求我们读懂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学生,做能给学生指导与关怀的师长和朋友。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比如王昊同学给我提意见说:“老师,你以后再不要拖堂了”我欣然接受,并请同学们监督。学生脸上写满了喜悦,对老师更喜欢了,上课效果更好了。关爱学生还表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宝贝,精心培育。能把优秀学生教好,这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是,能把差生教好,发现他独特的长处,使他成才,这是名师才能做到的。比如,班里一个习惯较差的学生,他总是刚发过的东西就丢,我对他说,把课本读一读,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也不荒废时间,增加你的知识,他以后上课他总是认真地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巨大的进步。
二、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立足课堂,研究教学。课堂是教师生活的舞台,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的精彩回答、奇思妙想,或者学生上课时的举动,我都会当成宝贵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按照学生当前的状况去做,课后及时写下教学反思,积累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用教育教学的规律去指导教学。不满足于当一名教书匠,而是做研究型的教师。比如,学生为什么不发言?我反思如下: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难,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或无从下手。为什么表面上会风平浪静,因为教师包办代替,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我经常反思,使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知识就不太费力”。为此,我坚持每天读书,读专业书籍,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与经典交朋友。勤于笔耕,踏踏实实,坚持每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精彩瞬间,这是自我成长。另外要通过同伴互助成长,我校每星期都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交流这都是我成长的机会。把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伴探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专家引领主要是听专家的报告和远程教育学习。暑假骨干教师培训看专家的视频讲座,我受益匪浅。
篇2
一、个体独立变成伙伴协作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家访、找学生谈话,及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靠教师独立自主地进行。这特性使教师工作成为一项独立工作,而非集体工作,教师间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研讨的意愿和意识并不强。
在校本研修的组织过程中,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福新小学努力打破教师“孤立作战”的局面,逐步引导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培植团队信念。通过这种信念引领团队中每位老师的工作,激励他们思考与实践、合作与竞争,建立共同的愿景并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团队信念产生的强大推动力,让每一位教师有所感悟,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团队中进行思想碰撞,完成经验共享,在成就各自特色的同时实现团队协同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自主管理、自我超越的团体,离不开骨干核心人物的吸引、感召和热心奉献。在这个团队中,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在教师团体的管理中起着中心作用。教师们围绕团队的共同愿景,每个人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发展自我、完善团队的责任。
目前,福新小学成立了五个“明师(明白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中校本研修工作坊以组织策划教师研修活动为研讨中心,旨在引领校本研修的组织策划者探究“怎样的组织策划才能够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问题。另外,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综合学科教学工作坊则负责组织学科研修活动,激发本学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潜能,提升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帮助教师形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良性发展路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专题学习”和“课例研究”为双翼,形成科学的研修活动体系,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学科工作坊的研修中,学校尤其重视集体备课,出台了福新小学集体备课制度,对备课方法和过程都进行了指引。在集体备课中,大家既分工又合作,明确各自在上课、说课、评课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确立课题、撰写教案、查找资料、反复试教,全组教师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引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集体备课也逐步成为教师乐教、善教的源泉,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推动平台。
二、外界输入变成潜能激活
传统的教师培训课堂主要是单向灌输式的。如讲座模式,培训者是指挥和控制中心,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手段单一,受训者没有选择教师、内容、手段、时间、地点、活动方式等的权力,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不强。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忽视了教师的能动性,没有发掘教师自身的智慧和潜能。
篇3
路径之一:建设人文化校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满足教师渴望尊重与爱的需要
1.创设愿景文化,倡导尊重教育。学校的愿景文化包含着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办学宗旨和使命、师生发展的目标、学校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描述等。作为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引领,它发挥着引领、激励和凝聚教师的作用。两年多来,我们秉承了“和谐、创新”的校风,“乐学、多思”的学风,“融通、精进”的教风,“每日必问”的校训和“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育人理想,着力融铸学校高尚的精神文化,引领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发展。
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学校发展愿景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景规划,激发教师个人成长的内趋力,提升他们自主发展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的制定与教师成长记录袋的逐步完善,教师们从机械的、重复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开始寻求改变,追求主动成长,对自己的教育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并逐步向既定目标努力,多数教师已实现了自己的短期发展目标。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专业理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支持。我校将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宣言》、《面向社会的八项承诺》、《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校园内醒目位置放大张贴,每年都组织教师重温《宣言》的内容,每年所有学生都给他们的爸爸、妈妈捎回一张印着孩子所有任课老师的亲笔签名的承诺书,不断地将“三爱两精神”(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两精神:奉献精神、探索精神)的师德传统内化为教师的精神支柱和专业理想。我们还通过师德规范学习讨论、英模教师事迹报告观摩、优秀教师案例学习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
3.启动温馨工程,优化人际关系。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心灵的接触,感情的交流,可以进一步唤起彼此的尊重和了解,形成对现实的积极态度,从而增强凝聚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努力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启动了温馨工程。每位老师都能在他们生日时收到学校的祝福蛋糕、鲜花,老师的婚丧喜事学校都能及时地送上亲切的问候,平时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以消除思想的隔阂,促进情感的融洽。我们还在三八、元旦、教师节等节日举办各种丰富的活动,增强相互的交流机会,不仅形成了团结、竞争、进取、活泼的团队作风,而且干部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真诚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大家都乐于在这样的团体中工作。
4.营造人文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干净整洁,美化绿化,各种文化专栏以及教学楼、实验楼内外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等,这些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也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教师的心灵,不经意中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我们十分注重办公室文化的打造,每个办公室不但窗明几净,而且富有文化的内涵,“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孩子、乐着对同事。”“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等等警言不时地提醒着老师们,校园醒目位置的《教师的风采》更是让每一个老师都享受着家长、孩子的尊重,感受着做一位教师的幸福。
营造人文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全体教师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积极为教师创造学历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思维活跃、个性独特的教师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也可能给管理者带来某些方面的麻烦,我们多以欣赏的眼光、赞许的态度来激励他们,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我们努力转变传统的封闭型、经验型、行政型、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积极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共谋学校的发展。
路径之二:建设阳光型校园,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满足教师渴求安全环境、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
1.坚持依法治校。我校认真执行新《义务教育法》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修订了《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常规考核实施办法》等治校规章,涵盖师德建设、教学常规、学生管理、人事考核、安全教育、校务公开等各个方面,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法制观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我们把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和收费行为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活动,依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依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努力体现人文关怀,创建和谐校园。
2.坚持校务公开。教师需要公正,期望工作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因此,我校大到招生、招聘教师、教育收费、职称晋升、津贴分配、评优晋级,小到教师的年度考核、公开课选拔、平时的教学五认真考查等等,无不坚持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操作,为老师们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校务公开已经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3.坚持民主管理。我们始终倡导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坚决杜绝一言堂,竭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教师需要尊重,期望理解和认可,所以学校的发展规划、特色建设、课程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职称评审办法等等,我们都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这样的管理,教师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进而也会内化为发展的动力。
4.坚持客观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呈阶段性的递进,常常有一些瓶颈期,我们注重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帮助他们走出瓶颈,在专业发展的路上健康前行。在评价中我们本着真诚、客观的原则,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剖析,并指明努力的方向,深受大家的欢迎。
路径之三:建设学习型校园,为教师专业发展增添可持续的后劲,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1.让教研成为一种文化。在校本教研中研究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喜爱和欢迎的。要持续保护好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动力,并不断感受到校本研究带来的自我成长效益,需要对校本教研的制度、形成内容等进行不断地总结、改善和提升,使之形成适合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教研文化。我校不少中年教师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但缺少创新意识、研究意识。针对这样的实际,近两年来我们实施了“专家引领、课题引路”的校本教科研模式,通过举办沙龙、同课异构、课后茶座、专题讲座等老师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研讨,内研与外训双轨并进,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消除了误区和盲点,提升了专业素质。
2.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提高教师素质有一个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而读书活动不失为一种最经济、最没有限制、最滋养人的自主学习的校本培训形式。我校在教师集中学习前,都会请一位老师进行好书的荐读,每周星期二也会辟出一段时间让大家在阅览室静静地阅读,每学期要求老师们精读一部教育专著。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对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促进专业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让反思成为一种方式。“经验+反思=教师成功”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把教学反思既作为培训的重点,也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我们要求教师每课上完后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记录本上书面呈现出来;学生单元练习及期中、期末阶段性测试后都必须书面总结反思;公开课评议之前要由授课人先作详细的教学反思;教研组要不定期召开教学教研反思交流会,每人必谈,敢于自我解剖,互相启发。在这种深入实际的反思交流中,教师真实地享受着成长的快乐。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制定各学科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法,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4.让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学校要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提供操作平台,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我们建立了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校内一批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都开展“合作小组教研展示课”活动,全体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地位、知识点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情感要求特别是个性差异来设计一节课。合作小组的教师在广泛交流、深入研究后,确定一位教师出课,课后由另一位教师说课,其他几位教师评课。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那种教研活动谁出课谁挨累、其他教师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不高的局面,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同组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路径之四: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形式多样的平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物质需要
1.校园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网络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近年来我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压缩非教学方面的开支,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在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的基础上,学校又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室室通网络。我校集团的校园网点击量超过300万,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
2.教学资源库――教师专业发展的蓄水池。从2009年开始,我们着手建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老师们研究出的每一节成功的课例,设计的课件、教具、学具,发表、获奖的论文,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外出学习所看到的优秀课例、案例等等,都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蓄足了后劲。
篇4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评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带着听课笔记本认真评就行了。甚至有的认为,评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研任务,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搞成了形式主义,导致评课的活动被畸形地演变成为“茶话会”“聊天沙龙”,老师们在一起不着边际地胡扯一通。其实不然,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发挥听课评课的多重功效,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怎样进行评课”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收集一些关于评课方面的书籍或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并且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以便为改善评课质量打好基础。
开展教师评课比赛活动
评课的过程就是对课堂教学透彻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是反思教学理念、总结教学方法的过程,它可以推动教研活动的深入,加快教师的成长。但以往的教研活动只注重交互式评课,往往是少数教师点评发言,大多数教师只充当听众,缺少深层的思考,不利于全体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校本教研活动“上课―听课―互动式评课”的模式,而是经常性地开展“一课一评一比赛”书面评课比赛活动,要么现场听课后评课比赛,要么观看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口头评课比赛。这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懂得了如何运用新理念评价新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以赛促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做好评课“备课”
上课需要静心准备,评课也同样要事先做好“功课”,否则,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吸纳了有些研究者提出的“生成式”听课的观点,要求听课者对上课流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和反思,寻求改进方法,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生成式听课改变了传统听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听课者要预先熟悉教学内容和学情,带着思考、学习、探究和问题去听课,最大限度地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习、听有所问。这样,在评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各抒己见,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聚焦式研讨性评课
评课是老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评课时,同一教研组成员都要参加。由于一堂公开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为使评课有效开展,先由执教者自评,包括阐述课的思路设计和构想,总结得失,自己打分定级等。然后由教研组长事先确定的两名主评,由他们做主题发言,其他成员随机发言。所以评课时我们主张摆脱从教学目标设计到教学内容组织,从教学方法选择到教学效果评定那种面面俱到的评课旧习,鼓励教师抓住一点深化探究;让所有参与评课的教师在发言时采用“2+2+2”模式,即谈两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谈两点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两点建议。这样的评课有针对性,便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要处理好设问与答案之间一对一和综合性的关系,要有效利用“直叙式”设问和“探究式”设问的优势,使评课能够真正体现出研讨的作用。
让讲课老师参与评课
在评课活动中,主讲老师要么回避评课,要么一言不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评课中的一大误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主讲老师对别人评价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功效。因此在评课前让主讲老师“说课”:分析一下教材,讲讲教法、学法,介绍一下教学程序。这既是对主讲老师的一种尊重,也有助于评课者准确透彻地把握评课尺度,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在评课过程中主讲老师可作简单自我评价,并就其他老师的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没有必要的交流、沟通,参与评课教师极易流于表面现象,势必增加评课的负面效应。
让学生参与评课
篇5
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是每个老师思考最长的问题。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由生到熟、由学习到到模仿再到形成自我风格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到激发学生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教书成长;专业学习;教学风格;兴趣爱好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何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如何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模仿
所谓模仿,也就是教师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教学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对自身工作的一种初步认识和学习。听课是新教师学习借鉴他人课堂教学优点,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听课,特别是听老教师、经验丰富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对新教师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有些新教师在听课时,常常和学生一样拼命的记笔记,有些则常常关注老教师的教案线索,却并没有注意到老教师上课的精髓: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怎样逻辑严密,怎样把控课堂教。提高听课效率,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是新教师学习老教师先进教学经验,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对教学工作的熟悉和了解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具体而现实的认识,也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也是对教师形成自己教学分格和教学方式的另类体验,那么接下来就是教师在自己上课时对方式和技巧的亲身体验。这时教师应以多听多看和多讨论为主,并就自己的课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知识的接受程度成了教师的标准和依据,教师在这时会注重自身的教学技术能力,会从不同的教师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加以应用,从中体会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这也成为了教师以后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二、 教师的学习和自我钻研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成长是快速而强大的,对新方式新理念的接受也最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在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后会逐渐自己独特的形成风格和教学技能。如我在工作中体会到以下几种心得:第一,学生都有表现欲,就看教师会不会抓住并加以利用,来引导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学生喜欢受到表扬,在受到表扬刺激后会对学生有种有信心,不难、原来如此的想法。 第三,和学生的关系对自己所教功课成绩会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所授的课程会追加兴趣,兴趣的作用很大,对成绩影响就更大了,所以老师应该与自己的学生处好关系,让他们喜欢你。第四,就是教学技巧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让学生自己主动学,先易后难,让他感觉到学习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逐步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那就有了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学自己改自己阅,再次就是让他们玩。今天的任务完成了,给他的表扬就是让他们去玩,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然后就是奖与罚的挂钩,出现的错越多玩得时间越少。这样在学习和作业方面他们自己会注意、细心、认真起来,比我们喊更有用。
三、职业感悟
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的伙伴。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巧妙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堂40分钟里愉快而又主动地学习, 达成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中心理念。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展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篇6
关键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措施
教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力量。教学监控能力作为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1],在专家和新手型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是不同的。可以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角色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化,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我国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是由学者林崇德在《中国教育报》提出[2],后申继亮等人结合了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大量对比研究后得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其维度的划分上,主要有两种: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根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范围,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并且教学监控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课后的反省。[3]在这个循环变化的过程中,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是前提;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是基础;最终需达到课堂的控制与调节的目标;课后的反省不仅是对本次循环的巩固,更是下次循环的基础与前提。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只有达到第四阶段时,他才离“专家型”教师更近一步。
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首先,就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反映到学生身上,教师的任何一个细小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夸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能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各相关要素,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作为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与其创造性教学行为的中介[4],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一部分,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积极而主动的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它具有能动性、评价性、调节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等特征。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不断认识,在认知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成败。只有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监控能力,才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正,用尽可能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也是一名教师能成为“好教师”的原因之一。
再次,对于学校的整个环境而言,教师文化当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教师之间对教学监控能力方面的学习,必然也会使整个文化氛围得到提高,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呈现出向上的景象。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场所是教室,以教室为基准,我们探讨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在因素
在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形成的初期,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受制于外部环境。主要有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果学校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听课,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进行教学研究,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其优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家庭、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也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影响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
(二)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在因素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因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某些突发状况,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仅仅具有某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需要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有关学生的背景知识,只有将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的重组,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林崇德等人的试验证明:教龄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部分维度有显著性的影响。具体地说,是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监控能力呈现出从逐步增长到开始衰退的过程。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安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反应的掌握能力,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控制与调节能力,以及对于自己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反省的能力等,随着其教龄的增加而首先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其从事教学工作的16—25年。其后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其教学监控能力不再上升,而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5]整个过程和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而他们热爱教学工作,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及教材的实际情况,即使地堆教学活动加以计划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是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需要。新教师只有从信念上改变了,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教学抱积极地态度,以积极地方式对待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反过来,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能力期望和结果期望,因而教学效能感也较高。
此外,“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归因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教师的努力归因与其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显性影响关系。而有些教师之所以可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其基础无一不是归因于自己对每 一堂课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过程的改进。
可见,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该能力的提升促进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逐步实现专业化。
四、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影响教师生活的领域,从管理者来说需要建立良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套制度,如:开放教师的课堂,让更多老师去观摩优秀老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学习优秀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给予教师适当的任务标准,使教师可在其努力下完成;建立教师的教学反思档案,让教师对目前发展状况与之前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真正发挥其“反思”的作用。另外,在班级的微观领域,教师还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自身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教师在学校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他们如果对教师充满信任,视教师为自己的帮助者,自己烦恼的可倾诉者,将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水平作为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当然也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而教师的知识在很多学者看来,可以分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6]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如开展各种研讨会、课题研究、定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讨论交流教学心得,开展各种教育讲座,丰富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
(三)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一般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7]学校管理者应该减少教师教学焦虑,提升教师这也幸福感,激励和维持教师工作动机,勉励教师不断的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寻找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师的调节控制能力。
另外,还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能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再结合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后反思,通过这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8],不断改进自己,最终达到“专家型”教师水平。
可以说,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过程就是一名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所以为了加快教师的转变,必须也从多方面对其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根.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相关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0,9: 31-32.
[2]林带德. 教育的智慧: 写给中小学教师[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9: 46.
[3]赵凌燕.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综述[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56-157.
[4]张景焕, 刘翠翠. 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与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关系:教学监控能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9: 54-57.
[5]辛涛, 林崇德.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质与量的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1999,3: 50-51.
[6]林崇德等.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6: 16-22.
篇7
一、听课现象面面观
有些教师听课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没有主动性,因而做得很机械,听课只限于形式,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进取心不强,不能很好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客观原因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无暇顾及听课事。许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自认自己经验充足不愿听课,或者跨学科听课不愿去,但是迫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不参加不行,于是出现了应付现象。可想而知,以这样的心态,这样无目地、无计划地去听课是没有效果的,课后交流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就无从谈起。通过听课使授课和听课双方共同建立起一座相互提高发展的桥梁,从而促进双方教学可持续性发展。
二、如何评好一节课
要想评好课、前提是要会听课。没有很好的听课,就很难去评课。那么要评好一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全面、明了、透彻地去评课
对听课过程中所做的记录进行反思,把教学实例提升到研究的高度。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达成情况,目标的确定是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标准、难易是否适中等。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课堂的差距,这样去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2.评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教师是否能根据学生及教材特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而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是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新旧知识衔接紧密、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
3.评学生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等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我们平时学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理论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推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等。
篇8
关键词:学校管理艺术;促教师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出的制度,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充分关注全体教师的成长,这样学校方方面面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有效实现学校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常规教学为抓手,管理过程中既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制度更应结合实际巧妙处理教学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一、新课标下校长的角色与管理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要靠校长的引领和管理。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要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做好工作。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从大处着手,统筹规划好学校的全面工作,也要俯下身子,从细微入手,深入到教学一线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督导,切实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二、新课标下有效教育教学管理
作为校长要重视建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借助听专家讲座、同课异构、观课议课、摩课、赛课等教研活动平台,在各种教研教学实践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整间学校管理的核心。因而,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实践中灵活进行巧管理,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从案例实践中谈谈校长巧管理的艺术。
(一)巧妙化解备课风波
备课的有效管理是学校教学质量优先的基础保证。备课具有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基础。
例如:去年我校新分配来一位年轻数学男教师何某,他从某重点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其教学能力不错,综合能力较强。但开学后从不见他课前书写教案进行备课,而且他对同事们的写教案评头论足不以为然,对大家说:“抄教案有什么用,浪费时间!”“网上下载别人的教学设计算什么本事!”其他教师针对他这一现象,纷纷说道“一个本科生算什么!盲目自大!自己不写教案还对人还说三道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在学校里造成极坏影响,我面对这一不良现象,处理策略如下:
1.教学常规检查“开后门”。教导处对全校进行教学常规“三本检查”时,我对新来的何老师的教案检查不露声色地开后门。这样做让林老师吃惊、不解、还有点担心,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2.科组教研会谈体会。我在数学科组教研会上指名何老师发言谈备好课的体会。何老师在体会中谈到:一要认真钻研教材;二要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三要研究切实可行的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我的小结时,先肯定何老师的发言,进而谈对写教案的看法:即使没写教案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没备课,但写好教案对于理清教学思路一定有好处。
在上面的例子中 我巧妙做到:
进行客观管理,解决教学管理中的矛盾。突破“没写教案就没有备课”的思维定式。在管理中尽量尊重和信任下属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使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
巧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妥善处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面对种种议论和不满,不简单粗暴,而是耐心细致晓之有理,巧妙促进青年教师和其他同事间情感沟通,体现了既爱护又严格要求的积极态度。这样做,既保护了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肯定他的长处,发掘其闪光点,又指出了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弱点,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二)巧妙处理“推门听”风波
学校教学管理常有“推门听课”。它是指学校领导在不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走进教师的课堂,真实了解教师平常教学工作状况的行为。目的是检查教师常态下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以便随时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对教学过程实施督促引导,促进教师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课。但在实践中偶尔会有不和谐的状况出现。
例如:小刘是这学年才调来的新老师,教导处决定对她进行一次推门听课。小刘一见先是一愣,然后问:“你们来听课吗?”“对”小刘红着脸低声说:“对不起,我这节是练习课。” “练习课也行。”“我只是给学生做一张练习卷。”说完,小刘转身从讲台的柜子里拿一叠练习卷发给学生。这样一来,倒弄得教导处听课同志十分尴尬,不知是继续留在教室呢还是退出去,这时,我带头先离开了教室。放学时,我找小刘老师了解原由。原来,小刘以前所在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非常严格,还采取了“末位淘汰制”。一次随堂听课就有可能“定了终身”。从那以后,小刘一听有人要听课评课,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篇9
有人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追究起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探索也缘于我在教师成长路上的几次“相遇”。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到地方教科所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教育科研人员。现实进修机会的缺乏常使我陷入到“前途一片迷茫”的困境中。同时,我也发现身边许多富有激情和进取心的教师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成长烦恼。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成长的追求和思索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成长的共同追求使我们一直在寻找着适合青年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发展的形式。
循着内心对成长的渴望和对教育的热爱,我阅读了许多国内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和文章,我珍惜身边的一切讲座、信息,我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着可以滋养我成长的养分。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不断提醒我规划教职生涯的80多岁退休老教师徐报德先生;我“遇到”了叶澜教授、金美福教授的书,他们所提倡的“教师自主发展——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偶然”聆听到厦门市特级教师任勇老师年轻时和几个老师自发地每周六聚会读书的故事;我也“碰巧”阅读到了许多国内外名师和大家的成长路上都有一个“团队”相伴而行的故事……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教师个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力”,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外力”,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个体与团队在“合作互动”中的“教师文化”建构的过程。
当所有这一切“相遇”“混合”“发酵”……终于,以教师成长发展为目的,以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读书沙龙为活动载体的“教师成长共同体”雏形渐渐在讨论和思考中形成。2008年6月9日,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在厦门大学的建南大礼堂前“席地而坐”,举行共同体的第一次读书沙龙!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学术和友情共同分享的“共同体大家庭”。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既有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也有学校一线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校长),还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育老专家,老中青结合在一起,激情与智慧同在,理论与实践互补,共同探索着“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此实现青年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自主成长之路。
英国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说:“‘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四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们认同了这种“家”的理念,共同和自觉地维护我们这个温暖的“家”。维系这个家的“纽带”是大家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是各位成员们对教育的热忱和奉献。在我们这个家中,我们共同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共同阅读教育经典,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家中,没有功利思想,有的是对教育淡然处之的态度,有的是心与心真诚的对话,有的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鼓励,相互欣赏,相互分担,彼此贡献。
在“共同体”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一群优秀的青年教师因共同的教育理想信念、共同的成长需求走进“共同体”,也正是为了追求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但共同体仅有这些“理想”是不够的,让这个“教育乌托邦”的理想“扎根大地”的是共同的行动方式。
我们根据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教师自主发展的迫切需求,确立了共同体“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四大活动方式:“共同阅读——对话分享——明师引领——行动研究”,共同体成员们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围绕一个教育话题,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邀请一名或几名“明师”或“嘉宾”作引领,每个人自主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共同的行动中,每个人都自主地在“共同体”中汲取着成长的“养分”,自由地成长。
读书沙龙分享活动是体现共同体四大行动方式的最好载体,让共同体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四年来,共同体共同阅读了几十本教育经典,开展了数十次的读书沙龙。我们的沙龙活动一切本着“自由、自主、开放”的原则来组织,每次沙龙的话题不定,人员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在这“表面的不定”中有着我们“内在的确定性”的东西。譬如,虽然每次关注的教育话题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每次的沙龙研讨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宁静的、自然的对话,以及大家互相敞开心扉,谦虚谨慎地与同伴互相学习的氛围,都会自然地将我们的思想回归到“关注幸福、关注生命” 等教育的原点上来;虽然参与的人员不定,但确定的是来参与我们沙龙活动的人都是“尺码相同的人”——热爱生命、关注教育、愿意为改变教育而努力的人;虽然活动地点不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次都会精心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咖啡厅),让参与者在放松身心中参增长智慧。教育者有了休闲的心态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加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才能以一种悠然(而非急躁)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未来。
从最原始的草地上“谈天”,到教室里的专题讨论,到咖啡厅里的自由分享,再到“世界咖啡”式集体汇谈方法,从面对面的交流到QQ群、博客等网络中的互动,共同体的沙龙活动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活动海报、热身游戏、好话一句、思维导图等一个个有效的交流形式在活动中被积淀下来,我们在共同体的一次次创新中享受情趣,交流信息,碰撞思维,收获新知,深化友谊。
共同体因倡导共读经典教育书籍而有了独特的存在,因“沙龙分享活动”而生机勃勃。在沙龙活动中,我们的共同愿景得以凝聚,共同阅读的成果得以分享,明师和嘉宾的引领让共同体变得更有吸引力,共同体成员间的情感在持续性的、面对面的专业对话中得以升华,内心越来越强大,心灵也越来越清澈。
篇10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指向人的心灵的事业,这不仅是就被教育者而言的,对教育者本身来说同样如此。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存压力的增大,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免俗,许多人也把目光过多地倾注到了物质层面,在世俗物质利益的泥沼里忙于名利的追逐,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世界问题,以及人格、信念的成长也关注甚少,由此导致了教师成长中智能与心灵严重“跛足”的现象。
的确,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良好的教育可提供通达心灵的镜子!试想如果教师心灵充满了焦虑、浮躁、浅薄甚至苍白,他们又怎能培育出一颗颗美好、丰富、饱满、滋润和高尚的心灵呢?教育工作赋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可现实的教育基本上只剩下了教书这样单一的一件工作。由于育人工作缺乏可以量化的可操作性指标对教师进行有说服力的考核,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状成了制约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瓶颈。从教师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学校管理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使许多教师走上了“教而优则仕”的发展之路,许多优秀教师走向行政管理岗位,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流失。重教轻育的现状已经成了教育发展的顽疾。从教育行政管理上来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行政化倾向突出,有些地方对教师的“管”“卡”“压”的粗暴管理,也造成了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从教师成长规律来说,缺乏对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和科学的认识,导致教师成长停滞、窄化,预留给教师的发展空间不足,教师大都缺乏主动发展和进取的欲望。
从西方和我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曾一度把以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看作社会良心的代表――西方国家和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教师,由于经过了“民主”和“科学”的充分洗礼,敢于突破狭隘的专业界限,不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稻粮谋”,而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使教育工作为助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动力。他们的教育劳动和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造。但是,在今天,这种意识很少深入到我们的教师的精神层面。很多教师仅仅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理想失落,人格萎缩,认同世俗的规则,从而缺乏真正的教育创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发展动力不足,精神窄化,甚至庸俗化,把本来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教育教学降低为自己养家糊口的一种生存技能。正是这种功利世俗的观念使得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一下子变得庸俗起来,其神圣性几乎荡然无存。教师的社会地位说起来很高,但教师职业并不是人们最羡慕的职业,真正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精英不想从事教育工作,一流的优秀人才并没有汇集到教育事业中来。
要想为教师的精神成长指明方向,就要了解教育这个职业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一些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中受到启示。吕型伟老师曾说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事业,科学、艺术,对教育工作的这种定位决定了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教育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工作,非一般人用一般的精力和热情所能干好。历练这种品德,需要教师淡泊名利,在无功利心态中,去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潜心读书,通过阅读,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历练人格,才会使自己伴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走向进步,最终成为品行高尚,学问一流,教学成绩蜚然的真正名师。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大家的名师之路无不是通过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使他们首先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然后在实现崇高精神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主动发展,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名师。
阅读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深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读书,从本质上说实现了一种语言和心灵交流的方式,读者是交流的一方,作者是交流的另一方;作者是在进行语言表达,读者在进行语言理解。“读书”对人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对此,朱永新先生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读书之价值,是让人成为人;无疑,教师读书之价值,是让教师成为教师。读书何以让教师成为教师?这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读书,可以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读书,可以增加教师的专业情趣;读书,可以享受教师的专业幸福。通过读书,心灵沐浴在人类文明智慧的阳光雨露中,时间久了,教师的心灵视野和思想境界就会比常人开阔,成为一个有品位和有追求的独立个体。
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味和人生格调,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外在的力量只有促进内驱力形成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而教师的精神成长要重视自我修养和精神价值的提升,它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在读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再通过写作,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所思、所悟,进行理性的加工,以随笔或日志的形式形成文字,对自己生命中所得所失加以总结。一位教师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写作来提纯自己的生命质量,在丰富与提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穿行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营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同时,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反思者和写作者。读书、反思和写作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必经途径。
人的成长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言文字作为思想和精神的工具使人摆脱了生物意义上的那种动物性束缚,进入到了社会意义上的一种精神状态。正是在这状态下,人的生命在一种自由和灵动的状态下,唤醒一种生命的自觉,并找到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永葆青春的活力,使内心世界的精神之树常青。真正的名师首先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并靠这个内心世界形成强大的生命气场,支撑自己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为名,不为利,进行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都会有生命的精彩和进步。
在常人眼中,教师工作也许是枯燥的,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眼中,这份工作也是枯燥的,这表明教师已经有了职业的倦怠感。当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个例。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工作压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普遍缺乏职业成就感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渴望成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幸福的前提条件。教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比其他职业要难得的多。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等待的工作,不像其它行业只要尽心尽力,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引来人们的关注。现实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时代,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教师们自然也就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那份耐心。放眼当今的中国教坛,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大批正规院校走出来的高学历毕业生虽然资质很好,但潜心读书的人太少了。没有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失掉了造就名师的现实氛围。虽然各种公开课比赛花样繁多,也吊起了许多年轻教师的胃口,让不少教师一课成名,但光环背后却失掉了终身从教,无私奉献的淡泊人生态度。许多人正是凭着一课成名的捷径,摆脱了教师职业另谋高就,也有人通过这条途径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岗位。总之,在名利的诱惑下,教师的内心世界已经不安静,他们没有了成为名师的耐心,只想快速成名,为自己谋得一个理想的生活地位,拥有优渥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