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托物言志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托物言志的物是陋室。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2、原文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译文为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心肌组织工程;生物交联剂;脱细胞牛心包

[中图分类号] R-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028-03

Experimental study of genipin crosslinked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for biological scaffold materials

CHEN Ping, LI Xinhua, XING Wanhong*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the Second Clinical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biological crosslinking agent genipin on the changes of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as a scaffold matrix,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rt patch to provide a more ideal scaffold material in myocardial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s: Three groups were divided in the experiment, fresh bovine pericardium as group A (25),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as group B (25), genipin crosslinked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as group C (25). The change of tissue collagen fiber and the acellular effect were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iss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hrinkage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to observe changes i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rix. Results: Optical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acellular effect reached 98.63%, and the collagen fiber was very good preserved. Tissue thickness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 A was (3.8±1.0) mm, group B was (3.8±1.2) mm, group C was (4.0±1.0) mm; tissue shrinkage temperatur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 A was (78.50±0.50)℃, group B was (67.90±0.60)℃, group C was (85.90±0.40)℃. Anti-pull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x-load, max-stress, elastic modulus and max-straining of group 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the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Myocardial tissue engineering; Biological crosslinking agent; Acellular bovine pericardium

心肌组织工程补片是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将受体心肌细胞种植在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上,孵育出有活性的心脏补片,无需抗凝,无免疫原性,有自主修复能力,耐久性强。目前用于心肌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大体分为生物支架材料和人工高分子合成支架材料两类,生物支架材料多使用脱细胞牛心包基质,其在细胞黏附及促细胞生长等方面优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1]。本研究旨在探讨去污剂-酶消化法去除新鲜牛心包组织细胞的效果和保护基质的能力,以及新型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脱细胞牛心包基质作为支架材料的影响及意义,为心肌组织工程心脏补片的构建提供较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新鲜成年牛心包(阳曲县养牛场提供),乙二胺四乙酸(EDTA)、曲拉通-100、抑肽酶、DNAaseⅠ、RNAase A、京尼平等试剂均为Sigma公司生产。磷酸盐缓冲液、Tris-HCl液、D-Hanks液等自制,青霉素和链霉素购于山西医科大学。

1.2 新鲜牛心包的处理

从养牛场采集新鲜成年牛心包,冰盐水保存运输,3~6 h后剔除心包表面残留的脂肪及其他结缔组织,然后4℃ D-Hanks液漂洗,随机分成三组:A组(25块)为新鲜未脱牛心包组织,B组(25块)为脱细胞牛心包组织,C组(25块)为京尼平交联的脱细胞牛心包组织;然后对B组(25块)和C组(25块)采用去污剂-酶消化法处理获得脱细胞牛心包组织。 1.3 脱细胞支架材料的实验方法

①将B组(25块)和C组(25块)牛心包浸入4℃、pH 8.0且含0.05 mol/L NaCl、0.02% EDTA和100 kIU/ml抑肽酶的0.05 mol/L Tris-HCl中24 h。②浸入4℃、pH 8.0且含1.5 mol/L NaCl、0.02% EDTA和100 kIU/ml抑肽酶的0.05 mol/L Tris-HCl中24 h。③4℃,pH 7.4,D-Hanks液清洗。④用4℃、pH 7.4且含1% Triton X-100、0.02% EDTA和100 kIU/ml抑肽酶的Tris-HCl浸泡24 h。⑤4℃、pH 7.4、不含Mg2+、Ca2+的D-Hanks液清洗。⑥37℃、pH 7.6、含DNAaseⅠ(10 mg/L)、RNAaseA(1 mg/L)、Mg2+(3 mmol/L)、Ca2+(1 mmol/L)的10 mmol/L Tris-HCl消化1~2 h。⑦4℃、pH 7.4、含1% Triton X-100的Tris-HCl浸泡24 h。⑧4℃、pH 7.4 D-Hanks液浸泡48 h。

1.4 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牛心包组织

C组(25块)采用含碘溶液[2]于37℃孵箱内作用48 h予以消毒,然后在37℃用0.625%京尼平溶液交联脱细胞的新鲜牛心包组织72 h[3],磷酸盐缓冲液(PBS)漂洗备用。

1.5 检测项目

1.5.1组织学观察将A组、B组牛心包组织各5条置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去细胞百分率=(新鲜牛心包组细胞总数-去细胞组残留细胞数)/新鲜牛心包组细胞总数。

1.5.2 厚度、组织热皱缩温度测定A组、B组和C组牛心包组织各取10片,裁成40 mm×5 mm试条,以蒸馏水为介质,从室温开始,每分钟升高2℃,应用热收缩温度测定仪和HD-10型厚度仪(精度0.01 mm)完成测试。

1.5.3机械力学测试将A、B、C组牛心包组织剪成5.0 cm×1.0 cm矩形条块各10条,两边夹于材料性能试验机(INSRON 5544材料性能试验机,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夹持间距为15 mm。以10 mm/min将管道壁组织向两边拉伸,记录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和弹性模量。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组织学观察

光镜观察显示,脱细胞处理的牛心包为白色半透明状,质地柔软,未见明显增厚。HE染色显示,脱细胞处理的牛心包中少见细胞及碎片成分,去细胞百分率达98.63%,纤维网架结构轻度松散,但基本保持完整,纤维间的空白区为原来的间质细胞和部分细胞外基质所占据的区域,而新鲜牛心包中可见许多蓝色深染的细胞核,未见明显的空白区域(图1、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脱细胞组牛心包组织纤维排列规则,胶原纤维无溶解变性及断裂,纤维间细胞成分消失(图3)。

图3B组扫描电镜显示

(×20 000)

2.2组织厚度、热皱缩温度测定结果

组织厚度测定结果显示,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皱缩温度测定结果显示,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热皱缩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组织厚度及组织热皱缩温度结果比较(x±s,n=10)

与C组比较,*P

2.3机械力学测试

结果见图3。A组(图3A)与C组(图3B)比较,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最大应变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3 机械力学测试结果

(A.新鲜未脱牛心包组织,其最大载荷为49.45 N;

B.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牛心包组织,其最大载荷为58.34 N)

3讨论

心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心肌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应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心肌支架的材料种类很多,主要分为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和合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天然生物材料为满足用作心脏补片支架材料的需要,首先必须完全脱去细胞等抗原成分,以降低材料的免疫原性。同时,选用的制备方法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结构的破坏,结构的保留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强度的保持[4-6]。

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因具有抗原性低、利于细胞黏附生长、材料孔隙及孔径优于合成材料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但存在来源有限、生物学力度较难控制等缺点。人工合成材料种类较多,质量均一性相对较好,数量不受限制,力学强度好,但存在材料孔隙及孔径制作困难、降解产物易堆积、材料质地较硬、弹性较差等缺点。支架材料的最佳孔径和厚度是两者选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没有血管结构和供血系统的构建组织中,细胞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是通过渗透和扩散获得的。如果支架材料的各孔隙通透性差,厚度过大,种植在支架内部的细胞就会因无法摄取充足营养及排出代谢废物而坏死。同时细胞与材料的黏附能力、相容性及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是组织构建的关键问题。

牛心包膜是一种天然衍生的支架材料,主要成分是Ⅰ型胶原,含量达95.00%,柔韧性好,抗原性小,生物相容性好,来源广泛,易于取材,由胶原纤维、间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其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所含细胞的包膜表面抗原和细胞所分泌的某些特异物质,如可溶性蛋白、黏多糖等细胞外基质。因此,新鲜牛心包膜经脱细胞处理后可除去其内的细胞等抗原成分,从而大大降低了牛心包膜的免疫原性。

本实验采用的去污剂-酶四步脱细胞方法[7-8],以低渗、高渗透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破裂;去污剂Triton X-100破坏细胞膜磷脂和脂蛋白;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和EDTA(能与金属离子螯合,使蛋白酶失活)抑制蛋白酶的活性,保护基质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不被水解;DNAaseⅠ和RNAase A水解细胞核中的DNA和RNA,用清洗液清洗掉细胞成分、膜磷脂、脂蛋白及细胞抗原。本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细胞数量极少,证明本方法脱细胞效果良好;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保存完整,仅排列较疏松,与细胞脱除有关;组织厚度略增加,与组织内水分增加有关 。

机械力学测试结果显示,脱细胞后牛心包断裂伸长率增大,表明脱细胞后牛心包的组织疏松,变形能力增强;而抗拉负荷减小,说明脱细胞处理对牛心包的力学强度有影响。为了提高天然生物材料的强度,人们常常通过交联反应而达到增加强度的目的[9]。传统的交联方法大都使用化学合成类交联剂,而这类交联剂本身具有相对较高的细胞毒性,导致所得的生物材料在植入受体以后会影响正常组织的生长。本实验用天然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脱细胞牛心包进行交联,经过京尼平交联的脱细胞牛心包最大载荷增加明显。

京尼平是从栀子果实中提取的天然交联剂,它是一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具有羟基、羧基等多个活性官能团。京尼平克服了常见交联剂在处理生物组织方面的缺点,无细胞毒性,而且由其交联的生物组织在移植后不易钙化[10-11]。其可能的交联机制如下:首先自发与氨基酸残基的自由氨基反应生成一个环烯醚萜的氮化物,随后经过脱水作用形成一个芳香族的单体,之后这一芳香族单体可能由于自由基反应的二聚作用而形成环状的分子间和分子内交联。京尼平交联的最佳条件是:以0.625% 为固定浓度,在中性条件下于室温固定交联3 d[12]。

综上所述,采用去污剂-酶消化法处理后细胞数量极少,证明本方法脱细胞效果良好;但抗拉负荷减小,经过新型生物交联剂京尼平交联的脱细胞牛心包最大载荷增加显著,可以弥补脱细胞牛心包力学性能的减少,为构建组织工程心脏补片提供较理想的生物材料。

[参考文献]

[1]邢万红,徐志伟.心肌组织工程研究新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27(4):207-209.

[2]Moore MA, Phillips RE. Biocompatibility and immunologic properties of pericardial tissue stabilized by dye-mediated photooxidation [J]. J Heart Valve Dis,1997,6(3):307-315.

[3]Ratner BD, Hoffman AS, Schoen FJ, et al. Biomaterial science [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6:84-94.

[4]Oei FB, Stegmann AP, Vander Ham F, et al. The presence of immune stimulatory cells in fresh and cryopreserved donor aortic and pulmonary valve allografts [J]. J Heart Valve Dis,2002,11(3):315-324.

[5]Simon P, Kasimir MT, Seebacher G, et al. Early failure of the tissue engineered porcine heart valve synergraft in pediatric patients [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3,23(6):1002-1006.

[6]郭铁芳.脱细胞基质与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相容性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17:165-168.

[7]Courtman DW, Pereira CA, Kashef V, et al. Development of a pericardial acellular matrix biomaterial: biochemical and mechanical effects of cell extraction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 Research,1994,28(6):655-666.

[8]周建业,胡盛寿,任兵,等.牛心包脱细胞基质的研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3(2):193-195.

[9]陈强,吕伟娇,张文清.醛交联剂对壳聚糖复合膜性能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3):398-402.

[10]Nickerson MT, Farnworth R, Wagar E, et al. Some phys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genipin-crosslinked gelatin-maltodextrin hydrog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06,38(1):40-44.

[11]Jin KH, Hwa LK, Joo JH, et al. Anti-inflammatory evaluation of gardenia extract, geniposide and genipin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6,103(3):496-500.

篇3

关键词: 除雾装置; 斜板立置; 组合; 应用

中图分类号: X 51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57(2016)03-0150-03

Abstract: A combinational demister was designed and applied in the outlet flue gas duct of desulfurization tower or wet flue gas duct.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s of the demister were described.The demister could be install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duct structure,remove the droplets in the flue gas 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low resistance and mitigate the related impact.The demister was composed of several vertically arranged sloping plates with the advantage of small resistance,selfcleaning,good applicability and simple structure.The demister was light,durable,and easy to maintain.The main forced elements were made of stainless steel for longer service life.The demister has been put into operation in two power plants,and good results were obtained.

Keywords: demister; vertically arranged sloping plates; combination; application

目前,国内外大型燃煤机组的烟气脱硫装置90%以上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采用该工艺时脱硫塔中所设的除雾器很难达到最理想的除雾效果,脱硫后从塔内排出的净烟气会夹带一定量的液滴,液滴中携带飞灰、石灰石和石膏等固体颗粒物,若不进行脱除,将造成以下不利影响:① 当脱硫系统中设置烟气烟气换热器(GGH)设备时,液滴中的固体颗粒物会沉积粘附在GGH的流通壁面,很难吹扫干净,不仅会增加脱硫烟气系统的运行阻力,甚至会引起GGH设备堵塞,造成整套系统停运[1-2];② 当脱硫系统中不设GGH设备时,液滴会被烟气携带排出烟囱,因烟气温度只有50℃左右,烟气不能有效抬升和扩散,液滴将集中飘落在厂区附近,对电厂和周边地区的环境造成污染[3-5].

针对设于烟道中的净烟气除雾装置,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也有相关产品应用,如RPT公司的水平烟道除雾器等,但均存在阻力大、设备尺寸大且投资大等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脱硫塔出口烟道的原有结构,设计开发一种脱硫塔出口烟道斜板立置式除雾装置,在不明显改变原系统运行阻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脱除烟气中夹带的液滴,有效减轻相关影响.

1 装置结构

脱硫塔出口烟道斜板立置式除雾装置主要由贴壁框架、除雾斜挡板、加强连板、集液排放槽和烟道内壁间的连接紧固件等构成.该装置适合安装在吸收塔出口后的水平烟道中,是贯穿烟道横截面且布置在烟道底部的一种斜板式格栅装置,装配形式如图1所示.

由于烟气中气、液两相的密度存在差异,因此具有不同的流动特点.在高速流动的烟气中,液滴在水平烟道中的运动呈向下的抛物线型,经过一段水平距离后,液滴在烟气中呈上疏下密分布,并主要集中在烟道底部.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除雾装置设置在烟道底部,这样只需利用烟道下部较小的截面积,便可以获得较大的液滴脱除效果.

该装置通过焊接在烟道内壁上的螺柱进行安装定位,其除雾斜挡板可分为若干级.由于烟道中湿度较大,该装置的主要受力元件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除雾装置中的贴壁框架是由槽钢和边板等焊接而成的两个三角形支撑框架,分别布置在水平烟道的两侧壁上.贴壁框架通过焊接螺柱等连接紧固件安装固定在烟道的侧壁上.

为达到更好的除雾效果,可以按从上至下顺序排列几组该烟道除雾装置,进行多次除雾,提高除雾效率.组合烟道除雾装置装配形式如图2所示.

2 装置特点

2.1 运行阻力小,除雾效果好

该除雾装置布置在烟道底部,只占烟道截面的小部分面积,运行阻力较小.各级除雾斜挡板顺着烟气流向逐级布置,可改善烟气中气相部分的流通状况,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装置的运行阻力.

各级斜挡板安装时逐级抬高,上一级斜挡板与下一级斜挡板在垂直方向需有部分重叠,以确保斜挡板间的协同除雾效果,防止已收集到的液滴逃逸;最后一级斜挡板需伸入烟道底部的集液排放槽中,以确保收集到的液滴流入集液排放槽.

2.2 可实现自清洁,运行和维护成本低

各级除雾斜挡板按一定倾斜角度相互叠加安装,使烟气中的液滴撞击斜挡板后,在后续烟气的高速冲击和顶压下,逐级向下一级斜挡板滑落,最后流入集液排放槽中.在液滴脱除过程中,烟气和雾滴自动完成了对挡板表面的冲刷和清洗,无需专门配置冲洗或清洁设施,有效降低了整套装置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2.3 易于维护,适用性较好

该装置主体与烟道内壁间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结构,可有效减少在烟道内安装时的焊接工作,

提高现场施工的消防安全可靠性,有利于后续对装置进行更新和维护.该装置与烟道内壁的防腐衬层间采用橡胶垫片软连接方式,可有效保证防腐衬层在运行期间不受损坏,进一步提升装置的适用性.

2.4 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该除雾装置布置在吸收塔出口水平烟道的一段区域内,可充分利用原有烟道的内部结构,因此结构简单;其主要材料均为目前较通用的国内标准材料,采购方便,有利于降低装置的制作成本.

2.5 结构轻巧坚固

当除雾斜挡板的板厚较小时,相邻斜挡板之间需焊接加强连板,使各级斜挡板连接成为一个具有足够刚度的整体,轻巧且坚固.

3 装置应用效果

该装置在合肥电厂1号机组(1×600 MW)和凤台电厂3号机组(1×660 MW)上进行了应用.西安热工研究院对凤台电厂3号机组除雾器后的烟气中雾滴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脱硫吸收塔出口SO2的质量浓度为49.3 mg・Nm-3,O2体积分数为4.15%),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可见,烟气中雾滴质量浓度为14.9 mg・Nm-3(标态,干基,6%O2),低于设计保证值50 mg・Nm-3(标态,干基,6%O2).结果证明,该烟道除雾装置对脱除烟气中的雾滴有较好的效果.

4 结 论

该烟道除雾装置结构简单,安装便利,结构轻巧坚固,易于维护;运行阻力小,并可实现自清洁;可单级或多级布置.

在电厂的应用实践证明,该烟道除雾装置对脱除烟气中的雾滴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红文.脱硫系统烟气换热器堵塞原因分析及对策[J].华电技术,2010,32(5):71-73.

[2] 倪迎春.电厂GGH积灰结垢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0,26(8):61-64.

[3] 李春雨.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中“石膏雨”问题分析[J].能源工程,2012(1):43-47.

篇4

3《诗经》被称为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很多的艺术手法也来源于《诗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赋比兴”,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古诗名篇《氓》的阅读,来深入了解一下“比兴”这种手法,以及它在《诗经》中的运用。

二、引发疑问,何为比兴

4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传统修辞手法。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5简而言之,比就是比喻,比喻是诗经首创的一种修辞手法;兴也叫起兴,就是由彼物起,使此物兴,引出自己所想吟咏的事物。而是各种比喻和起兴手法往往是联合在一起运用的,后人合称为“起兴”。6我们来以《氓》为例,了解比兴这种手法。

7《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8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9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10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不仅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且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是"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的《离骚》。

三、拓展延伸,比兴分类

121.触景生情式比兴。《诗经》中的比兴大多是即景生情下真实景物的描写,比兴大多只是一个片段,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联想和比喻。如《关雎》《蒹葭》等。

132. 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式比兴。这种比兴的事物往往被赋予了作者的意志情感,在文中比兴经常是一系列的事物一个接一个的表现其整体思想内容。如《离骚》中的一系列的香草美人:“芙蓉”“蕙纕”“芷若”等等。

14这些比兴手法也开辟了后世诗歌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喻,象征等手法。

四.深入学习,比兴作用

16 那么具体来说比兴手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通过下面的诗歌来了解一下:

1.增添诗歌的形象感和韵味。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如这首《诗经》以爱情为题材的名篇,它无非要表达我爱你,我很爱你的主题,那爱是抽象的,具体多爱呢?作者运用了五种自然现象,来表现自己对情人真挚的爱。爱会一直延续到高山山磨平了棱角,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而为一,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出现的,因此把这种深挚的爱表现的淋漓精致。

比兴常常将比兴的对象作为感情的载体,让情感有了更真实具体的内容,使读者对于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托物言志,是抽象的主观感情与具体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172.扩大诗歌的意境和增强诗歌的情感表现力。

篇5

摘要: 盛唐时期,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社会生活富庶安宁,诗歌高度繁荣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咏物诗在创作上呈现出新变的艺术特征。诗人们在继承托物言志传统的同时,又发展了这种理论,使咏物诗在创作上呈现出向“即物达情”转变的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3-0072-05

文学史上所说的盛唐时期,主要是指唐玄宗开元初(712)至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这大约六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伴随着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社会生活富庶安宁,诗歌开始呈现出繁盛发展的局面。虽说在盛唐诗人们所钟爱的诗歌类型中,咏物诗并没有成为他们的宠儿,但与前代咏物诗创作相比,盛唐咏物诗在创作上呈现出新变特征,并对后世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以魏晋为界,对诗歌的发展状况加以论述:

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1〕

尽管这段评论主要是立足于山水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并不是针对咏物诗的专论,但如果从咏物诗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中所阐释的咏物诗艺术手法的演变过程还是比较符合咏物诗的发展实际的。咏物诗从屈原的《橘颂》起,发展到魏晋时期,主要是以托物言志为创作内涵,通过咏物来寄寓理想。而在魏晋以后,尤其是到了南朝齐、梁、陈时期,咏物诗开始专注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刻画,即所谓的“雕镌刻镂之工日增”,诗歌的思想性被弱化,而艺术性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倾向一直延续到初唐诗坛。直到“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出现,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传统才得以继承发展。咏物诗发展到了盛唐时期,诗人们在继承托物言志的传统时,又发展了这种理论,使咏物诗在创作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由传统的“托物言志”转向“即物达情”。

一、“即物”——盛唐咏物诗物象描写的新特点

传统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因为强调诗歌创作的人格内涵,所以诗人在处理物我的关系上,很自然地将物象视为托志比附的对象,或者是情感抒发的媒介,物象本身的形状、色彩、线条、音响等外在特征则不是诗人关注的中心,因此在诗歌中少有细腻生动的物性描绘。如“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刘桢《赠从弟》其二);“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袁山松《菊》);“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刘孝标《竹》);“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庾信《梅花》)。这些诗歌没有围绕所咏对象外在特征进行细部描绘,而是遗貌取神,凸显物象背后的人格精神。盛唐咏物诗新变特征试论到了南朝的齐梁时期,咏物诗在物象描写上虽然比较细致,但诗人多是以玩赏的角度来写物,有些咏物诗寄托的思想比较卑弱,称不上托物言志之作。例如沈约的《咏雪应令诗》:

思鸟聚寒芦,苍云轸暮色。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婵娟入绮窗,徘徊鹜情极。弱挂不胜枝,轻飞屡低翼。玉山聊可望,瑶池岂难即。

诗歌从飞鸟栖芦、雪天云灰写起,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出夜晚与次日早晨两个不同时段的景色,对风吹雪动、飞雪入窗、枝头雪落等细部景象描写得极为细腻逼真。然而这样的刻画最终只不过是融入一种玉山瑶池景象的幻想罢了,尽管其中也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却丝毫没有涉及诗人的情趣志向,更谈不上有更深的寄托与象征意味了。

唐初诗人也和此前的咏物诗人一样,重在对歌咏对象的理性概括和带有伦理性的譬喻,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普遍缺乏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例如李义府的《咏乌》:

日里飏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②

此诗作于贞观八年(635),是李义府现存最早的一首诗,也可以说是李义府跻身宫廷的一块“敲门砖”。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诗纪事》卷四记载道:“义府初遇,以李大亮、刘洎之荐,太宗召令咏乌,义府曰:‘日里飏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帝曰:‘与卿全树,何止一枝’”〔2〕。诗中通过微妙婉转的语言,将自己急于仕进,渴望得到帝王提携的想法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又如许敬宗的《奉和咏雨应诏》:

舞商初赴节,湘燕远迎秋。飘丝交殿网,乱滴起池沤。激溜分龙阙,斜飞洒凤楼。崇朝方浃宇,宸盼俯凝旒。

诗歌从各个角度来描写秋雨,写它如丝如网,写它溅落在地上泛起的水泡及从屋檐落下的场面。整首诗虽说语言很讲究,但诗歌内容苍白,缺少寓意与情思。叶嘉莹在《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一文中曾指出这类托物言志诗歌的两大缺陷:“其一是载道的观念拘限了它的内容,其二是分明的思考拘限了它的意境。”〔3〕这种弊病自屈原的《橘颂》开始一直延续到初唐同类咏物诗创作。

到了盛唐时期,这种创作倾向发生了改变。诗人们不仅力图在诗中做到有所寄托,同时也一改这类咏物诗创作忽略物象外在特征的偏见,注意吸收南朝咏物诗准确抓住物象形态方面特征、对物象进行细致精切刻画的特长,使歌咏之物形象地再现在诗歌里。我们称这种描写物象的方式为“即物”,以此区别于传统的“托物”。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赋物以明理,非取譬于近,乃举例以概也。或则目击道存,惟我有心,物如能印,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也。吾心不竞,故随云水以流迟;而云水流迟,亦得吾心之不竞。此所谓凝合也。鸟语花香即秉天地浩然之气;而天地浩然之气,亦流露于花香鸟语之中。此所谓例概。〔4〕

从这段话可知:当诗人有所感时,可以借助外物表现于诗中,但不一定非要以物譬人,通过直接描写物的形象特征也可以暗含诗人的情性。例如岑参的《范公丛竹歌》:

世人见竹不解爱,知君种竹府庭内。此君托根幸得所,种来几时闻已大。盛暑翛翛丛色寒,闲宵摵摵叶声干。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该诗的序文部分介绍了写作的背景:“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陕西使院内种竹,新制丛竹诗以见示,美范公之清致雅操,遂为歌以和之。”在诗中,诗人对竹的描写颇费笔墨,以细致的手法描写了竹的居处、外形,自然引出守节的特征,并将竹形和人品妙合为一,达到了溢美范公的目的。这种以近似赋的手法来写竹的做法,在前代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又如李颀的《爱敬寺古藤歌》:

古藤池水盘树根,左攫右拏龙虎蹲。横空直上相陵突,丰茸离纚若无骨。风雷霹雳连黑枝,人言其下藏妖魑。空庭落叶乍开合,十月苦寒常倒垂。忆昨花飞满空殿,密叶吹香饭僧遍。南阶双桐一百尺,相与年年老霜霰。

诗歌从爱敬寺古藤的位置、形态、枝干、气势、落叶、开花、香气等几个方面写起,将古藤的奇姿怪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可谓淋漓尽致,穷形尽象。尤其是“风雷霹雳连黑枝,人言其下藏妖魑。空庭落叶乍开合,十月苦寒常倒垂”四句,“形容绝佳”〔5〕,在神秘的氛围中,突出了古藤的盘突诡怪、不同寻常之处。不同于一般盛唐诗歌的清新明快,此诗的气氛是阴郁而又压抑的,表现了诗人在进士及第后仕途失意的怨愤之气。

盛唐的咏物诗能较好地处理寄情与咏物的关系,如果说盛唐七言古诗的篇体容量为诗人细致描写物象提供了外部条件的话,那么在那些体制比较短小的近体诗上,诗人则是通过突出物象典型特征来达到“即物”的吟咏目的。如丘为的《左掖梨花》: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诗人在短小的诗歌形式中,通过突出梨花冷艳、雪白、清香、柔美的特点,点染出梨花之美,富有神韵。又如张谓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全诗主要抓住了寒梅似春雪的形象特征,突出梅的“早”发,并以错觉的方式表现出初见早梅的欣喜之情。贺之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则是以“碧玉”、“绿丝绦”来描绘春天柳树生机盎然的美姿美态。

另外,盛唐咏物诗还通过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衬托来描绘物象。如储光羲的《蔷薇》:

袅袅长数寻,青青不作林。一茎独秀当庭心,数枝分作满庭阴。春日迟迟欲将半,庭影离离正堪玩。枝上莺娇不畏人,叶底蛾飞自相乱。秦家女儿爱芳菲,画眉相伴采葳蕤。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蒲萄架上朝光满,杨柳园中暝鸟飞。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

诗歌以蔷薇为描写对象,但又与园中女子交相辉映,这种写法在齐梁时期已经出现。如萧绎的《看摘蔷薇》:“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刘缓的《看美人摘蔷薇花》:“鲜红同映水,轻香共逐吹。绕架寻多处,窥丛见好枝”。只不过这些诗中的成分居多,蔷薇成了展现女性妩媚之态的陪衬物,诗歌的重点在咏人。

储光羲的这首《蔷薇》,虽然主要描写的是蔷薇的生长态势,但还写到了蔷薇枝头的黄莺、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蝶蛾,以及在园中游玩的“秦家女儿”。蔷薇与莺蛾、女子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也使得蔷薇更显现出勃勃生机。又如孟浩然的《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女伴争攀摘,抽窥碍叶深。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诗人将静态的橘放在“女拌争攀摘”的这一动态情境中,橘的金色、密叶、香气等外在美特征都得以形象地展现出来。

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说:“命题何者为最难?……一曰咏物。不达物之理,即状物之情。”〔6〕这段评论较为准确地概括出咏物诗咏物与抒情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盛唐这些“即物”的咏物诗中,诗人一改传统咏物诗为了托物言志而牺牲自然物象的本身审美价值的做法,对物象的形态、线条、色彩以及周围景物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可以说是深达“物之理”,“状物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达情”——盛唐咏物诗抒情内涵的新拓展

从先秦到初唐,咏物诗基本上是沿着屈原《橘颂》所开创的以感物吟志、赞美咏叹为主要内容的道路发展下来的,咏物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士人言志抒怀的一种手段。但是,从反映生活的广阔度来看,咏物诗与整个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感。

到了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开明、统治者的开放心态,都为文人跻身政治舞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诗人们在咏物诗中给我们展示了在雄浑盛大的盛唐气象下丰富而真实的情感世界,诗中洋溢着昂扬奋发的豪迈情感,如杜甫笔下的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这也无疑是诗人积极向上心态的外化。又如高适的《咏马鞭》在描述了马鞭之后,以“把向空中捎一声,良马有心日驰千”两句刻画出良马受到鞭策后轻快地奋蹄奔跑、意欲日行千里的激昂向上的形象特征,这其实也体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士的境遇并未因其身处太平盛世而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一方面满怀希望地为仕途奔走,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仕途蹭蹬带来的困顿、潦倒。在这种境遇中,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不平之气油然而生,只不过这种情调在盛世的背景下显得没有像其他时代那样悲凉阴郁罢了。如: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岑参《优钵罗花歌》)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王泠然《古木卧平沙》)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辨,飘落欲何依。(李白《感遇》其二)

岑参在《优钵罗花歌》的序文中叙说自己以前对优钵罗花只闻其名,未见其形,后来他赴安西任封常清幕僚北庭度支副使,有洨河小吏献上此花,才得一睹芳容,“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于是诗人感慨道:“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很明显,诗人并非就事写事,而是借花抒情,对怀才不遇之士的同情与无奈溢于言表。王泠然的这首诗与骆宾王的《浮槎》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借菊抒怀,慨叹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生活如一样在萧瑟秋风中凋零。

虽然许多盛唐诗人的个人境遇都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并未因此疏远社会,反而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拯时济世的情怀,并开始自觉地将社会政治现实纳入咏物诗的表现范围,通过诗歌对帝王、权贵的失当之举给予抨击、讽刺。如: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王维《听百舌鸟》)

新宫骊山阴,龙衮时出豫。朝阳照羽仪,清吹肃逵路。群鸦随天车,夜满新丰树。所思在腐馀,不复忧霜露。河低宫阁深,灯影鼓钟曙。缤纷集寒枝,矫翼时相顾。冢宰收琳琅,侍臣尽鸳鹭。高举摩太清,永绝矰缴惧。兹禽亦翱翔,不以微小故。(储光羲《群鸦咏》)

南朝诗人已经吟咏百舌鸟,如刘孝绰、沈约都有诗、赋流传,但诗歌内容多是借百舌鸟千鸣百啭的情态来反衬思乡或位高难安的悲情。王维《听百舌鸟》则将物象描绘与政治讽谏融为一体,诗中前六句描写百舌鸟居处深宫,因其善鸣而深受皇帝赏识,能够在宫殿花丛中栖息,在御苑金堤间啼叫。最后两句诗“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感叹真正有德司晨的雄鸡(贤士)在当时不被当权者所重视,善于花言巧语的百舌鸟(小人)则可窃居高位,受到重用。诗中无一字涉及政治情境,但诗人通过对百舌鸟与鸣鸡的不同遭际的叙述,已经把自己的愤懑之情表露无遗。储光羲的《群鸦咏》则以“群鸦”喻“群小”,委婉讽刺了那些追随“天车”、贪图禄位的小人。

另外,盛唐咏物诗也继承了传统咏物诗以物来象征诗人个性品格的特点,所以在题材上与前代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是借助那些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物象,如松这一儒家“观物比德”常见的物象来抒写个人情怀。盛唐诗歌中也有许多以松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如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

此诗对松树的描述较为客观简略,其重点是主观抒情,即将松人格化,称松为“君”,同时通过与松树“心相忆”、“心向君”的描写来表现诗人对傲岸不屈人格精神的向往。又如李白的《南轩松》: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冪。清风无闲时,萧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具数千尺。

这首诗的自喻色彩很浓,尤其是诗歌最后两句“何当凌云霄?直具数千尺”,以一个反问句式,不仅表达出诗人“凌云霄”的高洁志向,也展现出其孤直的性格特点,抒情性极强。

反观盛唐以前的同类诗歌,虽然也以物喻人,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袁山松《菊》),但诗人都是以一种冷静、平淡的心态站在物象旁边抒怀,因此始终给人一种隔着一层的感觉。通过上面两首咏松诗,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咏物寓怀诗中,盛唐诗人的个性化特征要鲜明得多。

上面我们为了凸显盛唐咏物诗独具魅力之处,主要从“即物”与“抒情”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其实作为完美艺术整体的盛唐咏物诗,“即物”与“抒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盛唐诗人在对物象细致的描绘中首先达物之理,继而达物之情,“即物”是抒情的前提,而“达情”是“即物”的最终落脚点。盛唐时期的“即物达情”类咏物诗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托物言志咏物诗的基础上,以其细腻的物象描写、丰富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咏物诗发展的新方向,这是咏物诗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其意义不言而喻。

注释:

①本文所引唐前诗歌均出自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②本文所引唐诗均出自(清)彭定求等辑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张 戒.岁寒堂诗话〔C〕∥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450.

〔2〕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52.

〔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295.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2.

篇6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在考试中由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的转变,考生中出现了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其实,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去做题,才准确可靠。下面我就怎样鉴赏古代诗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背景,译全诗

这一点在考试中往往被考生忽略,觉得无关紧要。其实在诗歌鉴赏题附有出处和作者介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全诗所表达的思想。另外,原诗后的注解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考生扫除语言障碍,清除难点,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全诗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译出诗歌大意,做到对全诗有个初步了解。这是诗歌鉴赏必须迈出的关键的一步。

二、理解词义

诗的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词句入手。面对一首新诗,首先碰到的困难是词义的理解。词义弄不懂,当然谈不上欣赏。教学中,应发动学生,调集以前所学的古汉语知识、修辞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内涵,去感知诗歌内容,破解阅读中有难度的地方。只有克服了语言障碍,才能“登堂入室”,进而领略诗的意境;如若对语义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宝山而空回。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力图降低难度,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创设一个台阶。

1.借助词语的已知义

杜甫的《月夜》诗,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未解”二字可能成为阅读障碍。引导学生回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推断“未解”是“天真无知”之意。教《孔雀东南飞》时,出现了“可怜”一词,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身上衣正单”,通过比较判定。

2.利用修辞推测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衬托等,这里主要说说借代。

3、品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晓看红湿,花重锦官城”。(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三、感受诗歌形象,体会思想情感

诗歌具有形象性,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爱国、思乡、怀亲、恋友等。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四、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像的功能,有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通过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境界,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篇目进行朗诵训练,使学生通过朗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题,以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例如教学《春望》我们要通过朗诵去把作者在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时内心的那一种忧国忧民、伤心感怀之情表现出来,而在朗诵《望岳》时我们就要把作者那一种对泰山的赞美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诗是诉诸人的感情的,只有多读,思想感情才能跟诗人接近,才能“入境”。

篇7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篇8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写、实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美景衬哀情。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

5、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篇9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004年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积累

要准确解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积累。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如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

2.文化知识的积累。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熟知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风》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写出“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这一现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理解到此句写的是“对黑白颠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故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其实点滴皆成海。

三、练表达

要轻松拿下诗歌鉴赏的分数,自然是要操练的,只是训练要得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1.审题干。

明确问题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每一个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在审读题干时,就要摸清该题的命题意图。不要着急答题,而是看看这道题让我们答什么,知道了命题者意图,再进一步答题就容易答到点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问是“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指向“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这个考点,从情感入手,侧重点却在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此题设计颇为巧妙。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扣住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虫”、“好音”关键是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息烦襟”,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乐。当然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规范。

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阅卷老师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点子上,是否符合答题规则。我们要学会的是说“行话”,在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一些答题专用的术语。如考查意境的术语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术语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语言风格的术语有“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术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边塞诗)、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园诗)、思乡之苦(思乡诗)、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对丈夫的思慕之情(闺怨诗)、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怀古诗)……当然术语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篇10

总结这几年的题画诗阅读鉴赏的设题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品味语言,描绘意境,分析技巧,体会情感。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

1.品味题画诗的语言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练性是题画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对题画诗的语言鉴赏我们首先要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描绘诗歌的意境而谈,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们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体会诗人的情感,或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谈对诗人情感的作用。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表现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墨梅的风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更表现了诗人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

题画诗语言分析思路:字义――意境――情感。

2.感受题画诗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结合绘画主题,又能不拘泥于画面内容,既能再现画面,同时又能跳出画外,离开画面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是不能直接画出的。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做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绘画所不能具备的。

题画诗的意境分析思路:描述了什么意境――如何展现的――意境的意义(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分析题画诗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表达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形象的技法,包括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优秀诗人往往会调动各种艺术技巧创设出一个个融合他主观情思和客观风物的意境,吸引人们去欣赏,去品味。王冕的《白梅》就巧妙地运用了表达技巧。“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诗歌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与远大志向。从具体表现手法来看,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题画诗表达技巧分析思路:何种技巧――如何体现――诗人情感。

4.把握题画诗的情感,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

题画诗带着诗人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郑燮的《竹石》通过写景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情绪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犟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阅读训练一

画菊

郑思肖[注]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描绘出了怎样的意境?

2.朱淑真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

3.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二

屏风绝句

杜牧

屏风周[注]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注]周早于杜牧,是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屏风周画纤腰”一句中“纤腰”有什么含义?

2.古人说这首诗中“妒”字用得好,为什么?

3.这首诗写画中人的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三

潍县①署中画竹

呈年伯②包大中丞括③

郑燮

衙斋④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⑤吾曹⑥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⑦。

[注]①潍县:今属山东省。②年伯:古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为年伯。③包大中丞括:指包括,他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清代巡抚又称“中丞”。④衙斋:官衙中的书斋。⑤些小:指官职卑微。⑥吾曹:我们。⑦关情:关心。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的作用是什么?

2.“一枝一叶总关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四

题春江渔父图

杨维桢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①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②。

[注]①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水上涨。②槎头缩项鳊:“槎”指置于水中的木栅栏。鳊:鳊鱼。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一片青天白鹭前”勾勒画面的艺术手法。

2.历代墨客骚人笔下的渔夫往往是隐士高人的代名词,这首诗中的渔夫是否也如此?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征。

阅读训练六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一似”的妙处何在?

2.诗人写“画松”不是直接描摹,而是联想到“真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从欣赏“画松”的过程来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八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中的“龙孙”指什么?

2.请分析这首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阅读训练五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龙袤

(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矛盾?

3.第二首诗以“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作结,有何妙处?

阅读训练七

题葡萄图

徐渭[注]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曲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人生的感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九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①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②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sǒng)身”就是“竦身”。②“绦镟(tāoxuàn)”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圆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古人说“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中的鹰描写得极为传神,你是如何理解的?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景,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题画诗》

阅读训练一: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写宁愿枯死枝头,不愿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

2.郑思肖的诗句好。“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悲壮,且语气磅礴义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比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语气轻佻。

3.托物言志。借,诗人表达了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妥协的决心。

阅读训练二:

1.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人联想到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

2.“妒娇娆”(即妒忌画中人),“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了画中人的美。它竟能让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充分体现了画中人的美。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屏风周画纤腰”正面描写画中人的美,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跃然纸上。“拂尘犹自妒娇娆”,通过侧面描写少女的动作和心理,来表现画中人之美。

阅读训练三:

1.首句即点明自己的身份,“衙斋”即官邸的书斋,“萧萧”说明周遭环境幽雅,同时也紧扣画竹的主题。

2.“一枝一叶”表面上看还是咏竹,实际比喻民间疾苦。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

3.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语言质朴,比喻的方法使全诗具有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更见意味深远。

阅读训练四:

1.诗人从远处落墨,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片青天,白鹭飞来,着一“前”字使静止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2.这首诗中的渔夫并非是隐士高人形象,而是一个真正以捕鱼为生的渔夫形象。三、四两句诗通过呼儿打酒的细节,把渔家人那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天伦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当中也隐含着诗人对那种平静安详生活的羡慕、渴望和追求。

3.诗歌的语言清新,明白,流畅,与画面、主题相一致。

阅读训练五:

1.分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的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的画,好像置身于潇湘一样。

2.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上的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繁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心中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3.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而喻。

阅读训练六:

1.“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2.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在于没有实在的形状描摹,而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的虚处传神。

3.诗人由“画松”见“真松”,由衷地赞叹画家高超的绘画艺术。

阅读训练七:

1.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又写出了落魄的现状;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闲抛闲掷野藤中”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2.比喻。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3.生活的挫折给诗人带来无数次的打击,面对自己的遭遇,诗人表现出无限的心酸和无奈,还有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他仍然保持着倔犟和孤傲的性格。

阅读训练八:

1.刚长出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2.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比较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阅读训练九:

1.“思”写鹰的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中的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