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6 09: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新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高一年级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篇2
【关键词】课前反思;课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在做了大量研究后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非常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并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已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人从反思性教学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他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记述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高中数学进行反思性教学就是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并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的形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于活动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在行为完成之后对师生的表现、想法、做法所做的反思,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后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这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师生的表现、想法和做法所做的及时反思,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中反思.三是为活动前反思,这是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的一种反思,其具体形式为课前反思.下面笔者仅就课前课后反思举例谈谈.
1.高中数学教学课前反思
主要反思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困惑,并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引导探究活动,同时还应反思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精神实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删减、增加、替换、拓展和整合.课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课前教师通过反思预测到学生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概念时将有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如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刻画函数单调性的数学本质,以及对单调性概念的正反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关键是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领会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基于上述反思对本节课教学设计为:
(1)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某天气温变化图),提出问题.
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或下降的.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气温变化特征?
(2)探究发现,建构概念.
为了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刻画单调性,提出:
问题3:对于任意t1,t2∈[4,16],当t1
在本环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尝试用符号语言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形成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3)尝试探究,运用概念.
本环节通过两个例题的探索求解加深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并学会运用概念去解决简单的问题.
(4)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师给出一组题,让学生互相讨论,探求问题的解答和解决过程,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并作归纳总结.
2.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
主要反思一节课后在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得与失,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并探索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方面,并加以调整改进,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起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案例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过程.
①复习上节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②通过方程研究得出几何性质(主要是老师边分析边得出结论);③学习两个例题并做两道巩固练习;④由例2归纳一般形式的方程如何转化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⑤小结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布置课后做作业.
课后反思:这是一节典型的传统教法,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结构完整,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仔细反思各方面的得与失后发现:首先教师教的理念还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方法是传统与落后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并缺乏创新,如导入缺乏新意,没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气氛与效果只达到中等水平.经过反思,本节课可以这样设计:
①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和运用抛物线方程去解决问题;②让学生回忆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③所有学生分为四组从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四个方面去探究抛物线的性质;④让每组学生代表叙述性质,教师给予补充、纠正;⑤让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板书示范并作归纳,接着让学生做巩固练习;⑥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知识、思想方法,布置作业.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合作学习;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思考、反思的重要性阐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地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深度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笔者在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从中进行了深刻反思,这更加坚定了走新课改路线,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反思
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质量.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教学陈旧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授课.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和记,学习没有兴趣,教学质量不高.新课改要求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全面发展其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质疑、猜测、尝试并进一步探索,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地学习.所以,现在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善于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谈话,给学生进行思维点拨,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设计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效教学.
二、高中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质疑,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授课时,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进入了几个误区,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小组设置,略显盲目.小组内部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随意搭车现象严重,不利于让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习进行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一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小组内部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授课前教师没有对合作的学习目的、时机和过程进行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把学生放到框架里.小组讨论的时间也成为了大问题,在小组合作时,学生总是怕纪律乱,不到几分钟就叫停,且有的小组未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主体,有的并没有产生小组探究的成果.这不但不能真正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有的小组也才刚刚开始,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下次再讨论也懒得配合了.这样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成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成课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走出以上几个小组合作探究的误区,避免以小组合作探究之名而未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之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异,使学生真正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出乐趣,学出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成功没有捷径,但绝对有方法.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广度、难度还是深度,都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贵在得法,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找到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学起来兴趣高涨,自信心强,更加地想要学更多的知识,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不会学习的学生因其学习不得法,而越学越吃力,若不及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赶上去,那么,成绩越差对学习的兴趣越差,越不想学习,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害怕、厌恶和对自我的怀疑,对学习完全丧失了自信心.两相对比,学生是否能够不断地反思,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是否能够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筋,没有预习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和记,没有计划,按照惯性听课,寄希望于教师对整个解题过程的讲解,没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听课,边听边记,记的东西很多,但是只顾记,而忽视了思考能力.还有的学生能听得懂教师讲解,也能看懂例题,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出来,运用能力差,对知识一知半解,也不注重总结与反思……
篇4
一、加强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师应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应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教师要全面地面向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心智、健全人格形成)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采取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空间。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整节课下来很疲惫,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他们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感受到学习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或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实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少讲一点,少包办一点,保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凡是学生能自主学会的内容,能探索到的结论,最好不要再讲了。教师应在关键地方精讲或引导,讲学生之所想,讲学生之所思,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可以讲解、自学、讨论交流,自学、讨论式的学习效果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一旦形成习惯,学会了自学方法,将终生受益。”
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适量、适当,要全面、典型,还要有层次性,留给学生多回顾、多总结、多反思、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
要重视高一、高二的教学,高中数学两年半教学两年完,新授课过快、习题过多,教师又往往补充一些课外内容,教学要求往往一步到位,如高一学习函数一章时,刚刚学习完新课,就补充许多相关高考题去做,加上高中学习的不适应,这时往往晕头转向,心中无底,学生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却认为很简单。因此教师应学点心理学。
四、构建数学学法教育框架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
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①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篇5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高一下期平面向量中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怎样进行的?
起点在原点的向量、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相等的向量,它们在坐标系中是怎样表示的?
两向量平行时,它的坐标表示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学习数列通项公式时,就应注意(1)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2)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3)仅由前几项可以归纳出无限多个“通项公式”;(4)对某些数列,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表示。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义中就隐含两个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这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2、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新教材第一册第62页例5为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增函数,求证:f(x)在(-∞,0)上也是增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不等式性质,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难点是区间转化,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2)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3)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五、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六、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例如,对三角函数中sinX>cosX的判断求解时,就可通过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区分,在角平分线上方有sinX>cosX,在角平分线下方有sinX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60-02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它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这一要求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也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还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以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元认知技能,使教学更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本文就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前反思让数学教学具有前瞻性
课前反思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的思考。它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如在“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学中,有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反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而数学概念的教学遵循“两个自然”:一是知识的逻辑顺序自然,二是学生心理逻辑的自然。所以在预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些只有大小的量,如长度、面积等,但还有些量如力、速度等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用这种方法来引出向量产生的背景及物理意义,进而提出向量的概念。然后从向量定义满足方向和大小两个方面出发,便水到渠成形成以下概念:
从方向的角度看,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平行向量,记为://;从长度的角度看,有模相等的向量,记为:=;单位向量的模长为1,零向量的模长为0;既关注方向又关注长度,即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记为:=;根据相等向量的定义,只要不改变大小和方向就可以把平行向量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共线向量的概念。
教师在备课时把提出概念和形成概念的方法进行预设,既能对整个教学有前瞻性的把握,又能预测出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前想好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但是课堂总是千变万化,课前反思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学中的反思就会变得极其重要。
二、教学中的反思使数学教学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教学中的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进行的反思,又或者是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学习计划进行的一种调整。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教师提高素质,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如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一节习题课上,本人曾遇到一次“意外”,这节课也因这个“意外”变得精彩。
问题:已知x,y都是正实数,且x+y=1,求+的最小值。
师:请大家认真思考,如何解答这道题(随后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生1:解:x,y都是正实数,且x+y=1
+=x+y+=3++≥3+2=3+2
当且仅当:=且x+y=1,即
x=2-,y=-1时“=”成立,
+的最小值是3+2。
生2:解:x,y∈R,且x+y=1
1=x+y≥2, xy≤,≥4
+≥2=2=4,
当且仅当:+且x+y=1即x=,y=时“=”成立,
+的最小值是4。
生1的解法是正确的,充分运用了乘一法,而生2的解法是错误的。这是意料之中的预设,接下来,按照原本的预设我将引导学生反思:生2的解法中用了两次均值不等式,但他却忽略了第一次的条件,而前后两次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x=y,第二个是x=2y,等号成立的条件不一致,说明解法有误。
通过对两位学生解题过程的分析和反思,学生明确了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不管是用一次,还是用两次,等号成立的条件要一致这个知识点。
正当我想转入下一题时,讲台下面传出一个声音:“老师,我想到了另一种解法。”这时好些学生都把好奇的目光转向了这位学生。我停了下来,示意他说出自己的解法。
生3:x+y=1,把+中的分子用x+y来代替,即+=+=3++≥3+2,
当且仅当=且x+y=1时“=”成立。
我不禁暗自赞叹:学生竟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这个“意外”的生成,让学生发出了阵阵赞美声,大家探讨的热情高涨起来。生4站起来说:“我还有另一种解法。”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生4:由x+y=1得x=1-y x,y∈R 0
+=+===≥=3+2
当且仅当:y+1=即y=-1时“=”成立。
这种方法又回到了求函数的最值上来,可以看出,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这不正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良好契机吗?
师:以上几种解法都是对“1”进行代换,解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同学们还可不可以在“1”上做文章?教室安静了片刻,又有了意外的惊喜!
生5:可以用三角代换。
sin2α+cos2α=1 而x+y=1设:x=cos2α,
y=sin2α0
+=+=2sec2α+csc2α=21+tan2α+1+cot2α=3+2tan2α+cot2α≥3+2。
又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解法,将均值不等式与三角相结合,妙不可言。学生们听完生5的表述,教室里的惊讶声四起,掌声也响了起来。
可以说,这是一节很精彩的生成课,由于事先预设时只打算评析生1和生2的解法,但由于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及时反思并进行调整,反而使局部的探究更为自然、深刻,也更为可贵。
三、课后反思使数学教学经验理性化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后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反思,它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以下是我课后反思总结出来的个人经验。
1.以生为本,构建灵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外”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的疏忽大意、节外生枝、灵机一动、深思顿悟等,都有可能催生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资源,为精彩的数学课堂带来更多的可能。因此课堂教学不再只是教师的“预设”,更多是学生智慧的灵动和生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智慧根据课堂实际情景机智地调整“预设”,把握好时机,掌握尺度,积极引导,给“生成”创造空间,最终把“意外”引导为有效“生成”,从而构建丰富多彩、充满理性、灵动有效的课堂。
2.让学生经历数学解题的心路历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的整个心路历程,而在解题教学中暴露解题过程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正是创造这种课堂氛围的一种方式,但在完成一题多解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对比,寻求最优的解法,评价探究的成败,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给学生更高的视野。
3.重视解题错误,及时查漏补缺。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出现解题错误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最为真实的反映。如在用均值求不等式最值的例子中,生2在解题时每一步看起来有理有据,但最后结果却是错误的,这该如何纠错?仅仅是将正确答案授之,显然起不到多大作用,对这类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将思维过程“晒”出来,让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品质,从而达到以“误”导“悟”的思维过程。
篇7
关键词:高中 数学 反思能力
“反思”不是一种新的理论,而是一种思想方法。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对于学习而言,在学习中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十分重要,《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充分说明了反思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高中数学知识量大,难点多,学习困难。因此,更要学会反思学习。作为师者,在教学中,要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反思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完善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从改变教师观念,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和培养学生课后反思习惯三个方面入手,浅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措施。
一、教师改变传统观念,发展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具有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其先决条件是教师也必须具有反思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反思意识。如何让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使其发展成为“反思型”教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改变观念。不得不承认,一些数学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其传统观念很深。例如,多年的从教生活中,教师手中的教材还是多年前的版本,讲解的习题还是往年的习题,教学的思路还是以往的思路等等,这就导致教师的观念比较传统。传统的观念里,学习只要能够吃苦,持之以恒,就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变得十分先进。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能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赞扬,可是在学习中通过不同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就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教学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习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反思自我、提高自我。如何创设问题情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设争议式问题情景是一种极佳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善于提出具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切入问题,思考问题,在积极探索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反思自我。如在学习完函数这一章节时,笔者提问:求函数值域的方法有哪些?学生们或多或少知道求函数值域的方法,纷纷回答自己知道的方法,如配方法、反函数法、换元法、均值定理法、判别式法等等。笔者再问:对于抽象函数的求解,使用什么方法最好?学生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赋值法,也有的说结构变换法,各自剖析自己的理由。学生们富有争议的回答,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
三、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的反思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作为高中学生,在学习时,要提高学习成绩,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后的努力。学生在课后查缺补漏,巩固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但是,有许许多多的学生,课后自主学生十分刻苦、认真,学习成绩还是一塌糊涂,特别是数学尤为严重。笔者从教多年,认为不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也不是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部分事倍功半的学生在课后不知道反思,没有良好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会抬头望路,往往走上弯路、错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如何培养?第一,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告知学生,课后学习时,针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要大力加强练习。切记不要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度很大,分值不高就“忽略不计”。第二,重视效率。高中学习量大,学习时间紧迫。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在一时之间无法解答,就不要钻牛角尖,可以暂且放在一旁,找机会请教同学或老师。学习时间宝贵,要做到有效地利用,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完善学习能力,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会反思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方法
一、反思能力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必备能力
许多高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上非常刻苦,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反思能力,数学成绩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缺乏反思,总是弄不清排列和组合之间的区别;他们对题型死记硬背,缺乏反思,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总是弄不清该用哪种方法;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也缺乏反思,甚至没有反思的意识,觉得是自己不聪明才导致了学不好数学。其实,学好数学并不需要多么聪明的脑袋,更需要的是一颗勤于反思的心。对于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对于练习题要反思,这道题在考什么内容,它蕴含了什么方法,是不是一个典型例题,有没有相似的题目等等。对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要勤于反思,通过每次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看一看反映出哪些问题,是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还是练习过少还是缺乏总结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几个重要方法
1.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反思
笔者见过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一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就暴露出对知识点的理解的种种问题。以基本不等式为例,我们知道“一正二定三相等”是取等于号的基本条件。那能不能举出反例在不满足这三个条件时不能取等于号呢?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自己做出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解答。学生自己举出反例后,就会对这个条件理解的更加透彻,解题时就不会忘记。
2.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
笔者也见过很多学生一道题目做错之后,教师进行了讲解,学生当时听懂了,但是没过多久,拿出原题来,学生照样还是做错,甚至连错误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这道题在解决什么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解法,有没有其他解法,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大有好处。
3.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我们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够正确。虽然每个人学习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像研究概念的来源,研究定理的证明,研究定理的意义,研究常见的题型,这些大家公认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加强调,以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反思能力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能力。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当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反思、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和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反思能力是指自觉地对数学的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数学反思能力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对认知的再认知,反思能力就是原认知能力。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反思能力培养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等等。
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在自学中培养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即要求学生自学一定的内容后,除了要解答相应的自学习题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结果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知道,预习是一个自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当堂进行。预习完后,同桌二人一组或前后课桌四人一组,先就课本自学互相提问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其他同学根据自学情况作出回答,然后交换,大家讨论。教师可以边监督他们的活动,边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预习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增进了求知欲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中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产生其乐无穷的学习乐趣。
二、在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可以给思维主体思考空间,尽情地展开想象、发表独到的见解。中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反思已学过的数学概念的属性,然后构建新知识的生成空间,去类比、去体验,让数学知识在反思中形成。
例如等比数列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下列两个数列各有什么特点:
① 5,25,125,625,……② 1,- , - ……
接下来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知识点:定义、同项公式、前n项和。研究方法:猜想、叠加等)。经过类比体验,学生发现数列①中有 ;数列②中有
。经过对照等差数列的概念,学生很快就给出等
比数列的定义,并能给出数学符号表达: =q(n=2,3,4…)。
以上通过引导学生反思等差数列的概念的本质特点得到等比数列的概念,使学生觉得等比数列的概念是已有等差数列的概念的一种自然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反思中形成。
三、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复习导入新授巩固作业,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听教师讲概念,推导定理、公式,分析解题思路,课后完成作业。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习效率低下,抑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然而,数学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探究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然后用已学的方法研究新问题,使探索新知的方法在反思中形成。
例如,探索参数 、ω、A对函数y=Asin(ωx+ )的图象的影响的教学。我利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取不同的值时y=sin(x+ )的图象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获得 ( >0和 <0)对y=sin(x+ )的图象的影响的具体认识,从中得出 >0和
<0时从y=sinx到y=sin(x+ )的图象变换规律,然后我引导学生反思从y=sinx到y=sin(x+ )的图象变换的探索过程及方法,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也为接下来探索ω对y=sin(ωx+ )、A对y=Asin(ωx+ )的图象的影响提供研究方法。以上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探究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使探索新知的方法在反思中形成。
四、在解题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所谓解题反思是指在解题后进行如下探索: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的题设的完备性及结论的精确性;命题考查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因此,解题反思涉及数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特别是涉及数学反思高级形态。
学生的解题后反思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应重视加强对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的培养,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例如在ABC中,三内角满足B+C=2A,且最大边与最小边分别是方程x2-12x+32=0的两个根,则ABC的外接圆的面积是
。
解:B+C=2A 又A+B+C=180°A=60°,B+C=120°
设最大边为c,最小边为b由十字相乘法,方程x2-12x+32=0的两个根为4和8,b=4,c=8 又A=60°,由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得
a2=b2+c2-2bccosA=48,a=4√3
由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得2r= =8,r=4,S=πr2=16π。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数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数学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名著、数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听《充要条件》这节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如:(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2)数学的应用性不是很强吗,那充要条件应用在哪方面呢?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给予解决,虽问题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课后我做了学习情况调查,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讲授之前,我有自己的想法,但老师解决问题的时间太快了,以至于我没有把我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看来教师低估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教师没有将“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和最优整数解”放开,约只用了3分钟,特别对“最优整数解”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只作图展示,而且作图不是很标准,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可能不利。“如何更快找到最优整数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享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1.数学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数学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数学教学反思对数学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数学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数学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数学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