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4-08 10:1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价值观

篇1

诚信是金

诚信,这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

从字面上说,“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一个诚实的人,其实并不难,但有很多人却不去做。有些人太看重成绩,为了考个高分,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有些人在路上捡到钱包,却放进自己的腰包里;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用花言巧语愚弄对方······这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小事。想要考高分,平时多努力,就算没考好,也不要灰心,意识到自己的进步、缺点;捡到钱包,应想方设法找到失主,而不应该占为己有;想要得到什么,就要自己努力去得到,而不能用非法手段······

诚信是金,它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给众生点亮了一盏永不眠灭的心灯!

宽容,海阔天空

宽容是人们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俗话说:“忍一时才能风平浪静,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宽容”,是多么可怕啊!只为一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贪小便宜。就为了一丁点儿的利益而做出令人烦厌的举动!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做人,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世界,感受世界,感动世界。

天空宽容了云雾,于是拥有了神韵;人生宽容了遗憾,我们便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乐于助人。帮助别人,自己快乐!何乐而不为呢?说到这里,我心中再次浮现出一个大人物——雷锋。他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做人的最高价值!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帮助别人,好像

会损失什么似的。就是有人主动向他请求帮助,他也毫不理会,漠然处之。

见到身边的人遇到麻烦,要主动前去帮忙,而不可置之不理。有些人可能会想:“帮助了别人,又没有什么好处,多亏啊!”如果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难道“快乐”不是好处吗?

天空送给鸟儿自由,大地送给生物欢乐,海洋送给鱼儿畅游·······

篇2

关键词: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 危害 成因

一、何为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

最先提出“自我中心主义”这个概念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原指婴幼儿的判断和行为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强烈影响的倾向,后来引用为指青少年及成年人也有这种倾向:判断和行为受到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强烈影响,表现为心目中只有自己,不能容纳别人,无爱心,无责任心,无羞耻之感。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受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自我”的需要和感受为价值尺度,判断和衡量价值目标,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

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同。个人主义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原则在于,善和恶完全是自我的主观评价,尊自我的价值取向为尺度;其次,强调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陌生人”的关系,正如弗洛姆认为的:“不是对邻人负责,不是同他结为一体,而是同邻人疏远和分开,它意味着尊敬你邻人的权利,但不爱他。”这就是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给现代人带来的疏远感和孤独感。

二、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

1?郾片面追求个人价值,造成道德水准下滑。

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是依赖社会而生活都对社会发生作用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是由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对象化所规定的意义或价值,我们必须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去考察人的价值。“一个人有没有社会价值,不仅取决于他或她的劳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且取决于他或她的道德水准”。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一定是与他的社会价值呈正比例关系的,“道德水准高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总是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持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人,只看到人的个人价值,只要求他人和社会尊重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忽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不仅使人的个人的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而且阻碍了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更加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的下滑。

2?郾价值标准个性化,拒斥社会主义价值观。

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否定价值标准的根本性、客观性、真理性,拒斥正确的价值观。一个社会最基本的、人们一致认同的价值标准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根据,这决定了社会价值标准的根本性、客观性和真理性。然而,持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人,他们把社会的价值标准看作是由主观任意而定的,以自我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客体价值的唯一准则,只要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标准就是正确的,看不到价值标准的根本性,否定价值标准的客观性。对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而言,社会的价值标准不能代表全社会的根本利益,不存在超出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存在的只有各个人的私人利益,凡符合个人私利的价值标准就是正确的。在当代中国,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危害之一,就是竭力排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们只讲个人的意欲,不考虑更大的社会的利益,使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价值观念的危机。

3?郾扭曲“陌生人”关系,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陌生人”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平等、合作,相互信任、互为规范的人际关系。与传统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关系不同,“陌生人”关系讲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性、原则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熟人关系日益显示其局限性,如任人唯亲、欺生、裙带关系等,越来越不适用于公共生活领域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摆脱了对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经济上独立的利益主体,并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传统的熟人关系正在向市场经济的陌生人关系转变。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扭曲了这种新生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夸大其不完善之处,如只讲原则不讲人情,以冷规则待人处事,等等。如此一来,持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者将人看作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个体存在物,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温情,加剧人们的孤独感,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和对立,最终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成因

1?郾对“人的独立性”的误解。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在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中,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类已经渡过第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进入第二个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个人是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个体摆脱了宗法关系和政治统治的双重束缚,摆脱了对直接共同体的隶属或依赖,获得了个性的独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是主体”价值观容易导致个体形式上的独立性,将自我作为世界的中心,认为只要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将个人的成功视作个人努力的结果,强调自己利益、自由和幸福的受保护和受尊重,而忽视集体和他人的存在。我们在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在将他人作为自我发展的条件的同时,自我也应该作为他人发展的条件,在争取和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2?郾人的主体性的泛化。

人的主体性的泛化造成集体性的弱化。早在19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就曾指出,人的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孤独个体”,“克尔凯郭尔自称是‘主体性的思想家’,这个主体就是人,但它不是属类意义上的人,而是个人意义上的人,一个‘孤独的个人’”。在规定人的主体性时认为,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客体之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人的主体性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上,又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一方面,使许多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了个人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依存关系的淡化,人们相信只要通过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实现人生目标,而且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这种人的主体性的泛化鼓励了人们的独立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个人对集体的疏离,削弱了把人们团结到各种群体中或更大的这会中去的社会关系,弱化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3?郾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它的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弊端。市场经济是以能力为本位和以个体为本位的经济,这种经济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由竞争、自担风险的经济,它使自我能力和自我劳作的态度得到彰显,也把自我推向制高点。

(1)高度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样化和专门化。社会分工造成人一些人能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精神和文化的活动,而另一部分人则被牢牢地束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成为体力劳动者。这种片面化的分工,将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割裂开来,将人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等这些本该是个人完整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由不同的人和阶层分担,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和异质性。市场经济强调公平,而不同的分工恰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由于分工的不同,容易造成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这种不平等,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们心目中只有自己,只想着如何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发展自我,却不能容纳别人,无视他人的需要。

(2)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经济中竞争现实的影响,是“自我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变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把人推到追求物质财富的竞争之中,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和对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经济上的个人竞争是当代社会神经症人格的主要原因。她说:“独立的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中的其他个人竞争,不得不超过他们和不断地吧他们排挤开。一个人的利益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失败不仅意味着经济的不安全,而且意味着名声地位的丧失,人们害怕遭到失败。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潜在敌意不断增强。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力下,人们不断产生对他人的敌意,以及对他人潜在敌意的恐惧,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只局限于关注自我的能力、自我的劳作态度和自我的品行在现实中的意义上来,导致“自我”的膨胀,使一部分人不能正视自我,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唐凯麟等.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

篇3

价值取向日趋多样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标示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价值取向也日渐务实开放并多样化。“”后出现的“伤痕文学”“朦胧诗”,表现了价值反思与重估;大量西方理论思想在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市场经济初期发展带来了利益格局多变,金钱、功利气息弥漫;价值“破旧”与“立新”不够同步,原有话语体系被打乱了,新语境纷争呈现。在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多样价值观给人们更多选择,也带给那个时期青年人诸多人生观矛盾、分化和价值困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也逐渐构建清晰,多样的青年价值观也从纷繁复杂状态走向一元引导下的多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青年人的价值观由多样、分化走向主流整合,民主、法制、文明、和谐、责任、公平等成为当代青年认同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年轻人生活方式缤纷,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使“时尚消费”“网言网语”“微观点”等青年文化现象层出不穷,青年人凭借信息技术,把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自我文化在新媒介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变化,也折射出转型中的我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

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

1980年关于“潘晓来信”的社会大讨论,表明那代青年人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社会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年轻人开始主张“跟着感觉走”。一切都表明,中国青年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在觉醒和升发。

随着“市场利益主体”的觉醒,青年人的个性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率先觉醒。不独是经济利益,其他社会利益的权利意识,如政治参与和精神追求也都逐步显现。主体意识和自我诉求增多的同时,青年一代的“读书热”“成才热”也日渐兴起,就业观念由等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发展自我、崇尚自主成为青年人的人生观念。在“我的青春我做主”“重走青春路”“致青春”的身影和声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青年人对青春的缅怀、定义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在社会公共管理方面也表现出相应的主体性,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合法权利,也关心他人、社会和国家大事,思考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追求物质改善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30多年来,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变革中解构转变了,社会充满了对义利观的“再思考”。一些青年人更多向生存、发展和自我成才努力,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多了些现实实惠的选择。但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注意到他人利益实现的合理与平等,在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实现有很多转向,但积极工作、责任奉献仍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职业准则。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推动了社会发展,并随着“生存”向“发展”的转变,青年人的义利观也在向多重结构变化,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更多呈现新的组合。

责任感增强,创新与进取精神在升发

当代青年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很强,但并非如人所言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他们在关注自我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

对自我的责任表现为在学习、择业、爱情问题上,青年人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多数年轻人无论对父母家庭还是对自己的小家,都具有充分的情感和责任准备。80后青年虽具有“自我中心”的某些特征,但总体看,他们的他人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增强。相关调研显示,七成以上80后认为青年最需要的素质之一就是“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社会各领域的志愿者队伍中、在学雷锋活动中、在各行各业的领军团队中,到处都能看到当代青年活跃的身影。

党的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也从封闭和束缚中走出来,形成了求真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取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效率观念、竞争及创新意识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具有更强的进取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据有关数据,九成青年人对“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持赞成态度,这说明适应市场竞争,增强生存、创新发展能力已成为大多数青年的共识和素质。

“成长”中也存在价值迷惑

“成长”可指青年人的变化过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变革转型期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社会主体尤其是青年群体,必然会随社会变化在价值观上发生复杂共振。除上述青年价值观变化和成长特点外,在一些时期和一些年轻人身上也存在一些价值虚无、荣辱错位现象。

社会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新旧、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社会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一些青年人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对超越性意义的追求,而是生命当下的和实用主义,调侃人生意义、“游戏”人生成了一些青年人的人生态度。这种价值虚无和感性娱乐文化的蔓延,会导致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责任的淡化。《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说:如果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稚童言语,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价值虚无的声音强了,社会正能量的价值观就会在“沉默的螺旋”规律中沉默下去。这也是在把握转型期青年价值观变化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

篇4

小时候,他们问你

“在哪儿上学啊?”

因为他们想知道

是普通校还是名校

“考了第几啊?”

因为他们想知道

成绩是好还是不好

可他们却不会问你

“喜欢学习吗?”

“对哪方面感兴趣?”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后来,还是这批人

碰见了你,还是问你

“在哪儿读大学(研究生)呢?”

“学什么专业呢?”

你说

“清华北大,常春藤”

“学管理,学金融”

他们便啧啧称赞

你说:“一个三本学校。”

他们就立刻换了一种眼光

可他们却不会问你

“喜欢自己的专业么?”

“你在那里都收获了什么?”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再后来,又是这批人

遇到了你,接着问你

“在哪儿工作呢?”

他们想听听是不是体面

“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什么编制?”

他们常会在心里跟自己的孩子比一比

然后选择是炫耀、羡慕或是沉默

可他们去不会问你

“喜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你觉得自我实现吗?”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过不了多久

再碰到他们的时候

他们又会继续问你

“结婚了吗?找对象了吗?”

“他家里是干什么的?”

“他哪儿毕业的?”

“他什么学历?”

“他在哪儿工作?”

“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他家里有房子吗?”

……

而不会问你

“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对你好不好?”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总之,他们好像总有的问

因为社会的价值观在这里

他们需要依照这样的标准去攀比

社会影响了人

人又反作用于社会

只是对于这些事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时你行为背后的原因

是否是真心的为了自己呢

是否真的因为想这样做才这样做的呢

为了面子,为了自尊?

还是为了爸妈的面子?

或者他们的自尊?

人要做自己才是最难的

优越的外在条件都是表面

有很多为了虚荣

打肿脸充胖子

心里不快乐

也许累了一辈子

灵魂却是匮乏的

我想

这一辈子能让我真正敬佩的人

只有自我实现的人

这也许是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相融合的自我实现

但更加难能可贵的

或许是那些抵住甚至是抛开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压力

篇5

一、树立四种意识是做好汽车调度员的保障

树立奉献意识。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并履行在日常的活动之中,对驾驶工作要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和报酬,当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失,遇到危险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需要挺身而出,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树立主人翁意识(劳动价值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优秀的驾驶调度员应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应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要有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树立劳动光荣,从事驾驶职业光荣的新的道德观念。

树立集体意识。这是优秀驾驶调度员应具备的品德。驾驶调度员要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大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的思想。驾驶调度员职业态度、责任、良心等基本规范的综合体现,也体现所在单位和本人的素质,因此要端正驾驶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法制意识。作为一名驾驶调度员应该比一般人员具有更强的法制观念和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所以要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和安全制度,熟记和掌握其内容,在行车中要认真了解道路交通法规的基本原则,熟悉交通管理的具体条款和各项措施,自觉杜绝违章行为的发生,做到白天和晚上一个样,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一个样,交警在场与不在场一个样,把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和安全制度建立在高度自觉的道德意识基础上。

二、提升四种素质是做好汽车调度员的基础

思想品德素质:爱岗敬业,敢于正确指挥,敢于承担责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强化人格魅力,廉洁自律,在自省中提升境界,在休养中造就名节,以人为善,诚实待人,踏实做事。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汽车调度员在汽车驾驶操作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它是影响安全行车的另一个内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心理素质更具有天赋性,是一个人固有的特性且较难改变和提高。但是心理素质对其身体素质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心理素质好,其身体素质的水平就高,维持的时间较长,工作效果好。反之亦然。在无法避免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应以最小损失为前提进行处理。作为调度员应具备独立、协作、机智、决断等多种性格特点。必须鼓励多与人接触,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积极面对困难,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寻求快乐。

身体素质:由于汽车驾驶是一项连续、单独、时间长,对人体精力和体力消耗较大的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想要健康的体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注意调节和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会自我减压,自我调节,只有健康的体魄和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专业素质:驾驶调度员的专业技能是指从事驾驶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总和。职业技能是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一个组成因素,职业道德是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又是实现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的基本保证。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是提高驾驶调度员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驾驶调度员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内容。

三、强化五种能力是做好汽车驾驶调度员必备条件

准确判断能力:调度员要通过对方简单的叙述,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做出正确调度,避免出现张冠李戴把接车地址弄错了,或派车时南辕北辙等问题。准确的判断能力是调度指挥的关键因素之一。

指挥组织能力:调度员不但要处理好一般事件,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对整个驾驶员的组织指挥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调度员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组织能力的关键所在。

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吐词清楚、语言简练、学会换位思考,面对呼救者的急躁情绪或含糊不清的诉说,要沉着、冷静、细心引导,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调度。

综合学习能力:由于调度工作是一门边缘学科,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的考核标准,一切都要靠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和不断摸索前进,每天遇到的问题又是复杂和不可预见的,只有通过每天交班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少量的教训,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59-01

顾名思义,工程造价就是指完成某些工程施工所需的全部费用,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工程价格。而我们所讨论的工程造价是指从计划工程建设项目开始,至工程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前的,全部过程中所有的花费,也就是指建筑施工工程项目通过有计划性的固定资金再生产,进而形成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无形资金及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花费的汇总。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各种设备的购置费用、工具器械以及工程建设产生的其他费用都包含于工程造价之中。对工程进行造价管理控制的目的在于,使工程实施工程中的浪费降到最低,同时使得工程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强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降低施工成本,进而使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1 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分析

在房屋建设工程中,要根据科学的技术方法以及法律等措施综合管理工程造价,想办法应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比如确定工程造价、技术施工以及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目的。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讨论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所包含的内容。

1.1 项目安装工程费用

按照当前市场要求的划分,除去能源以及交通行业,我国的项目安装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以及装饰工程三个方面,我们针对各分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定额及收费办法。直接工程成本、间接工程成本及其他成本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建筑工程,而间接工程成本又由管理成本、建筑企业的财务成本以及其他间接成本组成,其他成本又由税金及其他费用共同组成。

1.2 项目工程的其他费用

投资方除了要支付安装工程费用以及项目工程施工设备及机械器具的购置费用之外,还要额外支付其他方面的费用,如土地使用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其中土地使用成本主要由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征用费用以及拆迁补偿费用等组成,这些费用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但是它们都在工程全部造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他成本由很多内容组成,其中包括建设单位的管理成本、设备成本、工程监理费与保险费以及水电补贴等。

2 房屋建筑造价管理的基本步骤

2.1 房屋建筑造价的确定

只有通过活动的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才能有效的计算房屋的建筑造价,所有项目都会消费和占用部分资源,进而成为了项目的成本费用,要想科学有效的计算并确定房屋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就必须明确项目所需进行的活动,并根据项目活动正确计算所消耗及占用的资源。如若不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序的技术及合理的评估,就会使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及资源占用量的浪费,因此,对房屋建筑进行造价评估是控制造价的关键,也是控制造价的必由之路。目前,房屋建筑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成本核算法,也叫做供料测量费,就是指将工程所进行的活动以清单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我国对于这种方法的使用技术还不够纯熟,尤其是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技术以及项目活动的分解界定技术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国建筑行业掌握行业现状并且根据各地区的材料价格,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完善我国建筑行业的项目造价,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踏实学习外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能真正的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建筑行业的方面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技术方法。

2.2 房屋建筑造价的控制

只有按照活动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才能有效控制房屋建筑的造价,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较少项目所占用及消耗的资源,才能降低项目的成本,也就是说,要降低甚至消除无效、低效的项目活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控制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就必须减少或者改善项目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的浪费。通过科学有效、合理有序以及符合实际情况的办法,才能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进度顺利进行,从而最大程度的获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 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3.1 工作分解

所有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是由各个具体项目活动组成的,因此,应当先将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分解。可以将每个建设工程项目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决策阶段:召集相关的专业人员,集中讨论该项目的可行性,并且讨论并制定出投资方案及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办法,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设计阶段:通过决策阶段得出该建筑工程建设资金的总金额,再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建设方案作出评价,该评价要做到经济合理、科学准确切技术先进,才能使得施工单位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招投标阶段:该阶段是由建设工程设计及建设工程施工中合同的审计、招投标的审计以及头部报价的设计等工作组成,在对相对较重大的建设工程进行招投标时,应当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只有这样才能选取出适合该建设工程的供应商及施工单位。

第四,施工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应当有效控制工程的变更及鉴证,做到事前把好关,减少施工的投资浪费。

第五,竣工验收及结算阶段:该阶段必须要加大力度审查工程造价及工程量,正确定立合适的项目投资额度,进而降低经济损失,提升经济效益。

3.2 确定造价的技术方法

房屋建设工程由以上五个阶段共同组成,而各个阶段的内容又是互不相同的,项目的工作成本及与之相关的服务利润是判断项目可行性以及决策阶段造价的关键因素,占整个工程项目较小的比例;工程项目的设计计划阶段的造价的内容指的是设计及相应的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成本与服务利润之和;实施阶段的造价的内容是实施项目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于服务利润之和。

3.3 影响造价管理的因素

建设项目的范围、造价、工期及质量是影响项目建设造价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某建设项目的工期范围及质量可以与该项目的造价相互转化,当项目范围扩大、工程的质量提高或者项目的工期缩短时,都会使得项目的造价有所提升。因此,必须将这四个因素结合考虑,进而得出四者相互影响的科学合理的关系。

4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并且其各个环节都相互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造价管理办法,才能控制好施工工程,进而使得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达到最高。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累积实践经验,时刻总结教训,同时也要善于学习外界先进的造价管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房屋建设项目造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才能真正的起到增强我国在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继红.浅谈业主如何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甘肃工程造价管理,2012,5(15):35-36

篇7

国家公园是众多的保护区名称之一,国家公园在IUCN 保护区管理分类体系划分的六个类型中属于第二类,是指把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保护起来,以保护大范围的生态过程及其包含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同时,提供环境与文化兼容的精神享受、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游憩和参观机会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按照这一要求,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体系、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理解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概念,是有效推进工作的前提。

正确理解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和外延,是有效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工作的最重要基础。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研究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性很高,纷纷展开行动,出现了争取建立国家公园试点、扩大地方影响、借此提高地方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的趋向。特别是有些观点,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与保护区建设割裂,截然分开,这与三中全会提出的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保护区多头管理现状的原意是不相符的。

人类的发展,从游牧生活转型农耕文化阶段,开垦了大量土地,获取了粮食等农产品,在工业化阶段,人类极大地丰富了物质生活。人类在获取食物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占用了大量的良田、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森林、湿地、湖泊消失。当下,人类在享受了充足的物质生活后,又开始追求精神享受,纷纷走出城市,奔向广阔的田野、山区,开始假日旅游等活动,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这本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但在一些“高大上”风气的影响下,有的地方为了满足高端群体的消费需求,大上土木工程,在山上修机场,建高等级的公路、高档酒店等,大刀阔斧地挥向最后一块净土。

当前,我国已经面临资源约束驱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将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大局。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不计资源代价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我们现在又普遍存在误读国家公园概念的倾向,试图通过将有价值的保护区划定为国家公园而进行开发利用,就将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物种的消失,从而使生物链断裂,产生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非典”之痛、舟曲之殇,不应轻易忘记,不能再继续伤害我们的地球家园了。为自然生态系统留下最后一片净土,也就是为人类留下了一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国家公园是保护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宗旨是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

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区定义是指“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获得认可、得到承诺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科学地规划和有效地管理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保护区建设是全球和世界各国自然保护战略的核心,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自然保护手段,受到各国政府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机构的支持。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区管理分类,是一个对各种各样的保护区进行管理分类的全球框架。IUCN 经过40 多年的努力,对全球各种类型的保护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六大类的保护区管理分类体系,出版《IUCN 保护区管理分类应用指南》已经成为国际上保护区管理分类的通用标准,得到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机构、许多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认可和应用。

国家公园是众多的保护区名称之一,国家公园在IUCN 保护区管理分类体系划分的六个类型中属于第二类,是指把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保护起来,以保护大范围的生态过程及其包含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同时,提供环境与文化兼容的精神享受、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游憩和参观机会的基础。

国家公园属于保护区的范畴,是保护区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之所以一直未在我国保护区体系中使用,是因为“公园”一词早年在城市建设被使用了。国家公园不属于供游人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开发的“风景区”。因此,划入国家公园的保护区,需要再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有限制的开展科研和公众教育等活动,而不能大规模地开展旅游和其他形式的开发利用。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自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陆续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了许多国家公园,与此同时,也陆续建立了多种多样、名称各异的保护区。

“国家公园”一词在IUCN 保护区分类体系形成之前早已存在,特别适用于其第二类较大面积的保护区。然而,全世界很多现有国家公园与第二类定义的国家公园具有截然不同的目标。实际上,一些国家对国家公园的分类,依据的是IUCN 其他不同的管理类型。因此,国家公园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涵义,虽然称之为国家公园,但是其自然特征、保护对象和管理体制差异极大,分别属于不同的保护区类型,有的甚至不是保护区。因此,我国在引进国家公园的概念时,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一概而论,也不能仅按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而误读概念。

国际上对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已经达成了下列共识:一是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重要手段;二是保护区要实现有效和公平地管理;三是保护区要具有充分的生态代表性;四是保护区之间要实现良好的联通性;五是保护区在更大的陆地和海洋区域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六是保护区要达到足够的面积:到2020 年,陆地和内陆水域至少达到17%,海岸和海洋至少要达到10%。国家公园是保护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宗旨是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

三、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自然保护的主体,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数千个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矿山公园、沙漠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这些保护区,其国土资源主要由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国土、海洋等部门管理,而旅游、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只是在保护区上挂牌。起步最早、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的是自然保护区,其保护效果也是最好的,保护了我国80% 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5% 的野生动植物种群。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2800 多处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成为我国自然保护的主体。参照IUCN 保护区管理分类,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包含了IUCN 分类体系中所有的六个类型,其中有一部分属于IUCN 的第二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护区体系的主体,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要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

我国现有的各种类型的保护区分属于不同的部门,陆续在不同的时间建立,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由于类型多、管理部门多、缺乏科学统一的分类体系,在国土空间上存在着重叠和交叉、权属不清、多头管理、管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给实际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和矛盾,影响了中国保护区体系的整体保护成效。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既要参照IUCN 的保护区管理分类标准,重新评估我国各类保护区,又要按照保护和利用程度等因素,结合我国保护区管理的实际,制定我国的保护区分类体系并相应地建立技术规范,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基本路径

篇8

[关键词] 企业价值评估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期权定价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的主题。企业是一个生产性组织,使人们写作劳动生产物质资料的社会存在形式,企业价值就是衡量企业在市场中通过交换获取价值的能力,使企业能够获得的价值总和。企业价值是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最重要的驱动目标,也是价值驱动管理的核心,企业价值评估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的一种经济评估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一、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现金流量折现法,它是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的情况下,将发生在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按既定的贴现率统一折算为现值再加总求得目标企业价值的方法。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V为目标企业的价值; 为目标企业第t年的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值;i为折现率;TV为目标企业的终值;n为预测期

现金流量折现法认为企业的价值是将今后得到的全部现金流量加以资本还原得到的现在价值的总和,这种估价法注重的是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报表的盈利。现金流量不仅涉及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还考虑了目标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这种方法将资产价值与该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联系起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企业并购决策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缺陷表现在:

1.计算公式的缺陷。在现金流量的计算过程中,已经扣除了利息,而在计算企业的现金流量时还要用i折现,但i包含了债务资金成本,从而使前后计算过程产生矛盾,导致最终计算结果存在误差。

2.应用的缺陷。现金流固然与企业价值紧密相关,是评价整体项目或投资的良好指标,但不是一个用于日常管理的好指标。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在价值评估的时点上或者从价值评估的整个周期来看是有效的,但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却很难用来作为监督实施的工具。

二、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价值评估法考虑了目标企业所具有的各种机会与经营灵活性的价值,弥补了传统价值评估法的缺陷。期权价值评估法能够使并购方根据风险来选择机会、创造经营的灵活性,风险越大,企业拥有的机会与灵活性的价值就越高。利用期权理论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但这种方法操作较为困难,因此,实务中很少单独采用该方法得到最终结果,而是在运用其他方法定价的基础上考虑并购期权的价值后,加以调整从而得出的评估值。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期权价值的影响。但是过于复杂的应用框架同样会失去实用性,应用框架的构造必须在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

1.实物期权的初步识别。实物期权的识别并非易事,有些实物期权并非管理者有意所为,而是内外部的客观因素所造就,需要评估者仔细加以识别。实物期权总是伴随不确定性而产生,不确定性越高的领域期权出现的几率越高,这就要求评估者运用实物期权的思想对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领域尤其是战略领域进行分析,分析不能简单停留在分析对象单一的运动轨迹中,而要扩展到分析对象运行轨迹的所有可能范围,在管理者所拥有的策略空间中寻找或有决策。尽管实物期权种类繁多,但评估者可以按照以下分类思路识别实物期权:

(1)经营期权:当资产正在使用或经营时,该期权能针对不确定性提出灵活的策略,如输入、输出以及关闭等期权。

(2)投资和非投资期权:这些期权包括对投资规模的决策(扩张、收缩或处置)。

(3)合约期权:这是一些特殊的合约条款,它们改变了资产所有者面临的风险特征。如企业的合资条约中关于合资期限到期后资产处置的条款中往往存在着对合资企业的购买期权。

2.判断期权的可获得性。对金融期权而言,只要支付了期权费就可以立即获得期权,其价值来源于期权有效期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实物期权的获得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初始投入(期权的执行价格)并不能保证期权的获得。实物期权的获得实质上包括两个过程:创造过程和持有过程,创造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对期权价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金融期权的价值来源于期权的持有过程,而实物期权的价值来源于创造过程和持有过程,创造过程对期权价值的影响很可能超过持有过程而成为影响期权价值的主要因素。通过可获得性分析,可以将获得性低的实物期权剔除在企业价值评估范畴之外,不仅可以避免企业价值的高估,同时简化了实物期权评估的应用框架,不必进一步考虑这些期权与内部期权的互动关系以及与外部期权的竞争关系。

3.分析实物期权之间的互动性。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往往蕴含着不止一个实物期权。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决策的动态序列性,其技术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等阶段,后一阶段的实物期权价值要受制于前一阶段期权的实现和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也会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实物期权,这些期权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互动性。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实物期权互动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增益性和排斥性,增益性是指一个期权的存在和实施会增加另一个期权的价值,例如采购柔性必然会提高制造柔性,即采购期权会提高制造期权的价值。排斥性是指一个实物期权的实施排斥另一个实物期权的实施或减少其价值,但有限的资源可能只允许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对其中的一个项目进行商业化投资。分析实物期权的互动性不仅能够得到客观的期权价值,而且可以对经过上述两步留存的期权进一步筛选。如果期权之间是排斥性的,则通过可获得性的比较将可获得性低的期权排除在评估范围之外。如果期权之间是增益性并具有直接的序列关系,则可以将期权进行合并从而减少互动期权的数量。目前互动期权、组合期权的价值评估仍然是理论研究的难点,并不存在成熟的评估方法,尽可能减少互动期权的数量非常必要,否则很可能使评估框架因过于复杂而失去实用性。

三、经济增加值模型

经济增加值是指一定经济期间企业使用一定量的资产创造的全部收益减去该资产使用成本后的余额,是从超过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中得来的价值。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息前税后利润-资本成本

=息前税后利润-期初投资资本总额*加权平均成本

=期初投资资本总额×(期初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最重要特点是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重新定义企业的利润,充分考虑企业全部所用资源的成本,而不是仅考虑债务资本的成本,把股权资本也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来源经济增加值的改善是同企业价值的提高相联系,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经营者就必须真正关注股东的权益,使权益资本收益超过由其他风险相同的资本需求者提供的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率),所以经济增加值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进行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激励经营者进行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创造的投资决策,杜绝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且经济增加值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一系列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体系可以构成公司的价值树,公司可利用价值树分析关键价驱动因素,找出关键的业务驱动因素,并据此设立相应的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经济增加值(EVA)可以作为财务管理模式,用于投资决策、资本预算、并或出售等几乎财务管理的所有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协调和统一。但经济增加值毕竟只是一个财务指标,能反映过去的货币信息,在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和非货币化信息的揭示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为了保证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价值的准确性,根据有关会计数据计算EVA时需要对若干会计项目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要剔除一些与本期收益不匹配的支出。否则,企业经营者就有可能只考虑那些能增加企业EVA的经营决策活动,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睿:《创业企业价值的实物期权评估方法》.《价值工程》,2004年,第12期

篇9

【关键词】消费价值观 特征 现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端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市场上形形的商品以及代表着不同身份的时尚品甚至是奢侈品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也逐渐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开始追求时尚、享受和美观,消费价值观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主动追求、甚至和厂商合作定做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上出现的商品。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了解这些信息,一成不变的保持战略而不进行改变,将很难在市场中继续站立下去,甚至还可能面临被其他企业吞并、收购的危险。因此及时地了解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特点有助于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使本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消费价值相关概念

价值是一种行为准则,可以有力的解释人们的行为(Williams,1968年)。在营销领域中较早提到价值一词的人是 Levitt,他在1969年提出顾客导向的观点时认为产品取悦了顾客,产品方存在其“价值”。Brown(l976年)认为价值是个体认为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代表个人对某些事物和情况的偏好和喜爱之情。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态度反应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消费价值的研究是以与消费者有关的概念进行的,Tse、Wong 和Tan(1988年)认为消费价值是消费者所感知对服务和产品的属性重要性。胡世青(2007年)从体育消费的方面价值观进行研究,认为消费价值是有多个维度的:身心健康、娱乐审美、社会交往、体育成就和攀比表现(按其强度划分)。不同的消费者根基其性别、收入、性格等特征不同其消费价值观所呈现出的维度构成也不同。

本文认为消费价值是消费者的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商品的主观感知。

三、消费价值观的特征及其现状

(一)消费价值观的特征

曹映芬(2005年)认为价值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相对稳定性;二是低维度性。价值比较稳定(Rokeach和Ball,1989年),但也受到环境变化中的长期变量所支配(Granert和 Scherhorn,1990年)。价值往往只有数量不多的维度(Rokeach,1979年)。本文认为消费价值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矛盾体。

消费价值观是在一定的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这个形成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受各种外在的因素(如经济、文化、政治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对某些事物持有一定的观点或者说是固定的看法,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此外,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整个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又是变化着的。

(二)我国消费价值观的现状

刘明艳(2005年)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多层次性、立体性和复杂性特点。当代中国的社会消费变化所展现的基本特征是消费支出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消费质量逐渐有较大的提高。

1.勤俭节约的消费价值观——我国的传统美德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勤劳、节俭为荣,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传统“节俭”消费伦理的观念。讲究以“孝悌忠义”、“和为贵”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崇尚“君子”、“圣人”境界的“礼仪”文化传统。在这种传统美德的熏染和影响下,国内消费者在过去是一种以注重实用价值的观念为选择的标准的,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引入,国内人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的消费主义价值观。

2.新时代的消费价值观

中国当代的消费价值观呈现出民主化、多层次化、多元化和立体化特征,这与国家的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关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是一个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引入,国内的消费者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

国内外也有众多学者对中国的消费价值观进行了研究,Holbrook(1999 年)认为消费者价值是互动的(interactive)、相对的(relativistic)、以偏好判断的(preferential)、是一种经验(experience)。曹映芬认为消费价值由五个消费价值因子构成,并把这五个因子命名为“品质价格感知与体验”、“个性体现与国际品味”、“创新追求与现代生活”、“审美与流行”以及“他人支持”。本文认为新时代国内消费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注重美感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当代人一致的追求,也无可厚非。例如市场上多种多样的化妆品是众多女性消费者的最爱,甚至还有人为了美丽而去整容医院整容。人们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展,审美动机不断得以强化。

(2)追求时尚

在新时代中,时尚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吹拂着,随处可见,如各种时尚的衣服、鞋子、包包,时尚是一种潮流,它不断地引领着社会前进,具有不断变化和相对性的特点。所谓的相对性是指在今年可以称之为时尚的事物到明年可能就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时尚的潮流了,它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人们购物时越来越关注消费品是否是时尚的、样式有没有过时、是否流行,时尚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人们也会跟着时尚的脚步,追随最新潮的事物,而以前流行的现在已经不流行的事物可能就会被大家抛之脑后了。

(3)提倡“提前消费”

新时代的人们更容易追求舒适、享乐式的消费,对于一些年轻人或者是还没有工作的学生来说,可能更提倡一种“提前消费”,如各大银行信用卡的出现无疑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方便,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可能工资还没发下来,工资都已经预支完了,甚至还会有超值的现象出现,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喜欢享受,逐渐受到西方的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并逐渐接受了这种消费主义的消费价值观,追求舒适、舒服、享乐。

此外,新时代的消费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不利方面:

(1)过于追求面子,攀比心理严重,容易造成消费价值观的扭曲。人们之间的互相攀比,可能会导致盲目地进行比较,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认为只要贵的就是好的。

(2)追求消费主义的消费价值观,容易造成铺张浪费

盲目地追求享乐、消费主义的消费价值观会导致人们无限制的追求奢侈、享受与舒适,可能会造成铺张浪费,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奢侈品,这其中不无铺张现象的出现。

四、启示

(一)对于政府部门的启示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对政府来说应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说明政府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管理得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铺张浪费甚至是价值观扭曲现象的发生,政府要做到有效的引导、宣传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二)对于企业的启示

由于消费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企业应当及时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信息分析,及时的发现市场上需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研发新的产品来迎合消费着的需求,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于消费者的启示

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当注意不要盲目地跟风,与他人攀比,应当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应当树立良好的消费价值观,为子孙后代的生活考虑,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斌.职业女性健身消费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05).

篇10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综述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他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基础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他认为每一项价值活动都是一个环节,共同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竞争优势正是通过比其他企业更廉价或更出色的开展这些价值活动而取得的。因此,要想实现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最终目标,就要找出本企业价值链中最有优势的价值活动。

英国卡笛夫大学彼特・海恩斯教授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拓展。他强调把顾客需求作为价值链的终点,认为原材料和顾客是创造价值增值的新源泉,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到价值链体系,把企业利润作为满足顾客价值的副产品,而不是把企业利润当作最终目标。他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如何整合包括原材料和顾客在内的各个经济单元,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20世纪九十年代,供应链理论不断发展成熟,它主要是将管理主体延伸至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顾客。价值链吸收了其系统原理的管理思想,价值链的概念逐步发展成以企业为核心,由供应商和顾客共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价值链联合体,成为“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连接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一个共同愿景”。竞争优势也不再仅就核心企业而言,而是将整个价值链联合体作为竞争主体。

价值网的概念是由美国Mercer管理咨询公司著名顾问Adrian Slywotzky在《利润区》中首次提出。价值网概念是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价值网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多个相互独立的企业联系起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价值网下多条价值链成员之间建立起合作协同的关系,提升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价值链的构造

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战略管理理念和手段,在企业、城市等竞争优势分析中已经应用,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价值链管理同样可以用于高校,高校的“产品”就是人才。学生入校,经过高校一系列的价值活动不断增值,最后作为高校的“产品”推广到社会用人单位,从而实现其价值。高校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比其他高校更廉价或更出色的开展这些价值活动而取得。高校价值链的构造是开展高校价值链管理的基础。

(一)高校内部价值链的构造。参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我们将高校的价值活动按不同职能分为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

基本价值活动包括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四大活动。(图1)

招生活动是高校价值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提高高校价值的第一步。虽然说高校是对学生进行后天教育的主要基地,但是生源的质量对高校的教育会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招生直接决定着高校生源的质量。招生工作要做到充分、客观、详实的宣传,注重宣传方式,保证良好的宣传效果,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让更多的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学校,争取更好的生源。

教学活动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和高校价值的实现。高校的首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一个高校如何通过教学体现校风,向学生传授思想和理念,是一个高校的特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一个高校的声誉,是高校的无形资产;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其“产品”的质量,教师的学识、能力等素质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提高高校价值的关键环节。

科研环节属于高校的基本活动环节。现阶段各大高校纷纷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加强科研管理和科研成果建设,通过科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及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校科研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建设工作,影响着高校潜力和优势的发挥,高校的科研能力体现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科研活动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不是矛盾的,不能过分强调教学活动,也不能只注重科研活动,高校应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教学、科研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走“产学研”的路子。

就业活动相当于企业的“销售”环节,高校的“产品”――人才,最终能否实现其价值,还需要社会来检验。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其是否能被用人单位接受,除本身的能力素质外,所在高校的声誉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高校作为学生的培养基地,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的就业搭建好平台。高校通过完善政策、拓宽渠道、扩大知名度等为学生就业打下好的基础。

辅助价值活动包括高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务、后勤活动。

高校基础设施:高校的基础设施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党建、基建、组织、宣传、工会、团委等。基础设施与其他辅助活动不同,它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

人力资源:负责高校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工作,以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人选的选拔、培养、考核,职工教育、职工培训等。

财务:集中管理学校资金,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跟踪、控制和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高校有序地运转提供财务支持。

后勤:后勤为高校正常运转提供基本保障,包括物业管理中心、建筑安装及修缮中心、商贸中心、采购中心、饮食服务中心、结算中心、接待中心、汽车队、劳动服务公司、对外经营开发服务中心等,为学校提供优质、可靠的后勤服务和保障。

高校的各项职能活动构成了高校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组成部分,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又互为依存、环环相扣、资源共享。

(二)高校外部价值网。高校不仅仅要重视内部价值链的构建及自身优势环节的发展,还要立足于学校,将视角延伸至高校外部大环境,充分利用外部各种资源,为高校的竞争优势增加筹码。由于高校外部资源丰富而复杂,与高校内部价值链联结,形成了网状结构。

为了构筑有效的高校外部价值网,目前,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

1、加强与各个地区的生源学校联系,保证良好生源。在企业价值链中,价值链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进行延伸,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高校系统外的资源,争取好的生源。高校不仅要到各地做充分的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使各地生源学校充分了解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争取到优秀生源。条件许可的话,也可以与部分重点高中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争取优秀生源源源不断。(图2)

2、密切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美国斯坦福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20世纪中叶创办了科学园,它是美国大学与工业结合,使大学迅速成长的典范。社会是高校所处的大环境,高校与社会经济合作,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直接了解社会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发展科研,使高校专业和技术优势与社会经济密切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3、加强与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取长补短。高校除了要加大力度发展自己的优势以外,还要关注国内外各院校的动态,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与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协作,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通过向有关单位提供技术和人才,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是高校外部价值网构建的重要环节。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仅可以利用知识、人才和信息为合作单位的管理出谋划策,还可以扩大高校的知名度,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其他合作与发展机会。

三、价值链思想在高校管理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价值链思想体现了系统性、动态性和有效性,高校价值链管理同样应注意这几个关键问题。

(一)高校价值链管理应体现系统性。笼统地将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是很难认识其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将高校价值链的活动分解为一个个相互分离的环节,找出其优势环节,加强建设,突出优势环节。同时,高校价值链又不是简单的一些独立环节的集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这是由价值链各环节的内部联系联结起来的。这种联系体现为价值链的前一环节的质量和成果将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的质量和成果。如高校教学科研的质量将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进而影响学校的就业情况。这种内部联系要求各环节的目标协调一致,而不能将目标仅仅放在某一环节的最优化上。将各个环节的优势进行重组和整合,才能形成高校长期的不易被模仿的独特价值链竞争优势。系统内部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因此高校的价值链还要积极向外部延伸,充分利用系统外部环境。

(二)高校价值链管理应体现动态性。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高校的竞争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具动态性。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高校的职能更是不断有所拓展和延伸,高校自身组织结构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建立自己的特色优势,就要以变求变。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协调、整合,优先保证重点环节建设的资源,动态的适应环境的变化需求。

(三)高校价值链管理应体现有效性。每个高校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职能活动,高校价值链的构造和分析并不是将这些活动简单的按顺序扣接起来,而是通过价值链的构造与环节的组合重新整合高校资源,突出各个高校不同的特色优势环节,构成高校的差异价值链,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高校的价值。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就是区分整个价值链环节中的价值增值部分和非价值增值部分,强化价值增值部分,压缩非价值增值部分,剔除影响价值创造的阻碍因素,最终形成长期稳定的可以提高效益的价值链结构。高校价值链管理应在相对紧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下,优化价值链、科学配置资源、提高产出的有效性、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