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出壳范文
时间:2023-03-28 16:2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鸡出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的面前,是一个白白的鸡蛋。刚开始,“蛋蛋”没有动静,突然,它动了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蛋蛋”里的小鸡在用它的小嘴啄壳啊!咦,鸡蛋壳上出现了几条裂纹,过了一会儿,一小块蛋壳突了起来。但是,接下来蛋壳里却没了动静,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鸡蛋。心却随着那蛋壳里的动静一起一伏。
过了一会儿,蛋壳里又响起了“笃笃笃笃”的声音。哦,原来小鸡刚才累了,在休息啊!一会儿,蛋壳上就出现了几个洞,但小鸡又累了,它又不动了。我想:这小鸡是不是害羞了。不敢出来啊?休息了好一会,小鸡大概是有点儿急了,它东啄一下,西啄一下,蛋壳就变得“残缺不全”了。可是,蛋壳虽然掉了不少,但膜还连着呢。小鸡便使劲地用爪子蹬那个膜,但还是出不来。我看着小鸡的样子,真想去帮它一把。
小鸡又累“趴”下了,这回,它休息了好久,然后又使劲一啄,鸡蛋的顶上便开了一个“小天窗”。小鸡的脑袋伸了出来,我看见那个小脑袋是黑黑的,湿漉漉的,头上的羽毛一撮一撮地耷拉下来,看上去既可怜又可爱。它伸长了脖子,东看看,西看看,好像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它“叽叽,叽叽,叽叽”地叫着,然后挣扎着把它的翅膀从蛋壳里“扯”了出来,接着它又开始休息了。
我看见小鸡身上的羽毛也是黑色的,但是是湿漉漉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还看见小鸡的胸脯在一起一伏地动着,看来,这一下把小鸡累坏了。过了好一会,小鸡才恢复了。这回,它使劲一蹬,终于从蛋壳里“解脱”了!它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试着走了几步;它“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啊,这个世界真美啊……”
就这样,小鸡一路坎坷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它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才来到这个世界,我今后应该加倍地爱惜它。
指导老师 王珏
篇2
一、编写好语文导学案,重视课前自主学习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的,所谓“功夫在诗外”,高效课堂更是功夫在课下,尤其要注重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导学案在开头把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直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有明确目标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不盲目,因此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效率。由于很多技校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以前以检查督促为主的课后辅导改为课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以及留疑存惑的过程。语文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力抓手,语文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还要根据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体现导学案的实效性。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教学目标也不同。例如,小说和说明文就要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小说把人物作为学习的重心,而说明文则把说明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焦点。优秀的导学案有助于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和“先学后教”的高效教学构想,使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保证语文课堂学习的活跃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效率。
二、组织好课上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探究,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检验自学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激发潜能,共同发展。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效果,在小组探究阶段,可以在独学的基础上,依照对学、群学的顺序进行:“独学”就是个体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对学”就是结对子学习,即互相帮助的学习;“群学”则是由三个或以上的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的群体学习、合作学习。“独学”的目的是基础问题,“对学”“群学”则解决提高性问题。例如,在《哦,香雪》一课的探究中,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乘坐过火车,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这对独学造成了很多困扰,而在“对学”“群学”环节,就可以很快知道火车的运行特点,弥补了知识的欠缺。“对学”“群学”旨在解决“独学”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优势互补,使学生豁然开朗。
三、搭建好展示的平台,恰当地评价学习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2-0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
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举例如下: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
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
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
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
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课程群优化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由现代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系列课程构成的机械类主干技术基础课程群,对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民办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和素质将为日后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传统的机械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强调自身的科学体系、完整性,缺乏与相关课程的总体联系与配合,在教学思想上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相脱节。
1.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自成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将完成一项完整工作任务所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按学科分为不同的课程,再按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缺乏一条主线将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学生在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和分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却很难将这些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困难。
2.部分课程内容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3.实验及工程实践性环节薄弱,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差。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课内容缺乏创造性和工程实践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表现出的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指导教师很不满意。
4.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经常反映课程内容多,难理解,上课听不进去,只能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二、机械基础课程群的优化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题组成员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反复讨论最后形成如图1所示的机械基础课程群优化方案。
1.根据课程定位,整合课程内容。把课程置身于大学科的范围内,按培养目标及课程在大学科体系内的定位,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学生应掌握程度。
现代工程图学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削减画法几何内容,只保留后续课程必须的点、线、面部分,画法几何培养空间概念的方法可由三维软件等代替。对于尺寸公差、粗糙度、形位公差等内容的详细讲解以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为主,降低现代工程图学课程对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将应用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及进行三维造型设计的能力作为课程的一个重点。拓宽了原来工程图学课程的范围。
机械原理是产品设计的灵魂,是通向产品的桥梁,教学中将大部分内容由图解法改为解析法,删减了机械原理中分析部分的学时。
加强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课堂举例、习题作业中,尽量用制图课和机械设计课程中学过的或将要学到的例子。
机械设计教学加强结构设计的内容,是强化工程意识、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措施,加强系统设计的观念,从只着重典型通用零、部件设计为主的格局向适度兼顾机械系统综合设计的方向发展。
2.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认识——理解——实践——创造”的规律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课程和环节。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拟开设机械创新大赛方面的选修课,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将机械设计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模块:即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工程综合实践三个方面,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和工程训练技能竞赛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将课程内容与CAXC考试认证相结合。教育部认证是国内最权威的教育方面的认证体系,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CAXC)认证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企业的需求设立课程和培训。我们将课程内容与培训内容有机结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并在《制图实践》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增加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建模的内容。
三、总结
我院是刚刚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虽然招生分数较以往有较大提高,但仍属二本末端。随着生源减少和不断扩招的影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有限。仍然有基础相对薄弱、自卑感强、表现欲强的特点。我们通过机械基础课程群的优化,削减陈旧知识,避免重复,尽量克服其基础相对薄弱、自卑感强的缺点;利用各种大赛和考证调动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
机械基础课程群优化有利于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体系,解决原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象单一与知识零碎割裂,不能有机联系和综合应用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系统学习和相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有利于将课程经典内容与CAD、CAM、CAE等现代化设计和制造手段融合。初步解决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致华.构建适应民航需求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想[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9).
篇5
关键词: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平衡;衔接
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的改革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认为,动画设计专业要的是技能型人才,在高校的能力培养中应当更多地倾向于企业需求,弱化基础课程,主攻技能,而技能是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或者“背”的方式在短期内实现的;另一部分则认为,动画专业要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必须重基础,而这条路并无捷径可行。
这两个声音看似各有各的道理,其实,都太过片面化。显然,高职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并尊重企业的需求,同时,更要尊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一方面,只有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传统的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设计型人才的教学单位,不同于企业和培训机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稳扎基础、拓宽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要尊重规律、稳扎基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踏实训练,是不可能实现能力拓展的目标的。如何在市场化需求和专业设计型人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我们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更合理有效的实施成为了急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作槎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作用贯穿了整个动画教学体系。所有的动画设计专业,不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不论是绘本设计还是前期创意都离不开动画造型基础课程的能力培养;所有的动画风格创作,不论是日式的还是美式的,也都离不开基础的动画造型教学。因此,对于动画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既不可急功近利,又不可盲目守旧。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对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成为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质性效果。
1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需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间的衔接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需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间的衔接,才能紧跟专业需求,完成更具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同时也为专业设计能力的学习赢得时间。从而实现三年的知识体系循环递进,打好扎实的基础,拓宽专业能力。
首先,在专业素养方面,应当在造型基础阶段就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利用动画经典造型案例分析和国内外经典动画解读,使得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更明确造型基础阶段的能力目标。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才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纵览动画设计的所有专业了解他们共同的需求。不难发现,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动画设计专业,也不管何种风格的动画形式;从内容上讲,都离不开角色、场景和画面三大块。因此,在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内容划分为角色、场景和画面三大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对应专业设计需求。
2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各单元间,学期与学期之间的教学设计需相互衔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体系的循环式递进,在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注意与专业课的紧密衔接,还要注重基础课程的学期与学期之间的衔接,为了和专业教学保持一致,我们还是可以从内容上保持全面的统一性,将课程分为角色造型、场景造型和画面三大部分。一方面,使学生对专业目标更明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更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同样,要形成知识体系的循环式递进的关系,还要注意单元与单元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这种循环和上面所说的循环是截然不同的。当然不能仅仅从学习内容上进行区分,我们需要挖掘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训练中最核心的知识技能。
三维空间思维能力正是这样的一个核心能力,物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关系是动画基础造型需要解决的核心知识。思维训练是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的。我们需要原有的二维思维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思维模式,必然要经过不断往复的训练。作为单元间的知识点循环,因为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变成完全独立的个体,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建立的。而如果割裂每个课程阶段,仅仅从内容上进行简单反复的技术训练,只能从表面上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而真正的立体思维意识是很难形成的。因此,在课程单元间以三维空间思维能力为核心能力,以不同的课程内容解决对应的相关知识能力,这样在内容上的变化以及核心能力的反复循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所学知识,掌握其表现技能,拓展专业能力。
当然,在单元知识点循环的前提下,要注重对单元主题和实践内容的设计更新。一方面,要注重题材的新颖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能力点的提升。过于枯燥的主题和重复简单的课题,容易造成学生的疲惫感和厌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课题的开展和知识的稳固。而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课题也会使学生感到盲目,不知所措,无法全心对投入课题的训练,盲目地学是会浪费很多时间,做很多无用功。因此,只有在保持单元知识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寻找新颖有趣又具备一定专业性的课题,同时设计能力点的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点的温故而知新,核心能力得以不断地巩固和提升。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注重与专业的衔接,注重课程间的联系性,明确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循环递进式训练,这样才能在课程中既结合企业需求,又注重专业设计能力培养,稳扎基础、拓宽专业能力,才能优化动画基础造型课程设计,实现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邵海龙.浅析大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影响与联系[J].武夷学院学报,2014(02):55-57.
篇6
关键词:学案;高效课堂;基础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具有较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课堂,即单位时间内使学生知识、能力的收获最大化。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备课(设计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讲授(主要是课堂互动)、课后巩固与评价等。利用学案,教师可以将知识体系、教学过程等呈现给学生,在课前发放学案,更有利于学生抓住课前时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一、学案的使用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
1.利用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某教育家说过:“秋千要自己会荡,才能荡得高,荡得好;治学要会自学,才能有超越,出成就。”可见学习过程中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高效的教学效率。
老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只预习课本,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讲解,“满堂灌”,学生课后再复习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使预习流于表面。这时如果利用学案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用学案,教师可以将下节课要讲的知识网络、重点难点甚至突破重难点的过程在课前呈现给学生,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可以发现问题,上课时就可以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第一课时,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复习有丝分裂引入新课,课上学生读课本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然后教师对几个重要的和较难的阶段着重讲解。学生在课前只能从课本上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对课上教师的讲解只能大致领会,课后还要花费很长时间复习消化。而在学案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对有丝分裂的复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预习都在学案的“课前预习”中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对几个重要的和较难的阶段重点设问,如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1)细胞名称:初级精母细胞(1个);(2)染色体行为:_______成对排列到_______位置上,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分别与纺锤丝相连。(3)染色体数:_______;DNA数:_______;染色单体数:_______。
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初步了解,课堂上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问,既节约了复习和讲课的时间,又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学案缩小学生间认知发展水平的差距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学效果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不同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不同,其“最近发展区”也存在差异。要在同一目标要求下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间的学习时间明显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这是以班级形式进行教学的缺点。
在课前发放学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预习,使学生在课前对老师要讲的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可以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与可能性相协调的预习目标。如课堂接受能力较强但记忆力不佳的学生可将预习重点放在知识本身,以了解下节课的知识网络为主;而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则把重点放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要讲解的知识上,提前接受,重点听讲。
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体温调节”一课中,教师可在学案的预习环节中安排“知识点归纳”和“知识提升”两个环节:“知识点归纳”是对课本中核心基础知识的填空;“知识提升”则是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分析。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内容,或者请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环节完成。
二、编写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要使学案在预习中充分发挥作用,在学案编写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案要有指导学生课前学习的功能
学案源于课本,但应该比课本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学案设计要有主干知识填空、多角度问题的设置、课堂教与学等,使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能了解本节课内容,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的难度和容量要适度
学案编写要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课前预习要简要,体现主干知识,习题设置应适量并突出预习的知识点,同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层次差异大的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3.学案应“创设情景,以学生的探究为主”
学案设计依托课本,是对课本知识的教授,但又不能空洞地只教授知识而与现实生活脱离,因此设计学案时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一些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可在学案中设计可供选择的环节,通过学生对不同环节的选择、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如: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第二章实验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是一个探究实验,在学案中可通过提供不同的装置、材料和用具(如:标准的实验室装置、玻璃瓶和塑料瓶),使学生根据学案中提供的各种实验用具的优缺点分析选择和实施实验。
篇7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1.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3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1.4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3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3.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时,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教改中,目前虽然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仍然限制着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1.1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被忽视
目前各职业学校理论上把实践性教学提到了日程上,但实质并没落到实处,“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管理思想仍占主导。学校在对教学质量考评时,仍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由此导致教师队伍中普遍重视课堂轻视实践。
1.2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性教学被削弱
由于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资上仍然主要倾向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明显不足,使得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减少等问题,尤其是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被迫裁减,甚至“以讲代练”。由于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
1.3 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各职业学校已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机制上也有相应改革,但仍旧存在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从何而来?特别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老师来说,我们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的劳动者,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最新的知识、最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
1.4 教材滞后――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指导
由于经费等问题,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教材滞后尤为严重。当今,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行业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学校所用教材已落后于行业的实际需要。
2 对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实训基地是职教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故一些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必须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培养;而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则应该转变理念,寻找适合培养学生技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产学合作,拓宽实训渠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2 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最合适的比例。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中都超过50%。目前我国的职教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在1:1,部分学校甚至为2:1。英国著名教育改革家斯宾塞认为:给学生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计算机是练会的不是听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靠多实践多上机多操作。
2.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心志,又要有求新、创新的开拓精神;既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示范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应结合实际有计划的派出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学习锻炼,参与实践,提高教师实践综合技能,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外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任教,并参与实训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充实实践知识,真正做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4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多少,主要表现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因此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在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要注意几个方面:(1)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实践作业限制条件不宜过多过细;(4)改革考核机制。建立多重标准的评价机制,在考核办法上,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才理解得深”。加强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技能性实用型人才的关键。但“学以致用”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并不断探索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素描、色彩的学习。素描和色彩是一切设计创作的基础条件。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提高造型能力的方法,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经过多年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让我对基础课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针对中职生的现状,我认为搞好基础课教学可以分三方面进行:
一、从学生实际与课程设置出发,找到学生开展学习以及教师实施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课程以及专业会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为了使学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削减基础课加大设计操作课。结果发现所有的创新改革都离不开基础,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实践证明,基础课的至关重要性。想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必须抓好基础课素描色彩的学习。我们的许多学生,会因为素描底子的薄弱,所设计的作业存在空间感不足,透视不准确等等问题;也会因为色彩的认知较差,而导致设计空间的调子不搭或俗气。只有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工作。现阶段中职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并非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专业,许多学生对艺术专业的不了解和盲从,会导致一接触美术基础课,拿起画笔就懵了。为此基础课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要告知学生此课程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会欣赏到会动手,甚至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事例和感受与学生分享,鼓励学生树立打好基础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把握基础课教学的切入点。
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与户外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基础课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学生易枯燥,同时每个学生的感觉与情感不同,接受的快慢程度不同,需要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分层教学法,针对专业基础的或感觉较好的学生,静物的设置可以更复杂或更个性些;反之,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可以简单些,示范与辅导更多更直观些。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又不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又如,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在具体作画中,引导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兴趣。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区,充分体会光与色的变化,提高色彩的调和以及认知能力,提高审美,激发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和激情,都是学习基础课所不可少的。一味地关门作画,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不能获得体验的与情感的宣泄,枯燥的反复的训练会导致学生们逐渐的失去耐心、信心,从而影响了基础学习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表现方法,提高造型能力与审美
首先,引导学生对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 生物 初中 刍议
前言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开展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扩大他们的视野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笔者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在质疑中产生了探究的意识。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蝴蝶的图片,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两只蝴蝶》。引导学生边观看美丽的蝴蝶,边欣赏优美的音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质问:蝴蝶小的时候就这么美丽吗?除了蝴蝶之外,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动物是昆虫?它们和蝴蝶生长发育的过程一样吗?学生列举昆虫的名称,描述蝴蝶等昆虫的发育过程。让学生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利用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探究学习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教师们需要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不断摸索,学校集体组织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形成,改变了之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说明,学生一目了然。例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在课堂上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对所学知识及发现的问题进行搜集、整理,最后做出总结。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取得好的效果。
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讲话”的机会
时常听到有教师抱怨上课时经常有学生问这问那的,从而扰乱了他的讲课思路,也扰乱课堂纪律,分散了其他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因而感到很不满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故意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这当然是不好,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但对于学生适当的提问请教,教师应当乐意回答,并应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发问。如果在一节课内,只允许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能默默地听,学生就完完全全地处于被动的学习局面。这种灌输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根本就无法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教与学两者都辛苦,所以笔者不赞成这种教学观点。在教与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就表明了他们存在着怎么样的疑问。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问,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疑问直至弄懂吃透课文内容。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可以发挥出来,更有利于他们对问题形成一个独特的见解;也更有利于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因此,笔者认为给予学生一个适当的“讲话”机会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好处的。
四、充分利用媒体、结合案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当讲到传染病时,笔者给学生举例2003年的“非典”、近几年的“禽流感”等,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性,以及如何来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当我讲到遗传时,给学生讲解日本发生海啸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造成大量生物的基因发生变异;当我讲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时,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社区中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本地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然后课上进行表达交流,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具体措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及爱护动物的意识。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让学生清楚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认同细菌、真菌有利和有害的方面。新课标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我只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食野生动物”等等。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案例,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明白: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只有保护环境和各种生物,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五、注重学法指导和评价,实现高效课堂
一是自主导读,有目的的学习。课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先阅读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对疑难问题的提出,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学习。二是合作学习,善用学案。学案是学习生物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课堂上,教师运用学案教学,并且指导学生,将重点难点落实到学案上,培养学生的研读技能,通过合作学习,使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导航灯。三是联系实际,探索学习,学以致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高兴趣的主要途径。根据这一道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发动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生物现象。此外注意从报纸杂志上摘录并向学生宣讲一些生物科技动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能持久,同时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得到和谐长足的发展。
结语
总之,课堂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阵地之一,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只有理性、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注重以上几个方面,才能不断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