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章程范文

时间:2023-03-25 06: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民自治章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民自治章程

篇1

会议时间: 年 月 日 会议地点:村委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与会人员:村两委及部分户代表

会议内容:

根据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制定或修订步骤要求,经征集全体村民的意愿,由村“两委”起草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召开本次村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并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本次会议应到会47人,实到会 34 人,超过应到会人员的半数,会议结果有效。

篇2

    【关键词】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环境;环境保护

    【正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以上,即2/3以上的社会成员是农民。在GDP高奏凯歌的今天,环境污染已经伴随着经济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农村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已经威胁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村生产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等,构成了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特点。[1]

    一、农民参与农村环保的困境

    农民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参与是环境权、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背景的必然反映。通过农民参与农村环境建设,能够实现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然而现实中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民环境意识的薄弱和生活水平的制约。由于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进而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整体不高,对环境状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农民急于通过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因而现实中很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做出理性选择。在农民的物质生活还未丰富的情况下,让其为保护环境而以维持贫困的现状为代价,这显然不太现实。

    第二,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地位。目前没有机构对农村环境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而农民所能掌握的环境信息十分有限,导致农民在与排污者协商、谈判和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工业污染的转移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环境权益。农民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且法律对其资源权益的保护不利。

    第三,农民环境维权能力的薄弱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和高成本的矛盾。[2]社会转型使得大量青壮年农民入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群体,进而造成农村环境维权能力和改善能力都相应下降。环境维权由于其本身证据难以收集,因果关系证明困难,使得农民无法应对高成本和复杂性的环境污染案件。

    第四,农村基层环境管理机构匮乏使得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指导。[3]目前我国乡村环境管理队伍很薄弱,农村环境规划、宣传、保护、治理无从说起,致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很多农村环境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

    二、村民自治组织是管理农村环境事务的最佳选择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种种困境表明,农民在环境参与过程中存在对组织的严重依赖,客观上需要存在一个贴近农民,能够代表农民利益,能够带领农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农村基层环境管理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在管理农村环境事务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有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权力。这为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目前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在近期内不可能建立更多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因此更好的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更具有现实意义。村民自治组织贴近现实,对问题的解决切合实际。村民自治组织能够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针对村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方案。再次, 在中国农村公德意识薄弱,长期的小农生活方式,造成对公共环境的漠视,造成农民的目光短浅和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活方式的落后、个人素质的低下、人性的冷漠化、对公共空间意识的丧失,是造成“环境陷落”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管理的根本,在于生活方式从“小我”向“公德”的转变,在于个人环境伦理的建立,在于整个社会形成爱护环境公德。人的生活方式的进步除了需要经济发展和基础环境的改善,需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来为建设现代生活方式培养环境公德。最后,村民自治组织可以综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入环保治理,将村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共同构建于环保建设整体网络,使村内每个成员和单位处于该网络的密切监督之下。[4]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比起大型的科层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农村环境保护领域是一个公共性领域,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性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运行机制应然层面上的多元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社会公民都应该有相等的表达机会,并可以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而且,基于农村环境问题很多地方法律保护乏力,引入村民自治组织参与环境管理,更有利于弥补法律普遍适用性之于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特殊性的落差与不足。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权

    村民自治组织是发挥农民的力量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但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它这方面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村民自治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应当增加这方面的规定。村民自治组织环境管理权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管理章程制定权;指村民自治组织可以对国家和地方性环保法在本村的具体实施制定相关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还可以根据环境保护法的授权,享有以自治章程的形式规定村民及在本村土地范围内的所有人的环保行为准则的权力。但是该权力的行使不得违背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有关规定,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

    2、环境事务处理权;指根据本村的环境规章规定,具体地为在本村地域范围内的相对人设立、变更和取消权利义务的权力。如对来本村建立工厂的企业进行环保管理,订立合同确定企业与本村的环保权利义务,与对本村环境有侵害的主体订立环保协议,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和本村环境管理规章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等。

    3、环境处罚权;指村民自治组织对在本村范围内违反国家和地方性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并且法律规定由村民组织进行处罚的、违反村环境管理规章的行为人实行制裁,对拒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行为人以经济强制执行的权力。如果涉及到人身制裁的,只能申请有关机关处理。

    4、调解和监督权;监督国家及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在本村的执行情况,对拒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或村环境管理规章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给本村或村民造成损失的,村民自治组织可以出面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机构或者有关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村民自治组织可以调解本村村民之间的环境纠纷,责令侵害环境的人停止侵害,要求其赔偿损失。

    5、起诉和应诉权;对侵害本村环境权利并拒不改正的,或者需要赔偿损失的,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对本村村民或者在本村地域内建立企业、承包土地、工程的行为人,因认为本村的某一具体环境管理规章有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或者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明显违法的,可以以村民自治组织为被告提起诉讼,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

    6、环境协调权;农民的土地不是孤立的,村与村或者村与企业、城市相连接,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协调本村与这些环境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治理和保护好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

    7、批评教育权;村民自治组织有权教育村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有侵害环境行为的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关于这一点,现有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也有相应规定。该法第五条规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机构的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法律赋予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在其组织内部就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规定制定村级环境保护章程的法定程序,非依该程序制定的规章不得产生法律效力,更没有强制执行力。农民作为环境权的享有者,具有“自始至终参与”环境管理决策过程的权利。另外,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权来自于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授权,故其性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结合体,是农村的基础性权力。按照现代民主与法治的要求,国家对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管理权力一般不能强制干预,但可以指导和监督。

    四、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对策

    (一)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环境事务面临的困境

    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村环境事务时缺乏相应的权力。目前的环境立法主要是城市环境立法,以城市为中心,部分制度和法规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针对性不强。现行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规章,都没有从专门的视角,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予以特别的对待,无法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特点的现实需要,使得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可操作性不强。村民自治组织行使环境管理权缺乏法律的明确肯定。

    2、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村民提起诉讼的资格在法庭上常常受到质疑。由于我国未建立起公益诉讼制度,在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提起诉讼的案件中,法院常常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以原告与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为由,拒绝村民自治组织代表村民提起民事诉讼。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050-02

平等的、个体性的与普遍性的公民,既是现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主政治能够得到良好运行的主体基础。无论是现代国家建设,还是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都与现代公民的培养相关。众所周知,村民自治是中国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探索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直接民主的实践形式〔1〕,参与性是村民自治的基本精神。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实现乡村治理的最有效手段,它对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村民自治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一)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形式,有助于培养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

权利是公民独立自主的保障,它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个人能够在免于他人或整个共同体的干涉的环境下,自由培养兴趣,发展潜能。〔2〕对权利的尊重,本质上是对人的尊重,它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以及彼此的平等地位,而且它是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以妥协的方式解决社会冲突的根本前提。权利意识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自觉,在公共生活中,公民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产生主人翁意识,它是政治共同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民权利意识的缺失,是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村民自治对于农民权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对村民权利的尊重。在一个缺乏权利传统的社会,尊重是促进公民权利自觉的有效途径。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将村民权利置于村落公共事务的最高位置:在民主决策过程中,《村组法》要求某些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务必须交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这一强制性安排体现了村民利益的不可侵犯性,村民在自身利益问题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村务公开制度的设计不但体现了对村民知情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将村干部的公共行为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树立了村民在村落公共事务中的最高监督人形象。而选举过程中,流动投票箱的运用,则体现了村落公共事务由效率优先向权利优先的转变,在心理上使村民感受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在对村民参与的保障上,“每个人或任何一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只有当有关的人本人能够并习惯于捍卫他们时,才可能免于被忽视”〔3〕,而这种能力得以养成的制度前提是公共事务向所有人至少在形式上平等的开放,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村民自治实现了村落政治参与的充分开放,村委会选举中村民只要年满18周岁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两票制的设计又保证了候选人的产生也完全由民意决定;村民会议的设计使村民在面临重大议题时享有直接的决策权;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则向所有人提供了参与村落公共事务的规则依据。

(二)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形式,有助于培养我国公民的责任意识

权利与责任是互相支持的两个制度,只有当其他人因为社会责任,愿意承认我们拥有权利,并且帮助我们建立与维持落实权利所必需的社会制度时,我们的个人权利才有实质意义〔4〕。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歧与个体化的社会,倘若没有公民责任的支持,社会将面临不断分裂破碎而难以治理的危机。责任意识是公民区别于私人的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认识到他是以集体和他人为根据的,他的生活的某些目标只能通过集体行为才能实现,因此他对这个集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民责任意识的形成得益于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在村民自治中,村民对村落共同体的认同表现为:一方面村民是村落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集体经济是村民福利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直接涉及村民利益的问题的出现,使村民强烈认识到集体行为在维护共同利益上的重要性。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是公民责任意识形成的逻辑前提,而实现公民责任的关键在于能够自主参与的责任机制。由于公共财政的不足,大量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得益于村民个人的投劳投资,“一事一议筹劳筹资”制度在村民自治中的应用,对于村民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该制度要求每一项村落公益事业的兴办,从发起、决策到执行、监督都由村民普遍参与和共同分担,其核心在于公益事业的兴办来自于村民需求、成本分担由村民协商决定,充分体现了村民的自主自愿。

(三)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形式,有助于培养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实现利益妥协和行为整合的制度条件。政治共同体中,公民在利益上不仅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分歧、差异与冲突的特征,为了使共同体免于在无序的利益冲突中消灭,同时使个人权利得到平等的保护,我们就必须有一套规则作为公民之间对话、说理与妥协的平台〔5〕;尽管公民责任是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但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必然性,只有在规则前提下实现公民责任,健康的共同体才得以可能。因此,规则意识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条件,它表现为对于规则的理解和尊重,并且愿意、习惯于在规则下行为。

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在培养农民的规则意识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公民对于规则的尊重首先是因为规则本身是好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好的法律。〔6〕而一个好的规则,应当基于公民的共识,是公民合意的结果。事实上,从1980年广西合寨村创立村民委员会〔7〕到《村组法》制定后的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即是村民不断进行制度合意的过程。这为村民规则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村民自治作为乡村秩序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型,其标志在于由村民共同制订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取代了村干部的个人意志成为村落管理的基本形式,显然,只有当规则具有权威性时人们才乐于运用规则。最后,有效的规则是培养公民规则意识的根本保障。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民主选举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选出符合民意的村干部,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不合民意的村干部下台,而后者对农民的刺激更大,村民自治完整的制度设计在村落公共生活的几乎每个环节都为农民提供了改变其结果的可能,而每一次成功都会大大增强村民对规则的信仰,进而养成运用规则的能力和习惯。

二、村民自治与公民能力的提升

(一)村民自治有助于提升我国公民的对规则的认知能力

在村民自治中,村民规则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对村民自治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但这种主导并非直接干涉村落事务,而是集中在制度的推广上。村民自治从地方性创新到全国性应用,国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立法机关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化,以方便认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各级民政部门培训大批专业人员直接进村指导选举,同时将各地在自治过程中的制度创新进行推广应用,使农民能够直面规则运行的全过程。中国历史上只有父权主义的地方割据,没有过现代意义的自治,如果将村民自治的发展完全归于自发机制,那么广大农村面临的只能是漫长的无序和混乱状态。确实,国家的主导作用,使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流于形式,但这恰恰是后发展国家民主化的必然路径,通过形式化民主的训练,使民众认知民主规则最终实现实体民主〔8〕。1998年后出现的激烈的村委会选举,表明村民对选举规则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认知。

(二)村民自治有助于提升我国公民的运用规则的能力

在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政治知识运用能力的形成更多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选举本质上是候选人提出自己的当选理由和选民对理由的选择过程。对前者来说,理由的可选性取决于候选人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对村民需求的把握,与村民的沟通能力以及他的政治许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后者来说,听取竞选演说,是一个获得村落政治知识,了解公共事务的过程,而他对候选人的选择则是一个运用政治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而村民会议的设计对于村民这一公民能力的提升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村民会议是村民为维护自身权利和主张提供理由,通过协商,作出妥协,达成共识的过程。辩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参与者提供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是一个自觉和表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参与者认识到他人理由的合理性和彼此的平等地位的过程。后者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作出妥协达成共识的根本前提。

篇4

   一、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经常性工作为主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各级目标管理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实行“一票否决”,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经常抓,抓经常”,才能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推动全镇计生工作,我一直把制度建设摆在第一位,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动经常性工作。今年以来,党委、政府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对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的考核办法》、《关于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补充规定》,镇人民政府以《督办通知》的形式对节育手术实行月清月结。这一系列措施强化了责任区和村支两委的工作责任,基本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考核、年终大评估,从而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同时,镇里还出台了《关于计划生育重大责任追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机关干部职工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等,使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管人,有人做事。

   二、完善村为主和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计划生育村为主和村民自治,是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之路、改革之路、必由之路。我镇自去年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5月31日,在全市的“计划生育村为主村民自治经验交流会”上,洪山殿镇作了经验介绍。会后,镇党委、政府又对村民自治工作作了专门部署。按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我着手起草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的指导性条款。各村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柞子村、前塘村规定对两女户的小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免费入学;永忠村规定对两女结扎户一次入500元养老保险,并在其小孩义务教育期间每年补助100元学费;梓木村规定对自愿放弃再生育的家庭一次性奖励1000元……到7月底,已有37个村按法定程序通过了新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有26个村与农户签订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从而使我镇的计生工作走上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流动人口管理一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镇的违法生育90%以上是流出人口造成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积极向县局请示,县计生局于4月7日到新檀村就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办点示范。5月13日,全镇流动人口管理现场会议在新檀村召开,之后,“八个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迅速推向全镇。现在,每个村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都按照上级要求与村上签订了合同书,找出了担保人,并按时向村上通报居住地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及时寄回有效的孕检证明;村上也及时为每个对象办理了婚育证明,建立了计划生育管理卡,流动人口以户籍地和现居地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为基础,我们对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上级指示,对村务公开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并督促责任区、村对环境较差的服务室进行了整体搬迁。

   四、抓好奖励扶助和整治两非,促进工作全面发展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缓解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特殊困难,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一项基本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按照上级要求,计生办于元月24日组织摸底培训,2月24日进行二次复核,4月29日以后又进行多次核实,先后共进行了五次调查核实,三次村组公示,最后确定了22个村的37名对象享受奖励扶助金。

   集中整治“两非”是贯彻落实省政府194号令、有效遏制性别比失衡的一项重要举措。4月份以来,我们先后对扶冲村吴爱香等13名对象终止妊娠的情况展开调查,并于7月8日对洪山实业公司职工医院的B超医师王计华进行立案查处,在全镇形成了集中整治“两非”的良好氛围。

   经过计生工作工作和全体镇村干部的努力,我镇计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到7月底,共出生婴儿479人,其中计内457人,计划生育率达95.4%,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村为主比率达93.2%,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婚育新风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户,几个月来,有68对育龄夫妇自觉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42对两女户主动落实了结扎手术。

篇5

深刻领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精神,透彻分析当前形势,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力度,多渠道、全方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提升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笔者认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阵地,筑牢村级服务网底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描述,要求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从直观角度上分析,国家将会对村级建设,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村级建设有大的投入,必然会形成以村委会为主体和形象代表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

人口计生系统要抓住这个机会,将村级计生办,尤其是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室的阵地建设纳入其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使之不断健全、完善,构建起以区(县)生殖健康中心为龙头,镇生殖健康分中心为骨干,乡生殖健康服务站为主体,村生殖健康服务室为基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在抓好阵地建设的同时,注意村级服务室设备配置,至少要保证有床、桌、凳、避孕药具柜、人口计生宣传资料等基本物件,形成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能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环境,让广大育龄群众在接受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过程中分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

二、加速先进生育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乡风文明是各个领域、各项具体工作实现文明化的集合。就人口和计划生育而言,应着力抓好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这既是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在当前,重点要在“一破一立”上狠下功夫。“一破”就是尽快彻底破除“早栽秧,早挞谷,早生儿子早享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等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婚育观念。“一立”就是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农村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强化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大力推崇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增强其荣誉感和实惠感。运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唱响先进生育文化主旋律,把婚育新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协调、动员广电、报刊、文学艺术创作等所有宣传资源,从更具深刻的角度、更加广阔的视野关注人口问题,发挥好群体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去影响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给广大育龄群众以前进方向,给以精神动力,给以知识支持。

把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融入育龄群众身心,使计划生育转化为更多育龄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稳定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持续、深入发展。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

三、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促进管理民主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的、崭新的新农村,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部内容。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新农村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篇6

——市辖20个乡镇办事处,917个村(居),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创新思维、依法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等关键环节入手,以村务公开、强化监督为切入点,以加强基层组织法制建设为保证,以此推动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群众对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的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全市上下形成了干群同心干事创业,凝心聚力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市农村上访案件下降80,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亿元和392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13.1,是近十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也是全市社会发展中最稳定的一年。我市先后荣获“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市”、“全省村委会建设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四项民主”,确保村务公开工作高起点运作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全市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的局面,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得到了强化,农村基层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社会政治稳定。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基层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尤其在农民群众法制观念明显提高,一些潜在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给全市“平安建设”造成一定的隐患的形势下,能不能做到依法规范村务公开,实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稳定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最尖锐、最重要的因素。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使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在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同时,健全农村依法治村体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实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不仅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调动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而且是解决农村各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办法,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点环节,也是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抓手。为此,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并层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法律保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使村务公开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整个过程,才能够把农村的各项工作做好。

依法选举,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

民主选举是村务公开的前提。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我们把民主选举作为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重要内容来抓,及时制定了《——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组织指导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依法治市办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村干部任职条件、候选人产生的办法、选举程序等内容制成宣传提纲,并及时引发下村,向群众公开,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此外,我们市、乡两级抽调有丰富工作经验、法制观念强的同志组成换届选举督导小组,指导各村好“四权”、严把“五关”;确保了选民参选率和选举一次成功率,尊重和保障村民的推选权、提名权、选举权和罢免权,保证了村民基本民主权力的落实。

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决策权。我们把民主决策作为村务公开的牛鼻子来抓,依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制度,凡涉及村民和全村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使村级决策更加合法化。在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相继推广了农村热点问题“质询制”、村务大事决策“卡询表决制”等具有首创意义的做法。热点问题当众现场质询,村干部当场依法解答,质询的过程既是依法公开的过程,又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过程。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全市各村普遍发放征求意见卡的方式进行表决,既让群众充分了解村两委的意见,又充分行使自己的合理权利,使每项决策都合法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如岳家庄乡岔河村统一印发了村民自治登记表,组织村民对村两委的重大决策进行表决,实行民主决策。2002年投资25万元,硬化东西岭主街道路面4500米,治理河道3000米,修筑拦水坝10座,2003年投资20万元建成大口井一处,这些项目,都是在得到村民认可的基础上顺利完成的。

建立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是村委会组织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对于加强依法治村,提高村务公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规范实用,与时俱进。我市、乡两级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各村遵循合法性原则、切实可行

原则、易操作、既约民又约官原则,按规定的程序,及时对《章程》、《公约》进行了修正,并下发到户,让村民人人明白,严格执行,做到内容更加规范、更加完善、适用性更强,真正起到了既约官又约民的作用,使村级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章程》、《村规民约》的修订,既是村民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又是自觉运用法律管理村内事务的过程。每年我市各村都以村民自治小组为单位学法,开展活动。比如:我市东都镇南鲍村将“平安家庭户”评选,写入村民自治章程,在全村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村里的社会稳定。

建立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在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抓热点、攻难点、保重点,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政务、村务、财务、干部廉洁自律等“七公开”,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热情接受群众咨询,积极做好依法解答工作。各村也都出台了限时答复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凡是能直接答复的一般7至10天予以答复,对村干部违法问题及时调查并解决纠正。对群众存有误解,或个别人的无理要求,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了依法治村工作,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依法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禹村镇通过推行村务公开,化解了干部矛盾,激发了广大村民学法用法、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使困扰该镇长达10年之久的统筹提留难问题得到了依法治理。

二、依法进行4个规范,建立村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

村务公开的实质,就是要在农村建立起一套民主管理、便于群众监督,更有效地实施依法治村的工作机制。只有依法规范,才能保障持续、稳定发展。我们本着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方便运行的原则,着力抓了4个方面的规范。

、依法规范公开内容。我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村务公开内容进行了依法规范和依法延伸,使村务公开的内容由最初的三大类25项扩大为六大类32项,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宅基地管理、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农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做到法律、法规规定允许向群众公开的,就全部向群众公开,使群众的知情权落在实处。例如,为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在农业税征收过程中,采取自下而上层层公开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将税收减免到户,使有关法律法规不折不扣落到了实处。

规范统一时间。我市规定每月15日为全市村务集中公开日,在集中公开的同时,实行全年大事年初公开,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长期性工作按阶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人大、政府认为事关重大,或群众在某个时期最想了解的事项,由村两委按要求予以公开,使村民对关心的事情了解清楚。

规范公开程序。我市依法确定了村务公开“五步走”的基本程序,即村务公开必须经过村委会酝酿确定公开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把关、实施公开、意见反馈、整理存档。同时,针对不同公开事项,实行分类指导,每个类型制定一套程序,编制一套公开流程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开,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对重大事项决策等需要群众事先参与、事后监督的内容,规定必须经过预先公开、正式公开、反馈公开等环节。此外,我市还统一规定,在村务、财务公开栏张榜公布的同时,第一、三季度向村民代表会议共识,第二、四季度向村民会议公示。要事先准备好书面材料,如有重大村务要提前交给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实行决策听证制度。财务要提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并报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代管,审核,市直有关部门定期检查公开内容,发现问题随时通报、及时纠正,确保了村务公开的真实性、合法性。

规范公开形式。各村都在民主法制一条街上建立了永久性村务公开栏,对公开栏设立的环境、样式标准都作了统一规范,实现了农民群众看得清、看得明白。为了让群众全程了解、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市人大、政府在全市推广了泉沟镇在村务公开栏中设立“回音壁”的做法,使决策、实施、结果全部实现公开,办理过程、程序、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同时,各村还采取召开村民会议、有线广播或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开。

八、完善三项措施,推进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健康开展

1、加强法德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素质是实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的关键。一方面强化村民的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我们以法制教育“七个一”工程为载体,广泛开展了以讲好一堂法制教育课,优化民主法制一条街、开展一次咨询服务、举办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编演一台法律文艺节目、制赠一份法制宣传品、设立一个法制图书教委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七个一”工程,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入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市委党校;农广校、乡镇党校等阵地对村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也使村干部认识到村务公开的好处,从而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行垂直公开,强化督导检查是实施依法治村的保障。

全面落实依法治村,在公开范围上力求上拓下延,对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土地管理等需要层层落实的事项,实行市、乡、村三级同时公开,做到环环相扣,相互对应,增强了全市上下工作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做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贵在坚持,重在落实。为此,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市村务公开、依法治村进行视察、督导。市委、市政府也组织市监察局、司法局、民政局、依法治市办、农经办等单位定期对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个别弄虚作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乡、村干部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做到了公开标准化、检查定量化,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

3、注重工作实效,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是依法治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村务公开的目的就是增加村内各项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村政事务,进行民主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共接受群众查询一万余次,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及时化解农村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群众参政议政、关心村务的积极性,形成了群众支持村务公开、参与依法治村的良好局面

《村务公开工作典型发言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村务公开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原则、易操作、既约民又约官原则,按规定的程序,及时对《章程》、《公约》进行了修正,并下发到户,让村民人人明白,严格执行,做到内容更加规范、更加完善、适用性更强,真正起到了既约官又约民的作用,使村级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章程》、《村规民约》的修订,既是村民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又是自觉运用法律管理村内事务的过程。每年我市各村都以村民自治小组为单位学法,开展活动。比如:我市东都镇南鲍村将“平安家庭户”评选,写入村民自治章程,在全村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村里的社会稳定。

建立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在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抓热点、攻难点、保重点,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政务、村务、财务、干部廉洁自律等“七公开”,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热情接受群众咨询,积极做好依法解答工作。各村也都出台了限时答复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凡是能直接答复的一般7至10天予以答复,对村干部违法问题及时调查并解决纠正。对群众存有误解,或个别人的无理要求,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了依法治村工作,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依法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禹村镇通过推行村务公开,化解了干部矛盾,激发了广大村民学法用法、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使困扰该镇长达10年之久的统筹提留难问题得到了依法治理。

二、依法进行4个规范,建立村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

村务公开的实质,就是要在农村建立起一套民主管理、便于群众监督,更有效地实施依法治村的工作机制。只有依法规范,才能保障持续、稳定发展。我们本着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方便运行的原则,着力抓了4个方面的规范。

、依法规范公开内容。我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村务公开内容进行了依法规范和依法延伸,使村务公开的内容由最初的三大类25项扩大为六大类32项,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宅基地管理、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农村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做到法律、法规规定允许向群众公开的,就全部向群众公开,使群众的知情权落在实处。例如,为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在农业税征收过程中,采取自下而上层层公开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将税收减免到户,使有关法律法规不折不扣落到了实处。

规范统一时间。我市规定每月15日为全市村务集中公开日,在集中公开的同时,实行全年大事年初公开,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长期性工作按阶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人大、政府认为事关重大,或群众在某个时期最想了解的事项,由村两委按要求予以公开,使村民对关心的事情了解清楚。

规范公开程序。我市依法确定了村务公开“五步走”的基本程序,即村务公开必须经过村委会酝酿确定公开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把关、实施公开、意见反馈、整理存档。同时,针对不同公开事项,实行分类指导,每个类型制定一套程序,编制一套公开流程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开,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对重大事项决策等需要群众事先参与、事后监督的内容,规定必须经过预先公开、正式公开、反馈公开等环节。此外,我市还统一规定,在村务、财务公开栏张榜公布的同时,第一、三季度向村民代表会议共识,第二、四季度向村民会议公示。要事先准备好书面材料,如有重大村务要提前交给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实行决策听证制度。财务要提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并报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代管,审核,市直有关部门定期检查公开内容,发现问题随时通报、及时纠正,确保了村务公开的真实性、合法性。

规范公开形式。各村都在民主法制一条街上建立了永久性村务公开栏,对公开栏设立的环境、样式标准都作了统一规范,实现了农民群众看得清、看得明白。为了让群众全程了解、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市人大、政府在全市推广了泉沟镇在村务公开栏中设立“回音壁”的做法,使决策、实施、结果全部实现公开,办理过程、程序、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同时,各村还采取召开村民会议、有线广播或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开。

八、完善三项措施,推进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健康开展

1、加强法德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素质是实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的关键。一方面强化村民的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我们以法制教育“七个一”工程为载体,广泛开展了以讲好一堂法制教育课,优化民主法制一条街、开展一次咨询服务、举办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编演一台法律文艺节目、制赠一份法制宣传品、设立一个法制图书教委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七个一”工程,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入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市委党校;农广校、乡镇党校等阵地对村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也使村干部认识到村务公开的好处,从而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行垂直公开,强化督导检查是实施依法治村的保障。

全面落实依法治村,在公开范围上力求上拓下延,对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土地管理等需要层层落实的事项,实行市、乡、村三级同时公开,做到环环相扣,相互对应,增强了全市上下工作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做好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贵在坚持,重在落实。为此,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市村务公开、依法治村进行视察、督导。市委、市政府也组织市监察局、司法局、民政局、依法治市办、农经办等单位定期对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个别弄虚作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乡、村干部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做到了公开标准化、检查定量化,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

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民自治 法律职能 分析

一、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以法律形式出现,最早是在1982年《宪法》第八条中,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又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称之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宪法》等法律法规中则规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许多地方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然而,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及职能定位,至今尚未有统一、明确和专门的法律界定,目前我们对其了解,主要从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中获得。分析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已涉及到该组织的概念。如《宪法》第8条第l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从本款规定看,法律所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以土地为依托、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以农民为成员的“村组织”,该村组织既区别于村民自治组织,也区别于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二是具有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职能。如《宪法》第17条 “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农业法》第10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依法管理集体资产……”三是重合于村民自治组织,作为经济组织之外,它还承担着一些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它超越了单纯经济组织本身,带有综合性组织的特点。如按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是同一机构,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具有“政社合一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法律职能的冲突

据统计,有近3000部法律法规多处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但均未对其有明确定性,缺乏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至于在一个村是否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论理论上还是法律上,并不清楚。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概念长期没有得到权威定性,使其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行使,于是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确实产生诸多问题,如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问题,集体资产所有者不明问题,村集体企业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不清等问题。

不仅如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地位弱化,其职能常常由村民自治组织代行致使其无法正确地行使农民集体的财产管理权和经营权,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实践中,村民自治组织往往因基层政权的委托,享有一定行政管理权,但因行政权本身具有的侵益性,致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缺乏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自主决策、经营管理及监督维护机制。2010年10月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未明确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关系,虽然一方面明确了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但另一方面却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另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2条规定,在发包土地方面,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均可对外发包集体所有和使用的土地,以自治功能取代生产经营功能,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宪法》中多次出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名称,显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类法律主体,但是主体身份如何?究竟是法人还是其他组织?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类法律主体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机构设置及功能等方面规定的缺失,导致其法人地位受到其他市场主体的质疑。结果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与其他经济主体签订合同,只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名义参与经济活动,无法办理资产产权证明,限制了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混乱,直接影响到了村民自治功能的实现。

三、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职能重构

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概念,有利于明确其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将赋予村民自治全新的理念。只有将其法律内涵予以明确,才能界定其作为市场主体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将其纳入统一规范的法律体系之下,使其良性运行。为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五花八门的的现象,立法中应考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现在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以及部分地方的立法经验。可以这样定义,它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载体,是与村民自治组织并列的经济组织实体。

从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规定来看,二者时而相互并列,时而相互取代。《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通则》以及《土地管理法》等授权村民自治组织有权经营管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行使了本应由集体经济组织行使的经营管理权。其实,它们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者,一个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者。作为公共事务者,村民自治组织受村民授权,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从事公益事务,不具有营利性,不承担市场风险。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拥有农村集体资产,用集体资产实现农民的生产和福利,开展经营活动,

篇8

目前,从掌握的情况看,我乡的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数据严重失真。相当一部分村不正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靠造假蒙混过关。一方面,计外出生瞒报、漏报现象非常突出;另一方面,查环孕检到位率、措施落实及时率等方面的数据存在大量水分。

2、流动人口管理滞后。流动人口管理是计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抓好了流动人口管理,就有效控制了计划外出生。但大部分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村、组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流动人口办证、孕检、合同率低,同时,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规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范,报告单、手册等应由村级填写的资料基本上都由乡计育办包办完成,流动人口管理合同流于形式,而且存在大量的无效合同和假合同。

3、计外隐患明显增多。孕前管理跟不上是导致计外隐患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应上环人数增多。二是出生一个男孩且年龄在30岁左右的已婚妇女取环、取皮埋改用药具人数增多。三是孕妇或计划外生育的对象没有纳入台帐管理,再生育孕妇及时上报率不高。

4、阵地设施不够规范。大部分村的宣传、服务阵地基本上只有人口学校,有阵地的村也大多数达不到要求,宣传、教育、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当一部分村级阵地的宣传窗栏无内容,各类培训活动没有开展,甚至连一些要求到户的宣传资料也没有下发。宣传教育的氛围不浓,既是计生工作措施、工作力度的弱化,也容易使群众产生计划生育放松了的认识。

5、法律责任没有到位。在追究违法生育者法律责任的过程中,没有执行能力的无从处罚,有执行能力拒不缴纳的难以处罚,只能依靠市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也因精力有限难以全部落实到位。法律责任追究没有到位,既助长了群众超生不要紧、计划生育放松了的认识,更刺激了一些群众的生育愿望,形成了计外出生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在我乡计生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基础工作不牢的问题,只要基础抓牢了,统计质量提高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实现新突破的目标才会有保证。而以强有力的手段开展计划生育集中整治活动,仍然是夯实基础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因此,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春季集中活动。为了确保活动的效果,提4点要求:

1、高度统一思想。本次集中活动由乡计育办统一制订工作方案,集中机关干部,乡党政班子成员亲自带队,分片包干,

责任分解到人,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评先和工作奖金的发放挂钩,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各

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与乡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全力支持配合此次集中整治活动。

2、迅速澄清底子。会后,各村各单位要迅速组织人员,深入村组摸排核实情况,通过对孕检、流动人口办证、节育措施落实等情况的了解,列出应排查的计划外隐患、应处罚的计划外出生、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清单,将这些工作任务分解给各个集中活动小组,分别予以落实。

3、突出工作重点。本次集中活动的工作内容仍然是五项常规性的基础工作,即查环孕检、隐患排查、节育措施落实、流动人口办证和法律责任到位。流动人口办证和查环孕检是进行孕前管理、发现工作隐患的手段,因此,在澄清底子后,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应落实节育措施的对象,要落实一孩以上环为主,二孩以结扎为主的长效措施;二是可能计划外怀孕和已经计划外怀孕的对象,要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逐个落实,这次隐患排查做到位了,年度内计划外出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生的漏洞就堵住了;三是已违法生育的,必须从严追究法律责任,营造“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浓厚氛围,起到处罚一例教育一批的作用。

4、坚持常抓不懈。本次集中活动时间必须服从任务,各项工作任务都完成好了,集中活动才能结束。我乡将把开展集中活动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每月集中力量抓几天。同时,各村各单位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将宣传教育贯穿于集中活动的全过程,完善宣传阵地,拓展宣传途径,突出宣传重点,通过进村入户、入脑入心的宣传,形成有利于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提高认识,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年是市政府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三年发展纲要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年我乡×××个行政村将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为此,乡党委、政府出台并印发了《xx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年村民自治工作的目标、标准、措施和步骤,很具体,很有操作性,希望各村、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从大环境看,充分尊重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人地位,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保障群众计划生育的权利,引导群众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是党的群众路线在计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国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从我乡的实际情况看,计生工作开展难度越来越大了,难就难在群众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的生育愿望与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难在我们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因此,必须通过工作机制的创新来实现工作的突破,那就是依靠村级切实承担起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变群众被动的计划生育为自觉自愿的行为。特别是村级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多了,一个村专干要管

二、三千人,甚至是

四、五千人,管理难以到位,必须依靠支村两委,健全工作网络,充分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正因为如此,乡党委、政府对村民自治工作十分重视。在年后召开的全乡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会议上,党委、政府就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为今年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明确了提出了要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要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抓落实领导责任制与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相结合;二是抓优质服务与执法到位相结合;三是抓日常基础工作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因此,各村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乡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真正重视并切实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

二是保障措施要到位。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列入议事日程,要由村支部书记负总责,专题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乡党委、政府将把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纳入到村级的年度目标管理,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估;其次,要组织专门力量,确保每村派驻两名乡干部,集中三个月的时间,专抓这项工作;再次,要保障经费投入,把村民自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财政按人均一元的标准拨付到村,同时,各村也要积极筹措经费,切实解决好村、组计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报酬。

三是工作程序要到位。从三月份的启动到九月份的验收,有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健全网络、宣传发动、制定章程、签订协议、日常管理、优质服务以及落实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等多个工作环节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个环节相应的程序也必须到堂,尤其要重视并加强经常性的工作。今年我们将按照上级提出来的“五上门”和“十到户”的工作要求,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内容具体化,切实把服务工作做好,各村也要按照《xx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扎实做好工作。

四是目标实现要到位。在我乡×××个村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要把大山、山斗、观阁、老桂×××个村建设成为村民自治先进村,把黄岗冲村建设成为村民自治示范村。希望各村结合本村的实际,强化保障措施,如质如量地完成好各自的目标任务。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最终目标是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三、认真核查,确保奖励扶助制度顺利实施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从**年起,浏阳市将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作为计生系列优惠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实施必将在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塑造诚信政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予以核查,确保奖励扶助制度顺利实施。

1、加大宣传力度。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栏、人口学校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奖励扶助制度的意义、范围和条件,省级配发的宣传资料一定要全部到村到户,资料不够的还要由各单位自制,使这项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奖扶对象的条件。

2、加大工作力度。要在已经上报对象名单的基础上,组织联村干部、计生协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分片分组重新进行一次走访核实。走访核查一定要过细,要以多人议查为主,找多名同村同组群众了解情况,要以询问群众为主,不能只听信对象本人的一面之词,所有拟上报的对象名单,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情况有差异的对象,一定要重点核查。

3、强化责任意识。

要把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每一个村都明确一名党政领导负总责,明确一名联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各责任人

篇9

__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以“(文秘站:)六五”普法宣传教育为契机,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个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人口计生法》、中央《决定》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为法律进机关奠定坚实基础

我局坚持把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工作摆在重要工作日程,不断更新工作机制,丰富普法内容,变化普法工作载体。

(一) 上下联动,强化宣传。领导同志不仅抓“法律进机关”工作的组织落实,而且带头学习、带头讲课、带头参加考试、带头依法行政,为“法律进机关”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际效果作出了表率。根据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强化了责任措施。一是把《人口计生法》等法律法规、中央《决定》纳入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干部国策意识,提高其依法管理和服务能力。二是把《人口计生法》等法律法规、中央《决定》纳入“六五”普法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宣传贯彻。三是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板(墙)报、街头咨询、宣传车、文艺表演、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为确保落实计生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生奖励政策的公平、公开、公正,我们采取了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采取“谁调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发放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严格把握政策口径,做到不重不漏不错。二是建立举报监督制度。区、镇设立了举报监督电话,对举报人员实行保密奖励,以便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

二、整合资源,为法律进机关提供保证

“法律进机关”对人口和计生局来说,最终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区出生人口素质,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 坚持依法行政,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引导各镇、街道、开发区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科技等手段开展人口计生工作,初步实现了工作方法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施治转变。严格执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开展违法生育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辖区内政策外生育。

(二)强化村民自治工作。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的意见》,指导基层把男女平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奖惩约束等内容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之中。目前,全区大部分村居既有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又有《村民公约》还签有生育一、二胎计划生育合同,收到了良好成效。白塔镇掩的村将《村民公约》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全村每家每户,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将村民福利待遇同计生工作相挂钩,使长效率、查体率都有了长足进步,并且杜绝了违法生育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三、转变观念,为法律进机关构筑承载平台

(一)完善机制,计生服务已经提质扩面。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方针,在亲情服务上下功夫,不断完善以区站为龙头,镇站为骨干、村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网络,全面为群众提供各种优生指导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实现了全覆盖,零间隙,把服务延伸到每个村,把边远山区作为服务重点,在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上进行大幅度“提质扩面”。

篇10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加强村务管理“五项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健全完善村务管理“五项制度”建设,既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维护村民政治权利,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虽然全县村级组织在“四个民主”建设上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但仍有少数的村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全面、执行程序不规范、议事办事不透明、工作进展不平衡等现象。因此,各乡镇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统一思想,增强村务管理“五项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各项制度,真正把这一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村务管理“五项制度”

各乡镇、村要在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因村而宜,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民主听证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报告制度以及《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干部民主评议制度、村级财务理财制度和村务民主监督工作等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在村务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理事,提高村级组织办事透明度,增强群众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