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范文

时间:2023-03-20 20: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文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文鉴赏

篇1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四要素

古诗文鉴赏题的特点是涉及内容丰富,设题限制少,考点灵活多变。即使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大量训练,也不能保证在考试中做到稳定发挥。因此,多数学生在面对此种类型考题时常常感到云里雾里,无从下手。

其实不然,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无论出题者怎么变化,都需要遵循大纲的标准,为此,笔者翻阅大量资料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为古诗文鉴赏题总结出了“四要素”,即“注释、标题、炼字、题干”。

一、善用注释

古诗文鉴赏题经常会伴有注释,它是出题人对诗文中所出现艰涩难懂的词语的解释,有的是对诗文写作背景的介绍。

大家都知道,要想深入理解一首诗词,不单单要对诗词文字本身有所理解,还要对它的写作背景,时代成份有所了解,有时候还需要知人论世。因为存在时代差异,有些古时候使用的词语现在已经被人遗弃甚至是无迹可寻,学生只有通过注释,才能避免理解偏差。另外诗歌或抒情,或叙事,总是在表达作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在考试中又是不允许查阅资料的,所以只用通过注释,学生才能正确领悟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情感特征,思维走向。

所以说,试题中的注释是学生快速了解诗文背景,感受作者创作感情的有效利器。

二、看懂标题

笔者翻阅全国各地历年的试卷,发现在古诗文鉴赏题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更加倾向于唐代以后的诗文。第二是写景叙事一类的诗文出题比率非常的高。

唐代以后的诗词命名基本是根据诗文内容来的,所以通过懂诗文标题,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主题内容等重要信息,在思考方向上走出正确的第一步。对于叙事写景类文章,有的甚至能从标题中推理出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是事件中心等重要因素。还有一些诗词是偏向于议论体的,这种类型一般可以从标题中了解诗文的论点和论义。比如杜甫的《八阵图》,这短短三个字就告诉我们,作者要对诸葛亮发表议论。看标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的区别。比如苏轼的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里江城子是词牌名,我们可以放过不理,重点要看的是“密州出猎”,这里告诉我们它的内容和“出猎”有关。

三、关键词——“炼字”

古诗词篇幅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透露诗人的情感态度不容易,古诗词主要通过“炼字”来解决这个难题。因此,抓住了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就等于牵住了驯服古诗词的牛鼻子。考生在阅读古诗词时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固定意象、表明情感立场的关键词句的勾画,然后对其进行重点理解。

勾画动形寻诗意。名词是对事物的客观陈述,而动词和形容词则往往描写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或状态特征,动词或形容词更容易融入人物的主观色彩。所以诗眼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固定意象探幽情。由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有的名词已经固化为一种意象来传达某些特定的思想情感,如“明月”表达思念之情,“秋风”表达悲思……此外,还有典故,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遇到这些情况也要格外留心。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再对它们综合理解,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

四、 研读题干定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题干也是提示。诗歌鉴赏近几年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考生实际答题中要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而这理解和表达皆由题干所生发出来。认真研读题干可以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确定答题角度,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一般来说,通过前面的善用注解、巧借标题、勾画关键词句这三个步骤,我们已经能够理解多数古诗词,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非所有的古诗词都能轻易破译。遇到这类情况时,出题人不可能为难考生,他们往往考虑在题干中对考生有所提示。这样,细心的考生就能充分运用“题干就是提示”这一方法,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这种情形在阐释观点型的题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文中没有出现“愁”等字词,但是却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呢?其实,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句子,显示主题(题干),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题干)。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102―01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辅助手段,为高中古诗文教学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发挥其它教学辅助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积极适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课件、网站等方式呈现古诗文教学内容,图文声像相辅相成,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因此笔者努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运用多媒体进行诗词教学。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开拓教师诗文鉴赏视野

古诗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古诗文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古诗文教学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鉴赏诗文

教学中,教师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充实语文教材,能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古诗文知识宝库的钥匙。如教授《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它怀古诗词去探究学习,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古诗文教学效率

篇3

    纵观当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由于应试的压力,受高考试题内容、形式的影响,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语文老师往往忽视情感教育,致使不少学生长期忍受“冷漠教育”的煎熬,造成学生严重“感情饥饿”。[2]教师成了课本的传声筒,学生成了课本的俘虏。”[3]总之,语文古诗文教学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这种语文古诗文教学是不成功的,是可悲的。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1导入燃情:通过美化导语点燃学生赏读古诗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4]。导语是创设古诗文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磁场的第一步,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的导语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这里是另一种天地,能使他们去拥抱自然,掬一捧清泉而痛饮,濯一次山溪而嬉戏;去交往伟人,聆听智慧的声音,感悟睿智的光芒,从而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古诗文的情感宋代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5],质疑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导演”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发动学生解疑,通过对文本行文的前后具体内涵的比较、琢磨,使学生阅读鉴赏的情感体验更加敏锐深刻,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使学生心灵在质疑中得到一番经典之美的洗礼。”[6]如在讲解《雨霖铃》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雨霖铃》词中有一“千古俊句”,请大家说说这是哪一句?同学的答案空前一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呢?于是将其改为"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请学生揣摩、讨论。学生认为古代文人与酒关系密切,与恋人别后,消忧解愁最佳之法便是麻醉自己的神经,这就须借酒浇愁,终至酣然一醉“!酒醒”即“愁醒”,曾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柔肠寸断无以排遣。这是“酒醒”二字的妙处。若作“梦醒”,白日尚“执手相看泪眼”,入夜后便恬然而入梦乡,岂不是有点逢场作戏的味道?在此环节中,通过的质疑问题的设置,学生在揣摩、讨论中深刻理解了柳永这种柔肠寸断无以排遣的愁绪,语文古诗文情感教学的灵动与情感在此得以完美呈现。

    3讲析渗情:通过美讲精析引领学生评价古诗文的情感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发挥联想,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7]

篇4

    2.词语考查范围扩大,加入俗语内容。

    3.文言句式要隐性考查。

    4.文言翻译可能另选一段。

   

    2004年语文高考命题趋势以”新课程试卷“为主。语文古文鉴赏没有标准答案。

    话题作文的研究与开发远没有结束。不过作文评分要进一步改进,作文的培养目标要朴实,60分钟内,不可能写得很好,有根有据,文理通顺,切中题意,就可以得满分。作文主要考查考生“道德人格”“人情秉性”“文化品位”“科学品质”“认识能力”“生活阅历”“表达技巧”等方面。

    明年尝试不给评分标准,只出评分参考,各地自拟评分标准,下放制定参考答案的权力(可能各科都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些开放性极强的试题,如古诗文鉴赏可不提供答案,科技文的考查是会坚持的,纯知识性的考试内容限在10分内。

    明年试题有些调整和变化: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变换多种阅读鉴赏文本,变换多种题型,变换多种思维的角度和方法,让考生活跃起来,视野开阔起来,情感丰富起来,个性发挥出来。

    (消息来源湖北武汉)

   

    最新信息

    为期两天的黄冈中学高三教学研讨会结束,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1000余名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和有关专家到会。北京教育考试研究所所长陈才明博士作了《2004年高考备考思路与策略》的报告,对明年备考提出意见。

    语文:抓住试卷的灵魂。总的来说,要会体味“语文味”,就是要学会抓住一张试卷的灵魂。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一个灵魂,就是“爱”:友情、爱环境、爱家乡……明年语文命题,应该会坚持这个导向。

    复习中注意既要贴近生活,活化语文知识,还要强调基础知识;训练在语文环境、生活环境中解题;扩大知识面、阅读面。

    今年的作文题限制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理解题意;还要注意冷僻话题的训练。

    关于古诗文:2004年高考有21个省是新教材,而各地新教材不尽相同,所以命题者为考虑公平,会从各个版本中选择名篇名句,因此备考就要熟悉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名篇名句。

   

    2004年高考将做重要调整!!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策略

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学科较之其它自然学科最为显著的区别,而小学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更是充分学习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格外注重人文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人格的升华,使其在耳濡目染中体会语文辞藻中蕴含的品质与精神。

一、人文维度下的古诗文教学

在浩然长存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古诗文就是对这些精彩华篇的最为有效的传承。无数的精神风貌、人文习惯埋藏在有限的诗文当中,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观念和诗书礼仪。

1.诗意盎然

人文维度下的古诗文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特点,选用灵活有趣的导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草》这首古诗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资料,让学生从青葱幽绿的画面中感受到美好的春意和生机勃勃的状态;然后教师再引入另外一段影像资料――隆冬暮霭里一片昏昏沉沉,仿佛荒野和大雪已经将所有的绿色毁灭,没有一丝生机。通过这种对比告诉学生荣枯变化是大自然的常态,让学生在朗读“一岁一枯荣”时,感受到自然的变迁。但是这首古诗的精华之处在于无论气候如何变迁、自然环境如何恶劣,也无法阻止生命的盎然向上,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学生学习这两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方才播放的视频,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进取向上、蓬勃盎然的精神。

2.诗歌如画

宋代坡评价唐代大诗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古诗文的总体特色。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古诗,有的是一幅悠然宁静的山水田园画作,有的是一派黯淡感伤的消极氛围,当学生朗读古诗时,往往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或炊烟袅袅或烟雨潇潇。因年龄的限制,学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因此心理上呈现出很多充满想象力、充满创意的因素,这些因素无不彰显着其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瑰丽生活的向往。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这种想象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着表演古诗、表达内心所想,让充满美和情感的画面,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人文维度下的美文鉴赏

1.芸芸众生

个体永远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之间的科技感、距离感日益鲜明,因此我们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情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需要每个人传播真、善、美,传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格外注重课程中蕴含各类情感元素和道德价值观的文章,通过加强相关教育,让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使其自小就能感受到人间的冷暖、生活的美好和善意的存在。

2.血浓于水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中有专门的章节,罗列了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这些文章讲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轨迹,以及在成长过程中身边所围绕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挥之不去的友情。个体存在于世上,都不是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一路前行,而是需要亲情、友情的相知相伴,需要一切无形之中的关怀和帮助。生活需要体验,语文教学更需要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文字中感受亲情的美好,感受互助的乐趣、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3.自然风华

很多学生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到今天,对自然、对环境乃至对成长生活所需要的粮食缺乏鲜明的观念和认知。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并不是人类生活的附庸,而有存在于世的独立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人与自然相守相望的美好氛围。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文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意义,就要不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采取适于学生年龄特点、益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扮演、角色朗读等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升人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认真备考,意义不凡

1.默写的好坏容易影响考生心理。相对于其他题型,默写是否得分考生更容易心中有数,一旦失分,会使其心生遗憾,再加上语文又是第一科,简单默写题的失利势必影响考生情绪;反之,默写无误,定能增强信心。

2.默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高考古诗文默写严格要求考生能准确无误地书写,不能出现添字、漏字或错字的情况,这势必要求考生平时就必须养成并保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读文、规范书写、细心作答。

3.默写有益于学生练笔撰文、陶冶情操。高中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都是名家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邃,是学生写作学习的范本。认真复习默写,不仅仅是考生拿到8分的保障,更是提高古诗文鉴赏水平及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考题分析,心中有数

自2005年江西卷自主命题以来,其中“默写名句名篇”这一考点,在题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继承性和发展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上:提醒考生复习不能投机,光靠猜题押题是不行的,平时就得“地毯式”复习,稳扎稳打,达到“篇篇落实,句句正确”的要求,特别留意名篇中的非名句,非名篇中的名句。

2.选文上:虽然所有篇章都在课本要求背诵的范畴之内,但是跳跃性大,诗词文赋均有涉及,考生备考时不能只盯着易背的诗词,更要重视经典散文,以防因遗漏而失分。

3.题量上:因分值的增大,题量由最先的“3题任选2题”变为“4题任选3题”、近6年稳定的 “5题限选4题”。这种形式给了考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方向。

4.分值上:4分6分8分,江西卷在全国的同类题目(古诗文默写题)中赋分最高,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考生关注中国古典文化的现实意义显然值得深省。

三、备考策略,有的放矢

1.领悟含义,区分同音异义字。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尤其要重点把握,结合其特定的语境,不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理性的思考,更能有效区分同音异义字,降低出错率。

(2013・江西高考)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形骸:人的形体、形迹,记住了此点,那么“形”就不会写成“行”。

2.记准字形,区分同义异形、形近异义字。同义异形、形近异义字对学生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在复习时尤其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恰恰又是命题者设陷所在的。

(2008・江西高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荫”易误写成“阴”。

3.读准字音,牢记字形。考生读文,最基本的应该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声调,谨防因读错音而写错字。

(2011・江西高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很多学生因“既”“即”不分而失分。

4.熟悉文言现象,留意通假字。通假字虽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是在默写中,若把通假字写成本字,也属于误写,不得分。

(2012・江西高考)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畔”易写成“叛”。

5.留心语序。一部分考生读文往往只是观其大略,背诵有口无心,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颠倒,白白地丢了分。

(2006・江西高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玉生烟”易写成“生玉烟”。

6.关注细枝末节。一部分考生常常粗心大意,因邻字而受干扰或是遗漏虚词。默写要求恰恰又非常严格,所以提醒考生复习时,须字字看清楚,不写错别字,尤其不能忽略句首和句末虚词。若因细节错或漏而导致失分,遗憾无穷。

(2009・江西高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霭”形旁是“雨”,而非“艹”。

篇7

一、分层朗读法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共同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三学生唱读古诗的情况比初一时相对较多,他们只重视能背诵与可以默写就不考虑是否读得有无感情,有些学生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但一段时间下来,劳累不说,收效也不大。那就自由朗读吧,这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赶做其他作业、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究其原因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

二、妙点揣摩法

妙点揣摩是品位高雅的阅读欣赏活动,是快乐有趣的阅读欣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恰切生动形象的,给人强烈美感、有感染力、生动启迪的好语言、好笔法、好画面、好形式等等内容,予以研读、品味、探求、欣赏。

妙点揣摩,是一种审美的阅读,是一种作品欣赏式的阅读,它既可以运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于一般社科文章;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也可以直接就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品读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个诗篇写边塞雪景,寄寓别情。“雪”为全诗纽带,“情”为全诗灵魂。咏雪中蕴涵着送人,送人中着意咏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四个“雪”字,各得其所,各有深意,精妙之至。第一个“雪”字写送别时的雪景,以雪抒怀,表现诗人难舍之情。第二个“雪”字写饯别时的雪景,以雪稠寄意,突出主人心情的郁闷。第三个“雪”写送客归京时的雪景,以雪封作铺垫,倾吐诗人对战友艰难旅程的关切和隐忧。第四个“雪”字写征人远去留下的马蹄雪痕迹,以雪路漫漫为喻,寄寓诗人绵绵愁思和恋乡怀友的复杂情感。

三、话题探究法

设置话题,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它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探究林黛玉这个人物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林黛玉的身世。(2)林黛玉与贾府中的主要人物。(3)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4)王熙凤给林黛玉的印象是怎样的?(5)贾宝玉给林黛玉的印象是怎样的?(6)你喜欢找个林黛玉呢,还是王熙凤,或者是薛宝钗做老婆呢?

在教《智取生辰纲》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1)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为什么选择黄泥冈?(2)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到天气炎热?(3)“百十斤的重担”,为什么要挑着走?(4)除天气炎热外,杨志的失败还有什么外部原因呢?(5)晁盖等人是如何吃酒的?(6)“烧酒”有什么作用?(7)“夺酒”是否合情合理。

设置话题是最具有引发作用和整合作用的教学方法。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设计则更是有利于整体阅读、深化理解;简化过程、优化活动;多角思考、引动探究。

四、拓展迁移法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认为拓展迁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小结完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故事,一个表现穷困和痛苦的故事,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后,我让学生按照以下的话题创编故事进一步探究诗人有血有肉的形象。

1.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2.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3.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篇8

由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说对我国古代诗歌诵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的桐城派人物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读者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鉴赏诗古文必须通过吟诵,从作品的音节入手,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气”,进而领会精神,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个性。应当肯定,“因声求气”说正确地阐明了文学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对鉴赏古诗文有重要的意义。

一、示范朗读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率先垂范可以为学生梳理学习的榜样或标准。教师不仅应在诵读方法上示范于学生,而且还应在诵读内容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

由于时代的原因,或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古典诗歌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有些字的字音学生把握得不太好。正确朗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鉴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诵读时要做到准确、清楚。在没有学习诗歌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没有很清晰明白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朗读不到位的问题。“因声求气”是通过诵读来掌握诗歌的主旨,吴调公先生在《古代韵文选·序》中说:“通过声音的高低(振荡的颇率)、长短(振荡时值)、强弱(振幅大小),以及节奏的抗坠、疾徐,音色的喜怒哀乐,对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的自我领会,大有别开撰径之感。”由此可以看出,示范朗读时要求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可以与之同悲同喜,这样学生才会感觉有兴趣,并且有意愿去学习。朗读时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去处理诗歌作品,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等。对于《春夜喜雨》教师可设计用短促、高昂的语气,明快爽朗的节奏来表达作者因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而产生极大的喜悦之情。对于《春望》的朗读,教师可设计凝重、沉郁的语气,缓慢的节奏来表达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的悲伤,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但同时要注意,朗读是一种艺术,有很强的技巧性,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调整朗读时的语速、语气和感情,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朗读的意义。

教师的示范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示范性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掌握诵读的基本要求,进而再进行深层次的诵读,以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

二、因声入境

刘勰曾提出“寻声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作者心中的意象与合乎声律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鉴赏者引入想象空间的意境。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的一段描述:“以布衣游绪绅间,玄冠白巾合,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通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与之游。”意境是古诗文鉴赏的主要对象,出色的吟诵应该是能让自己和听众“因声入境”,产生“如在目中”的感觉。

诵读时可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诗的意蕴,仔细地品读每一字、每一句,从而进入诗境。如《天净沙·秋思》,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中画面的悲凉气氛,掌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内蕴。除了反复吟咏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比如乐曲,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将音乐与文字相沟通,吟诵诗文时,作品语言的声音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分别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和视觉,然后听觉和视觉相通,凭借思维,我们便在音乐和诵读声中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境,进而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声声慢》,这首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叠字和双声叠韵上,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写到:“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创造出的美妙音乐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珠落玉盘”的清脆铿锵之音。一般的《声声慢》要求押平声韵,但是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是入声韵,读起来急促迫切,配以合适的曲子,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淡酒、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所营造的那种凄惨愁苦之境,一个女子在飘着细雨的黄昏时刻,独自守着窗儿,看着满地凋零的黄花,真正明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限愁绪。

诵读是眼、耳、口、脑整体并用的活动,在认读的基础上动用想象去感受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三、披情以诵文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提到:“诗者,持也,持人情也。”“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毛诗序》中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情感性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只有富于情感的朗读才能诵出鲜活的生命。

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一定要在朗读前悉心分辨,这个分辨的过程便是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的过程,即读是理解性的读,对诗歌内容加以确认然后投入相应的情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以致共鸣,因此对诗歌的理解越透彻,诵读就越到位。诵读不同于简单的背诵,诵读是技巧和感情的结合,想做到有感情的诵读。首先应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身世、处境及创作背景,进而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是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常会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景物的出现总是伴随诗人复杂的心绪,根据景物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声韵节奏就是情感的节奏,即“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诵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诗中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八景,作者分别用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形容,展示了一副“悲秋”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无感情的诵读无法“求气”,要“披情以诵文”,诵读要达到“声”“情”“气”的完美结合,只有把握了“气”,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篇9

2年前,我和家人去湖南旅行,在出发前,哥哥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好吃的特产,他兴奋地对我们说:“湖南有出名的臭豆腐。”我听完后,在脑海中想象、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真想赶快吃到臭豆腐。

第二天我们到了湖南长沙,正是中午饭的时候。我东张西望,注意着路边的小摊,咦,奇怪,怎么找不到臭豆腐呢,我问了问路人,他说,臭豆腐不是小摊货,是一家店,我们朝着他说的方向走去,走的不到几米,我们就看到一家不大不小的小店上挂着大大的这么几个字:“湖南出名臭豆腐。”这几个字下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一边排队,一边直盯着臭豆腐店的窗口,20分钟过去了,视觉离窗口越来越近,我凑到前面一看,臭豆腐黑乎乎的,看起来不好看,而且有一种奇怪的臭味,不知道吃起来味道怎样?很快,臭豆腐到手了,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就烫到了舌头,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确实啊,我一个劲儿的吹,等豆腐凉了,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嗯,“咔兹”又脆又香,不仅有豆腐的味还有一些麻麻的胡椒味,就是没有闻的臭味。怪不得那么多人在排队。得确好吃!

我们还点了,农家蒸鸡蛋,这也是湖南的特色菜。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

在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到学生呢?为了让学生愿意学会诗歌鉴赏,作为高中的语文老师,就要提高对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的重视,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一定的情境,提高诗歌鉴赏的有效性

老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老师的教学活动在一个适宜的环境展开,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参与到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可以把情境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以及老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上,本来就是享受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讲述古诗内容,老师的语言应该妙语连珠,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给同学一种文学审美的意境;如果老师的语言比较枯燥、没有节奏感,会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尤其是老师导入新课所用的语言,更要有吸引力。比如在讲李白的古诗时,就可以以“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酒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既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言表达也言简意赅。第二,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没有什么人生阅历,他们还处于年少不懂事的人生时期,所以他们的理解力不是很强,对有些内容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老师就要采取一些手段把这些问题解决,老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音乐以及一些影像视频等把这些问题直观化。比如,讲解《秋声赋》的时候,通过老师直白的讲解,同学很难理解悲秋的情绪,不了解为什么很多的古人都写悲秋的诗,不明白古人因何要悲秋?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古诗内容,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些能够表现出秋天悲凉的、萧瑟的图片或者是影像片段,再讲述作者一生的经历,以及用《细雨微风》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在上课的时候,放给同学们看,同学就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作者悲秋的情绪,了解到为何古人都能够写出悲秋的情绪,也能使学生有感情地阅读古诗文,有想要了解全文的欲望。

二、通过美读,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以及写的能力,最根本的是“读”。通过听和读,能够吸收以及理解语言;通过说和写,对语言进行表达及运用。学生要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诗的意境的美,逐渐地去理解诗意。

“读”可以分为默读和美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运用“读”。首先谈一下默读。通过默读,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时间,期间老师不要打扰到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把书面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也会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有利于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把握、理解和欣赏。这样,老师在讲的时候,课堂的气氛就会很热烈,不会很沉闷。在默读之前,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默读方法,使默读的作用得以发挥。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默读深思的良好习惯,获取知识。

美读,美读就是要有感情,有节奏地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读,例如《琵琶行》。通过老师的泛读,就能够把学生带到情境里;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和节奏地阅读,体会琵琶奏出的声韵,在体会琵琶奏出的音乐的同时,也要联想人物的心境,感受人物的情感,“琵琶女”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生活情况,使同学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标准。

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情况,检查学生理解诗歌的程度,从而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读书声了,几乎就是老师在讲,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三、老师也要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丰富

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就应该是一眼清泉。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不应该仅靠教材上的知识,也要为学生扩充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从这个角度讲,老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第一,老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在教学中有自己的见解。第二,做好备课工作。老师除了背好教材以外,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讲《阿房宫赋》时,老师除了背好教材上的内容以外,还可以上网查有关秦朝的资料以及有关秦始皇嬴政的资料。第三,老师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老师要经常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读一些好的作品,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介绍给学生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书籍,丰富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老师丰富的知识、自己的见解,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通过移情,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人们常说:“云飞泉跃”,云怎么能飞?泉有怎么能跃?之所以人们这样说,是因为人们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一定的感情,其实这就是“移情”。在讲解诗歌时,老师就可以利用“移情的作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由物生景,景又生情,由物到情,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同学的情感得到升华。

总结,要想提高高中诗歌古文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兴趣。老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用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地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2).

[2]钟启泉,崔允济,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