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9: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素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很好的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和上级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实是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着教师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所谓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详细一点的讲,包括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等等。作为青年教师来讲,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以下的一系列的职业素质。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由于从事教学工作不久,教学经验没有老教师那么丰富,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应该关注教学的观念和能力的改变。学校还应该关注及时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情况来开展工作,注重于扩展教师的学科结构,使他们能够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3]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师;道德风貌;认知能力;身体素质
“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是随社会进步而诞生的职业,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的持续进步会导致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1世纪将是一个相当重视生命与化学的时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朗,人类对化学的求知欲也愈强,这种时展所带来的冲击力,提出了对化学教师的更高要求,“一个讲台,一段人生”,是讲人类的教学活动便是一步复杂的人生史,是通过教师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行为来实现的。我们把人的各种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总和。称之为“素质”。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作为化学教师,这是我们应该迫切要面对的问题。
一、高尚的道德风貌
(一)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的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随具体行业不同而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冒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人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他是永远也干不好自己的工作的”,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只有当你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把你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你才会成功,也因此而实现你的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曾有一位老教师这样说道:“如果我有五次生命,我愿在讲台上站三百年”,这句话把教师的全部感情和价值观都概括在里面了,那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二)树立良好的美德
千百年来,社会美德就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留下过许多的话题。社会是人的“事业”与“家庭”的集合体,作为教师,在学校里要充当教师、同事、朋友等角色,在家庭又要充当父母、兄姐、儿女等角色,怎样完美的充当这些角色呢?“家有老小,尊重关心长辈,教育培养下辈,和睦共处家庭;校有学生、同事,关心爱护学生,真情相处同事朋友”,这便是一种美德。我们相信,只有在“爱事业、为事业”与“爱家、为家”的辩证统一时,才能给自己带来进步和发展。
(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指的是社会公共道德。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你的言行举止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由于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变化中的学生为工作对象,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其工作对象是15-18岁的青少年,这正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剧烈的年龄段,很容易接受新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思想也在相互渗透,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的教师要身正为范,在社会公德方面作好楷模。
二、良好的认知能力
(一)捕捉、判断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化学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传授和掌握抽象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在中学教学中传播知识的途径,有93%来自课堂教学,要把化学中千变万化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中间有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把有关信息,通过“捕捉——判断——组织”后,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模型、幻灯片、录像教学带等,把知识从“分散”到“集中”地传授给学生。
作为化学教师,在捕捉、判断和组织信息时,不妨从以下几点人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机;架设知识桥梁(一股是通过化学实验):组织解决问题;重复知识训练;改组知识结构:智能创新应用。
(二)敏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对前沿知识的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近代的化学(或为科学的化学),其奠基的时代大约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自9世纪60年代元素周期律和19世纪到本世纪20年代电子、原子核的发现及有关理论的创立,到现代化学生命时代”,在只有150年的跨度里,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变化。在如此快的发展步子中,我们的化学教师的那种“一本教案为一辈师”的思想落伍了。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仍要不停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
2对教学改革的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改革包括以下热内容: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并认真、有效地执行,为把现代化学教学推向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即实现化学教学现代化。
(三)正确把握并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只要把要讲的东西从一而终地讲完就行了,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地教,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主动的学,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起作用(即“双边活动”)。特别是化学课,一个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引导许多的化学反应,如何在课堂中把这么多的化学反应都让学生牢牢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自己的教学情境,比如说设问、比喻、演示实验等,把学生带到一种良好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师生共振教学”,也就是说,课堂里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让学生参与并“动”起来,使其身心都受到影响。
(四)广博的知识
实际上每类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的,就像自然界中由于万物之间相互作用,便有了生灵,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它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知识是包含在人的思维里的,广博的知识能开拓人的思维:“从思维角度分析,它能够促进人的描述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领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观察、记忆、复述、表达、演绎、归纳、类比、判断、假说、操作、分析、应变、总结、感受、理解、内化、迁移、设计、抉择等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设计很多的情境,这就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学生也希望自己的老师象一部百科全书,在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1广博的化学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化学史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等。2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物理、数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方面的知识:较高的语文水平(主要指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的其它学科知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程序方面的知识等。
3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
4一定的哲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五)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力
1教学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准确掌握学生情况能力;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等。
2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具备开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的素质和能力。
3具有一定的业务研究的能力教育的发展进步,需要教育的革命。作为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对当前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分析,并能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价值的论文著作或科研报告,这既促进了现代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提高了化学教师的自身的素质。
(六)艺术教学能力
教育是一门极其深奥的艺术。古有“潜移默化”、“因材施教”,就讲到了从内容、对象、特点到施教的方法都有教育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其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中间就在于一个教育艺术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采用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从而诱感,产生共鸣,最后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教育艺术强调以下几点:要善于引发教育艺术审美的:要善于构制教育艺术审美的磁场;要善于选用教育艺术审美的刺激性:要善于进行教育艺术审美的哲理概括;要善于形成教育教育审美的意境:要善于促进教育艺术审美意象的延伸。这种教育艺术,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上:讲授的引人入胜;典故的妙趣横生;语调的引抑扬顿挫;语言的生动幽默等。艺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百听不厌,专心听讲,兴趣倍增,思路活跃:认真投入,积极思维;师生感情融洽。
三、健康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应该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应该有健全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是完美的心理素质的载体,而人的心理在牵动人的感情时,又会影响代人的行为。作为化学教师,拥有强健的体魄,这是他胜任工作的前提,但教师既要面对自己的学生,在做“平凡人”的同时又要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复杂多变的行为中,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严峻的考验。
(一)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对于一个化学教师来说,强健的身体和有益的文体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教学:充沛的精力,能为高强度的工作注入生命力:而有益的文体活动,能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交流和合作,融洽师生感情。
(二)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我们的教师不要受环境的制约,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还要有自尊,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职业。当有了自信和自尊,就有了责任感和事业心,它用灵魂支撑着你的工作和生活,并伴你不停地追求和进取。
(三)强的心理承受力
篇3
关键词:教师教学素质素质教育
当前改节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教育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观念以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人才素质是关键。
素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教育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全而提高学生的基木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而对新世纪科学技术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战略重点。要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尽快全而提高教师素质。目前教师的教学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同步需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而的素质和能力。
1树立现代创新性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要构建者而教师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发挥其创造能力指泞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少并利用教学资源而最终进行教学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史加直接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率先完成教育观念的史新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竞争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潜能和潜智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能,特长”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打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观念。每一个教师都应持有这种观点我的学生一定富有创造性。这种创新性教育观念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一是能转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四是倡,,_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认识对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赋子了教师史多的责仟和权利也提出了史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不断史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及时了解木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的基木内容。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从事木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各类别、各层次知识的整体构成。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方而不够精深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可理解度史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对新学课程或新学专业的爱好和信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只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知识的不断史新和发展加强在职学习积极参加进修与培训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它不单指数理化、文史地等知识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文化课堂情境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是因为各门学科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每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融进了很多方而的知识如果缺少某一方而将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及自学能力、研究学习能力下降。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史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学习掌握教育内容木身的活动中而日‘表现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泞学生学舌动中。
3强化教师的信息理念
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轨道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处于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强化信息理念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即获取知识、扩充知识、史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大幅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同时信息的获得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信息有时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信息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才能获取。因此教师随时都要有获取信息的心理准备养成随时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要想提高信息能力最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用了什么学什么学就是为了用越用就越有兴趣。把掌握的基木理论用于教学实践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4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内涵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史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环境探索出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角色开始不断转变和变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中一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录像、录音、幻灯、课件等因此教师职业和技术含量将会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教学会扫一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建构性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将史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有益于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木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中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图文并茂的局而使学习史有趣、史有效史简洁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展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而的技能。所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于段和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理论熟悉各种教学于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5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篇4
1.1国外环境教育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国民的环境教育。比如:1970年美国率先在世界上颁布了第一部《环境教育法》,并启动环境教育在全国推行的计划,其教育部门专门设置了野外环境教育中心,作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英国也于1988年通过法律规定:环境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正规的国家课程体系。哥伦比亚则由教育部对所有老师进行环境教育的培训。日本于1971年起就制定了中小学使用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了各级学校教师的环境素质提高培养方案。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保大会上,会议达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并指出达到这一共识的关键手段必须包括实施环境教育。
1.2我国环境教育现状
虽然,在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日提高。因此,环境教育也在一系列纲要文件的催化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980年制定的《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就将环境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教育计划中。1996年,国家环保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中提到:“要根据大、中、小学各自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让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中又再一次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把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并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出台专门指向环境教育的教学大纲,只是把关于环境教育教学的规定渗透在各科教学大纲之中。关于大中小学环境素质培养的研究常有报道,但作为基础教育一份子的学前教育,幼儿的环境素质培养几乎不被提及,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中也没有专门的相关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
2幼儿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幼儿环保意识,进行幼儿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原因为:首先是时展的需要。环境保护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都是一重要的课题,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主人,从小接受环境意识的启蒙教育,将对他们今后参与环境保护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次,推行幼儿环境教育,是幼儿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可促使幼儿了解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学会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从小感受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全民族服务的理念。并且,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提高幼儿教师环境素质的必要性
3.1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学生具有向师性,幼儿更是如此。幼儿教师的素质如何,最终将影响到幼儿的素质。幼儿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的基本技能、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及创新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环境素质就是科学素质中的一种,它是将环境看作特定的作用客体,从小就养成并不断发展乃至持续终生的科学素养。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传承者,他们的环境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环境素质的培养效果,幼儿环境素质的提高,将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及周边的人们,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环境素质。
3.2当前幼儿教师环境素质的现状堪忧
环境素质是指人们在对应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及能力。包括环境知识(对环境事件的认识和了解)、环境态度(对环境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环境行为(对环境事件将采取的措施)三个要素,也即是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环境道德意识以及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为:环境知识方面。获取的途径一般是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很少是通过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知识的结构零碎而不完整,多数幼儿教师对温室效应、雾霾、酸雨、白色污染等概念有所了解,但对如低碳生活、水体富营养化、食品安全等概念认识模糊;环境科学的知识比较肤浅,多数幼儿教师不知道环境权、循环经济、代际公平、绿色GDP等名词,也不能准确描述PM2.5的含义。并没有体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教师职业特长或优势。环境态度方面。许多幼儿教师对环境问题的现状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对环境教育的普及性认识模糊,也不清楚环境教育的广泛性和跨学科的特点。环境行为方面。许多幼儿教师的环境知识、态度、行为三因素的素质是逐次降低的,存在知行脱节现象,他们虽然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和幼儿教育中都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将幼儿环境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
3.3幼儿教师环境素质的培养培训存在缺失
在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的专业培养上,目前我国几乎是空白。现有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下,且以文科背景居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中小学阶段接受环境素质的培养是零碎而非系统的。而在大学期间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专科院校基本上没涉及环境知识的课程。目前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内容也仅局限在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理论、幼儿教学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并没有专门的环境素质培训的模块。
4提高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的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和导向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的有关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向全民宣传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中、高考中适度增加环保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重,引导中学加强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视;加大幼儿园环境教学的经费及设备投入,让幼儿教师有职业认同感;浓厚幼儿教师环境教学的教研氛围,使教师有条件、有兴趣、有动力多开展环境知识的教学,以促进其自身的环境素质的提高。
4.2在幼儿教育教学目标中突出环境素质的培养。
在幼儿教育中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目前,我国幼儿教学中普遍包括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内容,虽然科学领域里面穿插有关于环境知识的目标内容,但还远不够。建议教育部门可制订出幼儿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并编写出幼儿环境教学专用教材。
4.3将环境科学课程纳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高等师范院校针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方案中,要将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或《环境科学导论》等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突出环境知识方面的模块。与其他课程考核方式不同,可将“学习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后的行为改变及环境知识的实践应用情况”要求纳入评价依据中。此外,积极响应环保部、教育部关于高校创建绿色校园的倡议,高等师范院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共同创建,必定会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激情和责任感,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准教师们的环境素质。
4.4将幼儿教师环境素质提高纳入职后培训的范畴
篇5
摘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实践从专职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并正确处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两大方面论述专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专职教师探索成长综合能力全方位知识提炼共性的知识
一、培养自己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一)首先要具备管理、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关系到活动小组同学间的合作,指导团体教师间的配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的协助。这千头万绪的琐碎工作需要有人去统领.这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需要有人去协调。专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学科的教师。多个部门,专职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好学生,调节好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赢得其他各个教师、人员包括兼职教师的积极配合还要校外有关人员的大力协助,对研究性学习进行集体指导,以提高课程质量。
(二)要具备活动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调亲历和体验,具有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课不是教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专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实施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实际活动的指导,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二是对其他兼职教师活动指导技能的指导,以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例如我校每个学年针对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展开四次大型讲座.这样可以分别在不同的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另外我还在平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指导。
(三)要具备信息驾驭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网络已成为中学教学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将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和信息。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实践或网络世界中查询信息,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促进问题的解决。要想利用逐步建立的校园网、地区局域网来进行班级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自身先要具备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捕捉信息、筛选信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四)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虽由国家统一设置.但主要靠地方特别是学校具体开发实施。学校应根据国家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每一所学校应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研究性学习计划.年级研究性学习计划以及班级研究性学习计划。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课程,地方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它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主要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专职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内容组织的准则.实施方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选择等要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和编写。
(五)要具备研究创新能力
专职教师承担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由于这是一门富有特色的新课程.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探究。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专职教师在科研中学会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感觉,主要是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不多。如果仅仅靠报告讲解.告诉教师怎样搞科研。恐怕只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但是让教师实实在在地参加一个科研的完整过程.那么他就会对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每个阶段的工作、问题和要求有比较深切的、真正的感受。这对教师本人的提高和指导学生都极为有利。
二、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的知识
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分f-IN类的学科界限,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作为专职指导教师必须要冲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全面的专家。不同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特性的现象处处可见。物理学中同样是水,有液态、气态、固态;化学中同样是碳,但有最硬的固体金刚石和最软的固体石墨存在;语言文学中同样的字不同的组合结构构成的句子意思不同;通用技术中做出的结构不同的小板凳就会有不同的特性。经济学中不同企业的结构决定不同的经济效益。
我过去很注重学习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相变化不大,几年下来,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我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例如一个学生小组研究“空调机制冷的问题”,他们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也一定会发出同样能量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所以,专职教师不能满足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善于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提炼出共性知识我在归纳分析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发现:数学《周期函数——一三角函数的运用》;物理《声波的传递》,《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化学《元素周期表钠,钾,等同族元素相近的性质》;音乐《摇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育《体育舞蹈是人体周期的运动理想方式》;政治《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系》等课题有着一个共性——周期性。运用数学中的重要的周期函数——三角函数来剖析物理上声波。左图像表示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音叉波动25.6次。我们是听不出这种波动的,只能听见“呜……………”的声音,是低频产生的浑厚的低音。
音乐也是有周期性的节奏变化。节拍是周期性重复的,将音乐分成重复的组。如果我们把一首音乐的音符音阶随时间的变化看成一种波动,则音乐由周期中的周期来表现的。体育舞蹈中的众多周期变化。例如:华尔兹(waltz)为3/4拍节奏,每分钟5660小节。二小节为一循环,生理学实验证明,身体的血液循环充分。体育舞蹈对人自身的心跳周期和呼吸周期的改善大有益处。
在美术中我们把图形的某些部分每隔一定的位置或时间重复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周期性的轨迹。制作成各种装饰画,也可用作包装材料图案.效果新颖、应用于印染行业、装点游景点等。如图形具体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整面墙壁用一幅周期性图装饰,建筑陶瓷纹样、分形纺织纹样设计及其印染工艺、时装。用于信息加密防伪。在政治经济学中政策周期是人受到客观的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制定的周期变化,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存在互动的关系。股价走势图和和声很相似,都是周期中有周期,看到股价的走势图,仿佛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下图是美国市场(1789年一)的特大超级循环级波浪中的第五浪中的五个子浪。其波澜壮观地反映了美国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发展的时起时落,某种程度上也按周期展开,从欧洲的黑暗时代至今的1000年级波浪是由5浪构成:第一波:从黑暗时代TheDarkAge)到商业革命时代(CommercialRevdufon、第二波:1350年-1520年调整商业革命时期;第三波:1520年一1650年资本主义革命(CapitilistRevolution)伊丽莎白时代;第四波:1650年一1760年;第五波;1760年一1850年工业革命(IndustriaIRevolution)语文的诗词诗歌都是有押韵和固定形势和节奏的.压韵容易记忆。生物中的食物链、生物钟;地理中天体运行模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四季气温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生理学中的体肺循环、心跳呼吸的周期、心脑电图。
通过揭示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感受使我们对众多学科教育的认识大为统一、完整,从而对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方位深刻地理解.指出综合能力培养和教改创新方向。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以上是我从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得到启发。专门研究总结了周期性理论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加深了同一知识、同一思想在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篇6
论文摘要:从分析高校招生咨询工作的意义出发,研究认为高校招生咨询老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咨询与宣传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高校咨询老师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国家招生政策、精通业务、有很宽的知识面、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论文关键词:高校招生咨询;教师;素质
高校招生咨询工作是指导考生如何填报升学志愿的辅导咨询,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南,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沟通招生学校与考生的桥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招生咨询工作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社会对从事招生咨询工作老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招生咨询工作的原则以及招生咨询老师的素质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招生咨询工作的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的原则
咨询工作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在当今社会中,现代决策的复杂性越来越依赖于咨询,没有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决策研究,即使是最富有知识、智慧和经验的人,也难免失误。”[1]高校从事招生咨询工作的老师应把服务考生作为自己的宗旨,为考生及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答疑解惑,并给以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为了避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减少失误,考生及家长非常信任高校的招生咨询老师,迫切希望招生咨询老师能帮助自己科学填报高考志愿,使考生顺利考取理想大学。为了不辜负考生及家长寄托的希望,招生咨询老师必须本着为考生服务的原则,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把考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仔细了解家长和考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对考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2.实事求是原则
招生咨询工作是沟通招生学校与考生的桥梁,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南,也是高校公平竞争的一种手段,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招生咨询老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咨询老师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实事求是。咨询老师在接待考生及家长的咨询过程中,既要充分介绍、宣传本校的招生情况和政策,吸引考生报考本校,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洞介绍和随意许诺,切忌为追求生源而动员明显够不上本校招生条件的及远高于本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报考本校,避免为了拉拢生源而违背招生政策,损害考生利益。
老师在回答家长或考生咨询报考问题时,务必言辞谨慎,切忌随意许诺。
3.咨询服务与宣传相结合的原则
招生工作中,咨询服务与宣传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招生工作的新发展。现在咨询工作不再是简单地解答家长及考生的问题,而应是在接待家长及考生咨询的同时有意识地宣传学校,通过有意识的宣传,加强考生及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例如,老师在接待家长和考生咨询时,可以从家长和考生最关心的录取分数线、学校招生政策开始,介绍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就业前景、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校园文化等等方面。这样的话,咨询工作就达到两个效果,一方面解答了家长及考生的问题,满足考生及家长对于填报高考志愿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大力宣传了学校,增加了考生对学校的认识,对吸引优秀生源有积极作用。
二、招生咨询老师的自身素质要求
管理学认为“咨询服务的两大核心资源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可见咨询老师在咨询中的重要性。招生咨询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管理学认为,“就咨询顾问而言,要求具备核心技能或价值,即正直与诚实、善于与客户交流、可信度高,咨询顾问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一个优秀的咨询顾问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能否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透明度高、影响面广的工作,招生咨询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选拔人才的质量和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一个小的疏漏或失误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笔者认为高校招生咨询老师必须熟悉国家的招生政策、精通业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首先,招生咨询老师必须熟悉国家的招生政策、精通业务。考生如何科学填报升学志愿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招生办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2011年全国19个省份采用平行志愿的投档模式,7个省份采用部分平行志愿,只有少数几个省份还采用传统的模式。平行志愿投档的原则是“分数优先,参照志愿”,较传统的“志愿优先,参照分数”有很大的变化。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经常觉得不知所措。在众多要考虑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需要重点考虑?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志愿的填报有什么技巧?怎样填报志愿能减少风险?志愿的填报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为了不误人子弟,对考生负责,招生咨询老师必须熟悉国家的招生政策、精通业务。
其次,招生咨询老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能提供参考性建议。招生工作是高校对外的窗口,每天接待众多的考生及家长,回答各种类型的问题。为了帮助考生填报志愿或提出参考性建议,招生咨询老师不仅要透彻掌握招生政策、招生办法,还要了解学科设置及专业知识以及就业政策等等,而且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观点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对考生及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准确详细的解答。
再次,招生咨询老师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咨询服务要热情、到位。招生工作是学校对外的窗口,招生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直接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因此,在接待考生及家长咨询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招生咨询会一般安排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比较集中,招生咨询老师经常被众多的家长及考生层层包围。面对这些情况,招生咨询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能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为考生服务。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填报志愿一点都不了解的家长,咨询老师一定要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详细地了解情况,解决他们的困难与疑惑。
最后,招生咨询老师对待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由于各种高招咨询会和高校开放日一般都是利用双休日和假期举办,为了招生工作,招生咨询老师要牺牲大部分的休息时间,每年参加几十场招生咨询会。参加每场招生咨询会都要提前布场、现场咨询、会后总结。要搬运大量的资料,还要耐心地向家长及考生解答各种问题,咨询会之后还要撤场,整理各种材料准备下一场。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可见,招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参加咨询工作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担负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踏实认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学校、考生和社会服务。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评价机制/“发展性”转变
【正文】
一、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是否具备奖励或惩罚的条件,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目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教师评价的鉴定和区分功能,它是进行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过于强化评价的鉴定功能而淡化其矫正和激励功能则是本末倒置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因为“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应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导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应成为教师改进工作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评价指标未能全面揭示教师评价的目标,且可操作性较差
评价就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做出判断。教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能否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则是实施评价的关键。所谓指标,即具体的目标,有时也被称为评价项目。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它要求指标体系不遗漏任一重要的指标,指标系统能够全面地、毫无遗漏地再现和反映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一般说来,构建指标体系包括四项具体工作:一是分解评价目标选定指标;二是按照每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也就是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三是确定评价标准,即对各项指标所应达到要求的程度进行规定,这可以说是评价的最关键要素,对结论的科学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最后,将指标、权重、评价标准按照评价对象的某种逻辑结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工作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因而教师评价必须注意指标的完备性。目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基本是按“德”、“勤”、“能”、“绩”四方面指标综合量化进行考核评价的。这种“指标量化”评价模式并不能全面揭示教师评价的目标,且可操作性也较差。首先,从评价标准来看,这种体系所采用的定性语言,对不同程度的标准区分度不够大,诸如“坚持”、“认真”、“积极”、“努力”等弹性语言由于表述上的含糊和不具体,极易导致参评人员对其内涵或外延理解和把握的不一致,因而难以保证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和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其次,从计分标准看,这一评价模式有强行量化的倾向。尽管定量评价能够大大降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增大评价结果的区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不能量化或不易量化的因素。例如,对于“师德”这一评价指标,应该怎样设计具体合理的量化指标呢?指标的绝对量化并不意味着评价活动的科学性,要知道,离开对事物质的把握而单纯追求可操作的量,恰恰违背了科学的基本精神。另外,尽管这一评价体系包含了“德、勤、能、绩”四方面的评价指标,但并未涵盖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承担的大量隐性工作。且在“升学率”指挥棒的控制下,教师评价的终极标准还是落在“绩”,即“教学成绩”上。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单项评价,其惟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分数”,其它指标都是软指标。事实上,不少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如果该教师所教科目成绩高,对其综合评价就高;反之,对其综合评价就低。可想而知,依据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保证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评价方法不能确保结论的科学有效
应试教育观下教师评价主要以“他评”为主要方法,如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一般以领导评价最为普遍。近几年,由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学生评价又受到普遍关注,不少学校已将其视为考核评价教师的最具说服力的方式。不能否认,“他评”作为教师评价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体现民主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但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则是保证其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前提。当前的中小学教师评价,由于对“他评”的过分依赖,难免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评价实践中,很多领导不注意对信息的掌握,常常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多凭个人印象行事;违背评价的公平性原则,对评价对象不能一视同仁。同行评价也存在着敷衍、走过场,或由于感情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常用的学生评价,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更有其适用范围的限制,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中尚可进行,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由于对衡量教师优劣的标准掌握不当,而出现凭个人喜好随意评价的做法,甚至有些学生会以此作为取悦或报复某位教师的手段,因此也难以保证评价的可靠性。另外,由于“他评”更多地依据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察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略教师的隐性工作,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做出恰当、公正的判断,结果必然打击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因此,为提高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探索新的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价值的教师评价方案。
二、构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体系的思路
(一)实现评价目的观的“发展性”转变
素质教育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将个体素质的充分发展作为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可以说这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的教育。相应地,这种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评价也不应是“鉴定”、“分等”的工具,而应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使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成绩,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评价,应成为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其自身素质的有效手段。
鉴于此,中小学教师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实行对教师工作的动态评价,将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结合起来,并要加强平时性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看待,彻底摒弃那种单纯依据考核结果对教师优劣进行总结的静态评价。从而为素质教育机制的建立定标导向。
(二)突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可测性
构建新的指标体系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处理好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的关系,兼顾指标的全面性。从教师的劳动特点和任务出发,全面评价教师,不仅要考核他们在“德”、“勤”、“能”、“绩”诸方面的显性表现,还应该从“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角度,对教师的隐性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教学是否只面对几个“尖子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学生智力、能力、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否注意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并经常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给学生一些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等。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所做的隐性工作,同样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考虑如何使教师的平时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2.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增强指标的可测性。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师评价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适当的量化体系。具体说来,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对于很难用简单数量来表示的因素,如奉献精神、思想观念等应使用定性的语言描述分析,而且要使用操作性语言来表述,并尽量避免语言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力求使每项指标都具备较大的区分度。由于定性分析具有不够明确、缺少可比性的缺点,对于容易进行数量化处理的教师行为,如工作量、出勤量、批改作业量等应尽量以数据形式做出评价,以便于对评价结果进行数量比较。但必须注意到,定量评价的适用范围较窄,定性评价应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恰当地结合起来,制定的评价标准才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增强评价的可测性与可操作性。
(三)强调“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素质的主动发展。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师评价亦应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评价应该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所谓自我评价,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对自身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自我评价,评价对象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评,这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形成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中小学校应将教师的自我评价作为其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积极采取自我评价,一方面能增强教师的自我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评价的民主性,增进评价内容的客观真实性。绝大多数教师会因为受到尊重和信任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当然,自我评价难免有时也会出现自我夸大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和“他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进行“他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即评价者要坚持综合性评价原则,把教师评价作为一个整体,在各项指标逐项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彻底摒弃“惟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是取”的价值观念。
2.评价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师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工作,要求评价者不但要懂得本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评价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误差。
3.评价者要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立场。评价过程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的正确性。这就要求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要核实情况,尽可能多地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切忌主观臆断。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徇私情,不带偏见,对每位被评价教师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证。只有突破“应试教育”观念的羁绊,对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革,才能真正发挥素质教育下教师评价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远军.学校人员评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篇8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指包括传统智力因素发展之上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体现为提倡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情商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其根本,主要有以下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从教育的责任来看,它在于促进人类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并不只是指智力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培养上述非智力因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语文教育侧重于被确认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发展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益的探索尝试。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本的要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搞好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转变观念,培养情商。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这与传统教育并不悖离。传统教育提倡“教书育人”,但教也罢,育也罢,终归它不是灌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引发,是对受教育者诸多心理因素、身心潜能的一种诱导。受教者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这并不象人们一般所认识的那样:学生的求知与发展通过老师的教育就完成了。它绝不像用口袋装东西,倒进去就有了。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施教的重点应放在尊重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由此看来,对学生情感智商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D. Mayer)首次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他们认为“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随后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情商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弱智会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给一个人的事业前途造成不利影响。可见,在传统的智力因素外,还有一种智力因素在影响着人生的成败,即情商。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对个人事业成功和发展所处的首要决定地位,已逐渐被情商取代。所有伟大的成就—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不能纯粹视为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实有预感的直觉、感觉,是根本无法造就这一切的。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不设法唤醒他体内的心理特质,教师的施教只能是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
先生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要有良好的人,必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此,塑造健康丰满的人性与人格,如稳定的情绪,不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则成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它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人格力量,拥有健康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民族的人格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教育整体观是步调一致的。从学校教育看,智商与情商并不抵触,且存在一种相关性。这就是学生中高分高德,而低分违纪现象的最好注解。
“情商”培养可尝试由以下手段进行:
1. 1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情商”就要使教育的观念、目标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校从为学生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方面作准备,即从过去单纯的智能准备转向全面的素质品格的准备。
1. 2实施有利于培养“情商”的做法。①学生素质品格的发展要从情感意志认知和结合上考虑。②学校、社区、家庭密切配合,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学校为社区的进步、家庭的幸福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儿童教育工作。这样使儿童的情商发展处于正常诱导监控之下,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③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宽松、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模范。④学校活动要密切结合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行为及多种良好品格。⑤重视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并对此进行积极反思。这是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的必经环节。
2.改进教法,力求创新。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具体的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1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往往进入以下几种误区:
2. 1. 1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性目标。如一位教师为《背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瞒姗、著等字的读音;②掌握狼藉、触目伤怀等词的意义;③掌握祸不单行、勾留等词的用法;④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和描写人物的特征。很显然,这些目标皆是知识性、技能性的,学生心智的培养未确定。
2. 1. 2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性品质的培养。社会性品质就是与人合作、给人关怀、以集体利益评价判断事物等人的群体倾向。当今世界面临共同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合作、理解。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确定上不但要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要培养其社会性心理品质,使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2. 1. 3重认知层面,轻情意层面,尤其忽视审美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一般都具有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三个方面的美育内容,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目标中未能体现审美目标。面对如此现状,要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即既要有实质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二者缺一不可。 2. 2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是“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素质教育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材结构,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 2. 1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I日”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如教学《硕鼠》中“莫我肯顾”一句时,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城中皆不之觉”(《夜袭蔡州》、“吾子未之思也”(《卖柑者言》)等旧句,让学生比较这些句式,从而可获得如下认识:这些句子都有否定词(莫、不、未),宾语由代词(我、之)充当,都放在动词前,只是“莫我肯顾”这个句子的主语承上省略。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这句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规律,以后再遇到这种句子就能够独立分析了。
2. 2. 2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确定教学的“序”。学生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依照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掌握其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是以简约的形式来反映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它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然而,语文的知识结构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要让它为学生所掌握,还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以学生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2.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是“教”与“教的内容”,还应当有“学’,,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有“学的内容”。教师在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应处理好教材和学材的关系,并逐步向学材倾斜,教法中融进学法指导,这样,“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2. 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法,而又无定法。所谓“有法”,即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性;所谓“无定法”,即指具体的教法是不能也不应固定下来的。“有法”与“无定法”是辩证的统一。前者主要说的是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是不变的,后者主要说的是反映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的种种形式,是多变的。多变基于不变,不变要求多变。只有多变,才能给不变以活力;只有不变,才能给多变以准绳。实践证明,教学“无定法”教法须因文因班因“我”而异,以求多样性。
因文而异,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小说的教法自然有异于议论文的教法,说明文的教法也自然有异于诗歌或戏剧的教法。如教《拿来主义》,因文章含意深刻,不易读懂,可抓住文中的四个概念首先让学生注释,然后提出若干个小题要求学生作答,突出破立结合的方法。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其脉络清楚,容易浅尝辄止,可抓住文中的六个“但是气设疑深入,突出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崇高的理想》,因其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可抓住文中的“理想”二字,用列提纲的方式理清全文思路,突出阶梯分析的方法。课文本非“千人一面”,教法当然应针对其不同特点相应而变。
因班而异,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趣味、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如在传统篇目《药》的教学中,由于班级、学风、时间、要求的不一样,每次教法亦不同。或串讲法,抓住课文的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因为这部分是课文的关键部分,不仅明暗二线在此交织汇合,而且众多人物也几乎在此全部出场。或设疑法,在学生好似“无疑”时设计如“华老栓讲话不多,一共只讲了24个字,为什么?茶馆议‘药’时,他为何又一言不发?”等若干问题,与学生阅读课文漫谈讨论。或分析法,着重分析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及其相应的语言,从而把握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课文的社会意义。或练讲法,可设计四道读写题,①夏瑜在狱中(改写);②华老栓买“药” (缩写);③两位母亲的可悲处(述评);④康大叔其人(改写)。指导学生在读、议的基础上,写成四篇短文,然后挑选几位同学当堂宣读,随即对照课文评析。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任务。而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表现,在科技、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大批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会共同生活、会学习、会工作、会生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前进的生力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现语文教学民主化,给学生一片天空
民主化的教学观应是跨世纪教师 现代意识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 引导学生在民主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具有多种成效。其一,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就如种子得到了适宜的温床,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气氛呈现活跃,甚至沸腾状,通过讨论与争辩,学生的心理潜能极大地开发出来了,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发散性、创造性和求异思维应运而生。其二,作为教学上第二种力量的“反对派”的存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保持适度的压力,使其时时谨慎,常常自省,不敢稍有懈怠。实际上,来自学生的智慧构成了对教师的另一种挑战,另一种竞争。敢于接受,则可使教学长期处于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否则,即趋萎缩,陷入疲软。其三,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更激发对他的信赖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学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整个教学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而这种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其四,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学生形成的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正是跨世纪现代新人所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与素养,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执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铸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灵魂。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予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二册《风景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阿袅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风景谈》中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劝告和批评。
三、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 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1)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3)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4)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参考国际国内相关高校在此方面的基础上,积极展开针对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探讨活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与解决策略;(2)创新素质教育在辅助主体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3)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建立、操作和运营方法。针对上述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首先,以兴趣小组为基本构成单元,调研学院、系、教研室的软硬件支撑能力和支撑范围。其次,以软支撑为主要协调对象,聚集相关科教人员成立课题组,制定建立和推进兴趣小组的规范化操作指南。然后,分析学科交叉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协同攻关机制。
2.以参与创新素质教育兴趣小组的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由课题组的指导教师调查其知识结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目标规划、思维模式和专注度。将调查结果按照“保证课程教学,提升专业能力,松弛培育过程,强化教育结果”的方针提出指导性原则。
3.在兴趣小组的运行过程中,详细记录所发生的各类状况,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操作方式并验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与修正,整理出普适性较强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建立、操作和运营方法。
二、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概要
依托教育部在985和211院校实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指导和推动下,分别进行了以研究课题和应用开发为主要对象的兴趣小组。经过多年运行,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
1.创新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以兴趣为主导的自觉自愿原则:对有兴趣和生涯/学业规划的学生,按照其思维活动方式设定培养方法;对无兴趣爱好或说不清但又希望提升自己的学生,采取先诱导,后培养的方法。学生进入兴趣小组后,有随时可不提供任何理由而退出的自由。(2)以保证课程教学教育为前提的原则:所有加入兴趣小组的成员,必须保证在加入之后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大学教学活动。如有一门考试成绩不及格,指导教师应该建议其退出兴趣小组,但是否退出由学生本人决定。(3)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旨的人文关怀型教育原则:科技创新活动应以科学发展规律为指导,结合科学哲学史和现实环境,通过总结历史时空发展过程的各种经验和教训,通过形象的故事教授枯燥的知识,寓教于乐,熏陶学生的创新观念。(4)以尊重学生主体的探索性活动为原则:由于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应该遵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允许失败,但必须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指导者即便预测到某个过程中潜在的细节性错误,在告知学生后,仍要鼓励他尝试自己的想法,指导其在失败中进步。
2.松散型兴趣小组的建立和运行模式:(1)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主要引导兴趣小组成员积极申报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申报阶段,仅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不设置其他约束性条件,极大地降低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入门门槛。在结题阶段,邀请专家教授组成项目评价团,以创新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前景和实施过程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各学院、系、教研室主要负责兴趣小组的实施过程管理。当参与的学生较多时,协调并敦促相关教师接受培训和指导后加入指导教师行列,既可解决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陷,又可培养青年教师在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更进一步的提升。关联比较紧密的系和教研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团队,为较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关联不紧密但是学科间有交叉的项目需要跨学院实施的,由学院进行资源协同。(3)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指导与推进,小组内部讨论,任务与人员的协调。配合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督导、检查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并形成小组成员互派互换的流动制度:当课题任务需要流动时,学生或指导教师均可自由流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级和省部级的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
3.综上所述,该模式的特征体现如下:(1)成立兴趣小组,坚持“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培养创新能力;(2)实施多元改革强实践,根据认知规律、学科特点、实践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推进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讲座式多种教育方式,适度控制验证性实验,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形成多元化和多维化的实践能力考核体系;(3)培训青年教师以促进教育质量,举办实践竞赛平台,为兴趣小组成员申报创新项目构建或寻找载体3.辅助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创新素质教育所必备的软硬件环境需求分析时,每个学校学院的硬件条件不同,无可复制性,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软环境构件上。以积极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为宗旨,通过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结合实践再学习活动,基本能够解决创新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不足的问题。在解决策略上,积极构建教育环境,通过多年实践,基本形成了针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一为熏陶阶段,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为目标,以参与研究讨论为主要形式;大二为实战入门阶段,各成员都有明确的经考证可行的课题任务,以问题为向导指引学习方向并定期参与研究进展讨论;大三为实战应用阶段,各成员应将各自的课题从实验阶段转入理论或应用,由此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可通过主导讨论后实施的办法来尽力完成;大四为测试、评价、完善、总结阶段,力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做明晰的叙述、分析,论证并给出较为明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群策群力。以用导学,学以致用,便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在兴趣小组内对学生项目采用目标设定、实施检测、学生期望、教师指导等过程控制方式,健全了策略化的运行机制。通过个性化差异教育,不设门槛和天花板,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挖掘其执行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进步的目标。小组内部各项目之间合作交流融洽、学习研究和创造氛围浓厚,并且基本上形成了学长帮学弟、强者领引弱者的良好风尚。由于打破了年级和学科壁垒、构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使得学生的视野由教科书进入实际生活,科技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论文、专利、科技推广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在创新素质教育辅助模式的操作和运营上,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了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体制,并形成了小组成员自主流动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划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团队为划分、以项目归属为基本出发点提前设定规范,具体事务具体合意的方式加以解决。力争做到:(1)以学生为主体,不设门槛、调动积极性、保证课程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接受创新素质教育活动;(2)以指导教师团体为操作者,在指导性原则和规范下从事创新素质教育活动;(3)以学院、系、教研室的纵向支撑在学校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下实现横向联合支撑创新素质教育活动。
三、结果与讨论
表1是近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该模式下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由表1可知,随着参与教师和本科生的逐年增加,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递增趋势。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