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诗范文

时间:2023-03-22 09: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咏雪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过唐诗的人,又有谁能忘记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北风卷进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采用极其新奇而大胆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飞雪一来势突然和它的瑰丽,有着恢宏的气势,雅致的韵味,显示诗人乐观开朗的胸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人们咏雪,往往是托物言志,借雪抒情。

黄鲁直的《踏莎行》这样描写雪景 “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已没行人路”,又“飘飘当逐回风舞”,如此雪景作者“对景抒怀,迎风索句”,展现自由浪漫的情怀;坡《江城子》中写夜雪:“黄昏独自雨纤纤、晓开帘、玉平檐”,并由此生发“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古人人拟雪,虽可爱,有人嫌”,表达的是诗人愤世嫉俗的心境;柳子厚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寥寥20个字,意境开阔,妙在自然,突出了诗人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此上诸例可见诗人所托之物都是雪,但所抒之怀就巧妙不同了。伟人说得好,喷泉里流出的是血,曾在《自问》诗中自豪地宣称“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并深切关心着民生疾苦的唐代诗人刘叉,在《雪车》一诗里是这样的:“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孰云润泽在枯核,……饿民冻欲死。”腊神命令铺上厚毡天地缟戴孝三十日,因此缤纷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谁说“瑞雪兆丰年”,雪水能滋润庄稼的枯根呢?市民都被冻死了!面对“小小细细如尘间,轻轻缓缓成扑簌”的雪,诗人不禁怨天忧人:“不恤吾氓?如何连夜瑶花乱?”后文又写道“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面对官车载雪之事,诗人又有什么感触呢?写到这里,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发出了连珠带炮般的一串责问:“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刀兵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欠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这一切都是由雪景,雪事生发而来。

古代诗人们咏雪,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相应,虚实结合。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这里是写雪花纷飞的动态,给人以潇潇洒洒之感,写出了雪的轻柔舒缓;而“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风断阴山村树,雾失交河城”(南朝梁,范云《效古诗》),同样是写雪的动态,却给人以风骤雪猛之感,写出了雪的暴虐冷酷。写雪的静景的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里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写得概括,写得大气磅礴;“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这又把银妆玉砌的静态雪景具象化了;“最爱东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也写静态,但它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另是一番姿容;“风竹婆娑银凤舞,去松偃蹇玉龙寒”(吴澄《咏雪》)写雪停后的景色,可谓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更是迷人。咏雪的诗有虚有实,虚实结合。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杜甫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等等,都是写实。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讶冷见明,又闻折竹之声,从而推知“雪重”,则全是使用虚写了。

运用多种修辞更是诗人们写雪惯用的手法。

篇2

关键词:意象古诗教学作用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看看现当代诗,数量是不少,而质量和读者量却远远不如过去。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在古诗教学时,有的青年教师头疼不好教,而大部分学生则干脆认为,社会都进步了,还要去.学那些陈旧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况且听不懂。

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会出现上述问题,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教难学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例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

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杜甫的《晴》诗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我们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3

贷记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是一种向持卡人提供消费信贷的付款卡,持卡人不必往卡内存款就可以消费,还享受与发行卡联网单位的打折、积分等优惠活动,并能持卡优先登机、上火车。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发卡行给信用卡账户核定了“授信限额”。它的核心特征是持卡人可以使用信用卡付账,只要不超过“授信限额”即可。一般发卡行每月向持卡人寄送一次账单,持卡人在收到账单后的一定限期内,如果选择付清账款,则不需支付利息;还可以在最后还款期限内只付最低还款额,以后加付利息。

刷卡消费享有的免息期长短不同。免息期是指交易日到下一个账单日的天数再加20天,如建设银行的贷记卡的账单日分别是每月的7日、17日、27日中的其中一个,假设:某持卡人的账单日是每月的7号,那么他的还款日就是当月的27日;从上月的8号开始到本月7日他所有的消费都在本月7日记入他的账单,这期间不收取利息,从7号到当月的27号这20天也不收利息,所以他的免息期就是:从他消费之日到本月7号的天数,再加上20天。到了还款日,你必须把账单日那天你的所有消费支出全部还清(本月7号以后的可在下月还),否则,你要承担自消费之日起的全部利息,没有免息期了。所以搞清楚发卡银行的“账单日”和“还款日”,巧打“时间差”,就可最大限度地享受免息待遇了。

贷记卡的发卡银行在对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后,授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最高额度可达5万元。在发卡银行核定的信用额度内,持卡人无需办理贷款手续便可消费或定额取现,只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信用额度就将循环周转。如果持卡人消费后不能在免息期内还清,应按银行的约定缴付最低还款额(一般为消费金额的10%),这样,就不会被视为恶意透支,并且持卡人又能够重新使用授信额度。但下欠部分不再享受免息待遇,按每天万分之五缴纳自账单日至还款日的透支利息;如果不能按时缴付最低还款额,就将被银行视为恶意透支,并将加收罚息。如果消费支出超出了银行信用额度,还须按超出部分支付5%的超现费。

综上可见,使用贷记卡起码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要知道消费状况和还款记录是银行评估信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消费行为,为今后的理性消费打下基础;三是遇有临时需要高额支出或短期资金需求时,要量力而行,不可超出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王佐理)

篇4

【摘要】 小学数学;引导;情景;学习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用的学科,可以说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如何利用好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的思维形式. 但小学生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抽象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们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乏味的.

一、巧设问题,引入新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喜欢探索,喜欢问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下一节课的数学知识要点编成一道题让学生放学后去思考,当然这道思考题是在生活中可以方便找到的.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又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不是深不可测的难题.

在教“长度单位”这一课之前,我留了一道题,让学生们去思考什么是长度,长度的单位有哪些,让同学们准备一些资料第二天上课时用,如量一量家里餐桌的宽度和长度;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身高,量一量钉子长度等. 学生们在接到任务的时候都兴高采烈. 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没有先讲课,而是让学生们把昨天留的作业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们都很勇跃发言,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不用我讲,学生们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 我在课堂上又将知识点讲了一下,更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对于长度单位的掌握学生们都学得很牢固.

通过提出课前问题,学生们在学习长度单位一课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比较抽象的长度概念生活化,了解了量不同的物品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不一样的,理解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们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动手能力.

二、结合生活,将数学知识放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喜欢图形图像,想象力非常丰富,对于干巴巴的数字不感兴趣,让学生们在教室里一节课不走神地去听教师讲课是比较难的事情. 在刚上课的20分钟内应尽快将本节中的知识要点讲完,在学生们思想不在那么集中的时候将数学知识演化成图形或图像,让学生们放松思想将刚才所讲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教师在举例的过程中也应结合实际,让学生们可以更能理解体会知识要点.

在课堂中我会结合一些生活情景把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点放大,让学生们在观察、实践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首先让同学们在课堂中找哪些可以叫做角(有桌角,墙角,书角等).再让学生们总结角的一些特征,学生们通过前边找角的过程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总结出角有两条边,这两条边相交在一起,我引导学生们,这个点就叫做角的顶点. 我又拿出折尺摆出不同的角,有大有小. 让学生们拿出三角板观察直角的特殊性在哪里,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两条边是垂直的.

我又让学生们说出生活中哪里有角,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红领巾有角,有的说买的比萨是切成一角一角的等. 学生们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角的存在,对角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角的知识点也很快掌握了,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拓展学习范围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在教材中实践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们去接触,如果学校教学安排比较紧张无法完成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家长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去观察、去实践,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容易.

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的实用性体现在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它,从看时间、买东西等都时时刻刻需要数学知识. 学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便于理解新知识,也使数学的实用性充分体现出来.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对于中学的理科教学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不惧怕数学,对数学知识充满探索精神.

篇5

具jù体tǐ说shuō来lái,分fēn为wéi问wèn候hòu语yǔ、迎yín送sòn语yǔ、致zhì谢xiè语yǔ、谢xiè罪zuì语yǔ和hé应yìn答dá语yǔ等děn。

问候语

问wèn候hòu语yǔ,也yě就jiù是shì在zài见jiàn面miàn时shí打dǎ个è招zhāo呼hū用yòn的de语yǔ言yán。表biǎo示shì对duì对duì方fān的de关uān心xīn。这zhè是shì最zuì起qǐ码mǎ的de礼lǐ貌mào常chán识shí。通tōn过uò问wèn候hòu使shǐ对duì方fān感ǎn到dào亲qīn切qiè、自zì然rán,让ràn对duì方fān对duì你nǐ产chǎn生shēn好hǎo感ǎn。

从cón时shí间jiān上shng看kàn,早zǎo上shàn见jiàn面miàn时shí说shuō“您nín早zǎo”、“您nín好hǎo”、“老lǎo师shī好hǎo”,或huò“早zǎo上shàn好hǎo”等děn,下xià午wǔ见jiàn面miàn时shí说shuō“下xià午wǔ好hǎo”或huò“您nín好hǎo”,晚wǎn上shàn见jiàn面miàn时shí说shuō“晚wǎn上shàn好hǎo”或huò“您nín好hǎo”。

问wèn候hòu还hái要yào看kàn场chǎn合hé,不bù同tón的de场chǎn合hé有yǒu不bù同tón的de招zhāo呼hū方fān式shì。比bǐ如rú,有yǒu些xiē场chǎn合hé使shǐ人rén不bù好hǎo回huí答dá或huò不bú便biàn回huí答dá,就jiù不bú要yào说shuō得de很hěn具jù体tǐ,用yòn“您nín好hǎo”或huò“你nǐ好hǎo”就jiù可kě以yǐ了le。如rú果uǒ在zài厕cè所suǒ里lǐ碰pèn到dào熟shóu人rén问wèn一yí句jù“你nǐ吃chī过uò了le吗m”会huì让ràn人rén难nán堪kān的de。

篇6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哪些学具和如何运用这些学具来学习数学知识呢?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常用的学具及其功能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

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数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2.小棒。

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图(如图4)),用来学习认数和计算。

(附图{图})

(1)(2)(3)(4)

3.计数器或计数表(如下图),用来学习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附图{图})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的口算练习卡可编制如下:

(1)(2)(3)学完6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5.圆形口算练习板

(附图{图})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上图的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6.钟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个钟面模型(如下图(1)),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附图{图})

(1)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如下图(2))。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附图{图})

(2)

7.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如下图。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附图{图})

8.奎逊耐彩条

奎逊耐彩条是一种结构性强、近三十年来国外广泛使用的小学数学学具。它是由比利时的一位叫乔治·奎逊耐的小学校长设计出来的。这套学具由10种彩色木条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种彩条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浅绿色、紫色、黄色、深绿色、黑色、蓝色、咖啡、橙色,所对应的长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图)奎逊耐彩条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理解所学的概念、法则的意义等。

(附图{图})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运用这些学具,可表示数概念和运算意义、法则等。如,学习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摆出然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数5的序数含义)。通过摆、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附图{图})

又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可用彩条进行操作,使学生探索出数的组成规律,并能很快地记住某一数的组成。如用彩条摆出7的组成:

(附图{图})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能有序地发现7的组成有以下6种:

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把计数表和奎逊耐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这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计数单位、数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时掌握读、写数的基本法则。如,用彩条表示数2103。

(附图{图})

又如学习乘法的含义时,用奎逊耐彩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3个22+2+2

4个33+3+3+3

5个44+4+4+4+4

(附图{图})

3根红色彩条表示2+2+2,4根浅绿色彩条表示3+3+3+3,5根紫色彩条表示4+4+4+4+4。这些操作活动都表示同数连加。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个同数连加的模型,这时候,教师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个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个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个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又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用彩条摆:10里面有几个3?还乘几?

(附图{图})

通过摆彩条,学生直观地看到10里面有3个3,还剩1,列式是:10÷3=3……1。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数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式,对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较透切。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如第二册教学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彩条摆)

(附图{图})

一根橙色条(表示10)和一根红色条(表示2)连起来,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条(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这两行彩条的长度差。从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条比下面一行长了一截,因此可将上面一行的彩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样长,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长的,只要去掉同样长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长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通过操作,学生从具体数学模型领悟到抽象的数量关系,逐步学会解答相差关系应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还有奎逊耐彩条、钉子板和七巧板等。这里着重谈谈奎逊耐彩条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导学生在奎逊耐彩条的6个面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4个白色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版权所有

(附图{图})

(3)用8个白色方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附图{图})

(4)用4根红色彩条(表示2)摆一个正方体,用9根浅绿彩条(表示3)摆一个正方体,用5根黄色条(表示5)摆一个长方体等。

(附图{图})

(5)运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课本上所示的图形外,还可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如:

篇7

“感”是把学生置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调集已有的知识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个熟悉的情境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知”是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再形成新的知识、方法或理念.

“用”是用刚掌握的“知”去解决问题,即时达到初步的熟识和熟练.而在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规律,这又会产生新的知识.

二、摩擦力教学中“感―知―用”教学模式的运用

1.第一个循环――认识摩擦的种类

“感”:参与活动,体验摩擦.

活动:(1)拔河比赛:金属棒一端有水,请两名学生各握一端对拉.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两端手与棒的运动情况,思考棒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在拔河比赛中的手的感受.

(2)把手放在桌面,用力向前推,先是保持静止,再滑动.谈谈两种情况手的感受,桌面对手是否有阻碍的作用.

“知”:师生互动,认识摩擦.

师:上述活动中手都会受到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给手的一个力――摩擦力.每次活动中的两种情况手与接触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生:不相同,有运动和静止两种情况.

师:(定性分析)两个接触物体间,运动时受到的摩擦为滑动摩擦;两个接触物体间,静止时受到的摩擦为静摩擦.介绍滚动摩擦.

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可以分为三种.

“用”:运用新知,判断摩擦.

判断下列情况中,地面对物体是否有摩擦作用?如果物体受到摩擦,属于哪种摩擦?

静止在地面的讲桌;推讲桌不动;推讲桌滑动;滚动的车轮;吊车吊木箱在空中水平移动.

2.第二个循环――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感”:搜集事例,从多方面认识摩擦.

师: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物体受滑动摩擦? 能否给滑动摩擦下个定义?(点拨:以擦黑板为例,板擦与黑板之间是否接触,作用点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

“知”:归纳分析,定义摩擦.

强调:滑动摩擦力发生在接触面之间,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根据滑动摩擦的定义,能否给静摩擦下个定义呢?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

“用”:分析实例,理解摩擦.

判断下列情况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情况?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 ①通过比较图1和图2 两种情况,理解相对运动的趋势含义.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法.假如“光滑”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趋势).

③图4学生比较难理解.“相对运动”指物体相对皮带而言,而不是物体相对地面.让学生回忆自己到超市时,随电梯一起向上运动时的情境,让物理走进生活.

通过上述习题分析,使学生“重新”理解摩擦力,对摩擦力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纠正了大多数学生所认为:“摩擦力是阻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运动的物体只受静摩擦”等似是而非的感性的经验.但是,对于相对运动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是难点,仅通过一节课并不能完全纠正片面地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巩固.

3.第三个循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感”:提出问题,猜想摩擦.

师: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

师: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说明: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知”:实验探究,决定摩擦.

教师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的大小情况.

师:通过观察甲图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中弹簧示数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生:接触面越粗糙,弹簧秤读数越大.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成正比关系.

师:通过观察乙图实验(压力不同)中弹簧示数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生:重力越大,弹簧秤读数越大.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有关,且成正比关系.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

演示:图6实验,第2次实验时用手向下按木块,增大压力,来纠正学生上述观点.得出: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且成正比关系.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通过观察丙图实验(物体间接触面积大小不同)中弹簧示数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生:弹簧秤读数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对于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或难以描述的物理情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图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或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然后与理论学习相互对照、验证,可以加深理解,便于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教学中要加强实验的教学,必要地增设一些演示实验,既要求学生记住通过实验抽象出来的规律,又要学生能口头描述实验的步骤和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实际应用,巩固摩擦.

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生活中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呢?

生: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正压力的大小.

师:推动教室的讲桌是比较费力的,如果在讲桌下面安装四个轮子,是否可以省力呢?

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省力.

师:实际上是桌子和地面间的摩擦力种类发生了改变.

生:把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

师:压力一定情况下,滑动摩擦力远小于滚动摩擦力.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思考:下列事例中,怎样改变摩擦力大小?

1.冬季冰雪封路时,卡车车轮上要装上防滑链;

2.自行车的车胎上常刻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3.为了防止活动皮带打滑,要把皮带拉紧些;

4.在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运动鞋.

三、“感―知―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使用“感―知―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改革单一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将学生置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用它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益,解决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这是“感―知―用”教学模式最大的优越性.“感―知―用”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

篇8

关键词:对分课堂;医用化学;教学实践

高校开展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课上完成理论知识讲授,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使教师深化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1.1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及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来的,通过将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核心观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其特点是突出课堂中学生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部分,即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层次变革,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1]。

1.2对分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协调课堂学习时间的优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错开,使学生有一周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安排,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学生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分课堂不同于讨论课堂。讨论课堂主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需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充分预习很难实现。同时讨论课堂讨论时间居多,讲授时间较少,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概念、框架以及学习重点进行讲授,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学生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效进行吸收与内化,在后续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阶段性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1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上被动听课、记录,缺少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应试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学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医用化学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3]。目前,医学理论课时逐渐被压缩,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变化快,而教学又要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提升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2优化医用化学教学的策略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翻转课堂与慕课得到了普遍关注。前者主要是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随后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自控能力。同时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课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好资源掌控能力及技术,但因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双重压力,翻转课堂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后者则是通过互联网对课堂进行虚拟构建,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规模庞大且开放程度高。然而,慕课规模过大,很难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该模式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制作工作,还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服务作为后台支撑,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4]。对分课堂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资金投入较少,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对分课堂不仅汲取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精髓,还结合了研究、讨论、参与以及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并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每个专业对该课程有特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3.1对分课堂实施步骤与过程

(1)实施步骤:医用化学课程共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32学时。其中理论课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学时,每学时为50min。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周在班级内部设立8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内发言人和组长。要求每组有3~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其担任该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或组长。因每周只进行2次课,且课程间隔时间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大、小两个交流讨论环节。周一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此时教师安排1学时时间让学生就上周授课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一起分析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各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1学时则由教师讲授新课程知识的概念、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后进行课本阅读和资料查找,进而吸收、内化。教师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为下次课堂分组讨论做充分准备。周三开展小交流讨论环节,因学习的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问较少,所以教师安排1/3的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一起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分析解决小组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安排另外2/3的课堂时间进行新知识讲解,在下周一再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2)实施过程:开课之初,教师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教师课上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和笔记记录,有目的地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复习,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以备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20~40min,主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回顾、重点掌握、难点解析等分享见解、展示个性、开阔视野以及锻炼合作能力等。交流讨论环节主要为组内、组间、全班交流,教师抽查提问,各组代表提问,展示作业及教师进行总结,等等。

3.2对分课堂教学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促进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业布置应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准备小部分综合性强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为下次讨论提供素材[5]。课堂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促进组间、组内的互助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着重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为8次作业,每次作业的最高得分为2分,主动提问与积极回答问题最高可获得8分。期末考试选择闭卷方式进行,总分50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重点、课下吸收的知识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内容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做出合理分配,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3):83-85.

[4]王飞,陈慧慧.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10(18):223-224.

篇9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高效实用 返璞归真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都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有效性是指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并有长效与短效之分。如何取得长效,即“后劲”?就是要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在学习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提供学生喜欢的数学,持续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不仅有效,而且高效呢?

近年来笔者参加不少关于课改的论证会、示范课。通过听课欣喜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气息”,聆听了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感人故事”。有效的课堂教学“可磨、可学、可练、可研”。下面选择片段供大家借鉴、探讨。

一、情境创设——高效实用、返璞归真

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够让师生处在很好的互动之中,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情境创设简洁化。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创设情境不要过分,不要沉迷其中。”对此,我也有同感。如一位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开头部分所创设的情境就很简洁,让人感觉不累赘。请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到动物园去看看——

然后老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和笔算,以及新知教学。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那些“诱人的废话”,寥寥几句就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活动中。

(二)情境创设实用化。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服务教学,提高效益”。因而创设实用的教学情境就很重要。比如:泗洪县兴洪双语年轻教师蔡敏执教“认识小数”时,设计了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呈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听导购阿姨播报商品优惠信息。然后,立足于此,引导学生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没有什么“花”的东西,但很实用。其实,一节课时间本来就少,我们一定要“珍惜”40分钟,让40分钟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也就是“高效教学”。

二、媒体使用——高效实用、返璞归真

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明确教学媒体不是“万能”的,该由“人”做的事情还是要由“人”来做。特别是需要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才能“获得”的知识点,还是由学生“摸石头过河”的好。如一位老师执教“轴对称图形”,就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很好地把握了多媒体使用的“度”,没有滥用多媒体。他是这样处理的:

(一)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身边感兴趣的物体,给学生强有力的吸引,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这些物体外形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对称。

列举: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一些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二)师生共同探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画:通过画出对称物体,得到平面图形,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性。

2.分:教师收集大量图片(包括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分类,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

3.研: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在对怎样对称的研究中让学生发现轴对称及其特征。

(三)识别、创造轴对称图形。

1.识别:观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去识别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设计:给出一些材料(剪刀、彩纸、白纸、水彩、格子纸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成果。

(四)总结回味,课后延伸。

欣赏:引导学生看黑板,体会对称美。课件播放: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清晰,有立体感;蜻蜓的对称是为了平衡的需要,人们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飞机才平稳飞翔在蓝天……

拓展:同学们回去后,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对称现象,每人设计制作出一个更美的轴对称图形,装点我们的教室,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从上面的教学流程来看,老师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精神,既让多媒体发挥了作用,又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教学中,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