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23: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成长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成长计划

篇1

一、阶段成长目标:

在学习中成长,在探索中提高,在发展中完善

二、成长途径:

1、读书学习。

2、同伴互助。

3、自我反思。

二、分项成长计划

(一)、加强自身的师德教育

(二)自身的完善:

1、专家引领,注重实效

(1)、树立正确的专家观念。专家的许多见解,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得到专家的指点,能够很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而是否能够走的更远,关键不是我们的专家有多少,关键是看教师能将专家教给的东西吸收多少。

(2)、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观看专家视频、书籍和案例分析为主,虚心请教身边的名师、优秀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自觉的吸纳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2、静心阅读,提升内在素养。

(1)精读书籍。读政治之书,以养大气;读专业之书,以养才气;读休闲之书,以养灵气。本期以读“专业之书”为主,“政治、专业之书”为辅。继续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

(2)、做好读书笔记。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3、潜心钻研,打造个性课堂。

(1)、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认真学习、研究课程和教学大纲,明确本学段学习内容以及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有机分解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认真上课,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争取有一个亮点,要逐渐完成从一个合格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的转变。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3)、认真研究训练。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有效的训练,每次作业全部批改,做错的作业一定要订正并且批改,大面积出错的一定要讲评。同时,认真拟定辅导学生计划,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4)、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内外活动。认真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学生。

(5)、在自己的班级中,努力营造尊重、赞赏、宽容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形成个性的教育艺术。

4、勤于反思,促进自我完善。

(1)、“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2)、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不足的重要过程。

(3)、经常反思自己做人、做事中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4)、本期撰写教育随笔不少于1万字。撰写或发表有质量的教学论文2篇。

(三)、发挥特色的辐射作用

篇2

一、努力做一个智慧的实践者。

我们的成长首先得立足课堂。虽然是短短的40分钟,但要做一个智慧的实践者却是一门艺术。没有日积月累的实践,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智慧”的,那就更别说“艺术”了。作为驾驭课堂尚且稚嫩的新教师,我们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为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抓好自然常态下的每堂课。当然,除了认真研读和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书籍外,我也要虚心向身边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学习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好的经验和方法,以便缩短自己的成熟期;第三,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展示自己。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你的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

二、以反思促发展。

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事物、新变化。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拿老眼光和经验来对待一切问题。因此,要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教师应该善于反思,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年轻教师,我们更应该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每一次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在解决矛盾中促进发展。

三、始终保持专业的情怀——激情

篇3

关键词: 教学后反思 意义 内容 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位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正印证了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的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北大教授肖川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行动中的反思,反思的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其中教学后的反思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学后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即总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肯定成功之处,否定修正、完善不足之处。

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后反思的意义、内容、方法的一些探究谈一点认识。

一、教学后反思的意义

1.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总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会有创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后在短时间内就站稳讲台,并成为教学中的佼佼者,而有些教师尽管工作兢兢业业,却一直没见长进。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后反思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写教学后反思可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一般的思考,往往因为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搁置现象。要写教学后反思,教师首先要对教学中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的回忆与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的、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基础。其次,写教学后反思,会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因此教师就不会仅满足于一节课的结束,每一次课不会是前一次课的低水平重复,经验的获得也不是一个单纯自然积累的过程。

记得在我校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观摩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讲新教材中“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内容时是这样引入的:用多媒体播放信鸽图片,讲解将一批信鸽从北京带到上海,大部分信鸽能从上海回到北京,两地相隔1000多千米,信鸽靠什么导航才不致迷失方向呢?科学家发现信鸽的脑中含有对地磁场敏感的磁性晶粒,其相当于指南针起了导航的作用。这一引入应该说很有新意。但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后反思,并与其他教师探讨,这位教师把这堂课的引入改成这样:在每张课桌上放一个小磁针,上课前让学生转动它,上课后提问小磁针的指向,结果发现每张桌子的指向相同。这样直接引出课题。并让他们用小磁针去吸引桌上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通过动手实验学生既调动了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又能自然地归纳出磁性、磁体等的一些基本知识,学生易理解、易掌握,一举多得。

2.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并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等到感性认识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自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断的教学后反思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良好的教学活动开展会更好地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就会自然地提高。教学后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参加一些团体的教研活动,在这些团体性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如果每一位都能提供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并加以对照比较,每一位教师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全方面反思。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普遍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除此之外,进行教学后反思还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良好教学气氛等作用。

二、教学后反思的内容

教学后反思的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你得到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推陈出新。例如,在讲“定性分析电路变化”的复习课前,笔者花费了很多精力,并把两年间各地区的中考卷中所有题型集中为一专题,反复推敲,归纳出电路变化是配电路元件的作用――滑动变阻器与开关,并归纳出它的解题思路。通过讲解突破了中考难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2.你失去了什么

因为对象的参差不齐,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会有一些与学生要求不相吻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训。例如前面的“定性分析电路变化”这一专题,笔者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觉得学生从感性上难理解,更难举一反三地应用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后,笔者及时采取了矫正、补救等调节教学的措施。

3.你怎么改进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与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反思角度不同,方法也不同,这里笔者从教师个人反思的角度来谈谈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1.陈述性反思

可以是课后笔记形式。一节课后,对自己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的突出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作一总结。也可以是反思日记,总结一天的工作,记录自己所得,取长补短。如我校每次教研活动之后,教师要进行陈述性反思,强调自己在课堂中如何设计,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及自认为不足之处,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2.交流式反思

即教师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开阔视野;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技能。如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教师为激励学生,提出谁获第一名就以实验器材作为奖励。在交流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可用其他奖品,如《十万个什么》等替代更切实际,又能达到活动目的。通过反思,诸位教师受益非浅。

3.教研式反思

为弄清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通过调查、实践、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自己成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只有学会反思,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教学,才会使自己的劳动有乐趣,有成就感,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重视课后反思,促进专业成长.甘肃教育.

[2]朱慕菊.也谈教育反思是什么.福建教育.

篇4

反思之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新课的导入设计做到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紧扣文本了吗?

一位老师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是这样导入:先出一则谜语,“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请学生猜一下是哪位文化名人?生齐答屈原后;老师又问,他的一生是怎样的?生命如何结束?学生回答,“悲惨”、“敢于直谏”、“流放”、“汨罗江而死”等;教师再追问,为了纪念屈原有了端午节,那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学生纷纷回答,“吃粽子”、“赛龙舟”、“吃鸭蛋”… …此时老师导入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跨越现当两代的小说家汪曾祺,看看他小时候的故事。”

环环相扣的提问中,可以看出教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猜文化名人到屈原的一生,似乎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细一琢磨却发现这个导入似乎离教学内容较远,有点牵强附会。由此我想到了:有些浓墨重彩的导入设计,如果不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其参与文本学习的兴趣,那么是低效的,有时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内容。

日常教学中教学细节,除了导入设计外还有很多,譬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手段的适时运用;教学道具的合理使用;教学过渡语言的设计等。这些看似并不重要的细节往往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可以这样说,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有时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一课。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上的落实。

【案例】教学资源的把握和利用贴近了学生的实际了吗?

我在教学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先显示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再整体感知:全文在结构上分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特别是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分析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文章采用了怎样的手法?体会作者的用途。最后让学生感受托尔斯泰思想情感。课堂上,虽然学生按部就班地配合着我的教学,但丝毫没用如我所期望的那样,唤起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由衷敬意。

为什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后来我发现是因为学生与作品人物有很大的距离感,而我的教学设计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一座学习的桥梁。当时如果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中创设学习背景,并注意课堂中所创设的情景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那么结果将会有所改观。只有时时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是课堂教育的失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这种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

反思之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教学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案例】教学材料的分离与重组是否违背了语文的教学之道?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当中,教师教学《自然之道》时大胆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现教材。在故事情节急转处“横砍一刀”,在第一次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现“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请学生思考:面对沙滩上那令人紧张、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正当学生的心和作者一齐跳动,一样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一样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表现义愤填膺,老师情感基调突然下沉,请学生继续快速地把结尾部分传下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当学生看完故事的结局后都明白:“我们”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海滩上出现了残不忍睹一幕,“我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啊!这样,这一节语文课便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

课后,大部分的老师认为授课老师的“创意设计”:以情感为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入情―悟情―动情―表情,不仅让学生获得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的难点“自然之道”的内涵深入人心。所以这是一节毫无争议的“优质”课了。但是有些老师却提出相反意见:认为这节语文课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它违背了“语文之道”,语文之道就是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这堂课把文本拦腰一刀,分二次呈现文本,这是肢解了文本,腰斩了文本,先从“部分”入手,没有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本,一个整体感知,这是不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的,既然如此,就算不上一节成功的课。

篇5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成长;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上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观念、管理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今教育,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学的多样性、动态性、生成性在课堂中日益彰显,教师的个性与教学独特性得以彰显。

然而,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促使素质教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一些设想与做法加以赘述,供同仁商榷。

一、转变管理理念,创设成长环境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程式化的,它只注重教师机械的模仿和无条件的执行,忽视教师个体的思考与创新。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注重引导教师的个体自主成长。

1.营造氛围,转变观念。

新课改是需要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参与的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首先都是思想的改革,教师思想的转变应该是新课改首先必须面对的。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让教师亲近课改、熟悉课改,而后才能落实新课改。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改,除了传统的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还应该成立课改中心教研组,集合权威论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内容集中编成学习材料,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研讨。此外,学校还应该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解剖,观摩研讨,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激发广大教师自发地进行课改实践。

2.淡化督导,强化研讨。

在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的局限下,教师一直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打转,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传统的督导检点在于督促而非指导,更不敢奢谈检查者与被查者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淡化督导,强化研讨,着力推动新课程环境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创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反省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教师间的合作,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3.淡化量化评价,突出自主创新。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重实绩更重发展、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教书更重育人、重规范更重创新、重竞争更重协作”这一多样化教师评价体系,努力令教师自觉追求新课程赋予的课程权利。转变量化考核的评价形式,引导教师从规范走向自主,从执行走向创造。当然,学校更应该修订课堂评价标准,去除对课堂程式的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思路与方法,打破传统的细节评价模式,给课堂以主动性,鼓励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管理环境,促成个性成长

共性让所有个体有了交融的基础,个性闪耀着独特的智慧。教师的成长既要求共性能力的提高,更要求在深层上培养教学个性,这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更应该以培养教师个性为轴线,架起教师成长的桥梁。

1.营造学术氛围,陶冶教师个性。

(1)开展读书活动,滋养教师学术内涵。教师虽然每天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揣摩教法,研究学生,力争上好每一节课,但单纯阅读教材乃至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阅读教育研究书籍、知识学问书籍、学生热衷的时尚书籍等,只有这样,才会在日益时尚化的学生面前不显得知识匮乏,才会从深层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渴求,进而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生成长做出科学合理的引导。另外,做研究型教师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它已经是一种社会对教师的深层要求,教师若要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更快适应这一教学趋势,就必须多读书,通过不断读书深厚内涵,张扬个性。

(2)与专家对话。激励教师的成长还要求我们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学术业务榜样,让教师有业务上的奋斗目标,消除因周而复始的教学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可以邀请名特优教师来校讲学,还可以组织教师去一些名校学习取经,听取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通过这些研讨与交流活动,教师的课改热情将会大大提高。

(3)构建研究组织,发挥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学校可以将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集中起来,成立诸如“学术委员会”“督导处”等机构,并定期实行成员选举制,让每一位学术上有影响力且受到同事拥戴的教师享有这一荣誉,并起到学术垂范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其他教师看到奋斗的目标与希望。另外,学术组织活动的不断开展,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得到骨干教师的督导与帮助。通过这些学术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潜能与创造欲望,焕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巨大活力。

2.搭建专业舞台,张扬教师个性。

为促使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引导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学校应该有目的地搭建各种专业舞台,让教师一展身手。

(1)开办课堂教学沙龙。在教师自由申报的基础上,学校每周安排几位老师执教课改研讨课,及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学组摸索探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建立颇具学校特色的课堂模式,创立学校教学品牌。在课堂教学沙龙活动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解放思想,以宽容的心态听取各种课堂模式的教学课,也许没有一种最科学合理的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百家争鸣的形式,激励教师进行课改模式的探索,成长自我的课堂教学个性,让教学充满灵动的色彩。

(2)组织专题汇报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的专题汇报活动,如有关学科教学的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科研兴趣小组的成果汇报,个案研究汇报,以及读书报告会,等等。还可以进行交流评比活动,优胜者择机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交流竞赛活动,为学术交流和教师个性成长提供尽量多的途径。

篇6

一、基于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含有十分宽广的范围。首先,是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其次,包含教育行业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要满足这两点需求,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这是音乐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因为经过报道,有许多的学校出现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音乐课堂上能切实的给学生传递国内外的思想和文化,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唱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关于要学习的歌曲想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乐趣。所以要求音乐教师本身具有广泛的音乐知识的掌握,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准确地向学生传递出歌曲中包含的意境,而且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审美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该拥有音乐学科所需要的音乐教学能力以及新课程改革中需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的熟练掌握。首先,对于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来说,需要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还要求音乐老师能够定期进行音乐教学的学习,能够对比自己的教学效果,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的做好记录,并加以改进和反思。然后对于音乐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述音乐教课内容,能够搞好课堂气氛,使音乐课在娱乐教学的过程中度过,减少课堂的压力。用音乐老师的流利的表达能力感染学生,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习音乐。其次,对于音乐老师来说,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其中包括音乐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整个教学任务的实施和音乐评价能力。最后,随着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结合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所以利用计算机进行音频处理和图片处理,还可以增加图片效果,最终呈现出很好的音乐盛宴。

二、教学知识能力结构的重建,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教学改革,音乐教材也进行了改革,所以音乐老师平时加深对新音乐教材的阅读,多了解改变的地方,先提高自身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再将经验传授给学生,解读的过程中可以跟同事相互讨论,也可以查阅资料进行解读。由于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音乐章节讲授的内容,然后通过自身的整合能力变成自己的教学课堂上的内容。我们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已经不能 满足新课程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建立适应改革的音乐课程的知识技能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改后的教学任务。能适应音乐课改的课堂教学。现在的音乐老师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缺乏教学的创新意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适用于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学。所以音乐老师应该突破传统的理念,不要只是认为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知道歌曲中隐藏的内涵和意境。能够实现学生和你的教学产生共鸣,积极融入到音乐课堂氛围中。让备课的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个人成长过程。

三、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老师想学习新的知识,但是没有渠道或者是没有机会。网络有很多的功能并且能够实现很多教学任务,具体的实现专业的提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上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可以给音乐老师提供很多的学习内容。同时网络的阅读功能能够丰富音乐老师的音乐知识,而且不限制音乐老师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址。无论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学校,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查阅音乐相关知识,来提升自身的音乐知识。同时,网络上的学习可以提高音乐老师的教学技能、开阔眼界,还可以学习到其他的教学方法,使自己能从别人的教学优势中发现自身的足,这十分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第二,网络可以实现相互沟通,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都应该在同事的帮助下来实现教学的改革。所以网络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在知名的音乐家的博客或者是微博留言,进行与专家面对面的沟通,而且并不影响平时的教学工作。在一些有名的网络论坛上经常有关于音乐教学的改革热点话题,这样音乐老师可以积极的加入到其中,进行沟通交流。这有利于实现音乐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第三,网络的资源共享功能十分强大。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功能上传自己的教学心得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其他的音乐老师能够及时查阅你上传的文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的好处。

篇7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 无障碍设施 弱势群体 城市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47-02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行是每个人日常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城市交通系统就承载着人们出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为1.1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的人口为1.1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8.87%。经残疾人联合会调查,我国残疾人达到6000万人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这些人在社会中是需要我们关注与帮助的,为了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应该消除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建设无障碍设施系统,能够使他们也像我们健全的人一样享受轨道交通的便捷与舒适。社会文明的发展,在对残疾人的关爱中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要求我们在对残疾人出行方面的设施进行设计与规划。该文就针对一些无障碍设施进行归划整理,并有一些探讨结果与设计。

2 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分类与组成

2.1 根据服务对象分类

2.1.1 服务于言人的无障碍设施

在轨道交通中,盲人是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他们因为失去了视力,直接失去了最重要的从视觉上获取位置等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轨道交通系统中大大增加了其不安全与不方便的因素。因此,在轨道交通系统中,构建和完善与其协调一致的无障碍设施非常重要。

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主要分为两种,为盲人建立盲道、盲文、声音等引导信息。盲道引导盲人顺利进入,向候车区进发,而盲文、声音则在移动过程中为其提供资讯。

2.1.2 服务于行动不便者的无障碍设施

所谓行动不便者,则是指老人、轮椅使用者、拄拐者、轻度残疾者以及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行动不便的一类人群。像这样一类人群,在出行过程中则需要借助无障碍设施以及其他人的帮助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对此类人群车站的无障碍设施主要分为两大类:

(1)无障碍专用电话、专用卫生间等。

(2)特殊交通行为人出行过程中的服务设施,如无障碍坡道、垂直升降设施、专用售、检票设施、可供轮椅通过的专用通道、有固定轮椅装置的专门车厢等。

前者主要是针对这类人群在车站的需要进行的设计,后者则是根据其行动方面进行的设计。

3 根据无障碍设施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位置分类(见表1)

见表1所示。

4 无障碍设施设计

4.1 坡道

4.1.1 设计范围

车站站台、站厅、楼梯、地下通道等公共区域的轮椅通道和盲人通道。对于盲人,应该设计盲道,对于视力残疾者,设置声音导向。盲道可从地面入口或者地下路口进入。

4.1.2 轮椅坡道:地下通道的轮椅坡道与楼梯相对布置,采用1:12的坡度。

4.1.3 特殊地段:地下通道内在变高处也应该设计了全宽的1:12大坡道。

4.2 车站出入口及坡道

供残疾人使用的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为残疾人选择门时,应该首要考虑使用自动门,也可以考虑使用推拉门、平开门或者折叠门,不应该考虑使用弹簧门,弹簧门力度太大,弱势群体容易推拉不便,也容易被弹簧门弄伤;(2)在旋转门一侧应加设残疾人使用的门;(3)对于乘轮椅者开启的推拉门和平开门,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m的墙面宽度;(4)对于乘轮椅者开启的门扇,应安装视线观察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应安装高0.35 m的护门板;(5)门扇在一只手操纵下应易于开启,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 mm,并且应该以斜面过渡。

4.3 扶手的选择:

楼梯处设单层不锈钢扶手;轮椅坡道处设双层不锈钢扶手,上层高0.85 m,下层高0.65 m。

注:对于盲人,扶手的起点与终点处都应该预留盲文说明牌,位置如图1。

4.4 楼梯与台阶

应采用对比色,以便色弱或者视弱者使用。

4.5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设计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厕所的通道的地面应该设置防滑并且没有积水,避免弱势群体滑倒。洗手盆的两侧应该设有安全抓杆,还应设有乘轮椅者专门使用的面积。小便器的下口,男、女应各设置一个无障碍隔间厕位,男厕所的小便器两侧和上方,应设有安全抓杆,门扇内侧应设有关门的拉手,坐便器靠墙面的一侧,应该设有垂直的安全抓杆,并且安全抓杆应安装牢固。

4.6 升降平台

无无障碍垂直电梯时,即可以通过设计无障碍升降平台。无障碍升降平台一般设置在出入口或站厅至站台,专门供残疾人或者轮椅使用者使用。无障碍升降平台由轨道和升降台板组成。升降平台的轨道镶嵌在通道出入口的墙壁上,并且沿顺着电梯的坡度逐渐向下延伸,平台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贴靠着墙壁,不占用楼梯使用的空间,轮椅使用者使用无障碍升降平台时,轮椅的四个轮子能固定在台板上,轻轨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操作指示完成,安全又方便。

4.7 无障碍车厢

无障碍标志在无障碍车厢入口处的设置应该醒目易视,使残疾人和弱势群体能够轻易醒目的看到,列车的车厢内部设置报站语音提示和到站显示屏,设置轮椅席位应该1~2处,轮椅席位应设置轮椅固定装置,以免轮椅因惯性而滑动发生事故或伤及他人。为了使无障碍系统具有连贯性,对于列车与站台,应该尽量减少列车与站台边缘之间的缝隙,这样可以方便残疾人和弱势群体无障碍地上下车。

5 结语

在轨道交通建筑中,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施是城市无障碍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障碍设施设计要与工程建设设计同时设计,要与城市交通体系相配套设计,为所有公民创造出安全、平等、自强、共享、便利的城市生活环境。而且残疾人在身体的残缺与不灵便的情况下,心里已经蒙受很大的阴影,构建完善的轨道交通无障碍系统,不仅使他们能够独自完成安全、快捷的出行,也能使他们心灵受到安慰。残疾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也能为他们的家庭缓解精力。能够使残疾者与弱势群体真正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安全顺利的出行,不再受到歧视和鄙夷,让他们与普通健康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毛,李兆君,张甫仁,等.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无障碍设计探讨[J].郑州: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 张传鸿.轨道交通车站无障碍设施的规划与设计[J].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2004.

[3] 田伟利,宁碧波,刘勇.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工程设计标准和服务需求指标的调查研究[J].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

篇8

【关键词】构建;评价理念;自评机制;专业化成长

一、树立促进专业化成长的自我评价理念

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指教师对自已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对自身工作进行价值判断,是教师对自已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是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的目标和前提。评价的主体较为常见的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除教师自评外,其他都是对客体(教师个人)的他评,是来自学校内部及社会外部对教师个人的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但难免有偏颇之处。作为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而在主体对客体(教师个人)的评价中,教师的自我评价则是教师评价中的核心。一是因为内部机制比外部刺激更有持续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无论是领导评价,还是师生评价,它们要对教师行为产生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自我评价机制,通过教师本人的认同、内化,最终才能达到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综上所述,教师自评价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应树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评理念,鼓励教师在他评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形成改进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通过自我评价,评价对象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评,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形成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教师自我评价的内容

教师的自我评价活动不是简单地确定自己的成绩或错误,而是为改进教学与发展自我的教育分析。为了便于教师全面地评价诊断自我,评价时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着手:首先是思想基础与行为的规范性,也就是思想道德的评价。这些是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有所成就的最根本保证。其次,但仅仅具备这些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要使工作富有成效,还需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也就是学识能力的评价。这就是评价内容的第二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也是教师创造成就的前提与条件。虽然它还只是潜在的因素,但缺乏这些,是称不上合格教师或至少是不会是有作为的教师。其三,这些仍然还只是潜在因素,其在实践中落实的程度和发挥的效率的具体表征――即教师的成就与贡献,也就是工作绩效评价,是第三个层次的内容。成就与贡献是思想认识,素质与能力的客观表征与物质体现。通过对其有无、大小和内容的鉴定,我们才能判断出思想认识落实的程度和素质能力发挥的效率,或者为分析诊断探索某个结果或现象的本质根源提供方向与出发点。综上述,教师自我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以教师自身为指向的,即教师对自已的教育理念、态度、道德、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反思,也就是自我反思。二是指教学为指向的,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等,也就是教学反思。通过自我反思和教学反思,可以对自已进行全面诊断,发现自已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进而明确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构建自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立科学的自评方案。要根据自我反思与教学反思两个方面的自评内容,科学地分类、设定具体自评细则,交由教代会或全体教代会通过后具体实施。教师自我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要求教师填写多项选择表、问卷表或调查表,也可以要求教师采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从各个方面评价自己的工作,供学校领导讨论、分析和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可以学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大致可分为学年开始前的诊断性自我评价、学年开始后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学年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

(二)创设良好的评价环境。实施自我评价时,教师在公正、民主、平等的评价气氛中会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这时更愿意主动诚实的汇报自己的评价结果,并能正确认识自已,分析自已教学能力、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果在领导专横、同事倾轧的一种不平等、带有权力人情偏见的环境下,教师会产生愤懑不平感,产生消极对抗心理,不积极参与自评工作,进而影响以后的个人专业发展。

(三)注重评价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教师各种行为规范要记载完整,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一定要齐全。在具体实施时一定公正透明、公开打分,让教师都看到真实评价信息和评价结果。如果评价信息有误、评价结果有差异,教师可及时地找有关责任领导纠正。教师也要重视自评工作,认真填写自评表,交与学校领导小组审定。通过自评与他评、互评相结合,能够反映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了人为的工作失误而导致评价的失衡。

(四)注重教师的自评结果及利用。当教师对自己评价后,作为管理者(学校领导)也要及时会同有关人员,积极帮助教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使教师自评真正起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各种评价信息汇总后,直接对教师产生了定型、定位的作用。自评结果虽说不能简单地与教师个人奖惩挂钩,但如不依类分别对待,又势必影响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某些方面势必与教师个人利益及个人发展相关联。一是各种评优及年度考核优秀级人员评选产生;二是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三是教师的职称聘任。通过强有力的评价,各类教师的对号入座,达到教师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增强发展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和课上,只有三管齐下,方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反思教学机智

篇10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评价视角;社会环境;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91-02

高技能人才是工业企业发展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我国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在数量上处于缺乏状态,不能充分的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知识水平和能力方面需要较大幅度的提高。因而,我国需要加大力度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人才的成长必须根据人才的评价体系,有步骤的系统的进行,而且人才的成长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本文考虑从高技能人才评价的角度,研究如何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视角的确定

目前,对高技能人才评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技能人才评价的体系与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上。

潘文浩(2007)对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出一系列优化的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系统,对企业职工技能评价方式进行革新,推进我国相关的职业院校的资格认证工作[1]。马林(2007)提出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健全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一是营造比较好的社会评价氛围;二是建立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以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三是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保证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工作质量;四是将评价机制与高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之间建立互动关系[2]。曲晓梅(2007)提出,应该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中主要突出技能水平,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她认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评价的科学性、考评的严格性。应建立社会公认的智能化、职业化以及社会化较强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3]。鲍伟岗、王南(2010)认为,应加大力度建设高技能人才的鉴定机构和培训基地,主要发挥鉴定机构的评价作用与培训机构的培养作用[4]。陈锁庆(2009)认为,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应考虑构建学校和企业间相互联合的“双评价”机制,从而能够保证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出现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5]。

李贵卿、陈维政(2006)的建议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内容方面应将综合考虑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在标准方面不仅要考虑国家标准,还要结合岗位要求;在机制方面既要有专业评价,又要有企业评价;在实施环节要有行政领导和技术支撑;在体制方面,全面结合属地和行业管理[6]。

二、基于评价视角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对策

综合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成果来看,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业绩、道德素质。

我国要很好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从这几个方面出发,为高技能人才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促使高技能人才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

(一)优化利于提升专业知识的社会环境对策

高技能人才要求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鼓励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对于理论知识的透彻把握。

1.建立底蕴较深的文化环境氛围

文化环境包括了社会中人们共性的语言与文字、文化与艺术、意识与观念、信息构成与交流模式,等等。文化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平台,决定人才成长的内涵标准。文化环境对于人才的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推动低层次人才向高层次人才的转化。

2.建立高水平的高等技能教育系统环境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主要应是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进行的。系统而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可以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对技能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当然在学校教育阶段主要完成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是技能人才领会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合理而高效的途径。在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的当前时期,我国应该更好的完善技能类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高等技能教育系统社会环境。一方面,增加技能类高等院校的数量,扩大建校规模;另一方面,提高技能类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

(二)优化利于提高专业技能的社会环境对策

除了专业知识之外,高技能人才更主要的是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技能的训练与提升需要长期积累,需要高强度的付出。因此,在社会中应尽量提供合适的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的提高。

1.营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首要的是建立一种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当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进而提升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竞争的最直接的形式是举行各类技能大赛,极大地鼓舞技能人才学习技能、提高技能、创新技能的积极性,并且也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技能与尊重技能人才良好氛围。这种竞争可以在技能人才中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得他们能够形成对于技能的强烈追逐的心理态势。

2.形成对技能人才高度认可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对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技术工人被认为是社会的底层,工资低、待遇低、学历低、地位低,社会普遍对于技能型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因此,社会大众都不愿成为技能型人才,导致目前我国的技能人才缺乏的现状。那么,要改变目前的困境,就要创造一种对技能人才高度认可的社会大环境,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认知程度和尊重程度。还要改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工资、提升待遇。这样方能促使人们学习技能、提升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3.建立良好的社会培训环境

高技能人才的技能需要不断提升,所以参加必要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社会上必须建立很好的对于技能人才的社会培训环境,以便鼓励技能人才参加培训,进一步熟练技能,积累相关的经验。技能人才的培训可以由政府、社会民间和企业发起进行,培训内容可包含本专业技能培训、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最新发展起来的技能培训。

(三)优化利于增进工作业绩的社会环境对策

工作业绩是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核心,也是其专业知识的提升与技能提高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工作业绩关系到人才的成长,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增进工作业绩,所应采取的社会环境对策一是考虑高技能人才的个性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1.创建适合高技能人才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高技能人才的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千差万别,不能按统一模式进行固化管理,应该进行具有个性化的管理,以便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因此,在社会上要创建适合高技能人才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上,每一位技能人才的独特个性与开创精神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一位技能人才应在充分发挥自我个性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创造出社会价值,提高自身的工作业绩,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2.建立较好的业绩激励环境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其内在的强大动力,投入到技术工作一线。因此,在社会上需要逐步形成渐成体系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包含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可采取待遇与技能水平和业绩挂钩的办法,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津贴,也可对业绩突出的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精神激励可以进行荣誉称号的奖励办法,也可进行地位的提升,鼓励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优化利于完善道德素质的社会环境对策

人的才能的发挥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好的道德素质可以助推才能的施展,差的道德素质则是才能发挥的阻碍。因而,道德素质是高技能人才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与培养工作,应建立提升道德素质的社会环境。

1.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氛围

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属于心理与精神范畴,要提高道德水准就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氛围。所谓社会心理,指的是社会形成的具有共性的价值导向与意识观念,对于社会中个体的心理有直接的影响。社会心理反映于国家的法规、制度与政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中。

2.建立稳定的政治环境氛围

人才处于安定的环境中才能保留较好的个人心理,坚守良好的道德水准,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尽可能的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要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就必须建立稳定的政治环境氛围。保持国家管理制度的稳定性,领导层级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潘文浩.山东省高技能人才评价与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 马林.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思考[J].中国培训,2007,(11):22-23.

[3] 曲晓梅.高新技术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

[4] 鲍伟岗,王南.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