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9:0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螳螂捕蝉文言文

篇1

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2、原文

篇2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为什么很多学生总是付出努力却屡考屡败呢?关键是方法不对。方法不对,功夫自然白费。那究竟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

一、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文意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例如:《曹刿论战》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故事,要想学好这篇文章,就要了解当时的背景。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春秋时代的有关内容,其次要了解这次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搜集整理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发生在春秋时代两个邻国——齐与鲁之间,齐强鲁弱,齐大鲁小。战争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被杀,齐桓公继位,他立即攻打鲁国,迫使鲁国杀死其弟公子纠,但还不罢休,在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故事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故事的结局是鲁国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国打败了。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知道鲁国当时面临的形式,才能知道“长勺之战”这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对鲁国的重大意义,才会了解战争胜败的关键。

二、要掌握阅读文言文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1、反复朗读全文,了解概貌。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首先要反复通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直接感受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扫除字词障碍;②断清句子层意;③按照标点符号朗读;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来,以便在剩下的时间中查阅解释。

2、在通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读懂意义。

文言文距现在的时间很久远,有不少字词的意义、句子的用法也与现代词句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阅读古代文章时要想很准确地疏通原文,既忠于原文、字通句顺、没有语病,又能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正确把握文意,并能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1)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章的基础知识。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句中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等,“加”是“虚报”,“信”是“实情”。

它们的意义都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只有把握了这些不同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2)掌握广泛的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如《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要想理解此句的内蕴,必须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历史。

(3)在疏通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上,把倒装的句子顺过来;遵循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对于不需要翻译的不要勉强翻译,比如国名、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器物号等等。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掌握通假字在文中的运用;②掌握词性的活用现象,即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动词的意动、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③掌握古今异义;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⑤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⑥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是学习文言文较难的一点,只有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才能依据词的多个选项来选择它恰当的意义。例如《公输》中的句子:“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此处的“然”在文言文中大概有“语气词”、“这样”、“然而、可是”等意思。“为”有“替、给”、“做、是”、“表疑问”、“呢”等含义。只有通过上下文的连贯才能准确地翻译这个句子,即:“好呀!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三、精讲分析,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对于文章要认真分析:对于叙事的要了解叙事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写人的要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对于写物的要了解物的特点等。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语言艺术及写作风格,并作出符合文意的评价。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于文言文的学了要学好课内以外,还要注意“课外功夫”:(一)要多读一些与课文有关或相似的文章,以补充课内的不足。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可以补充《史记》内容:“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身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以卧薪尝胆来帮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内涵。(二)搜集成语、典故、寓言等文言故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借以帮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

总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朗读、背诵、搜集整理、积累和贯通,在感悟和运用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要努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才能不断地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篇3

一、左手知识,右手智慧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常常面临文言知识和古文智慧的背离,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告诉他们“之乎者也”各种词义的解释,而忽视了对古人智慧的讲解和领会。就像攀岩的双手,因为应试的需要,我们急于抓住他们的左手,搀扶着他们前行,而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单手站上险峻秀美的最高峰。在事与愿违中,我们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减退,他们对古文字的整体感受能力在逐步下降,而记忆文言词语的解释与意义也成为一件枯燥耗时的事情。

如何才能回归文本,感受文言之美呢?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社举办的微情书征文大赛中,一等奖是一首菱形分布的《百字令》情书,古典意味较浓,在网络上年轻人中迅速流传。这个现象再次说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丧失对古文的热情,甚至有的还情有独钟。然而,这样的热情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发现并且点燃。

一次班会课,有学生推荐全班欣赏了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语原声,中文字幕。字幕出现得很快,有的文字来不及看完就过去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观影热情,看完后,他们还写下了精彩的影评。当时我就在想,外文电影和文言文阅读都存在一定的文字障碍,可无论字幕出现多快,光影所展现的故事总能吸引学生,如果学生怀有同样的热情来学习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个对文字艺术无比热爱的老师,在教学生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渴望把自己的热情传递出去,会迫不及待地把这种艺术最能打动他的地方、最绚丽耀眼的部分展示给学生,会和学生分享自己对古文的热爱之情。此刻的老师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他的评委是学生,最高奖赏是课上舍不得眨眼的追随目光,以及被激发后课外独自徜徉古籍的热情。

二、直面困惑,欣然解构

热情点燃后,我们要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持续主动地学习。古代先哲对天人合一、古今之变等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一些高考的知识点告诉学生,忽略了学生主体对知识的解构。讲授法固然是授课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遇到文言文,这种看起来最便捷的方法可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笔者以为,越是有难度的内容,越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带着一颗好奇心,寻找并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上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都应着眼于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应当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本身产生比较强烈的愿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

针对文本内容,如果有与之相关的故事,我一定不会忽略并适当取舍。如在学习《高祖本纪》时,讲到高祖的出生时有这样的介绍:“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我们就可以结合传说华胥踩巨人脚印生伏羲、玄鸟生商等故事,分析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既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补充拓展了相关知识。

另外,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期初,我告诉学生学习完《〈史记〉选读》后,会组织课本剧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将课本的知识掌握好,并且补充了解未被选入课文的相关故事,全面了解人物,选择典型故事,自编自导课本剧。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学习时很认真,还在课后补充查阅了相关史料,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入。期末汇报演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表演一出课本剧,内容丰富多彩,有鸿门宴、淮阴侯列传、荆轲刺秦和卫娘清歌等等,剧本编写立足课本,尊重历史,情节紧凑,“演员们”大段地背诵《史记》里面的语句。我们还邀请了全班家长前来观看,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演出给予了极大肯定。

在学习时,还要多进行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知识是什么?只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符号。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须掌握的文言常识,应避免形而上学,呵护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敏感度。如学习《淮阴侯列传》,读到“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时,我请一位同学翻译这句话。学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不会。”我问:“哪里不会呢?哪个词成了你理解的障碍?”他回答:“且。”我说:“如果此处用个括号,让你填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填什么?”他低着头小声猜测“并且”“况且”,又摇了摇头说道:“按照上下文意义应该是将要吧?”我当即称赞了他,并鼓励全班同学,要有语境意识,遇到陌生的实词,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测,相信自己的语感。渐渐地,学生推断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学习文言文越来越有信心。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美术班,在教学中,偶尔也会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在学习《项羽本纪》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前阅读,把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画出来,再结合故事,画几幅插画。学生们通过阅读文字,把对文本的解构付诸于线条,打通了艺术形式之间的隔膜。

三、做中有学,怡然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是灵动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以往的经验,使之愉快地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教学的艺术主要就表现为在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一个点或者搭一座桥,让学生从这一点出发独立地开辟前行的路。

要善假于物,夯实文言基础。文言文的语言背景是古代文化,如果对古代文化知之甚少,空谈语言,也是徒劳。如翻译“吴太宰嚭贪”一句,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不知道太宰是官职。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人手一本《古代汉语辞典》和《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了解古代文字的常见用法和古代文化常识,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查阅陌生字词以及课后积累整理等方法,夯实文言基础。

要合作探究,攻克惑之不解。刚开始,学生疲于思考,求知的好奇心变成了功利的等待记录答案。面对老师的提问,大多在观望,更不用说自己主动提问了。对于教师而言,哪怕课堂沉闷一点,哪怕冷场,也要给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相信他们。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把读不懂的语句画出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阅读障碍,是哪个字或者哪种语言现象让你困惑,把难点缩小,然后,大家在商讨中攻克难关。这样,学生们通过讨论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享受思考的快乐,体验探究带来的成就感。我再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落实,效果很好。我们还一起总结了一些文言现象的符号:通假字用等号,古今异义用三角号,词类活用画小圆圈,判断句画横线,被动句画波浪线等,慢慢地,我们的课堂进程也越来越顺畅。

要学以致用,锤炼文言语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必须要常用。学习了几篇传记之后,我布置学生为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写一段传记。学生们兴致很高,如有学生写自己的爸爸:“韦掌柜树中者,浙江东阳人也。忠于事亲,其孝为乡人所道。而近年此人衰老甚急,性情变化如云雨,谏言咸无道入其法耳。吾不禁喟然太息曰:父不父则无道,天下之大过也。”“吾父,肚如谷垛。少时,吾长以为蹦蹦床,取乐于此。常于无人时,展其歌喉,堪比狼嚎,家慈常呵之。其不以为然。曰:尔目光微浅,尝有人千金买我一唱,吾断然拒之门外。而今尔等反责于我,实为可笑。家慈与吾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