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白发范文

时间:2023-04-01 14: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野上的白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田野上的白发

篇1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能不白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儿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萌出嫩芽。母亲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四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灯光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扶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着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吗?

(刘益善/文,有改动)

⒈简要说说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第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第{11}段中以“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吗?”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⒌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43页)

篇2

在一个遥远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在那间草屋里,有一对老夫妇坐在里面,脸红着用南方口音交谈着,时不时地笑一笑,开心得很。在一边的田野上,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豆,瞧他的力气多大啊!拿着锄子用力往地面上敲几下,一些杂草就“壮烈牺牲”了。一棵大树下,老夫妇的二儿子正在为母鸡编鸡笼。心灵手巧的他“刷刷刷”几下,一个崭新的鸡笼出现在面前。围着他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地叫着,为它们即将有一个新屋而欢呼。二儿子似乎也被感染了,跟着一起笑起来。最可爱的还是小儿子,只见他趴在溪头有时逗逗地上的小蚂蚁,有时又去剥旁边的莲蓬。老夫妇欣慰地看着这一切。

这一幕被小溪边的大诗人恰好看到,他宛然一笑,把这一幕写成一首古诗,那就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篇3

西北风一长骨头,霜就霸道了,腊月脚跟脚地就到了。田里野里被棍子一样的风扫荡地空落落的,只有和泥土贴得最亲近的麦儿用自己的颜色顽强地和风抗争着。那时田野很空旷,辽阔得一眼就能望出好远,十里之外的姥娘家的炊烟我几乎一眼就能认出。

这个时候是荠菜的季节。本来荠菜嫩生生的,散发着幽幽泥土的清香,可经霜一染,荠菜的颜色就开始变了,变得世故了:先是发红,接着紫,最后就和泥土混成了一个色。味儿也开始稠了,不光把幽幽泥土的清香发酵成浓郁的醇香,还蕴着雪清冽纯实的绵长和幽远。

小时侯,一入腊月,我就挎着个小篮子,随奶奶一块下地了。奶奶踮着锥子一样的小脚领着我,走向那无边无际的旷野。萧萧的风吹拂着奶奶雪染的白发。于是,空旷的天底下,冷清的寒风里,我和奶奶在麦地里搜寻着那青瘦的荠菜。奶奶说,腊月长长春难熬,俺们家生产队里分的那点粮食是吃不到麦收的。奶奶说人过日子要图个长远,要吃着上顿留着下顿。开始跟奶奶下地的是哥哥,接着是姐姐。哥哥姐姐大了,都到很远的镇上上学了,跟着奶奶下地的就排到我了。

我那时大约十岁,也许还小。每次到地里我都能剜上一小篮子。奶奶常夸我的眼尖,针尖似的,什么都瞒不过。荠菜性子烈,有时咸糊糊的野菜汤还没烧开,满街满巷就开始飘香了,越来越浓。

后来我上了学。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先到的是镇上,后来到了县城里。离家乡是越来越远了,但家乡那满街满巷飘荡着的荠菜香却时时刻刻在我的心头萦绕。

就在前两天,我回家。奶奶挎着篮子正要下地挖荠菜。我放下包对奶奶说,我和你一块儿去。

篇4

正月十五过后,我们这边的习俗“年例”也走得差不多了,我也就不用每天六点起床跟着出去摆地摊卖饮料、水果啥的了,日子也就恢复得平静,也可以说是平淡了。

七点上下起来,吃个早饭然后洗衣服,接着浇菜,再多点的就是劈柴,这些家务会在中午十一点多或者十二点多结束,这段时间一直到下午四点煮饭起都是空闲的。在这其间,我会看看小说或者带回来的书,以及会戴上耳机到田野上走走。今日中午到田里砍了一根甘蔗,在池塘边一边吃着,看着芭蕉、荔枝树、竹子以及偶尔飞过的肥肥的鸟儿,心里十分地安宁,想想这样的寒假也是可以的,主要是这是一个人的空间多了吧。

当时我想起了我们村里的一个老人,她那时候已经白发苍苍,一个人居住,有时候会有个与我年纪相仿的曾孙子过来叫她去吃饭,但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煮东西吃。大多数的时间里,她都是一个人在山间走着,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小,到处玩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她,不同的是我是和许多小伙伴一起,我的是热闹,她的是安静……当时想起来这样一位老人,不免想起自己以后的日子,我太是希望快点毕业,经济独立以及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但是那会孤独的嘛?就像那位老人,她当年独自在相同的地方不断穿梭,她有没有过寂寞?

而我确定我不会寂寥,因为我会有书籍、音乐以及互联网相伴,而她当年只有自己的思想;以及我不会只待在同一个地方日复一日,她那时候有太多的限制。我想我很快会得到这样的日子,独自生活,独自穿梭……

篇5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是否能做到先声夺人,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旨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前挑选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音乐来播放,可以很快地在课堂前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以便课堂开始后学生能够迅速进入状态,更好地学习新课。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片首曲,把学生带入词作的境界中,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对词作的理解,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讲《边城》时,先听黄磊演唱并朗诵《等等等等》,欣赏屏幕上的画面,由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进30年前偏僻的山城。

用音乐导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明确目标,在开始播放前,要让学生知道目的是什么,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情感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听。其次,适时引导,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以为歌曲加上独白,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第三,承上启下,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个过渡,提前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在音乐播放完时,要顺利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上去,使学生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二、创设情境,催化情感体验

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配上音乐来朗读,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选择音乐时,应注意乐曲的内容、风格和意境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喜剧性的内容应选择欢快的乐曲,而悲伤的内容应选择低沉哀婉的乐曲。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以配《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以配《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你在哪里》时,可以配《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和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主要是作者对人生深沉的思索,语言的深沉绵密和思想的深邃是本文的特点,这造成了学生对本文理解上的障碍。教学时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诵读,将音乐与诵读结合起来,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的意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朗读配乐上的选择方面,应该选用一些不太流行的,偏门一些的,学生没听过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不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三、引用歌词,增强语言感受

歌词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宝贵素材。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挑选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在教学时巧妙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范例是学生学过的,学生做起来感觉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现成的例句而以歌词中的词句为例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些歌手演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此外还可以对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四、文乐交辉,拓展读写练习

对于那些加上曲谱就可以唱出来的词、曲、散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演唱一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探索性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给语言加上旋律,语言就变成了音乐;把音乐的旋律拿掉,音乐就变成了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引入音乐,可以让学生受到音乐与文学的双重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有些单单从文字语言上难以理解的作品,在导入音乐环节后,可以通过音乐来传达文学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蕴意,两者相辅相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镜头一:田野上的守望者接到学校寄来的关于开家长会的通知,他很兴奋。因为准备又可以在家长会上看到儿子优异的成绩了。他拿起镰刀,弯下身子,左手大把大把地搂着稻禾,右手快速有力地挥动镰刀。恨不得马上收割完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拿去卖,以换得儿子的伙食费。他年过半百,儿子却很争气,是他全部的骄傲。因为他觉得为了儿子多苦多累都无所谓。他停了下来,拿肩膀上的烂毛巾擦一把汗腻的脸,额上的沟壑般的皱纹在此时清晰可见。在暖暖的阳光中,他站成了一塑雕像。

镜头二:网吧里的烟鬼看到考试成绩的那一刻,他傻傻地愣了很久。他想起在家早出晚归,辛苦劳作的父亲,双眼微微闪着颤动的液体。这半个学期来,他开始学会抽烟,喝酒,旷课去泡网吧,对于班主任好心好意的教诲他敢蛮横地顶撞。此刻,网吧里充满震耳欲聋的游戏声和人们激动的欢呼声,有人此刻在专心致志地聊QQ,偶尔传来清脆的“嘀嘀嘀”QQ提示音,有猛敲键盘的“嗒嗒”声,也有人在电脑上高音量地放着网络歌曲。他全神贯注地玩游戏,时不时苦闷地吐出一缕缕烟气,打在电脑屏幕上,便肆虐地散开成浓浓的云雾状……

随着家长会的逼近,他也只能靠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在不久前已经渐渐成了他的一种习惯。镜头三:这一幕,这一刻家长会上,父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和其他家长一样,认真听着班主任的考试总结。儿子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窗口边,默默地看着班主任把成绩单一一发到各位家长手中。父亲满怀期待地接过成绩单,双眼迫不及待地在那张纸上搜寻着儿子的名字。就在一瞬间,挂在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就像刚刚还荡着涟漪的湖面突然结成了冰块,右手拿起的纸茶杯机械地停留在半空,缕缕翻滚上升的水蒸气亲吻他的脸颊,白发。他失望的目光缓缓地离开成绩单,变得黯淡无神……这一幕深深地在儿子脑海中烙下了,这一刻的父亲猛烈地撞击儿子的心。镜头四:终于校园的凉亭里,儿子和父亲相对无言。许久,父亲摸索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层层展开,取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放在儿子手中:“我想你也没钱了吧,这次只有这么多,田里的稻谷还没收割完,等收完了拿去卖换钱后我再给你送来,在学校里要多吃一点,别挨饿。考不好下次再努力,爸相信你……”儿子接过还带着父亲体温的血汗钱,仿佛被电触了一下。“我该回去了,你安心读书,不要挂念爸一个人在家。”说完便转身离开。走不远,父亲又跑回凉亭:“我差点忘了,我从家里给你带来几个鸡蛋,学习辛苦,注意营养啊。”父亲从口袋里去出用袋子包好的几个熟鸡蛋,放在儿子手上,便转身真的走了。看着父亲熟悉的走路姿势和那件很小时候他就看父亲穿过的中山装,终于,他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无声无息地滑落。他急忙背过身去,用袖子飞快抹了一把眼角,不想让父亲看见……

篇7

洗漱完毕,出了屋子,看时间,三点整。再看,还是三点,不免诧异。先前在家乡,夏天早些,太阳升起也是六点以后的事了。当时只知道,不同地域有着时差。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圈儿,阳光自然只得按着次序,自东而西,依次照亮大地。从家到东北,一路向东,该有三千公里的车程。现在想来,才算真切地明了时差。可有趣的是,从宇宙角度来说,太阳并不存在升不升起的问题,只是人类自己在地上,惯于从地球着眼,自然愿意用时差来区分太阳对这个星球有差异的关照。

这样想着,不觉与管局大院的几个凉亭相遇。本以为自己兴奋,才起了早,却发觉道边早有阿姨浇花,有老人散步,凉亭有学生看书。这时节该放了暑假,他们这么早起背书,一时颇受触动,便想走近了探个究竟。一个戴眼镜的同学发现了我,抬了头,其他人依旧看着书。

我上了前:“同学,你们这么早就起来背书!”

眼镜微微一笑:“习惯了。这不要上高三了嘛,更得早点了。”

“还没放暑假吗?”

“前几天刚放,开学就升高三。”

“有理想中的大学吗?”

“我学理科的,想加把劲儿考清华。我们学校,去年有不少上清华的哩。”

看他言语间自信的劲儿,不觉心头一震。想想自己高中那会儿的劲头,惭愧不已。便谎称:“我是北大的,刚放暑假,特意来参观神往已久的北大荒现代农业,昨晚留宿管局。加油,看你这状态就是考清华的料。”

没等我大言不惭地说完,旁边几个一直埋头看书的也抬起头,其中一个说了句:“哥,你真行!”

眼镜笑道:“这就有了北京朋友了,明年我真要来了可别不认识哈。”

说完又低头看书,我不忍再打扰,又为自己这逞一时口头之快的行径颇感羞愧。出了凉亭,过几条花间小道,是条大道。再走,路旁一位白发的大爷,手握水管,正冲洗着拖拉机。看大爷的神情,洗得来了劲头,冲完,又开始擦,约莫过了几分钟,老人完事,发动了拖拉机。

我上前招呼:“大爷,您起得真早!”

“太阳没起我就起来了。”

“您洗车这么早,是要上田间劳作吗?”

老人回头望了一眼,笑着说:“小伙子,这季节田间用不着拖拉机,开了几十年拖拉机,它们就像是我的伴儿,这点不起来洗洗它,心里不踏实。年轻的时候,不洗就让它上地头。那会儿的条件跟现在不能比,地头活多,拖拉机又少,哪有这份闲情。现在大机械要啥有啥,这伴儿可不能忘,整干净了,驶在道上,瞅瞅稻田长势,心里怪舒坦的。”

“您的口音带点儿南方味儿。”

“老家山东的,十几岁来到这儿垦荒,在这生活了一辈子。这就是我的家乡,不说别的,这里的富饶可有我一份力哩。”

我追问道:“垦荒年代的生活很艰苦吧。”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原,垦荒人住的是帐篷、窝棚、茅草房,饭也吃不上的。养点牲畜,也要防着被狼叼了去。当时的苦,现在想来,都成了最难忘的记忆。”

说着,老人爽朗地笑了。看这笑容,心里不免觉得惭愧。想来,我这来东北的两年,所见所闻,虽有触动,却不曾想到过这方人的坚毅、乐观背后艰苦的拓荒史。两年来,所了解的北大荒,竟只是这三个字。

老人接着说:“这片家园,我们这代人可是见证了它的成长的。最艰苦的年代,歌谣都显得悲壮。‘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但这黑土地对开拓者还是不差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那年头,可真是穷欢乐,可要没了这欢乐,也就没了北大仓。”

说完,便要开车。我忙说:“能不能搭您的伴儿去地头看看呢?”

“上来吧,小伙子。”

老人挺了挺硬朗的身板儿,拖拉机就上了道。出了管局,驶上公路,阳光洒在老人斑白的两鬓,闪着光亮。他双手平静地握着方向盘。道两边挺拔的白杨,随风抖动着叶子,想必是要向我这远客诉说这片土地的今昔,只惜我听不懂它的言语。可我觉得,此刻的老人,平静的气息中定是透露着心潮的翻涌。白杨的每一句诉说,都是一段洒过血泪的传奇往事。这片土地,往日的北大荒,而今的北大仓,可不就是靠了这些比白杨还要挺拔的身躯吗?

一片片稻田被车子甩到身后,老人还是平静地握着方向盘,忽地昂了下头:“小伙子,飞机航化作业。”顺着老人指的方向,作业飞机一晃而过,绕过白杨树头,又折了回去。挨着道旁白杨树的,是个高杆,一缕阳光洒在广告牌上,牌上两行大字:“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这话定是老人年轻时的梦,也是这片土地往昔的梦想,而今都成了现实。

“世界上叫得上名的有三大黑土地。美国,乌克兰,还有咱们这儿。三片沃土都在搞大农业,可咱这儿,气候最冷,六十年前还是大荒原,几代农垦人愣是把它变成而今的‘中华大粮仓’。刚来那会儿,饭都吃不上,而今就是比照美国的现代农业,我们也不差啥的。”言语间透着农垦人的自信,瞅瞅道边良田万亩,自然也少不了一份自豪在其中。

车继续行着,广袤的田野间,碧波荡漾。

我不觉回过神来:“大爷,这儿的太阳可起得真早。”

篇8

穿过大街人群和广场

在星辰之下的海滩上汇合

我们骨瘦如此一贫如洗

但行囊里却装满美丽的故事

像一群迁徙中的鱼

以不变的姿势无语的决心

使惊涛拍岸

斜阳如血

我们以孩子的心飞鸟的心

以曹孟德李白哥伦布的心

眺望远方

点起篝火席沙而坐光着脚

谈论人生明天和女人

我们指点星空和岁月

不再跟随送葬的队伍

为那些古老悲伤的日子过节

我们喝烈酒唱走调的歌

讲粗俗的笑话像过海的八仙

之后又痛哭流涕

说李贺和聂耳二十几岁就死了

说“天生我材”也不必知道伯乐是谁

我们吹牛发誓

要连夜让梦想成真

到月亮后面去

要向爹娘向居民们致歉

说那时还小

群殴是一种交流

说我们在屋顶上放飞的鸽子

而今已经成群结队

比毕加索画的还多

我们从此不愿意回家

称保尔・柯察金或

基督山伯爵为同志

也自称艺术家诗人和革命者

什么洛夫斯基彼得之辈

是十分了得

为此我们就要去h游

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去

像放牛的孩子马背上的佐罗

以蓝天白云为家

我们顺流而下或者逆风千里

亲如兄弟

拥抱握手打嘴巴

闯红灯收留无家的狗

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街墙上

贴在阳光的正面

我们东闯西撞吵吵嚷嚷

像中东的局势没有失败者

有时打拳摔跤玩危险的游戏

还要去非洲割麦子

到亚玛逊丛林打豺狼虎豹

慰问受苦人

做酋长的朋友

我们写日记抱不平

恨自己没赶上抗日的时候

再上平型关炸平“东洋国”

我们总是这样在斗室中

谈古论今三分天下

梦想坐飞毯云游星际

点石成金

我们抽烟砸玻璃唱革命歌曲

也唱老人河 乌苏里船歌

但我们没有姑娘

闷了就独自弹琴

默默地看夕阳红遍

没有谁需要我们

是我们自个儿看重自个儿

像童话中的七个矮子

觉得双肩很沉

即使没钱也像个人物

整天睡得很晚

这是多年以前的事

当火焰熄灭

东方已经发白

站在海滩上的只有我一个

看海上渔火

一闪一闪的

又把篝火重新点起来

瓦尔特・惠特曼

我愿

所有的大道都通向心灵

所有的心灵都通向晴空

通向一个诗人的名字

瓦尔特・惠特曼

瓦尔特・惠特曼

一只大鸟

抖动翅膀

穿过孤岛

穿过昨天的眼睛

穿过地狱之门

扶摇直上

在阳光中盘旋 啼叫

在我们头顶

在江河和田野上空啼叫

令我们相信了关于未来的传说

瓦尔特・惠特曼

一位孤独的老头儿

一个瘫子

一个单身鏖战的唐吉诃德

一个立在高山之巅的预言者

一个行者 一个真人

青草一样无边无际

海水一样宽阔无限

瓦尔特・惠特曼

阳光的一部分

生命的一部分

他把《草叶集》留下

把他写给世界的情书

写给明天的爱 留下

又匆匆上路

让我们只看到他留在阳光下的背影

戴一顶金草帽

骑一匹红鬃马

脚下是一片碧绿的青草

身边是流动的云霞

瓦尔特・惠特曼

做过木匠的耶稣

喜欢在村子里和女人们跳舞

和男人们伐木

有时 他挽起裤腿趟着水

在辽阔的东海岸摸鱼

间或地直起腰

望着太阳出水

和飞鸟致意

想着他美丽的诗

那时是秋季

他骑在马上

挎着把腰刀

一路唱着《自己之歌》

渡河时

那马蹄下的水珠溅得很高很高

他在为阳光做事

为大地做事

他称上帝为兄长和同志

但他依然孤独

老了的时候

他等来了那位英国妇人

老人的时候

他送走了那唯一的女人

有一天

他终于倒下

瘫在他自己做的木床上

而家乡的人们知道

布鲁克林的人们知道

这个孩子王有他自己的队伍

人民的队伍

在最后的日子

他支起身

扬着一头白须白发

望着窗外晴朗的天空和海

对人们说:

这是一个开始

篇9

家对面那片大海,波澜壮阔,排山倒海向我冲来。我停下来了,对它笑笑,它感到很奇怪,似乎看透我要说的话。笔下的我如蒲公英一样的飞腾,在宽余的天空中企求着上天给我的那一杯甜蜜,不料它却给我一杯被时间浪费过的苦水。

在那片迷离的梦境里,奢望着生命之树永远常青。希望青春永不凋色,企求人间留住真情……“却盼来繁花尽落,白发早生,白云悠悠,空留长恨”!

月亮只是一时的迷离,锦瑟着我无弦的年华。一柱思念,托着那个庄严一个蝴蝶迷糊的梦,丢弃了春天的心情,在杜鹃飞跃沧海时见到明珠心上的泪。远处田野里袅袅生烟,那片蓝天,透着我用诗写下过的惘然,在我锦瑟的年华里,我偷偷地学着诗人笔迹,写着生活的韵味。意托空迷,哀婉迷离;营造出生活幽美的意境,虽然没有什么史上记载的诗人那般称道,但也可以做自己仔细品味。

人的一生都是“如梦幻泡影”。

笔下的我,如晓庄上的蝴蝶,幻灭时候的空灵,世人没有告诉我:“锦瑟年华里的美满,是否还透着凄离易断的蝴蝶梦?”此时,是谁的凄泣鸣起了死去的杜鹃?是谁的声音,唤醒了寂廖晓楼映月的泪珠?只有,随风飘逝的云烟,透写着……“人生无常,白云苍狗,青丝成血,爱如梦幻,只是当时己惘然,追忆成空境”。

人的一生;“凡有所求”,“皆是痛苦”。

锦瑟年华的弦己断,所有企盼那杯盛满的幸福美满,年青的时候,总不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总是追求着花前月下,被快乐潦倒,泡在一时幸福的烟缸里,竟一时忘了自己是什么?有时幻想着自己追求的浪漫,那个他,风度翩翩,温存孺雅,幽默浪漫。生活总希望在花前月下的美满,无不为那些柴米油盐而争吵,当争吵得五谷丰登时,你不会后悔,干脆地说:“我眼晴瞎了才会跟你穷过一辈子”?

生活的“舞台”总不能一帆风顺,在“舞台”上总希望自己是主角,心安理得的接受众人的喝彩,人生总是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目标,可是,心越高时,越容易羸掉,只有现实,不过如此,无非是有点怨天尤人罢了,回首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然从心叹息!痛心疾首;“心总比天高,比地大”;梦想实现了还总想要进一步喝求,肯求找到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可是,人生的是在荒野上追逐,成功与愿望不免与我们交臂,然后,再投入无奈的怀抱。

太阳每天的是新的,绿叶每季的要换上新的叶子,笑过,痛过的泪水真的很正常。有时把文字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向往,笔下我的生活根本的意义不在获得,而是在成熟中忽略。在追求幸福的同时,我成了一名渔翁,在钓取着人间的美味。在钓取的过程里寻找自己想要的幸福和美丽。

我非一棵树,却寻找着传说中的那些尘埃落定生活。生活不求轰轰烈烈,不求风风光光,但求和风细雨。人在江湖,总有一些事让人匪夷所思,总有一种生活会让人柳暗花明,有总有一些希望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总有英雄逍遥山头日。

现在的生活明显的让我有些颤抖,不知是感动还是迷离,现在,甚至可齿不清,不知该说些什么?手一些在颤抖,仿佛很多要摆笔写下,却让它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篇10

乡村的黄昏,一丝一缕的炊烟从高高低低黑黑黢黢的烟囱里冒出,袅袅娜娜,萦萦绕绕,如悄然绽放的睡莲,再现“暧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再现“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的美妙意境。

晨光熹微或暮霭沉沉,看到炊烟,心中便涌起一种温暖激动的情绪,燃烧麦秸穰草棉秆的焦苦味弥漫开来了,粳米萝卜饭青菜团子的香味飘出来了,大麦糁粥泡焦屑端上来了,清炒螺蛳和咸菜炖小鱼的味道令人心弛神往。那缕缕炊烟慰藉了我们饥馑而多舛的童年。看到炊烟,我心里油然腾升一种感恩的情愫,一种对土地对村庄对村民由衷的顶礼和膜拜。

水色淋漓的村庄是一位曲线玲珑的村妇,炊烟则是其飘逸的青丝。炊烟和我们一样,是乡间疯长的植物,如槐树如杨柳如苦楝,根须深深地系在故乡灰褐色的泥土里。村庄是一只灰黑色的香炉,炊烟是村民对上苍对大地最虔诚的叩拜。黄昏时分,夕阳如一枚熟透的桔子,像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这样的景致,总令人泪眼婆娑,这样的炊烟可以穿越乡村和田野,穿越身体和灵魂。

有炊烟的地方是灵魂的故乡,炊烟的方向是母亲和家的方向。炊烟悠长,如逶逦的鲁汀河水,如青草覆盖的乡间小路,如煤油灯下母亲绵长的缝衣线,如午后彼一声此一声落寞伤感的鸡啼。炊烟令田间劳作的父老乡亲使尽最后的力气挖完最后一垅墒、插完最后一趟秧、割完最后一垅麦,然后乐呵呵地回家,把幸福和安宁掩藏在温馨备至的茅草屋里。颤巍巍的祖母总是在炊烟里烘焙着香喷喷的生活,古老的风箱“嗒嗒地”一呼一吸,灶膛里的火光夕阳一般给她的脸涂上釉彩,火苗“哔哔剥剥”地吞噬着黄豆秸,也在吞噬着祖母和村庄的如梦岁月。

炊烟总是维系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每逢庄上放露天电影或唱村戏时,我们总是兴奋得彻夜难眠。到了开演那一天,庄上像过年一样沸腾起来,鸡飞狗跳牛羊叫,邀亲约客宰鸡鸭,当夕阳还有一杆高时,村庄便淹没在依依升起的炊烟里。

整个村庄里弥漫着一股燃烧柴禾的清香。炊烟和暮霭水草一样缠绵着,我们的快乐像风筝一样飞上了天。少时看的《小花》、《洪湖赤卫队》、《少林寺》这样的电影以及《秦香莲》、《珍珠塔》、《赵五娘》这样的戏剧,我们早已谙熟于心。我们受到清风明月的滋润,受到传统的生死道义和侠骨柔情的浸润。

炊烟寄托着村民的美好企盼。清贫年代,苏中农村每年腊月都要杀年猪。队里的大肥猪被泡在热气腾腾的潲桶里,屠夫利索的动作和雪白的刀具令我们惊悚而兴奋。几个壮汉忙着翻腾、刮毛,最后按人头分肉。整个杀猪场上人声鼎沸、烟气缭绕,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年底,庄上炸米花的、熬炒米糖的、磨豆腐的、炒花生蚕豆的,炊烟袅袅,香气弥漫,把吉祥的村庄煽得热情而火爆。

深秋的黄昏,夕阳如一粒草莓或一只西红柿,莹莹汪汪,要滴下玉液来,让人忍不住摘下,塞进嘴里。我总喜欢来到村后的圩堤上望雁、望奇谲的云霞。大雁扑扇着双翅掠过雨花石般清纯的天空,点点倩影投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形成怪诞的象形文字。它们是纯粹的原野之鸟,生长在农民的精神里。在田间劳作的农人忽闻雁唳长空,忙挺腰拄锄凝望。那高亢嘹亮的鸣和之声汇成激越的浑天清响,久久回荡于旷野。

炊烟是村庄的根系,村庄在炊烟的缠绕下日渐丰饶,如雷诺阿笔下壮健的。炊烟飘荡在迷离多姿的夕照里,我家乡村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时,我年迈的祖母总崴着苦难的小脚走出小屋,坐在小板凳上虔诚地剥着黄豆、揎着玉米。祖母在灿烂的阳下,任金粉泊一身,笑咧着嘴,眯缝着眼,定定地瞅着我们像风中的狗尾草一样疯长。黄昏的风把她那洗得发白的衣角吹得飒飒作响,把她满头白发吹得如深秋纯白的棉花。她皱纹纵横的脸是一幅浓缩的乡村版图,夕阳下的身影总让人想起一尊古希腊的雕像。祖母曾经在乡村爬满蔓草的田野上,撒下充满紫云英一样梦幻芳香的歌吗?祖母让乡村小院有了一种古老沧桑的气息。她佝偻着腰,坐在秋天的门槛上,凝望高渺的蓝天上绵羊一样悠闲的云朵,凝望乡村所有的苦难和清贫、恬淡与平和。

田野里农人荷锄而归的谈笑声、唤羊吆牛声隐约传来,陈年旧事般,一种温暖的亲情萦绕胸际,思想的视听倏然拓开。这情形,让人自然走进王维的《渭川田家》。炊烟如流浪的风穿行于狭窄的村巷里,濡染了乡村的每一丝空气。邻居笑呵呵地送来几块刚挖的红皮山芋,说先尝尝鲜。母亲说,谢了,然后也给人家送去一碗油汪汪的清炒螺蛳。村头高音喇叭里传来《渴望》中的主题曲,歌声哀婉,令人鼻酸。水袖似的炊烟在歌声中扭动成一幅荡人心魄的水墨画。

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乡村的草堆如水车、石磨、窑洞、木桥一样渐去渐远。村庄里进行美化和绿化,草堆无处藏身,有的村民便堆在船上,使得成为村庄标识的草堆得以延续。家家都用上了煤气和炭炉,麦秸和菜秆派不上用场。于是就地焚烧,烟雾蒸腾,呛得人直流泪。曾经的炊烟失去了宁静和诗意。政府便立法不准在田里焚烧,效果显著。但不烧的麦秸和菜秆倒成了村民去不得留不得的鸡肋。有人用木柴炉子烧水,那烟已不似从前,从前的炊烟被一场一场的风吹远了,大雁一样飞越心灵和家园。

前几日家中装修,母亲惟一的土灶被拆除了。炊烟从此在我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也看不到母亲被火光映红的脸庞,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怅惘和感伤。好在独居的祖母还是喜欢蹲在土灶前,一把把地添烧着麦秸和豆秆,烟囱里的炊烟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带回到平和温澹的岁月里,那里有我们诗意的栖居地,有我们纯朴恬淡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