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8: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中国古动物馆的馆长,王原除了本职的研究工作外,他还热衷于
科普事业。在今年8月13日面市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具有多年古生物学科普经验的王原担任了《古生物》分卷的副主编,与IVPP所长、主编周忠和院士,和另一位副主编、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向东研究员一起,集合国内26位古生物学者为作者,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展示那些远古生物的神奇与奥秘。此次也是古生物学成果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卷出现在《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
在编写书籍的过程中,王原也看到了目前古生物学科普的问题所在。王原告诉记者,2011年正处于编写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筹备工作中,当年9月,我们接到了出版社传来的235个古生物方面的问题。这些从社会征集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恐龙的,而且多有重复,其他古生物则很少涉及,至于我研究的古两栖动物,更是一个问题都没有。这说明我们潜在的读者群都更关注名气极盛的恐龙。
可恐龙绝不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全部。但另一方面,古生物学的某些领域,比如对长度只有半毫米到几毫米的介形虫的研究,很可能是普通读者完全不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对全书结构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以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中以恐龙为亮点的内容分配方案,既照顾读者的兴趣和欣赏口味,又不至于让恐龙“统治”全书,带给读者一个更为全面的古生物体验。不仅如此,我们还提议在书中加入一些反映重要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生活场景的全景式的复原图,用跨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对某一时期的生态环境有“全景式”的了解。
另外如何向读者展示一些目前还没有定论的研究内容,也是本分卷乃至整个《十万个为什么》全书面临的一个难题。对此,王原说:“我们知道,在古生物研究领域,还有大量的未解之谜,比如恐龙灭绝的原因。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些作者觉得不应该写没有定论的条目。但最终大家还是达成了一致,认为没有定论也是一种结论。应该将所有既有的科学证据都列出来,供读者自行做出评判。”“因为在我看来,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书,其意义不仅在于回答问题和传播知识,更在于为读者展示科学家‘用证据说话’的研究方法,或者说一种实证精神,这也是我们力图为本书赋予的精神内涵。”
篇2
[关键词]好看有用对接
有一组数据令人有点气馁:除了正规教育外,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是:82.8%的人通过电视,5.2%的人通过图书。谁都知道,电视是属于“稍纵即逝”的,对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只有书本才是最好的传媒。
1阅读兴趣是决定阅读与否的前提——好看
我们可以说许多青少年阅读科普读物的重要性,但是重要不等于必读,像科普读物这样的非教科书,如果没有适合青少年的阅读要素,那么不管如何重要,对他们来说,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好看”就成了科普读物必备的特性。
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科普读物能够做到“好看”的前提。我们的科普读物往往摆出一付懂科学的人在向不懂科学的人传授知识的架势,让人望而生畏。反观现在不少给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在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等等方面,非常注意讨读者的喜欢,也确实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共鸣。而国外的一些优秀科普著作,也从不认为读者是无知的,娓娓道来的叙述,刻意安排的图片,都是意在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是讨读者的喜欢。
2“现时实现”是阅读的另一个触媒——有用
“有用”是一种功利。对青少年来说,阅读教科书也是一种功利,但不少人是出于无奈;至于非教科书,无奈的功利青少年是宁可不接受的,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现时实现”的有用的功利。
青少年对某些事物的迷恋让人吃惊,比如,不少成年人感到复杂无比的网络书籍,有的青少年可以从不懂钻研到精通,因为对他有“现时实现”的功利诱惑——掌握了这类知识后马上可用。
3本土原创科普读物与读者的距离——兴趣点差异
本土原创的青少年科普读物一直比较缺乏,即使有一些所谓的原创科普,也常用一种不成文的流行做法:请著名科学家挂名,由一些非专业的“”捉笔。
所以会这样做,除了商业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家所写的科普书籍,在选材、立意、行文等方面往往遵照学术论文的模式,比较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比较注重对知识定义的严谨表达。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样的读物缺乏普及性和可读性,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
虽然“”捉笔使得工作流程比较轻松,但“”们所掌握知识的准确度、前沿性以及对相关、相交领域的了解,都有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用伪科学误导读者,这在媒体的一些曝光中可以看到。
4唤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接
本人策划的原创开放性系列丛书《科学家谈科学》,介绍当今世界的前沿科学知识,介绍各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的边缘、交叉学科知识,以及上述知识在高、新科技上的应用等等。在介绍知识的过程中,凸显创新思想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让读者在汲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和方法。目前已经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物理学家谈物理》与《生物学家谈生物》两套。
丛书邀请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里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国际上创设以个人名字命名的“CXT公式”的学者、科研成果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大师……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说,是最适合的写作人选,他们的著作,能确保知识的前沿、准确、权威。但是,由于他们对非专业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缺乏了解,所以在初始写作时,提交的样稿与读者接受程度有很大的距离。
4.1 对接一:知识结构
为读者架设阅读的坡度,让读者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层面,与前沿知识进行“无障碍接触”,是让读者亲近科普读物的第一步。
根据青少年的知识结构,离弃“系统性”,选择“小切口”。丛书对作者原有的写作提纲做了很大的调整。如有一书稿,最初的提纲是围绕“微观世界”而立,几经调整,定稿已变成“纳米世界”,改动之大可见一斑。
用一般读者“耳熟能详”的元素导入知识,用科学的“新奇成果”元素引起读者兴趣,用“可参与、可操作”的元素使读者对知识产生亲近感。
把知识变成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耳熟能详的对象,所以,电影特技、飞机飞行表演、乔丹的篮球术、滑沙游戏、现代战争、9·11事件中人们突出灾难重围、SARS一时肆虐等青少年熟悉的事例,在丛书中俯首可拾。
新奇是引起兴趣的重要因素。四分之一粒芝麻大的马达、可在两粒花生米大的机场起飞的直升机、沙粒似的高速电脑、物理量具备的改变罪犯情绪或自杀倾向的魔力、千奇百怪的动物行为等,都成了丛书中为介绍科学知识而运用的材料。
在可能的情况下,让读者通过DIY(Do it yourself)实践能见到结果,使他们产生亲近感。丛书在设计这些小实验时,还充分考虑到可以在家里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方便地实现。
4.2 对接二:拿来可用
举《物理学家谈物理》为例,丛书介绍的都是“红透”当今世界的前沿科学知识:软物质、红外、纳米、低温、物理量等,对青少年成材有用。但是,青少年更有兴趣的是对他们“现时”有用的知识。
《物理学家谈物理》丛书的要旨是:(让读者)“踏上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汲取科学家过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精髓”、“满足对新知识汲取的热望”、“形成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其中“汲取科学家过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精髓”和“形成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正是为满足青少年“现时实现”而设置的。看似两句干巴巴的语言,在书中都化为了具体实现的真实故事,非但“好看”,还“好懂”,“好学”,很容易激发青少年学习、模仿的激情。看到科学家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工作方式的立新获得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果,读者不由得“轻飘飘”地说:成功就这么简单,我也能!——“有用”促进了他们对科普读物的喜欢。
4.3 对接三:阅读倾向
适合当今青少年的阅读倾向,让科普读物具有现代感,是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而文风与版面风格是达成现代感的两大支撑。
文风。科学知识可以由定理、公式来表达,但定理、公式的艰涩、枯燥会令人望而生畏,可以用非常严谨的学术性语言来论述,但在非专业的人眼里,学术性语言几成“佶屈聱牙”的代名词,使他们放弃了阅读的兴趣。
为适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科普读物要破除论文式的严谨论述,可借用文学因素来“包装”知识。比如,运用故事性情节进行表述,用细节描述和文学词汇来介绍知识,甚至对论文常用的复式句子也要加以简化,让沉闷滞重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版面风格。形式上要使用一些前卫的版面设计风格。比如,在目录中设置悬念,在篇章头设置导读,在文中设置段落提示;变换字号字体、请关键内容“入住”不同的图框,使内容表达富有不同层次,加强读者对陌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用图文并茂、交错使用不同版式等方法,让读者享受休闲化的阅读快乐。
丛书出版后,从座谈会上得知,读者粗粗地一览,从目录页上发现了几多幽默,从篇头上发现了几多悬念,从版面上发现了几多活泼……不由得发出了“一拿到书后很兴奋”的感叹,进而埋头于书中细细品尝——“好看”有了回应。
5科普书籍以外的推力——社会促进
《物理学家谈物理》、《生物学家谈生物》被选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后不仅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上海图书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创作类金签奖”等一系列奖项,也引起了青少年的师长们强烈的反响。
不少家长购来作为给孩子的礼品书,不少校长为学生配备到班级图书角,更有不少教育界领导和专家认为该丛书是“书市中的一阵清风”,可以列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素质教育的辅助教材。还有教材编委会把它们作为重要的教材编写指导和参考资料,在新教材中收入了丛书中的新知识。上海科技馆应用丛书中介绍的前沿科学知识,设计了一批面向青少年的新科技科普项目。
师长们和社会的认可,无疑对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是个有利的促进。因为还有一个数据表明:凡是在文化层次较高的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他们的科学兴趣、接受科普读物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篇3
1.利用农村庭院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在农村,许多农户有较为宽敞的庭院,这正可以为我们所用。如教五年级的“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课,如果要做演示实验,这可需要好几天,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条件好的城里学校可以利用视频或其他的课件演示,而农村大多数学校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在庭院找个角落,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种子发芽实、绿豆芽的生长过程。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便于观察实验,还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写成《植物随便插也能成活吗?》《夹竹桃有毒吗?》这样的好文章。如果进一步种些蔬菜、花卉等,不但绿化美化庭院,还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我们农村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茂密的森林,数不清的野花野草,名目繁多的动物。利用这些城里没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学校成立了“红领巾气象站”,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开展了气象观测活动,搜集了谚语1000多条,先后有近百名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气象知识,自己动手编写了《气象小知识》《红领巾气象站》《气象谚语大全》《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云》 等材料。这样,学生看多了就记得多,理解得多,观察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开辟农村活动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把对科学课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农村小学一般都有一些空地,可充分利用起来开辟为生物园地,结合课本中观察实验内容,有目的地种植一些花草、蔬菜和本地常见作物。由学生亲手种植、管理、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并由小组每天指派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此外,生物园地还可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鸡、蝌蚪、昆虫等,以便作长期跟踪观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制作及小发明,如制作电动航模、玩具、小电扇等。有些科学实验材料实验室没有,但是在农村那些材料容易收集,如用废木条做杠杆尺、支架,酒瓶盖做砝码,可在“杠杆尺”等课中使用;教学“电磁铁”时,可用铁钉、废旧漆包线、电池制作高效电磁铁在实验中使用;其他如用废铁片做电键、叶轮模型,乒乓球做地球仪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那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学生常常到万木林采集动植物标本,参观那里的标本展览室,回校后加以制作。
4.开发农村生活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让学生随时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在农村有的是庄稼、蔬菜、果树林木。一般家庭还养有牲口,有的家庭甚至养蚕、蛙、蛇等动物,这就是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植物美丽的姿态、生长的过程,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直观知识。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举行科普小论文竞赛和科学知识竞赛。如《家燕生活的观察》《蜘蛛捕食的有趣现象》《小鸡饮水的教训》等。
5.针对农村学生的天性,设计科学教学内容
农村的孩子天玩,好动。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让学生亲自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学生最爱玩磁铁了,通过操作,明白了“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现象。这样,本来很抽象很深奥的科学道理,通过探究摸索变得直观、浅显了。
6.根据农村学校特点,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为了美化学校环境,营造环保氛围,学校可以利用花圃、走廊、生物园等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我校六年级(3)班在班级讲台和窗户边分别摆上了几盆好看的室内花卉,不但增加了教室绿意,缓解视觉疲劳,而且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科普的“绿色种子”。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科学实践活动,让家长、学生一起参与。如:五年级“做一个生态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等,这些课题有了家长的参与就容易多了。同时,我们要求每班定期出好一期科普宣传黑板报、开一次有关科普的中队会、布置一个科技角、听一次科普讲座;要求每个学生观看科普录像、阅读科普读物、制作科技作品、了解科学家的简历、提出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等。
7.结合农村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学校把万木林、自来水厂、电站、水库、果园等作为科普基地,每年带学生到那里学习、参观、考察;考察中,曾经有个学生问我:“高山越高,离太阳就越近,怎么高山会更冷呢?”这样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说服力似乎不是很强,但是,登上了海拔1383.7米的郭岩山,在强烈的风吹下,就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了。在万木林里,他们认识了许多动植物,还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分类和区别。去了自来水厂,通过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等,从而更加珍惜用水。他们还写出较好的小论文来,如《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毛竹生长过程》等。
篇4
关键词:特色优势;科普基地;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高校博物馆是建在校园内并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具有博物馆的共性,又具有高校博物馆的特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高校博物馆一百多家。涉及的领域包括强社会历史类(历史、民族民俗、考古、艺术、纪念馆)、自然科学类(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科技等)和综合类等众多门类。专业性是高校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高校地质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专业的地球科普教育成为高校博物馆中的热门博物馆。据昝淑芹等2003年统计,我国高校地质博物馆13家。2011年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开馆,笔者目前已知高校地质博物馆14家。
一、高校地质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
高校地质博物馆大多建馆较早,建馆主要目的是为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服务,在展室划分、展品选择、陈列方式上基本遵循地质专业课堂,多为学科科研教学实物标本。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是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创立于190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博物馆、石家庄经济学院博物馆等知名高校地质博物馆创建于建国初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高校地质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野外采集,是几代地质学者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有一些藏品来源于社会征集和校友捐赠。高校地质博物馆藏品丰富,其中不乏在国际、国内都十分珍贵和罕见的藏品。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标本6万多件,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馆藏30多具珍贵的恐龙化石骨架标本,“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迄今为止亚洲和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
二、专业的科普展厅是普及地学知识的殿堂
高校地质博物馆在展厅设计上,既要符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又要发挥自身展教资源优势适合社会大众的参观需要。博物馆在展厅划分上通常分为常设展和临时展。常设展为固定展览,临时展有一定的展览期限,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展览主题。高校地质博物馆在展厅陈列设计上通常按一定的主题进行划分,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分为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矿产资源厅等5个展厅。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型爬行动物,是地质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展品,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我国恐龙化石丰富,各高校博物馆恐龙化石又各具特色,因此很多高校博物馆将恐龙设为专门展厅,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厅之一。
三、高校地质博物馆是重要的教育基地
教育是高校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科普教育是一项极有社会意义的事业。为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积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中国科协于1999年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在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等10家高校博物馆被首批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有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4家高校地质博物馆。199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3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8年,在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选中,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至目前为止,已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5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荣获此称号。此外多家高校地质博物馆还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高校地质博物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大多数建在校园内,大多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面向校内外开展教育服务。高校地质博物馆承担校内地质相关专业教学实习任务,是学校教学课堂的延伸。通过观赏各类地质标本,听取专业教师及讲解人员对藏品的介绍,受到比在课堂学习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教育。高校地质博物馆为学生及参观者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的以实物资料为载体的显性教育。正如古生物专业可以到博物馆学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追溯最古老的生命;地质学专业可以到博物馆参观岩石、矿物标本。
高校地质博物馆除了要完成相关专业学生实习课程外,还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高校地质博物馆还根据自身人才优势,组建大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成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实践证明,师生们在这里培养了科学精神,提高了文化素质,也增加了自豪感。
五、高校地质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建在大学校园中的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她们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发生了转变,为充分发挥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逐步走出校园,科普活动、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将高校地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辐射到社会。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地球日、博物馆日等主题活动中,高校地质博物馆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国内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举办“教你认矿物”系列活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法国南特市共同主办“辽宁带羽毛恐龙展”。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充分发挥了高校地质博物馆的特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向光.2009.物与识 -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5
这是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账号置顶的一条微博,是去年10月份发的,到现在有1万的转发和评论,6万的点赞。但这样的表态也抑制不住各位网友的热情。每天博物君还是很收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甚至在知乎上,“博物杂志君和戴胜有什么爱恨情仇?”“为什么博物杂志君喜欢夹竹桃天蛾幼虫?”类似的问题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博物君无疑是一个“网红”。从开始的几万粉丝到如今的五百多万,他用一种时而高冷、时而逗X的方式,树立起了别具一格的科普达人风格。
但博物君也有苦恼,从这条置顶微博就能看出来。他得不厌其烦地回答很多重复的、模糊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到了后来,网友们给博物君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科普的范围,博物君不仅要认虫子、介绍吃法,还得认牌匾上的各种字体奇怪的字。
博物君本名叫张辰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抛开博物君的身份,他是一个“曾经想搞科研,但后来觉得没意思就不搞了,于是停留在个人兴趣水平的自然爱好者”。张辰亮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喜欢昆虫,但也对海洋生物格外感兴趣。
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臭屁虫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辰亮却发现自己原来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枯燥。科研变成了每天做研究、看英文文献、用大众看不懂的一套语言去生产学术论文。“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自然爱好者,他们慢慢地就从事科研工作了,我很敬佩他们。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希望把一个本来的爱好变得枯燥,所以就选择了科普。”
张辰亮觉得自己有两个特点,十分适合做科普。第一是自己知道了什么总是抑制不住地想和别人分享。另一个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也是大家能够看懂和听懂的。正是这种乐于分享的精神和大众化的兴趣点,让张辰亮在管理博物杂志的微博账号时更加得心应手。
但张辰亮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了解大众的兴趣点所在。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研究生期间,他就曾经尝试写科普文章,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但慢慢地他发现大众对其中很多知识并不感兴趣。于是张辰亮觉得,如果想做让大家都能接受的科普,就得知道大众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你得说生活中最常见的、能用上的知识。有一个问题是很多做学术研究的朋友,他知道的东西特别多,但是你让他写一个科普,或者是给小孩浅显讲讲的时候,介绍自己的领域,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刚开始也是这样,完全进入到自己的状态,看英文文献,了解业界最新动态。慢慢就会觉得大家感兴趣的知识是不值得讨论的,所以也不会想到去介绍相关的知识。”
因此张辰亮后来想明白了,如果要在科学知识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专业性之间达到平衡,就不能变成一个百分之百的学术人,而是要有一半的身体在普通老百姓这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用通俗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文风去和大家聊天,能让自己接地气。
但这种大众化和接地气,有的时候也让张辰亮困扰和纠结。做了几年的博物君,张辰亮逐渐摸索出大家的两个最集中的兴趣点,一是吃,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和植物。最早从博物杂志微博传出来一个词,叫做“能好怎”,意思是那些总是拿着一个生物问博物君“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粉丝。一开始张辰亮觉得这个梗易懂、好用,大家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后来他意识到了问题,普通老百姓没有分辨能力,他们不知道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不能吃、应该被保护。久而久之,大家的惯性思维是不管见到什么动物,都来问他能不能吃,这让他有些生气。“说得多了大家就会觉得什么都可以吃,博物君说到什么都介绍食谱。比如有的时候有人抓到一个鸟问我能不能吃,其实我看了是很生气的,因为鸟应该保护起来。但是你要是骂他,他又说你不是天天‘能好怎’的说吗?所以现在我也是不提‘能好怎’这三个字了。但老百姓就是对吃最感兴趣,这就是双刃剑。”张辰亮说。
张辰亮坦言,博物君这个身份确实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让自己有机会见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督促自己去了解去学习,并且在这个输出知识的过程中将其慢慢内化。“我得到这些知识后,我要和别人讲,我要写成文章,在输出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在我的脑子里真正变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记住。所以大家每天看到的是我向外输出的过程,但其实这也是我自己记忆的方式。另外每天看到网上那么多人给你提供各N新鲜的信息,有很多知识我自己也不知道,很多物种我自己也没见过。我去查资料,查完之后我既科普给别人了,我自己也学到了。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地方。”
但渐渐地张辰亮觉得自己成为了《博物杂志》的代言人,和它捆绑在一起。甚至在他的个人微博里,也总有很多网友不厌其烦地称呼他为博物君,抛给他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等待着他的回答。对张辰亮自己来说,博物君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平日里他在杂志社还有其他的工作,他在《博物杂志》写一个关于海洋生物的专栏,为此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而闲暇时间,他也养迷你盆栽,研究合理的种植方法。张辰亮说有的玩家喜欢挑战,比如在家里弄一个冷室,种植高海拔植物。但他就喜欢养那些好活而且好看的植物,自己探索最佳种植方法,并且向大家普及。这一项工作和一项爱好,构成了他的两本新书《海错图笔记》和《掌中花园》。
《海e图笔记》可以说是对《海错图》的一种回应。据张辰亮介绍,《海错图》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里面描绘了300多种生物,还有不少海滨植物。康熙年间,聂璜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他也会询问当地的渔民,来验证古书记载的真伪。这本《海错图》也叫《鱼谱》,是故宫所藏的五部画谱里唯一一部来自民间的。也许正因为它的草根性,加之聂璜在创作《海错图》时并没有任何想要将其写给皇家人士的念头,这本《海错图》还保持了它原本的诙谐和通俗。聂璜在里面说的都是大白话,讨论的也是人们感兴趣的日常话题。
和如今的大众一样,几百年前大家最感兴趣的,也是一种生物是否能吃,是否好吃,该怎么吃。比如在介绍到一种名为鲎的生物时,聂璜介绍了几种吃法:“腌藏其肉及子”“血调水蒸,凝如蛋糕”“尾间精白肉和椒醋生啖”等等。不仅如此,聂璜似乎也深知“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道理,在介绍到一种名为“海夫人”的生物――也即现在的贻贝――时,他还解释了为何要把这种贝叫做夫人:“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如果在今天,聂璜应该和张辰亮一样,都是当“博物君”的绝佳人选。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从某种程度上也延续了聂璜的写法。在大部分文章的最后,他都谈到了吃。张辰亮说,这既是为了展现《海错图》原书的风貌,同时也是因为这一直是大家的兴趣所在。但张辰亮认为吃不仅仅是关于口腹之欲,它也是一种知识:“比如这种东西因为身体的一些特征,只能这么吃,或者只能那么吃,它才好吃,否则就没法吃。所以通过吃法也能介绍一些身体的习性。因此我是以吃作为有一个切入点,而非仅仅是介绍吃的。”
另外,吸取了关于微博账号的经验,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里,对于吃的介绍变得更为谨慎。他会介绍哪种生物可以吃,哪种不能吃,而是应该被保护起来。与此同时,他也会结合着《海错图》来讲一种生物在几百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有的因为捕捞、环境污染或者是气候变化而数量减少。他希望借此唤起大家保护动物的意识,不要随意捕捞,不要认为什么都能吃。
从某种程度上,张辰亮和聂璜很像。他们都对海洋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都有严谨的考察精神和接地气的文风。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多媒体博物馆;实践教学;开放性实验室
作者简介:刘鹏(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赵文阁(196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KXQ-02)、黑龙江省教育厅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1553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54-02
动物学的实践教学是农业、林业、水产、医学和师范类高等学校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提高其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丰富学生动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1]同时,高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作为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为了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验条件,学校应建立更多的、有专门教师管理的、完全开放式的实验室,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标本不仅在物种分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直观教具,对学生的实验起着重要作用。[3]近些年,许多高校依据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收藏、保管了大量的动物标本,并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博物馆,这些集声、光、电、三维动画、多媒体触屏、视频为一体的博物馆成为当地的动物资源信息中心、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以及普及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4-7]这些标本种类众多,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弥补自然博物馆标本不足的同时,也可以成为高校开放实验室的一部分,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融入到标本馆的建设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让这些博物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尔滨师范大学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成立于2005年,经2009年扩建至1400m2,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原生物系(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标本室扩建而成的,是黑龙江省较大的综合性高校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它是集声、光、电、三维动画、多媒体触屏、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现代手绘生态场景模拟的动植物博物馆。
动物标本收藏范围除已覆盖多个省、市、自治区,另有少量国外标本,总藏量达2万余件,在这基础上该馆的收藏与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哈尔滨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动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博物馆的空余时间,为本科生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使其参与动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物种鉴别、标本讲解、科普宣传、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实验,为其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素材。
一、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动物标本的采集是一项既艰苦又重要的工作,[8]教师一般利用暑假和野外实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在一些典型生境中(如森林、湿地、农田、校园)进行标本采集,采集种类以原生动物、土壤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主,然后将采集到的动物制成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和玻片标本等献给学校博物馆,用以扩充和更新馆内展品。学生通过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生物技能,还增强了学习动物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爱校园、爱自然、爱集体的优秀品质。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现有馆藏中就有近200余件展品为学生自己采集、自己制作的,每当讲解员讲到自己采集的标本时都会充满着自豪感,边讲鉴别特征,边讲采集生境和经历,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述,往往能得到参观者更多的掌声和赞许。每个展区的多媒体视频播放器中播放的也都是同学们每年实习中录制的关于各种动物最真实的生态场景,如2009级同学录制的关于《灰喜鹊育雏行为》的视频,就成为一个经典之作,其录像效果和录像技巧都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二、物种的识别、分类和保养
对常见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是动物学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但是一些大型的、珍稀的标本由于件数有限,不可能放在实验室内提供给实验教学使用,而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因此,让学生到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参观和查找相关的标本,甚至使用检索表对照标本的主要特征进行物种识别和分类鉴定,可以培养其物种识别和分类的基本能力,为我国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专业人才。此外,动物标本需要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9]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标本防虫和防腐的知识,才能保证标本的完整和美观。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件标本本身都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无法自动根据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的参观者显示其所包含的丰富内容,[10]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学校每年从本科生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讲解员对标本馆的历史及标本的种类、特点、生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说和介绍。讲解过程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自然和科学文化知识、相应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哈尔滨师范大学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的讲解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公开竞聘“上岗”的,他们对标本馆都有着深厚的情谊,因为其中的某一件展品可能就是由其亲手制作的,他们讲述起来更加娴熟和生动。讲解员们还注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上一届讲解员总是手把手的培训下一届讲解员,犹如在把自己最钟爱的“宠物”交给下一届同学。
四、网站制作和维护更新
与传统标本馆相比,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而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网站和标本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标本展厅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打下良好的基础,[11]此外,在网站的维护及管理上,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还需要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技术,[12]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创新平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普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除了要对所学动物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外,还自觉主动地学习了网站维护和多媒体资料编辑、整理、上传等现代教育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中的多媒体资料,每年都有新的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在动物学实习结束后,同学们都及时地把在实习中拍到的鸟类照片和鸟类育雏录像上传到多媒体平台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欣赏和研究。
五、科研创新和能力培养
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在长期的建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稀的、濒危的动物种类标本,这些标本是进行分类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谱系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13,14]多媒体动植物博物馆有保藏、科研、宣教三大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工作除依靠精良设备外,还有赖于17450件生物学标本、2550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对于教学中学生认知性的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但是面对浩瀚的生物标本藏品,想要提高其科研价值并将其最大化,就首先要对动物标本藏品进行准确的鉴定、分类、统计并建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择科研项目,进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完成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其中,2008级本科生的《哈师大动植物博物馆物种多样性分析》和《哈师大动植物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化石考证》两篇毕业论文由于论据充分,挖掘深入,被评为系内优秀论文。这种以科研为目的,以多媒体博物馆为载体的创新性、开放性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其科学素养。
六、结论与讨论
高校的多媒体博物馆在向社会开放,实施公众教育,进行科普宣传,弘扬绿色文明的同时,主要是面向学校,服务于教学,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15,16]因此,将高校的多媒体博物馆建设成辅助动物学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验室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博物馆的开放,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标本馆的建设和管理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而且这些博物馆将来还可以为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实验和实习机会,如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旅游管理、绘画等专业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汪安泰.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19-122.
[2]沈秀,张黎,戎红仁,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3-165,192.
[3]李进步,邓道贵,方丽平,等.论动物标本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79-180.
[4]马波,李梦龙,刘冀昆,等.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网络数据库的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8(6):839-843.
[5]唐杰波.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动植物标本馆的意义[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0):151-153.
[6]张伦,林昌虎,陈翔,等.贵州省数字化生物标本馆的研究与建设[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5):948-953.
[7]谷颐.我校生物标本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5-97.
[8]潘红平,陈风华,王晓丽,等.动物标本的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357-359.
[9]齐龙.浅谈高校动物标本的管理与保养[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1):150-151.
[10]梁玉实,张丹.浅谈标本馆的讲解工作[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6(2):26-27,37.
[11]张福平,李俊昌,陈俊辉.“生物标本馆网”的开发利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50-52,71.
[12]何远辉,朱建国.脊椎动物标本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生物多样性,1997,5(1):54-60.
[13]黄大卫.昆虫标本馆的建设和昆虫系统学的未来[J].动物分类学报,1997,22(4):337-343.
[14]崔桂华,李崇云,王云珍.动物标本的收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J].四川动物,1998,17(3):125-126.
篇7
如今,赵闯已经创作了超过1000种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形象复原作品。“可能所有人在小时候都喜欢过恐龙,而我把画恐龙当作一生的职业。”赵闯说。
自制第一部恐龙作品
赵闯的父母是沈阳的铁路工人。机务段是他常去的地方。黑皮老式火车,10个大红轮子,一个大烟囱,是赵闯脑海中最深的记忆。那时候他经常一个人拿着粉笔在地上画火车。
上学之前,赵闯对海洋动物非常痴迷,从家养的金鱼画到河塘里的鲫鱼、草鱼、鲤鱼,深海中的鲨鱼,把他自己认识的海洋动物全都画个遍。后来,从《十万个为什么》的书中,赵闯知道原来恐龙是真实存在的大型动物,他开始翻阅各种与恐龙有关的图书。这个较真儿的小男孩把看到的恐龙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一对照。有一次他看到两幅图片中霸王龙脚趾数目不同,就特地去查文字资料,之后拿铅笔修改。
从那时起,恐龙成为赵闯心中独一无二的动物。绘画时他意识到不能仅仅靠图画上看到的,还要自己想象,此时他的科研精神也开始显现。因为多数恐龙化石的皮肤是没有保存下来的,多数靠想象和对其生存环境的推测,赵闯说:“图画上异特龙的花纹不一样,我就意识到原来恐龙的花纹是不确定的。”
为了把恐龙画得真实,赵闯特地办了一张沈阳老家图书馆的借书卡,课余一有时间他就去图书馆看关于恐龙的书,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他当时就有个想法,一定要写一本关于中国恐龙的书。“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书,那上面说中国恐龙有36种,现在我知道书上说的其实是36属(属比种范围要大),但当时我还没有种、属的概念,就认为我应该画36张恐龙图。”
赵闯坠入了恐龙的世界,一有空就去查资料,只要看到自己没见过的恐龙,就把产地、特征、年代等信息记下来。最后赵闯共画了36幅恐龙图,用纸板做精装,他还把文字部分特地留出来,让班里写字好看的同学帮忙抄上去。赵闯将这本自制的图册起名为《中国的恐龙》,这是他完成的第一部恐龙作品。“虽然现在看来拼凑得很乱,也没有种、属分类,但是当时特别自豪。如果书里面没有复原图我就凭自己的想象画,比如只要书里提到它是素食类,后背上有凸起,我就觉得可能是剑龙的样子。”
以严谨的态度绘制恐龙
赵闯从小习画,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高考时,他并没有选美术院校,而是选择了东北大学平面设计专业。他认为真正的习画者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大学期间,赵闯修过心理学、生命进化学、物理学。绘画中,他更留心将理论物理学、高等数学中的相关原理应用到美术题材中去。
画克拉玛依龙的时候,科学家只发现了长约七十厘米的下巴化石,但按照比较解剖学,可以推断,“头骨应该超过一米,身长在10米左右。看它的牙齿形状应该属于鲨齿龙类。头应该是弧形,头上没有角。前爪3个趾头,后爪4个趾头。身上可能拥有毛发,如果有,像这么大型的动物,应该集中在背部和前臂。”赵闯一口气说出这些特征,好像这只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一直潜伏在他的脑子里,借他的口和笔直往外蹦。
赵闯绘制的特暴龙、灵龙的彩铅以及素描作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高度关注。研究员汪筱林邀请赵闯合作绘制远古翔兽的复原图。两个星期后赵闯完成了草稿。后来,这幅远古翔兽复原图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而这幅图配合的“关于带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论文,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
把“恐龙”当作职业
后来,赵闯认识了他现在的合作伙伴科学童话作家杨杨。赵闯负责画图,杨杨负责写文章,他们合作出版了“恐龙专家”系列10册、“古生物画报”系列5册、科学艺术品《星空》等作品。
篇8
【摘要】地质公园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景区,科学性是其主要价值,地质公园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更需要扶持其承担公益承诺,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不仅仅是移动版“导游”,更是科普的传导者。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主要立足于社会效益的视角,本文简单分析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社会效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地质公园 解说系统 社会效益
“地质公园”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一项旨在促进地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其主体为带有观赏价值、稀有性以及特殊学意义的地|遗迹,并和人文、自然景观共同构成的特殊地区,是出于保护遗迹、普及知识、开展科学旅游以及带动地方可持续发展等目的,由此建立的自然公园。到2016年年初,国内已有三十三家世界地质公园、189家国家地质公园。
2007年十月,地质公园云台国际论坛成功于河南焦作修武县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召开。本论坛也是中国第一个关于解说的会议,目的是促进地质公园的解说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钱小梅、赵媛、王艳等从系统学角度提出由解说反馈、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组织、解说媒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FORCOM框架。就国内而言,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依然存在一定的约束,发展方面也和地质公园的科普需求无法适应。
地质公园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更需要扶持其承担公益承诺,而目前基于社会效益视角的解说系统研究还很欠缺。
一、地质公园的社会效益分析
在建设精神以及社会物质文明方面,旅游景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为社会效益。地质公园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
就地质公园的社会效益而言,具体如下:
1、促进游客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第一话题,地质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通过地质公园让游客认识到地球是脆弱的,资源是稀缺的,让游客认识到环境需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保护,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地质公园由于特殊的地质遗迹,更好地让游客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变化,从而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质遗迹的存在,是对地球如何发展进行探究的一个关键依据,因此就全社会而言,地质公园的存在是开展科学探究、推动专家成长的关键;也是普通人获得更多地质知识的课堂;其以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作为关键,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地质公园的重要功能是科普教育,通过参观地质公园,对地球科学知识加以普及、扩宽视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提升了旅游的科学品味
我国的旅游景区尤其是自然风景区,大多依赖于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让美丽的景区在游客眼里只能作为拍照背景,无法获得寓教于乐的机会;而很多奇特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构成和成因,这些独特才是吸引游客的地方。建立地质公园有利于让景区变得更科学,通过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让游客明白景区的奇特是什么,同时也能揭示成因,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游客也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等行为,真正能够享受旅游,同时提高旅游的科学品位。
4、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建立地质公园有利于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二十世纪而言,金属、能源矿产、地下水气一直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对象。地质遗迹的价值包括如下,如休闲、观赏等,同时也不需要对位置加以移动,不需要对其性质、面貌加以改变,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资源。地质公园能够让宝贵的资源不需要对原本的性质以及面貌加以改变,即可实现可持续以及循环利用目标,是深层次的环境保护。
5、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地质公园就分布地点而言,大多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为主。通过地质公园的构建,能够让传统的资源利用、生活方式得以改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全新机遇。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相关行业将增加5个就业人员。地质公园刺激地方企业的兴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得以发展、居民就业得以提升、最终可实现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是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6、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基于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偏向于神话故事、被神化等诸多现状,构建地质公园,可以达到反对封建迷信、传播知识以及崇尚科学新风气的树立。通过旅游寓教于乐,通过科学的普及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二、解说系统的社会效益分析
旅游解说系统的目的是实现服务、教育、启迪、塑造形象与管理的功能。解说是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旅游企业向游客展示的一种渠道。解说系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服务
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首要任务就是服务游客,为游客提供向导服务、讲解服务及其它生活服务。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可以实时地告诉游客可以玩什么、怎么玩、不能干什么等等游览事宜,从而引导游客进行观景赏美,同时也娓娓道来地讲述景点的经典、原因、特色,让旅游不再是只懂得拍照、睡觉的一种行为。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让游客对景区不再陌生,真正让游客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能够给旅游安排一个好的参考,让游客合理的选择线路和参与的项目,安排合理的游览时间,让旅游变得更从容;同时能够让游客明白在景区里哪些是不能干的事情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旅游的风险,确保旅游的安全与乐趣并存,才能真正地享受旅游的过程。
2、教育
通过解说系统向游客展示景点的特色、成因等,能够让自己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不仅可以让游人获得快乐的体验,此外也是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旅游中传播文化、寓教于乐。通过地学、生物、文化等知识的渗透,让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被改变,使得人们产生探究奥秘的好奇心,普及相应的科学知识。
3、塑造形象
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游客可以迅速对旅游区形成良好的印象,认为旅游区是规范有序的,旅游区更容易获得游客的认可。通过游览图让游客更合理地安排行程,通过指示牌让游客游览更流畅,通过提示牌让游客游览更安全,通过解说让游客游览更有内涵、真正做到旅游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解说系统是旅游更简单、更快乐,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自然也就形成了。
对于游客而言,他们对景区并不熟悉,在同一档次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越舒心越便利的旅游活动,游客就对此存在极高的评价。解说系统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尤其是在游客心里的形象。游客的认可,是旅游景区形象塑造最大的成功,也是形象传播最有利的一个渠道。
4、管理
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很难的,有效互动更难,原因是游客的流动性大、散漫。旅游景区又必须要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管理,那么如何完成这个管理过程呢?旅游发展的初期,景区对游客的管理只停留在检票和书面告知两方面。导致景区的管理制度游客知晓度低,带来了很多管理盲区和安全隐患。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景区的管理迫切需要游客的知晓并遵守。解说系统很好地担起了这个重任,通过解说系统让游客了解景区的游览规则,了解景区游览的注意事项,了解景区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景区对游客的有效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解说系统通过其不同的解说媒介,将景区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与游客相关的管理分解后传递给游客,实现了景区与游客的有效互动。
三、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评价因素
通过对社会效益、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相关内容梳理,为本文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评价因素提供依据。Oggenbuck表示,要以信息的长度、解说员的技巧、游客的反应等作为评价的关键。罗鹏宇则认为,游客知识、态度以及行为受到解说系统的影响,才是评价的标准所在。Nichol认为解f牌示的字体、和游客的距离如何,都会对使用率产生影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庄晓琪则表示,可结合解说人员、游客中心等作为评价解说媒体的标准。
本人是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评价因素分析,所以对社会责任这一因素更为关注。结合其具备的科普性特性,有必要对相关人员掌握地质学知识的程度、技能以及博物馆的展示内容、方式等进行重点考虑。
借鉴周善怡的论文《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研究》中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指标”,通过对全国部分高级导游的问卷调查,结合上文分析对湖北、河南、省五个地质公园进行的实地调查,整理出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因素(如表3.1)。
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关键性因素是:是否方便游客游览、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科普的有效性。
地质公园是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解说系统可以很好的将科普知识传播给大众旅游者,实现地质公园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覃建雄、刘开榜.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周善怡.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世界地质公园网http://
[4]胡传东.基于元分析的国内旅游解说研究特征分析[J].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陈安泽.国家地质公园概论[C].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6]罗伟,刘保丽,鄢志武.地质公园建设对我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河北: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3)
篇9
我不信佛,但这次去台湾,在高雄佛光山听星云法师说佛,我听得懂。星云法师自己也说,他们佛家讲道,的确有很多人会把“道”讲得让大家特别不明白,其实,“把佛法讲到不明白是容易的,而要讲得大家都明白就很不容易。我自己的努力就在于让大家能明白佛法”。
星云法师把佛光山的佛法称为“人间佛法”,体现的也是这个意思。在佛光山的艺术展中,他们请了大陆画家把禅理画成有趣通俗的画让大家看,还做成了《禅话禅画》这本书,这些都可以在佛光山的网站上看到。
听星云法师说道理,也很有意思,而且与生活结合得很紧。比如他说自己“不怕死怕疼,不怕冷怕风,不怕鬼怕人”;比如他讲因果报应,需要自己去收获,而不是简单地从佛那里求得,“好比一块田,你要自己下种子,当然可以求,但是没有下种却去求,就求不到什么”;比如他讲佛教所区分的生命的十个层次与十愿,就用很现代、感性的语言说出来,甚至很有表演的天分。我问他怎么那么会表演,包括摆姿势拍照?他说做小和尚的时候,师父对站相、坐相都有要求,底子好;后来到宜兰开始传道的时候,当地没有年轻的和尚,每次走过街道都有很多人看,知道自己成为了大家视觉的中心,因此很注意自己的走路以及站立的姿势动作,“自觉成才”。老法师这样说的时候一点都不做作,也很实在。
我因此想起我的研究生导师,看完我的论文草稿就马上说:“不行不行,你这个写得我一看就明白,你得至少写得有三分之一我看不懂才行。”在学术界做学问,跟社会越隔绝,就会越来越按照圈子规则来行事,大家都以写得让人看不懂为准则,别人看不懂,自然关注度越来越小,圈子又更小。我有一位学术界的朋友,因为写过一两篇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文章,后来得很费劲地在圈子里表明,那不是自己的真作品,自己的真作品其实是符合一般人看不懂的圈子规则的。
我读过不少杰出的学术著作,其实就是作者的演讲集。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很多哲学、社会科学的著作就是作者在贵族家庭沙龙中的朗诵、演说稿,同时接受评论,因此他们的著作很容易读得懂就不奇怪了。“五四”时期出来的中国学问家,学问做得深,而在让自己的学问为学生以及更广的受众明白这一点上所做的努力,可以说一点也不逊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而今天我们的学术界,很难说是进步还是退步。
篇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求知探索意识,展示青少年的想象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我校开展了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将科技教育贯穿到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去,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科技教育为切人口,开展多层面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创造性基础人才的教学改革道路。
一、积极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
第一阶段:发动宣传
我们在接到县科教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开展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的通知”后,就在学校领导中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初步拟订了活动的总体思路,然后向全体老师转发了通知,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的机会,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学习通知,明确规则,深入贯彻。大队部在全校三~六年级全体队员中积极收集队员提供了创意,有目的的选出了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参赛项目,活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专人负责,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活动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使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得,使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活动落实分两步走,第一步:由各年级组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第二步,由班级比赛的作品中,选拔出参加校级比赛的作品,然后再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在上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前,全校举行一次科技作品展,根据比赛中得分高低和学生的创意程度评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张榜表扬。此外在活动前,请队员谈构思,讲设想,碰撞学生的思维火花;活动中小记者进行采访,感受热烈的比赛气氛,体验活动的紧张和快乐;活动后组织队员谈体会,写感想,进一步深化活动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仅动了手,动了脑,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理念,也调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的热情。
二、科普活动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