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14 10:3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

篇1

字在此文中的意思是抚养、养育、教养。《左传》中“其僚无子,使字敬叔。”字的释义也是抚养、养育。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出自柳宗元的《种树橐驼传》,翻译:抚养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文章利用种树的经验表明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新课程标准下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展示,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点,在学习文言文时,我决定采用“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导学点拨式”。具体分几个步骤:

(1)开始上课之前,我让学生认真预习了《种树郭橐驼传》,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给他们预习,预习的内容主要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以及对照课后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老师适当印发自主学习资料。学生分小组讨论,对课文中存在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语句进行标记,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圈注。

(2)上课时,每一小部分内容,我采用这一步骤:1、指名学生读课文。2、师生正音。3、学生质疑。4、师生解疑。5、学生翻译剩余内容。6、教师订正翻译,点拨重点、难点。7、学生读课文。8、教师点拨写作思路。刚开始,学生还不太适应,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适应了这一模式。鉴于学生基础,不适宜拿出一大段让学生质疑,适宜于小步子质疑,论课本内容上的行数的话,我一般每六行让学生质疑。提出质疑后再让学生来回答,也就是“学生问学生答”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多的以学生为主。

(3)课后拓展。两课时下来以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差不多,但还不够,这时候,我们可以给一些练习给学生做,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点。

这种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也有弊

优点: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点拨,使文言文重点、难点突出。

不足: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篇3

⑴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断句的主要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例如: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

解题方法与步骤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

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断句的常用技巧

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八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10)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1)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12)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3)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14)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篇4

关键词: Blog 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引言

教育叙事研究自兴起以来,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教师博客(Blog)的发展更为教育叙事研究开设了崭新的平台,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互动,共享资源。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让教师成为了研究者,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综述

2.1教育叙事的概念界定

“叙事”即叙述故事。叙事是一种文学要素,早在20世纪60年在叙事学在西方兴起。

教育叙事源于文学中的这种叙事体裁,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教育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通过深刻动人的故事表达叙事者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理解的深刻感悟。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搜集教育事件,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与分析,挖掘事件背后深层的教育理论。刘良华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2004)岳龙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题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构建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2004)丁钢提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2004)从以上种种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对于所发生的真实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反思、分析,进而揭示出深刻的教育本质及其规律。(黎加厚,2004)

2.2教育叙事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教育领域中,西方国家对于教育叙事的研究大体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拿大和北美的学者为教育叙事的主要研究群体,其中加拿大课程学者康纳利(M.Connelly)和克莱丁宁(J.Clandinin)的成就最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康纳利等人开始将教育叙事集中运用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康纳利等人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他们认为:“人类的经验以叙事方式构建,并以故事的方式并存,揭示个体经验意义的最佳方式就是叙事。在这一情境下,教师的个人经验被视为故事经验,研究教师就是采用讲故事、写经历的方法,让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关注每一个有意义的具体的细节和情境。”(高思超,2010)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由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发起教育叙事研究。丁刚教授于1999年开始酝酿教育叙事研究的试验,他发表了一系列该方面的论文,并在主持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推出了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报告。2003年,丁刚教授在《教育研究》第2期上发表了《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这篇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教育叙事。同年,他又将康纳利和克莱丁尼的著作Narrative Inquiry部分翻译刊登在《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上。由此,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内迅速兴起,这一研究方式引起了国内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今天,教育叙事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许多国内教育界学者与广大的教师都加入到这一行列的研究中。

3. Blog平台促进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3.1 Blog概念界定

Blog中文译为“博客”,是一种开放的网络交互模式,继电子邮箱(E-mail)、留言板(BBS)、好友聊天(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源于Weblog,即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为网络日志,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Blog于2002年进入中国大陆之后发展迅速。

3.2教师博客的发展

教师博客属于博客的一种形式,是教师通过网络,运用博客的技术,以文字等形式将自己的教案、课件、课堂录像、教学心得、感悟等上传到网站,进行公开发表。2004年下半年,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推出了中国教育人博客,使博客在教育领域飞速地发展起来。教师博客为教师、学生、家长等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也为教育研究者们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首先建立了jiahou’s blog网站,专门发表教育叙事报告,形成了“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特色。此后,基于网络的教育叙事研究如火如荼。

3.3教师博客的发展赋予教育叙事研究新的意义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职业,每天面对不同的课堂情境,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有的老师记录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着丰富的教学和育人的经验,有的老师却在感触过后丢失了这些宝贵的经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走进教师的生活,让教师们对研究产生了兴趣,一些教师愿意拿起笔记录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但是文章发表的有限性阻碍了老师们进行交流、学习、评价的可能。Blog教师博客的兴起和发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Blog技术门槛低,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一技术。有了教师博客,老师们可以将自己想法写下来,或者整理成教育叙事的形式上传。由于Blog可以在线共享,所有参与者可以形成一个团体,相互交流学习,发表见解,进行评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感悟教育的魅力和真谛。

4. Blog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4.1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一员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转变过程。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教师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

4.2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专业情意,而且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带领教师在巩固并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走进科学研究的行列。科学研究引导教师重新成为一名学习者、反思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重新审视、反思自身的教学,坚持不断地学习研究,一定会在专业发展的路途中快速成长起来。

如今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老师因为科研的要求太高而产生抵触的情绪,尤其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紧迫的升学压力面前,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科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只能望而却步。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给教师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这种研究方法将教师们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记录平常课堂中发生的让人触动的小故事并不是难题,将这些典型真实的教学案例结合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评述,从而总结出深刻的教育规律,这样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一线的老师,为老师们解决了科研的燃眉之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引导教师走上幸福道路的一种最佳的研究方法。

自从Blog网络平台搭建起来,教师博客发展极为迅速。教师博客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共享知识、更新知识的平台,也为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2.1专业知识方面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谢维和教授在2000年的《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讲座提纲)中提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等。在国外对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或基础的研究中,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影响最大。在强调教师理解、推理、转化和反省的教学理念支配下,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七类,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等,并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最为重要。(范希运,2005)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通过教师博客进行交流,不仅能帮助教师促进对其原有的教学知识、课程及学科知识进行调整、更新,而且能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对学生及其学习的特点,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及价值的知识有更多的关注和追踪。教师掌握了这些实践知识,把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设计成为课题,这就在无形中帮助所有教师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教师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普通的教书匠变成积极的教育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和发展,教师队伍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学生也由此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华南师大刘良华博士在《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从而使教师形成一种“研究期待”,这种期待心理能促使教师产生强烈的研究意识和专业提升意识。

4.2.2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方面

一名教师要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组织和调控技能、研究技能、综合运用信息技能和自我反思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大多依赖于教师对实际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教师博客中,大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都是关于教师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与专业情意等。以前教师只能在学校开展的交流研讨会中进行交流的经验知识,现在通过教师博客,无数发人深省、触动心灵的文章让教师们目不暇接。教师们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也提升了专业道德和情意。

一位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对待不注意听讲、思想“溜号”的学生时说:“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童年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他按照这样的方法处理了学生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了这篇blog的老师也学着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这一问题,教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修养,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带来了一系列意外的收获。Blog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叙述故事、总结反思都有了一个媒介。这样的交流形式使得我们的研究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具有活力的态势。

5.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5.1博客运用于教育叙事研究存在内容失真的问题

关于教育叙事是否可以虚构的问题,刘华良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既可能叙述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又可能叙述想象中的虚构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虚构的叙事研究经典作品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卢梭的《爱弥儿》,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等。人们可能更愿意阅读真实的、实证的叙事作品。但不能否认,有人更愿意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而且,读者在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时,并不因为它是虚构的,就贬低它的价值。虚构的作品之所以有价值,关键原因在于:虚构的作品本身就有真实的含量。中国人的说法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英国人王尔德的说法更有颠覆效果:“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刘华良,2007)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虚构的叙事作品缺乏存在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典型的教育叙事包括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在这三者之中,故事的叙事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最高,要求研究者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语言能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一般选择经验的叙事研究,而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多数选择调查的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经验的叙事研究一般都来自真实的教育事件,而非虚构的。这些案例都是从教师的个体经验出发,通过Blog平台共享真实的案例,使教育研究回归到教育生活本身。老师们被这些真实的故事吸引、感动,在理解与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教育本质,这就是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这种研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它本身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一线教师来Blog平台交流、评价。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真实性,缺乏监督,一些教育叙事的文章是虚构或杜撰出来的。文章中不仅虚构故事情节,而且虚构最终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当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失真,自然就无法被广泛推广。教育叙事研究的确允许虚构的叙事作品,但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所采用的经验的叙事研究必须强调其信度与效度。只有真实,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个虚拟的教研平台上探讨教学和研究,也只有真实才能体现出教师博客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真正价值。

5.2教师博客中的教育叙事研究理论层次有待提高

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在访谈“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中提出,米尔斯大约在1959年提出理论研究必须植根于研究者的人生体验,或者说,理论研究的本质其实是个人生活叙事。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的,在教育叙事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在阅读了大量的教师博客中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后发现一些文章的质量并不高,有的纯粹是讲故事,忽略了故事背后深刻的理论。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需要生动的故事叙事,而且要透过故事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理论。教师们应该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反思中总结,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6.结语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教师们在教育科研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教师博客,这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创新,为教师们交流共享资源带来了便利,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今后的教育叙事博客将以更加科学、更具信度和效度的形式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帮助,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2]王鉴,杨鑫.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2).

[3]高思超.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5).

[4]范希运,陈利平.实践知识、内隐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视角[J].美中教育评论,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