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席慕容范文

时间:2023-04-05 03:2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愁席慕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的笛声唤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时,便想起遥远的故乡,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时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的和谐。诗人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却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升华,而且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地区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内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和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歌燕语;塞外的美是刚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般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席慕蓉作为著名的当代诗人,创作无数,其中,尤以“乡愁诗”见长。这与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绘画出身的她在创作诗歌时无疑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影响。她能够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进而挖掘乡愁诗中的“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从而使得乡愁诗作的高度得以进一步升华。

(选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学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席慕蓉的诗,不少同学都很喜欢。你细细品味过其中的韵味吗?“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这些通常只在绘画作品中才被强调的因素出现在她的诗歌中,使她的诗作带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别美感。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还能有哪些发现与收获?

读有所思

篇2

衔一口在薄暮里化开的雨色,你自北方归来,归来在贵如油的春雨里,归来在轻轻的薄暮里。

长天一声低唤,惊动恹然春困的群山,呵,你怎么就孑然一身了?怎么就孑然一身地归来了?

天穹茫茫,印你细弱的身影如里的孤舟;天风浩荡,鼓你欲举的双翼如山崖间的落叶;整个天都是你的,你背负长天飘然万里;一路东风也是你的,你就乘那东风飞越关山。

一茎苇叶下渡宿,异乡的梦里可有亲朋的呼唤?想云路遥遥,山河冷落,怎认归程?也曾伤心过,在那无望的奔波寻觅里。远天一线云影,仓皇间误作那年北上的行列,多少欢声笑语,都逝去了,像一个凄怆的故事。

怎么就失群了?怎么失群了还要寻觅,还要归来,还要指认万里云天外那有路标的故乡?

风雨雷电,一程程孤寂,一程程疲累;千呼万唤,一声声焦灼,一声声哀吟。然而终究还是孑然一身,还是孑然一身地归来了。

哪怕只有一丝胆怯、一分犹豫,哪怕只要贪恋一点湖光山色、绿林野趣,也许你就歇下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营一个陌生的巢;也许你就在远方一个屋檐下,求一点庇护,乞一点恩赐了。

一路饥餐渴饮,追星伴月,一路咯了血在翼下,点染初春的绿原。生命瑟缩在朝霞晚照里,几乎力不从心、半途而废,但也就那样不舍昼夜――孑然一身、孑然一身地归来了。

荷梦

如果能一手抹去那聒噪的蛙鸣,抹去流寇一样扰人静思的水蚤,只留下朦胧的月色,和像月色一般朦胧的梦;

如果远天的密云不携来风暴,塘里的游鱼不扇起浮泥,只有疏星明灭的夜空,和像夜空一般明灭着疏星的池水;

举起半个夏天苦守的掌心,捧几点喜泪一样温人的水滴,那时有清丽的乐音自水中袅袅升起。白衣仙子裙裾曳着荧火,在绿色的圆舞池里,跳一阙荷花的梦和梦里的荷花。

在那个梦里荷花开了,开向梦一般的淡月疏星,向珍珠一般颤动的水滴,向那醇酒般浓郁、清风般飘举的乐音。

轻香袭人,新鲜圆润。粉红的容颜里,舒开一丝幽闭多时的吟笑。浅浅的吟笑,浅浅的惊喜交集的目光,望尽了旋舞的荧光,望不尽月色里微波上梦一般游来的诗行。

所有美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荷花想。有一天我将老去,红颜枯憔,身子折倒在水里。我的粉红和翠绿将化为黑污的腐泥,可是让这一刻留着吧,让这梦活在诗里,让这诗也活在我梦里。

小草

被花香诱来的风吹着,被松针筛过的月色照着,小草的梦,是在空寂的幽谷里拔足而行。

仿佛与大地一般苍老了,从立锥般局迫的泥土里挣出细弱的身子来。挨过几度枯黄,几度返青,一寸寸欲滴的苍翠,都是生命的汁液苦苦凝成。

然而还是长不高,还是被蔽日的老榕,被丛生的荆棘,被无数开花的和不开花的、温和的和狞恶的、垂死的和新生的,重重包围起来,无以逃生。

山那边是什么世界?――落日染红的崖壁,琴韵琮琮的流泉。山那边有朝雾夕岚,有丝丝撩人春困的细雨,有半坡如火如荼的秋枫。黎明前一场大雪,轻柔如洁白的绒毡。一冬苦寒里,殷殷孵起绿色的梦想。便是烈日疾风无情鞭挞,也自有淋漓快意,胜过寂寞生寂寞死,一厢心事委泥尘。

高的是参天巨木,美的是姹紫嫣红。小草不惮卑微寒怆,倔强地撑起纤细的生命。东风化雨,小草只取小瓢饮;阳光煦和,小草枯守一片荫。永远的低贱,永远的渴求,永远生的执着与认真。

我愿长成一棵细弱的小草,在自己脚下的土里。

赏析:

席慕容既是一位著名作家,又是一位著名画家,因此她的文字有两大特色:一是对景物尤其是对花卉的描绘非常细腻动人;二是颜色词汇的使用信手拈来又自然无比。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她的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关系最为密切。花对于席慕容而言,不单单只是花而已,而是已经被人格化后的一个个鲜活生命,当席慕容画它、写它时,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让她从它身上得到万般回应。“看花不是花”,这是席慕容的特色。此外,她写爱情、人生、青春、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既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又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她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说课设计 《乡愁》

【说教学设想】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2.赏析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通过浅显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品味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空隔膜和本诗乡愁的丰富内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感受“乡愁”的文化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通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竞赛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法

设计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教学主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对比阅读法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诗对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体会,遵循精讲巧练的原则。

【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具体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联系旧知,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以“乡愁爱国”为主题的古诗词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朗读品味(6分钟)

第一步,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对朗读情况加以点评;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予以指导;

第三步,小组朗读竞赛,学生互评,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诗歌朗读能力。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意象,读出感情、读出情怀,从而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下面就将进入教学的重点环节。

(三)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有能力层级梯度的教学问题。

1.全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关键词,明确诗歌四小节的顺序,就是感情发展的顺序,不可调换。由课文表面时间的变换线索,上升到对内在层层递进的感情的初步感受。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效果怎样?

提出探究要求:先自主探究,再交流合作。

首先,通过分析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助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意象中寄寓了作者浓浓的思国念乡之情。

其次,并在学生对作者思乡感情有了初步感受的此时,介绍作者余光中的成长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避免了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先入为主的刻板模式,可能会造成的架空文本,肢解分析的现象。

3.本诗用了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意象?有什么效果?

展示更换过修饰词的诗歌,让学生小组讨论评议,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用法之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明确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本诗含蓄的语言中,饱含了深沉厚重的家国之思。通过这三个问题,指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到分析意象,再升华到对情感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余光中的家国情怀之后,为了深入理解《乡愁》的文化意蕴,我设计了第四环节:

(四)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会相同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进一步理解乡愁文化这一主题;

其次,介绍琦君的散文,节选精彩片段,让学生从文化意蕴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做相应的点评。

(五)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然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遵循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布置相应的作业

篇4

故乡对每个人来说,总是难以忘怀的;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更是他永远的歌吟。在中外诗歌史上,写故乡、忆故乡的诗俯拾皆是,诗人们饱蘸浓墨,尽情挥洒炽烈的思乡之情。比如席慕容曾深情地咏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里遴选了6首诗(包括歌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腻真实地表达了作者丝丝缕缕的故乡诗情。其主题虽然相似,但抒情方式各有特点(如卞之琳的《尺八》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诗作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鉴赏时要注意比较。

阅读这组具有代表性的抒情诗,还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像《尺八》以古乐器“尺八”为切入点传达思乡的凄楚与悲哀,《游子谣》紧扣游子情感的巧妙构思,《醉汉》中富有震撼力的意象等,都值得反复回味。

佳作在线

尺八

卞之琳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支凄凉的竹

品评……

卞之琳是一个沉思人生哲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诗人,他既注重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也把触角伸向复杂深广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透视古今中外文化历史现象的发展流变、兴衰更替的轨迹及其难以言说的规律、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富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关于这后一点,《尺八》一诗比较典型。

《尺八》作于1935年,曾被誉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所谓“尺八”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成为汉民族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可以说,一支小小的尺八象征性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机运的流转、兴替。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又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游子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品评……

全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出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诗作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一朵“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第二节以三个排比句表现家园的衰颓冷落,游子的家园变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鸟雀的家”,从一系列对比中透出深深的叹惋。第四节“比蔷薇更清丽”的形容,有意与引起乡愁的海上蔷薇相比较、相对应,表示“旅伴”有可能转移、消融游子的乡愁。而最后一节以“旅伴”为“家园”,说明乡愁并未因“旅伴”而消除。

・故・乡・诗・情・

请你思考

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般诗人写舟子,很可能写成一个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形象,戴望舒却突出了“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舟子作为“游子”的侧面,着重写他的乡愁。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并非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游子的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体现其坚强的意志。

C.末句是游子内心的独白:“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唔”,表示他经过沉吟后的感受,与前面无可奈何的是相似的,乡愁又深一层。

篇5

关键词:比较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03-01

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结合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赏读,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辨析异同,活跃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新教材同一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因此,既可就“共性”同中求异,又可在“个性”里异中求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之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与《台阶》,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两文,然后,提出思考题:这两篇课文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之处?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对课文进行各方面的讨论比较,于比较中长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最终,水到渠成,师生共同归纳出两文的“共性”和“个性”。两篇文章的“共性”即都是用儿子的眼光来写父亲的。“不同点”有:第一,从主旨与情感上看,朱自清的《背影》,着重表现的是浓浓的父爱,作品让人深切体会到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而李森祥的《台阶》则着力表现一个父亲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文中流露出崇敬和怜悯的双重色彩。第二,从选材角度上看,前者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特写背影、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等四个背影的描写来突出纯朴深沉的父爱;后者则抓住“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写父亲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后来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描绘出一个非常要强、不甘人后的老实厚道的传统农民形象。

二、发掘蕴蓄,激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识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散文大多为形神兼备的美文,在散文教学中,若能运用比较法,则能更深层次地发掘品味到散文之“美”。

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谈生命》和《地下森林断想》,教师可就这两篇散文的中心和写法,提出疑问:“生命”,是一个寻常却又难以透彻解读的话题,这两篇文章,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请大家比较阅读两文,看看这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两文内容上的共同点:第一,都是对自然界生命现象进行感悟与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第二,都表达了珍爱生命的观念,在逆境中不气馁的积极进取精神;第三,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理念,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因为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兴致更高,思维之门随之开启,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活跃的氛围。接着,老师引导,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名篇,不仅因为它们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更在于它们精心的构思,细致生动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请同学们再比较阅读两文,看看它们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异同。很快,学生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综合出两文的“比较点”:一是借助的“具体形象”不同。前文借助“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与艰难的辩证关系;后文则是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景观,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二是在表达技巧上,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前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后文更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句,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句子简练而形象可感;三是语言运用上,两文都堪称美文的典范。前文明朗灵动、富有韵味,运用比喻拟人修辞,“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类比鉴赏,拓展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主题,不同作家也可有不同的表达技巧。在新诗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名诗《乡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和出生地都是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那么,他们笔下的“乡愁”一样吗?教师一“石”激浪,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学生们顺着教师提示的“比较点”: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对这两首诗一一赏析、比较,进一步领悟到:两诗反映的主题相同,但各有特点。

四、举一反三,迁移思维

篇6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山城重庆便是如此.秋季则愈显得带雨含愁.瑟瑟秋风中,虽没有戴望舒那江南郁郁的小路,却系着席慕容烟柳淡淡的乡愁.看天空雀鸟的低飞,划下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沉思,蓦然回首,我已踩着15岁的尾巴了,雨季,拉开了她的雨帘-----

度着步,似史铁生在地坛里徘徊,撷数片枯黄的叶子,萎缩,干枯,记载着只有那片天空下的我才能读懂的诗句,然后变成细细小小的雨针,刺入那颗流血的心.我开始懂得记忆是一个小小的牢笼,而印象则是笼外的天空。我是不小心踩到了它鲜绿的脚掌了。

徜徉是一处闲愁,三友路的青石小径,寂寞地守着那一墙枯萎,留下老妇额上的沧桑。生命的弧度弯出自己的脚步。叶尖在私语中颤动,霎时传过些许感动。一条楞青的精神植入心土,我想用一种呆板的笑容来好好对付。

看到叶上滚着雨后的泪珠,闪着眼,是那么踌躇,一丝凝眉的触动。我很普通,不过如果有阳光照到我身上,我也会发光,七彩的光。你是否也被前途与现实迷住?迷途在重庆这雾都?看不清天空,让那块灰色的布蒙住?晶莹的稚嫩,你是否听得懂?我傻傻地伸出手,牵牵你,告诉自己心要跟着感觉走,永远不回头。

图书馆的灯向来很亮,我依着桃李湖静静地张望。如果说夏季的荷花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唯美,那么屹立于瑟瑟秋雨中的枯荷就是一种“我心永恒”的倾诉,枯枝不哭,衰叶不愁,用一支铿锵的笔杆把湖面划成棱角分明的语言。风入袖,人依旧,柳色稀稀,一叶怎知秋?

风是秋天里最不害羞的小伙子,挥舞着自己有力的双臂,能看到他突突的腹肌,吹柔了柳条,吹皱了湖面,吹平了我小小的心。裹来了一路芬芳,顺着雨点一指,哦?桂花开了。

是那种小小的淡黄色的花瓣,淡到会被秋的冷气冰凝,会被染成肃杀的墨绿。然而,她就那样立着,伸着并不长却很光滑细美的脖子,明净得如同雨中的一抹阳光,溢出轻轻淡淡的芳香。

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恩,一棵开花的树。为了让你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我,我将在这里静静等待.他就是那棵等我的树,落掉最后一片叶子来等待.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折磨,立着就不能倒下.南开的树,很多,像剑,也像戟,森森连成一片,而他的天空很广,独自立着,笔直到让人瞻仰,在他的眼中,世界或许很小吧.为了他,我决计不再逃避,如果不能后退,我就选择面对,坚强地面队,决不逃离.

夜,轻轻喊了一声,星星就亮了,盈盈如烛的光,咬破了夜里的寂寞.夜上浓装,华光溢彩,而这里,只有一片微光,一路芳香.

我已不再是那个戴上红花就笑,拿着奖状就跳的小女生了.就连咖啡的苦也不能抚慰我内心的创伤,开始懂得Van gagh的一点点,那鲜艳的颜色背后又是怎样的颓废与控诉呢?想要一阵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从明天起~

篇7

一、师生对话

一是有疑而问,发问者为学生,应答者为教师。

1. 她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回娘家?

生问:老师:中学语文课本中披露的“媳妇不能随便回娘家”的事例有三处:一是在《记王忠肃公翱事》中,王翱夫人甚爱嫁在京郊的女儿,每次派人去迎接,女婿坚决不让走,于是女儿终究未能回娘家。二是在《孔雀东南飞》中,当兰芝被遣回娘家时,母亲惊讶得直拍手:“你如今到底有什么罪过呀,想不到你自己回来了。”三是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女儿燕后出嫁时,太后握着女儿的脚泪如泉涌,明明依依不舍,却为女儿祷告:“一定不要让她回来啊!”以上三处描写在我们中学生看来,都是有悖情理的。王翱的女婿算老几?他不让回娘家,王翱女儿不会自己回吗?兰芝母亲呀,女儿回娘家是喜事嘛,不喜而悲,岂有此理!赵太后也是不可理喻,应该对女儿说:“你今后要经常回来看看我呀”才是。请问老师,这是何故?

师答: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出嫁从夫”、“夫为妻纲”等道德标准像一条绳索紧紧束缚着妇女们的人身自由,公婆更是媳妇头上两座大山,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因而古代妇女出嫁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娘家派人迎接,才能回娘家,否则就意味着决裂或被休。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贵为相府千金的王翱的女儿在得不到丈夫的许可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兰芝的母亲为何对不迎而归的女儿不喜而悲了。至于赵太后送别女儿,则又属于另一种情形:古代诸候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亡国才能回本国。回娘家亦不易啊!了解一点以上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我们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 和尚破戒为什么都吃狗肉?

生问:我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和尚破戒都吃狗肉: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吃狗肉;还把狗肉往别的和尚嘴里塞,吓得别的和尚连声嚷:“罪过!罪过!……”电视连续剧《济公》中的疯癫和尚济公也吃狗肉。又如电影《少林寺》中,武僧烤狗肉吃:还美其名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和尚只要吃肉就破了戒,干吗不写他们吃猪肉、羊肉、牛肉,非要写吃狗肉不可呢?

师答:佛教清规戒律中,佛教徒吃狗肉是最不敬佛的行为。

生问:可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济公哪里不平哪有我,少林武僧除暴安良: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好体现佛所提倡的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宗旨啊。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敬佛呢?

师答:真正礼佛的人,不在口头念佛,而在心中有佛。敬不敬佛,不看他们怎么说,而要看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怎么做。这是一种反衬法。作者写他们吃狗肉不是要否定他们,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肯定、彰显他们的善。

这类对话,考验教师的应对:除了吃透教材外,还得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二是设疑而问,发问者为教师,回答者为学生。即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紧扣教材,设问激疑,引导学生表达。如笔者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于是有了这一番对话:

师问:信陵君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救赵?

生1: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的姐姐为赵国平原君夫人。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于公于私,信陵君都必须救赵,所以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师问:他用什么方法完成了救赵的大业?

生2:窃符。他先“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因为魏王“终不听”,才不得已采用此策。

师问:谁帮他窃的符?

生3:如姬。

师问:如姬为什么帮他?

生4: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师问:如姬能帮他,愿帮他,公子知不知道?在这关键时刻,谁帮他出了这么一个高明的主意?

生5:“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只有如姬能帮也愿意帮公子。然而公子却不知道,这固然表现了公子急人之困、施恩不图报的君子之风,然而要完成救赵的大业,还非得如姬帮助不可。于是侯赢在此关键时刻及时帮他出了这一高明的主意。

师问:侯赢为什么肯帮他?

生6:因为公子礼贤下士,礼遇侯赢,侯赢“士为知己者死”。

师问: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却又将公子如何求如姬,如姬如何窃得虎符,公子如何与秦交战等等,一并从略。反而去大写公子如何去结交侯生,侯生怎样料事如神,怎样献窃符之策,怎样荐朱亥同行,朱亥又怎样欣然前往,笔墨大多落在门客身上。这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

生7:非也,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人方法,叫以宾拱主,类似国画里的烘云托月的技法。笔落宾客身上,光耀公子人格。

二、生生对话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在于为生生对话提供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互相对话、互相切磋。智慧与智慧碰撞,灵感与灵感交锋。因而在教学中,要找准契机,诱之以疑。学生若无疑,教师须善激,引导学生对话。如上《毛遂自荐》一文,上到毛遂与楚王定从于堂上,回头嘲笑同去的十九人:“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时,我问学生:“十九人待毛遂如何?毛遂嘲笑他们对吗?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你们觉得毛遂厚道吗?”学生多沉浸在因毛遂定从成功的喜悦上,没有太留意这句话进而质疑之。于是大家一同回顾十九人对毛遂的态度: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笑”而“服”而尊称“先生”,关键时刻一致推举毛遂,十九人待毛遂可谓善哉;而毛遂嘲笑起他们来毫不留情。

生1:毛遂是才智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

生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遂亦如此。

生3:史籍是据实辑录,情有可原。

生4:材料可以取舍,可以隐恶扬善。司马迁取舍不当,有损毛遂形象,实是一处败笔。

由上观之,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善于导疑,巧于点拨,于无疑处致疑,于“愤”“悱”处启发,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遇到比较大的疑难问题,教师更要为学生的表达铺路搭桥:如引导学生阅读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作品《长城谣》,重点在于体会远离故土的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铁锁雄关、边塞硝烟、沉重的历史寄托着游子对故土的如火的深情。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其中的诗句:“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是赏读此诗的难点,要真正读懂,就不能不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探寻诗人的情感起伏的主线,在这样一个感性的语境下,披文入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复杂情感和作品主旨,而不能凭主观臆断,为诗人的丰富内心世界贴上一个简单的概念化的政治标签,那无异于绑架了诗歌也绑架了诗人!于是我将席慕容同类题材的三首诗提供给学生:

《隐痛》: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子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 阴山旁

英雄骑马啊 骑马归故乡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生通过扩展性阅读和比较阅读后,于是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生1:诗言志,歌寄情。这首《长城谣》写于1979年,诗人少小离家老大难归,故乡的一切(自然也包括长城)都成了一种“模糊的惆怅”,对故乡的记忆尽管在自己的心底,“还有好多好多线索”,可是,她不能轻易去触碰它,“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故乡的名字,那是诗人“心中的刺”!

生2:她在那头,我在这头,故乡一旦成了千呼万唤魂牵梦绕终不得归的一个名字,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落寞与疼痛!

生3:这几首诗里的“故乡”何尝又不可以置换成“长城”这个意象符号呢?长城负载的许许多多民族与家国的历史悲欢和个人的恩怨,它的“无情”,它的“冷眼”,何尝又不投射在诗人的心上呢,进而生成“心中的刺”,积淀成“锥心的疼痛”?

生4:故乡的名字居然是我心中的刺,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试想,诗人面对故乡,面对长城,情何以堪?!这是一个何等美丽又何其伤感的内心情结!诗人在这里,袒露的纠结心迹,又岂止是一个炽热的爱国情怀可以简单概括的?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诗人为什么歌不成声,文不成篇的深层原因了。

生5:倘若有一种爱,超越了时代的悲欢,超越了家国的恩怨,走进了生命,融入了血脉,对故国故土的一切,刻骨铭心,难以割舍,然而如此情思又常常剪不断理还乱,那又是一种怎样纠结的人文情怀!

生6:这种爱,有些非凡,有些独特,——爱到不舍,爱到无言,竟至爱到忧伤,爱到疼痛,爱到包容一切,甚至爱到最后不能轻易地去触碰它,什么叫大爱无疆,什么叫大爱无言,在诗人的这首诗里不是可以找到生动的诠释吗?这首诗让我们直抵诗人灵魂最柔软之处,那里保存着一种纯然而又永恒的凄美之爱!

生7:海峡两岸60年的隔绝,是多么悠长的岁月,有多少沧桑和变迁。那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生8:这种隐痛,是海峡两岸很多人的隐痛,很多年的隐痛,是一个民族的隐痛。所以,她乡愁的悲剧,便成为历史和时代的一种悲剧。储存了故乡所有的岁月。生长着故乡的万里身躯。诗人的乡愁,亦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无眠的梦,无墨的画。

篇8

一、古诗词阅读

唐诗、宋词和元曲陪伴我们成长,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网站,进一步领略诗词的美好。首先“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这里不仅有最经典的精选,还有描写不同场景的古诗的合辑,比如描写夏天,描写月亮,等等。以后在作文中引用一下这些词句,绝对加分不少。再推荐“诗词名句网”(http://www.shicimingju.com/),这个网站是根据诗人的合辑排列的,要是对某一个诗人特别感兴趣,不妨通读他的作品过一下瘾,这里还有诗人的故事,了解多一些对于理解他们的作品还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从牙牙学语时听的《静夜思》还是到现在所学的李白杜甫的壮丽诗作,这些诗歌都带我们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波澜壮阔,其实在很多诗歌里面还有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故事待我们细细品读。

二、现代诗歌阅读

现代诗是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语言编织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扣人心弦。虽然现代诗比较年轻,但是还是有很多诗人,形成不同流派和多种风格的。怎么样?想知道得更多些吧,那就来“中国现代诗歌大全”(http://www.shigeku.org/xlib/xd/sgdq/),这里收录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各种流派的诗人创作,绝对能激起你的求知欲。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太专业了,那就再给你介绍一个平易近人的网站“九九文章网诗歌版”(http://www.jj59.com/shige/),这里的诗歌更贴近生活,相信也更能打动你的情感,比如“我该怎么感谢你”“花儿的心事”。如果你也有温暖的小情怀,就来这上面转转吧,说不定一下子就看到了感动你的文字。

三、歌词阅读

有人说歌曲是音乐和诗的结合,那歌词一定就是歌曲中的诗了。有很多歌词不仅押韵而且表达出了细腻刁钻的情感,我们时不时都要引用一下,似乎只有它们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这样,那平时遇到喜欢的歌词,为什么不积累一下呢?首先介绍“我爱歌词网”(http://www.5ilrc.com/),这里面有各种流行歌的歌词,大家可以根据歌手或者歌名查找,点开即看到,十分方便拷贝和欣赏。然后再来“中国原创歌词网”(http://www.cnycgc.com/),这里有热议的话题,各路神人的各种风格的创作。如果你突然也有灵感,或者对别人的作品有一些建议,那来这里就对了,让思想碰撞出更美的歌词吧!

四、英文诗歌阅读

篇9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问题;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经被广泛推广,它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带来了可能,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被应用在教学当中,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备课的负担,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喜欢。多媒体教学通常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授的内容以及学习的对象来进行合理的选择现代化的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良好的结合,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这一直观生动的形式,让传授的内容影响并传播给学生,做到较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当中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教师对这两种教学手段的良好结合,避免其消极影响,把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好。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有着极大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多媒体能为语文课堂创造更加活泼和新颖的效果。相比于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在教授课程之前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策略、方法以及顺序做好事先的准备,学生只需要被动的参与到其中即可。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视听的良好结合,使学生能够与计算机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课堂之上,能够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知道,通过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望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增强课堂密度,提高信息容量

多媒体的使用增多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它能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料并能随机抽取。如文学资料包括教学所需的背景、作者简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选题的其它作品等。如教师在教余光中的诗《乡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作者余光中的背景资料以及以“乡愁”为题的其它诗,教师也可以上已建好的校园局域网抽取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同时放在屏幕上,学生通过直观比较,很快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并能掌握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最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句子“乡愁是——”写一句话,选较好的习作通过幻灯放映出来供大家共享,并作简要点评。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既增加了信息密度,提高了效率,又使知识前后相连,加强了知识系统性,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诗歌。

(三)可以帮助知识的获取及保持

在多媒体的教学中,通过提供了一种外部多方面的刺激,包括: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的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达到让学生获取到即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的综合性的信息,相比于教师单一的去讲课要获取的信息量更大。而在实施这种教学的同时,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远优于传统教学。

在此,笔者认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只有科学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时所产生的影响,结合当前的教育理论的应用,在学生的主动性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强的动力参与到学习当中,并积极的发挥其主观作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追求容量轻视质量,追求效果轻视效率。

(二)教师盲目崇拜多媒体,忽视了教学的个性。

(三)媒体运用单一化,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频繁运用多媒体,冲淡了师生情感的沟通。

三、科学认识、合理改进,教学以生为本

无论从全方位还是多角度来看,多媒体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通俗地说,是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也就是所谓的“以学生为本”。教师应把教学的眼光放远一点,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最终是要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也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教学要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当然要将新的科学的教学观念应用与新的教学领域,将新的教学手段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科学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总之,多媒体课件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的使用它,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傅道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学生电教》[J].张杰 李艳华.多媒体教学的“适时适量适度”.2003.6.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现代诗歌 教学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中学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可实际操作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第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压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压韵。本诗隔行压韵,每节换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第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第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的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

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

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