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3 15:4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典诵读;民族文化;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许多学者都号召“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让孩子们从小与古典诗文同行,与圣贤为友,享受快乐古典人生,接受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圣古人的诗文。但如何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来弘扬民族文化,将语文教学与古典诗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境界呢?
一、运用电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为便于教学,每个教室都装有一台电视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为了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我们,购进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光盘,运用电视机图文并茂的优势,每天利用晨读十五分钟进行古诗欣赏,并利用中午进行古诗词的广播教唱。通过听、读、看、唱,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音乐的魅力,读的技巧,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
二、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统实用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课堂是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主要领域。那么,怎样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呢?
1.示范读。古典诗文,不像现代文容易理解,但有一定的韵律。学生刚接触新诗文不懂内容,读起来感受不到诗文的韵律。如果教师能示范读或配乐读,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朗读榜样,创造朗读条件,品味古诗文的优美,激发起学生朗读兴趣和信心。
2.引领读。为了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检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况,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节奏气势及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可在示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读或教师领读,让学生在领读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齐声读。齐声朗读能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能让学生很好地调整朗读速度,训练学生掌握自己的正常音量,发展学生朗读技巧,齐声读能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对那些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可多一些带读,并增加学生朗读的次数,齐声朗读的形式可以是男女同学分组读,全班齐读。
4.吟唱读。大多数古诗词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如《今日歌》《忆江南》,有的古诗是后人给它谱了曲,如《春晓》《锄禾》等古诗就是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谱的曲。在教学中,教师们能通过多媒体配上乐曲,引导学生进行吟诗唱歌,在吟唱中学生可采取多种吟唱,合着节拍摇头晃脑,合着节拍拍手,点动脚步,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手拿笔用笔杆轻轻敲桌面,笔杆和笔杆轻敲发出脆响如同乐器,吟中取乐,唱中背熟,既使他们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又使他们在享受优美的诗文之中,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三、采用竞赛培养学生诵读情趣
德国一位著名的医生说过:“六至十三岁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最高峰。”小学生诵读古典诗文,是赶在孩子心里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将跃然纸上的古典诗文,在孩子们最佳时机采用竞赛,培养他们的诵读情趣,以便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竞赛的方法:1.在班级学生中开展古诗文积累比赛,吟诵比赛,扮演诵读比赛。2.分低、中、高年级比赛,可以吟诗作画比赛,根据诗文自编自演比赛。3.在教师中进行古诗文教学比赛,意在检查教师方法,实质从中验证学生,学习情趣,所达到的效果。在比赛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诵读情趣高涨,求知欲望加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借用力量调动学生诵读热情
篇2
2007年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仅“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就有三道教育性强,形式新颖,实践性很强的试题。下面分别进行解说。
先说第3小题,题是这样设计的:
辩论台
小文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辩论会,正方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汉语魅力无穷。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而膨胀,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①汉语中有些同音词、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②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③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1)正方辩词的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__”改为“______”。(1分)
(2)反方辩词中的第______句(只填写句子序号)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试题解说
这是一道具有教育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试题。我们说,有关“汉语魅力”的话题是当前社会一个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从现行中学总课程中语文所占的比例看,实在太低了。母语的承载如此的丰厚,母语的传承却又如此不受重视。命题者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母语的魅力,引导考生热爱母语,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道试题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理念的精髓,引导学生步入一个更新、更美、更丰富多彩、更生动有趣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外辩论是展现个性风采的舞台,是拨开迷雾看清真理的钥匙。在辩论中,真的得到肯定,善的得到承认,美的得到欣赏,理性思维得到发展,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学到一些辩论的方法和知识。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语文理念的前提下不忘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说,此道题很值得推荐。
再说第4小题,试题是这样设计的:
表演厅
小刚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某剧团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因为从水浒传的“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试题解说
京剧是中华文化的国宝,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一是让考生了解和感受“京剧”表演中人物与脸谱的独特魅力,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二是命题者巧妙地把名著阅读贯穿和渗透在生动活泼的戏剧表演中,真是“一箭双雕”,妙不可言。
最后说第5小题,试题是这样设计的:
探究宫
小方搜集到下面一个有意思的图表,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探究。他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记忆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你就理解能力或创新能力对事业成就的重要性也发表了一点看法,你说:“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______。”
试题解说
这也是一道体现实践能力的好题。命题者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对事业成就与能力关系的正确认识。我们说“事业成就“即是实践的结晶,实践证明:①无论事业成就如何,理解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是基本不变的。②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创新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参考答案
3.(3分)(1)“膨胀”改为“高涨”。(1分)(2)②(2分)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66-01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精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
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篇4
此次研讨会探讨的主要内容有: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认为,“就清明节而言,感念先祖之恩应当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同时又说:“人们举行祭祀时,求福的想法多于感恩的意愿,只想着从神那里得到护佑和帮助。这无可厚非,但不够理想。我们应当将其颠倒过来,把感恩放在第一位,这样会提升祭祀的层次。”(《感恩――清明节的主题》)其他一些学者在讨论中也多次指出,今年会议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明节是一个追思和感恩的节日,清明节就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把清明节看成是中国民族的感恩节,这是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上的一个创新。
二、对清明节生命理念的礼赞
把清明节看成是中国的感恩节,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清明节蕴含了对生命的重视;这不仅体现为具体的、物质性的“生命”,同时还体现为抽象的、精神性的“生命”。把清明节看成是感恩节,就在于对传承生命的祖先表达感恩的情怀。
对于清明节所体现的生命理念,学者多有阐发。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认为,“清明节的节俗内容繁多,而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意蕴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清明节是礼赞生命的节日”,这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感通意识”、“寒食禁火的生命关怀意识”、“扫墓祭祖的生命承传意识”、“踏青春游的生命欢乐意识”和“插柳植树的生命培育意识”(《生命的礼赞――清明文化的价值意蕴》)。西北大学刘宝才教授则指出,清明节习俗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它特有的扫墓、踏青以及多种体育娱乐等节俗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清明节民俗文化的生命意识指“生命整体意识与和谐生存意识”、“生命可贵意识与生命担当意识”、“追求生命价值永恒的意识”(《清明节民俗的生命意识》)。河北经贸大学武占江教授则认为,“清明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鬼神巫术逐渐人文化的过程。从整个历史来看,清明节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命三维――过去、现在、未来――的深重礼敬,显示了中国文化中蓬勃的生命活力。”(《生命的三维:清明的文化意义》)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则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归结为“悲欢交融”,指出清明节有悲伤与欢乐两条情调相反的线索,“祭祖扫墓之‘悲’是节日的主题,踏青游春之‘欢’则是节日的重要特质,二者看似矛盾地统一在了清明节当中”(《三元归一,悲欢交融――唐诗所见清明节俗的文化意涵》)。对清明节生命理念的讨论,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三、清明节的精神价值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这表现在诸多方面。众多学者都从清明祭祖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激励后人人手论证。香港浸会大学吴清辉教授认为,“了解清明祭祖习俗中感恩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可以把一个中华文化传统的意义提升到维系社会以致团结民族的层面上去”(《感恩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则通过对云南腾冲县寸氏家族祭祀活动的考察,指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之清明祭祖活动中,始终贯串着既重感恩先辈,更重激励后人的文脉。其作用,不仅在奉先思孝,更在于促使子孙后世能光前裕后,既为家族添光彩,也为民族作贡献”(《清明祭祖:既重感恩先辈,更重激励后人》)。
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葛承雍总编则把清明民族感恩与文化遗产传承联系起来,认为感恩文化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也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前提、保障(《清明民族感恩与文化遗产传承》)。台湾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则从清明节的“清明”二字人手,认为其为“清洁明净”之意,从而追求学问、政治上的“清明”,具体从“‘科学’之要义在达清明之理”、“‘民主’之要义在臻清明之治”、“清明之道赖教育”三方面进行探讨(《达清明之理臻清明之治》)。可见,清明节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无处不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清明感恩文化的内涵、来源、特点
感恩文化是人们在对家族祖先、民族共同祖先的祭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先祖的丰功伟绩的追忆,人们缅怀他们,就是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本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人们之所以对祖先感恩,这与敬畏有关。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的几种表现,认为“敬畏”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报恩情怀,敬畏就是感恩的核心价值观(《敬畏与感恩》)。
感恩文化有众多的表现,清明感恩文化,即清明祭祖是感恩文化的核心,清明祭祖是从民族感恩上说的。对清明感恩文化起源的考察,首先就要考察感恩文化的起源,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陕西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认为感恩文化的起源与祭祀文化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祭祀文化起源于原始宗教,形成于三皇时期,在五帝时期则有较大发展,感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祭祀文化是同步的(《隆重祭祀祖先,振奋民族精神――论祭祀文化形成与清明祭祖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则指出清明感恩文化是伴随清明节的形成而出现的,清明节伴随“后世祭祀活动的介入,使之被赋予了强烈的人文因素”,而且“随着唐宋明清时期对清明节祭祀的高度重视,其感恩的文化精神也被做了进一步深度地开显。民国以来持续进行的清明节公祭黄帝活动,使这种感恩活动具有了明显的民族感恩的意义”(《“清明”的嬗变与感恩文化的意义开显――兼谈黄帝祭祀的“民族感恩”意义》)。陕西师范大学赵世超教 授还就清明节庆活动所蕴含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清明节是一个“送春迎夏”的节日(《浅谈清明节庆活动的原理》)。对于把清明祭祀黄帝看成是民族感恩,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认为这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在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都能起到号召作用;的兴起与之就有密切关系(《黄帝与》)。
对于中华感恩文化的特点,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认为有理性与人文性两方面,它与西方的感恩观比较起来,“表现在感恩对象是神还是‘有功德于民’的人或物、感恩是信仰还是理性、感恩是进天堂还是现实地成就理想人格及建设美好社会这样三个方面”(《中国古代感恩观的特色》)。
五、感恩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
家族感恩,即儒家孝道也是中华感恩文化的表现,感恩是儒家“孝”道内蕴的一种文化精神。对儒家孝道的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指出:“孝,超越了个体家庭,通过‘慎终’来达到‘追远’,这种追远,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也涵有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崇敬的意味”(《慎终追远在儒家思想中的意义――对古代儒家价值体系的一个个案考察》)。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则分析了孝的二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认为“子葬亲是出于内心的恻隐之心和亲子之情。孔孟所说,是孝的普遍性的基础”,而把孝同宗法制度联系起来,直接为宗法制度服务则是孝的特殊性,而且“孝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个方面,也反映在孝的内容要求上”(《孝的二重性》)。徐州职业技术学院张俊相教授则探讨了孝的境界,认为“中国古代孝的观念,在爱亲的基础上,推而爱家、爱国、爱天下,有着深厚的形而上的终极根基和内在的、非功利的超越意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至善之境”(《中国古代“孝”的至善之境》)。
学者们还对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孝道进行了分析。广州大学档案馆吴小强副教授就研究了《论语》和《孟子》的孝道思想,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建构和倡导的‘仁’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孝’的观念和行为,‘孝’的实质就是感恩”(《中国文化名著中的感恩思想――以(论语)(孟子)为例》)。此外,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指出,道教中也有丰富的感恩思想因素,老子“善”的思想就有感恩的意味(《论老子“善”的思想》)。
六、感恩文化的建设
对感恩文化的建设,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陆栋先生认为必须“要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超越的力度”、“要加强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借鉴”、“要重视感恩文化的制度环境设计与建设”、“重视整合中西文化中感恩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文化软实力(《感恩文化建设从何人手》)。青岛大学徐宏力教授等则通过对具体企业感恩文化的考察,认为感恩文化必须同现实联系起来、必须付诸于实践(《蓝海酒店集团“感恩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湖南大学肖永明教授则具体讨论了清明感恩文化的建设问题,认为应从完善清明祭祖的礼仪制度和更新祭祀方式等方面人手(《清明祭祀文化散论》)。此外,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认为黄帝不仅是汉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祖先,我们应该建立新的黄帝观和清明祭祀观(《感恩与少数民族》)。
篇5
这里是您宁静清新之旅的不二选择,漫步其间,浪漫的民族风情、脱俗的灵性山水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一朵天边飞来的云彩映红了田野,映红了村寨。绿水青山,水车竹排还有那七月的耍水歌女,宛若一条锦绣的织带,飘落的是歌、是舞、是情、是爱,欢快的壮家耍水歌响彻吉水两岸。雪白的水花四处飞溅,上万名游客与壮家儿女戏水狂欢,在一年一度的广东(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上,本刊记者采访了正在现场忙碌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蒋振江。
从他那爽朗的笑声和轻快的言语中记者就能感受到这位壮家汉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工作的那份执着。蒋局长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连山位于粤、湘、桂三省交界处,又是西江、北江、沱江的源头,可谓“三省界、三江源”。在这里您能闻到湖南的辣椒味、游览桂林山水、欣赏广东的粤韵。连山以山著称,以水取胜,以雾扬名,素有“神仙洞、桃源洞”之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由壮、瑶两个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面积1265平方公里,人口12万多,其中壮、瑶少数民族占65%。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是省内生态保护最完好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83.6%;是民族风情最浓郁的地方,既有壮族风情,也有瑶族风情;是广东省区位最特别的地方,“一水可以流三江、一脚可以踏三省”。
连山的交通条件正日益改善,境内G323线与S263线呈Y状贯穿全境,东出30公里直通清连高速,拟建的“二广”高速将经过连山县城,旅游交通非常便利。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有:堪称“广东九寨沟”的大旭山瀑布群、“一脚踏三省”的鹰扬关景区、展示原生态民族歌舞的福林苑、可欣赏天赐之美的奇石街;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马头山旅游区、金鸡山旅游区、金子山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小三江田心温泉疗养度假区、壮瑶民俗大观园、“七月香”壮家亲水广场等。
蒋局长向记者表示:连山将继续抓好大旭山景区建设,争取开通生态养生园项目道路,完成大旭山游客中心建设,瑶山菜馆开始营业,完成大旭山人员改制,拟成立大旭山景区管理处,加强对景区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抓好鹰扬关景区的修复改造工作,争取在G323国道永和路段开通时修复完毕,重新营业接待旅客。同时,加快金子山原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建设。
抓好宣传促进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和新闻媒体的合作,争取游客量有较大的增加,拉动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
抓好旅游招商工作,对小三江温泉、原生态民俗风情村等项目加大招商力度,争取下半年旅游招商工作有所突破。
抓好七月香壮家戏水节的有关工作,同时策划充分利用戏水节场地开展大型民族风情表演活动,打造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品牌。
加强安全生产和行业的管理,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抓好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挂扶工作及城乡整洁工程。
最后蒋局长表示:连山有原始的生态风貌、浓郁的壮瑶风情、独具魅力的三省边城风光、优惠的引资政策,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欢迎八方客商前来洽谈投资,共同开发粤北边陲这颗绿色明珠。
小贴士
大旭山瀑布群景区
大旭景区位于过山瑶世居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大田冲村,距县城12公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的旅游区,该景区于2002年被定为广东省首批旅游重点扶贫项目。
景区内森林茂密、古树葱茏,植物活化石桫椤以及大量的珍贵植物遍布其间;娃娃鱼、白鹇等珍稀动物时有出没。景区内空气清新,负离子每立方米可达10亿个,是一个难得的天然大氧吧。
篇6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证明自己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不仅需要的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有自己的丰厚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在古代之所以成为“天朝上国”、“大唐帝国”,不仅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军事作后盾,而且更重要的原因它是文化的输出国、思想的输出国。历史记载,日本、越南、朝鲜等邻国从中国引进了文字符号,才演绎出它们的文字。而儒家思想更是辐射东南亚,甚至影响了全世界。在今天,这个经济飞跃、人才横溢的时代,纵观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时侯,便对精神上的追求层次将会要求更高。因而,世界各国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精神财富,时代呼唤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沐浴着先人的文明遗风,感受着传统的文化熏陶,作为莘莘学子,我们应责无旁贷地继承古代文明,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我们看见了先哲们的睿智:读屈原,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司马迁,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铁史丹心;读李白,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清风傲骨;读杜甫,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沉郁雄浑;读陆游,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精忠报国;读辛弃疾,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壮志难酬。我们敞开胸襟迎着“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雄风,高唱“满江红”;我们用心聆听“心事浩茫连广宇”,渴望“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教训中猛醒,又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感召声中奋起!同学们,请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吧!它涵咏在唐诗宋词中,它回荡在天问九章里!我们用琅琅书声,把它根植在心田,我们用心血浇铸,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万年长青!
今天,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迈进了新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的竟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精神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熔铸在一起,焕发出勃勃生机。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绐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伟大的教导,有力的感召。同学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承担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为了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必须珍爱这份宝贵的民族遗产,认真学好中国文化,领会其中的丰厚人文内涵,汲取精华,为其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让它永远流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份永不退色的珍宝。
柴河林业局第一中学初一:陈冬睿
篇7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五人墓碑记》、《陈情表》等;高三年级的《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篇8
[关键词] 民族音乐文化;感悟;聆听;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86-02
[作者简介]张萍,淮南市大通区第三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摇篮。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中小学音乐教育摆在了重要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体现音乐的教育功能。试想,如果我们忽视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大家都不愿意学胡、笛子,都学习钢琴、小提琴,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还会有人了解吗?我们还能谈得上有民族精神吗?所以,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做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自己深刻的感受。
一、抓住音乐本身,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其民族性
纵观音乐史,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都是各个国家中最杰出的音乐大师的作品或是具代表性、民族性的作品。例如俄罗斯的“强力集团”,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临终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的作曲家――肖邦,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心系祖国,创造出享有世界声誉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他还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波希米亚新音乐之父”。又如我国江苏的《茉莉花》,新疆大型的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湖北的《龙船调》等,也是各具特色,都带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这些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并流传至今,足以证明民族的才是最具特色的,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当今,很多歌曲都采用了民族音乐元素,如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就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片段。就连美国大片都开始采用“中国元素”,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的音乐已经走向世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其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灵魂。
二、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真知
一提到“民族性”,人们往往觉得话题太大。其实,它无处不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音乐本身,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体会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性。
例如,歌曲《长江,我的家》中唱道:“……长江是我的家,长江是我的妈妈,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长江长江是我的家,长江是我的妈妈,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华夏儿女心怀祖国,心系母亲河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稍加点拨,民族大爱的教育就在这小小的音乐课堂中缓缓流淌,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又如歌曲《嘎达梅林》,这是颂扬蒙古族英雄的歌曲。教师可借助教授这首歌曲的机会整合资源,在课堂上呈现蒙古大草原的辽阔与壮观、草原儿女的豪放与热情,以及蒙古勇士为了保卫疆土如何英勇奋战……自然地展现出中华大地多样的民俗风情及英雄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的特点。学生们既感受民族精神又学习音乐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课堂中所追求的吗?歌曲《爱我中华》,吸收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素材,其中“赛”,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教师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领悟到不同民族的人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共建祖国美好明天的伟大创举。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把民族性的话题进行了渗透。再如歌曲《乡间的小路》,教师可让学生尽情畅谈自己的家乡,由小家及大“家”,让学生领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教育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应为祖国兴盛而努力读书。
三、合理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擅长于传达情感,有强烈的感染力、表现力。如果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人的内心情感,达到教育、传承、弘扬的目的。
例如,教授《小燕子》时,可利用动画音乐去让学生聆听音乐、辨别音色,同时也可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不要浪费粮食,长大了要报答和孝敬父母等。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将之在课堂中有机渗透,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会更好。同时,可加上教师自编的律动节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悟人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在欢乐中陶冶情操。但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能看起来很热闹,而律动节奏不协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才是有效的手段。
教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看动画、阅读故事、欣赏电影电视等,辅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四、面向全体学生,为创新而传承,为传承而创新
在音乐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让学生都去学胡、笛子等民族乐器,而是让学生去了解、学习我国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只有在了解、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去创新,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例如,民族歌曲的调子高,很多同学没有嗓音条件,故学习的兴趣不浓,这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教师可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对学生分组进行教学,帮其选择不同的民族音乐,再结合流行音乐通俗易唱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其主动接触、互相影响,直至学生们爱上民族音乐。
每一位学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利用音乐“润物细无声”的功能让音乐成为传承与创新的纽带,带领大家共同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中寻找民族的根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传承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身上的责任。教师只有做好传道者,才能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而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只有充分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了解了祖国文化的根,才能去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未来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篇9
表1 部分历届奥运会主题歌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团结、进步的一个伟大的象征。奥运会主题音乐将抽象的奥林匹克思想具体化,用具体的乐曲和歌词来体现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在历届创作的奥运会歌曲中,各主办国都采用不同的创作理念及手法反映奥林匹克精神,同时融入本国的历史事迹、民族文化等,传达奥林匹克精神。奥运音乐已不仅仅是一个使人容易识别的,体现奥运会这一特定体育盛会精神的图形符号,而是在一定层面上能反映主办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人文特色的文化载体。
1984年第23届的洛杉矶奥运主题歌是中国观众最早听到的一首奥运会主题歌,也是当时国际上最畅销的单曲之一。
第24届夏季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这首旋律动听的电子乐是传唱最广的奥运歌曲,由当时韩国最著名的组合“高丽亚纳”演唱。在全曲的末尾,加入了经典的朝鲜民歌《阿里郎》的歌词,是东西方文化结合最为成功的奥运会主题歌之一。
第25届夏季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永远的朋友》,演唱者莎拉・布莱曼、卡雷拉斯。两人将英语和西班牙语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打造了这首著名的奥运名曲。
第26届夏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主题曲《登峰造极》是一种简单的民谣风格。创作者认为,简单的就是宏大的。格洛丽亚・伊斯特芬,这位曾经曾经因车祸险些瘫痪的女歌手,她靠脊椎植入钛棒才能重返舞台,却顽强地用出色的音乐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她勇敢、坚定地追逐梦想的精神无疑跟奥运精神相得益彰,所以,当她用自己颇有特色的略带沙哑的声音唱出“有些梦想,永远不会消失的时候”,全场听众无不为之欢呼喝彩。《登峰造极》后来还入围了当年多项格莱美奖提名,成为了格洛丽亚・伊斯特芬的代表作之一。
第27届夏季奥运会,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主题歌《圣火》以一种沉稳、大气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呈现。值得一提的是,跟前两届奥运会歌曲强调国际合作不同,悉尼奥运会的歌曲均由本国音乐人创作。歌曲从前奏开始采用交响乐伴奏,以管弦乐、电钢琴与爵士鼓为基础,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音乐氛围。作为奥运会的主题歌,它也采用了稳妥并接近民众听觉习惯的作曲方式。主歌以轻交响式的伴奏稳步推进,辅以并不突出的男声合唱。这样进行到第二段,男女的群体和声在一瞬间变成了副歌最重要的伴奏,人声完成了和弦的几个组成音,并把男女声音不同的特点运用到了不同的音高上。在骤然转变的瞬间,取得了一种厚积薄发般的效果,甚至在某一两个小节的旋律与和弦上给人一种并非相同歌曲的错觉,然后迅速回到原歌的调式上,推行着激情与热情。这是一首对主题阐述得很明确而且成功的歌曲。在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场合,再加上Tina Arena那种高亢而又浑厚的嗓音,让这首歌曲轰动了世界。
第28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主题歌《海洋母亲》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主题歌。这首歌曲几乎全由人声来演绎,配器节奏也由人声模仿。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另类气质其实是比约克的一贯音乐风格。然而,这首颇具争议的乐曲却与雅典奥运会“回家之旅”的主题十分吻合,是对第一次雅典奥运会及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回归。比约克用自己天籁般的声音,契合雅典奥运会的寻根意味,赞美了雅典城的神秘与崇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雅典奥运会梦回百年的神韵。
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我和你》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它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和收获。整首歌曲饱含中国元素和国际风格。乐曲旋律通俗易懂,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使用了中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创作手法,节奏平稳、情绪平和,与开幕式所表现的“和”的主题很贴切,但曲中没有一味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音调,而是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及文化内涵和国际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突出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的音乐主题。两位歌唱家将中文和英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同唱英文部分作结,既表达了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又体现了奥运精神。
音乐与奥林匹克的结合,传承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音乐民族文化。奥运会主题曲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奥运文化,甚至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奥运会的音乐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又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共同点在于: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世界人们所歌颂和向往的。因此,奥运会的主题歌的音乐创作和取材所表达主旨往往就是歌颂和平、友谊、团结、和平、正义等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理想。一首首奥运会主题歌是全世界的、全人类的,虽然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有着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在这一刻,奥林匹克精神将大家的心融在了一起。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和谐社会;精神家园;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32-01
十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在我们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建设和谐文化。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确把握传统文化建设方向 广泛开展和谐文化创建活动。
一、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以及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不管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涵义和标准做怎样的理解,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二、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人们多从现代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从传统文化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反映达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谐”与“和”古义相同。从此来看,“和”也就是顺。和谐社会应该是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的社会。最早将“和”与“谐”联系起来的文字资料是《左传》:“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意思说八年时间,九路诸侯,像一曲美妙的乐曲,和谐动听。由此可知“和谐”的本意是指音乐的合奏旋律。各种器乐与声乐,在同奏同唱时创造出来的美好动听的共鸣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称之谓“和谐”。由此又逐渐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等诸多事物协调共处,相融一体、创造美好的状态,就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用“和”与“同”相对立,否定了单一排他所造成的发展机能萎缩。所以“和”又有反对绝对同一,反对简单服从,主张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义。
根据“和谐”的涵义,我们可以对和谐文化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 协调共处、相融一体、创造美好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成果。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思想活跃,包容万芳,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
三、要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建立理想社会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