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17:3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雪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7、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连处士墓》
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1、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14、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15、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16、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17、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孟郊《商州客舍》
1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9、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踏莎行》
2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2、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23、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南乡子》
2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6、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白居易《村雪夜坐》
2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9、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张义方《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2、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3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5、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6、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7、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3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4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1、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李九龄《寒梅词》
42、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43、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4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4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48、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9、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5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52、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韦庄《钟陵夜阑作》
5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54、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杜牧《独酌》
55、天山雪后海雪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5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5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58、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雪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5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6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描写下雪的诗句2
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1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12、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4、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15、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1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7、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8、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19、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屈原《九章》
20、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2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23、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24、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25、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王士祯《春不雨》
26、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张衡《四愁诗》
2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8、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29、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雪诗》
30、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1、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九思》
3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34、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姜夔《暗香疏影》
3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36、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37、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38、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钓雪亭》
39、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屈原《九章》
40、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佚名《信南山》
4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4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3、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折杨柳》
44、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5、江上雪,独立钓渔翁。——李纲《望江南·江上雪》
46、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7、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48、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49、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50、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51、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52、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53、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刘禹锡《更衣曲》
54、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苏轼《放鹤亭记》
55、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56、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5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5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篇2
王晓智
冬天里的雪花漫天飞舞,犹如从天上撒落下来的鹅毛一样,慢慢地飘到地上,给冬日里的大地披上一身银装。
下雪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欢乐的时候。因为雪一停,他们就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抛雪球、打雪仗。如果有一片大的冰面,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冰面上滑冰玩雪。这些娱乐活动都是因为有了雪花,冬天里的雪花给寒冷的冬日平添了一份乐趣。
篇3
《雾都夜话》首倡了一种鲜明的“写实”的风格,通过凡人小事来阐述生活道理、认知社会人生。这样的“写实”风格也延续到其后的电视栏目剧中,如四川台的《经济麻辣烫》、湖南卫视的《新闻故事会》等。从节目形态来看,栏目剧并非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对电视“纪实”本性的继承和创造性发挥,是一种“具备了栏目规格和属性的电视短剧”。①
当然,“写实”或者“纪实”并不意味着电视栏目剧将所有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件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它是在已发生的新闻故事的基础上,将电视剧艺术和纪实本性相互融合,从而进行戏剧化的演绎。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素材转化为话语,故事演变为新闻文本,从而构建出关于某一叙述对象或叙述对象系列的一整套、完整的话语呈现,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叙事”。
罗伯特・艾伦认为,“在当今世界,电视是最多产的叙事媒体”②。而电视栏目剧,无疑是最典型的电视叙事形态之一。所谓叙事,也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③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文本三个层次。我们将从叙事者身份、叙事的时间性、叙事视角等层面探讨电视栏目剧这一叙事文本的核心问题。
叙事者身份
无论叙述文本要展现什么样的新闻事件,它必然要创造出一个“叙述者”形象,并且符合其文本的叙述语境,通过这个“叙述者”所铺展的叙述话语,生活事件才得以被语言所展示。叙述者一般分为三种:缺席叙述者、隐蔽叙述者和公开叙述者。
电视栏目剧意图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好故事,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出现了缺席叙述者和公开叙述者两种不同的叙述者身份。电视栏目剧的编导作为隐蔽叙述者,并不公开出现在电视画面中,而是隐于“幕后”,通过镜头语言的选择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叙事倾向。而活跃在电视栏目剧“真人秀”表演中的“演员”则是文本公开的叙述者。电视栏目剧为了真实还原百姓身边的故事,采用了“真人秀”的表演形式,除了一些客串的明星大腕外,老百姓的故事由百姓自己来演。于是,大量的非专业演员构成了公开的叙述者身份,叙述着他们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如陕西电视台推出的《狼人虎剧》,不仅讲述了西安人自己的故事,还凸显出浓郁的古韵秦腔西北魂。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通过东北人生活中的点滴,展示当代独特的东北文化精神,重树东北人豪爽、热情、仗义、厚道、淳朴的整体形象。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电视栏目剧中,公开叙述者的声音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普通公众对于生活的感性认知,隐藏其中的还有栏目剧编导的叙事倾向,但这种倾向巧妙地成为隐性的言论,从而模糊了其所代表的媒介属性。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书》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叙事者必须创造出一种完美的形式,并由这种形式去“架空媒介”。“架空媒介”是说成功的叙事应该让人忘掉媒介的属性。而电视栏目剧正是通过公开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营造出视听,在这种视听的狂欢中,缺席叙述者潜移默化地将节目的意旨,即某种社会价值或道德思考传递给受众,从而完成了叙述者叙述故事、组合信息、传递观念的功能。
叙事的时间性
时间性是叙事话语与非叙事话语的根本区别。正如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浦安迪教授所指出的叙事文“侧重于表现时间流中的人生经验”。④电视栏目剧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其传播的内容也大都是具有时间顺序的事件序列,其节目形式为依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对新闻事件序列所进行的重新组合,因此,电视栏目剧必定属于叙事语篇,它也具备以下的叙事话语特征。
叙事的时效性。叙事的实质在“寻找失去的时间”,即通过对“过去的事情”的叙述,把一段已经失去的事件凝固或保存起来。⑤叙事文本中所叙述的事件,实际上已经是过去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作为电视栏目剧,其叙事要求抓住“现在”,因为对于受众而言,“现在”是最能吸引其投入精力、兴趣的时间概念。所以,时效性,即新闻文本所叙述的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闻叙事文体常用各种手法和策略建构事件的时效性,如新闻语言中的“现在”和与“现在”相关的其他词汇,又如电视镜头中的“记者现在所在的位置”等。
电视栏目剧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在于它用新闻的眼光反映生活的变化,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件。因此,我们在栏目剧中可随处看见最新鲜的新闻事件。杭州出租车提价后,《绝对OK》马上就找来一头牛,上面像模像样地放了个计价器,众演员围绕着这个主题,表演了一则短剧,说出司机、乘客各自的心里话。
叙事的频率。叙事学里的频率由事件频率和叙事频率组成。事件频率是指这个事件本身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事件的次数就是事件的频率。叙事频率是指叙述者讲述的次数,有一次性叙事、重复性叙事、分头叙事、不完全叙事等。
作为“平民叙事”崛起的最好例证,电视栏目剧顺应了大众文化的语境,从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寻求对社会人生的解答。由于电视栏目剧的题材多是关乎家庭伦理、人生百态,如家庭、婚姻、两性关系、劳动场所、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方式、社会交往等问题,这些题材在叙述中难免会遭遇琐碎化、娱乐化的瓶颈,所以电视栏目剧常采用一次性叙事的叙述方式,用陌生化的方法来写高频事件,从而达到低频的效果,即将那些发生频率较高的时间以一种低频化的描述方式站在受众面前,以求最大程度地展示新闻的“新”。
“陌生化(defamiliarzation)”原指艺术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重新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新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感觉的一种方法。⑥从这个角度上说,新闻事件对叙事者和受众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对于受众很陌生的事情,可能对于文本叙事者而言是很新奇的第一次,反之亦然。文本叙述中如采用陌生化的手段可以给叙事者和受众都造成一种重新推理和重新审视的过程。
而对于一些侧重于传达宏大社会理念层面的题材,电视栏目剧多采用重复叙事的叙事方式,这种重复叙事不一定是一个人的重复叙事,也可能多人重复叙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这种叙事方式往往可以通过密集的频率在短期内追求一种信息的纵深感。如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365夜》栏目播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80集电视系列栏目剧,该剧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实故事为背景,以“百姓故事百姓演、真实生活真实人”的艺术形式,采用重复叙事的叙事方式,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平凡故事中,从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油盐酱醋中,提炼“八荣八耻”主题,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从而达到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播效果。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作者把体验到或认识到的物质世界转化为文本世界的基本角度,也是受众接受、进入这一文本世界的角度。“视角是有限定的叙述。视角的宽窄以人物所知的范围来确定,便是个性视角。”⑦
电视栏目剧的叙事视角是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关注的是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普通公民生存状态、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从而达到“小视角折射大社会”的叙事嬗变。这种叙事视角的草根化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现实生活,能够使受众在这些故事的演绎中找寻到生活中的原型,并从中找到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模拟感觉。其次,满足了受众的补偿心态,公众在社会转型期间遇到的问题、挫折在观赏时得到了疏解和宣泄。如电视栏目剧《成都情事》的获奖短片《电话里的痛与爱》,把镜头对准弱势群体,以一个打工妹的变化和一个公用电话摊老大爷的注目为线索,呼吁社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叙事视角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过程中,文本写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⑧。电视栏目剧的叙事角度能给受众提供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并由此来理解现实世界,进而实现蕴含其中的“文本价值”有效解读。
注释:
①吕艳丹:《电视栏目剧的边缘生存》,《市场观察媒介》,2006(10)。
②罗伯特・艾伦:《再说TV,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46页。
③蔡之国:《新闻叙事学刍议》,《新闻记者》,2005(10)。
④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6页。
⑤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00(9)。
⑥⑦董小英:《叙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62页、69页。
⑧杨义:《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篇4
[关键词]生态美学;宜居;宜人;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65-05
[作者简介]金 雅(1965—),女,浙江台州人,文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理论、文艺学研究;(浙江杭州 310018)郑玉明(1975—),男,山东泰安人,文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中西文论研究。(浙江杭州 310014)
Title: Modern Livabl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aesthetics
Author: Jin Ya & Zheng Yuming
Abstract: Basic criteria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reflect on modern livabl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aesthetics. Modern livable cities may have their own individualities, glamour and images, and form their own features in terms of designing eco-landscape, forg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humanity symbols. There is no need for a unified model for modern livable cities. Modern livabl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aesthetics should focus on dynamic and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nature and humanity) system and the comfortable feelings as a result of it.
Key words: eco-aesthetics; livability; amenity;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dynamic harmony
宜居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追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资源、能源、交通、住房等问题会变得非常突出,这会使城市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压抑与不自由加剧,由此,“宜居”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人筑墙以为城,买卖以为市;城市是人的创造物,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宜居”与“宜人”实质上也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生态美学为我们考察城市宜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生态美学强调的是和谐,它重视人、自然、文化的和谐之美,宜居城市的理念中无疑也包含着对这种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国内,一般而言的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它并不限于探讨作为生态实践活动的景观设计、环境美化等,因而与西方偏重于作为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的“生态的美学”(Ecological Aesthetics)有明显的区别,更多地指向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①具体地说,“生态美学应该是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①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宜居城市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注意人与自然、文化的生态和谐之美,尊重自然、敬重文化,使城市生活满足对生态和谐的追求。生态,原本指自然生物与周围自然环境处于有机整体联系时的生存发展状态;后来泛指生命存在与周围环境处于有机整体联系时的生存发展状态。从人这一生命存在的角度来看,生态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互相依存、有机共生,即人调控自己的生命欲望,以实现与自然、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生态美学非常重视生态中的生命和谐,它是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和谐所建构的自由审美尺度。宜居城市作为既能够便捷地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给人带来强烈的精神愉快享受的现代都市,无疑应该是实现了人与自然、建筑、文化的高度和谐的,从而生态美学就可以而且也能够成为考察宜居城市的重要视角。那么,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宜居城市的理念,它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生态和谐之美呢?
一、自然生态景观的多样与敞开
城市原本是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构起来,高度聚居的人群是城市生态结构的主体,这使城市生态系统形成大容量、高密度和运转快的特点,也可能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特别是城市化的现展,使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的不平衡更为突出,造成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宜居性。被污染的空气和土壤、脆弱的供水系统、有限的人工绿化、严重的热岛效应等等,使得城市生活变得不再舒适宜人。宜居城市所追求的给予城市人生活中的身心舒适性,必然要求调整、改变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的不平衡,协调、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篇5
【关键词】极课大数据 民办高中 教学研究
一、民办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河实验中学是无锡市一所民办高中,青年教师缺少教学经验,老教师缺少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中年教师课务繁重,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厚,学校整体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其中,作业批改仍停留在手工批改的方式上,耗时耗力,效率低下。成绩的统计处理上,仍是人工操作,较为繁琐。通过极课大数据的研究与实践,基于互联网+教学的思想,成功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可根据极课大数据的学业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从而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利用信息技术引领教学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意义极为深远。通过初步研究和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想法,在此交流,经验共享,希望能为广大老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极课大数据的功能特点
大数据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学校中教与学的信息集合,是一套应用信息技术开发的学业采集与学情追踪反馈系统,国内领先大数据智慧方案提供方,国内个性化教育和智慧的第一品牌。
1.出卷简单
极课系统提供“上传WORD题干和空白答卷”两个模块。教师可根据试卷题目数量、设定分值和题型编入信息,答题卡自动绘制,然后保存、导出PDF文本答卷,及时。在组卷时,也可链接学科网、学大题库中对不同题型进行筛选题目,组卷后,极课软件可以根据试卷结构自动生成答卷。
2.操作方便
极课系统可以嵌入word软件,操作便捷。极课平台里提供了年级、学科、测试类别、卷面版式(A3、8K、A4、16K)选择,教师可根据作业和考卷模式自由选择。
3.身份直观
将年级、班级的学生名单按照极课学生号、学籍号、姓名、性别上传电子表格后,平台将会按照学生的名单智能划分到班级,点击相应的班级生成学生二维码,并用专用的不干胶打印,贴在答卷二维码框内。该二维码就是极课软件用以识别学生身份信息的“眼睛”。
4.阅卷高速
教师批改主观题时,不改变传统习惯,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评分栏中用红笔画圈起分值即可。将纸质答题卡放入阅卷仪,找到的试卷名称,阅卷,然后上传成绩。
5.分析精细
极课大数据软件,对每一次的测试会有精细的分析。班均分、客观题、主观题均分、小题分,高频错题得分率,电子表格等一系列数据作详细的统计。
6.诊断到位
极课大数据件对学生名次排序升降、成绩成长曲线、阶段性知识模块得分率,高错题类型会做出细致的分析,为个别化教育可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可根据学生的错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作业本。
三、极课为教师减负
通过极课大数据的实践,教师只需批改主观题,答题卷的批改和以往相同,批改时并不改变老师的原有的批改习惯,只是在计分时,将学生本题得分在评分栏中数值圈一下即可,主观题全部批改好,将学生的答卷进行机读阅卷,上传成绩至云服务器,精细的分析会自动生成,特别方便。从而避免了繁琐的工作,为教师的工作减轻了负担,为教师的教学研究赢得大量的时间。极课软件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是“省时、省力、省心”,其作用不可估量。
四、极课为教学助力
1.促进学科教学的精准化
传统的作业批改、阅卷与成绩的统计,只是在宏观上的有个了解,并不能反馈出每个题的得分率,仍停留在模糊的印象当中。通过极课大数据的“逐题分析”,在综合试卷中,每个题型的正误情况可细化到具体人数、学生姓名,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薄弱知识,更加准确了解自己学生的问题所在。
2.为帮扶教学提供依据
为突出我校小班、微班品牌,能较好的适应层次性教学的转型定位,很好的研究小班、微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研究迅速提升他们成绩的科学方法,以极课大数据的数据为依托,明确帮扶学生的切入点,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小坡度帮扶后进学生,实现真正的分层教学。
篇6
一、大数据在高校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一门人工智能网上课程受到各方热烈欢迎,190多个国家约16万学生参加学习,2万多人通过此类考试,获得认证。我国也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试点微学位、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新举措,推动信息化进程。在大数据时代,视频成为主要载体,翻转课堂可实现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区分,距离不再是问题,在学校之外也可以学习;等等。面向服务、面向创新和面向过程成为教育的重点,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共享、学生个性和天性培养成为教育发展趋势。
二、大数据时代下摩擦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实施的思考
关于摩擦学教育理念与实践,应该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如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精准教学,为什么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等。摩擦学是比较重要的专业课、实践课,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并ρ生未来就业影响颇深。选修摩擦学课程的学生基本分为三个阵营:①研究方向与摩擦学无关但有兴趣的研究生;②研究方向涉及摩擦学的研究生;③研究方向主要为摩擦学的研究生。从选课的学生类型来看,每个个体的学习动机与环境是不一样的,学生为什么选修这门课程?这可能需要收集他们的各自研究背景、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数据等方面内容,建立学生学习数据库。主讲老师查看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不断改革、调整教学策略,给出匹配学生能力与需求的作业和试卷,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教学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自主学习方面,网络将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从而获取相关数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而在教学方面,相关数据将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大数据将使学习变成一种服务。大数据时代下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可以在任何可以联网的地方学习,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寻求有效帮助。而到学校学习的目的,则主要是做作业、答疑、讨论、考评等。同时,对于摩擦学教学来说,摩擦学涉及面较广,尤其是与摩擦学相关的案例中,搜集的数据越多,对摩擦学企业案例的分析预测就越准确。单靠老师力量所掌握的数据毕竟是有限的,鼓励选修此课程的学生、企业相关设计人员甚至社会上对摩擦学有兴趣的人员共同参与,可为摩擦学教学提供各种企业案例。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可在讲解摩擦学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教学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丰富摩擦学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提供海量资源。
三、大数据时代下摩擦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大数据改变了高校教与学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优势,我们在摩擦学教学改革方面可得到以下启示。
(1)个性化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选择听课。大数据能使学习和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运用数据可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创新的学习计划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教师能获取更加全面、丰富的数据信息,能够了解何种教育方法对学生最有效,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帮助。学生则可以得到教师更好的指导和支持,进而提高学业成绩。
(2)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域选择提供给便利: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网络,将课程教学视频根据教学安排上传至网络,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对于经常在外出差的研究生而言十分方便,可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生须完成规定的学时,实时查看每次课后作业、测试成绩;对不合格的作业,教师要告知学生重做,实现学习者和教育者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准确判断与鉴别,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
(4)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建立课程微信群进行交流。教师将作业、要求、提醒等信息及时到网络和交流群中,引导及督促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5)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对学生从学习、考试等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析过程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以实时调整课程难易度。根据学生特点突出个性化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可帮助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过程。
(6)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和学习引导者、督促者、帮助者、考评者。
四、结语
大数据的兴起,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观念的变革。我们须及时适应形势,转变观念,推动摩擦学教学的变革与发展,使摩擦学教学和学习的个性化成为可能,培养出更多在现代高端装备的设计、研发及应用中能熟练运用摩擦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高素质、创新型及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数学教师 教学能力 开发能力 指导能力 反思能力
新课程改革指出现代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生命在于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了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是学生藉以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的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教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的“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虽然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
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篇8
一、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正确教学观
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的最大变化,是教学观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侧重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系统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实的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重要事件,需要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从而达到提升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确实在高考中分数较高,且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相对较强,掌握的历史事实也很严谨。但这样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对很多历史知识仅仅能够知道,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则相对反馈较少,不能够熟练应用。国家进行本轮新课改的核心主旨是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注重历史学科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讲的错误教学方法,转而给学生留有一定探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度了解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文化生活中。
二、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做好以评促发展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在评价过程中也存在较大弊病。如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均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较高则皆大欢喜,学生的卷面分数较低则表现出不悦和批评的态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评价属于一门综合学问,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如果在给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仅仅从分数层面来进行判断的话,仅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识记能力,而历史学科学习所要求的能力均很难得到体现。本次新课改在评价方面的变化相对较大,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淡化分数,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判断,利用学生的进步度来判断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其实早在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教学观中便已经开始对评价进行改革,但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对分数的迷恋,使得现实高中阶段的学科改革举步维艰。如何平衡高考分数与现实学生能力的发展依然是时下高中新课改的主要研究课题。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使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生物学具 新教材 探究活动
生物学具主要包括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实验材料设备、电教设备等。初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增加了大量实验等活动课,课改也要求教师采用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避免过去单一的、模式化的、不注意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在生物学具的使用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具的操作,除了达到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等,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外,还应该加强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适应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一、选择配备生物学具的原则
生物学具可以区分为观察实验材料和自然制作材料两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学具,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采用低成本学具,可以采用生物材料,也可以设计模拟实验,例如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实验中,所用的材料不过是硬塑料方框、粗细铁丝,用环型塑料片代表磷酸,用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学具的选择、制作和准备,选择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学具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如让学生理解某一个科学概念、了解某一个生命过程等,使用的学具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例如在高中教学中运用“DNA复制及蛋白质复制磁性演示块”进行教学,既能演示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种类,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模仿操作,又能将DNA复制及蛋白质合成过程以直观、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又如“昆虫”一课,在指导学生建立“昆虫”概念的过程中最好使用实物;在知道学生运用“昆虫”概念进行辨析时,则只需挂图或投影片就可以了。
2.使用的学具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注意仪器设备的美观、整洁。课件、挂图、影像资料的趣味性等,或尽量使所用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出乎学生的意料。
3.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足够的关键的材料。如“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鼠妇,并尽量选择个体大,活力强的个体。“测定种子发芽率”要保证选用健康、完整的新种子,并具有较大的数量。新教材在实验设备和材料等学具的经济实用和可选择性上,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教学条件的不平衡性,尽量使绝大多数实验在使用常规的仪器条件下即可完成,药品基本上是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替代品,尽量做到低成本,使实验和演示简单易行。所以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选择或制作学具。
4.注意安全性,尽量采用安全性能较好的学具,采用安全的演示或实验方法,作好防范措施。
学具选择好后,还要先进行检查、整理、擦洗,以保持学具的整洁、美观。要计划好演示或实验的顺序和方法,做到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复杂的教具和实验,还要提前进行试演,并要有安全措施,以免造成损坏或丢失。
二、学具操作的环境创设
新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引进学具,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既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除了给每个学生支持鼓励,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外,还要加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去。当学生操作学具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有意义的活动,观察他们的进步,他们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并鼓励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或者即使补充学生所需要的材料,为他们扫除活动中的障碍。其次要给学生足够宽松的活动空间,学具的操作不仅仅是单一的手的动作,而还要配合其它感官活动,边看、边听、边想、边问,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必不可少。可以说,给学生宽松的活动空间,可以让学具的操作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就改变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演示学生看的模式。例如,讲授“酶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这两个实验,教师只需在旁指导学生操作的程序和注意点,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哪只试管产生的气泡多?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水解?并就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酶的性质”。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通道打开后,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加,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也能更好展开。另外,组成4―6人左右的协作小组,让同学们在观察、实验中互相帮助,默契配合,可以让各种性格的学生取长补短,形成探究研讨的活跃气氛。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都是在新教材中出现的典型的需要小组协作的观察、探究活动。学生在群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激情和动力,在学具操作中敢想、敢动、敢说,培养出与人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运用、操作学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新教材学具的操作一般倡导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充当援助者的身份,当学具在学生面前呈现时,教师的任务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学具材料的相互关系,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常识,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当进入探究的实质阶段时,则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在操作时应该注意的有:
1.掌握学具操作的时机。各类学具,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时机不相同,在开始阶段,要呈现材料供学生观察、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在探究研讨阶段中,则要让学生围绕问题根据设想选择学具,并探讨其可行性。最后将学具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验证设想并进行总结。
2.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学具操作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行探究做好引导工作,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摸索。在教学引入阶段,将挂图、模型、新鲜材料或多媒体技术材料及教师的讲解结合,抓住学生兴趣已被激发的有利时机,结合上述学具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出探究活动的假设结果。在学生研究实验方案、尝试做出设想时,教师适当向学生提示探究活动中有可能用到的学具,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也可以提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看插图,围绕问题和假设展开小组研讨,指导他们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最后的研讨阶段,一般要让学生脱离学具材料,摆脱对直观材料的束缚,最终形成概念或掌握规律性。例如在“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这一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插图、文字,然后观察准备好的两种不同种类花生种子的大小差异,通过协作小组分工合作用尺子或其它工具测量出一定数量花生仁的长度,并绘制曲线图,通过曲线图来得出结论:a.大花生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波动的范围有限;小花生的长度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范围同样也有限。这种波动是由于环境条件(如栽培条件)等后天差异引起的。b.大花生的平均长度大于小花生的平均长度,这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最后再通过小组间引申讨论,让学生自行解答课本中的4个问题,得到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
3.处理好科学性和表现形式的关系。学具当中的挂图、模型、生物实验中的实验材料、多媒体技术的虚拟实验等,一般在形态结构和大小比例上都应该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实物和标本也必须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这就是学具应当具有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或引起对某一部分的注意,或者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具有一定的不同于实际事物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模式或示意性的挂图、模型、仪器及课件等,为了便于观察和理解,往往要采取一些变形、变位、变色和趣味性的处理。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时,挂图、演示仪器,课件等都是将人体的动脉和静脉分开表现在人身体的两侧,而实际上人体中大的动静脉是伴行的,人体的毛细血管遍布全身各处,而在学具上只能表现出部分器官的毛细血管。人体的静脉血是暗红色,而学具上往往表现为兰色。所以,在运用学具进行说明时,必须特别向学生讲清楚,以免引起学生错觉,造成错误的概念。
4.及时提供帮助。在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中,仪器使用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实验技巧。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就需要老师提供及时的帮助,亲自做出示范,确保学生的正确操作。还有的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就偏离正确的方向,有必要在适时做适当的提示。还有一些实验,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实验的最后效果不明显,原定的实验方案行不通,这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醒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排除故障完成实验任务。象原来采用的规定学生按照老师要求一步步模仿操作的方法,束缚了学生手脚,不利于创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尽量避免。
四、学具使用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1.语言智能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学具使用过程中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同时提倡让学生多说,教师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由学生口中说出来,比如观察或实验中的现象、结论,课后的总结等,都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来完成。
2.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只有带着目标去观察,突出观察的重点,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其次要有一定的顺序,才能清晰地、全面的观察事物,例如观察花的结构,可以让学生有下而上观察花柄、花托,在由外及里观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最后在观察两个或多个事物时,还应该注意对比性,例如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比较出两种种子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强调注意事项并加强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对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做法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创新精神。
4.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协作小组内,选择具有较好基础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探究活动或观察过程中,由组长协调各成员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并通过分工合作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允许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各自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观察结果等。让学生在积极踊跃的氛围里完成观察或探究。
5.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现象或演示过程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或者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启发学生自己针对某一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进行交流总结的过程,这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6.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学具运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对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加以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使学生学会自我小结,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结束语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该按照所用学具的特点和要求,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1.教师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所要使用的学具进行分类编排,按照时间顺序拟订好使用方案,根据难度和所需时间确定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情况不断改进。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听取学生的反映,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篇10
化学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化学学科的知识,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应有一定的语文、数理等学科的知识,还应有一定的哲学和逻辑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素质是化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化学教师利用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取决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能力。能力素质是化学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化学教师的能力素质归纳起来应由五个方面组成。
一、准确地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指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心理规律,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只有准确了解情况,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地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的心理规律看,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了解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兴趣。其次,根据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去进行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心理经常处于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钻研能力上:(1)概括教材能力。依据课标的变化,按“少、精、活”的原则,对教材内容加以舍取、增删、进行规律化、系统化的处理。(2)准确地掌握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能力。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弄清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3)探索与创造能力。对教材的质疑与改造,对知识进行筛选与补充,对概念、原理、规则、规律予以具体与形象化,对较难知识予以简化,对习题进行删改、综合与补充,对实验予以更新补充,等等。(4)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从教学论的观点看,钻研教材和课标不仅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验与直观教育的安排,教学原则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采用,知识的质疑、考查与考核,语言的表达、板书设计、习题的处理,以及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等都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要熟悉每一知识的基础是什么,它与前后知识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哪些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难以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易于理解的如何处理,难于理解的如何突破,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有步骤地按程序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能力
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使认知系统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能力,使学生在上课、辅导和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法则。它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其主要表现是:(1)启发诱导能力;(2)归纳、演绎能力;(3)分析、综合与概括能力;(4)表达能力;(5)分析、推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化学实验能力,等等。
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讲练得当,在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做到多样灵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探索。
四、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的能力
化学的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延伸。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而且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知识广度的理解,以及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化学的课外活动与课外阅读,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养成善于自学、勤于思考与探索的习惯。
五、具有对知识不断更新探索和完善的能力
当前,化学科学知识的“新旧更新周期”在不断地缩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老化”了的化学知识。所谓更新知识,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同本学科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的新知识掌握过来,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
探索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阅读、思考、分析等去寻求和发现未知真理。化学教师不仅要对化学知识的新领域进行探讨,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实验和探讨,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