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4 01:0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1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一音乐课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一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1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在教学《当兵的人》这首歌时,就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一、导入的环节,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为了谁》深深吸引学生,接下来指导学生欣赏并理解歌曲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为谁而作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我以“兵”为线索展开教学,采用了聆听与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在初听歌曲时,我出示问题:歌曲的情绪特点是什么?复听时,提问:歌曲的体裁是什么?就课堂实效来看,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划一划4/4拍的指挥图示或者利用学校现有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将会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也是本课的不足之处。当讲解“进行曲”这一概念时,我采用了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让同学们边踏步边演唱,从而更真切地感受进行曲的的特点。但这教学环节美中不足的是歌曲的音调对部分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当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声线及时作出调整,应该会取得更好的实效。

三、拓展的环节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亮点:我为同学们播放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片段,还伴有背景音乐,而背景音乐正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曲。我设计意图是:一是想通过聆听,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进行曲”的认识,加深印象;二是想通过视频,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目睹军人那种高大、威武的形象,激发他们对军人的崇敬之情。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歌曲《当兵干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和平年代的军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就更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感知,我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美。此外,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学生自然、愉快地掌握音乐知识,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初一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2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显示: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凭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站在讲台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0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教师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初一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3一,本课教学我把唱歌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歌唱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节奏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所以我鼓励学生先读歌词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歌词,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加以节奏与旋律便能逐步入境悟情。学生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能较好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较好熟练演唱。

二、在器乐教学,尤其是初中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对器乐演奏的学习,只有在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逐步对乐器产生兴趣而至熟练、和运用。八孔竖笛在音色的掌握上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吹奏出较好的音色。我试用几种方法后,采用先训练呼吸然后练乐器的方法。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吹出圆润的音色。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

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全面指导学生的广度还不够充分,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篇2

《贝壳之歌》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演唱内容。是一首优美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旨在让学生在愉快优美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的参与二声部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为今后的合唱学习打好基础。但音乐课又不能单一的去表现,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二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给学生多听的机会,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所以在导入新课前我就让学生欣赏海边美丽的景色同时感受新课音乐。对于这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

开始部分从他们熟悉的乐曲导入,通过复习《金铃铛》,加深 3/4拍拍号的印象,同时为歌曲学习作铺垫,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对于二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来说,要从多方面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尊重学生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课堂上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贝壳之歌是一首旋律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学生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但我们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二声部的演唱,所以在学习新课前我把二声部旋律单独拿出来作为发声练习单独训练。结果,学生学的很轻松,效果也非常好。音乐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感受音乐的美,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感受美好的事物。也要通过歌曲的学习来丰富孩子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这堂课,我还设计了丰富的打击乐器伴奏。课堂上学生对打击乐器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尽情的唱啊,敲啊,呈现出一片开心的画面。而且,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课前设计的效果。

篇3

一、注重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案例一:有的老师是这样执教人音版第二册《海》: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音乐前奏)看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海(出示图片:美丽的海岛、沙滩、鱼儿、贝壳、等)。音乐家叔叔编了一首很美的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去学生学唱歌曲……。我则不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快到什么地方了?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海》音乐的前奏)你能把这些声音模仿出来吗?(学生用动作和声音模拟海边的各种声音:海风:呼—呼—、海浪:哗———、海鸥:哟哟哟哟、海浪抚摸着沙滩:沙—沙—。汽笛:呜———)老师:“可有时候这些声音常常是同时发出来的,你们能让我听听吗?”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分组、分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指挥下用动作和声音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立体音响:海风:呼—呼—,沙滩:沙—沙—,海浪:哗———,汽笛:呜———,海鸥:哟哟哟哟,海浪: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反思:我这样的教学善于仔细分析、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整合教材的内涵。先创造和提供开放式、趣味性的大海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和表现出海边的各种声音,再由浅入深,巧妙地将各种声音进行组合,在游戏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多声部的音乐,为今后学习和感受多声部的歌曲打下了基础,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维和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坚持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把握教材的特点,合理设置音乐的三维目标。显然,加强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目标真正起到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案例二:我在新授《共产儿童团歌》这首历史歌曲时,由于学生感性理解不够,因而无法准确把握情感,演唱不够生动。为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稍作了调整:给学生简介了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用电脑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苦难画面,还给学生观看了《红孩子》的录像片断,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少先队员的前身就是儿童团员。共产儿童团曾在革命历史时期发挥过重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就理解了乐曲的内涵,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自己已是威武的儿童团员,在战争年代,学知识学本领,救国民于危难之中。当然,演唱起来也就铿锵有力真实感人了。

篇4

最近,我一改以往的教学过程,把学习音乐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课一开始,老师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他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我趁势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用学习的结果指导歌曲的学唱,这样学生课前学习的音乐知识在本节课里得到运用,学习过程非常轻松,知识掌握得也较牢靠。以四年级上册歌曲《愉快的梦》一课为例,我采用了这种方式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弹奏乐曲(《愉快的梦》),并用手轻轻打拍子,听完后告诉老师是几拍子。当我弹完,学生纷纷发言:“三拍子。”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说:“我们刚刚听到的乐曲是‘两组’三拍子构成的,即六拍子。”我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了拍号“”,并告诉学生,它的强弱规律基本上是三拍子的重复,只是把第四拍变成了“次强”成为“强、弱、弱、次强、弱、弱”。接着让学生轻拍身体来感受这个强弱规律,并合着音乐拍一次。然后我问学生:“‘’这个拍号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举手回答:“‘8’是什么意思?”我板书之前学过的拍号“”、“”问:“这里的‘4’是什么?”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我接着提示学生:“以此类推‘8’是什么意思?”学生恍然大悟:“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我抓住时机板书出《愉快的梦》前两个小节的旋律“3 3 321│5・ 5・ │”请学生演唱,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把这句唱准确了,我让这些孩子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唱。接着又板书曲谱“5 5 542 │1・1・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唱好了这两小节。我在最后一小节的两个“1・ ”处加上连线,告诉学生现在这两个“1・ ”只能唱第一个,但要唱够六拍。我顺势提问:“那么这条线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连接作用。”我又把连线画在“542”上,接着问道:“那这几个音又要怎么唱呢?”学生发现,加不加连线对这几个音来说没变化,那么为什么又要加上连线呢?我在这两小节下面加上歌词“轻轻荡漾”,学生很快就发现,“荡”字是用三个音来完成的,所以加上了连线。我将知识点一语道破:“这个连线在这里表示连接,一字多音时就要用它表示。”至此,本节课新学的音乐知识便已水到渠成。我把剩下的简谱让学生自己学唱,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得非常快。

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以前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中要求,既要启发学生又要有适当的讲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是什么知识,所以要怎么样唱,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正如一句话总结的: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也会忘记,让我自己去做,我会永远记住。

2.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在学生唱歌的过程中随意打断学生,让学生的演唱被迫中断,这与打断别人说话是一个道理,是一种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也难怪学生这时都不愿听老师讲解知识。

3.没有做到以音乐为本。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丰富学生情感为主。如果在学生学唱歌曲时,不时地停下来传授音乐知识,不仅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情绪低落下来,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唱出的歌就必然会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尽可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始终能积极地参与老师设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

4.音乐知识的讲解没有做到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复习巩固、启发引导和层层剥笋的过程,学生见到的只是一片树叶,而非枝繁叶茂的大树,更别说一片森林了――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正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难于理解消化,所以总是容易忘记。老师在讲解音乐知识时要有宏观的架构,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

蹇菊华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

书 讯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音乐教育家曹理主编的《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系列丛书现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依照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新版初中音乐教科书编写而成。教科书中的每个单元,编者都分别请两至三位名优教师设计出三至七篇教案,并附上点评文章。每篇教案及点评均以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为目标,因此该丛书的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欢迎各位教师选购。具体书目如下:

名 称 定 价 开 本 备 注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上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下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上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下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九年级上 暂无 A4 2014年7月出版

篇5

一、教学理念混乱

当前由于教学改革处于过渡阶段,在初级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混乱状态。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教”,侧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一切以教师为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分数的地位,重视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重视学生的识记能力,重视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能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重点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改变原有分数万能论的认识。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的位置,更多地依靠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增强。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升,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竞争力、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相对薄弱。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希望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相对落后的部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胜任今后的社会竞争,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教”,新课改重“学”,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数的地位,而新课改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两种教学理念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国家及教育部门虽然强调新课改的地位,但由于很多老的音乐教师已经习惯于原有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让其完全采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因此,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教学理念混乱。音乐教师应贯彻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理念混乱的状况,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的主导与主体不统一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的主导与主体混乱的现象。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占有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一切演唱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辅助器乐的选用均由教师决定。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权利的拥有,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打骂、侮辱、处罚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新课改希望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希望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对学生进行以辅导为主的教学,多数音乐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授课,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大问题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的音乐知识。为完成这些现实教学目标,很多初中音乐教师便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普遍的便是语言法、直观法、纠错法。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某种角度上讲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习得一定的音乐知识,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短期内确实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长远角度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育人目标没有太大作用。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和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学生音乐知识的培养相对欠缺,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增强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注意新教学方法的采用。

篇6

一、音乐欣赏课的功能反思

1.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高中生已经接触过音律,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在形成发展阶段,音乐欣赏能力一般仍然是不足的。正确的音乐欣赏能起到陶冶情操、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为高中生欣赏美,对美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加“正能量”。

如: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2.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音乐欣赏课能有效地缓解、放松学生疲惫的身心,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实验证明,美妙的旋律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刺激中枢神经,能让人愉悦精神,振奋情绪,使疲劳得到有效缓解。

3.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还可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音乐,懂得节拍、节奏、旋律等,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提高鉴赏能力。

5.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作品背后的知识。像贝多芬的《命运》,创作于1803年到1812年,这段时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期,作品将贝多芬内心尖锐的、无以调和的矛盾和多种多样的对立情绪波表达得淋漓尽致,艺术成就上达到了思想更统一、主题更集中,形式更严谨的新的高度,成为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而名垂乐史。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的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三、音乐欣赏课课堂管理的反思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合理掌控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对学生不是恶意、不成熟的表现可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

四、音乐欣赏课课后活动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篇7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过去,我与其他一些老师一样,音乐课只是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反复在想,究竟谁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为了配合老师吗?经过课标的深入学习,我明白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能是主导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再把知识点设计成小坡度、多台阶,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实”,然后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级一级地登上去,在不知不觉中尝试到探究的乐趣、失败的苦恼,最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积极打造精品课堂

在自己的音乐课教学中,经常不免出现随意、离散、低效的现象,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无论从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还是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看,都需要达到课堂整体结构的最优化――经济而高效。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和精品课例。打造精品课堂也是每位教师一直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在唱歌教学中,我利用上网查寻,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与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机会欣赏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和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习歌曲的动力;或播放歌曲的MTV,让学生领略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及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制作简单的课件将所要欣赏的歌曲与画面串联在一起,同学们即有了听觉的享受,又有了视觉的感受,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单调、枯燥的听觉为主的教学方法,使每一堂音乐课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三、大力提倡愉快教学

篇8

1.哲学视角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实用主义的视角提出,立足于教学实践,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即强调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说明音乐的学习更在于实践。因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2.代表人物

戴维•埃里奥特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哲学家,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1995年,美国学者戴维•埃里奥特在其著作《音乐问题种种: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教育哲学,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音乐教育哲学置于具体的语境,以独特的视角解读音乐的本质和价值。

3.哲学主张

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的主张上看,戴维•埃里奥特基于对过去的哲学思想敏锐的反思,在汲取前人哲学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为音乐教育教学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他认为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强调“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这一主张有助于促进高师音乐教学从理论到行为的转型。戴维•埃里奥特主张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突破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上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局限,引导音乐教师运用实践哲学观去指导自身的教学,使得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实现。戴维•埃里奥特的这一哲学主张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增长。另外,这一哲学观还特别强调“音乐行动”是受制于情境的,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得到知识。

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较多,哲学理论教学因素的地位在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占据有利地位,这与忽视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指导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早期师范教育主要是借鉴苏联、日本等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方面单纯地模范他国教学模式较为常见,没有形成自身的教学体系,更别提音乐教学特色理论的研究了,尤其是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呈现出智育化倾向,教学目的以纯知识和纯技能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也制约着我国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显然与我国古代“善民心,感人深”的乐教思想相违背。加之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主要问题在于过分注重智育,没有考虑到高师音乐教学的师范性这一要素,所培养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难以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在知识运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和漏洞。近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王耀华教授之《世界民族音乐》中“尊重多元文化、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提倡音乐文化认同”的理念的传达,马达教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和“反思性教学与音乐教师教育”关系的剖析,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与出版,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影响。在我国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实践部分也有十分明确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领域之三一——“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发挥哲学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了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指导音乐教育改革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开展“多维度”音乐教育,强化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意识

开展“多维度”音乐教育,强化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意识,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多元文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发展趋势,而音乐是人类的表达方式,从来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性。埃利奥特以为,相比“实践”,“多维度”(multidimentional)一词更能概括实践哲学的精髓。“多维度”体现在:音乐与音乐素质的概念是开放的、多层次的;对于音乐作品可以有多方面的的理解;音乐与音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的价值;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利用音乐哲学实践理论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音乐教师而言,只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的重要性,强化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意识,才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活动,为学生开启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大门。具体说来,注重对音乐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将师范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提高音乐教师对实践哲学观的认识,以便为开展“多维度”的音乐教育提供思想基础,进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再现

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再现,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埃利奥特认为,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这种音乐素质包含了听赏素质,“本身既是知识又是行动”。音乐素质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是非语言的“知道如何去做”(knowninghow)。音乐素质是开放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根据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并且是情境化的实践。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理论课学习,对高师音乐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师音乐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放在首要地位,通过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和再现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采用一系列包括示范、训练、辅导、阐述等教学策略,使理论知识、师范技能、职业道德共同发展,从哲学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从音乐教育哲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等来推进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

3.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音乐的制作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音乐的制作,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是从哲学层面对音乐教育进行理论剖析,根据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音乐课程应该是反思性的音乐实习课。也就是说,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活动高度结合,以反思性的音乐实习课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增长。这一主张,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实践定位;二是准备与计划;三是情景化的教学行动;四是教学评价。对从事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种音乐制作活动,使这一哲学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具体活动中,具体活动将音乐实践理论这一抽象的理论研究具体话,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具体说来,在实践定位上,高师音乐教师的音乐制作活动应定位于音乐实践,突出实践在音乐制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计划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游戏贯穿,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具体授课中实践创造活动。在情景化教学行动方面,整个游戏活动从节奏要素开始,到旋律创作并填词,都应有具体情景为依托。此外,教学评价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也必不可少。高师音乐课程的评价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与方法,使知识的学习与测评当堂完成。

四、结语

篇9

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十几个班,众多的学生,使我一下子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但我深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经常和同年级老师交流,上课时多留心,现在我不仅掌握了哪个班旋律感好,哪个班节奏感好,哪个班的表现欲强,就连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我也能基本了解。这样我才能作到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我教的年级跨度比较大,所以格外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突出音乐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创造音乐。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我多用鼓励的方式,尽量避免说教,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使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喜欢音乐。

作为老师,上课是最重要的,上学期公开课就反映出很多问题,比如,课堂的组织,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跟网上的优质课学习,多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多在课后进行反思。

篇10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92-01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音乐新课程在实施中收获,校正中前行,喜悦与困惑交织着。作为走在音乐教学前沿阵地的一名教师,曾为一节节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而喝彩,也替一个个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而惋惜。

也就是在这一声声叹息中让我思考: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质量观未必能引起老师们的同样重视。随着轰轰烈烈的课改形势发展,有特色的音乐课教学实例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有形式没内容、矫枉过正的课堂教学现象,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由此看来,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和研究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上好实实在在能“接地气”的音乐课。

一、设计课堂模式与本地区实际相接

我在初中学校教学《猎人合唱》时,按照常规模式设计了在教学新歌时先跟琴唱谱3—5遍,再跟琴唱词。但在教学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跟琴唱谱,出现了教师“自娱自乐”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状况我只好边弹琴边分句口头示范,学生一句一句机械重复跟唱,总算是勉强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课后认真反思这次课,主要是我本人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学生实际,一味追求形式,教师自身准备不足却存在想要好好表现自己的心理。其实偏远地区中学的学生音乐知识极其贫乏,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识谱,因为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便开了,也只是课表上有。面对这种实际,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训练,少耍花腔。

在这次课后我吸取教训,在八年级其他班教学《猎人合唱》时降低难度,把学生跟琴唱谱改成跟琴用“啦”“噜”等拟声词哼唱旋律。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设计课堂活动要与音乐学科原则相接

“活动”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在不断拓展深化,课堂气氛也在不断宽松而和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然而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难免就会有一些疑问产生。在这看似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有效性又有多少?音乐课堂上老师到底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学生从音乐课堂又到底学到些什么?目前的音乐课教学不乏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形式互动,追求表面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而音乐课的特点决定了音乐首先要通过听觉来感受。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提问要与学生实际相接

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音乐文化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但是,由于各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及各班的学习基础能力也有差别,音乐素质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课堂提问不能以偏概全,既要面向优秀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底子差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基础较好的不断拔高,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缩小差距。所以,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否则,课堂上全是优秀学生的实践基地,会大大打击认知水平较低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地会使课堂变得没有生气,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可结合具体实际,对差点的学生提问一些知识回忆、能形成联系之类的记忆性问题;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提一些综合应用、分析理解、总结评价之类的认知性问题,真正形成课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