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大全范文
时间:2023-03-30 02:1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式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深化 社会实践 促进 大学生 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14-02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1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广义的社会实践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在校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历,使大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达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最终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机的目的性角度出发,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可分为6类:1)教学辅助类;2)勤工助学及有偿类;3)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类;4)科研能力培养类;5)国防、军训类;6)社会经验类。
1.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2.1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与行动统一的载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是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弥补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全局意识、缺乏创新意识等不足因素。活动过程中,队员们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并逐步掌握如何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执行工作实务等一整套处理日常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将加速知识的消化,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1.2.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
近年来,在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有待进一步健全的前提下,部分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显得束手无策。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机关、企业和社区的工作规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使其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以便做好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1.2.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的现实需要,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认清国情,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大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到西部、访军营、进企业,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2.4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作为“象牙塔”内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促进自身独立性和个性发展,提高创新与就业竞争力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将不仅是时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2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形式,能使大学生在校园外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长足发展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
各高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校级、院(系)级重点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广大学生只是一般的号召、要求,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和指导。除为数不多的这些重点团队外,其它团队实践形式普遍比较简单,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参观企业、或三下乡劳动等。因其本身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又比较松散,形式主义较浓,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2.2 组织指导缺乏规范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将社会实践活动当成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专门工作,一般是通过学校共青团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普遍重视校级、院(系)级重点团队建设,而且集中组队的规模不大、数量不多。活动中对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未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2.2.1 实践结果缺乏实效性
由于把社会实践看作季节性的社会活动,为了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必然会强调活动的声势和新闻效应,使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实际意义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近年来,有些高校一味把社会实践“搞大”,追求轰轰烈烈的出发场面,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形式宣传多,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收获、效果宣传少,给人产生有名无实,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2.2.2 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高校长期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有的只重视校级、院(系)级重点团队的成果或简单的按学生实践登记记录情况来简单考核。在评估过程中,大多数仅仅依据团队的调查报告、实践报告,然而部分学生以抄袭来应付,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2.2.3 指导老师缺乏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大多提倡应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将会极大提高社会实践的意义。但由于没有对社会实践教学及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编制、培训,使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队伍处于临时应付、流动性强的状态,缺乏工作的连续性、积极性。
3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究
在国外,实践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经验有助于国内社会实践的发展。国外大学的实践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认识实践和以课外活动为依托的操作实践。国外大学在实践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归纳有以下几点:
3.1 注重课程改革,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他们认为,大学必须根据人们的需要,迅速地适应各种变化,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实验课、习题课、见习课的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开始就讲授课程内容,而是先介绍课程内容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鼓励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方案或实验报告。
3.2 高校与社会联系紧密,鼓励学生创业
在创办科学院,加强与产业界联系的过程中,大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学生创业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二是直接创办公司、企业,如惠普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研究生惠莱特和派卡德构思和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更是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3.3 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外大学课外活动之多、范围之广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这些课外活动有学术活动和非学术活动,有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常见的学生活动有讲座、沙龙、俱乐部、学生模拟法庭、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弥补了课堂的不足,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增添了情趣,是学生实践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4.1 加大宣传、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机制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建立健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考核、奖励等制度,保证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4.1.1 加强社会实践管理的规范化
学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党政明确社会实践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团委、各院系团委及社会实践社团)的作用,抓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训,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4.1.2 整合社会资源
学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是保证其育人效果的社会基础。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实践活动的桥梁作用,把学校的科技育人资源与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化整合,建立起高校和地方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发展。
4.1.3 做好实质性成果的指导
诸多调查表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兴趣很高,但许多学生对社会实践如何开展十分茫然,甚至不少学生不知实践报告、科技论文如何写作。因此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有必要开设社会实践方法讲座,组织社会实践宣传队,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着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4.1.4 合理处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保障社会实践质量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实践活动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内容可考,保障实践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安排进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完成一定次数的课余时间和暑期专题内容的实践活动。
二是与评优挂钩。规定只有获得当年实践学分并且时间考核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评优,并把它作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之一。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可争取学校和社会的特别扶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4.1.5 完善社会实践网络信息化
该系统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激励体系、信息反馈系统等,实现社会实践信息的网上运作,加强社会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学生能够通过上网了解社会实践的有关文件、制度、基地情况,查询实践岗位;教师通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科研项目,寻求合作对象。
4.2 围绕专业、社会热点问题,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2.1 强调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
通过动员、学习、讨论逐步使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好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面上的宣传发动,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式参加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活动后,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实践结果;组织总结交流,深化教育效果。
4.2.2 深入挖掘传统活动的潜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要着力挖掘传统活动(如三下乡、义务支教、社会问卷调查等活动)的潜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新的内容,创新形式,形成新的亮点,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贴近群众焕发新的活力。
4.2.3 更加注重与专业的结合
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
4.2.4 活动的开展深层化、多样化
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活动:一年级组织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二年级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切入点,开展以“三下乡”为主、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相结合的实践道路;三年级结合专业实习、就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等,开展社会实践、科技活动与职业训练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
4.2.5 注重活动的时效性
社会实践的实践主题必然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并以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所需为追求目标。今年,全国各地,围绕北京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展开了热情的奥运文化、改革之风宣传,可谓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氛围。将大学生手中的知识和文化更好地带进人民之中去,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社会公益性。
参考文献
[1] 蔡景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 陈超,邓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篇2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44-02
一、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1.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方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自立与自强的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对我国观念形态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外来文化入侵有高度的警觉意识。具体包括:一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就是大学生应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高度警觉意识。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高度警觉意识,就是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外来文化的源源渗入时,一方面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消费观念等;另一方面又对外来文化入侵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坚决的对以强权形式向我国输出、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否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实现文化“入侵”和“占领”的文化帝国主义说“不”。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外来文化影响高校文化安全的表现
1.对大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外国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学好外语成为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高校对外语的过分重视和崇尚潜伏着外来文化对高校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危机。俘虏女大学生芳心的韩剧、来势凶猛的日本动漫、老少皆宜的好莱坞大片通过原声放送配以中文字幕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听觉系统,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外来语言,并不自觉地模仿运用。高校学生中托福、雅思考试的日益升温,日语、韩语的大行其道,尤其是学生中脱口而出的“SORRY、MY GOD、YES OR NO、卡哇伊、欧巴”等无不显现着外来文化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影响的痕迹。
2.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人,更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参与者。但全面推进改革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不可避免地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加上当前中国的改革确实面临教育、就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环境等大量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在有图谋的错误舆论引导和西方思潮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不清、价值观模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前途悲观等错误倾向,更有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侵蚀下缴械投降的。这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冲击着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日常生活方式是思想文化的外在表现,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广度、深度的拓展,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日趋增强。外来文化,尤其是欧美、日韩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过度渗透,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西化,诞生哈韩、哈日一族。圣诞节里意义非凡的苹果和挂满彩灯的圣诞树,情人节里价格暴涨的玫瑰花,随处可见人气爆棚的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星巴克,充斥大学校园的日韩装扮、破了洞的牛仔裤……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文化全球化加剧,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存在盲目崇拜、迷恋,进而跟风的倾向,并因此而自诩为“潮人”。中华民族不拒绝好的外来文化,但也绝不接受恶意的阴谋的文化入侵。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外来文化泥沙俱下、大量涌进,严重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并潜伏着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危机,使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改革的深化、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国家复兴大业的兴衰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的入侵更加隐蔽,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外来文化入侵的重灾区,大学生是外来文化入侵的重点人群。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深化改革中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义务,承担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
三、深化改革背景下需全面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1.重视大学生汉字的学习与传承教育。现在中小学教育都已经将经典诵读和书法课作为必修内容,因此在大学除了开设大学生人文这一必修课外,可以考虑开设汉语言文字必修课,专门讲授汉字的发展历史和传承,鼓励学生开展汉字文化寻根之旅,使学生对汉字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汉字的兴趣和热爱。
2.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学教育。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和形成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以诗词曲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学。现代大学生往往热衷于网络小说和影视剧作,但对传统文学却知之甚少。高校应该加强引导,以课堂教学、主题讲座、板报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氛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
3.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重视的引导。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国统一或地方和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热衷于过洋节的大学生不少,且对洋节如数家珍,而对中国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却仅限于“吃”,春节吃团年饭、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传统节日在大学生面前显得苍白而尴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势在必行。如高校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要求W生春节参与准备团年饭、元宵节自己做汤圆、端午节亲手包粽子等,并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撰写实践报告(包括对传统节日的探究、参与的过程、活动感悟等)。
4.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深化改革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高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外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高校要有全员育人和“大思政”的视野,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鼓励所有高校教师都要发掘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利用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源,通过讨论、辩论等视听冲击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活动中主动承担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们刚刚度过了暑假,在这秋季里,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全体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祝福大家在新的学期里工作顺利,学习优秀,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今学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总体说,就是要在更高基础上继续做好“四基地一窗口”这篇大文章,死死咬住这一目标不放松。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办学品位,把二中办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品牌学校。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理念,让从我们这里走出校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强大持续的发展后劲。我们还要更多地向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知名学校学习,向国外一些有创新的高中教育学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办出每个孩子都适应的内涵丰富的品牌教育。
比较具体地说,在今学期间,我们要继续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是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首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关键在教育,振兴教育关键在教师。一所名校要名师来支撑,没有一定数量的名师,不能称其为名校。还是要提倡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艺双馨。因为人格是要人格来培养的,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
二是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获取大面积丰收基础上,认真探讨尖子生培养路径。大面积提高,我们确实做得不错,十一五期间连年全面超额上级下达的教学指标。我们办学不光是为了高考,但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它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但培养拔尖人才苗子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继续做好高中生源基地初中部的工作。继续坚持在“办市最好的初中”定位基础上,发扬二中传统,彰显二中理科特长优势,使同学们在进入高中后具有强大的持续发展的潜力。
四是大幅度提高中加班办学层次。今后五年,中加班要更加努力地探索教育规律,提高办学层次,把好招生关,做到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让更多孩子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就读。要树立雄心壮志,向着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冲刺。
五是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系统,开拓德育工作新领域新高地。要创新形式,使不同年级的德育主题活动或系列活动,既有二中的特色、传统,又融合时代精神,收到更理想的育人效果。
六是继续做优做活具有二色的学生社团工作,让社团活动成为同学们终身的美好记忆。今后五年中,我们要通过打造一批和谐社团、精品社团,来带动其他活动开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七是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努力建成数字化校园。这是品牌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要让先进精良的科技设备充分发挥作用。
八是切实做好总务后勤保障工作。立足于服务,牢牢树立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观念,真正把教学大楼、行政大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服务,推向“宾馆化管理”和“宾馆化服务”的高水平。
九是综合治理常抓不懈,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老师们,同学们,今年要做的具体工作也很多,今天我要与同学们交流的中心话题,是“没有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幸福’,是不完整的幸福”。
第二个体会是,没有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幸福’,是不完整的幸福。
我们学校提出,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同学们在未来过上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打基础。我们也提出,二中的学生,男生要有“绅士”般的风度,女生要有“淑女”般的端庄,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韵。这就是说,二中的学生要有一种气质,一种落落大方,很有修养的很阳光的精神风貌。我们很多同学已经做到或者正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在校内外显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教养。那么,气质同幸福有什么关联呢?一个人的气质,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关键。我们所说的创造性人格,常常具有这样的气质特点,包括感情丰富,比较稳定的情绪,对事物的高度专注和高度反应性,既有独立性,又有开放性与合作性。最难能可贵的,是所谓“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而放弃眼前短暂的利益”,这是创造性人格的核心成分。譬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力,戒除像玩电子游戏、半夜里爬起来看足球比赛、没完没了的观看武打电视连续剧等某些暂时性的爱好,自觉约束、抵制某些嗜好和不良习惯等等。具备了这些气质的人,成年以后会表现出积极的人格特征。他会是刚强有力的,是无所不能的,是无敌的。而这正是未来幸福人生的基石。
有一位心理学家列出了一个关于“幸福感”的公式,就是“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这就是说,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有4成的幸福感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这就取决于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素养和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家庭、金钱、富有等环境因素只占1成,而且其中有一部分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应该说,幸福就在自己手中,一定要珍惜。
最后给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设定目标。幸福就是快乐、意义和投入。做一个幸福的学生,必须设定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这一目标。在忙碌的同时享受幸福,也为新的目标而奋斗,或者调整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二是发挥优势。“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幸福相关的美德,有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精神超越等6种。这是你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从而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培养它而构成美德,形成健全人格。
三是建立习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需要一定的自律性和意志力来维持每天不间断的学习活动,确定行动细节,并且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当你形成了许多良好习惯、精神世界丰富而充实的时候,也就是你会觉得越来越幸福的时候。
中学全校师生大会校长讲话2(在第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的校长讲话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实验学校的发展史上注定会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11年8月29日,今天是这个新学校自建校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因为我们迎来了全体新教师的到来。今天也是我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和大家见面,非常高兴和在座的熟悉的和将要熟悉的老师们成为同事,第一次和大家交流交心,我想说四个词表达四个意思--------有幸、有缘、有感、有言。
第一个词,有幸,荣幸,幸运的意思。为什么讲有幸呢,我想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近几年来在打造教育强区的总体目标下,本届区政府尤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为满足地区百姓日益高涨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新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应该说是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手笔,一大亮点。新学校楼体投资4000多万,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交付使用,其他如塑胶场地、路面、绿化、校门、舞蹈教室、体育馆、报告厅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多媒体设备、微机室、课桌椅、教师办公桌、教师办公桌椅也正在安装调试中,都将于近期陆续完成,8月7日,已接收规定学期近1600名新生报到。今天又安排接收了分别来自17、18、20中学及区内各小学的新老师报到。实验学校的成立,如何划分学区,如何调配老师,能否如期开学,一个多月来一直是地区百姓的焦点。我承蒙各级领导的信任,安排到这样一个注定会因人注目的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深感荣幸。
第二,我从3月份部分介入实验学校的筹建工作,到8月1日正式离开二中,进驻实验学校历经了学校除主体建筑之外设备采购,询价,招标,谈判的各个环节,深知在这所新学校身上寄予了区委政府和全区百姓多大的期望。36个标准教室,每个教室中4万多元的多媒体设备,现在国内最先进的交互式投影,每个班级价值万元的学生升降课桌椅,每位教师1000多元的办公桌椅和书柜,上课教师价值4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500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标准室内篮球馆,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先进的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通信及网络系统,校园网系统,按照政府赵区长的讲话,区政府为实验学校打造了目前省内一流,全市独一无二最先进的校园硬件条件,目前内设部分的投入已将近1000万。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8月6日学生报到前一天,校园正门楼前还是一片泥泞,当时我代表学校向施工单位提出,明天前一定要将泥泞的路面处理好,不影响第二天学生报到,施工方高度重视,紧急调来了6台拉混凝土的大罐车,从下午2点到几乎晚上10点,突击浇注混凝土,一车8立4000元,一个下午浇注了大约30车,我当时和几位领导开玩笑说,门前这条路是拿钱铺出来的,十多万哪!置身在这样一个目前全市最先进,几千万打造的学校中,正式进入这半个月来,我们一直很兴奋,能在这优越的环境中工作几年,深感荣幸。
第三,从8月20日老师放假以来,区内对实验学校的老师的调配问题的议论达到了空前热烈的程度。我也关注到了网上的一些议论,特别是有些家长对实验学校所谓“一流的校舍、二流的教师、三流的学生”的担忧也引发了我们忧虑。前天我拿到了学校教师名单,我认为区政府及教育局“均衡调配,侧重新校”的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对目前分配来的老师我非常满意,目前已经介于实验学校前期准备工作的几位领导在几天来的交流议论中一致认为调配给我们的这114名教师无论从个人素质,过往的工作表现,年龄结构都是相当不错的,这让我们打造市内一流学校,争当区内学校的标杆和排头兵的目标有了切实的保证,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支舍得高尚,业务过硬,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从8月6日起,小学的王老师,杨老师,吴老师,尹老师,王老师,刘老师,董老师,曹老师,崔老师,王老师等10名教师。原十八中学分入实验学校的23名同志连续奋战2天,原十七中学的几位实验员,图书管理员,突击抢运原十七中学的仪器,设备,图书,不计得失,不讲价钱,克服困难,让我们感动,也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代表校班子向大家致谢!与这样一群可爱的,可敬的老师们要一起工作几年,成为实验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批创业者,深感荣幸。
第二个词,有缘。我历经了3所学校,与在座许多位熟识,也和其中很多人是同学,是生活中很好的朋友,今后我们将朝夕相伴,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和大家有这样的相遇和相处,真是一种缘分。这十几天来,和小学部的几位领导,老师也有频频的工作接触,感觉也很投缘。和中学部的几位领导更不必说,我们有在二中四年的共同奋斗经历,彼此更加了解。请在座各位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打造出区教育系统最好的领导班子,最好的领导班子的标志就是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在事业上和大家一起进步,在素质与能力上与大家一起成长,生活上全心全意关心,支持,理解全校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领导能力,做全校教师可亲的同事,可信赖的朋友。如果还是四年后,我们大多数教师能真心地讲,和全校的老师,领导相处融洽,像一家人一样,虽然累点,辛苦点,但精神愉快,每天上班很开心,很充实,就像我这次离开二中有些老师和我表达的那样,我觉得这就是有缘。
第三个词,有感。这么大一所学校,1600多学生,120多教工,千头万绪,开头非常重要。我想教育自有它本身的规律和要求,要说对新学期的要求,我想可能我们要做到“六讲”。
一讲“人本”,教育,人是最终目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为了学生和教师,“人本”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有人文关怀,教育就是一种关怀的人生,领导对广大教师的关怀,老师对学生的关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行为和教育活动要始终充满着爱,包含着情,这一点我们要尤为注意。
二讲秩序。一所如此庞大的学校,要做到大而不乱,按部就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就必须要讲秩序,秩序就是规范,就是有令必行,令行禁止。
三讲责任。个人忙好个人的,努力做好最好的自己,人人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想人人要有这种意识------“学校发展,我的责任;学生发展,我的责任;自我发展,我的责任。”人人都做好了份内之责,就会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推动力,当然在合作与共享及维护团队荣誉上,同样需要责任感。
四讲品味,品味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才能与实验学校的身份相符合,在实验学校,今后要多一些与大师的对话,多一些深刻独持的思想,多一些德艺双馨的名师,多一些高雅的文化,体育活动。品味造就品质,才能铸就品德。
五讲实绩。每个人都要有这种意识,“父母给我姓名,自己打造品德”“要凭本事吃饭,靠实绩取胜”。
六讲境界:我们的领导和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做有奋斗感的教师,要以事业为重,学校为重,团队为重,做有荣誉感的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成长意识,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第四个词叫有言,有言在先的意思,不是约法三章,也不是丑话说在前头,只是有几个想法和大家交个底,做个沟通,五句话,也是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勤奋敬业,不辱使命。
美前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要问祖国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拾人牙慧,我也对自己说“不要问实验学校能带给我什么,而要问我能为实验学校做些什么”,我想老师们也可以对自己发此一问。
第二句话,凝心聚力,同心同德。
这四个词的含义大家都清楚,我只想表达,在我们这个浩大的团队里,即使有不同的意见,那也是优美的和声,而不应该是刺耳的杂音。
第三句话,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在我们学校,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是学校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制度的执行和坚守也是人治和法制的分水岭,制度关键在执行,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执行力。
第四句话,追求细节,做好小事。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就是水平,细节就是管理,细节就是影像。追求细节,就是追求一种精致化的管理。我们的学校,越是庞大,就越要精致化,越不能粗放,粗放的管理在这样的学校是一定会出大乱子的,至于说到小事,我认为其实小事就是大事。
最后一句话,成就教师,发展学生。
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教师来说,发展教师是校长的第一要务,但教师发展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将搭建舞台,提供环境,创造条件,适时鞭策,重在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要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篇4
.化合反应:
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 + 5O2= 2P2O5
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
2.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S + O2= SO2
明亮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 + O2= CO2
燃烧更旺,白光,产生无色无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 + O2= 2MgO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 + O2= 2H2O
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水雾生成
6. 铁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3Fe + 2O2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解反应:
7. 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
8. 加热氯酸钾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3= 2KCl + 3O2
9.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2H2O+ O2
10.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置换反应:
11.锌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12.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FeSO4+Cu
.复分解反应:
13.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白色粉末消失,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1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CuSO4+2NaOH==Cu(OH)2 +Na2SO4
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二.概念: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篇5
【关键词】兴趣;重要途径;基本动作;终身体育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习武心得和教学经验,根据太极拳的特点,针对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他们的心理特点;经过参考文献,专家论证,对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注重太极拳的独特技击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注重基本动作和基本功练习是提高动作规格的基础;注重内养与外练是提高演练水平的有效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水平的途径。
太极拳这种运动特点不同于常规体育运动,可以将人体从深层次、高效益、最全面地得到调理,改善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和其他原因造成的亚健康状态;是终身体育锻炼的好项目。但是,太极拳的这种运动特点也极容易给活泼好动、追求快节凑运动的大学生留下没有健身、没有实用技击价值和复杂难学的感觉;这就为在高校推广普及太极拳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指出“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校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功能成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太极拳教学效果虽然在广大武术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纯套路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对太极拳的偏见,对太极拳健身和技击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经常是课堂学课下忘;教学方式的单调、枯燥和复杂难学,课堂气氛沉闷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3级男生350名;2010-2011年度选修太极拳课的本科生男生共130名。年龄为18-20岁。
(一)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体育教学和太极拳方面的专著9部,查阅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12篇。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1):
为反映出大学生对太极拳感兴趣的真实性,在调查内容中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二体育教学项目同时列出,同等条件学生自愿选择,来了解大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及态度等问题。本研究于2012年10月向2010级男生发放调查表共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对问卷内容与效果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了检验,最终选用了80%以上的专家认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表1)。
问卷调查(2):
为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评议。于2013年1月份向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选修太极拳的学生120名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具体调查结果为大多数学生约占75%,对传统教学模式持否定态度。
(三)集体访谈法
利用课余时间,访谈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论对太极拳的总体认识,对教师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太极拳的技击方法?课堂学习和练习方法存在哪些不足?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否满意?是否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健身性?课下练习情况?是否喜欢上太极拳课及原因?
二、调查结果分析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太极拳教学与其他项目体育教学有很大区别,太极拳除体育功能外还有很高的文化性。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表面动作形式,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整体培养上,发挥太极拳应有的“内外兼修”特色,避免“唯动作论”造成的短期效应。以期施教者更好的认清太极拳的本质特征,把握教学长远目标。
从学生的评教情况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的规范性对学习技能的影响很大;希望教学过程中突出太极拳的技击特色,观看有关太极拳比赛实况,了解太极拳的有关知识,提高对太极拳的认识,消除太极神秘感;希望老师能改进教学方法把太极拳的复杂动作简单化,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动作规格,从而演练时表现出太极拳的神韵。
根据学生选课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学生中喜欢太极拳的人数不多。首先他们主观认为太极拳运动负荷小、动作慢,不适合青年人健身防身;其次对太极拳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根据这一情况,要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培养兴趣是关键环节。
三、教学实验
(1)实验方法
2011年2月份开始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简化太极拳教学实验。在同一水平教师任教、相同学时(32学时,每周1次课,两个课时)的情况下,分别于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和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把选修简化太极拳的120名学生分成实验1组和对照1组、实验2组和对照2组,分开授课互不影响。另外从课前考察得知所有学生均无太极拳方面的基础,学生原有的掌握程度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正常样本进行试验。实验组采用新教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法。
在实验授课内容安排上,新教法把传统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关节放松活动操、武术基本功(正压腿、正踢腿和控腿)、太极拳基本动作练习、简化太极拳操、套路学习和练习、身体素质练习、推手、站桩、采气或抓气、理论等。对照组的教学内容仍为传统教学内容,分为套路学习和练习、理论两部分(表2)。
(2)跟踪观察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掌握动作的速度以及掌握动作的准确度方面,在教学中观察并作好记录。
(3)统计与测量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取其平均值与标准差,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最后进行差异的显著性假设检验为。
(4)简化太极拳的评分标准
为了评判的简化性和客观性,本次教学实验对简化太极拳评分标准参照1991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满分10份的基础上按100分计算。
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0分;功力水平(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0分;演练技巧(精神、速度、风格)的分值为20分。
四、实验结果
(1)课的密度差异性比较
p
(2)技评差异性检验
通过32学时的教学,按照简化太极拳的评分标准,对两个学期的120名学生的期末考试评定,最后经过专家评审,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差异性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从动作规格、功力水平、演练技巧三个方面均呈现P
(3)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技能和知识再现水平的比较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简化太极拳的牢固程度,根据体育心理学记忆与遗忘曲线,在技术课结束后四个月,对学生进行了技能与太极拳相关知识再现水平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技术和知识再现水平、记忆保持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学生知识遗忘率也低于对照组。这表明新教学方法在对所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方面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法。
五、结论
通过研究常规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两个学期对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实验,证明了太极拳教学改革的良好教学效果。
太极拳教学改革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出太极拳神形兼备的养生特征与技击效果,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篇6
一、以公共经费的主导地位与集中性资源配置来影响大学自主权落实
公共经费处于大学办学经费主渠道地位。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掌握大学的主要办学资金来源,政府公共经费拨款处于主导性地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就学政策的实施,学费在高校办学经费结构中逐渐占了一定比例,但增长空间有限。伴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加强了一流大学建设和普遍性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努力,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公共资金日益增多。2006年,教育部直属大学政府拨款比例为50%,地方大学政府拨款比例为40.7%H。作为一类重要资金来源途径的社会捐赠总量很少。1996年,在美国大学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大学为4.7%,私立大学高达14.3%。在日本,公立大学的私人捐赠占学校总收入的15%,而私立学校则高达50%以上。在英国,捐赠所占比例,一般在7%左右63。以2001年为例,这一比例在我国只有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政府对大学的项目投资投入大、高度集中。除了生均拨款和事业发展基本经费拨款,政府出台的各种竞争性项目建设政策具有投入大、高度集中的特性,例如“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985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等重要政策。对于大学来说,这些重要的项目资金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公共资金来源。这些项目少则十多万元,多则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上亿元。在国家重点学科方面,2011-2014年,河南省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资助是1000万元,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100万元68。有些经济发达省份资助水平更高。在“985工程”方面,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建设项目,各自得到18亿元公共经费支持,少的学校也得到3亿多元经费支持。在“211工程”项目经费方面,中南大学第三期获得中央专项拨款1.29亿元,经费居教育部直属高校第9位69。“质量工程”有诸多项目,每类项目经费都在10万~30万元,甚至更多。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大学还能得到省级配套经费。另外,各省级政府贯彻国家政策,也建设了一批省级的“质量工程”项目,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各省级政府还设立各类名目的其他项目建设。这些工程与项目成为众多大学争夺的“蛋糕”。
公共经费主导地位以及资源配置高度集中,限制了大学自主权的落实。在政府公共办学经费主导的情况下,我国大学资金来源严重依赖政府。在很长时间里,大学只能根据政府的要求办学,因为资金背后就是政府指令。正是由于我国大学严重依赖政府公共资金,大学办学者更多需要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向社会负责。当大学和教授们依靠政府和官员给予资源的时候,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这些观念往往被行政权力所压制,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和被舍弃的价值取向。在发达国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都给予大量的公共资金支持。但其投入更多面向基础条件和公平,从而使公共经费更多成为基本质量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政策工具。而在我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投入经费,制造各种竞争性项目,以此牵引大学办学的方向与活动。这些项目尽管对于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促进、加强与提升作用,但是更多的是迫使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争取而非真正依托项目提升质量和促进创新上,其提升学科水平和建设一流大学的政策目标远未实现。这些频繁出台的项目,成为束缚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糖衣炮弹”已经为高校设置了发展目标,甚至是路径,使得高校自身整日像当今国内的工程队M—样忙碌,而无暇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不用思考自己到底想往何处去,只需按照政府主管部门项目建设的方向思考怎么做。于是,高校的实质性自主权似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二、以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主导性地位影响大学自主权落实
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评价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特征,特别是评价主体的单一,即对教育成效的评价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点,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大学自主权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单一评估主体造成高教评估的政府色彩过浓,缺乏比较和竞争,降低了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可信度”。单一政府主体对高等教育的评估事实上是用国家需求代替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种评估模式难以充分反映现实中多种多样的需求M。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以政府组织的各类评估为主体。本科教学评估是我国政府组织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泛和影响最深远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教育部从1994年开始合格评估试点以来,到2008年进行了两轮教学评估,共评估843所高校(有些高校接受了两次评估)。后来又进行了优秀评估和随机评估,到2002年评估了254所本科学校。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于2008年上半年结束,评估了589所高校。尽管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科教学建设,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下:优秀率过高13、与社会公众的印象形成反差、问题反思少、改进方向不明确以及种种腐败和弄虚作假现象。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本科评估中出现的种种腐败和弄虚作假现象“折射出我国高校缺乏教授治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理念,因而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带着强烈的行政主导的官本位色彩,而不是以社会评价和同业评价为基准来评价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正是因为其种种问题,从2011年起,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转向了分类进行院校评估:对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并且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教育部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便更加倚重高校自身在评估与质量保障方面的主体功能。
半官方评价组织独立性不强,民间评价组织评价的科学性有待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渐产生了一批半官方的教育中介组织,如北京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议中心(1993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1994年)、上海教育评估院(1996年)、江苏教育评估院(1997年)等十余家。它们受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展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例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自1994年7月成立以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承担了中国首次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研究生院评估、1995年度的博士点评估、2002年开始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3年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于2004年成立,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层级结构更加完善,也进一步表明,上述半官方性质的中介评价组织实际上是纳入政府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体系中的。这些组织及其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性、非独立性、依附性和社会合法性欠缺的特点M。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能反映的价值取向更多是政府的利益与目的所在,而非社会的利益与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一些真正的民间评价组织,它们陆续开发了各自的高校排行榜。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度高的比较性评估,这些民间排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民间评价组织在评价的科学性、影响范围方面还有待提高。从长远来看,随着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各种类似民间评价将会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光明的前景。
大学自评机制不健全,行业自律未发育成熟。大学自由离不开自主性的秩序规范,规律性的教学评估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的自由精神,也有助于大学自治的成熟“高校教学评估的最基本价值就是引导大学摆脱对外部压力的屈从,确保学校中的行动者遵循基本教育规范,根据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本身的游戏规则办学,在大学内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和制度系统”M。当前,很多大学还处于迎评模式下,在等待新的审核评估来启动各自的教学评估。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的教学评估并不成熟,也未形成长效机制。大学内部进行的评估主要是由学生进行的教师评价以及教学督导等进行的教师课堂评价,课程评价、专业评价、学科评价、各种学生学情调研等虽然也有,但并不规范,更缺乏持续性。大学自身只有建立完善的自评机制,形成自律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主办学的能力。
政府主导的评价格局影响了大学自主权落实的空间与积极性。在这种评价制度格局中,政府占据主导性地位,不仅直接行使着评估的职能,还通过委派半独立中介组织进行评估的方式,实际控制着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介评估机构独立性专业性不足;民间评估机构发展参差不齐;高校自评机制不健全,高校行业自律不成熟。政府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估的格局中,其关系的强弱不均是很明显的。这种局势是我国政府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运行的必然结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负有最终责任,高校只需向政府负责,甚至只是高校校长需要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领导负责,高校无须回应广大的社会与市场需求以及对家长负责。如果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变,则必然延续政府评价的主导地位,难以给高校预留足够的自主空间,不利于其根据自身情况来自主建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市场与社会需求应对机制,致使高校自身无须建立起规范的和负责任的内部评价体系与机制。今天,当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切,学生交费上学,就业纳入毕业生与市场双向选择机制,需要高校向广大民众、市场与社会展示其功能与品质,需要高校摆脱政府主导评估的局势,摆脱对政府评估的依赖,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
三、以行政指令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干预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落实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立法、财政资助与收费政策、信息服务、质量评估等M。但实际上,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在立法、财政资助与收费、信息服务、质量评估等其他手段的使用并不完善和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时,行政指令却几乎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和超越性地位。通过对部分高校领导的访谈调研发现,政府对高校仍然采用直接领导,管理手段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对高校进行行政干预,在《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七大方面自主办学权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表现M。政府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环节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进行细节的管理,直接干预了本来应该由高校自主决策的事项。要对这些具体环节进行干预,只有行政干预来得更快,能够最快地表达政府的意愿与意志。难怪有专家指出,我国教育管理的手段完全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把教育部称为教育计划部一点不为过23。甚至有学者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政府超强控制的特点M。“国家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各种行政方式如配额、命令来统管和分配,易造成统管取代竞争、相互分割、重复配置、利用率低的后果,影响高校自主办学积极性”M。在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中,特别是省级地方高等教育管理中,指令随着红头文件,甚至是临时追加的各种补充要求等,随时会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的自主秩序,妨碍高校自主权的落实。
四、落实大学自主权有待解除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影响,走向完全市场机制
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背后的全能政府理念及其高度集中性限制了大学自主权的运行空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计划管理思维与模式与我国经济领域的“半统制、半市场双轨体制是一致的。半统制、半市场体制所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及行政权力扩张、寻租的制度基础扩大等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使改革陷入困境。同样,我国高等教育的计划管理思维与模式所表现出的资金配置模式单一与高度集中、评估主体单一、行政指令主导等,其背后也都有既得利益集团及其所带来的行政权力扩张、寻租制度基础扩大等痼疾。教育改革难,难在计划经济的保守思想和僵化体制的制约。高等教育领域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假设就是政府全能。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经济行为的主体是政府,生产资料所有权高度集中在政府;高度的中央集权、政府计划和行政指令是经济运行的主要的手段;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均服从和服务于政府计划和行政指令的需要M。计划经济体制不是重在“计划”而是在“行政控制’。“计划经济”实为“行政经济’具有唯上性、垄断性、虚假性、浪费性的特点23。“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行政性计划配置资源,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经济管理权力的不断高度集中,且权力集中明显呈现两个趋向:一方面是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剥夺地方经济管理的权力;另一方面是权力由政府向党的机构集中”。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源配置与权力配置也同样如此。也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大困难不是改别人,而是改革自己,卸下利益的包袱才能轻装前进”M。这种制度环境限制了我国高校自主的运行空间,使得高校无法按照自主的愿望进行自主办学。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机制;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覃宪儒(1971-),男,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牟艳(1988-),女,甘肃兰州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度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系统论维度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A类)重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38-02
一、内化理念与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契合
“内化”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具体内涵是指人通过认知,将外部事物转化为自身内部思维的过程。对于内化机制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迪尔克姆、皮亚杰、班杜拉、维果茨、凯尔曼等。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对内化机制的理解和探讨,最终得出一个相对具有普遍性的内化的定义,即个人真正接受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变为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含义是:主体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目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手段是科学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要求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健全的法制观念、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有效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通过对内化与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含义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内化理论与大学生安全观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契合点。内化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机制,是价值观教育不断向前、不断上升的源头活水;而高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必须找到培育它的动力和源泉所在,而这眼活泉正是内化机制。内化理念可以融入到大学生安全观教育体系中去,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指导下,经过理论教育、环境熏陶、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认同和学习法律法规、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和行为反应模式,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而且自愿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二、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发展过程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的运行过程,笔者也将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过程大体分为五个过程,即认知、情感、判断、意志和行为。
1.认知
就字面理解指学习并获得知识。但在这里需要对它的概念有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解读,即广泛获取新的安全教育信息,习得新的安全教育知识并将其上升到日常行为准则的层面。认知作为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后面几个阶段的前提和基础,内化教育的科学性就取决于大学生在认知阶段所获取的安全理论知识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2.情感
指不仅要将情感性教育融入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过程中,而且要善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纯粹理论知识的灌输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厌烦,想要让艰涩的理论灌输进行得顺畅,并且起效,那就需要找到一种剂,而情感在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过程中恰好起到了这种作用。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所以说,情感是安全观教育内化过程中的大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关键。
3.判断
处于这个庞大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多元化、复杂性、难以把握性似乎令我们无从下手。这是对大学生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应当从中吸收哪些,内化哪些?相反,又应该排斥哪些,抛弃哪些?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又是什么?由此看来,判断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安全观教育内化的最终效果。
4.意志
是指大学生主体经过认知、情感、判断三个阶段后,将安全观教育的理论和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然后将其付诸于社会生活中的心理过程,对符合安全观教育的行为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失范行为和违法行为起约束和抑制作用。内化效果的大小与意志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5.行为
即实践活动。一切理论教育的最终目标都必然是回归实践,回归生活,大学生安全观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尤其是这样。行为便要求大学生将一切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经过提炼上升为自我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之后,外显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门学科里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理论实践者,而非站在讲台上或者抱着书本的“理论家”。作为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对内化成果的飞跃和升华。
三、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面临的困难
1.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科学性必然是指规律性的东西,必然要求人们去探索规律、把握规律以及运用规律。一切教育活动的展开都必然要求我们遵循既定的教育规律,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也必然要求我们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内化机制的特有规律。把握了规律,还有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问题;二是在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方法的科学化和多元化问题。总之,我们要继续探索,找到广为大学生主体欢迎的、喜欢的安全观教育组织活动的方式,创新安全观教育内化的形式,不断丰富安全观教育内化的手段和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实效性。
2.大学生在安全观教育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内因是变化发展的依据,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的活动,大学生作为整个过程的主体之一,也就是内因所在。大学生在安全观教育的内化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就要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捍卫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安全观教育内化过程中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非消极配合。不要总是等着老师硬性灌输给你,应当学会自我教育。
3.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内容的针对性亟需加强
首先,就目前来说,有关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专著、教材或者是研究成果明显不多;其次,就现有的教材和成果来看,其内容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内容较多,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甚少。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必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安全观教育内容的认同程度,继而影响内化的效果。
4.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文字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待改善
现有的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教材,其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大多都以法律化或者是规则、规范化的表述形式为主,而甚少有朴实性的、情感性的、比较接地气的。而这种硬性的语言文字又极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学生们的反感和排斥,这又必然会削弱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效果。
5.对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大背景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的把握不到位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巨大冲击下,整个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任务、环境、内容以及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复杂性、广泛性、不可预知性都令我们没有办法从现有的教材和研究成果中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存在,如何使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是当前大学生安全观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考验和紧迫任务。因此,当下的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应当以已经变化了的、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为依据,选择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努力保持大学生安全观教育进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相一致。
6.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需给予重视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纪律处分等问题时,首先要维护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其次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申诉渠道。当然,作为学校,作为管理者,作为教育者,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合法主体的权益,不能沦为无限责任主体。
四、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机制的实践路径
1.建构两种模式
一是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要关注人全面发展,研究广大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成长特点,在安全观教育内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二是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仅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内涵式发展,而且要作进一步思考,安全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以自身的发展来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把握两个特征
一是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当下的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必然会受到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质量。二是要始终把握实践特征。一切理论的讲授和学习最终都要落到实践上来,整个安全观教育内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实践。
3.提升两种能力
一是提高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能力。当教育变成主动的、内在的,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很有可能是事半功倍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主动性和内在需要外部的认可和正确的引导。二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当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的过程完成,当大学生离开课堂和书本,他是否能以所学为准则、为标准去实践呢?这时候自我约束能力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4.结合三种教育
一是一如既往地坚持显性教育。就当下的中国而言,显性教育仍然是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二是不断加强隐性教育。抹去理论灌输的痕迹,将安全观教育内化的过程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多采用一些氛围熏陶、实践活动的方法,使高校安全观教育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之中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三是要适当融入情感教育。这也许是年轻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5.实现两个统一
一是理论性和渗透性的统一。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起点必然是理论学习,大学生安全观教育也不例外。我们首先应该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学习和掌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理论知识,充分做好理论工作。这里所说的渗透性是指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把之前理论学习的成果渗透到日常行为和实践活动中去。二是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统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尤其是价值观的培育,更不能在短期内通过仅有的几次教育活动就能实现,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奢望一针见血,要做好长期努力、持续奋斗的准备。
6.搞好两个建设
一是借助网络推进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内化,搞好校园安全网站的建设管理。探索如何在社会网站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观教育的引导和内化,不断丰富高校校园网内容,不断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的阵地建设。二是搞好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不断提高队伍成员的素质教育,这是针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者相对于其他学科素质普遍偏低而提出的。二是切实搞好安全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这不利于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推进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安全教育要真正实现内化,出成效,就必然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安全观教育的规范性,才能促进安全观教育的长效发展,才能推动大学生安全观教育内化机制的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
[2]胡守芬.德育原理(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19.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44.
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我校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总结表彰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以孔校长为核心的教练组,向带领运动员艰苦训练的教练员廉xx老师、张xx老师、郝xx老师,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田径训练、比赛的人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在此次运动会上,我们16位运动员奋力拼搏,在全市26个代表队中,取得了女子团体第三名,男子团体第六名,2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的好成绩,远远超出了赛前目标,创下了我校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最好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十六位同学在体育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暑假里就开始了训练。当同学们躲在空调屋里看电视、吃冰棍的时候,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在学校的操场上刻苦练习体能和技术,累得汗流浃背,身上脸上都晒得黑黝黝的。2个多月时间,他们坚持着,咬牙坚持着。但他们毫无怨言。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代表十二中在赛场上展现风采,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他们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周xx同学,她在女子三级跳远比赛中,出色发挥自己的水平,尤其是比赛助跑中果断地扔掉眼镜,奋力一跃,成就了她破纪录的一跳,那时,她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充满了舍我其谁的豪气,让我们为她这样的壮举自豪吧。
短跑项目是我们的弱项,在4×400米接力比赛中,女子接力队奋勇争先,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但是一跑下来,四个接力比赛的小姑娘坐在赛场边们都哭了,她们多想夺回那块近在咫尺的铜牌啊。
赛场上队员们用“拼搏”二字,赛出了最佳水平,更赛出了最佳风格。赛场下同样发生着许多故事:没有比赛的队员为参赛队员拿衣服,拿鞋子;帮助搀扶一下刚刚长跑完的队员;捡拾运动场内废弃饮料瓶、废纸等垃圾......赛场内外还有许多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就不一一说起了。(国庆节后将展出本次运动会的图片展,)
他们在赛场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体育精神。不怕吃苦,自信自强,团结文明,顽强拼搏,这就是我们运动健儿的风采,这就是我们十二中的体育精神。
我们十二中的运动健儿是最棒的,他们是我们十二中的骄傲。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感谢他们。
我们每一位同学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吃苦,自信自强,团结文明,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也希望同学们把这种精神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有梦想就会成功!每个同学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勇敢地展示自我,像这十六位运动健儿一样以优异的成绩为班级争光,为学校添彩。
同学们,运动会已经过去,凯旋的歌声依然动人。今天,我校篮球队又将开赴省城,参加全省中学生篮球赛。预祝他们取得佳绩,凯旋而归。
篇9
(一)主要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经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省际、校际交流。
(三)评选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初评;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预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负责对被质疑作品参赛资格的评判。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范围内选题。
(四)本届竞赛的奖励办法: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3%、8%、24%、65%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设省级优秀组织奖10个左右,并在进入终审决赛的高校中设立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五)全国组委会拥有和组织获奖作品进行成果转让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委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二、推进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9月)
1.召开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申请承办办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实施计划》,作为本届竞赛的指导性文件。
2.、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年10月下达《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3.各省(区、市)于*年10月15日前成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及有关单位牵头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及其联络员名单上报团中央学校部;
4.各参赛高校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于*年十月底前成立由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并确定本校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年3月至*年6月)
1.各参赛高校于*年3月确定本校申报咨询点,组织学生领取申报书样本,对学生申报参赛事宜进行指导;
2.各校参赛协调小组在*年4月上旬按章程规定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
3.各参赛高校于*年5月1日前向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已选定的本校作品及《申报书》(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五份);
4.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于*年5月15日前进行申报作品的资格及形式审查,根据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
5.各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年6月1日前完成对各校申报作品的初评,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六件作品(其中,发起高校至多三件作品,各省、区、市选定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全国组委会规定的限额)。*年6月15日前,向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南开大学团委)寄送作品一式四份及《目录表》,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同时请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本地参加终审决赛的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网址:)上报送作品及申报书;
6.发起高校可有三件作品(—式四份)于*年6月10日前直接向全国组委会报送(直接报送的作品不计入各省、区、市报送作品限额内),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三)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年7月至10月)
1.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6月成立,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7月对作品进行预审;
3.全国组织委员会于*年8月向各地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
4.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于*年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四)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年10月)
1.各校参赛队到南开大学报到、布展;
2.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竞赛筹备情况、作资格及形式审查报告、通过终审日程安排、抽签产生评判委员会委员并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
3.举行开幕式;
4.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作品转让洽谈活动,聘请律师和公证人员为技术转让各方提供服务;
5.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展作品作者进行问辩;
6.若竞赛期间接到对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则召开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按程序评定该作品的参赛资格;
篇10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的个性发展是相互统一、内在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阐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思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