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桂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8 10:2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桂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桂花的诗句

篇1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明代边贡《嫦娥》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唐朝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月缺霜浓细蕊干,些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遗孤芳老涧边。

唐代白居易《厅前桂》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南宋杨万里《咏桂》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桂香多露`,石响细泉回。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荔子然。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娥更要无。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山云漠漠桂花湿。()

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篇2

门外阳光明媚,微风细细。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片绿色。绿色我一直就很喜欢,它常常能给我一种生命的活力。也许看看,心情会好一点。突然,几个白色的塑料袋垃圾印入了我的眼帘,它们挂在顺着矮墙爬下的报春花的花滕上,刹是难看,也不知是哪个不讲卫生的人,这么缺德,心里想着,就不知不觉跨步上前。清理了它们。回到座位上继续我的美梦。

报春花的上面,有许多杜鹃花,这时也绿叶成荫。想想前段时间还是万紫嫣红的杜鹃和金黄一片的报春。把整个花园装点得刹是好看。不过夏天的它们又给门前增加了另一种别样的景色。花开时节,在春雨的细润下,火红的杜鹃开得是那么的红艳。不竟使我想到了“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的诗句,这样来比喻杜鹃花开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不过,报春花给我印象最好的是冬天,如果下了一场大雪。从墙上垂下的报春枝条,被一层洁白洁白的雪花复盖,那才叫决,顺手从花叶上拿下一撮雪,从雪跟叶的接触面还可以清晰得看见雪的背面有报春花的叶脉。真一是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

这时,天空是一片淡蓝。温和的阳光洒向大地,洒在了初长成的小樟树上,微微轻吹,使它的枝条轻轻的摇晃着,就像是开心的小孩,在跳着优美的舞姿。不过每次在台风来临时,我都会为那些小樟树担心,生怕无情的大风会把樟树折段。我想,再过十年,它会变成苍天大树吗?那时候,我也就不会再担心它们了,而且我的门前在炎热的夏季也不会有那么闷热了。

[NextPage]

篇3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其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琦君自选集》等。读琦君的文章,就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如许厚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一个逝去的时代“照相”,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在诉说着相同基调的古老故事,于温馨中透出幽幽怆痛。渡海到台湾的大陆作家都曾遭受过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飘荡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香气。

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②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乡,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⑦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⑧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

(原文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桂花树及桂花都有哪些特点?

2.第③段“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4.作者用“雨”字来表现桂花散落时的情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念荷花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唉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材”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⑩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⑥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读后思考】

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非作者着重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

2. 第④自然段写“我”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有什么表达效果?

3. 第⑨自然段中的“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本文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篇4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的流传,让墨客有了福,让古今无数文人来此挥洒笔墨。《桂林山水》里面记述的山之奇、山之秀、山之险令人咂舌;描写漓江的水之静、水之清、水之绿使人无限神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桂林游玩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桂林游玩心得1只要一提起桂花,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小花。它貌不扬,但清香扑鼻,人们常把它插在带水的花瓶里,这样,满屋芳香。它,就是我喜欢的植物——桂花。

我们校园里也种了几棵桂花树,它不高,和旁边的大雪松一比,成了小弟弟。桂花树的叶子翠绿,阔叶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常年郁郁葱葱。中秋前后,桂花竞相开放。那花开在树叶之间,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仅米粒般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秋日的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在我眼中没有任何一种花树能与它媲美了。(这一段详写桂花的美。抓往了它的颜色、大小的与众不同进行描写。同树一比,详略就不同了。桂花的特点是芳香四溢,上面一段故意不写,腾出空间,专写香味。)

八月桂花香,一到这个季节,桂花树周围常常围了很多同学。这难得的香味太诱人了,一下课,大家纷纷来到树旁,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仿佛要让整个肺里都灌满这馨香。上课时,我们端坐在教室里,忽然,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带着桂花的清香。啊,好香的风呀!这时,你会觉得特别舒畅,连脑子也特别好使。

春节时,有一次吃糕,我忽然闻到一阵桂花的香味,这么泠的天哪里来桂花呢?细看,原来是糕的表面点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桂花。妈妈告诉我,把掉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再进行加工就成了今天吃到又香又甜的桂花糖糕了。啊!桂花还有这样的贡献,我对桂花不由更加敬佩。

我喜欢桂花,这种金黄色的小不点儿。

桂林游玩心得2秋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石门的桂花村。我们从一条围着竹篱笆的小路上走了进去。我们人还没有走进桂花村就早已经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了。这桂花的香味真浓啊,让人心旷神怡。它让我全身都放松了下来。这时,我看到自己的周围除了桂花树,还是桂花树。它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我看到这里的桂花是那么金黄色,知道这一些桂花树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桂树了。年纪最大的桂花树已经有一百四十岁了,另一棵年纪大的桂花树也有一百一十八岁了。村里的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两棵姐妹树。它们是我们这里的桂花元老。”这两棵桂花树树身不这么高,但是树冠却是那么大,好象是一顶遮阳伞。树上一片碧绿的叶子中透露出许多金黄色的桂花,让人觉得美丽极了。我们继续向前走着。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字叫做财神儿。据说乾隆皇帝的龙船在这里停靠过。在湖边,我不论从那一个方向看这湖,都觉得它像是一只金元宝。我听村里的人说以前有人带了一瓶这湖里的水上京赶考。他用这湖水磨墨写字。考试下来那个人就中了一名状元。上京赶考的人经过这里,到湖边去洗一下手,考试以后就会榜上有名。现在来到桂花村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这湖里去洗一下手,想给自己带一点好运气。我也到湖边洗了自己的手,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次次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接着爸爸妈妈又带着我去其它的地方参观另外的桂花树。

今天我在桂花村里游玩觉得特别高兴,看到这个村子特别美丽,真想留下来住在这里,永远都不要离开。

桂林游玩心得3桂林的山水,可是出了名的美。但怎么个美呢?有名句形容“甲天下”。那怎么个甲天下呢?这如果不是我亲眼看见,还真难以相信。

上午十一点,游轮在微波荡漾的漓江上开始缓缓行驶。一开始,两岸只是高高的树木,没啥别致,我就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了那绿如碧玉,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上。直到船开出四五千米,我才感受到,桂林山水丹甲天下,这儿的山才是甲中之甲,无可媲美。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高耸入云,峻峭雄壮的石崖了。透过窗户,一眼望不到山的另一边,更瞧不见山顶。看见的只有那儿凸起,这儿下凹的土黄色硕大石块。石块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条纹,犹如一把把利剑镶嵌在天涯上。山脚与漓江之间的沙地上,怪石嶙峋。一块块石头千姿百态,仿佛一只只狮子在江边躺着,立着……

一段时间后,山由“壮、险”变成了“奇、秀”。一座座山峰,绿中夹杂着几块粽色的岩石,有的孤立石上,有的手牵手绵延千里,抬头向上看,山顶有的平整,恰似一个梯形体;有的被“削”得尖尖的,如一支长长的毛笔倒立于群峰之中;有的山尖圆润,群峰矮小,犹如一群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那二十元纸币的背景图“黄布倒影”更有一番奇丽景致。几座山立在漓江两侧像一道屏障,其倒映于水中。影子与实物一卧漓江,一立天空,相映成趣,这让我想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诗句,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而山腰上,种着一排茂密的广西毛竹,为奇峰围上了一道嫩绿的花边,另有一番景色。

桂林的山果真不一般,桂林的水果真奇丽,果真甲天下呀。

桂林游玩心得4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我们来到了阳朔的漓江旁,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竹筏荡漾在漓江上。

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凉啊!用脚轻轻地触摸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划船,一边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瞧,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构成了一座山的风景。还有形态各异的山,如猪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

看完后,让我不尽想起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像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来到了象头,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桂林的全景。远看象鼻山像一头无比巨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戏。

在象鼻山前,我还做了一回渔民,坐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桂林游玩心得5今年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桂林旅游。桂林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闻名于世的旅游城市。 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这里的水,蜿蜒回环,明洁如镜;山中多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真不愧“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游览了桂林最着名的溶洞——银子岩。银子岩旅游景点位于桂林市荔浦县,距桂林市有85公里。银子岩属层式溶洞,包括下洞、大厅、上洞三大部分。洞里汇集了不同地质年育生长的各种类型的钟乳石,特色景点数十个。

以音乐石屏、广寒深洞、雪天飞瀑等“三绝”和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等“三宝”为代表,栩栩如生。导游生动的讲解,让人一次又一次地神游于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在导游的帮助之下,我们也似乎能清楚地看到四大天王手中的神伞、得意洋洋的孙悟空、日夜守着神伞的雄狮、乘风而下的观世音菩萨、手捧宝塔的李天王……

使人一次次地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 之后,我们乘车赶往阳朔,去参观图腾古道。在离阳朔8公里处,我们看到了着名的月亮山。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似明月高挂,近看,洞口的形状却随着角度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坐着车“赏月”,那个石拱的形状由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奇妙至极。 图腾古道景区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它生动地展示了上万年前桂林祖先居住、生活、狩猎和墓穴文化的特点。跨进第一道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桂林祖先雕塑——几乎赤着身子,乌黑光亮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上面还写满了古老的文字。整个景区展示了母系氏族的特点,让人感觉似乎完全置身于古老的原始社会。

篇5

关键词: 宋代 词 梅花意象

梅花傲骨凌寒、玉洁冰清,与松、竹一起并称“岁寒三友”。梅花又以其清雅淡泊、孤高亮节的品质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梅花因其固有的自然属性以及呈现出的自然美被文人赋予特有的人格品性和文化象征,并借此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纵观《全宋词》,以咏梅立题的词竟多达440首,专门立题咏颂排名第二位的桂花只有103首,众多的咏花词中,宋词中的咏梅词高居第一位。然而咏梅之风并非自古即成,宋人对梅花文化意蕴的理解以及梅花基本审美观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诗经》:“■有梅,其实七兮”?譹?訛中的“梅”并非梅花,而是指它的果实梅子。此外《尚书·说命下》以及《诗经·召南· 有梅》中两处有关写梅的诗句皆为后世极为流传的梅之喻兴典故,但二者谈及得都是梅树果实的实用价值。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中云:“南北诸子如阴铿、何逊、苏子卿, 诗人之风流至此极矣, 梅于是时, 始一日以花闻天下。及唐之李、杜, 本朝之苏、黄, 崛起千载之下, 而躏籍千载之上, 遂主风月花草之夏盟, 而梅于其间始出桃李兰蕙而居客之右, 盖梅之有遭未有盛于( 此) 时者也。然色弥章而用弥晦, 花弥利( 而) 实弥钝也。梅之初服, 岂其端使之然哉, 前之遗,今之遭, 信然欤! ”?譺?訛赏梅花的风气大概始于汉代,但咏梅花的先河目前学界认为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庾信《咏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刘宋的鲍照有《梅花落》赞美梅:“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刘宋的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些诗都甚为著名,宋代咏梅词中大量化用此典,可见宋代咏梅大潮的发生有着漫长的积淀同时受前朝的影响。

宋人爱梅,咏梅之风至宋形成, 宋人对梅的爱好也留下了众多佳话与典故。比如, 宋初隐士林逋一生不娶,所居之西湖孤山专植梅畜鹤,人称“梅妻鹤子”。?譻?訛范成大写有我国最早的梅花专著——《范村梅谱》,《梅谱》序言云:“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议”?譼?訛。后人把陆游爱梅与屈原爱兰、陶潜爱菊相提并论,成为文坛佳话。宋词中咏梅的冠冕之作莫过于林逋的《瑞鹧鸪》和姜夔的《暗香》和《疏影》。这三首有关梅的词,不仅在两宋时是咏梅的佳作,也影响其后的咏梅之作。宋人写梅, 各具风韵,把梅花的各个方面都写到了,包括梅花的物理层面以及深层精神文化意蕴。宋词中出现了梅花的不同品种, 有绿萼、横枝(“绿萼更横枝, 多少梅花样”) 、 红萼(“红萼未宜簪, 红萼无言耿相忆”) 、红梅等。“苔枝缀玉”是写梅姿;“似碎阴满地,还更清清绝”是写梅影;“冷香下”“ 暗香已远”是写梅香;“红酥肯放琼苞碎”写的是梅色;“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是写梅心;“冰作骨,玉为容”“玉骨冰姿”是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立雪中的独特个性;“孤标最甘冷落, 全不许蝶亲蜂近”是写梅花冷寂自处,孤独不群的隐逸精神。宋人描写梅花入微,精心结撰。

一、宋词的咏梅之句,概有几个特点。词人写梅往往不只单单写梅,往往还喜与“雪”“月”等意象连写。“雪尽梅清瘦”“雪月照梅溪畔路”,雪的冰冷、洁白与梅花交相呼应,更能衬托出梅花的冰清玉洁、屹立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梅花相较于其他的花草有其不可比拟的耐寒性,虽然饱受风雪的折磨,但仍傲骨而不低头,在逆境中保持固有面貌。这与许多词人的心性品格相契合。辛弃疾的“暗香横路雪垂垂”,蒋捷《梅花引》中“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宋·晁补之《盐角儿·观梅》中“香非在蕊。香非在雪,骨中香彻”,晁补之借雪表明梅的品质并不是浅浮在表面上,而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宋代无名氏《南乡子》中“雪态冰姿巧耐寒,南北枝头香不断”,诸如此例,举不胜举。姜夔《卜算子》八首咏梅词, 写的都是月夜下的梅花。 如“月上海云沉, 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 竹暗人家静” 、“梅雪相兼不见花, 月影玲珑彻”。李清照《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月色之中,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清幽的环境, 更能衬托出一种朦胧、凄清、幽独的画面。借景言情,如此幽静的梅景融化着作者的深情, 这样写远比直接抒情来得动人。

二、许多词人喜用典故作为其写梅的表现手法。例如姜夔的“叹寄与路遥”,“折寒香, 倩谁传语” 。这两处都暗用了南朝陆凯折梅赠与长安友人范晔的典故。《赠范晔诗》云:“折梅逢役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支春。”陆凯与范晔友好,范晔在长安做官,而陆凯在江南,两人很难见面。而江南四季分明,但北方却不这样。有一年江南梅花盛开的时候,陆凯通过驿使将一枝梅花寄给了范晔,给好友报告了春天将要到来的这一好消息。又如晏殊《瑞鹤鸽·咏红梅》:“前溪昨夜深深雪,朱颜不掩天真。何时骚使西归,寄与相思客,一枝新。报道江南别样春。”贺铸《绿头鸭》:“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友人之间通过赠一枝梅这一行为来表达友谊之情,但由于古代交通并不便利,或者种种原因纵然文人想用梅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却只能想以词来寄托这种美好的意愿。如 “一枝空念赠远,溯波流不到,心事谁表”。(周密《齐天乐》)词人有意赠梅送远,但由于路途太远,无法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只能怀着惆怅的心情,叹息念远。又或如李清照《孤雁儿》:“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在战乱之中,亲友散亡、丈夫离世,词人所折之梅中也托载了其深深的悲痛之情。宋代词人咏梅亦大量化用了寿阳公主和“梅花妆”的典故, 据北宋初年所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梅花妆即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殿下小卧,梅花飘落到她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成为当时流行的妆容。如杨亿《少年游》:“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姜夔《疏影》:“犹记深宫旧事, 那人正睡里, 飞近蛾绿。”周密《满庭芳·赋湘梅》:“玉沁唇脂,香迷眼撷,肉红初映仙裳。湘皋春冷,谁剪茜云香。疑是潘妃乍起,霞侵脸、微印宫妆。还疑是,寿阳凝醉,无语倚含章。”用的都是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梅花的美人姿态,使得众多词人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受上述故事的影响,二是梅花本身的形态典美让人联想到美人,三是梅花清冷淡雅的气质符合中国对女子端庄典雅的审美观。故宋词中梅花喻美人的词亦不少,例如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词人以酥称梅,以琼拟蕊,梅花俨然是一位美貌无双的女子。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词中“佩环”代指王昭君,运用了昭君出塞的典故。  三、词人笔下的梅花寄托了多种情感。其一是寄托了词人生不逢时、仕途坎坷之感。例如辛弃疾《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辛弃疾有着报国之志,然而他的豪情壮志却不能得以施展,正如寒梅,欲报春,却因开得太早而事与愿违,不能占尽春光。词人表面“谤花”实则赞花,咏梅之高洁,间接地抒发仕途坎坷的无奈,悲痛自己生不逢时,欲雪洗国耻的理想遥遥无期。其二表明词人与梅花一样具有凌寒开放、不畏严寒的品性。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道;“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词的上阕描写了梅花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郊野,这同时也是词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他也如同梅花孑然一身、无人过问。下阕是整首词的重心所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从侧面讽刺了群芳,也衬托了梅花的孤高清傲、不媚世俗又超凡脱俗的美。“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纵使身己为尘,但梅花依然焕发出坚贞不屈、死而后已的精神之美,词人则借梅之境、梅之性表现出他绝不与争宠献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其三梅花成为词人感叹时光流逝的触发物。最为一年之中开放最早的花,梅花的开放象征了寒冷冬天的离去温暖春天的到来。

是如此,词人们便常常把它作为冬春易换,时光流逝的象征。如李清照的《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树,人老建康城。”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表面上写柳树,冒新芽的是柳树上的新芽,梅花花瓣外的叶状薄片日渐清晰,言外之意即严寒消退,春回大地。词中的柳芽和梅萼就是时光流逝、季节转换的见证。

为什么宋人对梅花特别钟情?在这背后,渗透着宋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态。在洪迈《客斋随笔》卷十四中有云:“士之处世, 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见纷华盛丽的当如老人之抚节物……睹金珠珍玩如小儿之弄戏剧……耳无所闻, 目无所见, 酒醒之后, 所以为我者自若也, 何所加损哉!”?譽?訛这段话表明相较于外世的浮华,宋人更关注自己内心细腻、幽奥的感受,追求平淡、质朴。而梅花契合了宋人那种追求淡泊宁静、皈依自然、弃绝俗念、视功名利禄如弊履的精神气质。

?譹?訛 《诗经·■有梅》,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页。

?譺?訛 杨万里:《诚斋集》(卷79),四部丛刊本。

?譻?訛 《宋史·隐逸列传·林逋传》( 卷45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2页。

篇6

摘要“隐喻”无论是作为修辞手段还是思维方式,其美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隐喻映射根植于身心体验,在诗歌中,诗人借助于隐喻思维播情撒意,抒感,同时把读者也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中。本文就诗歌中隐喻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着重从心理方面讨论隐喻带给人们的诗学之美。

关键词:诗歌 隐喻 语言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隐喻就是使用比喻性语言来阐释和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其目的是通过比较含蓄的语言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更加生动的表达,诗人在诗歌中借助“隐喻”阐释美、传递美,读者从隐喻中理解美、感受美。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那么诗人借助隐喻,把对外界的感知和心理上的体验贯通起来就产生了一种审美体验,从而传递给读者,唤起读者对美的追求和思考。

一 隐喻阐释

隐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谓司空见惯,以至于我们反而时常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诗歌中的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诗歌中的隐喻更为含蓄精炼而已。

1 隐喻内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的忽视了它。距最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更有Lakoff等人(1980)在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说人们借助于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采用的是不同概念领属下的心理关联投射,譬如王昌龄的《西宫秋怨》一诗: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芙蓉”和“美人妆”是属于两个领域的概念,出水芙蓉让人们想到的是妙龄女子,由芙蓉想到美人着妆;珠翠香和美女气息关联,似乎也嗅到了温馨的香气。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概念投射,必然是以关联类比之上的心理映射为基础,建立起心智上的概念融合,达到由此及彼的联想。这其实就是人类思维的发散和聚合的过程。《诗经》中的《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雌雄之鸟来隐喻男女爱情,这种自然而然的男女爱恋正是少女怀春、少男钟情的阐释,两种不同的事物却有着类似的情节,于是在人的心理概念投射上产生了关联。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隐喻的结构投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结构相关性,因此隐喻认知具有生理和物质基础。隐喻的内涵往往是心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体验和延伸。

2 隐喻的心理映射

隐喻,是人的大脑所采取的一种巧妙而又高级的方式方法,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认知投射或映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 (1980) 更是将隐喻作为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既然如此,隐喻的产生必然是心理映射机制的触发和含蓄表达。

现代心理学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关于“物理境”(physical situation)和“心理场”(psychological)的联系与区别。构造主义学派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是事物的原初存在,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个人经验。心理世界则是人对物理世界的体验,其主观性是很强的。例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辞》里的经典诗句,“春尽,花落”是痛惜逝春和落花,接着是“红颜老,人亡”则是伤悼自己,由自然界的变化引申到自己身上。这也正是由物理世界转入到了心理场景。春尽,是黛玉美好青春的消失,所以红颜衰退消亡;花落,自然是花的生命终结,也是黛玉美貌的消融,可谓香消玉损,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演绎。其实这种语义场的转换,就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心理映射和心理体验的关联和类比。

二 诗中隐喻之美

诗歌创作其实就是诗人的审美创造活动。诗人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总是激情昂扬的挥毫泼墨,隐喻在诗歌中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借助语言手段进行表达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诗人写诗就是充分借助隐喻思维来阐发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1 隐喻的心理审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王元化说:“‘物’可解释做客体,指自然对象而言。‘心’可解释作主体,指作家的思想活动而言。”前面诗中所说的“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和“随物婉转,于心徘徊”,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和由情延景。还有借景壮情、借物喻情的例子,譬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从高高的瀑布想到白色的长长的银河;三千尺,是心理上的隐喻距离;“银河落九天”,一下子把读者的空间无限扩大。本是一条狭长的瀑布,在诗人的笔下却能把天地连接起来,气势磅礴。

英国的大诗人雪莱也曾在《西风颂》中,把自己同西风相比,满怀热情的歌颂西风的神威和摧枯拉朽的战斗力。

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

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

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

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

……

哦,快把我起,

就像你起波浪、浮云、落叶!

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

这是来自诗人灵魂深处的呼声。在雪莱的笔下,西风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同时又是新事物的催生者,而诗人要把自己融入西风之中。诗的最后诗人以“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结束,从冬天来了想到紧接冬天后面的春天也已不远,诗人已是物我两相忘,和西风一样慷慨激昂,充满了斗志。

2 隐喻的意境之美

诗中意境是诗人创造的“仙境”,让读者身临其境,留连忘返。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澹而如睡”,就是通过大自然季节的变化与人的内在情感生活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自然与心灵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传达出了人的情感生活的跌宕起伏变化。如前述,春夏秋冬四季的山充满了灵性,读者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如笑,如滴,如妆,如睡”的山林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变幻。诗人首先是因景生情,借隐喻表达心情,视为输出信息,输出美;读者借助隐喻语言进入美的境界,感受美,从而诗人和读者之间就产生了互动。

人类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物质隐喻化的性质。人们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的立体、有形和具体的东西,它们就成了人们认识、体验与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无形的、抽象的和难以定义的事物的基础。于是抽象的精神、情感就可以用具体物质的意象来表现了。情生于万物,而又具情于物。

从诗的创作角度看,诗产生于心物交感、情景融合中。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等句,是“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王夫之);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具体分析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后,得出结论:诗中的每一件事(指诗中所描写的“微雨”、“暮钟”、“漠漠”中之“帆”、“冥冥”中之“鸟”等景物――引者)都有双重的性格,既是全然可信的虚的事件的一个细节,又是情感方面的一个因素。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写景的诗句,但是暗含着诗人的清心和超然。再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把诗人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也让读者身临其境,似乎真的面对空旷的山谷,听到惊鸟的清脆叫声。

在整个诗歌中,没有不具情感价值的东西,也没有无助于形成明确而熟见的人类情境之幻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是人人都能体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各异。诗人最擅于扑捉生活中的美,再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更让读者浮想联翩,正所谓看景不如听景。现代审美心理学已经证明,在艺术和诗歌创作中,情感的表现必须通过可以知觉的对象呈现出来,使情成体,化无形为有形。这是实现对美的感知的升华和凝聚。

3 隐喻的羞涩之美

隐喻往往是人们情感含蓄表达的方式,正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胧羞涩,犹抱琵琶半遮面,时隐时现。也好比掀起新娘的红盖头,掩饰着的正是娇羞之美,亦是读者求之不得的惊艳。

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以“杨柳”起兴,引出一位女子听到情郎歌声时产生的内心活动。末句以“晴”寓“情”,谐音双关,含蓄地表达出主人公迷茫而又思恋的微妙感情。诗中把主人公的心灵有约投射到天气的变化上,托物言志,抒发心声。

再如李清照的《点绛唇》,描绘了一个青春少女见到陌生男子时的那种娇羞之状: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全诗没有写一个美丽、漂亮的字眼,但我们眼前出现的却是惹人爱怜的美少女的形象。“露浓花瘦”明写露水把花给打湿了,暗指女子的苗条修长的身材;“薄汗轻衣”,让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子,满脸绯红,羞涩地走开,借嗅青梅来掩饰自己的失态,实在是太美了。作者借用旁观者的视角勾勒出一个读千遍也不厌倦的少女形象。隐喻在诗词中把外界的物理场景和心理磁场衔接起来,譬如,“露浓花瘦”和“却把青梅嗅”,好像和少女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去掉,对读者而言,能够理解,但是美感就会丧失。隐喻是概念上的投射,更是心理上的暗示和点拨。

三 小结

由此可见,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妙无比。诗歌中的隐喻更像一位缥缈的仙子,让诗人展示美,让读者接受美、感受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审美共鸣。

参考文献:

[1] Lakoff. C.&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顾红:《英、汉“喜悦”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出版社,1987年版。

[4] 李天紫:《隐喻的理解》,《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 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6] 倪筱燕:《西方广告中的图画隐喻及其美学意义》,《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6期。

[7]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版。

[8] 余秋雨:《形象与韵律――中外文学赏析》,百家出版社,1997年版。

篇7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张晓风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把我赘得发疼:

“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一时愣住,只胡乱应道:

“你说呢?”

“你说,你说,你一定要说。”她固执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我是不是仙女变的?――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有人说她的羽衣被锁在箱子里,她再也不能飞翔了。人们还说,是她丈夫锁上的,钥匙藏在极秘密的地方。

可是,所有的母亲都明白那仙女根本就知道箱子在哪里,她也知道藏钥匙的所在,在某个无人的时候,她甚至会惆怅地开启箱子,用忧伤的目光抚摸那些柔软的羽毛。她知道,只要羽衣一着身,她就会重新回到云端,可是她把柔软白亮的羽毛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视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些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暴晒。

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晒些什么?我已不记得,记得的是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另外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以及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惟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卜,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忽然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就送给你。”

我小的时候好想结婚,当然也有点害怕,不知为什么,仿佛所有的好东西都是等结了婚就自然是我的了,我觉得一下子有那么多好东西也是怪可怕的事。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当然也因为有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母亲总是强调“冰糖”豆浆,因为那是比“砂糖”豆浆为高贵的)都是超乎我想像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把剩饭在炒完菜的剩锅中一炒,把锅中的菜汁都擦干净了的那种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而此刻,那刚听完故事的小女儿鬼鬼地在窥伺着什么?

她那么小,她由何得知?她是看多了卡通,听多了故事吧?她也发现了什么吗?

是在我的集邮本偶然被儿子翻出来的那一刹那吗?是在我拣出石涛画册或汉碑并一页页细品味的那一刻吗?是在我猛然回首听他们弹一阕熟悉的钢琴练习曲的时候吗?抑是在我带他们走过年年的春光,不自主地驻足在杜鹃花旁或流苏树下的一瞬间吗?

或是在我动容地托往父亲的勋章或童年珍藏的北平画片的时候,或是在我翻拣夹在大字典里的干叶之际,或是在我轻声地教他们背一首唐诗的时候……

是有什么语言自我眼中流出呢?是有什么音乐自我腕底泻过吗?为什么那小女孩问道:

“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呀?”

我不是一个和千万母亲一样安分的母亲吗?我不是把属于女孩的羽衣收藏得极为秘密吗?我在什么时候泄漏了自己呢?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画,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而那小女孩,是凭什么神秘的直觉,竟然会问我:“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我掰开她的小手,救出我被吊得酸麻的脖子,我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她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但我凝注着她晶亮的眼睛,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真的?”

“真的!”

她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旋又不放心睁开。

“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她兴奋地转动着眼珠,不知在想什么。

然后,她睡着了。

故事中的仙女既然找回了羽衣,大约也回到云间去睡了。

风睡了,鸟睡了,连夜也睡了。

我守在两张小床之间,久久凝视着他们的睡容。

张晓风经典散文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一方纸镇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纸镇。美丽凝重,并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台北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有时是在异国旅舍中凭窗而望,有时是在扼腕奋臂、抚胸欲狂的大痛之际,我总会想起那座山。

或者在眼中,或者在胸中,是中国人,就从心里想要一座山。

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让他发现天下之小。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让他在云飞鸟尽之际有“相看两不厌”的对象。

辛稼轩需要一座妩媚的青山,让他感到自己跟山相像的“情与貌”。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我要的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

“拉拉是泰雅尔话吗?”我问胡,那个泰雅尔司机。

“是的。”

“拉拉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知道,”他抓了一阵头,忽然又高兴地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

我怎么会想起来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尔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风景是有性格的

十一月,天气一径地晴着,薄凉,但一径地晴着,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说不上来地焦急。

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

说得更清楚些,一个人,一个成年的女人,活得很兴头的一个女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她散在四方的心。

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

有的风景的存在几乎是专为了吓人,如大峡谷,它让你猝然发觉自己渺如微尘的身世。

有些风景又令人惆怅,如小桥流水(也许还加上一株垂柳,以及模糊的鸡犬声)它让你发觉,本来该走得进去的世界,却不知为什么竟走不进去。

有些风景极安全,它不猛触你,它不骚扰你,像罗马街头的喷泉,它只是风景,它只供你拍照。

但我要的是一处让我怦然惊动的风景,像宝玉初见黛玉,不见眉眼,不见肌肤,只神情恍惚地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他又解释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我要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在石涛的水墨里咀嚼而成了痕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

我要的一种风景是我可以看它,也可以被它看的那种。我要一片“此山即我,我即此山,此水如我,我如此水”的熟悉世界。

有没有一种山水是可以与我辗转互相注释的?有没有一种山水是可以与我互相印证的?

包装纸

像歌剧的序曲,车行一路都是山,小规模的,你感到一段隐约的主旋律就要出现了。

忽然,摩托车经过,有人在后座载满了野芋叶子,一张密叠着一张,横的叠了五尺,高的约四尺,远看是巍巍然一块大绿玉。想起余光中的诗――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台湾荷叶不多,但满山都是阔大的野芋叶,心形,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真是一种奇怪的叶子,曾经,我们在市场上芭蕉叶可以包一方豆腐,野芋叶可以包一片猪肉――那种包装纸真豪华。

一路上居然陆续看见许多载运野芋叶子的摩托车,明天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美丽的包装纸啊!

肃然

山色愈来愈矜持,秋色愈来愈透明,我开始正襟危坐,如果米颠为一块石头而免冠下拜,那么,我该如何面对叠石万千的山呢?

车子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辉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它在那里绿着

小径的尽头,在芦苇的缺口处,可以俯瞰大汉溪。

溪极绿。

暮色渐渐深了,奇怪的是溪水的绿色顽强地裂开暮色,坚持地维护着自己的色调。

天全黑了,我惊讶地发现那道绿,仍然虎虎有力地在流,在黑暗里我闭了眼都能看得见。

或见或不见,我知道它在那里绿着。

庭中有梅,大约一百本。

“花期还有三、四十天。”山庄里的人这样告诉我,虽然已是已凉未寒的天气。

梅叶已凋尽,梅花尚未剪裁,我只能伫立细赏梅树清奇磊落的骨格。

梅骨是极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苍老嶙刚、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是抽成线状的岩石。

不可想象的是,这样寂然不动的岩石里,怎能迸出花来呢?

如何那枯瘠的皴枝中竟锁有那样多莹光四射的花瓣?以及那么多日后绿得透明的小叶子,它们此刻在哪里?为什么独有怀孕的花树如此清癯苍古?那万千花胎怎会藏得如此秘密?

我几乎想剖开枝子掘开地,看看那来日要在月下浮动的暗香在哪里?看看来日可以欺霜傲雪的洁白在哪里?他们必然正在斋戒沐浴,等候神圣的召唤,在某一个北风凄紧的夜里,他们会忽然一起白给天下看。

隔着千里,王维能回首看见故乡绮窗下记忆中的那株寒梅。隔着三四十天的花期,我在枯皴的树臂中预见想象中的璀璨。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原来并不是不可以的!

神秘经验

深夜醒来我独自走到庭中。

四下是澈底的黑,衬得满天星子水清清的。

好久没有领略黑色的美。想起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舞会里,别的女孩以为她要穿紫罗兰色的衣服,但她竟穿了一件墨黑的、项间一圈晶莹剔亮的钻石,风华绝代。

文明把黑夜弄脏了,黑色是一种极娇贵的颜色,比白色更沾不得异物。

黑夜里,繁星下,大树兀然矗立,看起来比白天更高大。

日本时代留下的那所老屋,一片瓦叠一片瓦,说不尽的沧桑。

忽然,我感到自己被桂香包围了。

一定有一棵桂树,我看不见,可是,当然,它是在那里的。桂树是一种在白天都不容易看见的树,何况在黑如松烟的夜里,如果一定要找,用鼻子应该也找得到。但,何必呢?找到桂树并不重要,能站在桂花浓馥古典的香味里,听那气息在噫吐什么,才是重要的。

我在庭园里绕了几圈,又毫无错误地回到桂花的疆界里,直到我的整个肺纳甜馥起来。

有如一个信徒和神明之间的神秘经验,那夜的桂花对我而言,也是一场神秘经验。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笃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谢谢阿姨

车过高义,许多背着书包的小孩下了车。高义国小在那上面。

在台湾,无论走到多高的山上,你总会看见一所小学,灰水泥的墙,红字,有一种简单的、不喧不嚣的美。

小孩下车时,也不知是不是校长吩咐的,每一个都毕恭毕敬地对司机和车掌大声地说:“谢谢阿姨!”“谢谢伯伯!”

在这种车上服务真幸福。

愿那些小孩永远不知道付了钱就叫“顾客”,愿他们永远不知道“顾客永远是对的”的片面道德。

是清早的第一班车,是晨雾未稀的通往教室的小径,是刚刚开始背书包的孩子,一声“谢谢”,太阳霭然地升起来。

当我去即山

我去即山,搭第一班早车。车只到巴陵(好个令人心惊的地名),要去拉拉山――神木的居所――还要走四个小时。

《古兰经》里说:“山不来即――就去即山。”

可是,当我前去即山,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可以去横渡大漠,可以去莺飞草长或穷山恶水的任何地方,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即我了。

我去即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

但山来即我,越过的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

当我去即山,山早已来即我,我们终于相遇。

张爱玲谈到爱情,这样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人类和山的恋爱也是如此,相遇在无限的时间,交会于无限的空间,一个小小的恋情缔结在那交叉点上,如一个小小鸟巢,偶筑在纵横的枝柯间。

地名

地名、人名、书名,和一切文人雅士虽铭刻于金石,事实上却根本不存在的楼斋亭阁都令我愕然久之。(那些图章上的姓名,既不能说它是真的,也不能说它是假的,只能说,它构思在方寸之间的心中,营筑在分寸之内的玉石。)

中国人的名字恒是如此慎重庄严。

通往巴陵的公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中猛然跳出一个路牌让我惊讶,那名字是雪雾闹。我站起来,相信似地张望了又张望,车上有人在睡,有的人在发呆,没有人理会那名字,只有我暗自吃惊。唉,住在山里的人是已经养成对美的抵抗力了,像韦应物的诗“司空见惯浑无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而我亦是脆弱的,一点点美,已经让我承受不起了,何况这种意外蹦出来的,突发的美好。何况在山叠山、水错水的高绝之处,有一个这样的名字,是一句沉实紧密的诗啊,那名字。

名字如果好得很正常,倒也罢了,例如“云霞坪”,已经好得很够分量了,但“雪雾闹”好得过分,让我张惶失措,几乎失态。

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那种闹只是闺中乖女孩偶然的冶艳,但雪雾纠缠,那里面就有了天玄地黄的大气魄,是乾坤的判然分明的对立,也是乾坤的混然一体的合同。

像把一句密加圈点的诗句留在诗册里,我把那名字留在山颠水涯,继续前行。

小的时候老师点名,我们一一举手说:

“在!”

当我来到拉拉山,山在。

当我访水,水在。

还有,万物皆山,还有,岁月也在。

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在海拔1800公尺的地方,在拉拉山与塔曼山之间,以它54公尺的身高,面对不满五尺四寸的我。

他在,我在,我们彼此对望着。

想起刚才在路上我曾问司机:

“都说神木是一个教授发现的,他没有发现以前你们知道不知道?”

“哈,我们早就知道啦,从做小孩子就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嘛!它早就在那里了!”

被发现,或不被发现,被命名,或不被命名,被一个泰雅族的山地小孩知道,或被森林系的教授知道,它反正在那里。

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如此是一座倒生的翡翠矿,需要用仰角去挖掘。

路旁钉着几张原木椅子,长满了癣苔,野蕨从木板裂开的瘢目冒生出来,是谁坐在这张椅子上把它坐出一片苔痕?是那叫做“时间”的过客吗?

再往前,是更高的一株神木,叫复兴二号。

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

十一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复兴二号下面,想起唐人的传奇,虬髯客不带一丝邪念卧看红拂女梳垂地的长发,那景象真华丽。我此刻也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所不同的是,我也有华发绿鬓,跟巨木相向苍翠。

人行到复兴一号下面,忽然有些悲怆,这是胸腔最阔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似乎被雷殛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干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

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

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

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

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我们要一个形象来把我们自己画给自己看,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千年不移的真挚深情,阅尽风霜的泰然庄矜……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水 程

清晨,我沿复兴山庄旁边的小路往吊桥走去。

吊桥悬在两山之间,不着天,不巴地,不连水――吊桥真美。走吊桥时我简直有一种索人的快乐,山色在眼,风声在耳,而一身系命于天地间游丝一般的铁索间。

多么好!

我下了吊桥,走向渡头,舟子未来,一个农妇在田间浇豌豆,豌豆花是淡紫的,很细致美丽。

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感动着,那是一种现代的舂米之歌。

我要等一条船沿水路带我经阿姆坪到石门,我坐在石头上等着。

乌鸦在山岩上直嘎嘎的叫着,记得有一年在香港碰到王星磊导演的助手,他没头没脑地问我:“台湾有没有乌鸦?”

他们后来到印度去弄了乌鸦。

我没有想到山里竟有那么多乌鸦,乌鸦的声音平直低哑,丝毫不婉转流利,它只会简单直接地叫一声:

“嘎――”

但细细品味,倒也有一番直抒胸臆的悲痛,好像要说的太多,怆惶到极点反而只剩一声长噫了!

乌鸦的羽翅纯黑硕大,华贵耀眼。

船来了,但乘客只我一个,船夫定定地坐在船头等人。

我坐在船尾,负责邀和风,邀丽日,邀偶过的一片云影,以及夹岸的绿烟。

没有别人来,那船夫仍坐着。两个小时过去了。

我觉得我邀到的客人已够多了,满船都是,就付足了大伙儿的船资,促他开船。他终于答应了。

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的,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

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遂挺然成花蕊。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纸镇,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适 者

听惯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人不觉被绷紧了,仿佛自己正介于适者之间,又好像适于生存者的名单即将宣布了,我们连自己生存下去的权利都开始怀疑起来了。

但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古怪如金狗毛,卑弱如匍伏结根的蔓草,以及种种不知名的万类万品,生命是如此仁慈公平。

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土有土的高贵,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蓟苔的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

生命是有充分的余裕的。

忽然,我听到人声,胡先生来接我了。

“就在那上面,”他指着头上的岩突叫着,“我爸爸打过三只熊!”

我有点生气,怎么不早讲?他大概怕吓着我,其实,我如果事先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大黑熊出没的路,一定要兴奋十倍。可惜了!

“熊肉好不好吃?”

“不好吃,太肥了。”他顺手摘了一把野草,又顺手扔了,他对逝去的岁月并不留恋,他真正挂心的是他的车,他的孩子,他计划中的旅馆。

山风跟我说了一天,野水跟我聊了一天,我累了。在回来的公路局车上安分地凭窗俯看极深极深的山涧,心里盘算着要到何方借一只长瓢,也许长如钩子星座的长标瓢,并且舀起一瓢清清冽冽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