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3 08: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字经里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通过诵读《三字经》选段,感受《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2.通过对“学贵以恒”部分内容的学习,感受古人的勤奋好学,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与方法有更积极的认识。感受学习《三字经》的趣与乐。
3.了解《三字经》的历史地位与内涵,能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思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三字经》,了解经文内容,懂得学贵以恒,勤奋的精神永远是可贵的。
【诵读指导】
一、课前交流,拍节奏
初步感受节奏和韵律所带来的快乐。
二、走进《三字经》—— 一个故事一句话
1.师结合图片讲述仲尼师项橐的故事
师: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其实可以缩成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出示句子,指名读)
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有味道一些。如:用上手势,把第一个字的读音拉长,再读慢一点……
2.师生对读,逐渐引背
师: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对,《三字经》。熟悉吗?谁来背一背?
三、诵读《三字经》—— 一个主题一段话
1.诵读“披蒲编……学不辍”
(1)师:这几句你们会背吗?(出示相关内容)那就来读一读吧。(生自由读)
(2)师:都说《三字经》一句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想走进这些故事吗?(生自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3)看图猜故事。师:差不多看完了吧,句子中的故事了解了吗?那我们来做个抢答题。看到这幅画,会想到哪三个字呢?
(4)理解思辨。师:发现了吗,画中这些人物共同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刻苦。(相机板书)你最佩服谁?有谁的做法是你不太赞成的?
(5)引读:是的,我明白了——
我们不一定要……但一定要……
我们不需要……但佩服他……
我们也不必……但要学习他……
(6)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哪句就读哪句。(指名几人读,评价,男女生对读,齐读,配乐读)
(7)试背。用填空形式引背。师:瞧,不知不觉差不多会背了,这就是熟读成诵。
2.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尔幼学,当效之”
(1)师:从《三字经》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学习,要勤奋刻苦。同学们,如果把人的一生分为幼年、青年、老年,那么,学习应该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呢?看看《三字经》又给我们怎样的答案呢。(出示内容自由读,并交流)看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
(2)师:那么,哪个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呢?《三字经》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显红句子“尔小生,宜早思……尔小生,宜立志……尔幼学,当效之“。生齐读)
师:“尔小生”,说的就是在座的你们。齐读这六句《三字经》。
(3)师:《三字经》,可以读得很有味道,也可以读得很有意思。来,跟我学。(师带领学生用各种形式变换节奏读)好玩吗?我们来合作读。(师生合作,变换形式与节奏诵读两个回合)
(4)师:你们还有哪些既有意思又好听的读法呢?快试一试吧,一会请你们来展示噢。(生自由读读,展示读)
3.唱《三字经》
师:《三字经》读起来有意思吗?是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不仅能读,还能唱。(请学生用学过的歌曲《捉迷藏》的旋律,唱《三字经》)
四、综观《三字经》 —— 一本书来一席话
师:读了《三字经》,唱了《三字经》。《三字经》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是的,《三字经》包含了一个个道理一个个故事,可谓包罗万象。今天,我们只是在“学贵以恒”的板块里采撷了几个片段,其实《三字经》中还包含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变迁,还有对人生、道德、伦理名物常识的教育都尽在其中……愿大家与经典相伴。(课件演示一本打开又归于合上的《三字经》)
篇2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俗肌!耙缘赂禾臁薄“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因此,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道德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教研活动,而我以《三字经》为教学内容,开展了如何在《三字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一、在大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要扎实提 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孩子们年龄尚浅,但三字经中有些字面往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朗读中,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们的稚嫩心里。纵观《三字经》涉及的品德培养和生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都是强调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道理的,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是一个道理。
古典文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本人指导学生读好《三字经》中的诗文,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让学生诵读,并做赏析评价,并将《三字经》的内容抄写下来归类整理。有时我把名家的配乐朗读展示给学生欣赏,有时我会把视频画面情景和音乐诵读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接受经典美文的艺术熏陶。小组之间也可组织配乐诗朗诵比赛、三字经背诵比诵。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这些反复训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成为推动我们教学的强大的动力。
二、在理解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丰富学生的道德思想
传统文化《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亲师友、习礼仪”、培养孩子的礼仪仁义之心等,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其学习、成长,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对荣辱观进行教育的起点。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要求,与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通性。除了仁爱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礼仪教育、中华历史教育等。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荣辱观念的积极因素,又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荣辱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它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决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的土壤,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如。
三、在拓展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字经》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李沁赋棋》《孔子相师》等,这些故事,不仅内容有趣,而且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听、说、讲、评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学生能够爱到相应的道德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给孩子讲三字经故事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人类历史的伟大,宇宙的博大,人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感受人言语聆听人类文明等,可以激发思维,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能力,感受亲情的温馨,体验幸福……孩子从听到讲,从讲到看,从看到阅读习惯的形成。孩子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淘,神秘世界的吸引,前人勇敢、忠信义、睿智等良好品质的感染。不想让孩子喜欢三字经都难。还可以在教学中观看《三字经》的相关动画等视频,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也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动画片是专门为低幼孩子量身制作的,充满友好、团结的气氛,世界一片明媚,正是小朋友们想要的。许多的三字经动画片都有教育孩子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孩子作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的发展。几分钟的动画看下来,孩子们对动画中的人物,故事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让他们讲一讲,他们会非常乐意的去讲。
四、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理论是空洞的,只有付之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道德行为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实际行动。它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品德得到发展。
篇3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
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由此,我校最近几年的校本活动是诵读国学
。我班校本活动的内容是诵读《三字经》,活动中我惊喜的发现:《三字经》的内容丰富,不仅贮积丰富
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活动中我结合学生
和教材实际,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等。诵读中,
《三字经》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诵读《三字经》,继承了祖国的传统美德
在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比富斗阔,怕苦
怕累等。此外,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消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
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的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同学间也缺乏友爱精神等。社会中
的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生的思想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三字经》是一本
很好的实施德育教育的素材。
《三字经》有这样一段:"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其中《黄香温席》《薛包尽心事后母》《汉文帝孝母》《虞舜孝亲》等故事都让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不
仅知道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知道怎样做才是对长辈的孝顺。此外,孔融让梨的故事
,窦禹钧的浪子回头使五个儿子相继中了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歉逊好学的董遇(东汉末年的著名
学者)惜时的故事等等都让学生不由得反思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行为,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敢承认
错误,改正错误的思想等而羞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每天诵读这民族传承
的优秀文化,教师精彩的点拨以及适当地故事拓展,学生一定能获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学会做人,这样拥有了知识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知识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所以,塑造学生
的灵魂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诵读《三字经》,培养了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诵读三字经,我要求学生天天诵读,要持之以恒,活动的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一种培养
。尤其是中文有许多历史上勤奋好学的典故,这些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他们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例如:教学中,我结合学习内容,给学生讲坡背《汉书》的故事。长达一百二
十卷的巨著,坡倒背如流,学生听的惊讶不已。又如,"苏洵焚稿"的故事中说道:苏洵二十七岁时才
开始发奋学习,学了一年就去考进士、茂才,结果都没有考中。他这时才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成功
非下苦功夫不可。于是,苏洵烧掉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
攻读。如此发愤了五六年,终于文采大进,下笔如有神。还有,李白从老婆婆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这件事
中受到启发,发奋学习,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大诗人。。此外,编蒲抄书,负荆苦读的朱买臣等故
事都给学生无穷的力量。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三、诵读《三字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字经》的内容丰富,覆盖面也极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
间万象。例如:学生在诵读"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到"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这部分内容时,了解到古时的孩子所学习的内容,不仅学文,还要学识数,明六谷、六畜等。又如,文中
从"自羲农,至黄帝"到"朝于斯,夕于斯"这部分内容概括了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学生诵读后,会大致了
解古代历史,了解各朝代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
此外,学生从诵读中能认识数学家祖冲之,儒家创始人孔子,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还有鲁迅、坡
、赵匡胤、刘邦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大脑中的资料库,虽然有好多东西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总有一天,孩子会融会贯通地理解自己曾背下的东西。事实证明,一
个人记忆库存越多,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越强。
篇4
可是小臭一直叫,喊着想在听三字经的故事,总觉着心里比较愧疚,毕竟爱学习的孩子是每个父母都,渴望拥有的,小臭这么爱学习,我真的不应该因为掏钱而打击他的积极性,闲来无事,只好在百度上搜一下有没有免费的?
经过我的层层搜索之下,还发现真的有免费的,是一个公众号,经过公众号进入,再加上一个百度微盘,储存,最后解压缩就可以了,虽然废了点劲,到最后也真能能听了,虽然声音没有凯叔APP上面那么清晰,好歹也能够听得清楚故事的内容,小臭也听得津津有味的,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安慰吧!
一个是需要花费好几十小100块钱的会员加付费收听,另外一个是只需要花三块钱买一个积分就可以了,相比之下,现实的我还是选择了三块钱的那个,虽然我也知道盗版的跟正版的之间有一些区别,但只要里面的故事内容是真实的,音质什么的对,目前自己来说,还是不要追求了。
记得学生时代的我们老师总教育我们,需要支持正版,打击盗版,可是好像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看过什么特别正版的书,对一些感兴趣的书,总是想着哪里能搜到便宜的或者免费的?看一看得了。
如今遇到自己的孩子,其实内心深处我也想给他高质量的生活,我也想让他听正版的故事,我也想让他做所有他感兴趣的事情,其实再没有他之前,我确实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给他,在正版和盗版之间,我肯定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正版,对孩子总得给最好的。
篇5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篇6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篇7
一、营造一个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氛围
我们的做法是:让幼儿与环境“对话”。走进柏庐幼儿园,有传统的古井石桥、竹园草房、昆山三宝、朱子家训、昆剧介绍。慢步走进校园: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随处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幼儿园环境的有机结合:唐诗宋词,圣贤名句,成语故事,幼儿创作,字画相承,既有古韵,又具现代气息,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充分发挥了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教育环境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小班开辟的“古诗天地”;中班首创的“三字经”专栏;大班独创的“朱子家训”墙饰,体现的是各年龄阶段的班级特色活动。特别是大班,把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经典名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于楼梯墙面上,幼儿每走一步都有经典相伴……极具情趣、耳濡目染,每天只要读一读,经典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
二、在经典诵读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精髓
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在新世纪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但仅有这些技能是不够的,必须特别注重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孩子优良性格、健全人格的基础。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经典诵读活动,传承文化,提升品位。
1.从古典诗词中让幼儿感受如画般的意境
为使幼儿充分接受古典熏陶,全方位地感受、欣赏、领略古典文学的精美意境和博深道理,我们让小班的孩子以欣赏古诗词诵读,激发兴趣为主,如《春晓》、《静夜思》、《咏鹅》、《悯农》等,一开始,孩子们可能不解其中意韵,但通过反复引导孩子不断吟咏,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就展现在孩子面前。
2.从三字经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中国的启蒙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众多的启蒙教学教材中,《三字经》当居首位,是中国古代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尤其其中的劝学、勤学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便于幼儿学习理解。全文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因此,我们尝试在中班开展三字经诵读,我们将《三字经》分段讲述,每次记背前都依据所讲内容选择一个故事,用“量经定做”的故事让儿童加深对经诗的理解,让幼儿以形象、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上著名人物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基本常识。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四句,我们为儿童讲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们选择了北宋仲永从神童到平凡的故事,在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中使孩子们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从朱子家训中继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称道的一种美德。《朱子家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教人要节俭。所以我们在大班开展了朱子家训诵读活动,因为有些句子比较难懂、难记,老师就把这些句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背诵,还有的老师自己给它谱曲,用歌唱的形式唱出来,也别有一番情趣,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幼儿接受了勤俭节约的教育。
4.各类经典诵读展示演出
每个班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让经典在舞台上得到更好展示。小班以古诗为主,就连小小班的小不点也能吟诵《咏鹅》、《悯农》、《春晓》,真为他们感到骄傲;中班的孩子则以歌舞的形式把三字经演绎得淋漓尽致;大班的哥哥姐姐更是不容易,虽然朱子家训有点难懂、难记,但他们也毫不示弱,有的唱有的念,让我们深感欣慰。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我们把一切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渗透进教学,如传统美德、传统佳节、传统工艺、传统音乐、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等等。
首先,在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我们利用一些民间故事、童谣、图片等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谦虚礼貌、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德育故事,还有数量众多的成语故事。并将这些美德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从小树立健康的道德观。
其次,利用传统节日使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彩。传统佳节是我国区别于其他民族及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根据节日习俗设计教室环境布置、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元宵节组织幼儿做元宵、猜灯谜,在端午节组织幼儿吃粽子、佩香囊,等等。
再次,组织幼儿玩中国传统民间游戏与玩具等。我国的传统游戏源远流长,传统游戏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如放风筝、跳绳、踢毽子、丢手绢,等等,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实施。如春暖花开之时带领幼儿去公园里放风筝;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寒冷的冬天里,带领幼儿踢毽子、跳绳等。
最后,使幼儿了解其他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师无法全部掌握,所以我们将一部分传统工艺、传统艺术等文化知识展示给幼儿。比如,我们让幼儿欣赏国画、剪纸、脸谱、皮影、花灯、民族乐器、民族舞蹈;让幼儿聆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并在区域游戏中一起剪纸,感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无穷的乐趣,结合主题和孩子一起制作脸谱,了解脸谱的特征,在看看、做做、戴戴的过程中使孩子了解传统文化。
四、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是在19世纪中叶后逐步从西方引进的,它比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更先进、更科学。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利用科学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同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科学的现代幼儿教育方法向幼儿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篇8
她不是喜欢拿妈妈当恶作剧的对象吗?那我就当她的“开心果”。
既然女儿一进自己的卧室,一坐在她的书桌旁,就无精打采哈欠连连,那么,就在她喜欢的客厅里学吧。
开头的话语出自一位妈妈之口,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全身心地呵护着孩子,网名也是以女儿林克来命名叫――“林克妈妈”。林克是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孩子的学习无疑是妈妈最大的牵挂。3年前,因为英语成绩不佳且多方尝试无果,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工作的林克妈妈决定自己教孩子。在她和女儿展开的“教与不学”的战争中,妈妈节节败退,她只得彻底放弃原有的教育理念,彻底对女儿“投其所好”,于是,就有了开篇的感叹。经过几年的努力,林克妈妈用爱心、耐心和才智帮助女儿一步步走出了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不仅成绩飞速进步,而且让林克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英语学习,自信心也不断提升。
近日,林克妈妈为女儿特别编写的“私家”英语教材已经结集出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其中的精彩篇章。
告别“体力活”
林克妈妈认为,如果把英语句子比作高楼大厦,那“单词拼写”就是一块块必不可少的砖瓦,“听说”能力是盖房子所需的技能。如果有好的运输工具,“砖瓦”
很容易搞定。运输方法有多种,如最原始的由运输者徒手搬运,到用汽车运、用火车皮运等等。
那么,在英语学习中,孩子们是怎样背单词的呢?
很遗憾,大部分的孩子使用的是第一种最原始、最低效、最枯燥的方法,即一个字母、一个单词地背诵。从他们进入小学接触英语开始,就用瘦弱的肩膀“背”起一块块沉重的“砖瓦”(单词),在日复
一日地艰苦劳作中,渐渐失去了对高楼大厦的憧憬。现实中,如果有谁让您年幼的孩子去干这样的重体力活,所有的家长都会暴跳如雷。但是,面对同样辛苦、枯燥的“背”单词,家长们却成了监工,监督着孩子日夜“做苦力”。
林克妈妈也曾是其中一员,但她很快就发现这样非常低效、非常枯燥,而且感觉到再这样发展下去,女儿刚刚激发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要消失殆尽。于是,她开始反省,开始四处寻找力大无比而舒适的能够运输单词的“火车”,把“做苦力”变成享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克妈妈终于找到了。
“英文三字经”
林克妈妈所说的“火车”,就是将英语单词按发音规律加以分类,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编成有趣的口诀,以此来记住一系列单词;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用两个汉字和一个单词串联编成的短口诀,林克妈妈称之为“英文三字经”。
林克读三年级时的一天晚上,妈妈帮林克听写英语单词,其中有rice(米)和goose(鹅)。林克把rice写成rise,把goose写成guce、guse。让林克改正后,又反复教她很多遍还是没记住。为此,林克妈妈和爸爸甚至争吵起来。冷静下来,灵感突现,一句诙谐而简洁的口诀掠过林克妈妈的脑海:rice(米)的price(价格)又rise(上涨)。对了,就是它!
为了加深林克对rice的印象,彻底区别rice和rise,妈妈还给她编了一个“英文三字经”,她就不信孩子还记不住:
当妈妈把上面的成果展现给林克的时候,林克乐了,无比惊讶地说:“妈妈,太棒了!再让我背一个吧!”然后,林克自己读了几遍,用不了两分钟,就把上面6个单词全都记住了。那么,怎样才能让林克记住英文的“鹅”是goose,而不是guseguce呢?林克妈妈的答案是:一个小偷想去超市偷东西,你猜他想出什么绝招?他呀,故意穿了件很宽松的(loose)衣服,假装在挑挑拣拣(choose)的,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呀,把一只鹅(goose)偷偷地塞进了衣服里。写成“英文三字经”即:
林克读完后,猛然明白原来妈妈是通过故事教她记单词呢。“妈妈,太妙了,亏你想得出!再来一个!”林克大声叫道。更多有趣的口诀,请您关注最近已正式出版的、林克妈妈编写的新书《英文三字经》。
学英语,从听说开始
篇9
然而宝宝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不肯睡。直到我忍无可忍,拿出手机一看,已是凌晨2:09。问他是不是饿了,他摆摆手。问他是不是因为没有读书所以睡不着,他说:“是的!”
这就是我那3岁的书虫儿子,无书不能成眠!在很多妈妈为宝宝不爱看书而头疼的时候,我有时却要为如何让他不看书而头疼!不过,让宝宝迷上看书的罪魁祸首,还不正是我自己吗?
从怀孕初期,在宝宝还没有听力的时候(据说胎儿6个月才开始有听力),我就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读书给他听。那个时候,给肚子里的宝宝读的是《诗经》以及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
等宝宝生下来,在屈指可数的吃母乳的日子,我靠在床上喂他,把他横着搁在我的腿上,手上却捧着一本书,他吃多久的奶,我就读多久的书。
宝宝1~3个月大,我读的书是从书柜里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或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类的英文童话,以至于这个时候,我一开口背诵李清照的词,宝宝就乐呵呵地往书柜的方向看。那个时候,他还不满三个月啊。
宝宝3个月以前,我没有专门为他买过书,但是通过杂七杂八的阅读,甚至还谈不上亲子阅读,使宝宝习惯了听妈妈读书。
宝宝4个月大时,我们的阅读重头戏是《三字经》。这是我专门为宝宝买的第一本书。从一开始,宝宝就对《三字经》着了魔似的,每天都要求我至少从头到尾读一遍,有时甚至是两遍。对《三字经》的喜爱,一直持续到宝宝1岁多。
这段时间,除了《三字经》外,《米菲的双语故事书》、《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小小孩大开眼界》、莫尼卡的《无字书》等都是宝宝的最爱。每天总有一段时间,宝宝安静地坐在我怀里,专注地盯着我手上的书,凝神倾听我的阅读。通过这样的阅读,宝宝七八个月大就学会了自己翻书。
篇10
那时,我们的小学校是日本人占领太原时盖的,房子是一排一排的,一排里有5、6间教室,前面是一条长长的走廊。由西向东,我们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走过,其中有在绒板上粘着用黄色毛头纸剪的几头牛,下一行粘着用白色毛头纸剪的几只羊,老师先问你这是什么?再让你数数各有几只?另一个教室里,绒板上粘着用彩色毛头纸剪的天安门、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等。
老师问:“这是什么?”
我答:“天安门。”
问:“在什么地方?”
我答:“在北京。”
老师又问:“这是什么?在什么地方跑?”
我逐一答道:“火车,在铁道上跑;汽车,在马路上跑;轮船,在水里跑;飞机,在天上飞。”
到了最后一间教室,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7岁。”
“属什么的?”
“属狗。”
老师说:“你不是去年属猪,今年属狗吗?”
这次我坚定地说:“不是,我属狗。”
过了10多天,听说学校贴出红榜来了,我撒腿就向学校跑去,学校的墙上贴着录取新生的大红纸,上面写满了名字,其中第一个名字就是我。于是我从6周岁开始上学,而且学习很努力,一上就是十七年,读到大学毕业,当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的同事小孟是个护士,她是上世纪60年代上的小学,那时赶上全国,谁家也没有电视、电脑等传媒工具,只有一些宣传画,她家墙上就贴着一张“飞马”的画。在小孟报考小学时,老师考她:“什么东西会飞?”,小孟马上兴奋地答道:“马!马会飞。”老师又问:“谁种的粮食?”小孟答:“我爸”老师又问:“你爸什么时候种的粮食?”小孟答:“我爸休息的时候种的。”原来小孟家住的是平房,门前有一小块空地,她父亲是个工人,休息时就在门前种了一些玉米、向日葵之类的作物。在小孟的的影响下,别的小孩也都争先恐后地抢答:“是她爸在上二班的时候种的。”原来她爸在车间里倒三班。接着老师又指着墙上总司令穿军装、戴大沿帽的照片问道:“这是谁?”小孟说:“警察。”就这样,小孟上了一年级。可见,环境和宣传、哪怕就是一张宣传画儿,对孩子的影响多么大。
去年夏天,我一对儿双胞胎孙子飞飞和越越该上小学了,我领他俩到离我家近的一个小学去报名,老师先是拿着一张写满10以内加减法题的纸,让他俩口算,他们争先恐后地都答对了。老师又拿了一本小图书让他们读,没成想,两个孩子一字不错地读了一整页。老师又问他们会不会背“三字经”,两人说:“不会。”老师说:“好了,回去背背三字经。”。完后老师拿出一张纸,让我把他们的名字写上去。老大飞飞兴奋地挤到桌子前说:“我自己写。”老师说:“好啊。”把笔给了他。只见这小家伙拿起笔,从字的最下端开始起笔、往上,像画画一样曲里拐弯地写完了自己的名字,老师坐在前面看着,先是说:“哎、哎、怎么这样?”后来见写成了就说:“这也行啊!这是你的名字?”因为他们俩没上过学前班,也没学过字的笔画,只是按照幼儿启蒙教育的画儿和识字卡片学的,完全是“自学成才”。
谁知,第二天,他妈妈又给他们报了一所离他家近的小学,这个学校的老师没考“三字经”,完后把他俩送到我家,午饭后,我想小睡一会,躺在床上只听见他俩不住的拨电话,一个报号,一个拨。我坐起来问:“你们给谁打电话?”老二越越认真地跟我说:“给我爸爸打电话,我们有事呢。”“有什么事?”我问。“我们不去昨天的小学了,问问爸爸还用不用背三字经?”我想,还真不能小看这些孩子,他们是那么的认真。
更有趣的是,上了小学才一个月,孩子们说:“老师让交红领巾的钱。”就要入少先队了。我问他们两个小家伙:“什么时候老师给戴红领巾?”老大飞飞却急迫地问我:“奶奶,戴红领巾是不是就是打鬼子?”你看,这绝对是电视里抗战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