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范文
时间:2023-03-24 11:3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这农村里的中秋节,没有都市圈人那般节日的狂欢,没有他们那手挽手漫步般的浪漫情调,亦没有他们心中的梦想顶端般的绚丽。可是我却是自豪地仄歪着头,很高兴地说出:“这儿风景独好!”
儿时中秋的回忆已经如同梦境,那时候,抢走大哥哥们烤熟了的番薯,还沾沾自喜地蹦跳着,那时候,为了那不值一提的月饼糖块,竟然放声大哭大闹,那时候,不明白中秋有关于嫦娥与吴刚的故事,以为中秋节就是一个可以大饱口福的“六一”……
“曼,跟弟弟一块出去玩吧!”老妈的话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哦!这个中秋玩什么好呢?妈。”我苦苦思量着是否去堤坝上,迁带着那一份惬意之情?
“小型的烟火,怎样?”妈诡异地看着我,像是看看我的反应是欢是悲。
操场上,除了几户人家早早地摆上了拜月的桌子之外,便是一群坐在那里纳凉的祖婶婶和她们的小孙子。霖把它们一个个安置好后,胆怯地拿着一枝香烛,捂着耳朵去点燃。我在一旁的角落里嘲笑着:“哈哈哈,胆小鬼!”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自己也是捂着耳朵的蛤!
奇怪的是,点燃了线,没有那一种“啪”的声响,而是窜起了一米高的烟火。给昏黑的天空注上了新的元素,只不过不一会儿便消声隐迹了。在一旁当着“乌龟观众”,手痒痒的,却又不敢靠近。点完了,只剩下那三岁小孩还可以玩的东东。妈忽然对我说:“这一种你应该不怕的,给你玩。”“啊???”我大呼--Oh,my gad!哭笑不得诶。“不玩就这样浪费掉啊?丫头?”我冲她吐了吐舌头:“别被那一群小孩子笑话啊,我可是大姐姐了嘛。”
篇2
▶教学目标
1.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2.能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教学策略
1.习作前:创设习作情境。
2.习作中:搭建写作框架。
3.习作后:注重交流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感知科幻故事的特点。
2.大胆设想故事,描述神奇的科幻世界。
3.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畅谈故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曾看过一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作者叶永烈幻想的事物,有的现在已经变为现实了。如小说中提到的下棋机器人,现在已经有了。
课件出示:
2.回忆交流,畅谈故事。
(1)提出问题: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写到的下棋机器人导入,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
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1.热身练习,引导想象。
(1)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你拥有一个背包飞行器,如果你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你会做些什么?
(2)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过渡语: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2.讨论交流,大胆想象。
(1)提问: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
(2)提示:放飞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课件出示:
(3)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人物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课件出示例子: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有了热身练习的基础,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老师依然采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每一个联结点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无数个关节点。例如,假如拥有恒温衣服,接下来的奇特经历可能是火场救人、去南极探险、潜水、登珠穆朗玛峰等。学生打开了思路,想象的世界便无限广阔。
三、
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了解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
(1)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思考: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科学、幻想、小说,对应的就是科学性、预言性、文学性。
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推测一下:科幻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科学、幻想、故事是其三要素,即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
(2)重点讲述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课件出示:
科
幻
故
事
科学——科学性:基于现实
幻想——预言性:大胆幻想
故事——故事性:生动和连贯的情节
2.引导学生回忆课外阅读的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1)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阅读过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想一想:哪篇故事的写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从“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等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意在促进知识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其他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四、
范文赏析,编写提纲
1.课件出示提纲及范文:
设下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次乘坐飘行车
叶永烈
“小燕也会开汽车?”我可真的不敢相信了。
“这汽车,谁都会开。小灵通,你只要跟我学一分钟,保证会。”小虎子说道,“在我们这儿,飘行车简直像鞋子一样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飘行车,每个人都会开这玩意儿。”
“小灵通,你还是先跟我学吧!”小燕让我看她面前的操纵板,说道,“你看看这操纵板,就明白一大半了。”
运用插叙,衬托这辆车的先进性与智能化。
提到小虎子在看电视,既照应了前文,又写到了高科技产品“小盒子电视机”。
我凑近一看,只见浅绿色的塑料操纵板上,写着:开关、速度、高度……
小燕告诉我:“开车的时候,你把第一个开关朝左一推,车子就开动起来了。你再调节好速度和高度。以后,就只要管管方向盘了,向左拐弯时,把方向盘朝左转,往右转弯时,将方向盘往右转。”
往常,我爱坐在司机旁边,想学学开汽车。可是,司机的座位旁边,总是写着“开车时请勿与司机谈话”。所以,一开车,我就静静地坐在司机旁边,不敢问一句话。可小燕开车时,只顾跟我讲话,我真担心,车子可别出事故。
正想着,迎面来了一辆飘行车,与我们的飘行车头对头,几乎要撞上了。我大吃一惊,还没来得及喊出口,那辆飘行车从我们的头顶上飞过去了。
小燕笑着告诉我:“你只管放心,一百个放心!坐飘行车,非常安全。即使司机闭上眼睛开车,也不会闯祸。因为飘行车装有自动避撞装置,一遇上对面有车子开来,它就会自动向左拐,而对方的车子也会自动向左拐,不会撞上。有时,突然对面出现一辆高速行驶的飘行车,来不及躲开,其中的一辆飘行车就会自动加大气流,从另一辆飘行车上面飞过去。”
“如果飘行车掉到河里或者撞到山上,怎么办呢?”我还是有点担心。
“没关系,飘行车在水上也能飘行,还能爬山。”小燕一边说着,一边故意让飘行车离开了公路,开进一条小河,然后再沿着河岸爬上去,重新回到公路上。
我跟小燕很快就熟悉起来。我发现,她现在也像小虎子似的,很喜欢讲话。只不过她在陌生人面前,才一言不发罢了。
这时,我想起了小虎子,他怎么一声不响呢?回头一看,原来他在用那小盒子电视机收看文艺节目,正看得津津有味呢。
结尾描写了飘行车的透明车壳,以及车内的空调。
语言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氛围紧张起来。
通过实验,二手烟的危害显而易见。
不愧是杀手锏,一招“制敌”,也看到了爸爸对家人的关爱。
飘行车的整个车壳,像水晶一样透明。坐在车里,外边的景色像放电影似的,从身边溜过去。太阳光虽然透过透明的车壳,直射到我的脸上,却并不觉得热,大约那车壳是用会吸热的透明塑料做的。车里还装有小型冷气机,非常凉爽。
总评:故事以“我”第一次乘坐飘行车的内心变化为行文的线索,条理清晰。故事的语言描写出色,“我”、小燕和小虎子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生编写提纲,写好提纲后,同桌互相交流、评议:是否体现了科幻故事的三要素(科学、幻想、故事)?
【设计意图】古人绘画,有“胸有成竹”之说,我们写作文前也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出示提纲和范文,让学生欣赏,接着让学生学习列提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文前做到心中有数。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2.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3.修改习作。
4.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作文并进行自我修改。
▶教学过程
一、
动笔起草
1.启发谈话: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3.提醒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尝试修改习作,其他的同学加快写作的速度。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对速度慢的同学加以提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
指导修改
1.启发谈话。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习作初稿写好以后,我们还要反复修改完善。
2.指导自改,提示修改方法。
课件出示:
修改步骤:
l
自读。
l
自改:“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调”前后紊乱的语序,“添”一些具体内容,“删”多余的内容。
l
自查:对照本课的习作要求,看内容是否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3.互改习作。
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4.课堂交流。
(1)说一说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和体会。
(2)讲一讲修改他人作文的过程和理由。
【设计意图】“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关于习作的目标。本环节要着重注意两点:一是指导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修改作文;二是通过自改、互改、交流,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三、
评价欣赏
1.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精彩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还要简单说一说这些句段好在哪里。
2.班级评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将习作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念出来。组织学生评一评,并说明理由。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精彩之处,并念给大家听,增强写作自信。在班级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片段,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并热爱写作文,从而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四、
课后展示
1.将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并传阅。
2.将优秀习作张贴在“作文园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3.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争取发表。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文化长廊投稿,力争展示。
5.鼓励学生把这篇作文编入自己的优秀习作集。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了作文,并不等于作文课已结束。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学生习作。课后的作文展示是作文课的必要延伸,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习作得到发表或展示,他(她)就十分自豪和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地阅读和写作,写出更好的作文。同时,对其他的同学又是一种鞭策。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谈本次教学设计如何达成单元习作目标:
1.如何展开想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胜过说教无数遍。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科幻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浓厚兴趣。接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从而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篇3
为什么笑呢?是因为女儿和儿子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有的我都已经忘了,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不打孩子,但有时批评起来很严厉,女儿说起小时候,有一次,她做错了什么事,我批评她特别厉害,她申辩:“就这么一点事儿,你就把我骂得狗血喷头啊!”我情急中反驳:“胡说!我这叫人血喷狗!”这么一来,批评不下去了,我们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儿女小的时候,我们家的经济不宽裕,但生活里却总充满着笑声。礼拜天是一家人盼望的好日子。一早起来,我拆被子、洗衣服,去菜场买菜。周末,要给孩子们改善改善伙食,孩子们也早盼着这一天了。下午爸爸会带他们去公园玩儿,我则在家打扫打扫房间,用缝纫机给他们补补衣服,然后收被子收衣服,再做一桌子好吃的,他们回来就能美美吃上一顿。为了省钱,爸爸带他们出去的时候总是不买什么零食,连买个棒冰都难得,回到家妈妈却使出浑身解数变出一桌美食,所以孩子们做了个总结:爸爸光走不吃,妈妈光吃不走。
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跟我父母对我的影响也有关吧。我出生在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家里7个孩子,就我一个女孩儿,但是父母从不因此溺爱我。我也不溺爱我的孩子,虽然心里很爱他们,但从不把“哎哟我的小乖乖”之类挂在嘴上。孩子们都说,要得到妈妈的肯定是很难的。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不过说一句:“不错,挺好。”可是当他们做错什么的时候,我也不会一棍子打死。对不捧过头,错不打到底。
有一次我们把饺子馅和好了放在窗台上,就去上班了。下班回来看到孩子们已经拿着擀面杖包将起来,可能是馋了想早点吃,可能想帮父母做点家务,总之本意是好的,可是孩子顽皮,拿着擀面杖追打起来,一下子把挂得很低的灯泡给打碎了,碎玻璃掉到了饺子陷里,眼看一锅饺子就不能吃了。孩子一看闯了祸,吓得要命,可是我并没有责备他们,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带孩子到门口的小饭馆吃了饭,老马还让女儿自己点一个菜。女儿说,这件事她一直都记得,等大了以后回忆起来,觉得受益无穷。
儿子也记得类似的事情。80年代的时候,牛仔裤可是精贵的好东西。他爸爸去香港演出,给儿子带了一条。儿子早上穿着牛仔裤高高兴兴去上学,可回来膝盖上就破了两个洞。我实在是很气的,那么好的东西,他爸爸千里迢迢给他带回来,可是这孩子这么不知道珍惜。但发怒前,我还是记得问了问原因。原来,儿子在一个水果摊边看到有人偷水果,冲上去抓小偷,结果小偷没抓到,自己在阴沟旁摔了一大跤。这么一说,我就不生气了,说:“赶快脱下来,妈给你补补。”要是到今天,这样的牛仔裤还是流行的式样呢,对不对?
说起补裤子,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那时候工资低,上有3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每到月底就囊中空空,要靠卖点废纸旧书度日,有时还要当几件衣服,到发工资再赎回来。很多文艺界的朋友都笑我“总差5天的工资花”。所以,我们的生活是很节俭的。一条咔叽布裤子,我穿得膝盖起毛了,就把它反过来,把新鲜的颜色露在外面,改一改给女儿穿,裤腿长出来的就可以截下来补补破洞,贴上个小花图案啊什么的,还挺漂亮的,就是门襟要反一反。儿子比女儿小10岁,等到了儿子,又反一反、补一补,中间开个洞。儿子说不好看不要紧,关键是让他穿着男不男女不女的裤子,让他“无法在公众面前出现”,上厕所都要避着人。儿子长大后学了美术,他画的一组漫画“童年回忆”里还讲了这件事,题目幽默的叫做“旁门左道”。
篇4
孩子们为杨振宁戴上了红领巾,并用六张奖状勾勒出这位科学家的求学经历。杨振宁也回忆起自己在成志学校(附小的前身)的快乐童年,“那时的我,老师评价为‘粗心’,因为经常打破墨水瓶,将试卷弄得一塌糊涂”。喜欢唱歌的他,在小朋友的邀请下,哼唱起至今难忘的童谣:“蝴蝶姑娘我问你,你的家住在哪里……”
在附小的图书馆里,小朋友们围坐在杨振宁身边,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就此展开。
面对大科学家,附小的小朋友有许多问题要问。
一位小男生站起来,声音洪亮,赢得了现场鼓励的掌声。他有礼貌地问道:“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小时候崇拜谁,我想您崇拜的那个人肯定很厉害,所以我想向他学习一下;第二个问题是,我也想得诺贝尔奖,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做到呢?”
杨振宁的回答让人颇感意外:“你问我小时候崇拜谁,我想是赵云。”
小男生小声地说:“我知道,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至于怎样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这样回答:“我想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能天天想着去得奖,整天想着就可能入魔了要发神经病一样,这不好。可是呢,你对你所做的事情发生兴趣,将来就可能会有很好的成绩。”
小朋友们有备而来,他们事前了解了这位知名校友的童年经历,有的小朋友知道杨振宁在成志学校时很会爬树,于是问杨振宁爬的是哪几棵树,还想要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些树。
从杨爷爷的回答中,他们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喜欢爬树仅仅是为了养蚕。“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养蚕,养蚕的话你得给蚕吃桑叶,所以呢,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采桑叶。最嫩的桑叶蚕最爱吃,最嫩的桑叶长在桑树的上面,所以看到顶上桑叶长得好,就爬上去摘几片桑叶,那时候就很会爬树。”正因为活泼好动,才养成了杨振宁健康的体魄。
学习习惯上,杨振宁给小朋友们两条建议。
一个是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到了我今天这个年纪,很后悔小时候没有写日记,很多我同时代的朋友,他们有人写日记,到了老年的时候,把这些日记整理起来就可以发表了。今天看起来这些日记很有价值,这是值得写的道理之一;还有一个道理是写日记就是练习写文章,写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做老师也好,做研究也好,带兵打仗,到银行做职员,写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建议是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
杨振宁回忆上成志学校时,学校很小,没有图书馆。毕业后进了宣武门附近的崇德中学。正是在这所中学的图书馆里,少年杨振宁发现了物理学的奇妙之处。“我就是在那间小屋子里头看到了一本名著,一个英国人写的,翻译成中文,书名叫《神秘的宇宙》。你们的图书馆里也许有这本书,算起来这本书有100多年了。它用通俗的语言把20世纪头30年物理学的大发展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述了一下。我看那本书时是中学二年级,觉得这本书真是奥秘无穷,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开卷有益,就是把书打开看看就有益处。这句话很有道理,我希望你们好好利用这个图书馆。”
孩子们对杨振宁为何从事物理学研究很感兴趣,他们更好奇杨爷爷小时候是不是门门功课都很厉害。
杨振宁在成志学校念了四年小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他觉得自己的课“一般念得还可以”,念得不好的,他认为是音乐和绘画,“我喜欢唱歌,可老师说我唱得音不对,绘画也不行,我画出来的东西都不像”。
杨振宁有一个同班同学熊秉明,也是他的终身密友,熊父和杨父都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熊秉明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学家。这在杨振宁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事实上,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跟家长说,他将来是要学艺术的,杨振宁将来是学科学的”。
由此引出了兴趣的话题,杨振宁言辞恳切地对小朋友们说:“我想,每个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小学快毕业的时候,都有一些方向了。喜欢做或者是做得好的,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值得你们自己跟父母、老师注意一下,因为一个小孩子对某个东西喜欢的话,常常代表他对那个方向有点才干,如果对这个才干多一些培养,多浇一些水,多给一些养料,就可能将来开花结果。”
关于小朋友问“物理学习有没有窍门”,杨振宁认为没有窍门,他仍然强调兴趣,“你得对这类东西发生兴趣,每个小孩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我建议你们对自己发生兴趣的东西多注意”。
为什么要强调对兴趣的注意,杨振宁给小朋友们举了个例子。“比如说集邮,好像是个小事情,但是北京大学有位退休的教授,从小就喜欢集邮,成了物理学教授后仍然对集邮发生兴趣。后来,他想这世界上的邮票非常多,这样下去也不可能把所有邮票都收集全。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专门收集跟物理学有关的邮票,比如德国的爱因斯坦邮票,波兰的邮票,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于是他就收集波兰的居里夫人邮票。这样收来收去,就有了几百张与物理学有关系的邮票,然后他写了一本书,把邮票印上去,再解释每张邮票背后的故事,这本书变得非常有趣,还得了一个奖。”
“这就代表一个人从最早发现兴趣,然后自己注意培养,持之以恒在上面加一些想法,加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就可能出来很多有益处的结果。”
相应地,对于教师而言,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兴趣最为重要。
杨振宁认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世界上的每一行都很重要。因此从老师的立场上,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小孩都走到他能够发展的方向上去。
“假如有的小孩长得特别高,有可能成为篮球健将,所以我想第一是行行出状元,尤其是今天;第二,如果一个小孩对某个方面特别有兴趣,我想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多给他一些鼓励和培养的机会。”
篇5
面对繁重的学业,生活显得有些枯燥、无味。每天的生活都以学习起而终。难得的假日,一家人选择回外婆家看望老人,散散心。一条林阴小道,通向远方,走过无人管理的草丛中,杂草扎得人痒痒。干净的裤腿上,不时沾上青绿色的汁液。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天空,但不再是爱蹦爱跳的小女孩,而是一个即将获取第一个旅程碑的初三学子。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想到小时候与小伙伴们的玩耍,想到外婆陪伴着我的岁月……
到家了,外婆外公迎了出来。岁月的痕迹无情地爬上他们的眉梢,我长大了,他们老了。外婆挽着我的手,将我拉到饭桌前,兴奋地说:“瞧,这些是你最爱吃的,快,快坐下,尝尝外婆的手艺退步了没。”满桌菜香扑鼻而来,外婆一个劲地夹菜给我,她慈祥的目光如冬日的阳光般温暖,充满着爱意。我张大嘴巴,不停地埋头吃菜。或许对他们来说,看到我开心地吃光饭菜是最为幸福,而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美美地吃完它们。看到他们幸福,我也幸福。
一天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外婆听到我们要走显得有些沮丧,但她并没有挽留我们。“走吧,都走吧,工作、学习要紧,不必惦记我们。”二老披了件衣裳执意要送我们,我们答应了。晚风吹拂,外婆的丝丝银发在空中飘舞,失去光泽的脸没有阳光的照射显得瘦削暗黄,皮肤褶纹粗糙,但她的双眼是如此明亮,散发着光芒。我们劝他们不用送了,他们停下了,但没有离开。第一次回头,他们在,第二次回头,他们在,他们就如两尊雕像屹立不倒,不同的只是外婆脸上挂着的不舍与泪光。第三次……心纠结在一起,第一次尝到心痛的感觉,泪水模糊视线……我们在小路的这头,他们在那头,爱把我们相连,不论分隔多远。因为有爱,天空变得更蓝,因为有爱,天堂不再遥远,外婆的爱是我坚强的后盾,我会为了所有爱我的人做的更好。我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
小时候的幸福就是可以天天黏在妈妈身边,霸占着妈妈,感觉妈妈只属于自己;长大了的幸福,就是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去经历许多有趣的事;那么现在的幸福呢?我还在寻找。
唉,又迎来了我即将到来的一年一度的生日,本该高兴得嘴角都咧到耳边的我,心里却犯愁了:今年爸妈似乎忙得很,基本上我一早起来他们就已经去上班了,每晚都是我们三姐弟睡熟了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既然他们这么忙,我真不知道该不该叫他们陪我过生日。
早晨睁开眼,揉着朦胧的眼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走出房门,看了看钟表,8:30。还早着呢,应该可以和爸妈打声招呼吧?可是偏偏,眼角瞥见茶几上摆着一张刺眼的字条,我慢慢地挪了过去,眯着半近视的眼,只见上面清晰的写着几个字:爸爸妈妈去上班了,自己在家小心点。哦,已经去上班啦,唉,难道我的生日真的被爸爸妈妈忘了吗?心中的委屈和难过刹那间涌上心头,总觉得好像有东西抵在喉咙,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该受到我喜爱的的日子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悄悄的从我身旁逃开了。我躺在沙发上,双眸定定的望着天花板,我想,这必定是我过得最无味的生日了。算了,自己给自己过吧。就在我自我庆生的时候,一阵刺耳的门铃声响了起来,我觉得烦极了,拿起身边的抱枕搭在头上,“叮咚叮咚。。。。。。”扰人耳目的铃声还在不停地响着,好像一定要和我作对似的,非得要我去开门一样。无奈,我迈着软趴趴的双腿,走到了大门,伸出无力的右手打开了大门,“嘭”,随着一声“巨响”,一大堆一大堆的礼花似的东西调皮的蹦上我的头发、衣服,伴随着我错愕的表情,我看到我的面前站着两个平凡但却全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的人,爸爸!妈妈!就在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时,我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响声“生日快乐”错愕的表情瞬间变成了感动,泪水也跟着不争气的落了下来。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这么幸福过!
也许是刚刚太震惊了,我在刚刚才发现在爸爸妈妈的身后好有好多亲朋好友,他们急急忙忙的为我插上11根蜡烛,并催我赶快许愿,我想若不是我要许愿,可能这会已经大雨倾盆了吧。他们真诚地为我唱着生日歌,和我一起把蜡烛吹灭,争着抢奶油最多的蛋糕,我看着两个弟弟和爸爸妈妈嬉笑玩闹,猛地发现,几条细小的皱纹已爬上了他们的脸颊,想起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照的相,那时的他们,可还有着大好青春的啊。思绪一下回到了以前,记得那时候我很粗心大意,吃鱼也不会吐骨头,吃一次就中招了,一根5厘米长的鱼刺卡在了我的喉咙里,敏锐的妈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一抬头,发现我用手抠着自己的嘴巴,说不出话,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打电话给医生,等医生到了,就马上采取了措施,妈妈也听从安排,妈妈给我倒了一杯水,医生叫我喝了它,要大口大口的喝才有效,我捧起杯子,却发现妈妈坐在我背后,轻轻的拍着我的后背,别的事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喝了有6杯左右的水才把鱼刺吞了下去。事后妈妈借口去了个洗手间,那个医生和我说:“你的妈妈,是一个坚强的妈妈,她很镇定呢。”可是,事后我却发现妈妈从厕所出来时,她的双眼是通红的,我知道,妈妈她其实哭了。只是不想让我看到吧。。。。。。
我望着爸妈眼角的皱纹,心不由的触动了一下,他们为了我过生日,放下了手中的活,我真的好幸福,真的,我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
篇6
回首,往事匆匆,昔人已去,泪空留。仰面见伊,携我手,驱散阴霾,若清风。自此,我身上像笼罩了阳光,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有她的支持,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有她的肯定。有她在的日子里,是我需要永远珍藏的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珍藏的记忆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珍藏的记忆作文600字1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时间匆匆流逝,留给我的只有那些值得珍藏的记忆。在我记忆的百味瓶中,有一件事令我格外记忆深刻。每次回想起来,都提醒、教育着我。
那是初中军训的第三天。“加油!一二一,一二,再来一遍就休息了!”训练场上,教官一边喊着口号,一边鼓励着我们。今天的太阳似乎比往日更加毒辣,炎热地灼烧着我们的皮肤,但我们还是咬着牙坚持做完了最后一遍动作。终于,教官宣布休息十分钟。我们向着休息的地点走去。
“你们班也休息一下吧,都训练了一个小时了。”一道声音传来,原来是另外一个教官,他冲我们班的教官笑了笑。教官也报以微笑。这个教官真是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啊!可偏偏就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一句极其不和谐的“就是!”不知从谁的嘴边溜了出来。而这句话又偏偏被我们的教官的那双灵敏的“狗耳朵”捕捉到了。
教官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这就像一个人在大笑着,却突然被冻住了。这幅表情着实有点滑稽,可我们都笑不出来,应为这幅表情往往象征着教官的爆发。只见教官缓慢的扫视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身体仿佛被钉在了原地,就像是在触电的同时看见了一匹狼。
教官用一种冰冷的、丝毫不带感情的语气开口了:“全体队友,军姿立定十分钟。”他顿了一下,又问。“你们已经是初中生了,难道还不能做到自觉吗”
炎炎的烈日照射着我们,教官的话像一记警钟一样敲进了我们的心里。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教官的话都教育着我:只有做到自觉与自律,才是真正的成长。
珍藏的记忆作文600字2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转眼间六年小学生活转瞬即逝。我也即将要向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挥手告别了。
六年中,是可爱的同学们。一同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感伤,也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才因此感情深厚,难舍难分。幸福美好的童年将离我们远去,迎接我们到来的是那气风发的少年时代。所以,别离固然感伤,可是我们依旧要微笑面对。
回望六年匆匆时光,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珍藏和保存。我不仅交到了许多好朋友,而且学校还为我们举行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比如合唱比赛,朗读比赛,包饺子包粽子等等,都让我难以忘怀。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还要数那几种。
其一:星海快乐日。星海快乐日可以说,是在六年时光里我生活的最快乐的一天。上午,各班老师都带领着本班学生到篮球场,排球场以及操场上活动,而且学校还特意安排了几场比赛,让上午的游戏玩的更加有意义,每个人的脸上都笑逐颜开。下午,经过甜美的午睡后,老师们拿着烧烤工具到乒乓球台上开始烧烤了。看,在烤好的东西上,有这香气扑鼻的烤肉,上面撒着火红的辣椒粉和常常令人赞不绝口孜然粉,让原本就好吃的烤肉的味道更上一层楼。还有脆脆的馍干,但馍干虽然好吃,却是最难做的。不过在老师和学生同心协力的作用下,馍干还是成功做成了。吃着各种各样的美味,再玩个纸牌游戏,那滋味绝对是上帝也享受不了的。当天晚上,我们坐在椅子上,看着精彩的电影,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其二:中秋游园会。如果说星海快乐日是非常高兴的,那中秋游园会就是十分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在午自习的时间内包上月饼,又把各种灯谜卡纸挂在上面。睡完午觉之后,中秋游园会就开始了。我们班共分为五个小组,在各组队长的带领下,都冲向了灯谜区。我眼疾手快,看到了五张很简单的灯谜,于是三步变两步一下就拿到了,然后就兴致勃勃去前面领奖了。接着,我便开始了超常发挥,见哪个就抓哪个,最后便满载而归。我这时看到我组员垂头丧气的样子,“唉,别提了,我们刚走到一个地方,那里简单的题就都不知道被哪个人抢光了,只能拿几个难得蒙一蒙。”只见他们叹着气说,我心里一笑,他们说的不就是我吗。把手中剩余的部分都分给他们说:“我就大发慈悲给你们几个吧。”只见他们高兴地收下了,还不时地对我说着:“谢谢。”
其三:巧手拼图。这是一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每个人用平面图形拼成一幅画。于是我们便决定做一个保护世界的机器人。经过大半天的劳累,终于成功了,看着这个机器,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小学里快乐的点点滴滴就如同浩瀚天河中的点点繁星,真是数也数不清,我会永远把他们存储在记忆的深处,若干年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就要要毕业了!让我们怀着殷切的期盼暂时放下离别的伤痛,一起迎接毕业的到来吧!
珍藏的记忆作文600字3记忆从我很小的时候便有了延续,它就像一片浩瀚的星空,每一颗都亮得那么璀璨,那么迷人,那么独特。
奶奶今年快六十六啦,本来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由于我家要修房子,需要大量资金。为了减轻父母亲的负担,年迈的奶奶也出门在长沙谋得一份工作,挣点生活费贴补家用。我和奶奶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联系了,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是满满的感动。
我在一岁多就被奶奶接到膝下抚养,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带大,给我灌输做人的道理。
在我读三年级的某个星期日,本来我是一个人坐校车到寄宿的地方,碰巧那天是家乡赶集的日子,我奶奶就和我一起到了集镇。
我们走到柑橘市场,穿梭于人群中,逛这家店那家铺,时间悄悄流逝在与贩卖商的讨价中,与熟人的嘘寒问暖中,等我们回神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奶奶,我要到易老师那里去了。”我吸着糖葫芦说到。
奶奶看着天空,又看看我,说道:“嗯,你一个人可以去吗?饶爹爹就要到了,晚了就没车了。”
我其实想说不行,可是看着奶奶的脸,原本到口的话就变了,“当然,我现在长大了,再说这条路我都走了不知道多少回!”说完,我就在前面走,奶奶就一直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就到了小巷口。我转过头,看到了带着丝丝忧伤的黄昏,看到奶奶的一丝白发,看到了奶奶布满粗茧的手,看到了被压低了身的肩,看到了在她肩膀上堆得满满的担子。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我的眼睛有了湿度,我再转身,笑了,笑得很灿烂。奶奶挥了挥手,对我说:“走吧,我就送到这里。”我跟奶奶挥手告别。太阳光照在我的身上,虽然是黄昏时间,但我依然感觉很暖,我再也忍不住,泪就任它流了。
现在和奶奶好久没联系,就是因为我好面子,我对奶奶感到很抱歉。
现在想起那时候,仍记忆犹新,感觉那时候是那么幸福、快乐,我与奶奶的时光,不止这一次,还有很多次,悲伤的,快乐的,生气的……这些记忆都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
珍藏的记忆作文600字4我寄观心与明月,随风送到你身边。
——题记
“真的吗?”我的泪水不禁簌簌地涌了出来,鼻尖的酸涩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的郁闷一下子解开了——————因为外出工作的妈妈终于回来了。我又冲出门外,仰望那深蓝的天空。总觉得那明月释放出的光芒比往常更亮些,月光照射在水沟里,又勾起了那些耐人寻味的往事。
我总听身边的人说:“我妈妈对我可好了,经常给我买新衣服,新玩具,给我很多很多的零用钱…………”是啊,这是有钱人家的妈妈所能给子女的爱,一种无私给予的爱。有时,我真的在想:为什么我的父母是穷人,是生活在农村的穷人。每当我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时,妈妈似乎能听到我的心声,她总会鼓励我: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因为你也会有。你拥有的,你也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会有。当我的朋友们在一起炫富时,我总想上去插上一句,但想起自己的家境的她们的冷眼旁观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我便想起妈妈的话:今日你对我爱搭不理,明日我让你高攀不起。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直到现在以至将来。
还有一件事,我也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放学回家时与同学发生争吵,被推进了一条小河,那时的我已成了一只“大冰棍”,灰溜溜地跑到家中,一进家门,妈妈像丢了魂似的,赶紧去烧热水让我洗澡。然后问东问西,我心里正烦躁,随口丢上一句:“关你屁事,要你管!”然后冲进了房间。当我冷静下来时,总觉得自己做错了,可我也没能出去。妈妈在门外叫了半天,后来声音渐渐消失了。半夜,我开始发烧,妈妈听到动静,赶紧过来,把我背到火炉旁,然后跑到医生家去叫门。可夜太深,他们一家睡得太沉,妈妈只好徒劳地回来了。到家里翻出一些药暂时控制病情。大概凌晨两点,妈妈在煮粥给我吃。这时,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了她忙碌的身影,不知所措的双手,紧锁的眉头,无助的眼神,我的心不禁一阵阵抽痛起来……
过了约一个小时,她把粥端到我面前,用她粗糙而又温暖的手把我紧紧的搂在她怀里。然后一口一口的喂给我吃。这份爱,那么平淡又那么深刻。我吃完后,细细的品味着那种味道,傻傻地看着窗外:
夜,很静很静……
粥,很醇很醇……
爱,很浓很浓……
情,很深很深……
珍藏的记忆作文600字5记忆都会慢慢的、一点点的从脑海中消失,从而忘记。但在黑暗的天空,总有一两颗仍然闪烁着的星星,永远不会暗淡。
小的时候,我总是玩攀岩,慢慢的就成了攀岩高手。一次放暑假时,我们去延安科技馆玩,一到目的地我就直奔攀岩的地方,那铺着厚厚的垫子,足足有两米。攀岩的高度,只不过才是我玩过的那些更高、更险得攀岩的四分之一。我想:这种小程度的攀岩,也想困住像我这样的高手?想都别想。让我这种级别的高手玩是你的荣幸。想着我就准备爬,看到旁边的安全绳,我只翻了一个白眼,这么低还用得着安全绳,喜欢你。想着我便开始爬。
我动作娴熟的左一蹬,右一蹬,甚至闭上眼睛往上爬,完全不把它放在眼里了。在我登顶时,得意的跳起舞来,在准备往下跳时,我往下一蹲,将力都用在脚上,“3,2,1,起跳!”我自言自语道。说着双脚一蹬,在往下坠落时,我做着优美的动作,似乎得了冠军似的。突然我想起了什么,下跳时候不能脚先着地,不然……可这都已经晚了,我的脚已经落地了,猛然间我感觉脚好痛,这种感觉刚开始只是觉得脚很麻,后来感觉脚很痛,甚至觉得脚已经失去知觉。以前这样也没怎样,我没把这当回事,我想站起来,但怎么也站不起来,感觉一点力气也没有。我试图使用各种方法,但都无法站起来。终于,我抓着网绳一点一点地站了起来,但脚越来越疼,每走一步就像刀插入了脚,那种痛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
篇7
杨洋的专访是“排除万难”做下来的。当天是东方卫视安排在浦江游轮上的宣传活动,因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靠岸下船,在所有必须的流程之后,只剩30分钟的时间。在这之前,杨洋还得为新剧录数十条ID,明显有点疲惫的他仍然挺直着上身,快速地完成了工作。一听说我们的采访不用拍摄,他立刻瘫躺在沙发里,“就这么聊天?太好了!”从《微微一笑很倾城》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再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杨洋在一年里不间断地将自己贡献给了剧组。“肖奈”大神圈粉无数,不少粉丝已经开始期待“夜华”的出现,加上此前的《盗墓笔记》《旋风少女》等剧,杨洋在这两年里承包了不少热门IP,同时他也倍感“身体被掏空”,直言今年的生日愿望就是身体健康。爆红之后,经历了几部戏的沉淀,他自觉越来越成熟,“到了30岁,我应该可以演大叔了。”
校草肖奈是“极品” “以前写过肉麻的情书”
《微微一笑很倾城》才播到第四集的时候,杨洋版的肖奈成功地“苏炸”了。社交网络里疯传倾城夫妇的“摸头杀”“捏脸杀”“拥吻杀”甜腻又美好,一大波微信号正在垂涎杨洋的“盛世美颜”。媒体人孟大明白说,他长着一张“初恋脸”。
杨洋对肖奈大神的形容是“极品”,这个极品无所不能,有着校园男神该具备的一切光环,功课上是学霸,打游戏是本服第一高手,擅长篮球和游泳,年纪轻轻就自己创业,用杨洋的话说“他高情商高智商,样样精通,又有心爱的人陪在身边,我都非常崇拜他。”他理解的肖奈有点腹黑,随便一句话都能把身边的人给噎住,但如此高冷的性格在对待爱情的时候又百般柔情,“看剧本各种吻戏,我自己都觉得甜到不行。”
演校园男神对杨洋来说驾轻就熟,连他自己都不谦虚地说:“其实已经习惯了,因为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自己说自己也不太好。”事实上,他的确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他回忆那个时候不管是师姐师妹,在他毕业考的时候都赶回来看他的表演,“平时也会有很多人来围观,从小师妹的身边走过的时候,大家就会哇!杨洋杨洋!真的是跟我们这个戏里面一样的。”他笑着说。
杨洋的遗憾是没有经历大学生活,这是他认为自己跟肖奈最大的反差,“他真正体会过这样的青春,而我没有。所以我借着这部戏感受一下大学生活是什么状态。”剧中很多场景在松江大学城拍摄,时不时也会勾起杨洋的校园记忆,“会想起身边的那些室友,其实在学校,同宿舍人在一起的那种搞怪斗嘴啊这些,都感同身受。”
可是同为校草,杨洋却坦言从来没有收到过情书,“可能那个时候的女孩都很矜持吧。”而班里的男生都在写情书,杨洋也写,对象是“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那种类型的,“写完就慢慢观察那个女生,其实我那时候写情书可能也不是真正喜欢上一个人。”被问及情书的文风,他显得不好意思起来,“我现在想起来就很肉麻,反而长大了很多话都会觉得说不出来,很少能够说那些甜言蜜语。现在看那时候虽然幼稚,但是确实挺可爱的。” 从夜华到茅十八
“尝试一下不洗头是什么感觉”
杨洋的“盛世美颜”还将体现在另一个角色里,那是更让无数粉丝追捧的男神“夜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杨洋的首部古装电影,意义重大,他和刘亦菲的合作从最开始就吸引着所有媒体和粉丝的关注。而即将在国庆档和观众见面的“茅十八”则更加不同,在那么多被偶像光环加身的角色之后,茅十八让杨洋感觉终于“下地走了一走”。从夜华跳跃到茅十八,杨洋的画风分裂,“一个是天上的神仙,虚幻到不行;而茅十八就在生活里,需要完全放下自己。”为了饰演这个纯真的理工男,杨洋在戏里戴了一个特别大的眼镜,想在形象上达到角色邋遢随意、不修边幅的感觉。在拍的时候,他也不像以往那样注意自己的形象了,甚至会连头都不洗,“尝试一下不洗头什么感觉,每天早上起来睡成什么样就直接去做造型。虽然是夏天,但是澡是必须得洗的。”处女座的杨洋为自己的“洁癖”做了最后一丝挣扎的解释。
演了太多让少女们直呼想扑倒的角色,这次接演《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茅十八,杨洋说想让大家看到不同面的自己,“很多人都会觉得你都演男神啊,就老是那个样子,一个劲儿。我希望可以挑战不同的角色。所以茅十八这次会让观众对我有个全新的认识吧,知道杨洋还是有可塑性的。”他说。而且角色的画风突变也并没有让他觉得太难掌控,“其实我生活中自己的性格,就是能萌就萌,能高冷就高冷这种状态。”
在《全世界》杀青前不久,邓超在网上晒出自己和杨洋、白百何、岳云鹏的合照,四个人的表情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放飞自己”,不少粉丝说杨洋让超哥给带跑偏了。杨洋自己认为,这次在戏里和邓超、小岳岳合作,也沾染了点逗比的画风,在片场常常秒变“哈哈党”,“小岳岳会说他们讲相声的一些段子。超哥更是会讲很多有趣的,他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本来觉得不能轻易放下偶像包袱,结果一见到他们,没办法,直接画风就变了。虽然我不是段子手,但是我成为了一个哈哈党。”
接演IP,“我有这个资本”
角色撞车是“奇妙的缘分”
“肖奈”大神圈粉无数,不少粉丝已经开始期待“夜华”的出现,加上此前的《盗墓笔记》《旋风少女》等,杨洋在这两年里承包了不少热门IP。在他看来,这只是“在什么样的状态做什么样的事情”,“我正好是这个年龄,为什么不去演一些大家喜欢看的青春片或者偶像剧呢,因为我有这个资本。”他也没有要刻意去平衡接地气的和容易圈粉的角色,“正好如今就是IP风行,我也处在这个时期,这一两年可以说踏上了偶像的阶梯。” 杨洋坦言,最开始在演戏的时候,自己就没有想象过要走偶像路线,“我想说一定是走实力路线的,所以那个时候还演过战争戏、民国戏之类的。等到再过几年的话,我慢慢长大了,还会有更多的戏路。”
也正是因为IP风行,市场上同名作品扎堆,杨洋的角色几度撞车,和井柏然就撞过张起灵和肖奈,未来还要和赵又廷撞上夜华。杨洋笑着回应:“真的好有缘哦。”他认为撞角色是件挺好的事,而影视作品拍出不同的版本,最后受益的会是观众,“对观众来说,可能电视剧中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但是电影是他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个挺好的事。”对于做演员的自己来说,“只要好好地去把这个人物按照原著中的那个状态去演出来就可以了。可能我自己挺有自信的吧,内心也比较强大了,很多东西都不重要了。”杨洋在乎的是,大家会认可自己的表现,从而“有更多的人来找我,那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会有更多不同的角色去尝试。”
去年,在接受我刊专访的时候,杨洋坦言自己想搜集各种类型的角色,如今离这个目标“还差得远、差多了”。他严肃正经地说,“我觉得一个真正的演员,其实我现在才刚刚开始,好多角色都是我非常想去尝试,也是可以完成的。”说完,他想了一下,“比如像大叔,像战争题材的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都很想演。” 工作满档喘不过气
“最大的心愿是身体健康”
从《微微一笑很倾城》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再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杨洋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不间断地将自己贡献给了剧组。他都算不过来一年到底有多少时间是在剧组度过的,“没有具体算过,就是总觉得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在迎接着自己。”杨洋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状态最不好的时候,是从《微微一笑》过渡到《三生三世》。当时《旋风少女》和《花儿与少年》播完不久他就开启了疯狂工作模式,“一直没有停过,将近一年多没有休息,那阵子经常感冒咳嗽,而且那段时间又是广告最多的时候,拍完广告再拍戏,所有工作串联,休息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真的没有办法,只能坚持。”在经纪人眼里,处女座的杨洋哪怕再累,对工作也反反复复做到让自己满意,“我们有的时候觉得可以收工了,他自己还得一遍遍看,想再来一条,这是我们最心疼他的时候。”
《微微一笑》在上海组织媒体探班的时候,那场“下棋戏”是肖奈大神的出场,当天杨洋重感冒,状态不佳,他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特别遗憾,“那场戏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如果还有机会的话,真的不想那个时候生病。”他说接连不断的工作不只让自己喘不过气,有时候感觉自己身体都快垮掉了。“在冬天的时候,觉得有点扛不住了。所以拍《三生三世》也生病了,就咳得特别厉害,精神状态真的特别不好,很想放松一下,不想每天都是这样的高强度。”9月要过25岁生日的杨洋说,“今年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可以身体健康。”
但是为了宣传《微微一笑》,杨洋的工作也照样满档,经纪人对记者透露,片方安排的通告他们几乎都没有拒绝,“毕竟好一段时间我们没有戏播出,一直都在拍戏和工作,所以还是很想做大量的采访和曝光”。去上海宣传的前几天,杨洋也是拍广告加做采访,“你们会看到他看上去有点累,但这就是目前工作的常态。”
杨洋说,特别累的时候,会靠玩游戏和运动来排解压力,“玩枪战游戏,杀人,发泄。或者就游泳,我很喜欢游泳。”遇到工作人员给自己安排太多的工作,他一般都会自己消化,“有时候自己就贪心嘛,想休息,就会给他们施压,他们就会很头疼地去想办法让我休息,有的时候就会生气,就不理他们了,他们就拿我没有办法。”杨洋描述着和小伙伴相爱相杀的日常,工作人员都笑着看向他。 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对“中二”标签是拒绝的
让记者意外的是,被问及“觉不觉得自己是个中二的人”,杨洋竟然显得有点诧异,还转头反问工作人员,“我中二吗?”她们都摇摇头。“还好吧,中二是小时候的事了,”之后杨洋又松口说,“可能打游戏的时候是挺中二的。”
他调整了坐姿,又拿出严肃的态度,“其实我成熟了,并没有这么中二。”他回忆起去年的时候,自己虽然已经历了爆红的阶段,但是面对媒体“还是不敢说话呀,或者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现在已经可以慢慢去适应了,虽然我不是段子手,我在台上话没有那么多,但是我是很真诚地去和大家沟通的。”
让他的自信逐渐增强的原因是人气的增长,“去年的时候刚开始,没有那么多人认识我,换到现在来说的话,真的是有很多的人认识我了。”如今作为偶像的杨洋,在不全副武装或者是邋里邋遢的形象时,根本不敢走出去,“这种自信就是我身边的人给我的,任何的事情都敢去做了,更勇敢了。”
篇8
1976年,他在香港创办《号外》杂志,一万份创刊号只订出两三千份,卖出三四百份,却一直坚持下去,直至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化杂志。1994年到1997年,他与三联书店合作,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了30期《读书》繁体字版。
似乎从陈冠中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漂泊。他说他出生于上海,但祖籍在宁波,所以更准确地说是宁波人。直到他4岁到香港后才开始学广东话,可是学得也不地道。他回忆说:“到了之后跟当时大房东的佣人学广东话的。刚开始学的话我以为是广东话,其实也不是,她是广东番禺口音的广东话。”现在的他定居北京。
听陈冠中谈论对文化的看法,也是一种反省与自省的方式,让我们对自己,对他城与他人,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号外,号外!
《南风窗》:您24岁时,怎么会想起创办《号外》这样一本非常理想化的杂志?
陈冠中:1976年我在香港一份英文小报做记者。在小报什么都要做,我除了体育没报道过,其他什么都报道过,软文都写了,到那时候觉得差不多该离开了。
我之前在美国读了新闻,看到当时有名的杂志,继承了美国与主流抗衡的反文化传统,最出名的是纽约的《春生》――波士顿也有两份这样的报纸。我就觉得这种媒体很有趣,因为它们并不是按兴趣来分类的,比如体育杂志、娱乐杂志、知识分子杂志,它不是这样分。它差不多就是给60年代成长的那批大学生看的,他们的品位、趣味和上一代人有点不一样。
我很能理解这样的媒体的出现。在我上学的时候也有两份报纸:一个叫《中国学生周报》,这当时虽然是给中学生看的,但有谈到存在主义、麦田守望者、法国新浪潮,水平也都很高;另外一份是70年代初,我还在大学的时候,民间有一本名字叫《七零双周刊》的刊物,这本是年轻人刊物,和大家所熟悉的《七零年代月刊》不一样,后者是知识分子刊物。《七零双周刊》态度很激进很反叛很大胆。但这两份刊物在70年代中就停掉了。我在波士顿的时候看到,美国人也是这样做啊,但是我们香港就没有这样的杂志。于是我就想创立一份周报或报纸形式的刊物。
所以最早《号外》是双周的报纸,是以我自己成长过程中、同代人的趣味为标准,甚至是同代人中东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的一批人的趣味为标准。《号外》的内容从欧洲电影谈到政治,从生活到关注社会,都有。我们希望把一代人所有的新东西都放在里面,这和当时其它的刊物有点不一样了,那时高级的知识分子刊物和通俗的娱乐刊物分得比较清楚,我们的刊物是分得不清不楚的,也看不出是男性刊物还是女性刊物。
《南风窗》:出版之后的反响如何?
陈冠中:开始的时候很辛苦,没办法跟广告商介绍这是一份怎么样的刊物,他们不理解,对这些新兴的文化,他们有时候连题目都看不懂,觉得很奇怪。我们行文之中带入了许多口语,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我当时错以为像我这样的人会很多,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很特殊的人,我也就是香港一个普通的学生,我想我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也会感兴趣,但是《号外》刚出来的时候反应确实没有特别好。
不过,虽然销量不大,但是喜欢的人都反应特别强烈。一下子,同一类的人都聚过来,他们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玩电影、玩艺术,以前都很孤独,现在发现《号外》就是一个平台,这些奇奇怪怪的人都聚到《号外》来了。现在看来,70年代中后期也确实是香港各方面开始起飞的时候,不光是电影这种大媒体,小到现代音乐、舞蹈、表演都开始注入生机。《号外》只是说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才被读者所喜爱。不过其实它的销路还是很窄的,从来不是大众刊物,发行量也不大。当时还有些人不谈收入地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号外》是香港唯一的一份。
就这样,慢慢地,我们奇迹般地熬过了头5年,广告也出现了。广告商也开始看到,这些人其实是有消费力的。这一代人开始在大学教书,在公司任职,他们的消费力不容小觑,很多新的产品正好也要推给他们,所以《号外》在商业上就算站稳了脚跟。《号外》最早的5年、10年,在文化上冲击力比较大,后来就渐渐变成生活时尚杂志了。
《南风窗》:您编这样一份知识分子的、相对文艺的杂志跟您在美国接受到的新思想有关系吗?
陈冠中:非常有关系。当时我们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刊物,但是现在看起来,起码知识水平比较高的才会去买《号外》。但我们只是新一代的文化人,并没那么大的使命感。很多年轻人的刊物在创刊号上会刊登宣言性质的文章,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只想做一种感觉、新一代的感觉。美国的经历让我觉得可以做,因为美国也有这样的刊物。其实当时香港同类的刊物是有的。当时做给年轻人的刊物,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初中生。我们是做给大学毕业生看的,大学毕业头5年到社会做事的人是我们最基本的读者。
“我没有北京户口”
《南风窗》:2000年您定居北京,怎么会想从香港移居北京?
陈冠中:其实我1992年就已经进入内地了。1992年的时候,香港《明报》的老板于品海做不同的投资,其中也有到内地投资的想法,我帮他做文化上的投资。所以1992年到1994年我都在北京。1994年我去了台北,创办了超级电视台,1994年到2000年我一直都在台北。直到2000年,我才觉得我该走了。因为当时电视台也转手了,虽然台北是一个非常好的移居城市,但是世界好像要把台北遗忘了一样。大陆只有两个地方我想去,上海和北京,最后还是选择了北京,一直到现在都住在北京。
《南风窗》:作为一个香港人住在北京,生活环境还是有点不一样,身体方面还适应么?
陈冠中:1992年刚来的时候,不适应,气候太干。现在倒是反过来了。到香港去反而不适应。北京现在的生活资源也可以了,可能不及香港那么方便。而且我也不常出门,都是在家做事,每天要出门是很累人的。
《南风窗》:您现在有北京户口了吗?
陈冠中:我没有北京户口,住在北京的香港人要到派出所登记,不需要暂住证。国家对于长期居住在内地的香港人和台湾人有一些优待,我们在这里置业,只是需要登记而已。
《南风窗》:香港和台北在文化上有什么不同呢?
陈冠中:香港在1949年之前,广东以外的外省人并不多。太平洋战争前,这里才是一个100多万人的城市。1949年之后,外省人来到香港,而且他们大都是文化界的人,香港的文化氛围就不一样了。这一批“南来文人”对于建立香港的文化有很大功劳。不管怎么说,香港和台湾都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台湾更多中国的传统,香港更多英国的传统。
《南风窗》:北京很多文化,像摇滚、艺术、诗歌等,您如何看待?
陈冠中:北京那些文人思维很强,从新诗到摇滚,比较多样化,连生活的艺术也重视起来,和上海有点接近。娱乐的东西也起来了。有了贺岁片,软性摇滚摩登天空,后海酒吧街的改建,
798也成了旅游休闲生活区,生活态度的艺术就更多了。
《南风窗》:可不可以说这是时尚化的表现,大家都更务实了?
陈冠中:有这个倾向,确实是更时尚化了,我觉得这是需要的。1949年之后,北京的文化是非常阳刚的,现在多了一些柔性的东西。其实北京文化本来是柔的,1949年前,北京旗人的也不是那么刚性的,《红楼梦》里那些故事,说明北京也不是一直都雄赳赳,那么刚性的。
《南风窗》:那现在您在北京常去什么地方?
陈冠中:如果有朋友来,就去798(北京东北部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北京一张大名片,对文艺感兴趣的人不会说不想去798看看的。书店方面我挺喜欢的是北京西边的一家书店叫万圣书园,那里常有一些别的地方没有的书。但是因为交通不太方便,所以去得其实也不多,如果没有外地朋友来,我一般不会去,就在楼下小区里面走走。不过我前后在北京到底住了10几年,北京的东南西北几乎都去过了。
香港需要新故事
《南风窗》:您现在居住在北京,以旁观者的身份看香港有什么变化?
陈冠中:我2003年到了北京之后写了很多有关香港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在内地看了很多文章对我很有启发。内地的东西有时太宏大,香港的有时太琐碎,内地宏大的东西可以调整我对香港的论述。另外在2003年之后,香港也有很大的变化,但只是还没形成一个故事。所以大家一提起香港,印象还停留在1997年前,那是英国殖民地皇冠上的明珠。那个故事说完了,没人再说了。其实香港也在发展。也正因为大家不再关注香港,香港人也感到失落,也在研究香港。所以我在这一段时间里更多地思考香港,香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1997前反而没有这样的思考。1997年的时候虽然也有很多人写关于香港的文章,但是远没有1997之后大家的思考来得深入。大家对香港的思考比以前清楚了很多,以前傻乎乎地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现在开始没有那么自大。
《南风窗》:香港娱乐工业原来是非常发达的,被内地人看起来像神话一样的,但是近10余年,尤其是张国荣自杀后,下滑得非常厉害,您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冠中:香港的媒体周期也到了,电影电视流行音乐都下来了,内地反而在腾飞。所以内地的朋友对香港的兴趣大大降低,有太多地方可以把吸引力拉走,香港失去了独占的能力。张国荣的自杀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事件。香港整个城市似乎已经失去了想象力,梅艳芳走了,张国荣也走了,香港就好像可以被纸包起来当作文物一样观赏。不光是外国人,内地人也这样想。所以我说香港需要想象,而且还不是小的想象,一定要大的想象。
《南风窗》:您在台北也住过10年,流行音乐在台北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像周杰伦、蔡依林。
篇9
参与进这部剧集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Angus Wall: 两年前,曾经跟我们一起为HBO的《Carnivàle》,《Rom》,和其他一些剧集的主字幕工作的Carolyn Strauss给我打了个电话。她是我的朋友,也是这部剧集的联合执行制片人。我们讨论了对于《权利的游戏》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我们所在世界的顾虑。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书里才存在的世界。所以,跟那些奇幻书籍封面的图例或者地图的效果相似,她觉得应该给这部剧集也制作个地图。
在起初的试播片剧本中,Dan Weiss和Dave Benioff ,写了一个片头的概念剧本,是一只信鸦从君临飞到临冬城。我们根据这个主意,画了些概念速写,但是当试播片开始拍摄的时候,他们给我们打电话说,观众们觉得很迷惑,他们不知道那些经过的地方都是哪儿。你们能不能做个地图什么的?不是片头字幕,是一个可以明确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身处何处,然后又要到哪里去的地图。于是我们制作了,5幅风格化的地图镜头,每个镜头剪辑都会展现当前所在地和即将前往的目的地的地名。
从各个方面的反馈来说,这个地图的效果真的特别好,但是它却打断了剧集的叙事流。我们阅览了第一季的大纲,发现他们想要在全部十集中都插播这些镜头,但是因为这有确确实实地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整个地图的构思又都被退回到片头字幕中了。
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把需要构建的地点列了个清单。随后我们再研究这一场景我们到底需要制作多少个不同的场景,这个想法是让片头字幕可以展示给观众在全部10集中将出现的全部地点。然我们把它细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细微的变化。
片头字幕可以有很多的作用,除了带着观众走上观影之路外,还可以提供大量有关接下来即将看到的东西的信息。这就可以让我们得以创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小世界了。HBO和这部剧集的制作者放手让我们实现这个构思,我们也想去做一些真正与众不同的东西。我们可不想去制作什么早就被观众熟悉的东西,就好像抄袭《Harry Potter》或者《Lord of the Rings》似的。这两部电影是伟大的电影,但是我们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试播阶段,当你们着手制作那张贯穿整部剧集的地图时,就已经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终成品的那种风格了吗?
Angus Wall: 不是的,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没有任何动画,所有东西都是平面的。早期我们所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几部能让抬起机位朝向远处,因为那将带来一个问题,地图外面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有足够的钱和全世界的能工巧匠,可以做任何一件想做的时候,那时候,我应该要怎么办呢?在我的脑海里,会制作一副前所未见,并且都难以想象的最复杂、最精美的地图。既然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能工巧匠,那么就给他们所需的材料然后给他们5年时间来让制作这个疯狂、会动的、细节超级丰富的微缩模型吧!
那么就是说要跟Martin 写一本书的时间花的时间一样啦?(《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在最新的一本小说上已经花了将近6年时间了,此处调侃耗时久。)
Angus Wall: (大笑)完全正确!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复制点什么看起来和动起来都像真实物体的东西。美术总监Rob Feng参考了达芬奇一个具有永恒设计感的机械。我们想要这个片头字幕成为整部剧集的根基,虽然技术上来讲是一个质朴自然的地方,但是一样也需要有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复杂性。当然了,这东西不可能是现代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木头、金属、皮革,和羽毛等等自然界的材料制成的,从这些东西中你可以看出手工敲打成形并塑造模型的痕迹。
那么在这方面,谁参与进这项工作了呢?
Angus Wall: 制片人Hameed Shaukat,美术总监Rob Feng,CG总监Kirk Shintani,还有我,我们一起讨论其中各种东西应该呈现的样子。有很多的方案都是很务实的。实际上,我想要的是,机位可以任意移动,让我们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必须跟现实一样存在于一个星球上,不过这个让我们花了很久才来解决。我起初想,好吧,这个东西的形状想象着他是一个中世纪的塔楼,有修士看守着它。这还得是个可以活动的物体,一个30英尺直径的大球形,然后这些人看守着它,就好像看守着凯尔斯经似的,它们是这幅地图的守护者。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们马上就要去拍摄这幅地图了,所以接下来我就想如果把两个碗状物放一起是什么效果呢?是一个球体。下一个问题就是,光源怎么办,这就很明显了,如果整个世界是在圆形的星球上,那么其中会有什么呢?太阳啊!也没准这个世界会给这个整个世界光源起个别的名字的也说不定。
你尝试着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倒是很有意思,因为这些东西最终还是用电脑来制作的。你还是在考虑一些问题比如,t如果穿过地平线是什么?难道是一间房子?不!所以让我们来制作的球体吧。?或者t光源怎么办?,而不是简单地说t找个光源吧。?
Angus Wall: 想要让它感觉起来像真实的东西的话,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CG当作某种魔法摄像机。我考虑这些是根据用运动控制摄像机的实景拍摄情况来决定的。因为狭窄视野的景深限制和机器移动范围的限制,我想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要要用运动控制拍摄来完成,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它感觉起来很真实。早些时候,我们给君临成的主要建筑红堡做了一次测试渲染。我们把完全渲染的模型放置在一个包裹了漂亮的碎裂木板外皮的CG平台上,然后给高层展示。有人说,我怎么不知道你们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工坊车间呢。从那时候起,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开始有所斩获了,那就是为这个场景工作的艺术家们已经悄然不知地开始制作一些非凡的东西了!
嗯,你的观点是对的。你知道那将是一个戴森球风格的星球,并且会有光线来照明。你要怎么实现呢?(戴森球是天体物理学家杰夫戴森设想的一种的设备,围绕恒星的带状物,用于吸收恒星发出的能量)
Angus Wall: 一旦这个世界的形状确定下来了,我们就开始做概念设计了,把那些看起来我们周遭世界真实存在的地方进行丰富地细节化:它们由木头和石头建成,有一定的体积大小。我们拥有几位非常有天赋的概念艺术设计师,他们负责这个工作。同时,我们在预览中建立了这个世界,然后大略地勾画出整个场景。看起来做故事版是一件徒劳的事情,因为他们并不会移动,而且在我的脑海里整个场景就是相当动态的。镜头必须一直保持移动,带领广众踏上一段旅途。所以我们粗略地制作了那些较大的动作,就是那些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的,然后再着重在如何展现这些不同的地点,以及他们如何从地图的表面上浮现出来。
当我们完成最终的概念艺术设计的时候,我们马上就交给建模师用Maya处理。这些人太了不起了,我们画点速写,他们就可以做出模型,并在整个过程中添加进无数他们自己富有创造性的细节。然后这些模型都轮流完成,再放回视频中。非常遗憾的是这段片头只有90秒长,我们有太多细节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展现了。
如果想要去创造一个世界,为了保证它让人不觉得奇怪,就必须要保证这些零零碎碎的细节感。当穿过其中,空气中有灰尘微粒,所有的齿轮也都自己的运动原理。这些齿轮实际上是在地图的表面下的,可以在模型和整个世界的地面之间缝隙勉强看到这些齿轮。你要认真看哦。
这是一个非常有组织的过程。基本上来回往复,不论什么时候,我们给这个世界添加了新的模型,我们就会相应地改善整个画面效果。
几乎是马上就有粉丝的回馈说有些地方不是很精确。你当时详细地审查过吗?
Angus Wall: 老实讲,我还真的没有看过这样的反馈。不过我知道这里面肯定会有些问题。基本上,我们使用的是确实成型的官方地图,并且复印了一个地图的手绘版,这两个地图都是作者乔治·马丁本人完成的。然后我就把这俩地图放进Photoshop,调整他们的比例,直到他们可以完美对齐。实际的大小,地点和他们的布局,还有不同的地形,都是严格乔治·马丁的地图来完成的。对于我们来说,跟原著保持高度的贴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说有很多超级粉丝。
马丁本人以某种形式参与进这个工作了吗?他有看过你们制作的任何东西吗?
Angus Wall: 他所写的小说和他绘制的地图就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剧集首映之前他都没有看过这段片头,不过他看过之后对我们的片头非常满意,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在这个项目上你们花了多久时间?
Angus Wall: 我们大概在这个项目上工作了5到6个月的时间,期间团队规模也一直在变化,但是第一次跟Carolyn Strauss接触是在大约2年半以前。
你提到了团队的规模。多大?多小?
Angus Wall: 我想我们一共有20到25人在这个项目上工作过。技术水平让人惊叹。
公司规模有多大?
Angus Wall: 这就视情况而定了。我们有些固定成员,我们也会应为需要相应的技巧而聘请一些自由职业者。Rock Paper Scissors,a52,还有Elastic加在一起有超过100人。
那相当多了啊!
Angus Wall: 是的,这就是有些我凌晨2:15会带着晨间恐惧从梦中惊醒的原因
的合作怎么样?
Angus Wall: 非常好!他们是一家合作起来超级棒的公司,因为他们总是尝试让各种构思更好。我想不管什么情况下你尝试做些创意性的东西的话,我需要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跟HBO一起的话, 每个人都想着做那些对剧集有益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后来的这些片头字幕工作。
这次有没有和以前一起合作过的人再度联手呢?还是说每次剧集制作都会不一样?
Angus Wall: 这次有以很多我曾经一起共事的人再次成为同事,非常好。他们对我所做的工作都非常非常非常地支持。我们谈论之一的一件事情是天体光带,就是那些围绕着太阳的光带。我们演示了3段这些光带的特写,以浮雕的形式讲述了这个世界的史前故事,就是关于龙族攻击Westeros的事情。它们还讲述了Westeros不同的家族是如何聚集在一起打败那些龙族的,以及这些家族的族徽代表动物,是怎么样恭敬地排列Baretheon家族雄鹿的周围的。
我们一开始有5中这样的刻画,但是后来发现即使只用3个,我们也能恰好可以理解想要表达所发生的事,我很喜欢这样。我喜欢那种让人会想到我不确定我不是能够领会本该领会的全部涵义的感觉。观众会在第一季中看到这一段场景十次,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留有足够的空降,让观众每次看的时候,都有新发现。
有没有任何关于剧中角色应该是片头字幕的重点这样讨论?
Angus Wall: 我想那是剧集的任务。一共才有90秒的时间留给开头字幕,为什么不用这段时间来做点剧集不能做的事情呢?如果制作成功的话,我们这个就是,就会让所有的角色从你观看剧集时候的印象中自己显现出来。
看起来在这段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几乎是不标准的剪辑。这些看起来并不像是媒体通常会为了接下来的镜头所做出的剪辑选择。
Angus Wall: 是的,我不想让这一切都那么容易被人猜到。我想我想要的是在彻底迷惑之前来推进故事。虽然有一个版本中的一个剪辑我们做的是180度反转镜头的剪辑,不过我们后来还是谈论过很多次,觉得这个镜头有点让人搞不明白了。但是我自己还是蛮喜欢这类东西的。我喜欢那种让人暂时回不过神儿来的东西。当然不是那种让你彻底就不知所谓的,是那那种你会觉得哇,这是怎么回事儿?,然后你可以自己调整明白的东西。我喜欢有这种感觉的电影,总是走在观众的前面。可以让自己的镜头构建更富有冒险性,在开头字幕阶段展现一些暗示,并且开展故事布局。我只是不想要它感觉起来像过分预先编定的一样。在镜头的构建方面确实有些局限,是的,他们是按照一个场景来设计的,但是它也同样是按照一个很不错的单独的镜头来设计的。
那么,你的思维方式是怎样影响你这么多不同的工作头衔的呢?另一方面来说,你是一位奥斯卡获奖剪辑师,但是你同时还做字幕设计。
Angus Wall: 我想人民不管怎样都喜欢将一个人定论,如果你在某个项目上得了个奖,大家就会认为你就是做那行的。那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导演。我做过导演,摄影导演,制片助理,剪辑师,还做过设计,做过动画和实景拍摄。我也喜欢制作片头字幕。其实它们都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而已了,如果从电影学院毕业的话,你可以现在也已经有这些各种各样的头衔了。
我们在《Dexter》那篇文章里面采访了Eric Anderson,他对一个t设计流程?问题的回答是t我称之为创意流程,是因为我并不是设计师,我是一个导演。?听起来是不是也适用在你的身上呢?
Angus Wall: 是的,我的意思是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我现在开始为一些我接收的商业广告做最终的颜色校正。这让我对拍摄现场所能的各种决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现在感受到压力了吗?考虑到你在工作中有多种头衔,而且你还凭借各种各样的工作成为奥斯卡和艾美奖得主。你有压力吗?如果有的话,你是怎样保持让自己集中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的呢?
Angus Wall: 给我压力的是人们给我贴上标签。大概就是,嗯,好吧,这就是那个家伙应该做的啊。我想这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吧。我们因为可以让自己觉得舒服些,所以在识别事物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分类,并且还会让我们觉得富有对这个世界的控制感。但是我想那是一种典型的20世纪观念,这就是那个家伙应该做的啊。从压力的角度来说,我想应该告诉自己可能会失败,而且是公开的、尽人皆知的失败。但是确不能畏惧,如果必须要重头再来的话,就不能畏惧要重头再来。每次失败一定要去面对。但是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你上面说的那些事情上,如果因为可能会失败我就不去尝试的话,那我也同样不会有机会取得成功。
篇10
从小到大,我就挺能写,没事就喜欢琢磨文字。小学是写日记、写板报。初中,我一提笔就洋洋洒洒地写好几页。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点逗的老头儿,有一次下课,老头儿把我叫到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说:“郭蔚臻啊,你这么爱写东西,以后去读北大中文系,然后名正言顺地当个作家。现在,你要应付中考,乖乖写 800字就收笔,考试的作文超了字数得倒扣分的”老师这么一说,我对北大中文系有那么点向往了――当个作家多好!正风靡一时的韩寒的《三重门》可是把我的老姐迷得神魂颠倒的。高中,更不得了,语文教科书的封面就印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我当时就神游:若是有一天能进北大中文系
高三,北大对我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是高考时的神勇发挥,让我和北大有了交集。我记得是2009年6月23日的下午,我刚刚忐忑地查完高考成绩,知道自己考得还挺好,正在琢磨能上什么学校,北大的招生老师便打电话给我了。我说,想上北大中文系。老师很爽快地说,好啊,那我们签约吧。于是,我就进了北大中文系。
18年从未离家的我,来到北大,开始面对独自一人的生活。有一天,我在洗衣房里洗衣服,和身边一个长得挺秀气的女生聊了起来。都是新生,总会从“你是什么院的?”聊起。我很傲娇地说,中文系。她淡淡地说,她是经济学院的。然后,女生很直接地说:“我真的不太明白了。你们学中文的,还有什么历史的、考古的、哲学的是要干嘛用的,现在这些都没多少人愿意学了吧”心气儿挺高的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默默地搓着衣服,我好像明白招生老师为什么这么爽快地答应了签约。
我对北大中文系充满向往,我原本以为是培养作家或者新闻媒体人,入学后没多久,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
大一只有两门必修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我兴冲冲地跑到北大的教材中心买了教科书,上了一个月的课后,我有苦说不出。我发现自己把中文系想得太美好了,错误地以为这里是培养小文青的花圃。我清楚记得,沈阳老师的现代汉语课,我们是从汉语拼音声母表开始学起的。话说声母表,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那位长得蛮可爱的语文老师教我们的bpmf的发音谁能想到,经过高考的奋斗到了北大,还得再学一遍声母表,而且要记住每一个声母的学名和标法。比如“b”有一个特别文艺的名字叫做“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f”叫做“唇齿清擦音”我不仅要痛苦地理清声母的发音,还要记住那些诡异的学名。
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对中文系有了陌生的距离感。因为,我觉得中文系是学习如何创作的。比如我小时候很喜欢读北大中文系的曹文轩老师写的故事,因此对北大中文系充满向往,认为读完北大中文系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学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知识,我真心苦恼,这哪里是我要的中文系啊!后来,我还发现我那么喜欢的曹文轩老师,讲课时比较学术化,听得我直犯困。
古代汉语课让我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邵永海老师从古代汉语的“六书”开始讲起,一个会意字娓娓道来地讲了一个星期我当时就琢磨着,这个甲骨文我们现在社会里又用不上,学这个东西干嘛用呢?
大一开始时,课业不重,我常在QQ空间里琢磨着写文字。半个学期后,为了应付各种课程,我荒废了空间里的日记。学了半年,美丽的“作家梦”哗啦啦碎了一地。如果不当作家的话,学中文可以干嘛呢?我心生疑惑,反复问自己。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就像蔫了的草儿一样不得劲儿。第一个学期结束,我的平均成绩80出头,在110多个同学里排第70名。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忐忑不安地找教务看自己的成绩。成绩是按照排名来的,我翻了一页又一页,在第三页上找到了我的名字。看到排名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内心好苍白啊,曾经以全省第六名的资格录取到北大中文系的人居然在中文系堕落了我备受打击,心想,如果再不好好学习中文,我会不会成为最后一名?即便不喜欢中文,也要硬着头皮去啃书。事实上,这个排名直接决定了我未来三年必须非常非常努力,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别的同学,也决定了我未来三年必须泡在书的世界里,才有机会争取保研。
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制定好每天必须学习至少六个小时的计划。于是,高三三点一线式的学习节奏又在北大光荣上演了。现在想来,若不是自己还有喜欢锻炼的一点点嗜好,一天的日子是重复而单调的。
不当作家,当老师也挺棒
2012年,我已经是大三的老油条了。想着自己一直闷在书里,可能和社会有点脱节,于是就想去社会上锻炼一下。学习任务比较重,所以我不敢轻易放下学业去公司实习,就想到做点兼职工作。学姐建议我去未名BBS上找找,学中文的做做课外辅导多好,容易上手。
一开始,我想找家教,也就是在学生家一对一辅导。我比较擅长初中、高中的语文和英语,所以在BBS上找的家教,是瞄准了那些需要英语和语文老师的帖子。一般来说,只要把简历发送到家长留下的邮箱后耐心等待就好。
以前,我觉得勤工俭学是件很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父母是知识分子,家风一向很严,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去勤工俭学,他们总说:“管好你的学习,把成绩拉上去就好,到时候好好保研,在北大继续读书,不然你学这个专业找工作会比较麻烦。”后来我发现,要做好兼职必须先学会看淡“勤工俭学”这个词,我很感谢自己从勤工俭学开始积累经验,教了很多的学生,走了很多地方,懂了很多道理。
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北大青鸟联系到我,让我去参加面试。我非常忐忑,毕竟没有实践经验。因为自己对高考和自主招生的题型多有研究,所以我顺利获得了在机构授课的机会。可以说,2012年暑假起,我成长得很快。
当时机构和浙江的几所重点高中有合作的项目,于是派了老师到浙江去给准高三的学生上课,内容主要是两大板块,一是针对高考,二是针对自主招生。我被派去上课。第一次面对讲台下的100多个高中生,我非常紧张,一紧张我就转过身去写黑板。我连续上了一周的课,虽然前期准备了一个月,但我对自己的第一次表现并不满意,觉得知识点都只是点到为止,太浅了。第二次是给几个准备北大和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讲课,他们专程从外地赶到北京来集训。北大中文系的自主招生考题大部分取自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课程,而中文系的保研资料里系统地梳理了四年的本科课程。为了教好这几个学生,我把中文系的保研资料仔仔细细地啃了一遍,然后把这些大学的知识一点点地传授给那些学生。
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如果好好学习的话,能够把中国文学、语言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很多的东西串联起来,因为初中和高中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家课本外的信息他们并不了解。此外,北大的招生考试喜欢用一些很灵活的语言学的知识来刁难高中生。我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语言学的知识运用到授课当中。比如,有一年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出的试题是:血和鸭两个字在古代读入声,请问下面哪一个字不读入声?①甲②鸟③恤。这道题非常有趣,它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古代汉语六书的知识。一般来说,高中生知道汉字的六书包括――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然而六书对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体源流的分析远远不够。这道题考的是如何去分析形声字。在题目中,鸭是一个形声字,甲是声旁,鸟是形旁。恤也是形声字,竖心旁是形旁,血是声旁。因此,如果“血”和“鸭”是入声字,那么,恤、甲也必定是入声字,只有鸟字作为形旁,为非入声字。
这道题,很多学生是用猜的,没有联系到自己平常所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每当我和学生们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让我觉得十分的满足。
就这样,我当起了老师。北京、浙江、山东、吉林、陕西,每次出门远行的时候我会害怕,但是慢慢去克服。五年多来,感觉自己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是和这些高中生们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做课外辅导越来越有把握后,如何让传统冷门的中文系热起来,是我一直在琢磨着要告诉那些孩子们的。每次我把一种语言学的东西讲得和数学一样,就像刚才举例那样去推导,我就看到一群孩子开始是看到题时大呼“什么鬼”,然后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大喊“原来如此”,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的心里笑开了花。我发现,很多高中生愿意去了解汉语的奥妙,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当我从汉语的构词的角度分析妈妈和奶奶这两个词,分析维他命和吉普同时作为外来词却是不同的依
北大中文系很特别,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院系,但十分强调创新,中文系的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新点子,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想法。
据,告诉他们挖深了存在两种理解的时候,我会很开心。(注:在现代汉语的构词上讲,“妈妈”是一个重叠式合成词,“奶奶”是一个叠音词,所以我们可以单独说“妈”,但是不可以说“奶”;维他命是一个兼有译音和译意的词,而吉普是纯译音词,所以维他命和吉普是不同的构词。)其实,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上大课的时候,因为我长得显小,所以学生一开始总想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或者说傲娇的样子。我得想方设法hold住,所以在反复的训练中,我慢慢学会去发现不同学生的脾气和性格,尽量让课堂充满鲜活的气息。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我发现,中文系毕业后不当作家,当个老师也是非常棒的!因为如果你讲得足够好,会有一群学生粉总是在QQ和微信上不定时地“骚扰”你,让你忙得乐此不疲!
刷港剧写论文,不亦乐乎!
大四,我没有特别辛苦地刷夜学习。放轻松的心态让我的绩点一度达到了3.90。
其实,北大中文系很特别,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院系,但十分强调创新,中文系的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新点子,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想法。因为想保研,前三年我的压力比较大,所以不论是论文还是考试始终比较保守,成绩也就一直比较一般。当我确定保研武大后,压力没那么大了,我敢于放手尝试新的解读视角,成绩就好了一些。
那时候,我上了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李杨老师的《大众文艺与文化研究》。一开始,我觉得当代文学所讲的大约是关于延安文学新方向、十年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文学形态的解读,后来发现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因为,李杨老师的分析是各种有意思的电影,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曾风靡一时的《海角七号》,温情脉脉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励志的《中国合伙人》,怀旧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老师的课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的解读层面,他把图像和文本结合起来,这种方式颠覆了我多年来对中文系是“磕书”的院系的想法。我从小就是个港台剧粉,1994年开始追剧。所以,我在课后大胆地跑去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研究台剧和港剧。老师说方向很好,可以作为前沿的领域去研究。但是,我心里只觉得遗憾,因为我要离开北大了。李杨老师只是把我领进门,其他的还要靠自己来琢磨。
到武大读研究生后,我坚持了对港剧的研究。当代西方文论中有一种方向叫做文化研究。发表资格论文的时候,我写的是港剧《原来爱上贼》。研二开题,我定好了自己研究港剧的方向――香港无线金牌监制戚其义的港剧研究(注:戚其义乃香港金牌监制,曾经导演了著名的“天地三部曲”,即《天地男儿》《天地豪情》和《创世纪》,另外港剧《金枝欲孽》《珠光宝气》《妙手仁心》也出自戚其义的妙手)。研三,我一边准备考博,一边申请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一边准备毕业论文。港剧在中国一直有着一群铁杆粉丝,大家对古天乐、宣萱、佘诗曼、张智霖和袁咏仪等港剧红人耳熟能详。香港的流行文化,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知名高校已经作为一门文化研究的课程来开设,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学院等,然而这些前沿的研究更多集中在香港电影的研究,而港剧的研究相对冷门一些。比起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国内的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文化研究系,对香港流行文化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我总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能在大学教书的话,我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把港剧研究引进中国高校的课堂,让学生们用一种严谨的学术视角来解读香港的流行文化。考博的时候,每一个考生都需要提交一份未来的研究计划,在面试的时候,考官会根据研究计划来提问和考察你的研究潜力。我提交的研究计划,就是和港剧的研究紧密相关的主题,面试官们挺喜欢并且肯定了这个研究方向,这让我对港剧的研究又多了一些自信。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读下来,我尝尽了“熬”的滋味儿。
武大的考博时间很晚,大约是在研三下半学期的期中,也就是5月中旬,因此考博这事儿拖拖拉拉的也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申请后的审核周期持续 6~8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待过程令人煎熬。
2016年5月20日,我收到了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入学通知。煞费苦心的考博,然后经过N进4的初试,外加三次4进2的复试,我终于是浴火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