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4 18:4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民族文化

篇1

关键词: 中国民族文化

从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来看, 传统民族文化与是两种势力最大 、影响最深广的理论学说, 同时也是两种最切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的文化学说。因此,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下推进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推进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占据着主流文化的特殊地位,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也就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采取所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剔除或改造其中的消极层面,发掘并弘扬其中与相容、与人类健康文化需要相适应的积极层面,使这些由于受到提倡而活跃起来的积极文化层面成为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另外,在对的思想表述和理论建构上,也要努力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化形式。同时,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何在呢?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者回顾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史,指出及其哲学在“五四”前后传入的各种西学中所以能独领,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并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不仅在于它满足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的传入,不仅不会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而且恰恰是为中国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二者结合具有双重历史效应,一方面使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 另一方面则使古老的中国文化由此获得新生而走向世界。

有的论者从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来论证“结合”的可能性,指出就来说,是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不仅有着悠远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传统,而且在自然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对人类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这些构成了“结合”的基础。

在笔者看来,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正确方向,这种结合既有利于的进一步中国化和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时代提升,有人说“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是很有见地的。

二、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有论者认为,有必要特别注意“中国化”与“中国化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其区别在于:“中国化”是指“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的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其联系在于: 虽然“中国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的”。

有的论者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主要缺点即缺乏形式逻辑的弱点、经学方法的弊病、忽视个性的缺陷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非常深入的批判和非常彻底的克服,这些缺点在未来中国化的过程中仍可能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过,多数论者对中国化、对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的前景抱乐观态度,认为作为人类哲学智慧之最高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同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获得推动力量,它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不可限量的伟大贡献。

三、推进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推进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创新,这就是既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的创新,又要结合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

首先,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的创新。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是面向实践的科学理论,它具有着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篇2

本文就以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为例,谈几点关于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

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应该具有明确的文化传播意识

《梨园春》的制片人蒋愈红认为《梨园春》之所以成功,办出特色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一是地域特色,地域的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河南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乡土,所以具有鲜明的地域乡土特色。二是艺术特色,除了河南地方戏曲之外,引进了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以及相声、小品等艺术品种,使《梨园春》

精华荟萃,色彩纷呈,实现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办栏宗旨,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多样化艺术风格。三是人文特色,强调以人为本,只要进入《梨园春》,观众与演员、专业与业余、台上与台下、外省与本省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艺术,尊重别人,彰显栏目的亲和力。”①

1999年5月第一次改版之前的《梨园春》就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没有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也就是说:在开播之初,仅是在做一个戏曲欣赏的栏目,并没有将它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河南地方戏发展的高度去考虑。

坚持传统前提下的创新应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

拿《梨园春》栏目的传播内容来说,它除了播放传统的戏曲曲目外,有时还及时地引进一些流行的东西。传统曲目的播放,要么是对古代忠贞的爱情的歌颂,诸如《秦雪梅》、《白蛇传》等曲目就是如此,要么是对孝道等中国传统的倡导,要么是对诸如嫌贫爱富等社会丑陋现象的讽刺与鞭挞,这些在现代社会中都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它跟现代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当然《梨园春》也并不是仅仅播放传统曲目,戏曲小品的播放就是他们的创新,这些小品都是以戏曲的形式,表达现代生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的传播形式,又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不错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播内容上使民族传统文化既保有自己的传统,又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在延续传统与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前行,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传媒的帮助下再现青春

《梨园春》栏目是将现代传媒技术――电视和戏曲紧密结合的典范,它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的传媒技术。一方面,它利用电视快速即时的传播特点,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受众;另一方面,它们在直播进行的同时,还开通了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的互动平台,利用现代的通讯技术跟受众互动,最后为了征求受众对栏目的建议,他们还开办了“梨园戏曲论坛”,利用最为现代的网络技术,让人们对栏目的发展畅所欲言。

现代传媒已经形成了强大有效的传播网络,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在当前的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抛弃原有的落后的传播方式,运用现代的传媒技术,让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形成有效的支撑。

调动受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

《梨园春》栏目的主流受众是收入水平较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受众,由于农村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增长,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于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受众便处于一种文化需求上的饥渴状态,栏目的开办者正是看准了这样一点,他们知道受众需要什么。在笔者的访谈过程中,他们不停地强调:受众的参与是他们栏目获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

受众的参与,使受众觉得这个栏目距离自己很近,反映的是自己的生活,从而使栏目在受众中汲取了力量。同时,受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又可以获得物质的、精神的满足,甚至是社会地位的改变,这对于来自底层的社会群体有极大的诱惑力,也是栏目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法宝。因此,民族传统文化要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受众是谁,他们需要什么,然后运用自己的传播资源去满足他们,一定会获得他们的认可。吸引他们参与到节目中来,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恰当地处理文化传播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要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取得政府政治上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一环。《梨园春》栏目的发展跟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他们的政策优惠有很大的关系,也跟省里的领导持续的关注密不可分。

另外,要恰当处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要制作一个文化栏目,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拿《梨园春》栏目来说,每期节目需要费用10万,一年栏目所用的经费大约500多万,这是较为庞大的支出。当然广告收入是最为可靠的资金来源,但是从《梨园春》栏目走过的路来看,又不能因增加广告的播出时间引起受众的不满。在经济关系方面,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栏目的发展,但是又不能使市场的操作影响栏目的发展。

关于资金的来源,除了广告外,其他的途径也未尝不可尝试。《梨园春》成为品牌栏目后,延伸了自己的产业范围,生产了“梨园春酒”、“梨园春矿泉水”,还办了一家“德克士梨园餐厅”,目前主要涉及的产品是有关梨园春的音像制品。这些产业对这个栏目的发展提供了部分资金。笔者认为这未尝不是解决资金的一种途径。

要恰当地运用文化维模功能和文化适应性原理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其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功能即模式的维护功能。而文化的适应性反映的是文化的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原理是密切联系的。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可能半途夭折。

《梨园春》的创办适应了中原文化的特点,因为它的成长环境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因此,中原文化圈便会对这个栏目的成长形成有效的保护,一般外来的强势文化很难对其形成有效的威胁。比如说《梨园春》栏目演出剧种的扩大,就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毕竟这个栏目的受众绝大部分还是河南人,在这个栏目播放其他兄弟省份的剧种,是否可以适应河南人民的口味是个问题。

[注释]:

篇3

摘 要: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从利用民族文化教育来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1)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影响;(2)探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1、前言

库尔特·萨克斯先生曾经将舞蹈视做一切艺术之母。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了包括文学、哲学、运动等多种学科为一体,同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所谓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舞的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组合而成。由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和地域风俗的区别,中国的民族舞艺术发展成为多种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1-3]。比如汉族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戏、胶州秧歌、东北秧歌等;而少数民族也同样发展出藏族、蒙族、朝鲜族、壮族等各具民族传统文化的舞蹈。民族民间舞受到风俗、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表演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民间民族舞的教学活动中,也必须要正视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舞蹈的影响[4,5]。笔者作为一名民族民间舞蹈教员,将结合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影响,以及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经验,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提供参考。

2、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群众创造的,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地域特性的艺术形式[6]。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以下的特征:

(1)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比如藏族舞蹈就很好的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征与高原农牧的文化特性。

(2)具有自娱性和载歌载舞的传统。在我国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比如花灯、秧歌等,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舞蹈。

(3)继承性。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语以言志、舞以宣情”,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既是普通大众的情感宣泄,也是经过一代代的继承和改良而留下的民间艺术。

从民族民间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比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和贾作光老师的蒙族舞蹈《鄂尔多斯》,《盅碗舞》等都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特色。

2.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作用

舞蹈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学,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7]。因为民族民间的舞蹈学习,并不仅仅需要学习到舞蹈的动作和形态,还需要学习到舞蹈的精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学习传统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源。在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舞蹈动作的来源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舞蹈教学结合起来。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才能够准确分析得到动作的情感依据以及情感脉络,从而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掌握传统文化这个“源”,才能够使自己的舞蹈动作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民族民间的韵味。

(2)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民族民间舞蹈与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了解到这些文化特质,才能够将舞蹈风格进行区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中创造与所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借助服装、化妆技巧和音乐使学生能够身临传统文化的气氛之中,加深对所学舞蹈的理解。

3、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3.1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

民族民间舞蹈的源头是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继承与改造中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8]。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要把握“传承性”,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剖析,讲解舞蹈的来源以及分析舞蹈动作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而达到中专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

教学计划除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之外,还需要对训练性也有所把握。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须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使教学内容连贯合理、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达到最大的锻炼,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达能力。只有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舞蹈设计的训练性相结合,才能在教学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符合当代舞蹈艺术的审美情趣。

3.2设计融入传统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

(1)元素训练法

中专艺术院校采用的教材是以许淑瑛教授所提倡的“元素教学法”下整合而成。“元素教学法”中元素是基本的意思[9],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加以提炼分解成元素性动作,然后从元素性训练开始,进行基础、技能、组合等训练,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比如旋转的技巧,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维族民间舞的夏克转、蒙古族民间舞的海青式吸腿转和朝鲜族民间舞的陀螺空转都有所不同,在元素训练法中应该对不同的旋转方式进行单一、重复的元素训练。然后将不同的元素进行集中重复的训练,最后完成一个综合动律组合,直到学习完整个舞蹈套路为止。

元素训练法的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在“开法儿”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示范并且详细的讲解舞蹈动作元素的要领以及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巩固训练阶段”主要采取大量的集中训练,使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掌握动率特点。

(2)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差异较大,因此在不同类型的舞蹈教学方面,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0]。比如“东北秧歌”较为活泼,而蒙族民族舞则较为豪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这些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之外,还需要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比如东北秧歌中的“三点头”,就明显的反映出当地文化的特点以及舞蹈者的心态,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启发性的教学,使学生自行体会和理解舞蹈的情感表达。

(3)表演组合教学法

通过放映音像资料使学生产生在实地学习的感觉,从而体会到当地的文化以及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特点。而且同时制造一种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行情绪上的体验,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民族民间舞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法可以将技巧、文化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结论

中专学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外,还承担着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使命。因此的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与表达的意义。(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

[2] 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初级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3]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 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5] 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6] 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7] 赵国纬.舞蹈教学心理[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

[8] 袁荣辉.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之浅见[j],,民族艺术研究,1995.

篇4

[关键词]动画;动画创作;民族文化

中国动画从诞生到如今,已经走过了80年的漫长历程。回顾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在今天的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来自国外,像米奇、圣斗士等。可是,在1985年、1986年以前的中国动画却是另一番景象。除了提出“中国动画学派”外,还大胆地进行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如水墨、汉字、剪纸、戏剧、皮影等,几乎所有的中国特色的传统资源都被运用在动画中。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该创新估价本土文化的艺术价值,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漫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这不仅涉及动画产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动漫已经承载了发扬我国文化的责任,已经具备了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动画与民族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脱离它的文化土壤而孤立存在,中国动画同样也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与中国悠久的古老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族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都为现在的动画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习俗文化都对中国动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中国动画与儒家文化,

两千多年来,孔孟之道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在孔子的“仁爱”以及道德教化的作用下,文学、艺术也都形成了强调教化作用的古老传统。同时也就导致了中国动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趋向于艺术性,具有比较鲜明的艺术动画的倾向。当时的动画创作者并没有把动画当成一种商业化的东西,而是看成了教育儿童的工具,认为动画是一种具有大众启蒙意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成功的动画作品。但是从长期来讲,也使得中国动画不可避免地走向教条化,使得长时间以来中国动画的观众仅仅局限于儿童,对后来的动画创作者来说,它压抑了个性自由,无形之中在思想上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我国的动画创作,应当从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挖掘出新的元素,为观众奉献喜闻乐见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动漫作品。比如, 《论语》中孔子教育其弟子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创作的养料和素材。

2 中国动画与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智慧结晶,是华夏母体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是上层正统与下层异端,士大夫雅文化与民间俗文化融于一体的整合文化,道家文化创导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生活方式、传承习惯和性格素质。道家文化是真正的本土文化,是多元化的、中国人格化的文化,是重视自我,以人为本的文化。同时,道家文化创造了中国最典型的符号集合与本原图形,如太极图、八卦、河图、洛书、道图腾、道符等,为民族文化的继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中国的动画创作中,也较多地融入了道家的思想以及文化意蕴。例如水墨动画片《山水情》,该片融入了中国古代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并结合水墨技法与杰出的古琴技艺,征服了无数中外观众。

3 中国文化与习俗文化。

“习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成果。它或表现为物质载体,如衣食住行;或表现于语言、文字等符号,如神话传说;或表现为抽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在我国的动画作品中,许多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的习俗文化的影响,在作品中也有许多反映习俗文化的情节。比如,中国的十二生肖、干支、二十四节气、七夕节等在我国的多部动画中有所体现。各个时期、各个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服饰穿着、不同的禁忌等等也都成为许多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间的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都是动画设计中急需的养料。

二、在动画创作中弘扬民族文化

1 在思想上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悠久的文化积淀中,人们早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开阔、高远和深刻的基础。比如《宝莲灯》等一些优秀国产动画片就是在深刻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宝莲灯》的故事蓝本来源于传说故事《宝莲灯》,在引用国外先进动画创作手法和技巧的同时,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宝莲灯》强调了人民大众的力量,这根植于民族文化中重民、爱民的思想,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创作中,才是真正运用本上文化资源,延续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血脉。

2 在形式上积极吸纳多种文化样式。

我国在传统造型形象上可以利用的民间艺术样式的条件很多,可以借鉴国画、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造型语言,使之转化为备受当代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如张光宇设计的《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巧妙地融入其中,演绎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并运用综合手段“挖掘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

三、把握动画创作中对民族文化的创新

1 挖掘新的民族元素。

目前,中国的动画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挖掘新的民族元素,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拓创新,切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且要把其置于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同国际动画接轨,推进动画产业化过程。只有真正扎根于自己的土地,把外来经验、好的制作运营机制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本民族的文化融会到一起,才能茁壮成长,繁荣昌盛。要挖掘新的民族元素,可以从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和少数民族故事题材去寻求创作素材。比如,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的《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嫦娥奔月》等等,都可以作为动画创作丰富的来源。

2 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作方法。

与国外动画片相比,中国动画片在技术手段、故事编造以及在人物形象的精神气韵,性格发展、语言刻画及次要人物群众的塑造上都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动画创作中,借鉴国外比较流行的风格样式。比如在《哪吒传奇》中,我们能够看出这 是一部中西融合得比较成功的动画片,哪吒的造型吸收很多现代动画的造型手法,很有生气,在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和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哪吒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性格特征,又有时代感的卡通小英雄,兼具现代意识极强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团队精神等等。另一部影片《花木兰》也是值得借鉴的。吕先在故事上,虽然故事是中国古代的故事,而且只有短短几百字,故事中主要是关于中国孝女用实际行动反对封建统治。但是,迪斯尼却很巧妙地把这个主题改编成父女感情和一个少女追寻自我经历的剧本,使得故事本身变得具有时代性,同时也把主题提升到探讨人性的高度,在得到观众共鸣的同时,也为这个影片拓展了思路。其次,在人物形象上,迪斯尼突出了东方女性的特点,丹凤眼、黑头发、平平的鼻子,在笔调上却是柔美与刚毅并施。同时还设计了一个喋喋不休、唠叨满腹的木须龙的形象,使得故事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生动有趣。最后在音乐和画面上,这也是迪斯尼的强项。影片的主题曲《真情的自我》从歌词上就表达了自我存在、不受束缚的主题,旋律优美而大气。此外通过歌舞剧的形式表现画面,使得影片有气荨V形鹘岷媳尘耙衾郑再加上水墨的变现方法,无时无刻不体现中国山水画般的柔美和意境。

3 改变教育现状,培养创新型动漫人才。

目前,一些艺术院校动画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中国动画形象的内容太少,缺少真正意义的动画专业课程,把传统艺术的课程运用于动画中缺乏针对性。而且大多只注重艺术表现和技术的开发,所学的动画创作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专业模式,中国民族化艺术形象内容的课程在动画教育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培养动画创新型人才,就要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认同和感情,并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从这一角度说,技术是承载动画符号的工具,而技术背后的操纵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维则是动画原创成功的关键。

篇5

[关键词]动画;民族文化;动画产业。

一、增强民族文化语汇。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人类文化也趋向于全球性的交融汇合,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为了避免失去自身的独立文化品格,我们就必须要向传统文化的深处进行深拓。所以“民族化”的道路,成为了全球化语境的发展必然,动画的发展也不例外。

中国本土文化从19世纪中叶以来,就开始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交流,不断地充实、成长,因此对于中国自己的文化确认,是离不开世界文化历史参照的。

国外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勇于借鉴和吸收。著名国画家潘天寿指出:“外来之传统,亦须细心吸收,丰富营养,使学术进步,更为快速,更为茁壮也。故以文艺而言,由于技术方式、工具材料、地理气候、民族性格、生活习惯之各不相同,往往有某部分某方面,有所不融和者,应不予以吸收,以存各不相同之组织形式、风格、习惯,和群众喜见乐闻之要求,不可囫囵吞枣,失于选择也。”[1]18所以借鉴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有所选择,以满足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为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在世界文化的借鉴中迷失自我。独立文化品格的树立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入挖掘自己的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形成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品质。

“中国学派”就曾经有过多元而鲜明的文化个性和艺术风格,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丰富而多元的艺术文化景观。“一个艺术家不能随便运用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的形象,去表现自己的特殊经验,他必须亲自为自己的经验创造形象。”[2]196每位动画创作者对于同一事物都会存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将个人的艺术理解和文化积淀运用到动画的创作中去,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活的艺术生命,从而给人们展现出一个新的审美视界和多元化的动漫发展艺术景观。

二、把握民族文化心理。

2000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发《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规定电视台每天每套节目中,播放引进动画片的时间不得超过动画片播放总量的40%。虽然我们通过各项措施,对国外动画进行严格的播放控制,但依然扼制不住国内大量受众对国外动画的热情;不论国外动画作品是否带有文化侵略意味,暗藏多么深厚的殖民意识,如何播穅眯目……我们至少可以从大量的国外动画作品中看出,其确实存有优秀的一面,有吸引观众的一面,也有顽强拼搏、积极上进、突显个性的一面;同时在其动画作品中不仅体现着浓郁的异域文化色彩,还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的时代特征。正因为以日美动画为代表的外国动画满足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才使观众心理上产生了认同,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参与兴趣和热情。

既然国外动画已经进来了,而且通过20多年的积累,已经在我国培育出了几代美日动画迷,他们已经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认同。我们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改变这些观众的审美趣味,而是如何应对这样的现状。对其播放时间的简单控制,并不能阻碍人们对它们的偏爱。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创作入手,从观众的审美心理入手,这才是我国动画长期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有动画作品质量和美学品质的双重提高,才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应该对国外动画的大举“入侵”进行回避,而应该勇于面对,并且在交流对话中借鉴其成功的创作经验和发展模式,吸取其优秀的成果,师夷长技,从根本上振兴我国的动画产业。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对动画个性的追求,必须要建立在时代的文化立场之上。在动画作品的个性化发展创作中,不仅要体现出时代的呼声,而且要满足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当前,动画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受众的定位阶段,这样对于动画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细化受众群体,因为任何作品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老少皆宜,只有相对层面的理解认同。只有对各个层次的受众进行细分,才能准确地把握各层次的审美趣味和价值理想,只有发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把握各年龄、各阶段、各层次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我们的动画作品就能体现出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得到观众的欣赏和喜爱。如日本的漫画因受众的不同,对漫画也就有着不同的分类,像格斗漫画、少女漫画、竞技漫画、科幻漫画、商业漫画等,这样某一类型的漫画就可以满足欣赏习惯相同且在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大量国外经验表明,对动画受众的细分和深入研究,是动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动画个性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对生活和世界进行体察和理解,才能在动画事业的进程中增强其个性语汇的发展,也只有不断地调适当前的创作思路,才能在动画的创作中有所发展,从而回归深层民族文化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上来。

当然,除却具体而详实的受众细分和深入研究以外,还要运用本民族鲜明的民族个性心理和独特的话语交流方式,来创作能够满足和适应受众口味,又符合时代和动画艺术规律的优秀动画作品来,这样观众才能在作品的体认中产生认同,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最终达到对文化的进一步积累和传承。

三、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任何事物都成为了商品的附庸,艺术也不例外。同时由于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原本安然自得的中国动画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外动画的入侵和中国本土人才的大量流失,使中国动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摆在中国动画界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将品味高雅的艺术格调进行大众的文化转换,如何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中国动画面临重重艰难。

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产品的生产中,文化产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3]162动画的创作不仅要顾及到艺术性,同时也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所以中国动画的产业化势在必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不然将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历史的经验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动画事业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追求,没有自我更新能力,势必将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更大的困难。所以,中国的动画事业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动画的国际化合作也成为必然,“与外方的合作应从单纯的劳务加工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版权合作、制片合作。通过对外合作,吸收国外较好的制片、生产、管理经验;在制作上互相交流,既把优秀的世界名著介绍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外;同时还利用国外公司的发行网络打开国际市场。”[4]77而且国内动画的产业发展,还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市场产业机制,形成包括网络、游戏、玩具等动画衍生品开发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

总之,我们在这里所谈动画的产业问题,是不以利益的得失为基点,而依然是在增强民族艺术生存和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讨论。我们坚决摒弃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衡量艺术发展的最高准则,我们依然提倡以美学品格的提高作为动漫艺术发展的基础。中国动画片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动画一直以来坚持的民族艺术个性,而是要始终保持鲜活民族品质和时代特征并举的动画创作倾向,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发掘出民族文化的时代个性。

对于传统和民族文化本身,我们不能处以简单的理解和僵化的认识,也不能食古不化、拘泥陈法,必须要在时代的前提下重提民族文化。探讨民族性不应采取孤立和静止的观点,也不应该无限制地扩大和膨胀其作用和价值。目前在中国的动画创作领域出现了大量对民族性公式化、概念化的僵化理解,以民族艺术样式的肤浅认识和表面衔接作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样势必会违背艺术的创作发展规律,从而使艺术的自身发展走向孤立和消亡。民族性是机遇而不能成为困境,是优势而不能成为脚镣。

对于传统我们应该继往开来,不断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探求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以此来体现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关照到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对立统一,对民族文化既不故步自封,对世界文化也不顶礼膜拜,而应当用平等交流的姿态与世界进行对话,并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新的、强劲的时代脉动,从而创作出体现当代人现实境遇和时代呼声的优秀动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杨成寅、林文霞。潘天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6

民族文化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民族文化会通过企业文化的传导对企业机制产生影响。企业文化在根本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企业化,二者通过社会这个层面完成互动。

社会这个层面实际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关系层面,它起着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与社会经济文化进行交流的作用。

企业制度有从上到下三个层面:体制(Institutions)――机制(Mechanism)――规则(Rule)。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机制,机制产生规则。民族文化在体制、机制、规则三个层面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体制层面,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现了中国特色。比如民营企业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和独创性就证明了这一点。现阶段,我国一部分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在一套事业和企业混合的机制下运行,戴着事业的帽子,走着企业的路子。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当前企业呼声最高的,但扁平化要求大范围的授权,受传统威权文化的影响,这一步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在规则的层面上,民族文化的投影无处不在。我国企业一直在为“以人治人”还是“制度管人”而困惑,制度中对契约,时间、敬业、团队的规定无一不在经受着传统文化的考验。因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一个从体制到机制,再到规则的系统工程。

中国企业文化探索之路

我们根据管理实践,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民族文化和企业机制之间的问题、根源以及努力方向。

管理机制的缺失――构建形而上的管理研究

我国企业中管理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侧重策略层面的研究。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如《三国演义》、《论语》、《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也被用于商战战术。我们的管理思想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体系――管理学,而是停留在形而下的管理实践层面。

我们的管理实践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实用主义强调顺应自然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是以规律(古代所谓“天”)为上限的,最佳的管“人”之道就是融入自然。这就难免让我们疲于(当然有些是乐于)应付各种关系,而不是探索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而西方管理学坚持科学主义则强调利用自然。人能够主宰自然,并从一开始就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样自然规律则成了人类活动的下限。

我国的管理学者不是缺乏实践经验,企业从业人员不是没有理论根基,问题是双方都没有找到研究企业的兴趣点和切入点。我们知道西方管理学的奠基人恰恰是企业中的管理者。而我国现在企业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局中人去进行实地研究,积累原始数据,但是这些工作在急功近利的业界和学术界都难以开展。目前我国咨询公司都在号称进行管理学研究,但是目前的焦点主要在于管理评论,还没有就某一课题开始构造模型、进行样本研究的先例。

一个很好的先行例子,是丰台西站的站长王忠刚,他历时一年半,开展自控型班组建设的实践,几易其稿,《丰台西站自控型班组创建与实践》汇编成书,确定了现场安全管理控制点300条,制定标准,让职工把涉及到自己的条目背下来、制成卡片挂在胸前,并坚定地实行日检查、月评定、季考核的递进滚动的绩效考核办法。这个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成为丰台西站今后的管理纲要,使管理工作变得简捷高效。这种对基层管理现代化的可贵探索、致力于建立有效的机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在管理学研究中都应当采取科学主义的基本态度。

制度导向缺失――在亲情与制度间权衡

我国企业对制度缺乏尊重主要是受到了“关系”的腐蚀。古代的经营活动基本是以家族为单位,以亲情为纽带的,这种形式有利于保证经营的稳定性,一节约制度缺失状况下的交易成本。今天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大体也是这样的。目前,关于这类企业是否应当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是一个热烈争论的话题。

孔子曾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第十三》),意思是为亲属隐瞒罪责也是正直的行为。基于亲情,产生了“关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不仅是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同政府、地方的关系都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关系网。企业内的关系也扩散到外部,企业中的上下级关系延伸到生活中的上下级关系,工作的影响扩展到整个生活。在一项“周末是否为老板粉刷房屋”的跨文化调查中,中国人大约72%表示赞同,为各国之最。种种关系造成对正式制度的冲击,加大了交易成本。

河北某制造企业的状况是一个典型。四位股东来自同一个村,其中一位担任总经理,其他三位分管生产,销售和后勤。公司95%以上的员工都是当地人,50%来自该村。四位股东的大部分直系亲属在该公司担任管理职务,尤其是区域经理。总经理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加入公司后主管某重要北方市场,业绩不佳,但销售费用上升很快,并直接引发其他区域经理在销售费用、提成上做手脚与公司争夺利润。其他任主管的亲属专业能力也颇受质疑,给管理制度的推行造成很大麻烦。公司各级经理一年中有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需要参加当地的婚丧仪式,甚至担任主持。此外总经理还有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参加政府和社会活动。目前该企业试图引进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来理顺管理机制,但是对职业经理人是否遭到抵制、排挤和同化没有把握。目前很多家族式民营企业正在建立管理机制来对抗来自地缘、血缘方面的压力。

信用机制缺失――重建基于诚信的契约体系

作为市场机制重要元素的契约,在我国遇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纳为诚信缺失。契约理念的建立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经济实践的积淀,养成详细制定并遵守契约,解决争端的习惯。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同上写什么就是什么,不多不少。如果你没有看到合同的附属细则,法官会看到。但在我国很多企业实践中,各方的大体意愿和彼此间的善意基础是主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环境变化了,合同的内容也希望进行合理的变化,以证明双方的和谐。很多毕业生工作几年后,恐怕都要经历托关系降低离职违约金的问题,这又是由以落实户口为目的的工作关系决定的。既然大家都清楚这个目的,一进一出中“高抬贵手”就变得再正常也不过。

在现行行业契约中,合同的实质形式一般都很简单,但项目内容、工作时间、付款方式等要件都会有实际的调整。一般拖时间、拖款都给双方造成很 大麻烦,但如果一开始就详细规定具体内容容易造成不信任感,双方的合作关系又促使工作内容在实际中发生变化。严重冲突可能导致项目流产,但不会引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建立的正式制度中也具有很强的非正式性、非确定性。例如上下级关系通常不是由契约规定的,而是由等级、宗族、亲情观念来规定的。借贷关系很多时候不是依据客观标准而是依靠诚信和声望发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古人讲诚信,很大程度上用道德代替了契约,是存在巨大的违约风险的。今天我们强调“诚信”,实际上是强调尊重“契约”,尊重现代企业制度。

引进管理机制――走向世界的创业精神

以上的问题,仅靠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加强跨文化的沟通。某个大型具有企业性质的事业单位,多次在国外进行投资,无一不是热情的开始,仓促的决策,艰苦的开拓,过高的成本,血本无归的撤退。在别处与企业高层管理者很容易建立起来的融洽关系在这里无法建立起来,沟通必须通过专人安排,直接面谈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这家企业中新的八股语言阻碍了正常的沟通交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核心价值观。上文提到的那个民营企业也在多次努力与外商合作中感受自身机制的不成熟。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中国企业要想向世界标杆企业学习“世界最优实践”(world best performance,WBP),靠纸上谈兵是不可能的。必须放眼世界,勇敢地去闯。

篇7

[关键词] 民族文化;动画;应用

在动画设计空前发展的今天,动画设计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愈加显著,当今世界动画艺术发达的国家日本和美国等也都是在动画民族化上具有鲜明特色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与加强。但是中国动画界在这两点上的发展尤显不足,因此探讨分析动画艺术不断发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探寻中国国产动画发展的艺术道路尤为重要。世界动画强国的成功可以使国产动画找到自身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丰富养料。

一、当前动画创作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我国动画界应重新认识到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才是动画艺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处于21世纪最初10年中的中国国产动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我国现在的很多动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都多多少少的有外国动画和漫画的影子,尤其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比较大。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画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我国动画的发展不能否定国外动画艺术的成功实践,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模仿,最终只会丧失国产动画自身的民族土壤。在开创我国的动画新表现形式的初级阶段,存在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影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创造和发扬中国风格表现形式的国产动画片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借鉴是必需的。借鉴要把握怎么“借”,“借”什么。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不能盲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找到正确的定位。为此,国内动画工作者正在从创作思路、制作方法、生产模式、营销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索,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正是我们的本土优势,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国产动画之所以能创立“中国学派”,并受到世界认同,最重要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成功地将这些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糅合到动画作品之中。当前国产动画设计中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用的缺失,更显现出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与深厚,将其运用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成功范例却相对较少。

二、“中国学派”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动画大多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使用线条来勾画形象,因此国产动画行业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美术专业出身。这些动画设计人员谙熟中国绘画的精神和笔法,以其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地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精髓同动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大量优质的画面效果。他们的创作能使活跃的线条富于节奏、韵律和抒情功能,从而呈现“中国学派”造型上的意象特征。

画面是动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元素。而绘画对于动画画面的意义非比寻常。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如果想获得质量好的画面效果,绘画就要发挥重大的作用,即使是在电脑动画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制作也不能忽视动画的美术设计这一环节。事实上,不同的绘画风格会使动画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国产动画制作在探寻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和技法,创作出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无论是在“中国学派”的代表性作品《大闹天宫》里还是在享誉世界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中国绘画的风格与技法都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

中国国产动画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我国的动画从业者创作过一大批视觉表现形式具有浓郁传统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这些优秀动画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水墨动画更是被世界美誉为动画界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曾经有过的成绩,证明中国动画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有很强实用性的。探寻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深入了解,对今天的中国动画设计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已有的中国动画在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足之处,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在新动画设计时代的创作道路。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的地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这些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传统艺人们的不断积累、时代的提炼与升华,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缺少的珍宝。中华文化也因这些经典艺术而日渐丰饶,成为一块艺术养料丰富的沃土。只有在这块土壤上哺育中国的动画之树,才能使它茁壮成长,并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之花。

三、民族文化与动画的结合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化沉积所致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种类颇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艺术的特征,民族的文化。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视觉艺术资源,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个由传统艺术精品汇聚而成的艺术宝库已经成为国产动画艺术形式的“文化储备”,随时为国产动画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艺术宝库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比如国画、剪纸、泥塑、木雕,等等。这些艺术样式只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刻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宝库里还有各种成熟的技巧和优美的造型,能开阔动画艺术家们的视野,触动他们的艺术灵感。比如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就有丰富的画面造型,为国产动画提供了优秀的艺术形式,从动物到人像,从耕作劳动到闲居休憩,从征战杀戮到祭祀游行,天上地下无所不包。在洛阳汉墓像砖中有一组讲述“二桃杀三士”故事的画面,极具戏剧感和表现力,作品将主人公三位侠士激动的神情、富有张力的动作都合理地展现了出来。这些汉代画像中的人物造型有的洒脱自在,有的率真自然,有的剑拔弩张,为动画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经过数以千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种艺术样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成就了独特的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中国画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画的传统艺术风格。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远古的岩画到徐渭、石涛再到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作品,除了其中运用纯熟的笔墨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出的“意象”思维以及对写意性的创造。这种艺术的思维突破了对所画物体明暗、体积以及比例的写实表现,它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提高到通神会意的高度之上,这便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以“写意”为其精神内核的独特风格。以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为例:影片在对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画风格。动画的造型设计在对动画形象二维空间线条的处理以及对于色彩的选择上都很注重对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使得动画形象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影片在设计背景时,创作人员汲取了许多传统装饰画的艺术特点,将传统装饰性绘画中的精巧韵味与风景画的宏大气势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了影片造型中,使得动画片的背景显得既精致华美又雄伟壮丽。除此之外,影片的视觉设计还从我国的夏、商、周等朝代的铜器以及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历朝历代的造像、壁画、民间年画和民间版画等诸多传统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推陈出新,塑造了一幅幅既具民族特色,又具艺术新意的动画图景。这样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也有表现。动画作品以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映衬剧情,使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中国国产动画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运用中国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自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动画艺术中的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的技术性是其发展的支撑,动画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艺术形象是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因此,动画艺术形象选择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主张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这就需要中国动画设计的有识之士从研究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入手,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借鉴传统也是要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现成形象,将无法脱离它已形成的造型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我国近期的动画创作中,国产动画证明了一条如何在众多国外动画中脱颖而出、塑造有中国特色新型动画形象的范例,这也正说明了运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合众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在2009年为央视广告部创意制作了一条水墨风格形象广告。它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和现代三维技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天高地阔,不如宇宙博大,任何“有形”的广阔,都莫如“无形”的包罗万象;任何“有界”的平台,都未有“无疆”之境界深远,将古代文明(艺术,建筑等)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科技)有机串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富有和谐的社会精神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它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传统与民间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贵资源。中国动画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某种技术,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一套。

现在应该重视的是从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用时代的眼光来挖掘其中的生命力,国内动画创作者要具有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国产动画。由此塑造的动画必然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及国际上的公认。

[参考文献]

[1] 胡照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66.

[2] 路盛章.中国动画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品味[J].美术观察,2004(06).

篇8

概括起来说,它的外在特点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说“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二是它的连续性,说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即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发展下来。史学也是如此。三是它的包容性,说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如佛教的中国化。这种包容性在明末清初有所减弱,但有容乃大仍是中国文化的本色。四是它的多样性,说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苗族文化、藏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说法很多,概括起来也很难。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还有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也有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第四,还有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这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跟个人所研究的侧重面有很大关系。

最近几年,又有些新的概括,认为中国文化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梦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现在,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涌了进来。国内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这几年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思想、趣味、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与我们的旧有传统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巨变。

只要我们不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崇洋,丢掉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篇9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理念不断地渗透中国。外来艺术设计风格的入侵,使得我们一味地跟随和模仿,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民族艺术被遗忘和丢弃。如何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如何适应艺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中国商业空间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展示设计业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继承传统的民族元素,创造出独有的艺术设计风格。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元素 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展示,即是展览概念的扩展。展览是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欣赏是被动的;而展示是公众参与的活动,是主动的。在展示中,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反馈信息,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主体。具体地说,展示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采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手段,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为了充分达到产品在观众心里和思想上产生深刻的印象及影响,以展览的手段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达到交流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等作用。展示设计的方法多样,展示手段丰富,通常会在时间、空间、声音、媒体等互动模式中体现展示物的特点,使观众加深对该展品的认知。可以说,展示设计就如同舞台剧一般,导演为了突出表演效果,在灯光、音乐、舞美等舞台场景中大做文章,来打造最完美的舞台效果,以此吸引观众对表演的喜爱和兴趣。

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围绕商业空间进行。商业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从广义上可以把商业空间定义为:所有与商业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从狭义来说,则可以把商业空间理解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为了满足消费者商品交换的需求,以确保商品实现其价值的交换环境称为商业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商业空间必然以更丰富,更人文,更先进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概念同时也将随之伸展和变化。

由此可见,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既囊括了对展品的包装、策划、设计,又包含了多种学科。从根本上说,展示设计就是通过对空间环境和平面的综合运用,以更丰富和精彩的方式将艺术设计融合到展示当中。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集中体现展品的特点,使观众与展品在展示空间范围内进行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的交流,以达到观众与展品的完美沟通。因此,当今的展示设计作为展品信息传播的媒介,整合多种设计元素,以及各领域的文化知识,以其直观、易懂、生动的形式,提供了人与展品、展品与空间、空间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时空平台。

一 中国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为舶来品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在进入中国的初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西方倾向,表现出国人对异国风情的强烈好奇心。展示设计作为一种超前的文化,在那个时代是在展示“洋”文化,因为“洋”就是代表着“时尚潮流”空间展示设计从上个世纪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入中国,在现代艺术设计和西方艺术设计的推动和影响下,几十年来的确具有了崭新的一面。但是,正如马蒂斯所说:“我早已达到技精艺熟,可是如今我在研究自己的表现手段时,似乎觉得自己刚开始学习。”对于即将适应了新环境的中国设计行业,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情况下,即使已经拥有和掌握了某些熟练的工艺和技术,但一味盲目跟从和缺乏创新,也将会被淘汰和排挤。如何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以及艺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文化历史以及当今流行趋势,创造出紧跟时展的艺术设计是当前中国空间设计行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里,与市场融合越来越快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更是如此。

随着艺术设计体系的快速建立,空间展示设计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因素融入我国。因此,世界各地出现的“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淡忘。北京市古朴的四合院被高层建筑所取代,东巴文等祖传绝技后继乏人,流传已有600多年的“中国戏曲之母”昆曲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我们所熟知的玉雕和唐卡等民族工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如何认清传统文化与外来现代设计关系的问题,也是我国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地位与价值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我国民族艺术特色长远发展的问题。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彻底背离传统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完全追逐和跟随甚至直接照搬,将使我们的设计丧失民族个性。继承古老文化、延续传统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 民族文化的应用对商业展示设计的影响

随着西方现代设计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辉煌,一味国际化的设计已经开始令人感觉到单调和乏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界的创新意识日趋成熟,加之近年来对具有民族魅力的艺术设计呼声不断,民族和自然的设计理念在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潮中,影响越来越广泛。在竞争激励,注重创新和个性的今天,设计界也认识到,紧跟时代步伐,将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突出、更优秀的作品,才能在发展飞速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的展示设计业走过几十年风雨之后,想在国际上拥有立足之地,必须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元素和现代思维相融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艺术资源。日本和韩国服饰的风靡,已经帮我们验证了这一点。参与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十年历程的部分经典片段,更佐证了中国文化元素的成功。“霞湖世家”品牌作为T恤界的中国名牌,以中国书法和中国古诗文的展台设计成为时尚界的焦点,“东方儿女”品牌展位以画轴的造型与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相配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人这样说过:“当今的中国,从80年代追捧喇叭裤和爆炸头,到现今旗袍和唐装风靡西方街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西方的文化潮流中了。

可见,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才能使中国的设计紧跟设计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层次、彰显特色,突出本土性和个性并使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才能使设计不断的创新,创造出彰显民族魅力的现代设计。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和现代设计加以融合,艺术设计才能具有独特性,设计作品才能屹立世界之林,经久不衰,耐得起推敲和时代的变迁。也只有这样,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在历史舞台中越走越远。

三 民族文化与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理念的结合

宏观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都由各国民族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而成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艺术精华的不断碰撞,将商业空间展示得更加精彩,并不断演变和发展。拥有个性和民族性才会拥有国际性,本国文化要发展就要与世界文化相结合,这样才会使本国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品牌。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只有充分吸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结晶,具备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能在现代的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独具特色。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就是一个及艺术、科技、运动、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展示。它的成功,完美地演绎了中国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文化的民族美、刚劲美相融合,将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综合运用,诠释了中国儒家学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传统文化思想。无论是对奥运会开幕式还是对世博会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为什么中国元素能担当起展示设计中西文化潮流的突破口?原因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在展示设计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创作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汉代竹简、甲骨文、剪纸、如意纹、中国织绣、凤眼、中国瓷器、国画、石狮、唐装、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都为中国展示设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中国设计界发展走得更稳、更远。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国设计传达中国文化和形象的有机载体,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如众所周知的“奥运祥云火炬”,就是将代表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国红、代表吉祥昌盛的祥云以及华表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元素时刻传递出:“中国、吉祥、高端、尊贵、华丽”等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镜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筋骨。

由此看来,中国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可以用恢复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回望过去,运用民族土壤,同时加入现代设计潮流,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现代设计,使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呈现出具有东方韵味的独特风格,使人们感受到更浓厚的传统气息。同时,传统风格的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分析上,而应该由浅入深,从而在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韵味和形式。

四 民族文化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

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更加厚重和深沉,形式丰富多样,涉及范围广博辽阔,所形成的艺术精华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和计算的。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便形成了如此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今天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所湮灭,相反,更应该得到重新认同和进一步肯定,并且加以运用和探索研究。传统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和生产的历史记录,同时也囊括了本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生和演变。这样的构成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在现今的设计作品里,如果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点,就不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和价值,在当今设计的大环境中,就是枯燥无味、缺乏生命力,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然而,纵观如今的设计,以单纯的传统形式而获得较高赞誉的设计作品少之又少,相反,将传统的特色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元素、中国风在空间展示设计中紧跟世界的潮流,运用自己的元素和文化特色,将其以现在的设计形式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设计发展的大环境下认识到了发展规律和流行的必然趋势。“昔日欧风东渐,今朝汉学西游。”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是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地位,让东方文化展现出普遍的世界潮流。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发挥中华民族特有的本土特色,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将使我国的空间展示设计走出一味模仿西方、没有自身特色的困境,同时也是走出自己艺术特色,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符合主题的好的展示设计,可以很好地反映主题、突出特点,将展品的特点和要表达的理念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将民族特色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我们在鼓动观众参与其中,将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正确交互、整合并积极表达的同时,使观众和表达的主题内容产生共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设计的不断涌现和创新,给当代的设计师带来了新的召唤和要求。原有的视觉观念和审美理念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因此,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不可能背离本土特色和民族文化而凭空创造,它应该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将现代设计完美地融合和表达。注重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精神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主导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更是优秀展示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康兵:《试论商业展示设计的创意原则和途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

篇10

一、 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概述

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数字化的实现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云上太阳》中的贵州民族文化在网络化、数字化的媒体环境下得到了现实的发展,获得了国际上的赞誉和欣赏。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实现为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电影文化的影响和输出是双向的,更具有主动性的特点,文化交流的融合促使文化竞争越发激烈。少数民族电影在国际化影响力提升问题上,应该呈现出爱护的独特性、民族性,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呈现,能够实现对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能够推动民族文化全球化、世界化的发展。从后理论的建构模式来说,提升民族文化的意义重构能够让人们从民族电影中寻求一种最为本真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能够建立起基于文化认同的情感文化的共鸣,从而让人们能够主动的去接触、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容,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国家传播的目的。正如希约特说:“当电影的各个因素完全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想象空间时,不知个中情理的外国观众是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这些电影因素对他们来说是晦涩的……虽然有些文化在一些方面完全不同,但却共同具有某些社会经历,在这种条件下,文化之间的转换才成为可能。”[1]

全球本土化下是城市驱动的文化的过程,在世界性的文化发展中,文化传承的形式和流通的过程都是有规律性的呈现。在鲍德里亚看来,文化需要形式系统的合作,文化对象只有参考价值。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区别没有意义,因为一个特定对象的文化价值只是理解共享图像和符号。媒体的力量让大众媒体和数字媒体在现实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特长,这对于电影媒体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世界影响力的发挥和扩展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影响。

二、 贵州民族文化体现

《云上太阳》中大量体现了贵州的民族文化,除了让观众体会到心灵的洗礼还能够使大家更了解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民族文化。本片主要展示了贵州民族文化中苗医技术的神奇,古法造纸术的质朴,民族服装的鲜艳美丽和民族舞蹈“锦鸡舞”的欢快活泼。

贵州民族的苗医技术在影片伊始就通过抢救波琳的剧情引出了苗医,在全片中苗医多次出场救治波琳,显示出了苗医在苗寨医疗卫生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许多苗族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和手段。片中主要体现了苗族医药技术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苗医的用药为自制的草药,其中的配料都为山中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这些草药还分为内服的药丸、汤药和外用的沐浴药汤等;另一方面,苗医的诊病方法与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相似,片中就有苗医切脉,手诊,观舌,观眼的诊病镜头,另外苗医还有推拿技术,片中的苗医就通过推拿快速地缓解了波琳的病情,使她苏醒过来。

另外,贵州民族的古法造纸术在影片中也有精彩呈现,因为波琳需要画纸,耳环为她提供了自家制造的白纸,进而让波琳参观了制造这种纸的过程,也带领观众一起领略了贵州苗族质朴无华的古法造纸术。贵州的古法造纸术看似简单却有着繁复的过程,需要人们在劳动中投入耐心。首先要采摘造纸的原料,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主,接着要对其进行浸泡,浸泡完成后再进行“蒸、浆、晒、冻、拣、压、漂、捣”等流程,通过网框抄捞成型,等候其自然风干,才能最终成纸。这一过程全部由人工手工操作完成,通过这种技法制造出来的纸张质量上乘,绿色环保。苗族的造纸术与《天工开物》上的记载相符,是对东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法造纸技术的继承。

贵州各民族的服饰也异彩纷呈。《云上太阳》中主要展示了苗族服饰,特别是鸟图腾部落的民族服饰。鸟图腾部落的民族服饰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主要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头巾、对襟布制上衣和长裤,颜色多为黑色和墨蓝色;女装则更为复杂,色彩也更丰富绚丽,标准的苗族鸟图腾部落女装有以下几个部分:头部的银冠及各种银饰,身着百褶裙,脚踏绣花鞋,在腰部还装饰有锦鸡尾巴。这些民族服饰不仅适合于当地的生活和劳动,还是民族信仰的表现形式,当地苗族用自制的土布制成本民族的服装既方便了生活需要又增加了民族的特色,锦鸡尾巴也在起装饰作用的同时向大家表明了本民族的图腾和信仰,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云上太阳》中有多次表现了民族舞蹈的“锦鸡舞”,第一次是波琳看到丹寨的几个姑娘在跳舞,她们的衣裙腰部有很特殊的的装饰品;第二次表现锦鸡舞是全丹寨一起欢聚,寨中男子吹起了芦笙,大家穿着节日盛装一起跳起了锦鸡舞。锦鸡舞是苗族的传统民族舞蹈,它是苗家祭祖活动的主要舞蹈形式,在平日每当苗家有嫁娶、迎宾事宜时也会跳起场面宏大的锦鸡舞。苗族的锦鸡舞是原始民族图腾崇拜保留下来的传统,在今天已经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中贵州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11年6月,入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展暨传媒大奖单元”的《云上太阳》在上海影城放映引发观众强烈关注,成为全球2000多部参赛影片中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2011年7月,《云上太阳》剧组接到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的正式邀请,将参加法国巴黎举办的第五届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2011年9月26日,《云上太阳》在高蒙歌剧院大电影院进行首场特别放映,并举行观众与记者见面会,现场好评不断,反响热烈。2011年末,《云上太阳》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正式选定为外宣影片,将被译成英、法、西、德、俄等语言,给驻外使领馆提供使用。

2012年2月6日,中国电影《云上太阳》在美国休斯敦进行观影活动。贵州省旅游局代表团希望借助这一展现贵州原生态自然风光的故事片,向美国民众推广“多彩贵州”。影片在美国演出10场,受到华侨华人和美国观众好评。在休斯敦的观影活动中,影片展现的优美自然风光让观众陶醉,而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发生的幽默情节不时引发观众会心的笑声。在随后举行的第十七届美国塞多纳国际电影节颁奖晚会上,作为中国唯一入选展播和获邀参赛的电影,《云上太阳》从145部佳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电影摄影奖”和“最佳影片提名奖”等3项大奖,其中“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电影摄影奖”是本届国际电影节中分量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成为本届国际电影节收获最丰的一部影片。电影节举行的7天里,《云上太阳》分别在22日、24日和26日被安排在最大的影院放映了3场。电影节结束后,导演丑丑还应邀走进美国几所名校放映和交流,通过影片让大家认识和了解美丽、神秘、多彩的贵州,影片在高校播放期间也广受好评。

外国媒体普遍认为:导演在《云上太阳》中向全世界展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个方面,无论是苗族医术、古法造纸术、民族服饰,还是以锦鸡舞为代表的艺术文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魅力的具体元素在文化对外传输和国际影响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贵州民族文化所产生的乡愁与美好还可以为现代生活压力下的人们提供回归本心与自然的参照。此外,在《云上太阳》中也有贵州民族艺术文化的缩影,如芦笙的制作和演奏、锦鸡舞、花瓣等植物拼成的纸画,这些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