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15: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跟清明节有关的诗句精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跟清明节有关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篇2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冬夕书事》作者田锡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
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爬上属于我的那座高峰,那个梦想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liancom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陆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我欲乘风归去爱恨已过黎明任我多感惆怅静思明日晨雾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千帆过尽,皆不是我心所爱;三千弱水,哪一瓢知我冷暖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精选《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篇3
我的短信跨过千山万山,度过严冬与酷暑,经历过冰火考验,终于在千万人之中发现了你,来到你的身边。只想轻轻的告诉你:清明到了,注意保重身体!
你悲伤,或者流泪,已发生的不会改变;你努力,或者奋斗,时光前进不会倒退;你失意,或者欢笑,生活依旧在继续。清明节,忘记过去,迎接新未来!
替你拂去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快乐愈加明显。清明节,愿你无忧愁!
又是一年清明到,送你一个清明果,让你健康无忧愁;送你一杯友情水,友谊愈来愈加浓;送你一片柳叶飞,让你快乐满天飞。清明时节,愿你幸福无忧!
又是一年春来到,清明郊游踏青好;忙碌生活要忘掉,心情放松烦恼消;花红柳绿春意闹,幸福幸福来围绕;关怀问候来送上,愿你与健康拥抱!
清明节,雨纷纷,话养生,多珍重;踏青游,好时节,防过敏,花草远;蚊虫叮,要防护,讲卫生,防疾病;休息好,精神佳,心情好,更健康!
清明至,祭先祖。携家人,去扫墓。缅怀意,深情诉。人生路,莫停步。勤梳理,多回顾。平常心,把握住。柳色新,春莫负。多保重,情如故。
清风吹,柳叶飘,祝福传,到心窝;雨绵绵,润万物,温情暖,多珍重;朋友情,不减少,情谊浓,关怀送;清明至,踏青好,邀你共,幸福路。
篇4
论文关键词 :明清家具 榫卯结构 微缩家具 设计方法 韦伯定律
论文摘要:阐明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并着重以榫 卯结构明清家具为研究对象,从微缩家具创新产品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深入探讨其设计生产的现实意义及实现方法,试图寻找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播途径。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灵魂所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于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加工生产的高超技术以及内敛厚重的人文艺术等方面。明清家具作为榫卯结构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中国传统家具,在继承和发展先前榫卯结构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而且所处历史年代最近,有据可查的史料和家具原型最为全面和清晰。微缩榫卯结构明清家具(简称“微缩家具”),是在保留原有可拼装的榫卯结构特点的同时,尺寸上按比例缩小的中国明清家具形式。中国传统家具的风格至明式和清式之后,发展几乎停顿,这种断流的状况一直延续至今[1]。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特色,本文选取了明清 家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微缩家具创新设计的现实意义及实现方法,试图寻找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播途径。
1 明清家具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与家具本体的和谐统一。榫卯除了具有家具部件的联结作用外,本身也属于家具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在材质一致,榫卯匹配,阴阳相合,且榫卯与家具本体的寿命相同。相反 ,现代家具的钢木结合联结件,多与家具本体材料不一致,由于本身损坏或损蚀方式的不同而各 自寿命不同。另外,现代家具 的修缮也很困难,甚至损坏后报废了之。
榫卯结构作为中国悠久文化的衍生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它既具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并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 出独特、深厚而又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榫卯,作为一种关系的形式 ,蕴含有“和谐 有序”的内涵 ;作为一种系统 的表现,蕴含有“周全稳妥”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 的体现,蕴含有“内敛恭谦”、“诚恳朴实”和“温文尔雅”的意义。一句话概括:中国传统家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
2 微缩家具创新设计的现实意义
由于新材料 、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榫卯结构家具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退 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如今 ,由于现实生活中带有榫卯结构形式的大众文化创意产品甚少 ,榫卯结构的形式、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普通消费者已比较陌生,更不用谈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因此,寻求发扬明清家具创新设计的方法和途径在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探讨的微缩家具设计思路是保留家具榫卯结构,成比例微缩家具尺寸,方便拆卸和拼装,适宜桌面把玩。一般来说,微缩家具产品的整体尺寸要小于原家具的四分之一以上,以小巧、可爱和精致的形象为特点。主要 目的是通过激发使用者的兴趣 ,让使用者在拆装过程中了解榫卯结构,从而实现文化传播。
3 微缩家具创新设计的实现方法
传统家具经成比例微缩后,由于结构、工艺和材质等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很难保持原有的结构特点和比例关系。因此,寻找科学的设计与加工方法便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课题组通过微缩家具的结构设计、样品试制和反复拆装试验,总结出一套设计方法 ,并通过系列产品的生产制造和使用检验,证明该方法 的可行性 。
概括起来,微缩家具的设计须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即尽量保持明清家具榫卯结构的基本形式,包括结构特点和造型特征,在此前提下,达到整体比例合适、拼装难度适宜、榫卯连接处牢固的原则。设计实现的具体方法包括:
3.1 拼装件尺寸比例适当调整
微缩家具系列产品的拼装体与原家具尺寸比例包括 l:4,1:6,1:8,1:10等。微缩 幅度较小的的产品,一般可以实现比例尺寸不变。但微缩幅度较大的产品,由于个别榫结构复杂,保持原有榫卯结构形式比较困难,除非加大榫件尺寸。这样一来,各拼装件间比例关系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尺寸变化后的产品在视觉上还能保持基本的比例关系,需要确定尺寸增量的量化数据。具体的视觉感知刺激的度量可以由韦伯定律(Weber's law)获得韦伯定律是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1795—1878)于 1834年在研究重量感觉时所发现。可表述为:感觉差别阈限随原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差别阈限与原刺激强 度的比值只有达 到一定 比例时,才能引起差别感觉 ,该 比例为一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r一 k 式中:r一感觉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 ;一 原刺激强度 ;七一韦伯常数。
应用到微缩家具拼装件的尺寸感觉刺激强度上,可设定r为拼装件尺寸调整所产生的 比例感觉差别阈限,r为按比例微缩 的拼装件的尺寸 比例引起的刺激强度,k为韦伯常数。当微缩 比例取 1:4的时,经对不同比例的原家具部件进行 了重复多次的不同比例微缩试验,取平均 比例感觉韦伯常数为 1/5,拼装件的尺寸比例变化的限制设定在 1个最小可觉差单位内。也就是说 ,1个最小可觉差为微缩尺寸比例的感觉差别阈限,超过该比例 ,则人的视觉会明显感觉比例变化 ,即与原家具相比会明显感觉因局部尺寸调整而引起比例失衡。
举例说明,原家具椅腿微缩后直径应为 5 mm,适当增大直径的尺寸最大不能超过 6 mm,这样才能保证视觉比例关系。
3.2 拼装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并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 的零件组成数量繁多 ,榫卯结构多样 ,拼装约束因素较多 ,拼装过程困难 。微缩家具产品的部分使用者是国内旅游的外国友人。该群体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对拼装过程 也不熟悉 。为了确定拼装的难易程度,课题组针对 30名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受测者进行了专项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拼装部件数量取 15件为宜。
明清家具座椅拼装件数一般在 30件左右 ,这就需要部分拼装件合并为一体。但限于榫卯结构的约束方向,并非所有彼此接触的拼装件都可以合并,否则容易引起拼装件干涉而增加插接困难 。
通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以下基本合并规则 :
①按功能合并。合并零件应具有同一功能,这样功能分类 明晰。比如如意纹椅 座面支 撑体 (图1)、靠背(图 2)和扶手部分等各具其功能,拼装零件应各自合为一体。
②尽量形成封闭体。合并的零件应尽量形成封闭体,以增加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如意纹椅座面支撑部分(如图 1)。
(3)复杂装饰拼装件适当简化。拼装件合并往往会带来拼装次序错乱的问题,即不能按照原始家具拼装次序,甚至个别装饰件榫接困难 。所以,复杂的装饰拼装件在保持家具原有特色的前提下需进行适当的简化。简化 的原则是 ,在尽量遵循家具造型特征的前提下,个别造型繁琐的装饰件可适当简化。比如条案两侧的镂空纹样(图 3),龙椅或罗汉床表面的装饰雕纹等。
(4)榫卯结构适当修改。榫卯结构形式多样 ,有些结构比较复杂,比如长短榫、抱肩榫、走马销等。微缩后的产品由于尺寸缩小,复杂榫卯结构生产加工困难 ,多次拼装后容易损坏,解决的办法是对这些榫卯结构进行适 当修改使其结实,并便于加大尺寸。修改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保持榫卯结构灵魂特征的前提下适当简化 。比如长短榫合并为格肩榫或结合为 L型榫 ,扶手的走马销由二合一等。
4 结语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势在必行 。寻找科学合理的文化传播途径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微缩榫卯结构家具创新设计作为实现传播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本文所介绍的灵活有趣的微缩家具拼装和把玩方式及其典雅优美的桌面装饰效果 已博得了众多设计专业人士和国外游人的赞誉 ,对文化传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的研究方向是继续完善微缩家具榫卯结构的合理布局及再设计 ,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 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穆亚平,宋孝周.论明清家具的创新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17(Z):83—85.
[2] 巩如英,王飞,刘雅莉等.韦伯一费希纳定律评价模型在景观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1);131—135.
[3] 黄薇,张露芳,吴明.明式家具中的卵榫结构[J].包装工程,2002,24(1)t159-161.
[4] 李赐生.明清家具造型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美1-J3.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22(2):176—178.
[5] 黄信夫.人对基本几何形状面积知觉的研究[D].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6.
篇5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人们从萧瑟的冬天过来,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在江南则杨柳绽开,桃李芬芳。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江南有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的树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开始播种的季节。农谚又云“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总之,清明是大地复苏、万物萌生的季节,也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篇6
一、由点到面:学会还原、学会拓展、学会联系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凝练性,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诗词又离现代生活很远,所以我们必须由点到面,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维的《画》为例。《画》这篇课文包括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抓住具体的事物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近听水无声”一句,教师先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再讲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再由水流的声音进行更广阔的启发,找同学来试着朗读。
通过这些特定的点,教师合理运用分散的意象,引导学生把整首诗连成一个整体,再带领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朗读,找不同的学生去读,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之后让学生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
二、由浅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树立问题意识
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就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在此提倡的古诗词教学强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从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用心仔细揣摩,与古诗词对话,与作者交流,将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从而在共鸣中使身心得到净化。
以杜牧《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首先是这首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春雨的诗有很多,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描写春雨的诗句,而那些诗句里的春雨描写和这首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开始讨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春雨描写与诗人情感和心境的联系,如“纷纷”两字不仅描绘了春雨淅淅沥沥的情景,也映射了诗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着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语文教师便可以“清明节”为着眼点,让学生们讨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清明节的知识,并普及清明节的相关文学典故。
在引导学生弄清楚了清明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过渡到对《清明》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就此发问:谁能解答一下为什么在清明节里作者和行人都会充满了愁绪?学生便能联想到佳节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绪纷繁,此时又赶上了下雨,心情会更不好。教师在此时点出,这正是中国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着问学生还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诗句,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手法的认识和体会。
全诗写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着会怎么样呢?在学生积极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师可以接着问,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打住,而不是继续向读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体取向呢?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留白的意蕴所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使这首诗更回味无穷。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识的对比、迁移和应用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由此及彼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这首诗的情感、主题以及诗的意蕴、意境,还要赋予学生独立欣赏诗歌之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优秀诗词数不胜数,课本中的诗词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以品味课本之外的优秀古诗词,也是教师的义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诗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精髓。古诗词最精妙之处便在于方寸之中蕴含着无限天地,往往一个字便包孕万千,留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这方寸之间的无限天地,教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可谓是生意盎然,在教学的时候指引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个“绿”字换成别的字,如“过”“吹”“拂”等等,使学生在不同字词的对比分析中去思考“绿”字的精妙之处。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风景异”到底“异”在哪里,单这个“异”字就可以区分为“塞下”风景和别处风景的“异”,“秋”景和别的季节风景的“异”,“塞下秋景”和塞下别的季节风景的“异”,从而引发学生扩展思维,举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关“秋景”的诗句描写,有关“塞下风景”的描写,从而更细致深入地体会《渔家傲》的别样风采。
言语本身是抽象的,隐藏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更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体会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之美,更是要和学生个人的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丰富诗词的形象和意蕴,把握诗词的神韵,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感悟以及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还应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文化韵味。
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来到奶奶墓前,放上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表达我们对奶奶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祈祷,祝福她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不禁会回忆起奶奶曾经和我共同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热泪盈眶。
扫好墓,爸爸和妈妈从山上采了一大堆艾,说是清明节一定要吃一回正宗的艾饺。今天全家总动员一起亲自做一回艾饺。
篇8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 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篇9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篇10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根据新的放假制度清明放假三天,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扫墓祭祖。
在四月五日的一大早,爸爸妈妈就把我叫起来,说是要去祭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急促的准备着,而我也在一旁帮他们。心想:爷爷奶奶,我们终于要见面了。
在去祭拜爷爷奶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手上还拿着许多祭拜所需的用品,有的已经祭拜好要回去了,有的提着东西刚刚来,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清香。接着,我们开始走山路,那路上有许多扎人的东西,爸爸从袋子里拿出斧头,把它们砍断。然后,我们到达了爷爷奶奶的墓前,看着他们的墓前,想哭,我的心猛然一紧。沉默了一会儿,爸爸点起了蜡烛,我和妈妈从袋子中拿出纸钱,把它撕撒点火,我在向两个空酒杯里倒酒,我轻轻的对着爷爷奶奶的墓前说:爷爷奶奶,你们吃好喝好,要保佑我们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说完,我就和妈妈接着烧纸钱,虽然那火热得让人受不了,但我还是坚持把它们烧完,好让爷爷奶奶在地下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烧完纸钱,爸爸拿出鞭炮开始燃放,那刺耳的声音真让人刻苦铭心,随着鞭炮声,爸爸捧起了泥土洒在爷爷奶奶的墓上,然后整理东西,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想着爷爷奶奶……
- 上一篇: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
- 下一篇:关于歌颂祖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