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1 06:2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类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普类英语阅读;备课技巧;阅读方法;知识输出
科普类题材的英语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如,计算机技术(Book 2 Unit 3 Computer)、天文地理(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生物医药(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机器人(Book 7 Unit 2 Robots)、克隆技术(Book 8 Unit 2 Cloning)、发明创造(Book 8 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话题如“环境”这一话题也和科普紧密关联。科普类英语阅读是高考考查阅读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在处理现行高中课本中涉及科普类的文章时,请扪心自问是不是只是走过场一样把课文教完,然后做一下习题中的几篇阅读材料,对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来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束手无策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类英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 of the cat 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时,教师自己对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
circle,the solar 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
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live in the world forever,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 can I clone another myself”或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 is a way of making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我再问:“How can we clone a 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
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
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
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和重视对知识输出的能力
说出来这个环节才是高中英语教程的最终教学目的,教师在处理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常规文体文章时都会处理地很好,可是在处理科技类阅读文时因为比较抽象等原因而觉得没必要做或学生做不来而放弃掉,这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缺了这一环节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建议多采用一些学生和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动手制作、小组讨论、语言游戏等交际性活动。而且,在这过程中,教师只要当好知识的“脚手架”这一角色,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成长、发展、创造,当好与学生并肩战斗的“战友”,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的“协同教学”(team-teaching)方式达到师生共同成长,摆脱英语教师孤军奋战的感觉。我曾经在提问学生对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这个问题上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就碰上卡壳现象,凭你怎么鼓励就是没
有学生来互动,后来一了解,发现学生要么怕讲不全面不好意思讲,就是怕讲错被人笑。所以我就采取“协作学习法”,我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允许用汉语发表看法,请班上层次较好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出来,我再把它们一句一句地都写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加上适当的连词使它们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材料,当然在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背下来,从而达到对知识输出的培养,实现原有知识的再构建这一目的。所以,只要肯动脑筋,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的知识输出这一环节在“有心”的教师眼中相信只是“纸老虎”一只。
总之,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从教师角度来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科普类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的,遵循科普类英语的教学规律,充分认识科普类英语的特
点,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既要得到“鱼”又学会了“渔”,最终实现从感知学习到灵慧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敏,杨秀芬.科技英语阅读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篇2
1、7月24日,填报文理类本科普通批、艺术类本科普通批、体育类本科、春季高考本科普通批第一次征集志愿,填报文理类专科提前批、民航飞行技术专科专业志愿。
2、7月29日,填报文理类本科普通批、艺术类本科普通批、体育类本科、春季高考本科普通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填报高职院校专项计划、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春季高考专科普通批首次志愿。
3、8月13日,填报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春季高考专科普通批征集志愿。
篇3
一、故事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选材特点
高考记叙文阅读,以短篇故事类居多。这类文章一般描述的是某一件具体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有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故事一般取材于真实的生活事件,通过故事来赞美或谴责等等抒发某种情感。
2.故事类文章的命题特点
此类文章的命题往往从故事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前因后果的推测以及故事的主旨大意等方面着手,推理判读能力。
3.故事类文章的解题技巧
(1)理清文脉与主要信息
阅读故事类文章,理清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有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有的以一句富有寓意的话为主线。只有抓住了主线索,才不会在解题时偏离正轨。
故事类阅读理解所涉及的题目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小题的正确选项结合在一起基本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脉络或文章的提纲。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考生如果能关注文章的主要细节,就能一气呵成,保证做题的准确性。
(2)注意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高考英语故事类文章常伴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因此,议论和抒情往往夹杂其中。这些体现作者观点或思想的语句在阅读时可以画线,它们往往体现文章中心或者写作意图,属于必考点,要仔细体会。
二、科普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科普说明文特点
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1)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2)句子结构复杂,长难句较多,考生对其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手解题。
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了解近几年内容越简单的文章,题目的思维含量更高,难度越大,如故事类。相反,内容庞杂、生词术语较多的文章,在事实性更强的情况下,阅读理解的题目却相对会简单,如科普类说明文,这也是命题者调控试卷难度的手段。
高考试题中科普说明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最为常见,即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阐述说明对象,从而使读者有深入的理解,最后对说明对象做总结,或做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
2.科普说明文解题技巧
(1)运用Skimming(略读法)和Scanning(查读法)阅读技巧,巧妙解答细节
①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短文,考生不需要逐字去读,而是要重点留意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首句和段尾句,把握主题思想与段落大意。
②摸清文章结构后,读阅读问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到短文中圈定大致的答题范围。
(2)精读首尾两段或段落首尾句,准确解答主旨大意和结构题
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有主旨大意判断题,以考查考生对通篇文意或某一段落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结合这类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考虑。首段与结尾往往提出或归纳了文章的某一要点或中心思想,因此正确理解文章首尾两段是解答全文主旨题的关键。
三、新闻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选材特点
新闻类阅读材料的内容多数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国内外有影响的事件和最新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等等。根据报道的内容兼具记叙文或说明文体裁的特点。
篇4
关键词 日本;科普图书;编撰形式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25-03
什么是科普图书?这是一个带专业性的问题,在概念方面,常能见到广义科普、狭义科普、大科普、小科普、传统科普、泛科普等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轮廓十分清晰,但具体到某一本书是不是科普图书,却往往难以断定,目前我们所说的科普图书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英语有popular science books(科普图书)的说法,通俗性较强。此外,更多见的是science books(科学图书),这个称谓下包括哪些科学书籍,科学专著算不算,未见明确的界说。在这个名称下通常见不到实用技术类的读物。日本科普图书尚没有特定的分类,笔者参观筑波大学未发现为科普图书所设定的专门类别。至于何谓科普图书?筑波大学从事科学传播多年的渡边政隆教授将其定义为“为青少年及需要科普的成人所编写的科学读物”。
1 日本科普图书概况
日本科普图书出版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形式多样。重视质量,一丝不苟,强调科学性。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彩色印刷的普及,更使科普出版物丰富多彩。除一般图书外还有各种类型的科普文库・丛书、译丛、图说、图鉴、百科、大系、少儿读物、声像出版物等。日本讲谈社有一句豪言壮语,“让每个人的口袋里有一本科普书”。同时日本也涌现出不少科普作家、翻译家和画家,如当代著名日本科普作家木村繁、天文科普作家山本一清、天文科普译作家小尾信弥、天文科普作家和天体摄影家藤井旭、科普美术家岩崎贺都彰等。日本出版的科普书,门类全,品种多,数量大,对重要的书不断重版。
日本还培养了一批高产优质,颇有水平,文章又很能感染人的科普作家,例如专写物理题材的都筑卓司,他的杰作不少,著名的有《趣味物理学》、《四维世界》、《麦克斯韦之妖精》、《测不准原理》、《时间机器》、《空间真是弯曲的吗》、《场是什么》、《从大爆炸到银河铁道》、《十岁孩子的相对论》等,文字优雅,情节动人,能吸引各个阶层的读者,在某些地方超过了阿西莫夫的同类作品。汤川秀树和朝永振一郎均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名声大,威望高,但都非常喜欢写科普书。例如汤川的《看不见的物质》、《物理讲义》、《最近的物质观》、朝永的《镜中物理学》、《物理是什么》,后者曾被评为岩波书店1979年最畅销书,前后重印了十三次。
筑波市立图书馆青少年科普图书展区一瞥
2 日本科普图书形式特征分析
图书的形式特征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描述,如图书是否原创、图书的体例、图书的文字风格、图书的装帧形式等。本次调查主要收集图书的编著状态、是否是丛书、是文学形式还是非文学形式以及是否为彩印等方面的信息,选取的200种样书来源为日本书店和图书馆抽样调查及日本亚马逊网站销售的科普读物,日语称之为“科学本”。主要为近两年出版的科普图书出版物,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生物等学科门类,本次调查的科普出版物形式为科普图书,期刊杂志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
1)科普图书的编著状态。图书的编著状态主要有原创、翻译、编译、汇编等。本次调查的200种日本科普图书中原创科普图书占71%,位居第一;其次是汇编的科普图书,占21%;通过翻译或者版权引进的国外科普图书占8%。
2)科普图书的丛书形式。在科普图书的出版上运用丛书形式较为普遍。200种科普图书中有54%以丛书的形式出现,有46%以非丛书的形式出现。
3)科普图书的文体形式。科普图书的文体形式,是分析科普图书特征的重要视角。文体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本次调查仅从文学表达形式和非文学表达形式两方面对科普图书作出区分。
来自200种科普图书的信息表明,非文学表达形式是科普图书的主要文体,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的比率分别为72%和28%,科普图书的非文学表达形式几近文学表达形式的3倍。
4)科普图书的印制形式。图书印制形式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本次调查主要是关注科普图书的色彩,分为“黑白”、“套色”、“有彩页”和“全彩”4种情况。
来自200种科普图书的信息表明,全彩印制的科普图书最多,占总数的58%。黑白的占22%和14.2%。套色的占17%,有彩页的占总数的3%。青少年科普读物绝大部分为全彩精装铜版印制,笔者还看到专门为方便图书馆收藏的硬壳书皮版本,封底印有“图书馆收藏专用”的字样。
总体来看,日本经济实力较强,公民的科学素质较高,已经具备了学习型国家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科普图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图鉴类科普图书丰富庞大。日语“a”字的含义为“模范、榜样、借鉴”,“龛a”即以图例来进行说明示范,这种编撰方式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日本作为漫画王国的优势自不待言,除此,摄影业的发达也是图鉴类图书发达的成因,日本有各种摄影组织2000多个,包括全国专业摄影组织和业余摄影组织,其中,自然科学写真协会计有会员400名,这为图鉴类图书的图片资源提供了丰富而专业的素材库。
第二,科普图书中的原创比例较高。在日本,作者个体并非科普图书创作群体的主流,日本有很多编辑公司(Editing Company),这些规模或大或小的公司网罗了经验丰富的科学编辑、设计者,成为科普图书创作的主要力量。身为个体的创作者,包括科研人员、医生、记者、教师、甚至家庭主妇,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创见授权给编辑公司来进行编撰加工。此外,各科学组织机构以及媒体也是创作科普图书的力量,包括官方及民间各研究所、协会组织、报纸杂志编辑部等,例如宇宙科学研究乐部、读卖新闻科学部、科学馆等均是是科普作者队伍中的一员。
第三,选题广泛,趋于精细化。日本科普图书选题极为丰富,可谓无所不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再到实用技术等领域,在注重广泛的同时,日本科普图书选题还向纵深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一个母题可以延伸出N个子选题,从不同的维度对同一个母题展开延续性书写,如此辐射型选题的结果是使对母题的科普论说全面、明晰而透彻。下图是笔者在筑波大学书店拍到的以“野鸟”为母题的相关科普图书,计有近20余种,分别从名称、图说、观察、摄影等角度来展开各自的“科普”书写,其精细化可见一斑。不过,因其选题之深广,也出现了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的现象。
筑波大学书店野鸟类题材图书一瞥
第四,编写规范严谨,讲究科学性。日本科普读物的目录分类专业、系统、精细。例如秋本俊二撰写的科普读物《不可忽视的航空旅行知识》,采用问答式编撰方式,可以看到诸如“为什么客机的窗户那么小”、“为什么机长与副驾驶员的套餐不一样”之类精细的问题,在讲述客机卫生间的运作原理时,作者以“飞机上的排泄物会不会散落空中”这一问题引发叙述,令人读来觉得有趣且生活味十足。此外,日本科普图书撰写严谨,很多都附有参考文献,但中国的科普图书却未发现此项。
第五,印制精美,全彩图书比例较高。翻阅日本科普图书,常有阅读时尚精美杂志的愉悦感,泛着光泽的铜版纸材,细腻精微的摄影插图,使人在享受视觉的饕餮盛宴中兼获科学知识。日本相关学者指出日本科普图书为何制作精美时指出,日本的科普作者(writer)和设计者(designer)协同参与进了创作过程,紧致的配合使得产品不断被优化,精品频出。
3 结论
日本作为亚洲中国的近邦,在科普创作领域有丰富的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从中国近几年的图书出版销售情况来看,科普读物市场整体趋冷。根据核心数据库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出版科普读物 1812个品种,包括少儿科普图书,占全年新书全品种的不足1%,整体比重较小。科普图书在形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选题雷同、同质化现象凸显;内容过于晦涩不够普及;内容表达过于程式化;编排形式过于死板;引进版比重过高。从中国科普创作的情况来看,也面临窘境,常常是许多搞科研的一线工作者不愿意动笔写科研,当然,这与科研成果评定机制也有关系,科普作品并不计入科研成果;还有的是想写但文笔表达又跟不上,致使科研领域较新的点子或创意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普作品,面向大众。如何改善科研与科普创作“两张皮”的困境?日本科普创作的机制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借鉴,由科研学者出点子,再授权编辑公司(Editing Company),由专门的科学编辑来组织撰写,进行专业化的编写运作。不过,日本科普编辑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产业链,中国目前缺乏这样专业化运作的编辑公司。产业想往专业化发展,必然要求人员的高度专业化,英国早有专门对鉴定统览图书色彩的编辑,负责色彩审订的编辑甚至是那一群体的编辑同仁中收入最高的。近年来,中国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调整,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普图书编撰市场期待新的建制,以期勃兴,其间契机或许值得我们侧目以视。
参考文献
[1]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心编[M].上海科普资源状况(2008版).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2]徐枫.新编摄影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编写组编.科学技术普及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篇5
科普类说明文虽然和“科”有关系,但它毕竟姓“语”,所以必须要上成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1. 精准的词句运用。说明文的语言虽不特别生动,但特别精准。如果教师不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比如《神奇的克隆》一课写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中的“一般”又如“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中的“许多”等。要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揣摩,是否可以去掉这些词?如果去掉这些词,结果会怎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看似多余,其实是必须的。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类似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理解词语的精准,这是第一步。作为语文课,“运用”才是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语文课程滑向“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可能。比如说,我们还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类似的句子,在学生的习作中找些句子,体会哪些地方的词语用得很精准,哪些地方的词语用得比较模糊。如果经过这样不断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提升。
2. 多样的说明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学习科普类说明文,要让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和分类别等三种。当然,在讲说明方法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文实际,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而不能空洞枯燥地讲这些术语。
3. 精彩的布局结构。这篇课文虽然是说明文,但其中的布局结构还是很精彩的。先由神话故事引出什么叫克隆,再分类说明动植物的克隆情形,最后写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有着诱人的前景。课文逐层说明,步步深入,结构十分清晰,给读者比较初步又比较可感的有关克隆技术的知识。
4. 恰当的迁移运用。科普说明文多数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适当的迁移训练,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在课文第8自然段讲到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时,有个省略号,这里是一段空白,可以让学生补白;比如学完课文,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类似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眼界,激发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介绍一样事物……
二、 兼具科学味
科普类说明文,是语文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和一般的语文课又不一样。如果说科普类说明文姓“语”的话,那它就名“科”。因此,普及课本中所承载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也是科普文章教学的任务之一。比如本篇文章学完,学生应该对“克隆”的知识有个粗浅的认识,对类似的科技新知识产生兴趣。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克隆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虽然这一点并不显性,但蕴含在课文中,需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时认真揣摩,自然融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三、 挖掘情趣味
篇6
技巧一:选择作者很重要
约稿的前提是要有一个作者群。发现、开发并培养新作者,永远都是编辑光荣而神圣的职责。目前医学科普作者一般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从事某个专业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拥有某个专业的第一手素材,也更深地了解这些素材的内涵,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会受到读者的关注。例如心血管疾病专科的医生写文章时就会从患者最需要了解什么、治疗这一疾病的最佳方法以及新的理念等方面人手,这样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虽然许多医务人员也热心写科普文章,但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编辑与他们沟通不够也是原因之一。不少医务人员由于不熟悉科普文章写作方法,或者不了解期刊的需求特点等原因而不主动写也有的是不清楚哪些题材可以利用、从哪个角度入手。所以编辑应主动与他们联系,为他们讲解医学科普文章的写作技巧,谈自己的编辑思路,培养他们成为期刊的有力支持者。
第二类是医疗卫生单位内专门负责写报道或卫生宣传教育的人员,他们写作功底较好,也掌握较多的信息,熟悉医学各项业务。他们能提供时效性、针对性较强的稿件。
第三类是科普文章写作的爱好者,对写作以及医学科普期刊的需求比较熟悉,有的也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写的文章是东拼西凑,导致信息不准确等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编辑应把约稿的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类作者身上第二类作者也是十分重要的,编辑可请他们介绍更多的作者对第三类作者的稿件要加以鉴别,可选用他们有创意,且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文章。另外,作者群中以医学专家为核心,同时还要根据期刊内容的需要,组织心理、养生等方面的专家,使稿件内容在具有医学权威性的同时,更贴近生活。
技巧二:约稿要争取主动
以前,期刊是以作者一编辑一读者为模式,而新的期刊编辑模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编辑依然处于中间位置,其地位看似未变,但作用却不同。编辑如果仍坐等稿件上门势必严重影响期刊质量,所以要想满足读者的需求,编辑就必须强化读者意识、增强问题意识,主动出击,找米下锅,加强约稿。编辑能否敏锐地发现读者的需求,约来高质量的稿子,将直接影响期刊的形象。
编辑工作就是在读者和作者(医学专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即把作者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转变成有益于广大读者健康的指南,同时又把读者在预防保健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反馈给医生。虽然医学科普作者也在不断改进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但作为编辑把怎样的作品推到读者面前,应有自己的理解。主动约稿,要勤于与作者交谈,并同时对作者的写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发现他们文章中的精彩之笔并予鼓励,指出某些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对质量一般而选题较好的稿件进行精心修改或改写,使之成为该作者的范文,并引导作者参照范文进行撰写。
技巧三:约稿要讲艺术
在主动约稿的同时还需讲究约稿的艺术:
1、寻找适合读者口味的选题向作者约稿。尽量找专业对口且在写作素材方面具有优势、写作风格符合编辑要求的作者。约稿时编辑除了告诉作者一些设想、要求,还应多听作者的意见。从事某项专业的作者往往会有好的意见,或会告诉编辑该选题又有哪些新的切入点,有时作者的不经意中含着有价值的选题。同时编辑也可向作者请教该专业的业务问题,以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
2、约稿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作者的问候、感激或称赞,引起作者的好感说明自己要约稿的内容及写作形式和字数要求,内容表述要清楚,以免给作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说明回稿时间。
3、约稿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处理办法:
篇7
从2003年春季SARS的流行到2009年甲型HlNl流感的蔓延,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及普通民众都充分认识到了医学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医学健康科普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收益大的卫生保健战略措施。加强医学科普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医疗界的专家学者指出让医学归于大众,并指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强调了医学健康普及的重要性。要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离不开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重要媒介。而医学科普期刊更是应当积极宣传科学的防病知识,为保障大众健康尽一份责任。
医学科普期刊的宗旨是面向大众以普及、传播和推广医学科技成果,介绍和宣传医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因为“医学”有较强的专业性,“科普”有广阔的读者层面,医学科普期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既有学术期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也有一般科普期刊的实用性和知识性,还有休闲类期刊的新闻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医学科普期刊是一种寓教于乐型的大众类期刊。医学科普期刊因为面向大众、面向市场,因而市场化就成了医学科普期刊的最大特点。但目前市场上医学科普期刊有200多种,竞争异常激烈,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的特色科普期刊。医学科普期刊的创新,主要是期刊编辑工作创新。医学科普期刊的编辑工作创新包括编辑理念创新、选题策划创新、编辑技术创新。
编辑工作创新首先体现在编辑的理念创新上,理念创新是医学科普期刊编辑工作创新的前提。期刊编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念创新:
摆脱传统思想理念束缚,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不断学习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最佳的创新结合点,以新制胜。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能使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上与健康有关的行业,如医疗保健、美容整形、健美健身等,相继诞生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学习,才能把大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及时、科学、有效地传播出去。
科普期刊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加强主体思想理念创新,要有自觉的市场意识。医学科普期刊是面向大众的,读者是其最根本的生命源泉,而期刊质量的好坏,将决定其市场占有率。因此,编辑应牢牢把握市场这个概念,以市场为导向,办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期刊;应突出医学科普期刊的思想性、科学性、文艺性、通俗性、趣味性,办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期刊。
科普期刊编辑树立先进的现代文化建构理念至关重要。当前正在向现代成熟市场社会转轨,而这将导致文化转型,作为期刊编辑不仅要完成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更需要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重任。
要求编辑的知识理念实现从积累向创新的转变。理念创新是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编辑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稿件内容是否处于学术前沿、是否具有创新内容,以鉴别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婚育与健康》杂志的宗旨是向大众普及医学生殖健康知识,为了实现编辑的知识理念从积累向创新的转变,杂志社要求编辑轮流到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等科室进修,这样编辑在编审稿件过程中就能把医学临床上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及时运用,传达给读者。
编辑要树立起办精品期刊的理念。期刊的质量决定期刊的市场命运,医学科普期刊的大众性特点要求其必须实施精品战略,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增强精品意识,要善于捕捉全新信息,选择新颖的题材,用崭新的角度去表现主题,同中求异,异中求新,从而办出“篇篇可读,期期精彩”的特色科普期刊。
期刊编辑只有实现上述理念的创新,才能站在知识创新的前列,策划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选题,编辑出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的科普文章。
选题策划创新
选题策划是医学科普期刊的起点,它也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点,编辑的策划工作不仅仅表现为编辑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而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它最能体现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有高质量的选题策划,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医学科普期刊也不例外。
选题要有预见性。医学科普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为宗旨,而疾病、疫情、健康素质等都存在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而编辑的选题要有预见性,具有引导作用,把读者尚未意识或明确的健康问题提出来供读者参考和讨论,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例如秋冬季节人们注重进补,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学进补,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进补方式也存在差异,《婚育与健康》针对这个话题,策划了《秋冬进补,南方北方不一样》、《科学进补,秋冬季节给男人一点“”》等文章,标题科学诙谐,内容实用可读,深受读者欢迎。
学术问题科普化、朴素化。从事医学领域科研的专家学者们所研究的问题(如基因工程等)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其所探讨的问题也充满学术性,这一点作为普通大众是很难明白的,但是人们热衷于他们的研究结果将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且希望能弄明白这种结果将带来什么好处,在这里编辑的工作就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编辑可以从成果报告、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等信息来源渠道获得科技前沿信息,从中抽取与大众直接相关的内容,以朴素化的语言转化为科普知识。例如现在不孕不育人群越来越多,试管婴儿技术成为重要的辅助生育技术之一,《婚育与健康》策划了《天使落入凡间,我的宝宝来自“广寒宫”》,文章用“广寒宫”巧妙比喻冷冻胚胎技术,把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科普化、朴素化。
“旧题”出“新意”。现如今,医学科普期刊那么多,报道的内容难免会出现重复现象,但是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很多以前不很相关的问题如今联系紧密,因此,编辑在选题时就应考虑从“旧题”里面策划出“新意”。如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每到这个时间各个媒体都会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而《婚育与健康》曾策划出一个专题:《多彩的诱惑与陷阱,少女和女人远离艾滋病魔》,刊发有三篇典型案例,每篇都有近800字的“医生点评”,全面涉及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因为文章可读实用,后被多家媒体转载。
计算机的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交往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一次技术性的革命,实现了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在传统的编辑作业方式中,由作者通过邮局将手写稿或打印稿邮寄给编辑部,而编辑部也主要通过信函或电话与作者联系,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彻底地改变了这种局面,作者通过网络投稿系统进行电子投稿,编辑部可以在瞬间就收到作者的来稿,通过组织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从而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这样可以将编辑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将精力用在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从而大大提高期刊的质量。因此,医学科普期刊的编辑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利用网络投稿系统投稿、组稿。例如当一个新的选题出现时,编辑可以在线组织专家和大众参与谈论。能及时把最新的医学科普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大众。
利用音频、视频、在线聊天软件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电子签付印等。例如对一些工作比较忙的医学专家利用音频或视频采访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点和临床工作经验,然后整理成文字。
电子期刊、手机报、3G技术的运用。把纸质期刊做成电子版本,通过网络、手机、3G技术传播,能有效地扩大受众面,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医学科普期刊只有确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以质量为生命,紧紧抓住大众的需求,才能抓住期刊生存的市场和命运,更好地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
篇8
关键词:科普从业人员 科学素养 职业差异性 测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08-04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Scientific Literacy Evaluation Study Based on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Cai Yumin Zhang Na
(1. Guangd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Guangzhou Guangdong,510070,China;2. Guangdong Science Center,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
Abstract: As a key group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ree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scientific literacy level is of great relevance to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effect. From an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valuation’s nee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can be divided into 8 groups: exhibition interpreter, exhibition researcher and designer,theoretical researcher, education activity developer and performer,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staff, media producer and network developer,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technical staff as well as other staff. Applying a fuzzy 5 dimensional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including scientific terminology, scientific awareness, sci-tech social function, sci-tech history, sci-tech side effect), targeted a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within Guangdong province, particularly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 evaluation study is carried out,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and non-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is also carried out, with a conclus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scientific literacy in future training.
Key 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 Scientific Literacy;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Evaluation Study
科普事I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阵地,决定着科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科普事业处在稳步发展之中,科普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上升。科普从业人员作为大众科普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科普工作的主体与关键,其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普效果的好坏,与受众接收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密切相关。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然而目前为止,科普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调查尚处于空白状态,该研究选取科普从业人员作为测评对象,建立科学的科学素养测评机制,对科普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展开系统研究,及时、有效地衡量科普行业从业者科学素养水平,既能为提高科普行业从业者科学素养提供指引,也可为创新型科普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新的视角。该研究旨在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的建设奠定分众测评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普监测工作网络,开展科普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监测调查和科普工作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科普从业人员科学素养测评研究》于2015年启动并完成了调查数据访问收集和统计分析。调查范围主要集中于广东省内主要地市,并拓展至全国主要科普场馆。调查数据样本涵盖了科技主管部门、中学、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土资源博物馆、湿地类博物馆、专业科技博物馆、水族馆、天文馆、自然保护区、文化宫、活动中心、动物园、植物园、标本馆、图书馆、农业科普基地、其他类型科普基地的科普从业人员,及非科普行业非科普从业人员对照组。此次问卷共收集有效访问样本数630份,其中科普从业者524份,非科普从业者106份。
关于科普从业人员的定义,学界尚未给出明确界定,参考科技馆等科普机构内的专业技术划分,该研究认为科普从业人员包含以下职业划分:(1)讲解员;(2)展品设计与研发;(3)理论研究员;(4)教育活动开发与实施;(5)行政及运营管理;(6)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7)运行维护及技术保障;(8)其他。该研究的理论模型为基于职业差异性的五维度科学素养测评体系[1],该体系是由米勒经典三维度模型发展而来的,具有权重的科学素养五维度模型,可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科学素养水平进行比较性测评。以下就对该次调查中关于职业差异性的测评结果进行展示与分析。
1 职业构成基本调查信息统计
从调查结果看,按照该课题界定的科普从业者8类人群中,“行政及运营管理”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3.2824%,其次为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所占比例为5.7252%。由于后者相对而言,属于新兴的职业类别,因此从业者队伍任未形成规模(如表1)。
2 科学素养测评总体情况
2.1 测评的综合结果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按照前面给出的科学素养综合评价模型,科普从业者的综合得分与对照人群的综合得分非常接近,两者相差仅2.4825个百分点,科普从业者的科学素养综合得分还略高于对照人群。这说明,科普从业者的科学素养水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至少没有低于一般公众人群的科学素养(如表2)。
2.2 不同职业的测评结果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科普从业者的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的科学素养综合得分最高,达到71.9318。此外,其他项的结果相差不大,排名最前的三位是讲解员、展品设计与研发、理论研究员。这个结果也大致反映出我国科普队伍8类从业者的总体文化素质水平,其中新兴职业人群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的得分最好,这与这类人群接触的广泛知识传播有关(如表3)。
3 各维度测评的总体情况
3.1 各维度测评的综合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科普从业者与对照人群在五个维度上,最高的维度都是科学意识,最低的维度为科技史。两者相差较大,说明科技史是并没有很好地在科普从业人员和非科普从业人员中形成较好的积淀。两类人群对科技发展史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欠缺。其他维度上,科普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得分略高于对照人群。而在科技副作用维度上,非科普从业者对照人群的得分,与科普从业者几乎持平。
4 科普从业者各维度的测评结果
4.1 科普从业者对各维度的认知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科普从业者对各维度的认知程度均较高,最高为科学意识(76.55%),最低为科技史(47.14%),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认知差异也最大,相差29.41个百分点。从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科技史与其他四个维度间的答对率差幅较大,均超过了10个百分点。而在科学意识、科技社会功能、科技史四个维度上,两两之间相差幅度不大,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其中科学意识与科学术语相差仅为1.34个百分点,差幅最小。这说明科普从业者对科技史而言,较其他四个维度的认知程度相对偏低,而对其他四个维度的认知程度则相对较高且相互比较接近,由此可见科普从业者对科技史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4.2 科普从业者各职业间的测评结果
从统计结果来看,科普从业者不同的职业人员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所有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类在科学意识上的得分最高为79.6667,最低的是科技史维度上的得分为44.6154。除了科技史和科技副作用,不同的职业人员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较高,两两间的差距不大。所有职业人员在科学术语与科技意识维度上的得分较高,最高的得分维度主要为科学意识。总体上看,不同职业在各维度的上的得分差异不大,得分趋势也趋于一致(如表6)。
4.3 科普从业者不同职业对各维度的测评结果分析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科普从业者各职业类人群对科学术语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别(c2=3.499,P =0.835)。从表7中可以看出,各职业类人群对科学术语的认知程度差异不大。讲解员类职业人群对科学术语的认知程度最高(74.84%),教育活动开发与实施类最低(73.85%), 两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科普从业者各职业类人群对科学意识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别(c2= 6.544,P =0.478)。从表8中可以看出,各职业类人群对科学意识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最高的为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类(79.67%),最低为运行维护及技术保障类(74.03%),两者相差5.64个百分点。各类人群两两之间的认知程度差距很小,其中前四类人群的认知程度差幅不到1个百分点。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科普从业者各职业类人群对科技社会功能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别(c2=3.739,P =0.809)。从表9中可以看出,各职业类人群对科技社会功能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最高的为教育活动开发与实施类(72.55%),最低的为讲解员类(70.02%),两者相差2.52个百分点。另外,教育活动开发与实施类职业与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类职业对科技社会功能的认知程度非常接近,两者差幅不到1个百分点。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科普从业者各职业类人群对科技史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别(c2=16.08,P =0.024)。从表10中可以看出,展品设计与研发类人群对科技史的认知程度最高(51.50%),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类人群的认知程度最低(44.62%),烧呦嗖6.88个百分点。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科普从业者各职业类人群对科技副作用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别(c2=11.053,p=0.136)。从表11中可以看出,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类职业人群对科技副作用的认知程度最高(70.00%),运行维护及技术保障类最低(59.22%),两者差幅10.78个百分点。另外,除了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和运行维护及技术保障类职业人群外,其他各类人群对科技副作用的认知程度两两之间的差副很小,不到2个百分点。
5 结语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科普从业者的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的科学素养综合得分最高。排名最前的三位是讲解员、展品设计与研发、理论研究员。这个结果也大致反映出我国科普队伍8类从业者的总体文化素质水平,其中新兴职业人群影视媒体创造及网络互联网开发的得分最好,这与这类人群接触的广泛知识传播有关,可见在各级科普机构在开展科普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将更多类型的科普工作者纳入创新实践队伍中来,与时俱进,不断接触最新的科技情报和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为公众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前沿科普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可炜,陈曦,梁皑莹,等.科学素养研究的新视角:基于职业人群的测评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252-256.
篇9
关键词:科普阅读;科学素养;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89
当前小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少有学生会去主动阅读科普读物。学生不去阅读科普读物,对科学知识不够了解,无法产生兴趣,自身的知识面就会比较狭窄。小学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科普书籍,并且利用网络平台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一、加强课外科普阅读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气氛
学校的图书馆要专门建立“科普角”,举办各种借阅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科普书籍,提高图书馆科普书籍的借阅率,扩大科普书籍的流通面积。在每个班级当中,建立图书角,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科普图书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互相借阅科普图书。在科普网络阅读平台建立专题栏目,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科普阅读资源,促进学生的交流。
(二)建立科普阅读部落
建立个性化的课外阅读部落,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为基础,分成各个不同的部落。例如:科幻小说部落、科普童话部落、异想天开部落。在每个不同的部落设置从下到上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的优势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部落。通过阅读积分的方式,吸引学生去阅读,当学生的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就可以获得升级,并同时拥有升级部落的权利。
开展丰富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科普阅读获得乐趣。例如,科学教师可以组织智力抢答竞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南极大冒险》等科幻电影,并且让每个学生观看之后写观后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科普小说、童话等,并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写作,鼓励他们向科学版专栏投稿,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加强网络阅读平台的交流
在学校范围当中,可以建立科普网络阅读平台,通过论坛的形式开设科普阅读专栏,并且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图书,推荐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学生。学校可以联系校园电子图书馆和各种网络阅读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后感到论坛当中,让学生在论坛当中讨论对文章的看法,共享阅读资源,获得更多的收获,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当中。
(四)推荐课外阅读部落的书目
读书网站要不断推荐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书籍,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推荐的科普书籍要具有吸引人的題目和丰富的内容,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家园》等,使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拓展。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使推荐书目不断得到充实。
二、加强课外科普阅读的作用
(一)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
通过各种科普阅读活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科普阅读的作用,明确表示,科普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今后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普阅读活动当中。
(二)提高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
利用各种科普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交流阅读经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科普图书,更加喜爱科普书籍和科学课,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使科普阅读活动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塑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氛围,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太阳系”的时候,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和杂志,学生可以明确冥王星属于矮行星,因此当今太阳系只有行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灵动性,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阅读的氛围。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利用各种科普阅读活动,可以保证教师深入了解科学教学。明确要想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不仅要利用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营造愉悦的科普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当中获得成长。改革当今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好联系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建立完善的课外科普阅读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课外科普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丰富课外科普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普阅读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科普阅读的愉悦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小学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成锦平. 打造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基地建设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
[2] 周世华. 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 李园. 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6(14).
[4] 黄秀绢. 论物理教育对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7).
篇10
关键词:气象灾害;气象科普;工作机制
2015年4月28日江苏省常州市遭遇冰雹灾害,常州市气象_紧急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雹橙色预警信号及相关避险指南,但这次灾害还是造成了巨大损失,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群众缺乏科学的灾害预警和灾害防御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受灾人口20821人,农作物绝收面积605.99公顷,房屋损坏19104间,直接经济损失15721万元。鉴于此,气象和科普部门采用持续有效创新的方式实施气象灾害科普是气象和科普行业的重要任务。
一、实施气象灾害科普的社会价值
(一)气象灾害的危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热带气旋、低温冷冻、风雹、浓雾及沙尘暴等,共7大类20余种,进行细分可达到数百种。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涝以及台风是最为常见且易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此外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灾害的危害也比较大。
建国以来,洪涝灾害年均受灾面积约3000万公顷,共造成26.3万人死亡、11074万间民房倒塌,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亿元,重灾年达到1000亿以上。干旱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危害。自1949年以来,全国每年因干旱而受灾的农作物面积达到667万公顷以上,重灾年达到2667万公顷以上,每年因旱灾减产的粮食有几百万吨到3000万吨。我国的沿海地区时常收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尤其在7月~9月最为集中,约占全年登录数的77%。20世纪平均每年有6.5次登陆,最多20次(1961年),热带气旋给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风雹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平均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灾害损失的10%以上。
(二)实施气象灾害科普的现实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气象和科普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会使公众形成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当气象灾害来袭时,公众就会迅速采取各种各样的防灾减灾措施,并且积极落实,合理安排生产生活。一方面,推实施气象灾害科普能帮助公众了解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有效掌握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多发气象灾害及其规律;另一方面,有效实施气象灾害科普,让公众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以及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二、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
气象灾害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气象灾害的成因、易发生的时段地点、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灾减灾知识等的科学普及。目前,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方式主要有:
一是建设气象灾害科普场馆,这些场馆通过放映相关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视频、展出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等形式,着重介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多发地点和防灾减灾的措施等内容。气象灾害科普场馆为广大群众了解气象灾害、学习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如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合肥气象科技园,每年可以接待约5000人次进行学习参观。
二是气象和科普部门组织的气象灾害科普活动。政府和气象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在气象灾害多发的地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对气象灾害科普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科普推广活动。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和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既可以将气象灾害科普知识传播到公众当中去,又可以让人们从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中获益。
三是学校将气象灾害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少学校开展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气象灾害科普文章的撰写、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科普的活动。气象和科普部门应当注重加强同学校的合作,在学校定期举行气象灾害科普的讲座,并聘请专家、高校的教授、知名的学者为同学们演讲授课。此外,气象和科普部门还更应当注重同学们与气象灾害科普实施人员的面对面交流,让同学们真正了解气象灾害科普知识,把气象灾害科普知识牢记心中并正确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气象灾害科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灾害科普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并且缺乏持续性和创新性。目前,气象灾害科普推广的主要形式还是以气象和科普部门的对外集中宣传为主,宣传缺乏创新性,而且对外集中宣传阶段性很明显,宣传时间跨度较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不少群众会忽视此类单调的气象灾害科普宣传。这种情况的时常发生,严重降低了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效果。
其次,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广度还不够。近年来,随着极端的天气发生概率逐渐递增,对那些特殊的地域,如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和气象灾害时常发生的地点。特殊的人群,如气象灾害科普知识缺乏的农民等。针对这些地区和人群则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工作。而此前的气象和科普部门在实施气象灾害科普的过程中,并没有在特殊的时段,如极端气象灾害集中发生的时间,对农村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宣传普及。而这些特殊的地域、时段、人群却非常需要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只有把握好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增加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效果,保障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再次,气象灾害类科普场馆还很缺乏,且现有场馆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气象灾害类科普场馆总量不多,中西部地区很多市县没有气象灾害类科普场馆;现有气象灾害科普场馆建设也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管理手段上极其落后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气象灾害科普场馆由于运营状况差,完全或几乎没有收益,日常运行难以为继。
此外,缺少专业的气象灾害科普人才。目前,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依然是气象部门的一些气象专家和学者,专门科普工作人员极度缺乏。在不少省份,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县市气象部门,严重匮乏气象灾害科普人才,有些气象部门甚至把气象灾害科普实施作为分流机关人员措施,导致气象灾害科普推广人员基本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欠缺等情况,这严重制约了气象灾害科普实施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的改进方案
(一)增加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财政支持和管理力度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经费投入,将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经费列入到气象事业费用的预算中去;其次,各级气象部门还应该把气象灾害科普实施工作的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近些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大多成立了气象灾害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纳入到气象科技事业发展体系中,但成效尚不明显;再次,各级气象学会还应加强对所属科普工作委员会的管理,尽快组建一个以气象科研单位、教育部门、业务单位三方共责的气象灾害科普网络,通过选调专业人才,从人才和组织上对气象科普工作予以保障。
(二)开展气象灾害科普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气象灾害科普工作实施的主体是气象灾害科普的工作人员。气象和科普部门可从气象类高校招收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优的毕业生来充实气象灾害科普队伍,也可从气象部门挑选合适的工作人员来从事气象灾害科普工作,而这些从业人员必须要通过相关专业技能考评;此外,从高校和社会上招募一批有热情参与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志愿者,也是弥补人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即聘请气象行业专家、科普专家或高校教师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集中授课,对学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并颁发相关培训证书。此外,气象和科普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来提升气象灾害科普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创新气象灾害科普工作方式
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应不拘一格,一定要以更加有效、持续、创新的方式将气象灾害科普知识传递到社会各层面。积极拓展气象灾害科普读物、电视专题、新媒体科普等新途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科普效果;此外,气象和科普部门还应该充分利用诸如“世界气象日”这样的主题,推动气象科普文艺汇演进社区和农村,让公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过程中接受气象灾害科普教育。
(四)加强气象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兴建或完善一定数量的科普基地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灾害科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气象灾害科普基地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做好气象灾害科普教育基地的经费预算和实地调研;二是要整合相关气象灾害科普资源,优化管理体制,不断丰富气象灾害科普基地的气象灾害科普内容;三是气象灾害科普基地要结合场馆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管理标准,努力实现规范管理和运作,把基地教育效用发挥到最大。
(五)加大对信息闭塞地区的气象灾害科普力度
当前,在许多交通不发达、信息比较闭塞的中西部偏远地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因此,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科普力度,一是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去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二是要着力同当地政府、村委会紧密协作,编写、散发通俗易懂且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气象灾害科普手册;三是要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加强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从小抓起,通过中小学生影响其家庭。
参考文献:
[1]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M].气象出版社,2009.
[2]何学勇.气象科普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气象,2004(06).
[3]杜婧,张脉惠,朱献献.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A].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
[4]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02).
[5]成海民,王跃峰,薛玉敏.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6]王晓莉,陈世银.气象科普与和谐社会[A].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
[7] 施威,刘青,李忠明.西方气象科技引进与中国气象事业近代化[J].阅江学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