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08 11: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篇1

第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依照《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配备管理和技术人员,负责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五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从事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

第七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应当自批准设立之日起18个月内,编制完成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国家级森林公园合并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修改完成总体规划。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

第八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突出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充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现有森林植被;

(二)充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三)便于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及公众对自然与环境的充分体验;

(四)以自然景观为主,严格控制人造景点的设置;

(五)严格控制滑雪场、索道等对景观和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建设。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还应当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防火、旅游安全等专项规划。

第九条 已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范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对重合或者交叉区域,应当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管理。

第十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和规程编制。

编制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报送审核(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时应当对征求意见及其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一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审核后,报国家林业局批准。

经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5年内不得修改;因国家或者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应当报国家林业局同意。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后、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在森林公园内新建永久性建筑、构筑物等人工设施。

第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十三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其选址、规模、风格和色彩等应当与周边景观与环境相协调,相应的废水、废物处理和防火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已建或者在建的建设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应当按照总体规划逐步进行改造、拆除或者迁出。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景观和环境;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整理场地,美化绿化环境。

第十四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编制并组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森林公园内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和管理。

因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或者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需要,可以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第十五条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地,但是因保护森林及其他风景资源、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和林业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保障游客安全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除外。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地的,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森林景观、生态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并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可能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的,应当在取得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行政许可后,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因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给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七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内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建立保护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重要森林风景资源的监测,必要时,可以划定重点保护区域。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森林公园内的天然林、珍贵树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木,保持当地森林景观优势特征,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游览、观赏和科普价值。

第十八条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采折、采挖花草、树木、药材等植物;

(二)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

(三)刻划、污损树木、岩石和文物古迹及葬坟;

(四)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园内设施;

(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标准的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废渣、废物及其他污染物;

(六)在非指定的吸烟区吸烟和在非指定区域野外用火、焚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七)擅自摆摊设点、兜售物品;

(八)擅自围、填、堵、截自然水系;

(九)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活动。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通过标示牌、宣传单等形式将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的注意事项告知旅游者。

第十九条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承办单位的活动计划对森林公园景观与生态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监督承办单位按照备案的活动计划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对所搭建的临时设施,承办单位应当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并恢复原状。

第二十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可以出售门票和收取相关费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门票和其他经营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并主要用于森林风景资源的培育、保护及森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国家级森林公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免门票或者设立免费开放日等方式,为老年人、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游览提供便利。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由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负责;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进行的,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单位和个人参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符合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服从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

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的,应当依法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办理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的范围进行公示和标界立桩。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未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名称和专用标志。

第二十三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解说系统,开辟展示场所,对古树名木和主要景观景物设置解说牌示,提供宣传品和解说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介绍自然科普知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十四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在危险地段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对公众开放。

国家鼓励国家级森林公园采取购买责任保险的方式,提高旅游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确定的游客容量组织安排旅游活动,不得超过最大游客容量接待旅游者。

进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

国家鼓励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第二十六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防火宣传和用火管理,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队伍,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与设备。

第二十七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引导森林公园内及周边的居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污染的种植、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其从事与森林公园相关的资源管护和旅游接待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按照要求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报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第三十条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擅自变更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活动的;

(二)未按照规定从事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的;

(三)建设项目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未事先取得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许可的;

(四)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未依法办理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的。

第三十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经责令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并导致国家级森林公园主体功能无法发挥的,国家林业局可以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下降,经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评审,达不到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

被撤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篇2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概念;定位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作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公园类型,虽然近年的建设实践快速升温,但其概念仍然模糊。为了防止因对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理解差异而对其规划、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界定。

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及定位分析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为市民提供森林生态旅游的场所,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森林野趣突出,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和假日郊游等户外活动需求,等同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社会公益性开发型的公园。上述表述均较为模糊,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1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属性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作为一种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别于其他生态的是:以人为核心,高度人工化,因自身是不完善的系统而对外部有强烈依赖性,有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驱动力和存在的必要性都是以特定城市为依托的,这不同于自然保护区或偏远山野的森林公园。由于城市森林公园较其他森林区域有更强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满足目标客源市场游憩、体验等活动的使命,在设计目标、基地选址、空间模式、管理模式等方式等方面一般会体现出所服务城市或目标客源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

与城市的距离是衡量城市森林公园与城市关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城市紧密嵌合,被城市生态系统所依赖是最紧密的关系;处于较短的经济距离范围内,一方面通过在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里与城市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以市民为主要客源市而服务城市,这种关系也会影响到城市森林公园的城市属性。还有研究显示人们对心理主观乐意的出行,能容忍的时间更长一些,以游憩为目的的出行。城市居民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经济水平等影响。综合考虑成功案例及游客游憩行为及生理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城市森林公园离城市应不超过1小时经济距离较为恰当,即城市森林公园应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这也能符合我国国情和地区发展规划。

1.2体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

城市森林公园依其所处地理位置,它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生态过程得以持续的关节点;它也可能是某特下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的接力者,是其物流、能流的主要接纳和提供者。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特性表现为物种地带性分布明显,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处于自我维持的状态。经过多年的林业科学研究,我国各地地带性森林的自然特征基本已经明确,这有助于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景观建设目标的确定。大众可直观感受到城市森林公园的自然特征一般应有:外来物种少,以乡土树种和乡土灌木、草本构成植物群落;树木占据优势即树木在植物群落中具有最高优势度;植物种类多,且有明显的成层结构,通常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环境因子尤其是温度、湿度能被明显地感知到与外界不同;较容易找到多种昆虫,较容易发现哺乳类、鸟类等动物;一般不同厚度的凋落物腐殖质层,较容易找到菌类植物等等。

1.3具有公园的基本属性

在为公众亲近自然,在森林环境中休息娱乐提供必需的设备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必将运用一些传统的园林建设手法和成功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景观设计、景点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的挖掘、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的使用价值。

2.城市森林公园的定位

2.1城市森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

城市森林公园主处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城市市政区范围内,利用原公共绿地改建成城市森林公园;二是处于郊区,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在我国,这一范围包括了建设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辖范围。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很难满足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正常生态效益对规模的下限要求,城市森林公园多利用属林业部门管辖土地及森林景观资源。林业部门应该发挥森林保护、利用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优势,同时选择性吸取建设部门造园及公园管理理论、技术及经验,避免城市园林在森林公园里的简单翻版,理顺管理机制,系统性推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协调林业、建设、交通、规划等部门关系,并及早确定林业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2在不同公园体系中所处位置

北京在实践中按性质将公园分为历史名园、古迹保护公园、文化主体公园、现代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5类,其中现代城市公园类和社区公园类均包含有森林公园。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发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5大类,城市森林公园依据其功能应属于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属于“其他绿地”类。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急需从法律法规层面上明确城市森林公园是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赋予林业、森林走进城市以法律依据。

2.3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森林公园往往超越了城市建设范围,且不断超出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用地性质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大部分是城市郊有林地、林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少量涉及结构性调整的耕地、园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预测是对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的考验,是城乡统筹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及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游憩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促进。

篇3

关键词 哈密天山森林公园;管理;问题;对策;新疆哈密

中图分类号 S75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09-02

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形成一定景观系统的森林。它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走进森林、登山健身、寻奇览胜、观云海飞瀑、入峡谷溶洞、搞科普研究、赏民俗风情等已为大部分游人所喜欢,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举家到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更成为时尚,森林公园不仅满足了游人的需求,也给周边的农牧民、农家乐、土特产品销售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因森林公园的面积覆盖了2县1市的许多村庄、乡镇和牧民居住点,所有的村民和牧民都受到了森林旅游带来的泽惠。

1 哈密天山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概况

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天山山脉最东端,地处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哈密林场经营范围内,地域范围东起哈密市沁城乡太阳沟,西至巴里坤县代列勒哈普萨依沟,北起巴里坤县红旗沟,南到天山山脉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92°40′~94°49′,北纬42°53′~43°54′。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批准文号为林场发〔2004〕217号,森林公园总面积160 462.33 hm2,2005年11月由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复,批准文号为新林计字〔2006〕160号。

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主体为哈密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按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履行职责。该公园自建立以来,经公园主体开发单位哈密林场多年的不懈努力,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形成了该公园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该公园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一直走在新疆的前列,对于景区内存在的乱占林地、乱搭乱建等行为能够有效制止,在公园经营范围内形成了以哈密林场为主体的权威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对于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严肃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与哈密林场进行充分协商,互利共盈发展[1-2]。二是思路超前,认识到位。该公园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较清醒的认识。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步完善,对于旅游区的培育和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该公园管理部门坚持没有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开发、没有实力的合作方不开发、没有先进的开发模式不开发的原则,坚持先做规划后开发,目前该公园的总体规划已基本成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森林公园。三是该公园管辖范围广泛辐射哈密地区,同时又处在中国两大旅游区——吐鲁番旅游区及敦煌旅游区之间,游客资源丰富。哈密地区素有“新疆的缩影”之称,有着“游哈密即游新疆”的美誉,景区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 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2005年自治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加之企业负债沉重,职工人数众多,资金严重不足,没有能力对森林公园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虽然林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资金短缺的现象。

(2)目前,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白石头景区,且规模小,档次低,致使游人多数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以家庭、亲戚、朋友组成的旅游单元居多,以1~2 d观光游览为主,公园旅游潜力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低,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资源尚未统一、有序、规范的开发和建设;二是投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森林公园的开发力度与速度;三是公园组织和管理跟不上,致使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四是对外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不高,客源市场较窄,同时不能与周边著名旅游区有力协作,未形成优势互补。

(3)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上是在原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受当时“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生产、办公、水、电、交通和通讯等设施建造标准比较低,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已较为普遍。近年来,国家基本上没有对森林公园进行专项投资,致使大部分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4)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位于S303省道白石头、寒气沟一线,公园管理、服务和接待人员都是林场职工,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素质偏低,缺乏现代森林公园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在宣传推广、文化科普、接待服务等方面有不小的差距。但因编制所限和资金问题,既不能扩编引进,又无经济能力向社会招聘。

3 发展对策

走进森林、回归自然,正逐步成为广大市民进入小康社会后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同时这种需求越来越大。要牢牢把握森林公园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游憩性、科普教育性的理念,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促进林业自然保护、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社会生态文化的阵地,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体系。

(1)抓住机遇,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当前,哈密市已进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新阶段,赋予了森林公园新使命,拓展了绿色发展新内涵。要在保证森林旅游资源总量和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绿色空间。

(2)精心谋划,努力打造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以白石头、寒气沟、西黑沟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森林游;以巴里坤县地藏寺、仙姑庙为代表的人文古迹景观森林游;以伊吾县胡杨林、五堡魔鬼城雅丹地貌地质景观等为重点的旅游项目,最终形成森林旅游线路丰富、森林旅游产品结构合理、充分满足市民需求的森林游格局。

(3)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要大力引进和吸纳社会资金,提倡森林公园以自然资源为本,进行股份合作改造,由单一经营方式发展为国家、集体、个人、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经营方式,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从而有效提升森林景观质量,改善公园的水、电、路、牌示等基础设施,使公园的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3-4]。

(4)加强宣传,拓宽森林旅游市场。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信息等大力宣传森林旅游资源,不断地拓宽客源市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举办的节会旅游、会务旅游、商业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赵军鹏.对河北省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2(6):52-53.

[2] 汤春琳,陈龙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改革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0):43-44.

篇4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特色”和幸福城市的总体要求,

按照自然、生态、野趣的原则,多植树、建大绿,建设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绿树成林、具有历史文化品味、特色鲜明的城市森林公园,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1、坚持“四个统一”。公园建设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参建部门多,必须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控制,形成整体,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2、坚持部门联动、专群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绿化的积极性。

3、坚持合理安排、同步配套。即植树造林和绿道建设优先,同步配套完善交通、给排水、公园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据自然山水地貌,以植树为主,增加绿量,以乡土树种为主,种植高大浓荫、速生快长的乔木,形成绿量饱满、生态大气的绿色长廊。

二、组织机构

成立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园林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国土规划分局、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城改办、区考评办、区文明办、交通大队、区园林局、街办事处、街办事处等部门和单位为小组成员。

同时,成立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区园林局任指挥长,区发改委、区国土规划分局朱明乔、区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园林局任副指挥长,各相关单位指派一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社会动员、项目建设、资金保障4个工作专班,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公园建设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日常办公设在区园林局。

三、总体目标

我区公园建设规划范围608公顷,包括竹叶海公园、公园、公园和南坡30米北坡50米绿化建设。按照市统一要求,计划分3年完成植树绿化工作。

2012年是克难攻坚之年,既要完成已具备条件的地段绿化,又要对难点地段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全年计划建设绿地面积45.4公顷,其中公园10公顷,公园3公顷,堤顶南坡32.5公顷;植树4万株,启动绿道及、竹叶海园区建设。

2013年至2014年是奋力推进的两年,完成可绿化用地的绿化建设,植树10万株,建成绿道12公里,初步完成公园植树绿化工程。

经过3年奋斗,努力建成绿树成林、一带三园、绿道贯通的城市森林公园。

四、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按照属地建管和职能分工的要求,我区承担市总体规划区域内的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任务。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区发改委针对公园建设涉及的竹叶海公园、公园、公园部分(带经营性)园区建设会同市发改委,及时了解资金平衡方案并报区政府。

区建设局负责与市城建委做好对接工作,负责公园范围内道路、供电管线入地等的建设协调。

区国土规划分局负责与市国土规划局做好对接工作,负责公园周边规划的完善;提出我区公园土地打包方案;协同市局做好交通管线等专项规划的审批和协调。

区园林局按市整体规划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区域公园建设;积级协调参建单位并负责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园建设;在市园林局指导下,监督、检查、验收公园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区水务局会同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安排公园范围内的给排水系统建设协调,堤身改造和绿化建设,以及汉水滩地的绿化建设。

区城管局负责公园规划范围内的控违和拆违工

作。组织拆除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腾地建绿。负责按审定的设计方案组织安排禁口垃圾场等管辖范围内的绿化建设。

区财政局安排区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支出计划,该项工程初步概算区应承担万元,其中借地费用万元、青苗补偿万元、拆迁万元。

区文明办负责动员辖区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区域森林公园绿化建设。

区考评办按照公园年度计划和责任划分制定考核办法,对各责任单位实施绩效考核。

区城中村改造专班负责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将我区公园建设的征(借、租)地费用,争取计入城中村改造成本之中,制定资金平衡方案报区政府决策。

易家街办事处和街办事处,主要是协助区各职能部门办理公园建设的征(借、租)地手续,协助区城管局拆除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做好稳定工作。

交通大队主要保障施工期间的道路畅通和交通管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区园林局要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各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明晰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形成以区政府为主、市政府支持,相关部门、社会单位积极参加的责任体系。

(二)巡查督办,协调推进

加大建设巡查督办力度,日常工作由指挥部组织巡查督办,并将建设进度、巡查结果以专报、简报的形式上报区政府和市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指挥部定期召开建设调度会议,对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建设中的问题、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三)加大宣传,广泛发动

建设公园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大力提倡校庆、参军、生日、结婚、离休、退休等植纪念林和纪念树,开展义务认养和捐资冠名(场名、园名等)多种形式的建绿活动,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区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我为公园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管理,依法护绿

针对公园植树量大、品种多样、地势复杂的状况,区园林局要制定完善建设标准、实施规则及公园管理办法。加强树木栽后管理,强化树木栽植技术指导,提高植物成活率和保存率。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做到包栽、包养、包管、包活,切实提高公园绿化的管理水平。

(五)广开渠道,确保资金

篇5

>> 浅谈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宁安市建设蛤蟆河口湿地公园可行性的探索 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和建设工作的情况报告 天山国家公园建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思考 柴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 海南省建设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 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可行性实例分析 于遵义建立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主题公园投资项目的风险可行性分析 景德镇工业遗产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电力培训实训室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湖南水口山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可行性探讨 浅析马陵河湿地公园及沿线绿地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通化 蛄河湿地公园保护与生态建设前景的探讨 伊拉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基于三元共生理念下的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我国国家赔偿的赔偿标准可行性分析 亚洲国家汇率决定:基于汇率联动可行性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钱喜友.论黑龙江抚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1(2):32-33.

[3] 徐新华.关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的研究:以广西柳州红花谷湿地公园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2(5):106-108.

篇6

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633.33hm2,木本药材1666.67hm2,油料、饮料600hm2,其他经济林1533.33hm2,林木花卉133.33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333.33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篇7

(一)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第一,生态文化建设基础明显加强。近年来,广西抓住国家重视林业建设的重要时机,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网站资料,2011年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累计完成造林总面积3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5%,全区有梧州、南宁、柳州3个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桂林、钦州二市荣获“2011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123个县达到自治区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建立52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0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26处),2处湿地公园。第二,生态文化精品工程持续涌现。广西形成了一批以资源八角寨、龙胜温泉、贺州姑婆山、金秀大瑶山、上思十万大山、南宁良凤江、百色大王岭、靖西通灵大峡谷和龙虎山、大明山、猫儿山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文化工程。这些特色精品工程的形成,为推动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建设形式丰富多彩。近年来,广西区党委、政府先后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建设林业强区的重大决定,着力打造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和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投资1.5亿元建设“桂粤港澳青少年西江千里绿色走廊”;2011年自治区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在全区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县城”、“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通道”、“森林单位园区”、“森林街道”和“森林校园”创建评选活动;全区有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梧州藤县道家村、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等8个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巴马瑶族自治县、灌阳县、平乐县等7个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范围。第四,生态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广西培育了一批如南宁大明山国际山地养生旅游节等独具特色的现代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紧紧依托当地林业资源,举办各类生态文化节会,发展壮大节会产业,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了一批如广西金秀“世界瑶都生态养生文化节”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弘扬生态文化的知名品牌,传统生态文化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广西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标准不明晰、体系不完善,因而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认识还不够。在广西许多地方,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刚刚起步,一些领导对生态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支持力度也不大,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第二,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投入不足。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战线长、领域广、内容多,既有宏观管理的内容,也有基础建设的内容,还有思想意识的内容,一些地方虽然加大了对生态文化产业的投入,但规模都很有限,严重制约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向纵深发展。第三,载体建设力度不够。由于广西缺乏对生态文化产业载体的明确定位,对于自然人文景观是否能够建设成为生态文化载体的判定和载体所应具有的标准的衡量还不够成熟,森林、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展览馆、生态民族风情园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增建和扩建。第四,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广西的生态文化产业从整体上讲,还存在规模小、结构单一、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大多数生态文化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生产的产品都是简单的外在加工,对潜在的文化价值开发不够。

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和重点

(一)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应科学规划生态文化产业布局,大力促进生态和谐。依托资源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挖掘潜力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突出特色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魅力,注重效益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城乡一体是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3]。

(二)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广西生态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提高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的发展潜力,增强生态文化产业的活力;积极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和木竹雕、竹藤、生态影视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竞争力,满足人们生态文化消费需求。广西应坚持以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为重点,将森林旅游业培育成为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先导。可持续发展观为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在政治上,它倡导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要求从人的需要出发,消除落后与贫困,健全法律制度,实现社会稳定;在经济上,它要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产品质量而不是数量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在发展理念上,既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4]。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先导,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宏观管理。加快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财政等手段,建立有利于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首先,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指导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科学发展;其次,组织编制《广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规划》,争取把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并研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确保其有目标、有计划、有制度、分阶段实施;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将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各单位、各级领导工作年度考核内容中,增强各级党政领导抓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的自觉性。

(三)加大对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构筑生态文化宣传体系。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应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生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生态文化的宣传是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受益面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生态文化产业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今后,广西政府应围绕“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大力宣传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野生动物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构筑生态文化宣传体系。

篇8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三、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区的特色

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四、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篇9

关键词:黄山市黄山区;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80-02

在全国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际,黄山市黄山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批准确定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县(区)。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对国有林场情况的了解,对前期探索性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就加快黄山区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1 黄山区国有林场前期探索性改革的主要成效与不足

1.1 概况 全区辖有黄山、洋湖、芦山、游山、贤村采育场5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12 530hm2(其中林业用地12 517.8hm2,占99.9%),其中:公益林面积8 218.6hm2(国家级公益林

6 991.7hm2)、商品林面积4 183.6hm2。1987年以黄山、洋湖、芦山、游山4个国有林场为基础,建立了“黄山国家森林公园”,辖千紫山、大洋湖、雾山、太平湖和黄金岛(现为江坑)5大景区及一个森林公园接待中心(原林苑饭店)。2004年7月,为摆脱林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区委区政府从“生态立区”战略高度研究确立了全区国有林场“三分一试点”(分类、分制、分流、试点)改革原则,选定黄山林场和贤村采育场作为改制试点单位,先行改制成功后,于2005年5月又启动了洋湖、芦山和游山3个国有林场改制工作,到2006年6月全面完成了5个国有林场改制工作。2005年12月30日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黄山公益林场,2006年6月又先后挂牌成立芦山、游山、洋湖3个公益林场。并于2005年底正式运行了省级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工作。

1.2 主要成效

1.2.1 林场改革实现平稳过渡 通过前期探索性改革,分类确定成立了以公益林管护为主要任务的公益林场;分制实现经营放活,在确保林场管理范围和林地用途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有效筹集改革成本,确保改革平稳实施;分流实现富余职工多渠道安置,做到“改制不改行,分流不离场”。整个改革工作,由于宣传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没有出现一起越级访、群访、重复访现象,没有发生一起乱砍滥伐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展现出林场平稳、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

1.2.2 林场资源优势显著增强 5个国有公益林场建立后,特别是遭遇2008、2009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林场不等不靠,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了生产自救,加大了生态恢复力度,使灾情损失降到了最低点,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生态屏障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现有的中幼林抚育,森林质量切实得到了提升,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广作用进一步彰显。森林蓄积总量、毛竹立竹总量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改革前2004年的91.5万m3、91.2万根和87.3%增加到2011年底的108.9万m3、169.89万根和91.5%,森林蓄积总量、毛竹立竹总量和森林覆盖率分别增长17.4万m3、78.69万根和4.2个百分点。

1.2.3 林场公益属性显著增强 黄山公益林场和洋湖公益林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分别位于东黄山和黄山风景区西北处,芦山和游山两公益林场则处在太平湖风景区南北两岸,且均处在太平湖上游主要河流发源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5个国有林场的生态重要性和生态屏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下游东黄山、黄山西北区域和环太平湖区域及新丰乡等区域的饮用水安全,直接受惠覆盖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0%,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中队建设和外援扑火能力显著增强,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在森林质量提升、林区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为全区林业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1.2.4 林场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改革实施7a来,到2011年底,全区5个国有公益林场经济总量得到稳步增长,特别是利用林场资源发展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全年共实现经济收入3 325万元(其中:林场自身838万元、民营2 487万元),林场经济总量和民营经济分别比改制前的2004年增加3倍和35倍以上(见表1)。

1.3 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前期探索性改革成效显著,但从现代林业建设和林场规范发展来看,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与经营职能不清晰,依然是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林场三次产业发展严重失衡,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几乎没有起色,资源与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三是林场对地方社会的贡献作用普遍被忽略,社会地位低,侵占蚕食林场资源现象严重和普遍;四是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仅靠林场有限资金建设缓慢等。因此,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对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解决,使国有林场得到更好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加快发展的主要思路

在巩固前期探索性改革基础上,以确保森林资源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以培育区级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为目标,落实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巩固一产,壮大二产,发展三产,积极探索少砍树甚至不砍树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现代林业发展新举措,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尽快实现由林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型,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建设要求,建立“14+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力争用3~5a时间打造黄山区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极),逐步把我区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林场。

3 对策建议

3.1 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进一步强化5个国有林场社会公益属性,明确其承担的以公益林保护为主的森林资源培育、经营、保护及森林资产管理职能,将其定性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人员与工作经费列入区级财政全额预算。为加强对国有林场的管理,按照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要求,由区林业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国有林管理局或林业总场)负责管理,并同时明确5个国有林场的科级机构建制,促进林场负责人社会互动,提高林场社会综合地位。

3.2 创新国有林场经营机制 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将国有林场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明确公益林场经营职能,实行政府授权经营,按照市场机制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由各国有林场组建经营性实体,独立或合作开发经营性资源资产,搞活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国有森林资源与资产综合利用效益,确保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3.2.1 巩固第一产业 由各林场组建的经营性实体负责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和发展高山生态茶园基地、碳汇林业、林下经济等一产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3.2.2 发展壮大二、三产业 利用林场现有资源优势和周边资源优势,由各林场组建的经营性实体负责进行木竹加工与森林旅游、闲置土地房产等二、三产业性资源或资产开发等活动,拓展融资渠道和扩大经营范围,积极探索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发展途径,不断提高国有森林资源与资产综合利用效益。

3.2.3 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 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责任风险、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统一的人事管理和分级分类收入分配制度。林场创办的经营实体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经营性实体经营管理制度,实行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和调动林场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3.3 支持林场发展的激励措施

3.3.1 加强领导及管理体制建设 将按照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要求成立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和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为促进工作协调、有效,应明确由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兼任管理机构负责人,林业局分管领导兼任常务负责人。

3.3.2 确立管理经营主体地位 借鉴外地特别是常熟市国有虞山林场成功发展经验,将国有林场管理机构作为一个区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单位,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范围,形成“14+1”(14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管理机构)考核体系。

3.3.3 赋予财政激励发展待遇 按照“属地管理,核定基数,承认既得,超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享受乡镇同等发展待遇。这对实施区委区政府加快绿色崛起战略,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3.3.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享受与乡村同等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待遇。

参考文献

篇10

美国建立了森林采伐、经营审批制度,实施森林经营的国有林管理单位和私有林主需据濒危物种保护策略要求留出保留地带,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区森林保护审批制度严格;对一般林分的森林经营和采伐,国有林需要审批,私有林根据各个州规定呈现出因地制宜的审批格局,实行国有林和私有林二元审批体制。国有林采伐权通过竞标方式获得。国有林使用审批机关多、项目多、使用申请者多,国家和地方分工明确、充分调动了地方林业管理积极性。私有林采取激励式审批和法制化管理,用奖励和资助方式促进私有林经营和更新,国家有权对受助私有林主进行技术层面的验收和辅导性约束,依照可持续经营方案规范私有林经营;私有林管理充分放权,各州立法规定了管理实践和标准,要求在采伐后须进行再造林,或保存一定数量母树以利自然更新,并规定了能皆伐的最大面积以及木材和林产品的运输12]。

2注重环保,依法审批,严控林木采伐许可巴西依林法淑定,联邦、州和市管理机构有职权起草“年度森林补助计划”,与经营者签订森林可持续经营协议,监督和管理森林租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执行,加强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市场管理。森林租赁的目的是开发森林资源和服务,租赁授权人发起招标活动需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租赁竞标应遵守镶林法踌口相关法律,并符合法律、道义、信息自由、平等、客观标准和尊重自然的基本原则。森林租赁需得到租赁授权人许可,并签订不与裱林法撅其使用条例和标书内容相互抵触的协议。森林服务的最低租赁期限为5年,最高20年。

巴西通过立法和多种补偿措施,己基本停止大规模的天然林采伐,年采伐面积逐年减少,且采伐方式多采用轻度择伐或卫生伐。巴西推行采伐许可证制度,采伐森林要得到政府批准,以控制林木滥伐现象;具体事宜由巴西环境和再生自然资源局负责,严格管理亚马孙地区树木砍伐的申报手续和审批程序。根据规定,凡申请在亚马孙地区砍伐树木者,必须提出详细报告,内容包括砍伐地区面积砍伐树木数量、树木直径等;砍伐者还要提供树木所在地区的详细地图,表明所砍伐的树木不在河流源头,周围没有泉眼,也不在角度超过45。的坡地上,以避免水土流失。巴西官员要对亚马孙地区的公有土地进行注册,然后由国家森林服务部门决定可被开放利用的区域;伐木者需要提交一份可持续管理计划,阐述如何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对森林加以保护。对于私有林,如在限制使用制度之内或镶林法淑定的永久保护范围内的,必须按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采伐;否则只有按主管当局规定且保证伐区保留的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既的情况下才准许采伐,并禁止砍伐原始森林。对于非永久保护性的人工林,允许自由采伐木材、其他林产品或生产木炭。当土地用于农牧业时,仅允许进行生产性采伐。对已准备开发尚未耕作的区域,在建立新的农业单位时,原始森林所允许采伐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5既;对南部现有森林覆盖的区域,只有在确保巴西松树有良好生存和发展条件下,遵守技术规程,才准许进行合理采伐;对东北部森林,只允许依据森林法并按政府法令制定的技术规程进行采伐【’]。

3体系完善,分类管理,私有林采伐不审批德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注重林业公共利益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国有林、社团林和私有林的可持续经营。从联邦到地方林区,5级森林管理机构为垂直隶属关系,避免了森林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干预。德国林业法律法规健全,1975年制定、1984年修改的橄邦森林法职规定一个总体框架和一些重要的宏观管理原则,各州在其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州林情和特点的有关营林计划、森林管理和林木采伐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保证了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实施效果l4]。

林业部门严格依照州森林法行使职权,私有林经营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充分的经营自。只有在法定机构依据相关规定审批后,才能进行林地转化和初始造林,并充分体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目标。

林业部门按照联邦和州森林法规定,对国有林进行合理采伐和运输;社团林在获得批准和同意后进行采伐和运输;私有林的采伐和运输不需要进行审批,具较大自,有经营目标和优先权自由,但通常他们都会征求私有林协会或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以便长期可持续经营。

德国森林法禁止林木采伐权获得者改变林木采伐方式,严格控制大面积森林皆伐,尤其是成片皆伐林木5hrnZ以上的必须经州政府林业部门严格许可方能进行,同时大力提倡择伐方式【“]。4法规详细,规定明确,严管木材采伐行为2006年新版俄罗斯林业法典于2007年1月1日起生效,对林木采伐程序、形式年采伐量森林更新和抚育等均有明确规定。林木采伐程序由木材采伐规则、森林卫生安全规则、森林防火规则森林抚育规则确定,林木采伐有择伐和皆伐2种形式。得到授权的联邦权力执行机关制定林木采伐规定、可砍伐树龄和年采伐量计算程序,联邦政府制定禁止采伐的树木和灌木树种(品种)名录。禁止超过设计年伐量以及违背可砍伐树龄的木材采伐。公民和法人依据林地租赁协议采伐木材,在未提供租赁协议的林地进行木材采伐依据林木买卖协议。以出租方式提供林地用于林木采伐的森林更新由林地承租人负责实施,森林抚育由森林利用者依据森林开发方案实施。

对于所有木材采伐行为,必须出具林业行政部门颁发的木材砍伐许可证;由森林利用者提出申请,经被授权的联邦权力执行机关审批,审查合格者则颁发许可证书。森林采伐期为13个月至99年,采伐权可以由企业和当地林业行政部「〕共同承担(公司可获得最终采伐权,当地林业行政部门有获得商用间伐材的权利)。在森林中实施建设、开矿、修路和其他项目需要砍伐树木时,

必须获得林业局签发的森林砍伐许可证;许可证上需标明从事项目的名称、期限、完成条件和环保要求【5】。

5分类审批,依法许可,私有林采伐前只申报

芬兰对国有林和私有林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和管理办法。国有林管理主要通过招投标委托专业公司完成;私有林采伐自由度较高,实行采伐前申报备案制度。

为了维护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多目标利用,芬兰形成了以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森林法肋主体的较为健全的林业法律体系,对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都有比较详细和明确的规定。芬兰农林部负责指导和监督裱林法锄实施,可颁布有关计划编制和监管的条例和具有特殊重要性生境的条例,有权进一步调控采伐作业,如果森林需要人工更新,则有权确定“非乡土树种”和“森林繁殖材料”的使用。一方面,芬兰对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实施审批许可,一般被许可行为具有短暂性和期限性,有时是一次性的。在资源利用许可中包括林地征用、占用许可,森林公园、苗圃等的设立和规划许可,野生动物捕猎许可,林木采伐许可,野生植物(含野生药材天然种质资源)采摘许可,森林资源(包括木材松香产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运输许可,森林资源销售许可濒危物种进出口许可等。资源保护许可主要有动植物检疫许可、林区用火许可等。另一方面,芬兰对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进行审批许可,当事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可在法规允许下较长时期地从事某种经营或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目前主要包括木材经营(加工)许可、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许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林木种子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开展森林游乐等活动的许可等【“]。

6依法管理,分类经营,计划和许可同重视新西兰林业实现了行政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农林部是行政主管部门,下设天然林办公室,加强私有天然林的管理和协调,推动私有天然林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审批天然林可持续管理计划年度采伐计划以及天然林木材的出口申请,负责天然林锯材厂的注册和监管。保护部内设天然林保护局,执行依林法》、概护法碍,负责全国国有天然林的监督和管理,根据需要划定国家森林公园和保护区、建立管理机构和巡护队【7]。新西兰林业研究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工林营造冰材采运冰材加工和林产品销售等,享有做出一切商业性决策的自。新西兰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愤源管理法淑定对林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必须获得政府的许可,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琳业行动修正案腰求天然林的私有林主在采伐原木之前必须提供可持续经营计划和政府发放的许可证;镶林经营法树天然林资源的利用实行严格管制,在天然林资源采伐加工和出口等方面设置了严格条件;依林法脱许少量天然林资源(约30万hrn,)在符合可持续经营和有效保护的条件下,进行有限量的采伐利用。新西兰人工林主要用于木材生产,发展规模按生产能力确定;天然林主要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新西兰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计划许可证和年采伐计划审批制度。森林所有者准备产权证明的副本,提供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及所属森林的面积、木材产量等相关信息,向农林部递交申请草案。农林部同保护部磋商,审批合格后将发给申请人为期ro年的许可证。ro年之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申请审批。每年在进行采伐前必须向农林部递交年采伐计划申请,要详细说明采伐的方式、预计采伐森林的面积及具置等。年采伐计划通常在ro个工作日内得到审批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