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瞬间范文
时间:2023-03-31 19:4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永恒的瞬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晨露,
是否是你调皮的眼睛,
闪亮中夹杂着
一丝狡黠……
你的影子,
仿佛那舞蹈的精灵,
穿梭在那盛开的栀子花间,
带起片片花瓣,
在空中飞舞着……
想要走近,
把它看清,
他却害羞的逃避着我的眼睛,
努力的搜寻,
它却深深的藏进了
那紧闭的花苞!
轻轻靠近,
那散发出来的清香,
静静的守候,
守候着花开的那一刻……
期盼着,
期盼在那一刻能够看到你的身影,
能与你相遇,
哪怕只有那一瞬,
篇2
有人说,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很多的瞬间,但大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而我说,精彩的瞬间,不管它本身如何短暂,带给人们的都是永恒的回忆,永久的留恋。12秒91不能不说它是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但它却被刘翔定格在其中,成为永恒。因为在12秒91里,刘翔创造了一个奇迹,改写了一个神话。
很久以前,中国人倍受欺侮,被称之为“东亚病夫”,因为中国人经济落后,国力不强,身单力薄,软弱可欺。举世瞩目的奥运赛场难得见中国人的影子,更不用说进决赛、得名次了。然而,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取得了男子110为栏的冠军,它不是不可一世的白色人种,也不是桀骜不驯的黑色人种,它来自亚洲,来自中国,是中国的刘翔!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也许还都“储存”着这样的画面:刘翔快速敏捷地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栏杆,以绝对的优势冲过了终点线……那一刻,奥运场上沸腾了,中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刘翔以他精彩的表现向全世界证明了他的实力,证明了全中国的实力!他飞起来了,就象他的名字一样,在田径跑道上飞起来,一直飞到了冠军的领奖台上,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当看着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13亿中国人无不为之骄傲与自豪。
12秒91,这似乎是个很平常的数字,1个小时里有多少个12秒91,1天中有多少个12秒91,而这小小的数字却在那一刻显得格外伟大,它让世界人民记住了刘翔,记住了中国,感受了中国正以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在发展,在壮大!12秒91,多么短暂的数字,为了这一天,无数的中国的人期待了几十年,上百年,它是一个神话,因为产生在那片充满神话的土地上,它也是一个历史,因为记载了中国体育的辉煌,它更是一种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谁说历史总会被冲淡,谁说精彩的只是瞬间。中国的刘翔为中国光大了奥运的精神,振奋了中国人民士气,这种精神和士气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跨越一个又一个的“栏杆”,一次再一次地最先冲过终点线!
篇3
关键词: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农民;宗教色彩
当今世界,在浩如烟海的博物馆中,卢浮宫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将人类精神文明世界中最绮丽的艺术臻品,最华美的文化瑰宝珍藏其中。在这里,每一件都是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的文化荟萃。可以说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种象征。它们所散发出的美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则是被艺术家们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抑或各种各样的精神意义。
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内的绘画作品《晚钟》掀开了法国近代美术史册中辉煌的一页。提到法国近代美术史,不能忘记的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他可以说是法国近代史上最受农民欢迎及爱戴的艺术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近代有两大艺术巨匠,一位是贝多芬,一位是米勒。”他出生贫穷,从小生活在乡村,这让他从童年开始就具有一种对大自然特殊的领悟力,在祖母的影响下,他又有着很深的。这样一个热爱土地、热爱乡村、热爱艺术的天才就蕴育而生,对自然的领悟力也让他后期的作品具有一种大自然的美感,他的许多作品都将法国农民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贫穷加上出自于农民世家使得他更能理解与体会农民的生活以及农民内心世界的烦闷苦恼。他十分热衷于通过自己的画笔来真实再现法国农民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世界,他曾对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表现诚实的人性”和“劳动的伟大史诗”,同时他也创造出了许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被我们所熟知的就有《牧羊女与群羊》、《拾穗者》、《播种者》在他的这些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则是在1850年创造的《晚钟》。它与《拾穗者》和《播种者》被世人称为不朽的三大作品。这幅具有浓厚写实、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以真实农民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及对农民的赞美。
米勒是一名操控光影与色彩的天才,他的画没有文字,色彩便是他的语言,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他无需多言,色彩便能替他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与浪漫主义相反,米勒的作品去除了表面的浮华,带给观赏者一种返璞归真的恬静散淡。远观《晚钟》整个画面,颜色以黄灰色调为主,这也是米勒在他所有作品中最常用的色调,诸如《拾穗者》都使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色彩描述的是真实的乡村景象。在印象派画中,画中的内容往往不是真实存在的,通常都会经过作者主观地处理,避免深色的出现,让整个画面看上去明亮活泼,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不同于印象派风格,晚钟则是真实地再现,没有一丝夸张的色彩,也没有浮华的修饰,却仍然带有一种别样的美感,纯朴、细致而又沉稳庄重。暖色调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温暖宁静之感。仿佛自己就已置身与悠远自然的乡间。画面由一片宽阔无边的田野展开,在田野的远处则是隐隐约约的钟楼,冷色调的钟楼在暖黄色调的衬托下显得微弱却又引人注目。让人仔细看过后便会明白,“晚钟”钟声的来源。天空是十分厚重的昏黄感,夕阳处的暖色与画面右边的冷色调形成了对比并且又相互辉映,将黄昏的天空描绘的十分细致,环境色的处理亦十分得当。将画面拉近,我们可以看到一对刚刚耕作完毕的农民夫妇,年轻的妇女身体直挺得站立着,低着头,双手紧紧合在胸前,在面对着夕阳的方向听着远处教堂传来若隐若现的钟声虔诚而又庄重地祷告着。而站在一旁的农夫背对着光线直立的低垂着头,将头上的帽子取下放在胸口,似乎也在默默祈祷着什么,显得谦卑而又真诚。人物简单的几个动作显得十分神圣。日落时分,辛勤劳作的他们此时应是疲惫不堪的,却在听到教堂的钟声的时候如此神圣地祷告着,在画面中仿佛我们再也看不到疲惫与辛苦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再把视角放在他们使用的生产农具上,左侧的土地上平稳的躺着一个挖马铃薯的铁叉,两个人中间是破旧的菜篮子,右侧有一辆小巧简陋的推车,再加上两人身着脏乱的衣裳,以及作者特意用深暗的色调,可以深刻的突现法国农民的生活条件的艰难辛苦,和农民对命运的随遇而安,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和感慨。
通过两个人物一系列的身体语言都体现了农民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情感,这又使这幅名画具有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严肃庄重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教徒形象,给了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仿佛自己也站在了画中,也听到了远方传来的那若有若无的钟声,也站在那里虔诚的祈祷,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想象。仔细观察人物周围的用色,便可知道作者在人物身上的色彩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画面中的人物用了比较深暗的颜色来绘画,给人一种颓废绝望的感觉,但是人物侧脸和身体的轮廓上又被柔和地撒上了温暖的阳光,似乎又预示着希望的到来,同时运用较亮的颜色来描绘天空中的太阳和云朵,这样的描绘方法和色调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法国农民身上的那种孤立无助,逆来顺受,无依无靠的内心世界。整个画面都是非常凝重的,但是在夕阳的地方,作者运用了一些鲜亮的色彩来描绘天空中的太阳与云朵,这样的处理仿佛一盏明灯,将这幅看上去缺少生气的画面瞬间点亮,让这幅画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让观赏者仿佛瞬间就领悟到了这幅画的真谛:法国的农民每天都是带着希望而劳作,天空中的曙光仿佛一盏希望之灯照耀着它们,指引着他们,告诉他们终有一天心中的愿景会变成现实,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与努力,终有一天会脱离命运的掌控,摆脱贫困艰苦、终日操劳的生活,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
有文献曾说过《晚钟》是最能显示米勒审美倾向、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大自然的寂静,心灵的安宁,人性的美好,苦难的容忍,平凡的高大似乎都融入在了田地和即将弥漫的晚雾中。在构图的设计上,米勒有着无懈可击的设计,精巧而又细密。曾经有人试图把小推车、篮子和锄头变换一下原有的位置,结果都达不到原画中的艺术效果。《晚钟》原本已被人购买,后来法国政府竟以高达75万法郎的高价购回,足以可见这幅世界名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米勒曾经说过:“每一条线、每一笔都有自己的思想。必须要学会观察自己所要画的东西。艺术家应该准确地画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晚钟》中,我们可以看到米勒做到了,他将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都赋予了思想感情,偷过这些线条与色彩,我们能看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展现地淋漓尽致。他把简单的生活化为了不平凡的艺术,又在不平凡的艺术中表现了人与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美学 群雕
1.引言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剧作家,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驱。别林斯基谈到德国民族文学的诞生时说道:“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刚毅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的。”这句话说明了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1766年,莱辛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拉奥孔》(Laokoon),他通过比较雕塑“拉奥孔”和史诗中的“拉奥孔”的不同,深入细致地提出关于诗的特殊规律的思想,关于诗的规律与其他艺术规律相区别的思想。这对当时的德国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并成为后来文学上现实主义美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19世纪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审美艺术百家争鸣的今天来重新审视这部美学巨著有深刻的意义。
2.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
莱辛的《拉奥孔》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和动作的过程。他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模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1]
3.莱辛《拉奥孔》的历史意义、地位和作用
莱辛的《拉奥孔》诞生以来,一直受人关注,对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朱光潜认为:“《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一座纪念坊,也是启蒙运动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部著作涉及了当时德国文化界一些争论激烈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的联系很广泛,而它的内容也很丰富深刻。”[2]
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这样久被曲解的一句话‘诗犹如画’忽然被清除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区分明晰了,两种艺术的顶点从此分开了,虽然它们的基础非常接近……这种美好的思想,犹如闪电一样,照亮了我们,一切到现在为止还在起指导作用的批评都像是穿旧了的上衣一样被抛弃了。”[3]
《拉奥孔》对美学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一些个别论点,还在于对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推动力。《拉奥孔》一出版,立即引起德国学术界的普遍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对《拉奥孔》给予高度关注的还有席勒、黑格尔、马克思等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4.莱辛《拉奥孔》的局限性
莱辛的《拉奥孔》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朱光潜指出,在《拉奥孔》中,莱辛仿佛把文艺看成一种独立的而且孤立的自然现象,与社会基础并无直接的关联。
莱辛的这本著作副标题为“论诗与画的界限”,但他却主要分析的是雕塑,以它代替了对画的分析。雕塑同绘画同是空间里的造型艺术,本可相通,但雕塑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表现型,绘画是在一个平面的二度空间里表现型,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莱辛美学思想的另一个弱点是它缺乏辩证思维。莱辛一方面承认,现代画已经能够模仿自然的一切,美的事物只不过是自然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他为了维护“美”这一所谓的“艺术的最高原则”,而把形象丑排斥在绘画题材的范围之外。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5.结语
《拉奥孔》对诗学、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具有的革命性的意义,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今人在学习、研究和探讨莱辛的《拉奥孔》及其美学思想时应该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客观正确地去审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潇月.浅析莱辛美学名著·拉奥孔[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4):24.
[2]莱辛著.朱光潜译.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篇5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的笔下,两个陌生人在不经意间,组成了一幅浪漫的画面,美得刚刚好。
安谧静美的春日午后,我在阳光里走过,怀抱席慕蓉的诗集,感觉心很安定。公园的小路上铺着婆娑的树影和斑驳的阳光。“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邂逅一对夫妇,约摸五十岁光景,男子背着一个细细碎花包,女子打了一把粉色伞,从男子衣着和黝黑肤色看来,似是农人,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享受春光的心情。走了一会儿,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回过头,观赏身后的游人,满脸幸福的模样。为了不被发现,我忙扭过头装作看湖光波影,心却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他们身上。两人似是腼腆地笑了,很温和很满足的笑,使身边的一株红桃都陶醉了。我忽然忆起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浪漫,不是给你一句空泛的承诺,而是牵着你的手,一起走过每一个日子。公园里的一个瞬间,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充盈浪漫的美,温暖了我的心。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于是我停留在一棵玉兰树下,久久不愿离去。我轻轻地仰望着你,端详着雪白的花。我曾经在冰寒料峭时也这样仰望过你,轻声问着,你什么时候绽放?你便在等待中美丽着,在凌霜里坚强着。然后在等待之后,我们相逢在一个晴美的早晨。为了这短暂的七天,我们甘愿等待一整个冬季,甚至更久。那么我想,我们的相逢,一定就叫浪漫了。一阵微风过后,温白如玉的花瓣在空中飘零,我立于纷纷花雨之中,感念你前世的盼望,让我们今生得有如此浪漫的邂逅,是属于一个女孩与一棵开花的树。
曾以为浪漫离我们很遥远,不能触摸。其实,它一直等待着我们,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或迂回于我们心田。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放慢匆忙的脚步,用心去体会。
篇6
凌枫他比我大三个月,也和我一样读六年级,而且是和我一个班。他担任班上的副班长,经常帮助同学,很受同学们的喜爱。每天早晨,妈妈都目送我和他一起出门、上学。而且老爱唠叨这么一句话:枫儿,要照顾好妹妹啊,过马路要小心……我听的耳朵都快起茧了,虽然嘴上答应着要听哥哥的话。而心里却想着:妈,你当我凌雪是几岁呀,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上学?我都上六年级了呀!再说,凌枫他……他算我哪门的哥哥!
这天,一切又如往常一样,我和凌枫一起去上学。在路上我故意把石头往他脚上踢,但他处处迁就我。吃完早饭正要过马路时,我因为任性,所以一个人走在前面。走着走着,一辆的士迎面开来……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电视里的车祸将会在我的身上发生。天哪!我绝望地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我分明感到有人挡在我的面前……在路人的尖叫中,我晕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我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爸爸妈妈正在我的床边看见我醒了,他们欣喜万分。正当我准备坐起来时,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问妈妈:“凌枫呢?他在哪?他好像被车撞了……”我还没说完,妈妈就哭了起来:“你哥哥他……他为了救你……被车撞了,现在在急救室里……”我听了,发疯似的朝急救室奔去,正好看见医生满面愁云地从急救室里出来,还议论着什么……顿时,我明白了:凌枫,他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再也不回来了。一瞬间,我泪如泉涌……
后来,在我整理凌枫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小本子。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三个强有力的大字:领养证。看到了它,我深深的愧疚;十多年来,就是因为他,我才瞧不起凌枫,使他在去世时还没听到一声真诚的:“哥哥”!可在我的冷眼相对下,他却显的那么宽容。这十几年来,他每天都对我那么好,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救我……可是如今,这份可贵的兄妹之情又何去何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刻苦读书,考上了省级重点中学。我想;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珍惜着那瞬间的永恒,并叫凌枫一声:哥……可是,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幻想,是永远不可能的了。
篇7
年少时,永恒是个美丽的字眼:象征着牛郎与织女遥望星河的无奈,代表着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的忠渝,诠释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而去的凄美……
然而,当时间把我的幼稚风化,当生活向我打开它的另一幅画卷,不知不觉中渐渐明白,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瞬间叫做永恒,在那瞬间的爱里沉淀出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
(一)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山水环绕是再温馨不过的港湾。一直以来,我都在做着一个任性的孩子,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疼爱,并把他们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所以我才会不小心地忽略了太多的瞬间,太多的怎么能够忘记?回家时父母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厨房,脸上写满着温馨和爱意;温习功课时隔壁房间里的电视几乎被调成了静音;离家时村头的那个身影被依稀拉的好长好长,也把那份思念扯的好远好远……
无数个爱的瞬间被定格成一道永恒的风景,携带着这些温暖,我在爱的路上且行且珍惜。
(二)
记忆中一直存放着对一位老师的敬意,只因他留给我一个永恒的瞬间,一个瞬间的永恒。于是,那个永恒的微笑沉淀出的美丽便一直珍藏在记忆里刻骨铭心。
学生时代,无意中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正当我惶惶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老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传递过来,刹那间便驱散了我所有的担心和疑虑。
篇8
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向她说:“我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长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的美丽。但是,我认为桥与彩虹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桥固然不美,但它长久地稳固地架于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这是它生命的价值;彩虹的存在固然只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那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这同样生命,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途不过几十年的道路,我们无法奉献自己的一切,几十年默默的奉献可以换得一种永恒;一次轰轰烈烈的壮举,一次瞬间美好的展现,也可以说生命是永恒的,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本身,而在于奉献。只要有所奉献,不管是长久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还是在瞬间发出灿烂的光华,这样的生命都是永恒的。
享受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或如石桥长久地默默付出,或如彩虹展现瞬间的美好--只要你奉献。
2008年8月30日
篇9
我们在前一个路口相遇
无份
我们于下一个路口相分
有缘无份
我们组终檫肩而过
彼此从对方的世界里错开
你没有接受
我没有包纳
曾经狂妄
追求极限的永恒
妄想的
只剩下瞬间
瞬间的
下一刻便成了回忆
回忆的
或许才是永恒的吧!
瞬间的有缘无份
篇10
不需要人群观赏,不需要蜂围蝶拥,她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柔嫩精致的手臂,静静地开放,默默地献出自己生命中所有的芳香和色彩。只有清风知晓她的美丽,为她歌唱。短短几分钟后,昙花便到了生命的尽头,枯萎凋落。可是,就在那短短的一瞬,在她期待和积聚了许久之后,昙花怡然自得地绽放她那绚丽的青春,享受自己的美丽和生命。没有阳光,但她有心灵之光,照耀着自己;没有欢乐,但她仍自得其乐,快乐地绽放!花朵儿转眼间“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昙花开过了,看过了,美丽过了,充实了自己原本短暂的生命。从此,人们记住了昙花,记住了昙花开放时那美丽的一瞬!?
短暂的生命,却美到极致。?
世界上最迷人、最神秘的微笑,应该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吧!当蒙娜丽莎在落坐的那一瞬间露出这若有若无、似真似虚的微笑时,达·芬奇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这精彩的一瞬。他轻展画夹,目光随着画纸上满蘸着颜料的画笔而移动,于是,一幅惊天动地之作在达·芬奇的画笔下诞生了。《蒙娜丽莎》也就成了稀世之宝,世界上的报刊、杂志都登出了这幅伟大的作品,人们的口中也总是谈论着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辉煌的一瞬,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