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夏天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10 01:0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夏天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夏天的诗句

篇1

一、有关夏天的成语

1、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2、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3、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4、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5、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6、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7、炎天暑月:指炎热的夏天。

8、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9、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

10、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11、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12、祁寒暑雨: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13、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

14、春去夏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5、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1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17、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

18、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19、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0、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21、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22、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23、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24、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25、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26、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

27、盛暑祁寒:祁:大。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季。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

28、火伞张: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29、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30、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31、祁寒酷暑: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32、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33、若张火伞: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34、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35、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36、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37、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38、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39、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40、青衫凉笠:衫:单衣;笠:斗笠。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

41、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42、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二、有关夏天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3、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6、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7、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8、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0、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11、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1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15、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18、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19、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2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1、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2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篇2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文本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二、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是每个独特的生命表现自己的场所”。诗歌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感悟。

三、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整体感知阅读体验,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感受,首先去体验作者所创设表现的四季特征。然后,以“一季”为点,以仿到创,提升原有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韵味与语言的美感。最后,以点为面,引导学生在再读诗歌的基础上,再度创造,再次超越文本。(其实,我的设计过程与思路就是从读到写、以仿到创,三次与文本碰撞,并提升、超越文本。①把诗歌改变成儿歌。②以“春”季为例,创作诗歌。③以全文为范,创作诗歌。)

四、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当我把这首小诗念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也跟着我念起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早就会读、会背了。其实学生是十分喜欢这样的小诗的。我就用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并伴有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最喜欢的季节的段落,并把它读好。从抽读的情况看,学生已经内化了诗歌的内容,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这样师生一起仿编儿歌就顺理成章了。我和学生一起把小诗改编成儿歌:草芽尖尖,我是春天。荷叶圆圆,我是夏天。谷穗弯弯,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我是冬天。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做起来。这时,学生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雪人大肚子一挺”一句,学生也挺起了肚子,一摆一摆地,左右走动。学生的心灵已经接近了诗歌的内在美。诗歌的美与学生的心灵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评析: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课文的内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用朗读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教师借助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课件带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去体验并读好课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读好课文,更应有所超越,并有师生独特的见解。诗歌改编成儿歌可谓是对文本的一次碰撞,能产生文学的火花。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随机根据学生的朗读表演,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重点理解与体会,并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图片有禾苗、田野、大地、花朵、小鸟、风筝、青蛙、河水、蝴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发现了什么?我随意根据一幅图片编出了一首小诗:

禾苗青青,

他对大地说:

“我就是春天”。

这下子学生更来劲了,纷纷举手。

生:小草摇摇,

他对风儿说:

“我就是春天。”

生:蝴蝶飞飞,

他对花朵说:

“我就是春天。”

生:青蛙哇哇,

他对田野说:

“我就是春天。”

……

评析:从学生所编的这些诗句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积累欲望是比较强的。学生能模仿创作出这样的诗句,说明其已经寻找到了诗歌本身的美,体会到了诗歌本身的韵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感受,提升了文本所蕴含的内容,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让心灵去创作美

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与四季有关的生词卡与图片,让学生把生词卡上的词教给大家,把图片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我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词卡或图片,像刚才一样用诗歌的形式说出来吗?”于是学生以课文为示范,你一言我一语,一首首生动有趣的诗歌诞生了。

生:花儿朵朵,

他对蜜蜂说:

“我就是春天。”

知了知了,

他对大树说:

“我就是夏天。”

玉米黄黄,

他对农民说:

“我就是秋天。”

北风呼呼,

他淘气地说:

“我就是冬天。”

生:风筝翩翩,

他对白云说:

“我就是春天。”

西瓜甜甜,

他挺着大肚子说:

“我就是夏天。”

秋风飘飘,

她跳着舞说:

“我就是秋天。”

灯笼高高挂,

他高兴地说:

“我就是冬天。”

……

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

评析: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有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学中创设了生活中识字,认识事物。小作者在编诗歌的情境中,不但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品味诗境、体验诗感的基础上,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激活了作为“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课后反思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篇3

我觉得那是矜持的少女,多情的风款款来过,迷恋的雨依依飘过,她依然是那副清高的神情,尽管周围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随着这些多情的风雨四处飘飞,潇潇洒洒,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孤零零地飘摇。难怪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是如此描绘桃花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中桃花不与百花争艳,姗姗来迟的幽美。是呀,春天姗姗而来,别的花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敞开多情的胸怀拥抱春天。然而激烈的情感并没能持续多久,没等春天走了,便开得厌倦了,凋谢了,而此时的桃花却笑意盈风,婉约婀娜,风情万种,看得出桃花的从容与收敛。这一片热烈之后慢慢呈现的淡定的美,震撼了你的灵魂。

也许她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故作清高,一切随缘,就像命运把她安排在幽僻的山谷里,陪伴她的只有清风明月。四周的五彩缤纷都荡然无存,只剩下她一身的绚丽耀眼,又有谁来欣赏这一份难有的美丽呢?但能把这寂寞的山谷红红火火地燃烧,引来一两声清脆的鸟鸣,那也就足够了。默默地绽放,接受夏天狂热的洗礼,那拥抱自己的必然是满树累累果实,那还要什么奢望呢?

清高的陶渊明,构筑自己美好的理想家园时,也总忘不了这文静的桃花,“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多美的地方呀,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盛开着粉红的桃花,一清一红,相互辉映,多么令人向往,穿过这片灿烂的桃林,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来来往往之人,质朴拙厚。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绝不是偶然选取桃花作为他心中纯洁高尚的代表,而是内心的一种默契。否则,陶渊明老先生又怎会选择桃花融入那么高雅的字里行间呢?

这样高贵的桃花是很令人恋恋不舍的。唐朝诗人崔护在一个和风吹送的春日,烦闷于城里的酒楼茶肆,被一缕缕春风牵引着,独自一人漫步长安城外,只见一户人家,院落四周桃花灿灿,花满枝头斜出墙外。口渴难耐的读书人轻叩门扉,当房门慢慢打开时,一位妙龄女子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姗姗端过一杯水来。读书人一见,顿觉心旌摇曳,女子只是回眸一笑,便羞怯怯悄然离去,留下读书人空对房门,怅然若失,在心底深深埋下了无限的眷恋。第二年,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读书人故地重游,急急再寻,房门紧锁,留下的只有那一丛丛绚然开放的桃花,在春风里抖动着身姿。读书人拾起几片悄然落下的花瓣,睹物思人,感慨万千,留下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名句。

诗里隐含着作者多少的惆怅失望,但眼前的一朵艳丽的桃花该给他些许温暖吧。

桃树就这样默默地在鲜为人知的地方,不张扬,却无意引来无数深深的眷恋。春天,若没有桃花,肯定是寂寞的,尽管有很多花草树木在生长,很多鸟儿在鸣唱,李花雪白,柳树成荫,但有一朵桃花夭夭地点燃你的眼睛,你才感觉到春天的热烈繁华。

(选自《石家庄日报》2011年3月15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说说“桃之夭夭”的出处与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桃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次引用描绘桃花的诗句,其象征意义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桃花的诗句,试举几例,并作简要分析。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诗情画意;乐感;艺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37-04

从《诗经》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后代诗画一体,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讲究意境;还具有音乐美,多押韵,多骈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学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的上上之品,诗歌便是典范。

当代中学生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这些易于记诵的诗歌,到上中学时也积累了不少。好多学生背诵是背诵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难融会贯通,具体地说,很难将自己的诗歌积累运用到语文课堂生活中去。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契机将一些熟悉的诗歌融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艺术氛围。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背诵,还能将诗歌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

我十分喜爱古典诗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结合诗画、诗乐、诗情、诗境、诗理、诗艺、诗风等,探究如何将古典诗词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一、诗画融一体

古典诗词具有绘画美,最为典型的是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然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诗、画融一体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一课中,我播放了许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诗句来给每幅四季图片命名,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喜欢选用诗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等。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我鼓励学生,如果能将这些诗词在写景时恰当引用,将会为文章增添韵味。这些诗词同样适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文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给《春》里的春草图配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图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图配“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图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迎春图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相应的古诗词,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落日的幻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自己积累的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学生脱口而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这也为部分学生感到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诗情画意。后来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构图、线条、色彩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幅简笔画再现其诗画美,部分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画得很不错!

又如教郦道元的《三峡》,我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引入,学生立刻联想到与山水有关的诗词佳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学生都能联想起与雪有关的古诗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所谓形美以感目,面对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触景生情。

二、诗乐韵无限

古典诗词又具有音乐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时,一开始我以“烦恼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从古到今人人皆有,我们先来感受古人的烦恼”切入,诗词配乐唱。这些诗词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这些吟唱着愁情的诗词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荟萃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运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在古诗新唱中理解背诵,效果极佳。

诗词吟唱出来才更能传情,这些唱词不仅为课堂增添了许多趣味,也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让学生轻松乐学。

三、境似情共鸣

古典诗词又具有诗情诗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乡愁是漂泊游子们永恒的话题。我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从诗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设置了“抒发乡愁的诗词佳句还有哪些?”的问题,学生都积极从自己的大脑里搜索有关乡情的诗词佳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这是漂泊游子们的情感共鸣。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时,除了让学生积累与有月亮有关的诗词外,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从情感角度入手,联系此时的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被贬黄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再恰当不过了。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杜甫诗三首》中《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设置问题“存者且偷生”还能为安史之乱中悲苦的老妪带来一丝安慰,用《春望》里哪两句诗作回答最好呢?同学们都能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

古典诗词往往营造意境来抒情,其实,许多诗词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四、诗中有真理

许多诗歌也是蕴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让同学们联想与山有关的诗词。有学生联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赞许地评价:“看来你把文章的主旨用这两句诗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复’,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所以我也经常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勉学生不断读书,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醒学生珍惜时间。

诗中有真理,经得起时间和生活的考验。

五、赏诗探艺术

诗歌又是讲究艺术技巧的。

我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给学生介绍了文章的前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确“比兴”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着,我提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用“比兴”手法,请问同学们《诗经·关雎》那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大家异口同声说出了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大家已经掌握了“比兴”这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导学生回忆积累的诗词还有哪些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个别同学立即想到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随即介绍了这首诗如何“托物言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在解释题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辞世”时,给学生介绍“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双关”即一语双关,语音双关或语意双关。举例说明时,我举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立刻明白“双关”通俗来讲就是指一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语音双关又是语意双关。在学习本单元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学生朗读诗歌后便能悟出题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来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宋诗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中对“风霜”一词的理解时有个别学生立即想到了“双关”,这点非常好,我就势引导他们:这里的“风霜”即指自然界的风霜,又指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

不少文章中有“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映衬手 法,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点拨学生:“词人以乐景来写哀愁,倍增其哀,请同学们从我们已学过杜甫的诗歌中举出几例。”有同学就立即说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一来,既归纳了写作艺术技巧,又温故知新。

可见许多诗歌在写作的艺术技巧上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就会发现其妙处。

六、沐浴古诗风

在诗歌风格上,许多诗词也有相似之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画。教学中,我提问道:“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诗与这首诗的风格相近?”同学们立即想到曾经学过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平淡质朴,淡中有味。这类诗也给我们吹来了清新质朴的田园风。

在教学宋代周密的《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先联想与江涛海潮有关的诗词,有些学生说出了“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我又趁机设置问题“这些诗歌从风格上来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有答“大气豪放”的,有答“奔放豪迈”的。这些诗歌给我们吹来了豪气奔放的江河湖海风。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设置问题“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格与曹操、苏轼作品等风格相同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风格?”学生们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细腻”的。的确,他们感受到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楚雨凄风。

沐浴着古诗词不同的诗风,也就能够大致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赏析诗歌。

篇5

邱华栋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性的小说家,而我作为一个诗歌阅读者却一直多年来读他的诗。十年前我在花园村彻夜读完他的《18年诗选》。此后,他也经常自印“限量版”的诗歌册子。每次都是在参加文学会议的人群中迅速地塞给我。这多像当年的接头!而这正是诗歌的秘密,读诗带来的是朋友间的欢娱。我认为这是兄弟间的诗歌信任。记得在 2013年的春天,绍兴。江南的雨不大不小地斜落下来。在去沈园的路上,邱华栋又从怀里迅速掏出一本自己刚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诗集。一看封面,更让人期待――《情为何》。这本诗集与江南的沈园气氛如此融洽。那是一本火热而沉静的爱情诗选,那一瞬间烟雨的沈园似乎已经被邱华栋的灼灼的情诗烫伤。

转眼间,与邱华栋相识也有十几年的光景了。据他说我还是第一个给他的诗歌写评论的人,时间大约是在 2005年的 6月份。我还曾给邱华栋做过一次访谈,后来收入到 2008年他出版的诗集《光之变》中。时间的深处,唯有诗歌碎片还在暗夜里闪亮,偶尔刺痛你的中年神经。而在邱华栋的诗歌光谱背后我目睹了那些隐痛和微微抖动的暗影。在时间的淘洗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即是我们被一种主导性力量所牵引。在邱华栋的一些诗作中,约略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接受史,也即他的诗歌写作或显或隐受到了其他一些诗人和作家的影响。我很少相信有天才诗人之说。任何一个语言的书写者,他的话语资源都是存在的,只是有着大小和显隐的差异而已。如邱华栋的一些献诗,曼德尔斯塔姆、博尔赫斯、聂鲁达、布罗茨基、埃利蒂斯等。从他的诗句中能够看到北岛等“今天”派诗人的影响因子。而从他早期的作品来看尤其是长诗中的意象和结构方式又与昌耀等“西部”诗人存在更为直接的关系。还有他的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麦子”意象,这又让人联想到海子。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不管邱华栋的诗歌写作受到了何种话语资源的影响,这种影响只能是选择性的。换句话说这种资源是经过诗人的过滤和筛选的,而且经过这种淘洗和选择的过程。诗人的写作只能是作为个体在语言和生存的晦暗之途上对语言、记忆、经验的持久发掘与照亮。

1988年到 1991年间,邱华栋写下大量的诗歌作品。这无疑与诗人的个体经历有关,如离开家乡去南方求学。但这绝对不只是作者所言的是青春期的一种表述和分泌。这一阶段(1988―1992)诗人写了大量的长诗和组诗,如《皮匠之歌》、《回声》、《表情》、《葬礼》、《逃亡》、《草莓(组诗)》、《农事诗(组诗)》等。而这种表述方式(长诗、组诗)在 1992年之后的诗歌写作中几乎不存在了。随着诗人的经验和对诗歌理解的变化,在时间的冲洗中诗人一般都会逐渐用短诗来抒写自己对世界和诗歌的独特理解。因为长诗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难度要求诗人在诗歌的技艺和个人经验上要具有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显然,长诗的写作更需要特殊的契机以及诗人自身的完备。而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生存的现场中打动和冲击诗人的恰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片断和碎片。而这使诗人也不可能一直用长诗、组诗去表达。邱华栋的诗有一种少有的宁静和宽怀,而这种宁静和宽怀在他的忧郁和悲辛中获得了玻璃一般的质地――清澈、冷脆。这种特有的质地就是生活在其中折射、反光成的背景和底色。《一九九月十二日》这首诗是在现实与记忆之间的缝隙中展开的对话与磋商。全诗的氛围是相当宁静的,玻璃、水草、草莓、歌曲、九月的天空,这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但是该诗的第二节突然用回叙性的镜头叙写打破了宁静。冬天、苔藓、毒蘑菇与上文的意象群落构成了紧张关系。邱华栋的这些长诗、组诗试图在大容量的叙写中返回精神起点,而这种返回的过程是艰难的。他的 1992年之前的这些长诗和组诗蓬勃、宣泄、夸张、繁复。

如西方哲人所言,大自然是一个青铜的世界,而诗歌则是一个黄金的世界。确然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她秉承和延续了人类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体现在词语、想象、经验和技艺当中。邱华栋的诗歌从意象角度而言更多是一种自然的万有之物(鸟、植物、鹰、马、蓝蚂蚁、土地、白雪、花朵等),尤其在早期只有极少的几首诗写到了城市,如《北京,巴比伦》、《工业花园》、《高速公路》等。而比照而言邱华栋在其小说写作中城市无疑是他展开讲述的一个重要的甚至主导性的空间。而诗人的对自然万物的反复叙写和观照,正体现了诗人企图与本源进行长久对话的努力与企图。而这种对话则反复出现在诗人对故乡和本源的赞咏之中。确实诗人不能不为故乡和母亲歌唱,而母亲和故乡无疑又是生存个体不断返回起点和确证自我的方式。邱华栋的诗歌文本中有着不少的对新疆昌吉和对母亲的赞咏和记忆。这种面对时间和母体――土地、故乡、自然、生命、亲情、漂泊――的“回忆”之诗使诗人面对的不只是文字和想象的世界,不只是纸上的河流,更是一种生命个体难以放弃的独特个人体验,一种个人的精神史。《母亲》、《妈妈》、《母亲树》、《夏天的坏消息》、《大地》、《黄金麦地》、《水上的村庄》、《家园》、《感恩》、《与草为伍》、《末日和故乡》、《和一个牧羊人的谈话》等诗正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持续性努力。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最切近和最本源的,但是由于时代的突然转捩个体和土地等自然温暖之物的距离不是越来越亲近,相反倒是越来越遥远甚至遥不可及。“我,年轻的马车夫 / 高唱着玉米和马铃薯的幻想 / 从盐到水 /我赶着明亮的黑马车 /把水淋淋的卵石运进你的掌纹 /在烙铁的另一面 /我们的影象重叠,是的 /没有一根针,能够拆开 /滴血的我们的芒果和心 / 黑马车,指向石人的地方”(《芒果和明亮的黑马车》)。这些温暖的词语和意象,马车、马车夫、玉米、马铃薯、芒果让我们在工业的现场中无时不体会到乡村之物的平凡、可贵与神圣。这湿漉漉的“心”与时间的交流化为一种滴血的阵痛,让人怀念,让人伤悲。这也呈现了一种“根”性的力量,监守与追寻。正如城市里的一匹马,在雨夜追寻温暖的栖息之地。而当诗人由乡村命定般地走向了城市,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和土地的怀念就不能不显现出一种失语的尴尬和无奈,“在夜里我是一匹奔驰的马,悄然驻足 /静静地闯入了我疏远了的城市 /梦在路灯闪烁的大街上流淌 /凋落的往事在白雪中深藏”(《献诗:给昌吉》)。这种立足现场、反观过往的记忆的能力体现在邱华栋的一系列诗作中,如《对往事的突围》、《今年秋天的岁月感》、《秋天预感》、《秋天的怀念》、《挽歌》、《季节的手》、《时光》、《去年》、《夏天》、《这年夏天》、《垂下头颅,这个秋天河流和我一样深沉》、《仰望黑夜》等。时间中的生命体验和焦灼是对诗人书写行为的最具有难度的考验。时间,会使古老的话语“认识你自己”永放光辉,生命在其中抖动,尽管终究会成为灰烬或阴影。死亡成为个体存在的一个无所不在的黑色的背景,而诗人必然是向死而生。死亡的题材书写也成为邱华栋重要性的一个标志,如《我老是在夏天里构思墓志铭》、《死亡之诗》、《十个死者站起来向你说话》、《美丽的死亡》、《冥想》等。

邱华栋曾是意得志满的少年诗人,赶上了那个火热的诗歌黄金时代。他是幸运的,这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是如此。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诗学的挑战。在一个风起云涌的诗歌年代,大学生诗歌和校园诗歌以及先锋诗歌的热潮,能从写诗且坚持下来并能够获得最终认可的诗人最终也寥寥无几。而邱华栋幸运地找到了那匹鬃毛发亮的诗歌黑马。邱华栋成了懂晓各种骑术且最终找到了确定了自己诗歌方向的骑手。而对于邱华栋而言,他比之其他诗人还具有另一种写作的难度和挑战。有时候,诗歌与“知识”和“阅读”之间并非是进化论式的相互促进。当然这并不是说“知识”和“阅读”对诗人和诗歌写作没有裨益,而是说其中存在的潜在危险。自古“诗有别才”“诗有别趣”,即使诗歌与“知识”有关也必然是“特殊的知识”。邱华栋是小说家中阅读西方文学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有可能可以去掉这个“之一”?),反正其阅读量大得惊人甚至超乎想象。甚至这种阅读差不多已经与西方的文学进行时达成了同步。邱华栋的家里有三个空间:一个空间是大量的书籍,一个空间是红酒,一个空间是放置自己的诗稿和古今中外大量诗集。我能够想象深夜的时候邱华栋从外散步或约会回来,在房间里一边品着红酒一边读书一边写诗的“资产阶级高大上生活”。而大量的西方小说和文学阅读以及小说写作,对于诗歌的影响则是正负利弊多方面的。即使 90年代以来诗歌界津津乐道的“叙事性”与小说的叙事也完全是两回事。况且阅读成为惯性之后很容易导致诗歌陷入到“性情”“趣味”“抒情”“吟咏”之外的套路或桎梏中去。而我重新翻检阅读邱华栋的诗歌,我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诗人,一个具有写作难度和个性的诗人,这完全来自于他的“诗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刚才说到的他并没有坠入到“小说家诗人”的路向上去,而就是一个“诗人”在写作。这至关重要,而邱华栋深得其法。

“语言的敏感度”,邱华栋深谙此道。这是诗人成长和成熟最关键的所在。语言实际上关乎诗歌整体的和全部的纹理、肌质和构架。语言不单是技巧和修辞,而是一首诗“完成度”的核心。因为语言不仅是一个诗人的表达习惯,语言还涉及到一个诗人经验、情感、想象的视域和极限。而几十年能够在书桌上摆放这张“语言敏感度”的字条并且能够在写作中践行的诗人,是可靠的。这种可靠必然是诗学层面上的。

读邱华栋三十年来的诗歌我最强烈的一个感受或者一个问题是,“轻型”的诗与“精神体量庞大”的诗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很多专业读者和评论者那里二者很容易被指认为两个截然的阵营。但是,邱华栋则刚好通过诗歌完成了这一诗学疑问。在邱华栋这里,他的诗歌几十年来几乎不涉及庞大和宏旨的诗歌主题,也就是在惯常意义上看来是属于“轻体量”的写作――轻小、细微、日常。但是这些诗歌却在多个层次上打通和抵达了“精神体量”的庞大。这实际上也并不是简单的“以小搏大”,而是通过一个个细小的针尖一样的点阵完成了共时体一般的震动与冲击。具体到这些诗歌,我提出更为细小的几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仅是来自于邱华栋的个人写作,他平衡地非常好,而且还在于这些关键词与每个诗人甚至整体性的时作都会有着切实的参照和启示性。这些关键词如果能够调节和践行到诗歌中,诗歌将会呈现出重要性的质素。这些关键词组是“看见”与“写出”的关系,“冥想”与“现实”的关系,“抒情”与“深度”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细节”与“场域”的关系,“行走”与“根系”的关系,“纯诗”与“伦理”的关系,“体式”与“气象”的关系。这些关键词组实际上正好构成了一组组的诗学矛盾。也就是每一组内部都很容易成为写作上的矛盾和对抗关系。而只有优秀的诗人才能与予以平衡和相互打通。当然并不是说邱华栋在每一个关键词组上都能够做到没有缺陷,而是说他的写作让我们提出了这些重要问题。

篇6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古诗教学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加强朗读、背诵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对诗句的理解只了解大意即可。笔者从几个方面教学了本诗。

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是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多向联系。对要求认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其中认清字形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对字形的遗忘率高于对读音、意义的遗忘率。在默写过程中,结构混淆、笔画增减及字形相混的形错字,超过音近、义近的字二三倍。

本诗要求学认的生字有六个,即所、牧、捕、蝉、闭、立;要求会写的生字也有六个,即诗、林、童、黄、闭、立。初读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对这些字要多读几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反馈两类字字音的掌握情况。六个要求学认的字,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反复朗读,进一步意会,并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例如“所”字,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学生回答:“我家旁边有个派出所,这就是派出所的‘所’字。还有我们学校有厕所,这也是厕所的‘所’字。”这个方法不但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要学的字,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运用顺口溜识字。例如“闭”字,用“人才进了门”来记住它,大大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第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让学生掌握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例如,学习“蝉”字时,笔者提问:“谁知道这个字为什么有个虫子旁?”学生回答:“蝉是一种昆虫。”教师说:“说得好,虫子旁的字和虫有关,而右边这个‘单’字又和它的读音相像,这个字就是一个形声字。

第四,换偏旁识字。例如“捕”字,可以把提手旁换成口字旁,变成“哺”字。它们俩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再分别组词加以区别。

第五,利用同音字识字。如“立”字可以和“力”字进行比较。

六个要求会写的字,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读完课文后,集中指导学生认识笔画,识记字形,书写汉字。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了解这几个字的笔画名称、运笔方法。学生在进行书写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强调笔画顺序及如何在田字格内写得端正、匀称。同时重视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完生字后,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观察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二、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教学时要多读,至于诗句的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学生通过小声读、齐读、分组读以及男女生读等形式,体会到了“意欲捕鸣蝉”的意境,表现了夏日的情趣。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让学生陶醉在诗情画意中。接着是练习背诵,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属于瞬时记忆,要让他们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该诗的韵味,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工具学科,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关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笔者对此做出总结。

一、认真备课,进行教学设计

有备无患,在语文教学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好充分准备,则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准确领悟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师要做好教学资料的整合与梳理,做好教学导入设计,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教师要做的是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布置作业。在课前准备中,教学导入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能力较低,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儿歌、图片等进行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歌进行导入教学,但是教师还要考虑到孩子们在歌曲带动下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思想涣散、课堂纪律不好控制等,并采取有效方法如提问、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等尽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

二、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趣味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心性不稳定等特点,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兴趣,他们才能坐得住,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情景教学,并利用多样教学手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教学实现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和语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如在《珍珠鸟》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珍珠鸟影像视频或者图片,讲述珍珠鸟的形象,并结合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鸟形象描述珍珠鸟的嘴、爪、声音和动作特征,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在《枫桥夜泊》这首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朗诵,让学生首先对这首古诗的意境有大致了解,然后利用PPT展示一组与寒山寺有关的诗歌或与这首诗相关的图片,运用诗性的语言或对比分析,进行情感解析,使学生在美好的诗词意境中挥发想象、升华情感。如教师可将王世祯《雨夜题寒山寺》的诗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与张继描写寒山寺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进行对比分析,讲述二者不同的情感,讲述为什么这些文人雅士会对寒山寺的钟声情有独钟,讲述意境在古代诗词写作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低效率、高耗能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语文学习同样如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感情后,他才不会将学习当做一种负担,才能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学有所成。因此,可以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感情,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语文情感和兴趣培养,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用趣味性的语言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描述,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此外,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类似的情景,升华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文教学中,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夏天自家菜园里都有哪些蔬菜,并让他们说出各种蔬菜的形状特征。城市小学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结合跟着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的场景,说出各种蔬菜的名字,然后结合图片讲习生字,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四、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现代教学观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摈弃权威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主体,视为合作学习的伙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加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学习,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要敢于突破过去那种照本宣科、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思路,解放学生,为学生质疑、讨论、思考和总结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学习规律,积累学习经验。再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巧妙使用各种教学技巧激活课堂气氛,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钻研的好习惯。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巧妙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运用新方法求解、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中学有所成,锻炼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难度有所增加。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准确把握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好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语文情感培养,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4:24-28.

[2]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30:5-6.

篇8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男: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家长

女:各位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梦乡。

女: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

男:六月,是一支歌,一支幸福的歌

女:踏着六月的鲜花,迎着初升的朝阳,今天,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拥抱美丽的六月,庆祝属于我们的美好节日。

合:六一儿童节、端午节!

男:尽管我们只是一棵幼苗,但我们骄傲地生活在父母的怀抱。

女:尽管我们只是一颗小星星,但我们幸福地闪亮在老师的身边。

男:在这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地说一声

合: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辛勤的老师!

男:今天,老师和家长们带着节日的问候,带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来看望我们啦!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同学鼓掌)

男:我们的六一,是那么开心难忘;我们的六一,是那么激动幸福,下面有请***为我们表演节目***。请欣赏(鼓掌)。

女: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喜悦的笑脸,激动的脸庞,连小草都在欢乐的歌唱。

男:轻轻地屏住呼吸,啊,这是夏的气息,夏天来啦。请欣赏节目:《***》(鼓掌)

女:感谢***和***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节目,为了对各位同学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男: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为我们准备了特别的礼物-----现场做水果拼盘,有请家长代表

(拼盘做好后,一名主持人将水果拼盘分发给小朋友们分享)

女:谢谢爸爸、妈妈、老师们给我们带来的节日礼物和祝福

男: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

女:飘香的端午粽子和诗人屈原不朽的精神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男:每年的端午,我们中国人都会包粽子纪念诗人屈原。那同学们会包粽子吗?下面有请***的家长为我们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鼓掌)

展示完成后

男:同学们都学会了吗?别忘了端午前帮妈妈包粽子,好不好?

女:在妈妈的亲吻里,我们是幸福的

男:在爸爸的拥抱里,我们是幸福的

女: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是幸福的。

男:好想就这样,沉静在幸福中,永远也不要长大。欢迎**为我们带来的节目***。(鼓掌)

女:风的轻柔道不尽人间深深的爱,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爱的世界

男:感谢爸爸、妈妈、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我们真的长大了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踏歌起舞

男:明天我们从这里起航

女:托起梦想,让她闪亮在未来的天空。

男:踏响大地,让童心乘着春风翱(ao)翔(xiang)。

女: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格外幸福,

男:成长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朝气蓬(peng)勃(bo)。

合: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衷心感谢老师和的辛勤教育和培养! 男:幸福的时光却总是太短暂。

女:快乐的日子总是那样匆忙!

合: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六一、端午双节快乐!

下面请辅导员老师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退旗:敬礼

中队长宣布队会宣布结束。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二、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三、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篇9

关键词:儿童诗;读童诗;想童诗;创童诗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儿童诗随处可见,因此,儿童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儿童诗“以饱蕴情感的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引发孩子们丰富的联想,启迪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儿童诗教学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一、读童诗――朗朗上口皆因“韵”

1.押韵――童诗的形

儿童诗被学生所喜欢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诗歌的韵味能够朗朗上口,反复的朗读能使儿童产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如,《欢庆》一文,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读准词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果实、旗帜、鸽子、孩子、日子、生日。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同时,渗透童诗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2.节奏――童诗的魂

同样以《欢庆》一文为例,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样的分句读起来悦耳动听,有着节奏美,学生都很喜欢,渐入佳境。

3.创读――童诗的妙

儿童诗的朗读和古诗相比起来会有更多的自由,它没有格律的限制,情感起伏变化多样,所以一首儿童诗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只要学生在朗读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读,并且能够理解诗的内涵,教师就应该予以尊重和鼓励。如,“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有些学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被发现了,“七――”读出了发现金鱼时的惊喜。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对诗是有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朗读,让“创读”成为打开儿童诗言语奥秘的钥匙。

二、想童诗――意境悠远皆因“情”

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情融为一体,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一个情绪场景,让孩子们浸泡在诗歌作品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具体的形象。

1.用音乐唤起想象

拟音、朗读、乐曲的录音等多种形式都是音响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放一段与所读童诗有关的音乐,可以让学生逐渐进入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就能够更加容易建立起来了。

《欢庆》是描写祖国妈妈过生日情景的一首诗,如果在导入环节,只问类似“祖国妈妈什么时候生日”的问题便匆忙地进入了课文的朗读,那么学生在读书时,会只为读而读,并不能感受文章的气氛。如果在朗读前,首先让学生观看国庆节相关图片配以相关音乐,就能把学生带入了自己与家人欢度国庆的美好回忆中……就这样,音乐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设一道共情的桥梁。

2.用图画唤起想象

图画是将线条、色彩作为一种描绘形象的方法与手段,是能够最直接表现情感的形式。在图画中所描绘的各种情景,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儿童诗的意境。

《欢庆》一文中,“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呈现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此基础上用课件播放一系列秋天的图片,孩子们又不禁吟诵起了《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就这样,以一反三,孩子们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欢庆的节日气氛。

三、创童诗――积淀语言皆起于“仿”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校长曹爱卫老师也认为:低年级要大力加强童谣、儿歌、儿童诗的诵读,仿写童诗,能帮助学生积淀富有儿童韵律的清新语言。当儿童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时,他们能够组织出浑然天成的语言。

1.仿写童诗的基本句式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可以供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文。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诗分四节,分别选取了几种代表性事物,将四季的特征表现出来。朗朗上口的童诗让学生产生了移情体验,那一首首充满稚气、又充满灵气的小诗,透着同样浓浓的情。

2.仿写童诗的章法结构

儿童诗虽然简短,却也有自己的主要结构章法,多样化的诗歌语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诗歌中凝练的语言、递进的结构让诗歌弥漫着逗人的童趣。动词的连用、语气词的反复出现、一唱三叹的节奏,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动画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亲切和美的享受。

总之,小学生是纯洁与想象的化身,他们心中有对一切事物最单纯的看法,在他们的世界中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象,所以在讲授儿童诗时,我们要对这一片净土进行保护,让孩子们在蓝天碧水间自由地翱翔。

篇10

秋天,观花与写花,按传统诗文惯常的途径,当以为首。但如今,在城中已很难见到自然生境下的了,一般都是等时节一到,一盆盆密密地、齐齐地摆放出来,形成装饰性的色块与图形,远观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近看,却少了自然的风致,多是欧式园林的作派。傲霜之菊,在中国诗歌之树的秋花枝头最为闪亮,但那是出于一种中国物候与文化的总体格局。

如果考虑地域的差异,那么,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应以木本的芙蓉为首。成都这个地方,位于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更偏南一点。夏天,比起长江边和长江以南的城市,没那么酷热;冬天,没有北方城市那样的酷寒。同时又因为远处内陆,深在盆地,少受转向的季风影响,秋天就很绵长,秋天能一直深入侵占一些冬天的地盘。若不信,可以想想金黄的银杏落叶满地的时间。

“蓉城”得名离不开芙蓉

从时序上来说,芙蓉花差不多就是一年中最晚的花了,正所谓“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9月底,城中各处,在团团浓绿的芙蓉树上,偶尔可以看到一朵两朵零星开放,直到十月大假后,白的,粉的,红的芙蓉才真正渐次开放。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说的正是此花开放的时令。这样的观察者不止坡一个。早在此前的唐代,长居成都的女诗人薛涛就有诗句言及“芙蓉新落蜀山秋”,说芙蓉花落的时候,蜀地的秋天就算是到来了。而芙蓉花是且开且落的。这些日子,差不多每一株芙蓉树下,潮润的地上,都有十数朵,甚至数十上百朵的落花了。但在树上,每一枝头顶端,都有更多的花朵,或者盛开,或者即将盛开,还有更多的花蕾在静静等待绽放。也就是说,芙蓉的花期长,蜀地成都的秋天也一样深长。

如果不算从专门育花的地方拿出来摆放在公共场所的芙蓉,在自然生境中,芙蓉应该是成都一年中最晚开放的花了。这是在成都观赏秋花,自然要以芙蓉为首的自然物候上的理由。

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文化上的理由。成都被称为“蓉城”,已有千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蓉”,就是芙蓉花的“蓉”,木芙蓉的“蓉”。这个来历,至少好多成都人都是知道的。有个叫“龟画芙蓉”的传说,说的就是成都初建城时,地基不稳,屡建屡塌,后来出现一只神龟,在大地上匐行一周,其行迹刚好恰似一朵芙蓉的图形,人们依此筑城,“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蓉”城乃由此得名。

再一个传说为更多的“蓉城”人所接受,叫“芙蓉护城”。它说的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国后主孟昶为保护城墙,命人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每当秋天芙蓉盛开,“四十里芙蓉如锦绣”,满城生光,成都便从此名为“蓉城”。据考证,当年的城墙是土城,在雨水多的成都,土城易于崩塌,而芙蓉花树,地面的部分繁盛茂密,可以遮挡雨水直接冲刷墙土,其根系也很发达,有很好的固土作用。也许是嫌这个过于实用主义的理由不太配“蓉城”或芙蓉本身的美丽,也许是历史上确有其事,反正成都人都更为相信,孟昶之所以选择芙蓉来防护和妆点成都,是因为受到其王妃花蕊夫人的影响。这位花蕊夫人喜欢赏花观花,又时时处于“感时花溅泪”的敏感伤怀的状态之中,感伤于春花之短促易凋。后来,她在郊游时,在农家院中发现了这傲寒拒霜的芙蓉花,深得安慰,非常喜爱,孟昶为讨她欢心,才在成都遍植芙蓉。

三色芙蓉的人文记忆

芙蓉树本身也的确非常美丽。

从树形上说,如果不修剪,任其生长,可以长到十来米高。如果有足够空间,这树还不止尽情向上,其横向的分枝四逸而出,不开花时也树形饱满、优雅。在城中,大多数芙蓉花树每年修剪,不是一般的小修小剪,而是把所有分枝尽数剪切,只留一根主干。这根主干的高度,根据配景的需要,或二、三十厘米,或1~2米。但就在这主干桩头上,当年就能抽出十数条或数十条新枝,放射状萌生,到夏天,每条新枝都有一两米长了,每条新枝上都互生出阔大叶片,如伞如盖,绿荫团栾。那掌状叶片也规整好看:每一片都是3~5裂,裂片呈三角形,基部为心形,叶缘呈钝锯齿。就在这样的枝头,由那些手掌一般的叶片,捧出了一簇簇花蕾。因此,《广群芳谱》中这样描述芙蓉:“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这句话的意思,当然可以理解为,芙蓉花美,但芙蓉不仅仅只是以花为美。

今天是重阳节,又是周六,薄薄的太阳出来,我带着相机出去寻访芙蓉。

其实,芙蓉花渐次开放,已经有10多天时间了。

多树下都有了零星的落花,但枝头上着花更多,或者已然绽放,或者将要绽放,还有更多的花蕾在等待绽放。那些挣破了苞片的花蕾都是红色的,但盛开的芙蓉却是粉、白两色。查过植物书,上面说芙蓉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早晨开放者为白色,继而开放者为粉色,下午开放为红色。但盛开后为红色的,在我看过的上百株芙蓉中却未见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芙蓉花还有个“弄色芙蓉”的美称。有人在微博上告诉我,说同一朵芙蓉早上为白,继而变粉,再变为红色,一日三变,这着实超越了我观察得来的经验。或者在别处,有这样一个神秘妖娆的品种也未可知。王维有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以此看来,芙蓉花蕾为红色,开放时才发生色变,早被古人记录过了。

成都这个城市,注定与芙蓉有缘:不仅从五代起,就把芙蓉当成了“市花”,更早一点的唐代,浣花溪边有许多造纸作坊,能制出美丽而精致的笺纸,才女薛涛在这些笺纸上写她一个名伶送往迎来的诗,犹嫌不足,竟自己跑到某一个造纸作坊,亲自设计并督导,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了色彩绚丽又精致的“薛涛笺”,专门用来写她“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之类的多情诗句。这也是她为这座叫“蓉”的城市留下的一段深致的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