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原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9: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戏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建设

自图书馆学诞生以来,国内对于其用语表述就一直在变化,直至当前,信息资源建设这项工作的概念依旧混乱,有的部门称其为文献资源建设,有的单位称其为馆藏建设,也有行业界称其为信息资源建设。这种混乱状况的存在,不仅会导致人们思维观念的分歧,同时也不利于专业术语的规范,更不利于学科理论的研究,从而影响行业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文献资源建设的历史发展

文献资源建设理论诞生于80年代,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袭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内对于文献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大,面对日新月异的图书出版市场,我国的藏书建设已远远落后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当各界在意识到文献资料的重要战略资源意义之后,国内便迅速诞生了文献资源以及文献资料建设这一历史性的概念。可以说,文献资料建设是藏书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突出文献收藏的这一概念的同时,也树立了资源特色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90年代我国正式联入因特网,面对着海量的电子信息,全球资源共享这一突破性理念得以实现,而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即由单一的物理馆藏转变为物理馆藏+虚拟馆藏。所谓虚拟馆藏,它不仅包括海量的电子图书出版物、各种学术刊物、政府及商业界的数据库以及海内外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由此可见,虚拟馆藏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各类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开发建立虚拟馆藏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时代赋予它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并没有涵盖这一方面的内容,它所强调的依旧是充分占有文献资源,而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则是重点强调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意识,因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局限性愈发明显,由于涵盖不了当前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内容,对于丰富和发展其的呼声愈发强烈。

二、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诞生

在90年代中期,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我国的学者就陆续提出要将文献资源建设深化为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观点,不少理论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张久珍就在《论信息资源建设》一书中揭示了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局限性,并着重讲解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现实意义。其实早在图书馆界提出用文献资源建设概念取代藏书建设概念之时,情报学界就已经开始着手于信息资源建设等一类问题,而随着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互联网的引进,我国的信息机构就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是不同于图书馆界的概念,情报学界对于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也就是数据库的建设,而不是图书馆界的文献资源建设。1997年4月28日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了《国家科委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中强调,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由此可见,情报学界和图书馆界对于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图书馆界与情报学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同定义是可以加以整合的。

三、信息资源建设的学术定义

要想研究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必须弄懂信息资源的定义,但如何给信息资源进行定义,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我们综合国内外的各种理论观点,将其归纳整理为四大类型:

(一)宽泛型

这一类学者的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包括了信息、技术、设备、人才等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

(二)狭窄型

这一类学者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文献资源或者数据库。

(三)折中型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信息资源建设既有广义又有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即宽泛型的定义,而狭义的含义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处理后整理有序的大量有用信息的整合。

(四)信息本体型

此类学者观点认为,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人类开发和组织的信息的大综合。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各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但信息本体型的定义是最为合适的,经过综合整理,我们可以认为,信息资源就是经过人类的采集、开发以及组织后的各种有用媒介信息的有机结合,即信息资源建设既包括文献资源,同时也包括电子信息资源。

四、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

研究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人类对各种无序的媒介信息的有机整合、开发、组织的活动,而所得的成果就是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的建设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相比于文献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活动要宽泛与复杂的多,因而,只有将文献资源建设同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有机结合,才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要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信息资源建设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建设是包含关系,信息资源建设在第一层,其次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最后则是图书馆藏建设,但是,这三者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每一层都是不可分割的。

图书馆学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有机理论的综合学术,因而它必须是不断完善、丰富与发展的。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到现在的“信息资源建设”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转变,我们界内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研究人类信息传播领域的变化,为更好的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而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 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环境; 艺术; 人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5-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着全能的人才,学校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担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传输知识,塑造灵魂成为其主要教育目标,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乃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物质条件。为此,学校应努力优化、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建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发挥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力,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校园文化成为德育教育的强大手段,成为真正个性的源泉。”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教育功能在于环境育人,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它作为文化的缩影,在学校有多种表现形态,具体包括自然景观的重置和人文景观的创设,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其中操场、国旗、图书挂、宣传橱窗、名人塑像、名人碑文等是最有力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景观以其直接形象的表现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客观上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具有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为此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的美化、净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充实和完善,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环境,使物质文明内化为精神文明。

一、巧设自然情境,塑造学生良好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综合体现。较高的智能和良好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智能是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个性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个性总是同人的思想倾向、人生态度、道德面貌、智力活动乃至身体状况紧密相连的。良好的个性能使人勇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尽量发挥体能的潜力。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性格陶冶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恰恰能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创造高尚的精神环境和美好的物质环境,使个性在校园文化情镜中得到充分培养。

一个学校自然环境的再造,必须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充分体现整体美化效果和教育功能。比如校园周边挺拔的雪松,围绕教学区、生活区富有寓意的三贤树、春夏秋冬四景、青翠雅意的竹林、起伏有致的假山叠石、古色古香的雕塑亭廊、涟漪清冷的鱼池以及嫩绿的草坪,精巧而别致,各组景观遥相呼应,一副优美的画面构成了美的氛围、美的气势、美的环境,或漫步赏景、或临池观鱼、或面景写生,如置身园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为其美的韵致所深深吸引。高雅的物质环境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爱护美、鉴赏美、追求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并激起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美好品德。

一个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心态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有声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二、创设人文景观,陶冶学生美的品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属于人们意识的深层结构。一个人懂得了道德的善意,未必能产生有利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时,每一方面都不容忽视。只有当这些基本心理成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动机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定的联系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的形成。而校园文化的感召性、形象性、愉悦性和主体能动性恰恰是这种“联系”的纽带。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实施积极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校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人性化的富有文化意蕴的人文四景,使校园的物质文化景观独具风采,将教育的目的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刚入校门,玲珑剔透、造型奇巧的“心灵明镜”映入眼帘,镜上三面分别以“校分、学风、教风”昭示着“人文、发展”的办学理念,形式简约,“正气浩然”,激励人心;与之对应的一尊“日晷”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步入走廊,两边以镜饰墙,意在让人以此为镜,外整仪表、内振精神;两镜上方铭以“学忌浅、才忌满、言忌浮、行欲方、智欲圆、心欲细”供师生自勉,含警策之意;与之连为一体、贯通南北教学楼的名人名言碑廊,更以浓郁的文化意蕴引人入胜,漫步长廊满目雄浑,有步入书法胜景,让人感动于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碑文的内涵则以国事之关切、处世之哲言、为人之道理、思辨之精神让人精神为之升华,社稷、人生跃然心头,让人铭记前贤,不忘进取。

篇3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发展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和谐发展的精髓。医院文化作为凝聚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活化剂,责无旁贷地成为丰富医院品牌内涵的源泉。在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医院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关系到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可以说,医院文化是未来医院管理的主流,培育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此,就如何进行医院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

1.1医院文化的定义广义上的医院文化,是指具有医院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上的医院文化则是特指医院的精神文化、文化建设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医院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征的群体意识,是全体医务人员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具体说,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指导,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为宗旨,以敬业、精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主线的行业文化[1]。

1.2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医院文化是由医院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包括医院的发展目标、规章制度、设施环境、文体场所等;行为文化包括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行为规范、技术服务操作等;观念文化包括医院精神、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等。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各个医院大致相通的东西,是共性的。而最能体现医院个性的就是观念文化,医院发展层次和生存能力的不同,主要就是观念文化的不同[2]。

1.3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营造现代医院文化,以适应时代变革的步伐,已逐步得到广大医院管理者的共识。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展现了职工的精神风貌。因此,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医院文化可以扩大医院的辐射面:医院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份,必然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和交往,优秀的医院文化能以其良好的医德、医技、医风和服务获得众多病人的信赖,在联系与交往中必然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医院文化能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优秀医院文化是医院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医院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优秀医院文化能培育医德医风,可促使医务人员在卫生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建立、利益关系调整等变动中,正确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能巩固和发展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优秀医院文化在医院整个实践活动中界定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激励医务人员自觉地按照医院总体水平、统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医务人员的创业、敬业精神,为促进人类健康、解除病人痛苦勤奋工作。

2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

医院文化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是由医院领导者倡导、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全院内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医院文化建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即恪守医院管理之道、塑造医院形象、培育医院精神。

2.1恪守经营管理之道

医院管理之道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医院不仅要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宗旨、目标和发展战略,而且要依靠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医院的根本宗旨所在。对于医院发展来说,设备、资金、技术、人才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讲究医院管理之道,即有正确的办院理念做指导,也就是说医院的功能已不再是单一的对个体的治病救人,而应是保障人民群众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2培育医院精神

培育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医院精神包括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医院应当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职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职工在医院统一目标下的自我管理,从而形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医院精神表现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对每个人具有规范、约束和引导的作用。许多医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医院精神,如北京协和医院提出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北京同仁医院提出了“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医院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对医院职工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职工对医院精神所包含的价值观具有“认同感”,对实现发展目标有“使命感”,在这样医院中工作有“自豪感”,对医院集体具有“归宿感”,从而使职工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与医院的整体目标趋于一致,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医院发展。

2.3塑造医院形象

塑造医院形象是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医院形象是医院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医疗技术和在病人心目中所处地位和声誉的总体印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和外在反映。良好的医院形象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重视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应积极利用舆论工具,将良好的医院形象“推销”和推荐,使医院成为内外一致的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院。

3医院文化建设的原则

3.1以人为本

医院文化的精髓是医院精神。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特定的医院精神,它反映了医院职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是医院领导和职工集体认同的群体意识,而人是医院精神的载体,要培养医院精神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人是医院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他们既是医院文化的体现者,又是医院形象的塑造者,所以医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形象[3]。从生产力各要素分析,人是最活跃、最具变化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在医院的人、财、物诸多因素中,人是首要因素。培育、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医院管理工作者搞好医院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是一个医院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医院里,技术需要人去发挥,效益要靠人去创造,职工的积极性一旦发挥出来,就能体现在对病人服务的高质量上,形成管理思想以职工为中心,优质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良性循环。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医院管理者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政策上向临床一线倾斜。其次在情感上,医院工会要给职工家庭般的温暖,帮职工们购买各种保险;在员工生日婚庆送去一份祝福等等。

使医院职工都逐步将医院当成一个大家庭,当成一个技术与精神大熔炉,当成自己可以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地方。

3.2培育群体价值观

培育群体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医院文化的要求更需要重视群体行为的培育,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群体行为又是以共同信守的价值观为基础。在培养群体价值观念中,重点是培养自尊自强、争创一流的医院精神,这种医院精神是医务人员在长期医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医院群体共同的心理和价值取向,是医院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医院的主导动力源。为使医院精神经久不衰地发扬光大,就需要运用目标激励。实践证明,全力以赴培养职工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对提高医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医院内形成凝聚力和推动力能收到明显效果[4]。

3.3恪守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守则及管理目标。制度文化是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是医院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医院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最好检验。而制度文化重在制度的建立与落实,重在奖惩结合、奖惩分明、奖惩及时。而后的问题是落实,以及如何使全体员工能自觉遵守,由约束执行变为自觉执行,这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常抓不懈,坚持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克服做“好人”、少得罪人和“下不为例”的思想,就定能大见成效。

4医院文化建设的措施

4.1医院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

院长是一个医院的领导者,也是主心骨,这种主心骨会激发全体员工的干劲和斗志,院长的形象、风貌、气质、性格对医院文化个性特征的构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院的领导者应该从思想认识到领导行为上,真正理解和掌握医院文化的含义和作用,自觉地研究医院文化建设的路子,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医院的文化。

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院领导的智慧和才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有效地通过医院文化建设,调动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医院各项工作中去,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4.2持久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养成良好的医院行为文化

医院文化建设与医德医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必须要加强和改进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医务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身改革,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鼓励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掌握更全面的医学新知识和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医疗实践的适应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要求医护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用真情去营造医患关系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医院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包括全体员工的礼节礼貌、言行举止、穿着装束、精神面貌、风度气质等,良好的员工形象对确保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中赢得优势,对医院的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员工形象可以使患者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产生信赖。而倡导医院行为文化,也必须从规章制度入手,要全面细致地加以规定,并严格与奖惩挂钩,例如与宾馆联系,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加以培训,还可以邀请外事部门的有关人员来院就礼节礼貌、仪表仪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授课。与之相配套的还必须确立全体员工的服务理念。并制订出各种便民利民、优质服务的措施,如招募社会上年轻女士加以培训,统一着装,在门诊大厅组建温馨服务站,负责全程陪同老、弱、残、幼、伤患者。

4.3要深挖医院自身特点,发展医院特质文化

首先,要注重对医院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在医院内部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造成一种强烈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使广大职工对医院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其次,要注重领导的垂范作用。医院高层管理者是医院文化的倡导者,其行为应当充分体现医院文化的内涵,所以各级管理者要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去带动广大职工建设医院文化。再次,要注重典型启迪。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事例启迪广大职工,使他们确信医院文化的存在,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及态度。同时,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判断一个医院的医院文化是否先进,关键就要看医院是不是在培养医院职工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是否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的医院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

4.4凝练医院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医院建筑布局、外观色调、环境绿地景观、内饰风格、公共设施的陈设、病房诊室的设备功能等,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医院的需求由从服务态度、医疗技术扩展到对医院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已成趋势,要求医院设施如宾馆、绿化景观如园林、方便程度如家庭、公共设备设施现代化。建筑外形是竖起来了,且从内在质量、功能和美学角度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上海外滩的建筑为什么百余年不被淘汰,这完全是厚实的文化底蕴在作支撑,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做到既宽敞明亮又不显空旷、功能与美观相结合、色调和谐高雅、陈设考究精致、点缀美观得当、厕所结构文明,给人多一点温馨感、方便感、艺术感和人性化。

4.5打造医院的公众形象

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医院决战在市场,市场胜负看营销,看全院各科的市场营销理念。科室靠优秀的专家、优良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向社会“推销”自己,打造名医工程,专科工程,中心工程,树立形象和品牌。医院形象是指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员工素质、医疗设备、管理风格、建筑设计、内外环境等在社会公众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的总体形象。医院形象是医院文化的表现形式,医院文化是医院形象的内在基础。医院形象要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宣传手段予以弘扬和提倡,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医院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并以此去凝聚思想、规范行为,使医院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医院经常性地与新闻媒体和广大患者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了解社会公众对医院整体形象的评价和印象,也可以通过询问、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医院形象评估是根据形象调研的有关资料,对医院形象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进而确定医院形象设计的目标和思路,为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服务,进而达到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医院形象的塑造也可以通过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和网络等,扩大医院知名度,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医疗质量是医院服务流程的核心要素,也是树立医院形象的主要支柱,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和地位。因此必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医院形象塑造好,必须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医院有了众多的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人才,医院的医疗、科研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员工是医院形象塑造之本,要认识到医院员工的素质本身是不一致的,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综合、全方位的任务要自始至终地贯彻到学习、教育、业务活动中,从而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医院是职工工作的地方,是患者就诊的场所,更要注意环境的美化优美,温馨的环境、整洁干净的病房、合理科学的布局、雄伟壮观的建筑,甚至医务人员的衣着都会给病人带来美的享受。一个医院的院容院貌代表了其自身的气质、风格、特点,所以必须努力营造。

在改革发展的今天,被赋予新的活力与内涵的医院文化,在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医院品位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进程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医院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品位的反映,更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必然追求。因此,必须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不仅面临着医疗技术、服务、人才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面临着整体形象的竞争,谁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形象,谁就能赢得公众的好感和信任,谁就能占领和开拓医疗市场,而医院品牌的打造、整体形象的美化塑造还需要通过医院文化来实现,需要全院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坚持不懈地倾力投入。

参考文献

[1]谭惠.医院文化建设的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9-21.

[2]马树林.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01-102.

篇4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

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苏亚欣,毛玉如,赵敬德.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9.

[5]克劳斯·鲍斯曼.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蕴含[J].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比较法研究,2004(4):151-157.

篇5

本文作者:潘晓飞周宁工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从近年来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艰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须认识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天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还十分有限,推动天长历史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已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规模不大,影响力不足目前,天长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形成大的项目,甚至部分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因此影响力不够,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经济效益相对有限。尽管千年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相关宣传,加之景点分散零乱、数量不多,尤其是缺乏大型综合性景区,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无法做到长时间吸引游客,同时也限制了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饮食文化方面,鸡头米和京彩松花皮蛋销路虽好,但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生产加工,生产能力十分有限;进贡甘露饼近年来重视力度不足,始终无法走出天长。民间工艺品,长期以来,销售没能形成规模,很难吸引高档次的消费群体。红色革命文化,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规模尚需扩大。(二)缺乏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相关产业文化内涵欠缺当前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主要停留在文物古迹、饮食文化、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的开发和建设上,缺乏对地方风俗、娱乐活动、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展现天长特色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就开发旅游业而言,人文景观目前依然停留在对文物遗迹的修复和重建上,而对于它们的文化底蕴开发却没有得到重视,对于游客而言只能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饮食文化产品的相关历史文化内涵也未做足,例如有关进贡甘露饼和“唐殿春”白酒的传说和原始工艺都有待于进一步做出开发。天官画、天寿玉雕等民间工艺以及抗大精神同样缺乏充分展示。(三)部分传统文化工艺在传承中没能培养出接班人才,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作为天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不容忽视。但由于这些传统工艺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无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的只是将它们作为业余爱好,既没有专门成立有关组织或机构来培养专业人才,传承艺术技艺和经验,更没有涌现出知名艺人,因而这些传统工艺目前处境艰难。

针对上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已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应当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天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天长市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加大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规模,以精品工程和天长特色扩大影响力继续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引进相关投资,开发出集“孝文化”、“状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旅游观光项目,并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风景区,打造天长旅游业精品工程,带动天长旅游业上档次上规模,吸引更多游客。饮食文化方面可以通过兴建大型工厂,扩大鸡头米和京彩松花皮蛋生产能力,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产品做大做强,争创国内知名品牌,同时还可适量开发当地秦栏卤鹅、铜城雪片糕等地方特产。对于天官画、长兴锣鼓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应当抓好机遇,适时借助商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这必将成为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亮点。(二)进一步挖掘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加紧对新项目的开发开发新旅游景观,在不断深化天长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当注重历史文化艺人在天长留下的文化遗迹,比如宣鼎写下的晚清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夜雨秋灯录》,曾受到鲁迅先生的赞誉,可以对宣鼎和《夜雨秋灯录》故事深入挖掘。另外,高邮湖、界牌鹭鸟生态园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给天长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观光资源,都有很大开发价值,不但能够提升天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也有利于拓宽游客来源渠道。特色饮食文化方面,继续立足于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在恢复传统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进贡甘露饼和“唐殿春”白酒相关的故事传说的宣传,丰富饮食产品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在强化发展红色旅游业的同时,也有必要将抗大精神沿袭下去,炳辉中学在立足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更应负担起传承抗大精神的重要使命,为天长历史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三)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开发和管理,推动民间艺术与旅游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针对民间传统艺术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从业人数较少,以及传承的过程中没能培养出接班人等现状,需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通过成立研究会、艺术团和培训基地等方式来培养专业人员和优秀人才,促进艺人队伍发展壮大。尤其在对天长天官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拯救时,应当在保留天官画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凤阳凤画等优秀传统技艺,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改造,绘制出更多精美的天官画作品,而对于天寿玉雕也可以考虑开发出与旅游业相关的旅游商品,从而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另外,在旅游观光景区设立专门表演场所,经常举办民间歌舞表演,充分展示长兴锣鼓、打对子、走旱船等民间活动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可以弘扬天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还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做到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等相关经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四)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天长历史文化产业竞争力天长自设县级市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用地、居民住房也就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而急剧增加。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修编,经济开发区的快速扩张,为天长市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但是由于在城市西进南扩的过程中忽略了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旧城区的疏解作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群、传统商业街等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被拆毁,[5]甚至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当地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建设的观念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5]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不断提升天长历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天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篇6

1.1两区广播室位置选址

校园广播室位置在选址,首先,应重点考虑其位置应尽可能在校园的中心,这样利于布线,方便到达校园各区域位置,并节约布线成本。其次,考虑近运动场,方便学生集合或大型活动时易观察现场的适时状况,控制播音节奏,同时要考虑主要活动区与广播室的距离,应在无线话筒传输有效范围内,一般在150米内较为适合。最后,就是室内空间布局,有条件的情况下广播设备区与现场播音以及节目活动区隔开,并有良好隔音,总面积应在20-50平方。

1.2设计的总体方案及原理

根据上述功能说明,两区主要设备配置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自动音乐打铃系统有主次之分。总体方案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原理说明:当南区作为主播时:从图1看出,南区各路音源送入调音台,经调音台控制后送入南区6分区1、2号功放,经功率放大和线路传输,送给各分区广播音柱实现南区校园播音。同时从功放的音频输出口取出一路音频信号经光端机调制输出,传到北区经光端解调器还原成音频,经北区调音台,再经北区6分区3号功放和线路传输,送到各分区音柱实现北区与南区广播同步播音。当北区作为主播时:反之已然,原理同上。两区自动音乐打铃统一:从图1可以看出,即南区定时控制器输出电源启动和触发控制指令,受控电源接到指令后启动功放和调音台供电,触发指令开启音乐铃声播放器输出音乐铃声,经南区功放输出到各分区广播,实现音乐打铃。与此同时音乐打铃信号,经南区功放的音频输出端口送光调制器,经光纤传输到北区,经北区光解调器还原音频送入调音台,再送入功放输出到北区各分区广播,实现北区同步音乐响铃。实现南北区铃声统一。

2校园广播系统的调试及使用

广播系统的调试是保障整个系统正常工作不可缺的步骤。调试的一般步骤:(1)调试前详细阅读各设备使用说明书,掌握设备功能旋钮、按键、端口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2)通电前要仔细核查系统连接是否正确,确认无误。(3)将末级功放音量旋钮调至最小,其它设备音量旋钮暂调至中间位置。

(4)依次开启受控电源前级音源设备调音台光端机功放。并观察各设备开启时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关闭电源。关闭与开启顺序则相反。

(5)调试可按照音频信号的流程从“入到出”,或“出到入”依次进行。

3结语

篇7

【关键词】医院;信息网络建设;计算机;应用

每个人都有去医院的经历,在医院中排队挂号,领号去对应的科室找对应的医生,然后医生开了药方去收费处缴费,医生看到了收费单签字给一张发票然后患者去药房拿药。这些部门设置不在同一个地方,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经常因为无法实现对接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医院开展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医院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分析

首先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系统的帮助。在过去,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分散的,挂号部门只管挂号,药房部门只管拿药。所以不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少,设置的地点也各不一,所以经常会出现患者的家属在各个楼层之间奔波。看病时间长,手续繁多,而且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寻找各个地方的时候,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对于医院的服务非常不满。其次是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不流通,比如说医生想要给患者开中成药,是默认药房有这一种药的,然而可能等到患者去楼下拿药的时候,发现没有这一种药了,需要患者明天或者后天再来一趟。患者上楼询问医生是否需要换一种常见的药效相同的药时,也不敢保证此类型的药物药房有没有库存。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无缝对接的网络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很多患者的问题。

二、医院信息网络建设要点分析

医院想要建立一个信息网络系统,是需要根据医院的地理位置,以及实际的情况来构造一个合理的构建。简单的来说就是计算机系统是整个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系统决定着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和资源共享性。而医院的业务软件主要是由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以及五大业务平台组成,着五大业务平台分别是医疗业务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知识协作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以及管理业务决策和支持平台。利用技术实现平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其次是分清主次,在整个信息网络系统中,医疗业务平台是整个信息网络的核心,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则采集各个平台的信息,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桥梁,以此形成一个全面集成的内部网络平台。利用这个全面集成的内部平台,可以实现对医院各个独立部门的集成管理,比如说管理员给予医护人员登录与资源共享的权限,就可以查看各个部门的基本消息,这样就可以使得这个系统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解决问题,面对客户投诉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反应到具体的医护人员身上去。再次是在信息网络系统技术构建上,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这几个部分。以医疗业务平台为例,各个科室以应用系统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采集,通过计算机的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实现整个医院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对于患者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医疗业务管理平台,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而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转,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可靠性。

三、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1、计算机系统整体运行的可靠性。首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将医院信息系统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第一步信息初始化,做好最开始的基础工作,宁愿花多的时间去做好核对信息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出现低级的问题。第二步是用户权限,计算机系统应该设置严格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用户的登录信息,以及浏览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在系统日志中,并且建立数据库安全备份机制,保证数据安全。其次技术方面,采用冗余技术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也就是说选择用增大备用链路的条数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后是定期系统检查维修,医护人在在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操作不当的行为损害了计算机数据的集成,或者是出现数据信息错误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可靠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医疗诊断。远程医疗诊断是借助信息网络系统来实现异地诊断,很多医院因为患者过多所以很少有时间去做远程诊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病痛是无法利用远程诊断判断出是什么病。但是不得不说远程医疗诊断是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3、计算机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可以将多种财务报表生成系统,便于查询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成本核算,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远程诊断的技术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医疗服务中,通过计算机为医院提供的便利也会促使医院的很多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相信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一定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服务,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

作者:陈朝华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

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

如今,学校的体育设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提高了利用效率,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人们对于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缺乏认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校为社会提供体育资源的积极性。所以,应该在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贯彻,通常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局面,社会成员可以共同使用一些事物,并且形成伙伴关系。资源共享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的良性的互动局面,而且资源拥有者和资源享用者之间不会彼此损害对方的利益。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有一些错误的资源使用观念制约着其实施,仅仅采用行政的手段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很多机制尚不明确,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使学校对这些体育设施的管理难度在增大,而且体育设施的使用成本在上升,所以,在双方共享的过程中,很多问题还不能达成共识,导致了学校体育资源共享不能彻底的实施。在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后,学校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并且给学校增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在进行经济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经济效率来鞭策,并且分析各项政策的实效性,但是,在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分析的过程中,既不能仅仅采用产出最大化的理论,也不能单纯地采用效用最大化来描述,应该站在社会经济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资源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时应该通过对资源属性的分析,通过经济制度的制定,确保资源共享。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不仅仅属于学校内部,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产品也分成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的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不会产生任何的竞争性,并且不会产生严重的排他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几乎没有物品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求,很多物品仅仅没有呈现出竞争性特征。如果一种物品在消费的过程中,既形成了竞争性,同时又含有排他性的特征,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所以,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资源共享机制是通过制度加以完善,从而使使用者、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三者的关系得以协调,从而可以进行有效的运行。学校体育设施不仅仅对学校内部开放,也应该对社会开放,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其涉及到政府、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的人群,所以,在资源配置和协作等方面要形成一致,通过多方的监督和评鉴,才能完善服务管理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所以,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实现共享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才能实现各方的利益,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秩序,实现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社会经济效率的最佳化。1)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在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该确定相应的原则,确保产权明确,并且应该使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利都得到保障,完善资源的共享方式,实现资源的公益性特征,但是也不能损害资源提供者的利益,所以,也要实现盈利性共享机制。在资源整合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产权问题,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权威性,政府部门应该为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进行有偿的共享,实现市场化的配置。在资源整合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产权制度,使产权更加的民股阿,通过运用国家的法律,完善产权主体,使资源的归属问题更加的明确。而且在资源实现共享的过程中,其共享的方式应该直角灵活,完善利益的分享制度。与此同时,应该确保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均衡,在盈利性的基础上实现公益性,实现资源的整合,使国家、军民和学校的利益都能实现。2)建立成本补偿机制。在建立成本补偿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实现成本的科学核算,实现循环成本和收益的结合。通过成本补偿机制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人们对资源的使用,防止人们在使用这些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存在错误的思想,认为学校的资源可以无限制的使用,导致他们只是享受资源,而不愿意支付相关的成本。政府和社会要按照社会经济的规律,不断的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开放性,从而实现相应的补偿。成本的补偿机制主要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折旧和损耗的核算,通过对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年限的分析,从而可以通过核算的方式,及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在进行新的设施建设中,可以获得资金的补充。通过制定设施建设和维护,可以得到一定的设施维护的费用,按照学校体育设施折旧的方式,可以将其分配到教育经费的投入计划中,在经济发展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学校的主体更加的明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实现共享成本的补偿,完善补偿的途径,共享的成本主要是由设备的使用费用、管理费用等,这些经济补偿可以通过财政的方式呈现,通过对学校设施的损耗程度的差异,从而进行相应的补偿,管理人员的待遇也应该有所提升。3)建立税收减免与利益的激励机制。在税收的减免和利益的激励中,应该遵循合理化的原则,实现共享和共赢的原则,在实现税收减免和利益激励中,可以大量的吸纳社会资金,从而对财政投入的不足进行补充,使人们健身的条件得以改进。在税收减免和机理机制的制定中,主要包括完善企业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资助,这样才能实现各类设施面向社会,通过慈善和募捐的方式,促进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通过个人资助政策的设置,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的建设。通过完善企业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开放,鼓励社会上的各个组织和企业等都能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出一份力。4)建立安全保障的应急机制。通过相关的应急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学校各项设备的有序使用,确保人们的人身安全,通过科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

五、结语

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资源的共享并不是无偿的,也不能通过政策的约束实现,所以,应该建立合理的制度,对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加以权衡。所以,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要通过法律的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

作者:段宝斌 单位:九江学院八里湖校区管理办公室

篇9

武夷山北麓,有这么一块土地:四面群山环抱,东西小河穿绕。土地平旷肥沃,哺育着乡野村夫小民。这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龙湖中学依山而建,紧邻凤头洲旁。

蜿蜒曲折的龙湖河呀,护拥着一片安宁和祥!我们是生活在洲上的小草,自由自在、平凡逍遥。我们虽然普通,但不甘平凡,捧掬一口家乡水,几多情愫,几多浅唱!

这就是我们学社发源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远航起锚的港口,更是我们文学少年放飞梦想的土壤。

“凤洲草”,我们文学少年心中之草,心中之“宝”!

我们这些社员们虽然在农村,但我们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并不比城里逊色多少!

你看:农家娃子家务多,砍柴、放牛、生炉火;挑水、浇菜、摘瓜果。农家娃子乐时多,拔竹笋秋逮蝈;夏摸泥鳅冬篝火,拨开草丛见蚂蚁,为妈洗脚感慨多。还有呀,河中嬉戏摸石螺,敲打板栗唱山歌……

少年不知愁,人生也快活!

下面撷取的四滴文学“露珠”,都是出自这些山野娃子稚嫩之手,虽文疏意浅,却也真切之作,请品读――

趣说童年事

曹文琪

童年的故事几天也说不完!有的让人捧腹;有的让人辛酸;也有的让人深思……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蚂蚁搬家”了。当暴雨来临时,我们常常看见蚂蚁一大群一大群地往高处搬家,蚂蚁真可算是“天气预报专家”了!

小小蚂蚁无皮又无骨、渺小轻盈,却能拖动比它大许多的食物,是当之无愧的“大力士”!使得我对蚂蚁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分。

有一天早上,我在自家庭院中玩耍,隐隐约约看见嫩绿草叶底下,有些蚂蚁来回爬动,我急忙喊住妹妹,一起来观察这些小生命。

我们透过刚刚拔节抽绿的小草缝隙,找到了蚂蚁的洞。这里简直就是一幅“百忙图”。最引人注目的是右边的八只蚂蚁,只见它们将一只死去的蜻蜓往洞口拖去,我灵机一动,用手轻轻地按住蜻蜓,八只蚂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拖不动蜻蜓,有一只蚂蚁赶忙转回“府”中搬“救兵”,马上,那只蚂蚁带来了上百只蚂蚁一起来扛食物。见这么多蚂蚁来了,四、五岁的小妹妹高兴得手舞足蹈,拍着手叫着:“好玩,好玩!……”我赶忙用眼睛瞪着她,急急地小声说:“别吵,别吵,别让蚂蚁王听见了,不然,就没戏看了!”我越玩越高兴,小脑瓜一溜转,想出了个“阴谋诡计”――用水泼向蜻蜓,让它们四处逃窜。可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又开始成群结队地来搬运食物了。

时隔六、七年了,现在想想,对蚂蚁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小小的蚂蚁竟和人类一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牺牲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可贵的是它们能亲密团结、同心协力。从蚂蚁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指导老师:梁应强)

第一次真好

尧池

今年母亲节,老师突发奇想,给我们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给妈妈洗一次脚。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炸开了锅:干咳声、大笑声连成一片,有的同学还故作呕吐状……

晚饭过后,我正在为洗脚的事犹豫不决,当我看到妈妈下班后疲惫地躺在沙发上的样子时,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我端来一大盆热水,小声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给您洗洗脚。”妈妈被我突如其来的话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笑着说:“芳芳,今天太阳打从西边出来了!”我连忙解释说:“您工作这么劳累,女儿想给您洗洗脚也是天经地义的嘛!”经我再三恳求,妈妈终于答应了。

我先让妈妈把脚放在热水里泡一会儿,然后用手给妈妈搓起脚来。摸着妈妈长满老茧的脚,我不禁思绪万千:妈妈作为龙湖器材厂的一名员工,天天做木凳椅,还要帮器材厂的老板搬木料,几十斤重的木板搬上搬下,每天像赶生活!十几年来解放鞋都磨破了四、五双,真是太辛苦了!今天,我从妈妈的双脚,感受到了妈妈的辛劳和伟大,也忽地明白了老师的用心。摸着妈妈长满老茧的双脚,我有点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擎着眼泪,低着头,小声地问妈妈:“小时候,您也这样为我洗脚吗?”“是啊!你小时候可调皮了,小脚丫一放进水里就扑腾,常常溅得妈妈一身水。”这时,妈妈回转神来,问:“芳芳,今天你怎么想起帮妈妈洗脚来?”我把头一扬:“保密!”

看着妈妈洗得干干净净的脚,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

第一次给妈妈洗脚的感觉真好!

(指导老师:梁应强)

读春

万宇坤

牵过一瓣花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蕾

蓬勃着

渴望温暖的阳光

揽住一片叶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纹

伸展着

热浪在血管中流淌

扶正一株苗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骨节

挣扎着

去拥抱蓝天

(指导老师:梁应强)

一起玩,才快乐

罗 丽

给,永远比拿快乐!

小时候,我十分霸道,总以为我就是老大,谁都得听我的,没有人敢惹我,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你们的玩具必须先给我玩才行。

就因为这,我一见到那些小朋友拿出新玩具,我就会上前抢来玩,而每次都是玩腻了以后才还给他。或许这时你会问,你的家长不管你吗?管,当然管,可他们的话,我耳边风,吹过去就算了,他们的批评,我早听惯了,也就不当回事了。

孩子,你怎么这样啊!必须得改掉这坏习惯。这不,后果马上应验了!

我们这的小朋友一见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全都不跟我玩了。最开始我认为,他们不跟我玩,我还不稀罕和他们玩,你们以后还会找我玩呢!第一个星期,我呆在家里和洋娃娃、积木打交道,可是这些“朋友”一个都不会吱声,不会和我做游戏,我渐渐体会到没有朋友、孤独的滋味。

我天天到门口等着伙伴叫我,可是连一个伙伴的人影都没有看到。

我在想,我错了吗?我问爸爸,爸爸说:“你不应该抢他们的东西。”

该怎么办才好?我问妈妈,妈妈说:“你应该带上你的玩具和他们一起玩!你不是老大!”

是吗,真的是这样吗?

夜里,我睡不着觉,趴在窗子上想那两句话到底是不是对的,如果明天早上我按照爸爸妈妈的话去做,他们真的会和我一起玩吗?

第二天一大早,我拉着妈妈的手,怀里揣着我的玩具,一路上磨磨蹭蹭地想着待会儿该怎么说。

到了广场花园,看到许多朋友在玩,我把玩具放在地上,刚要张口,但却说不出任何话来,小脸蛋上辣辣的,不知过了多久,“我……我们一起……一起玩吧!”一句话慢腾腾地爬出了我的嘴巴。他们先是一愣,“好!”几声清脆的童声,他们竟全都一口答应了。

那一天,我们玩得很开心。

我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老大!

篇10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