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片段范文

时间:2023-04-02 02: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天的片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秋天的片段

篇1

本学期本人主要指导学生用片段作文来装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时写的小片段来装扮大作文,使大作文变得靓丽起来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装扮作文

1.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题记或后记,简洁淡雅

如,有个学生在写《我生命中的芳香》时,用了平时仿写的对比句“淡淡的芳香,浓浓的爱。”来作题记。又如,有学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来作题记。

用对比句、比喻句来做题记,显得简洁淡雅。这样的优雅句子能随手拈来,如果不是平时常作仿写小练笔,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使文章有诗意,也有深意

如,有个学生在《飘进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冬天过了,春天开出了簇簇桃花,满林都是桃花香;春天过了,夏天送来了朵朵荷花,满池溢满荷花香;夏天过了,秋天捧出了丛丛,满院飘着香;秋天过了,冬天绽放支支梅花,满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犹如一朵花,散发奇异的芳香,为生命带来芬芳,向心中飘进一股芳香。

该作文的结尾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为有绵绵的毛衣香,振奋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纸香……飘入我心中,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这个学生很聪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仿写句子,这样既点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诗意。

3.用仿写修辞的句子在文章中间做每个小片段的引言,使结构清晰;也可做每个片段的结语,主题更深刻

如,在写题为《怎么能忘却,那未了情》时,有学生就是用三个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做正文中的三个片段的引言,又用三个肯定式的排比句来做三个小片段的结语。

片段一:怎么能忘却,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亲多细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对我的爱(结语)

片段二:怎么能忘却,那一把遮阳伞?(引言)

……

母亲多执着,顶着烈日为我送伞(结语)

片段三:怎么能忘却,那一个牵挂?(引言)

……

母亲多伟大,为我受伤也毫无怨言(结语)

如此的引言和结语不是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吗?而且用三个排比句来做结语,也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了。

二、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装扮作文,使文章衬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来做题记或后记、做文章开头或结尾

如,有学生在《暗香弥散》中开头为:“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总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随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会在空气中弥散,缠绵……”这样的开头既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2.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间作为每个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学生在写《让我走远看着你》中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时,在写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开头:(1)清晨,熹微的阳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无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向大地,像是要烧毁一切东西……(3)夜晚,星星缀满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详,那么柔和……

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眼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时,也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环境描写的片段,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篇2

一、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

观察,是学生通过视觉直接观看事物,并获得知识、加深理解的主要途径。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推动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鲁迅曾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如此,写作时才会构思灵敏,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细节特点,然后整合多种叙述方式,运用语言片段呈现出来。

以描述性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为例,具体指导如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一个具体的描述对象,认真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表象。其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细致观察,并运用相关的修饰语强化表象,使事物特点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如人物描写,要留心观察所选人物,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如形态、容貌、神情、风度、服饰等,然后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再现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以下是某位学生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作文:我的妈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尽管脸上已出现几条浅浅的皱纹,但她仍然很漂亮。中等的个子,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披散在肩头,大大的眼睛很有几分神采。妈妈特爱笑,一笑起来就露出一口洁白可爱的牙齿,显得特别精神。通过这样的作文片段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作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想象联想,丰富形象意象

想象,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写作离不开想象联想,学生富有想象力,敢于想象联想,才能打破思维常规,创造出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作文。反之,则作文形式千人一面,内容苍白无力、空洞乏味。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片段作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创造出丰富的形象意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给出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修饰完善或组合情节,进行片段描写。如笔者给出“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样一个句子,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句子,展开联想或想象,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片段。经过思考、想象,于是形成这样一个片段: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演播大厅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想象联想,既充实了表达内容,丰富了形象意象,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结合课文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拓展省略情节,或续写故事结局。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空白,这些空白意犹未尽、余味无穷,给学生极大的拓展想象空间。因此,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空白处,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放飞想象,大胆联想,对省略的情节进行拓展,或对作品的结局进行续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的结局,弥补这一空白。这样,既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注重仿写,做到学以致用

仿写是写作训练不可或缺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片段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从课文、所见到的美文中精选仿写范文,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主题等方面思考,进行多样化的片段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篇3

关键词 片段训练 初中生 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69-02

所谓“片段作文”,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片段作文训练”。三年来,武鸣县初中学校在作文训练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指导初中生进行规范化的作文练笔――片段作文训练,从而提高了全县初中生的作文能力。那么,如何通过片段作文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

一、积累素材,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素材不仅是片段作文也是大作文的必经之路。农村学生在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往往深感头疼,究其原因都是缺乏作文素材的缘故。课文其实是片段作文训练的最好积累素材,它蕴含美词、美句,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共鸣。教师若能抓住课堂上语文阅读中群情激昂处、有疑质疑处、意犹未尽处等,精心设计情境,就能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再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片段作文的兴趣不断增厚,自己感觉作文时有东西可写了、会写了。

二、多方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素质

片段作文训练法是一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学生的写作难点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难度较低,更易于找出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适当的鼓励、赞扬,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一)仿写练习,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

吕淑湘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片段作文训练中首先应鼓励同学们接受模仿、学会模仿、善于模仿,从而开阔自己的写作思维。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赞赏和肯定,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让学生模仿其修辞手法,再写几句赞美春的句子。有一位不善于写作的学生,竟能写出“春天就像一位魔术师,手中挥动着指挥棒,顿时,整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姿!”这样的好句来。当时教师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肯定了这位学生,其他同学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此后这位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慢慢就提高了。

(二)想象续写,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

续写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初中语文教材有些课文是散发性的,意犹未尽。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稍加引导,学生便兴趣十足,不吐不快,这时候便可引导学生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例如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可以这样设计片段作文训练:英子在经历了爸爸病重直至去世的家庭变故之后,变得懂事了,她镇定从容地上医院去。你和英子年纪相仿,你是不是也渐渐成长起来了呢?你有了哪些懂事的表现呢?请通过一件事写出你懂事的表现。学生的灵感就来了,这次片段训练的效果超出了预期。

(三)适当扩写,理解与练笔结合的最佳方式

扩写是指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扩写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扩展能力,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学过某篇古文以后,把其中某个局部扩展成几个段落,还可以对某一首古诗中的个别语句进行扩写。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要求学生扩写“长勺之战”这一过程,重点刻画曹刿的形象,注重心理、语言的描写,想象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的壮阔场面等;在教学《三峡》时,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第三段话进行扩写,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写与翻译的区别,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写得具体生动,文采优美。

三、聚段成篇,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前面已经说到,片段作文是为了降低学生作文难度而化整为零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写好大作文。片段作文写好了,学生写作 “无话可说”现象渐渐杜绝了,那么如何聚段成篇形成精彩的大作文呢?我们可以在片段训练的时候有意识地为单元大作文服务。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作文训练题目是《我爱我家》,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如何表达出对家的“爱”,还是有点模糊的。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课文设计“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三个片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家庭为基础进行描写。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到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落笔成文。再如布置《秋》的作文,中等及以下学生普遍觉得比较抽象,可让学生模仿《春》这一课文,自由描写秋天的“风”“雨”“花”“草”“阳光”“树林”“山岗”“田野”等片断,然后组合成篇,学生的作文有了素材和思路。因此,可以说写好了片段作文,写大作文时就能思如泉涌,提笔成章。

四、作文创新,彰显学生个性魅力

农村初中生特别是壮族学生作文底子薄,通过片段的仿写训练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提高作文能力。但是根据课题组成员出版的《多元素养作文》仿写的作文,多少会受到例文的内容、结构、章法的限制,假如学生一味去模仿,按某一固定的写作模式去照搬,那就永远跳不出例文的路子套式。所以,为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特色、有风格的作文来,在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鼓励学生在内容、立意、结构、技巧上力求创新。同时要创设各种情境和机遇,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写作,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学生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篇4

一、品味用词的精准

抓住关键词,用“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调一调”等方法品读、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妙。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让词语充满画面感,让教学更具张力。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第2自然段,重点品味“烧”这个词:“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老师指导:“烧”可以换成什么词?把这些词放进原句,对比诵读,看看哪个更好?好在哪里?通过与“飘”“飞”“红”“铺”“移”等词反复比较,大家觉得还是“烧”用得最好,因为它凸显了范围之大、速度之快、气势之恢宏、色彩之艳丽、变化之动感。一个“烧”字,表达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文学经典就是如此,一个字,不多,也不少,不可替代。这就是炼字的功夫,语言的魅力。

二、解析构词的精当

解析《火烧云》第3自然段,品味不同方式构词的精当: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解密表示颜色词语的构词方式及表达效果

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个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再给词语分分类,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结果,细心的学生有了如下发现:

“红彤彤”“金灿灿”等词语的构词方式是ABB式,能使颜色显得鲜艳、明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词的构词方式是ABAC式,能使颜色更加丰富多彩;“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的构词方式是“水果+颜色”式,让人不仅感到色彩新鲜,还有熟悉而具体的美感。

(二)仿照不同的构词方式写出表示颜色词语

实践证明:模仿是语言学习之初的有效路径之一。基于上述认识,老师引导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学生的表现实在令人欣慰,如下仿写不同形式的词语展示出他们良好的学习效果:

构词方式:ABB――黄澄澄、绿油油、红艳艳、白皑皑、黑乎乎……

构词方式:ABAC――半蓝半紫、半红半黄、半绿半灰……

构词方式:水果+颜色――橙黄、苹果红、橘子红、葡萄紫……

(三)把仿写的词语替换原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差异的辨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我们让学生把仿写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表示颜色的词,教师读引句,学生读替换描写色彩的词语,进一步感受发现这三类不同构词方式的词语所描述的颜色分别具有鲜艳、多彩、新鲜的特点,对照原文反观自己仿写得好与不足,并加以修改和优化。

(四)运用表示颜色词语仿写句子

正如书法的练习遵循先“入格”后“破格”的规律,活用句子表情达意也可以从仿写起步。在上述循序渐进的训练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和“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写句子,描绘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还很快”的情境。

三、赏析句式的精妙

所有的修辞手法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为了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引导学生聚焦语言表达的范式,赏析句式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贴切、生动、传神。

例如:指导赏析《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第2、3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鏊。

师:瞧,秋天的大门刚被打开,秋雨姑娘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施展魔法,她把五彩缤纷的颜料,都送给了谁呢?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它把金黄色给了田野,把橙红色给了果树。

生:它还把很多很多颜色给了仙子。

师:你们回答得真好!瞧,银杏树叶好像什么呢?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银杏树叶好像小扇子,作者把一片片银杏叶比作了一把把小扇子。

师:秋风吹,秋雨下,树叶摇曳,好像扇子“扇哪扇哪”,太美了!仿佛还有“沙沙沙”声,好动听啊!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边配动作边读,有个男生还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朗读)

师:枫叶呢?作者又把它当作什么来写呢?

生:作者把枫叶当作邮票。

师: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开始观察图,并且展开想象。在课件的帮助下,发现了邮票和枫叶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四周都有齿边)

生:我发现了邮票和枫叶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四周都有齿边。

生:我还发现了邮票和枫叶都有传达消息的功能。

师:你们真聪明,太会发现了!“枫叶”“飘啊飘啊”,我们该用什么语速来读呢?

生: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风托着叶片慢慢飘落。(一个男孩子连手都没有来得及举,直接站起来就配着手部的动作大声回应)

师:原来你眼前有画面啊!这是读书的好办法,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能将文字读成一幅幅画。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想象画面,眼前呈现出画面感,多美的享受呀!

……

师:作者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把枫叶比作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生:这样写,非常吸引人。读起来美极了!

生: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扇子似的银杏叶、邮票似的枫叶翩翩飞舞,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一下子就把银杏叶和枫叶写活了。

生:这个句子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写得很生动很美丽。

师:是呀,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方法,就能让语言表达如此生动、美丽,如此贴切、传神。同学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这样的方法,你们写出的内容,一定也会很吸引人的!下面我们就学着这样的语言范式,来美美地说说。(课件出示秋天的葡萄、苹果、梨、柿子、桔子、樱桃、香蕉等图片)

师: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八幅图,用上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来说一说吧!

(不少孩子已经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但也有个别孩子仍努力地观察着图,还有的孩子正等待着听别的学生怎样说)

师:(预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魔方”,以帮助想象力稍微欠缺的孩子)请已经想好的同学随时准备帮助还没有想好的同学,请还没想好的同学仔细看着课件,小魔方也会帮助你的。(随机点击任意图片,每一图片下面会很快闪过一张与上面图片形状相对应的小提示。例如“一个个红苹果”,点击一下,闪过下图的“一张张孩子的笑脸”;“一个个黄澄澄的雪梨”,点击一下,闪过下图的“一顶顶滑雪帽”……)

这时,刚才还没想好或者拿不定主意、等待别人回答的孩子,眼里顿时闪烁出智慧、自信的光芒。已经思考好了的孩子,受到小魔方的启发,仍在不断地修改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精准度。同学们个个兴味盎然,妙语连珠。

对于兼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语言范式,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体会其曼妙之处,破解其表达之密码,活学活用,想象合理,表达生动。整节课学生不仅“乐学”,而且还“善学”,轻松愉悦地习得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快捷高效地获取语言发展的能力点。学生很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

四、揣摩描写的精彩

揣摩、感悟、解密“围绕主线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以致用,迁移无痕。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聚焦“两指”

围绕主线“手有所指乃是心有念”,面对“两个指头”和“两次指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透过“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和“越发指得紧了”,去品味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感悟严监生的内心世界。

(二)紧扣“三摇头”

感受“动作+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鲜活形象。

策略一,导问:

面对这两个指头,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用“ ”画出有关句子;

面对这些猜测,严监生又有怎样的反应?请用“ ”画出有关句子。

策略二,交流:

大侄子:“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奶妈:“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策略三,对比:

如果把原文改为如下描写,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摇了摇头。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又摇了摇头。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还是摇了摇头。

策略四,批注与交流:

对比阅读,原文多了哪些描?请用重点符号作标注,细细品味关键词,并在旁边写批注。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一e: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动作描写)。

二e: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神态描写),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动作描写),越发指的紧了(动作描写)。

(交流:透过细致入微的神态+动作描写,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非常着急)

三e: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动作描写),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动作描写)。

(分享:透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失望绝望)

作者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传神地描述了严监生临死前面对诸亲六眷的猜测所作出的反应(两指+三摇头;动作+神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充分展示出作者吴敬梓“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

(三)落实“小练笔”

拓展链接读名著,学以致用巧练笔。“小练笔”形式多样,如:精彩片段,仿一仿;紧扣“略写”,扩一扩;抓住“留白”,补一补;合理想象,续一续。

呈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

请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在第⑤自然段中补充几句细节描写,写一写吝啬鬼葛朗台见到镀金十字架、银镶圣水壶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

篇5

一、课文空白,补一补

许多文章情节跳跃,留下了一些思维的空白,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想象练笔,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体验与感受。

1 抓关键词,补白理解。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一个空白,而引导学生填充这个空白则可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我围绕“震惊”设计了一个补白的理解性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2 借助图画,插入旁白。许多课文都配有精彩的插图,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感,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对于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没有具体描写。但课文的插图却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又如在学习《田园诗情》第二段,我们都会被文中对牛群的描写所吸引,不过课文没有做细致的描写,文章旁边的插图上牛群姿态万千。在辽阔的草原上……于是我让学生就这幅插图想象草原上牛羊的活动,并学习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片段写生动。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相间的奶牛。有的小牛犊在妈妈身旁打滚,好像在向妈妈撒娇;有几只牛儿正相约到河边散步,还不时地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远处有一个奶牛家庭,神气地站在草原上,正准备拍个合家欢呢;近处,一只小牛犊趴在地上,抬头仰望蓝天,仿佛在说:“蓝天就是再美,也比不上我们的草原美……”

二、精彩篇章,仿一仿

1 提供结构,仿写诗歌。现行教材中的诗歌,大多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俗话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师选择一些简单可操作的诗歌,教给学生诗歌的结构,让学生运用原文中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进行仿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以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如《秋天》这首诗选取了秋季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在作者的笔下,秋天的果实像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嚷着冷了,一会儿高兴地笑了。两个“嚷”字让我们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群唧唧喳喳的小孩子,作者这段拟人化的描写,确实把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表达了出来。于是我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写另外一个季节。提示学生选取那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模仿诗歌的写法写一两段话。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也写出了精彩纷呈的小诗:“迎春嚷着春天来了,要披黄纱;桃花嚷着春天来了,要着红裳。草儿露出小脑袋乐了,忘掉了一个冬天的烦闷;树叶张着小脸儿舒展了,一切的梦想都在绿色里实现……”这时候的练笔就是模仿写诗,而各种修辞手法、句式都在这样的模仿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有利于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

2 提供方法,仿写片段。“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中的片断有:总起分述段,分述总结段,空间方位明显的,或是细节描写形象的……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如《庐山的云雾》第二、第三段都是总分结构,学完后,我让学生仿写其中的一段,有一个学生写到:“蓝天上的白云真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眼前的白云。刚刚还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凶猛无比的巨龙在天空中翻腾。明明是一匹在奔驰的北方烈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只凶恶的老鹰在空中盘旋……”另一个学生写到:“学校的喷泉真是千姿百态。那直冲云天的水柱,像一条小白龙冲向天空:那不停翻转的圆球形的喷泉,像哪吒脚下的风火轮,又像一个个巨大的珍珠球一路向前滚去;喷泉往四周散开,像一朵朵盛开的水莲花……”

三、读文有感,想一想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之后的一种表达。当学生有了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如《》课后设计这样的一道写话题目: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抒写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想。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在本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安排这样一项练笔:由《天鹅的故事》想到的。可由老天鹅的勇敢、顽强去想,也可由群鹅破冰成功的集体的力量大去想……这个练笔内容的设计,就是由于考虑到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解读了文本。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感悟到老天鹅的那种勇敢顽强求生存的伟大生命力;有的学生感悟到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同伴,它具有不惜献身也要为他人谋生存的奉献精神;还有的学生感悟到整群天鹅的那种团结一致、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精神;甚至还有的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文章运用一系列的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描写一个场面的写法,等等。

四、转变人称,写一写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篇6

一、抓价值取向的偏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价值导向,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偏差或失误的时候,有必要予以纠正。

例如,一堂《听歌随想》的习作指导课上,有位同学感情充沛地谈到:“听到《射雕英雄传》的插曲,朴实、憨厚、真诚、善良的形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那样。可是,我的舅舅就像郭靖那样朴实,却被厂里第一个下岗了,噢,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呀!”

而此时,学生的反应则是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这时,授课教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的确,这位同学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从现实角度讲,这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也不符合主流社会舆论认可的价值……”面对学生价值取向的不恰当与不积极这一错误资源,这位教师及时反思,指出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的不良现象,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二、抓朗读训练不足点,树立读书的自信心

“书声琅琅,感情丰富,流畅自如,富有感染力”是语文课堂上朗读的最高境界。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缺乏对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独自进行训练。平常的课堂朗读,他们要么是听众,要么齐读时是小和尚念经――滥竽充数。久而久之,他们朗读时表现出的则是胆怯紧张,磕磕巴巴。基于朗读训练中学生的这些不足点,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读书的自信心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师:咱们班谁读书最好?

(大家推荐了一位女生,读了一段,读得很好。)

师:咱们班谁读书有困难,你来读一读?

(大家推荐了一位男生,这位男生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于是教师带着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段话,读了四遍后,男生读书得很好。)

师:这位男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这样大胆、刻苦地读下去,能超过那位女生吗?

众生:(激动地点头)能!

在这里,授课教师捕捉到男生读书结结巴巴的差错资源后,静下心来,给予大量的时间纠错。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信任与帮助,也树立起了读书的自信:经过努力,我也能读好书。

三、抓思维训练的矛盾处,加强探究的积极性

新课程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思维习惯等原因,学生容易形成从众思维和定势思维,在学习中产生错误的认识,阻碍探究的进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思维的矛盾处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拓宽思维领域、积极进行探究。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给“一( )水”填量词时,学生们只填了“杯、桶、碗”等词。随后教师又机智地引导学生填出了如下异彩纷呈的量词:(1)谁能说说质地比较坚硬的容器?(学生说出了桶、锅、缸)(2)还有没有质地比较软的容器?(学生说出了包、袋、瓶)(3)有无不用容器而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说出了滴、沟、湖、江、河)(4)能否与重量、体积有关?(学生说出了克、千克、吨、升)正是在一对一错的矛盾争议处,教师的睿智与才略让学生柳暗花明,并驾起思维之舟,在探究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四、抓习作训练的问题点,加强评改的实效性

习作教学训练中,老师经常感到“如何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是学生实际操作中的难点。面对学生在习作课堂上展示出的差错,教师要主动参与,引领学生在创作后尝试评改,在评改中亲自感受“遣词造句、锤炼修改、有序连接、首尾呼应,推敲调色”的操作过程,学会作文生动、准确、具体的写作要领。

《找秋天》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描写秋天的景色,一个学生完成了如下片段:

我从美丽的中找到了秋天,秋风一吹,开了,白的像雪、黄的像金、粉的像霞,开在花园、公园里。秋风又一吹,花香吹来,舒服极了。

授课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片段描写中用词欠准确,描写不具体等问题后,引导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参与评改。那位学生在同伴帮助下对原片断做了如下修改:

我从美丽的中找到了秋天。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一阵凉风吹来,醒了,露出了灿烂的笑脸。白的如雪、黄的似金、粉的像霞……一朵朵、一簇簇,开在公园、开在田野、开在庭院……仔细瞧那花瓣,像纤细的丝带,总是围着一个中心向四周展开;远远望去,如同少女蓬松的秀发。又一阵凉风吹来,一股花香扑鼻而入,沁人心脾。噢,我找到了,秋天在盛开的中,它展示着一种成熟。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小练笔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112-02

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其实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而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一、空白补充处练笔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二、文本拓展处练笔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如结尾续写,在《巨人的花园》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巨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会怎么做,孩子们会和他一起怎样玩耍?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展开想象,当堂练笔。或情节扩展,在讲《动手做做看》一文,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什么?他怎样想的?

三、插图解说处练笔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如《燕子专列》一文插图上画的是小女孩救燕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女孩救燕子的过程,这种练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说,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这样,“说”为“写”铺设平台,降低了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如学习三年级《燕子》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光彩夺目”,让学生看图读文圈画:哪些景物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课文写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构成了多彩的春天;你们觉得多彩的春天仅这些事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于是,教师顺势让他们说一说春天里还有哪些事物和不同的色彩,再指导写一写,以不同角度来理解春天的含义。

四、中心突练笔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搭石》一文中,直奔中心,找出描写搭石的句子。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情感喷发处练笔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一位农村教师给学生这样提示:我平时也看见过你们打架的样子,想一想,打过架的同学,是怎么打的,当时怎么想的;围观的同学,又是怎样的。能不能把你们当时的所思所想,像这个片段描写的一样,通过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说出来,再选其中一点写一写。在学生心理完全不设防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了。学生所写的片段精彩极了。以往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文章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所以学生写的作文,都会先被戴上思想内容健康的帽子。因此,虽然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却不敢大胆地进行表达,以致写作素材单调,缺乏新意。教师敢于指导学生挖掘平淡的生活素材,用平实、自然的笔调进行练笔,是我们写作教学中所应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六、文章的经典、精彩处练笔

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篇8

一、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

1.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说明要想有丰富的学识,就必须多读书。书读得多,见得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当中就会积累很多书中的内容,当然也会学习书中许多写作的方法,积累许多书中有用的词语与精彩的语句。相反书读得少,在学生心中就没有多少写作材料,写作文时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学生自己从阅读书籍中所吸取知识的效果,远远高于教师通过每周两节作文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其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2.多读书的另外一个含义是:读书一定要细,要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学生在看书时,只有多读几遍,才会弄清楚其中的真正含义,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真理,而这些真理也正是学生自己写作文时所应表现的思想内涵。

3.读书就应多背多记。书如果只读不背不记,那么读书也就把不会有任何效果,纯粹属于浪费时间。生活当中许多知识就是通过背诵记忆下来的,背不下来,就无法进行应用,更谈不上创作了。

4.读书应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一定要读好书,不读不健康的坏书,并且要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把其中有用的部分写下来,然后在闲暇时间进行温习记忆。这样就提高了读书的实际效率,日积月累,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作文素质,等到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文如泉涌,滔滔不绝。

二、模仿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刚学作文,面对作文题目,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写上三言两语后,便感到“理屈词穷”,因此,患上了“作文恐惧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从模仿范起。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刚开始是不会说话的,但是随着模仿父母语言的增多,他的语言也越来越多,到后期简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了。再看许多书画名家,都是从模仿名人先贤的作品开始的,经过长时间的模仿、练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师在选择范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从内容、题材、阅读能力、思想内涵等方面考虑,选择具有代表意义并且适合学生训练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先读熟,再模仿,以使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模仿起来就更容易一些,有利于提高学习写作文的信心。

三、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可以形式多样,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不枯燥乏味。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写看图作文,有了直觉上的“看”,就首先感觉有内容可写,不自觉当中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写片段,包括语言描写片段、外貌描写片段、心理描写片段、景物描写片段等。片段的练习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学生要想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就必然会提前搜集材料,并积极进行语言准备,这样无形当中,就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注意采取集体作文指导与个别作文指导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要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相结合,课上训练与课下训练相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就会取得作文教学的进步。

四、积极开展课外作文活动,引起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

每当教师要求写作文的时候,许多学生就拿出作文书,大抄特抄,其实根本就不是写作文,而是抄作文。为了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教师可以领着学生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亲自去观察、去体会。春天来临,教师让他们注意观察春天的云,春天的树,春天的小草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材料。秋天到了,可以让他们观察地里的庄稼,劳动的人民,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冬天到了,教师可以让他们去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冰天雪地的寒冷。学生对生活有了真实感受,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为了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优秀作文展。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在黑板上或作文小天地上进行展览,既吸引了其他的学生,被选上的学生也会为自己的作文被刊登而感到自豪,进而增强了继续写作的动力。

2.开展作文比赛。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作文比赛,从其中选拔3到5名优秀同学,并且颁发一定的奖品,用以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发表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中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自尊心又很强,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在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豪感。

五、提倡作文精修细改,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大家,都不厌其烦地要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直至满意为止,学生的作文更应该如此。俗语讲:“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必须通过示范,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并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修改、交换修改、小组修改、集中修改,在修改时严格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学生一旦养成了作文反复修改的好习惯,作文水平的稳步提高就有了保证。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相互渗透勤记多练

纵观五花八门的各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阅读教学精彩纷呈,而习作教学却寥寥无几。习作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这习作的半壁江山如今却让教师头痛,让学生害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倘若能理清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关系,找准契合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信语文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教中学,学后教,摸索出了一些较可行的做法。

一、以课文为阵地,打响第一枪

杜甫曾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或文质兼美,或思想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方面给人以美的熏陶的范文,这些范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建立在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指导课内外阅读时,可以借助文段中的教学重点、精彩片段描写来迁移指导习作。当教学《槐乡的孩子》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槐乡孩子勤劳、以苦为乐的品质后,阅读教学任务貌似完成,实则不然。此时,在文本中,教师可以抓住描写天气热的语句,“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启发学生说说天热的情景,由课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有话说,如:“六月,天太热了,孩子们拼命地往河里钻。”“天真热啊,我漫步在人行道的树阴下,一辆汽车从我身边驶过,一股热浪迎面扑来。”此时,教师要牢牢把握契机,由一个点拓展到另一种情形――天冷。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喷薄欲出,学生说的不是假大空的话,少了矫揉造作和生搬硬套,也便积累了习作材料。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也能懂得学会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就能在习作中道出真感受,写出真感情。

又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抓住《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完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仿照课文写句子。有的学生写白云,有的学生写松柏,有的学生写稻谷……可见,学生对典型的句式进行仿写,不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举一反三的练笔中,学生的习作语言同样也得到了锤炼。

自古以来,人们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把握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主阵地,渗透习作指导,让阅读与习作手牵手,走得稳一些。

二、授予习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让学生懂得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还应当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学会模仿,继而创作属于自己的习作。

在日常学习中,习作技巧对学生而言,恰似空中楼阁。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感知与掌握又如身处云雾中,十分茫然。此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结合课文点拨习作技巧,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习作技巧。如教学《荷花》一文时,作者叶圣陶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详细描绘了一池荷花开放的不同状态,在阅读教学中,似乎那一池荷花犹如活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处,教师若能搭设平台,让学生来畅谈阅读感受,这些荷花是如何展现自己的身姿的?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相信学生定能畅所欲言,再更进一步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出荷花的姿态,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你平时见到的花朵还有哪些姿态呢?在不断的点拨,不断的拓展阅读思考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作者抓住荷叶荷花的颜色、姿势等展现了荷叶荷花的美,是对事物的细节描写、静态描写。教学至此,学生既明白了课文内容,又习得写作技巧,在思维中,对动态、静态、细节等等描写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便有了理性的归纳认知,不再犹如身处空中楼阁,高处不胜寒了。

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教学,使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双轨并行,授予习作技巧是同样重要的。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记多练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做文章。通过读书明白道理、积累知识,通过作文抒发感情、表达愿望。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习得习作技巧,最终还得体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因此,勤记多练是实现阅读和习作教学齐步走的关键。

首先,要学会作笔记,勤于做笔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点拨文本的精华后,应当要求学生将精华部分记下来,能将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找出来,以帮助整体理解记忆,从而迁移仿写。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时,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了父母的爱这一文本主题后,让学生提笔写一写:母爱是什么?学生有的写到:母爱是天冷时送来的一件棉衣。有的写到:母爱是雨天撑起的一把伞。在课堂上,学生道出了对父母之爱的真实感受,领悟到了父母的爱,此时,我接着引导,那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呢?学生讲得头头是道:下班时,给父母递上一双拖鞋;让父母回到家后吃上热乎乎的饭,我要学做饭……抓住学生最真切的感受,我让学生当堂写了小练笔,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而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时,学生对于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这一习作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学生在习作中能否灵活运用呢?这时,我利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两篇课文,引导学生留心留心段落首句和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围绕一句话写一个场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雨下得真大。让学生动笔书写。有的学生写到:“闪电在天边跳着舞,雷声大作,“轰,轰!”把睡梦中的孩子给吓哭了。”有的学生抓住街道上的行人,写到:“大街上的行人急急忙忙往家里赶。街边的小贩一边收拾着自己的货物,一边不时抬头望着天,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 通过勤做笔记,实践练笔,学生实践着学习到的习作技巧,实现了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教学的齐步走。 学生学习知识,听了不一定记住,记住了不一定懂了,唯有扎扎实实地在运用了,他才真正地掌握了。在教学中,身为教师,我们要明确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于每个主题单元后稀少珍贵的一两节习作指导课。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机渗透,适度点拨归纳,在生活实践中练笔,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更能使习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们应当让阅读和习作手牵手,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1]王铭. 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11)

[2] 韦志成著.作文教学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篇10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第三次,在借鉴前面两次不足的基础上,()我上课直奔主题,将课堂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读赏析,悟读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写法运用,由课上到课外,练笔交流训练。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纵观三次教学,我夫每次都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畅的基础上,我圈定了描写母爱伟大的几个段落,要他们反复诵读。先进入母亲角色,体会对残疾儿子的浓浓爱意;再转入儿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亲后的深深忏悔。最后,我选定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力求读出人物的语调、感情,并结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和“谁付出的更多、却得到的更少”三个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我感觉是学生体会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于害羞、不善于在师生面前说这类“肉麻”的话等原因,都缄口不语,若有所思。所以,我让学生写成妈妈关爱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尽情地表达,学生都有较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