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3-25 19: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篇1

,我心中的世园会,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给孔子的一封小一句名言我的启示一没

夕阳的半个脸蛋已经没入地平线,黄昏夹着习习凉风飘然而至。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一没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的美好家园,感恩父母,感恩老

篇2

当我因考试失误而气时馁,面对那鲜红的“x”,听着同学们的冷嘲热讽,看着父母失望的眼光,我哭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猛然间,我头脑中闪过了那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猛然醒悟:哪个人没有失败?摔倒了,再爬起来!于是,我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将泪水化着汗水,勤奋学习,不懂就问,终于在又一次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啊!名言,我感谢你!

当我努力去干一件事而屡遭失败时,我气极败坏,将自己关进了小房间里,不住地哭泣,我恨自己,恨自己不争气,恨自己不成才,甚至恨父母怎么生个这么笨的我。忽然,一盏明灯在我心头点亮——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茅塞顿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于是我擦干眼泪,又继续干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成功了!啊!名言,我感谢你!

当我因工作不细致使班级荣誉受到损害时,我羞愧万分,恨不得一头钻进地缝中。悔恨的泪水无声地在我的脸庞上流淌,我的心也在哭泣,我辜负了老师对我的期望。此时,“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轻轻扣开我心灵的大门,我豁然开朗:做错了怕什么?及时改正就行了呗!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后来,我还被评为优秀队干。啊!名言,我感谢你!

这位好伙伴已陪伴我走过了六个春夏秋冬,帮我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激流险滩。如今,我把它工整地抄下来,贴在书桌前。它将成为我人生旅程中一座不灭的灯塔,永远指引着我劈波斩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篇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少年时期不好好学习,等到老了在学就迟了。我的邻居就是这样。

他和我一起上学,上到了初中时他就辍学了,他一直在他的爸爸妈妈家。而我上完了初中,又上高中、大学……有一天,他的爸爸妈妈就跟他说:“你一直在家也不是个办法,等到我跟你妈妈老了怎么办。”于是他就出去找了一个工厂干活,那里很苦。干了没多久他就辞职了。于是,他就很想学习,但是已经晚了。他就跟那些小混混混在了一起。他们经常去一些商店买了警察的衣服,他们就在107国道上拦截货车。一辆货车被拦下了后,他们就说:“你的车超载了,后面超长了。”然后那个司机就交了钱。还有一个车也是一样,但是司机说:“没有呀。”他们就把司机身上的2万块钱和手机拿走了,他们又怕司机报警就把司机给杀了扔到了山上,然后把他的车开走。最后,当地的村民上山捡树枝发现了,就报了警。警察10多天就把他们抓住了,他们就坐了牢。

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我的邻居一样。

六年级:沈春阳

篇4

园丁们每次修剪葡萄藤时,总会剪去离根太远的藤和叶,有时还人为的少浇水。按常理,失去了水分的葡萄本会显出萎靡不振的样子。但是,葡萄却恰好相反,翠绿的藤和叶下,一嘟嘟翡翠在风中荡秋千。见此情景,我不禁想到一句名言——越不容易得到,才显得越珍贵。忘记了这是出自哪里的。如今开来,这句话到充满了哲理。是啊,我们每天生活在幸福中,但我们都不知道珍惜幸福。可是,如果有一个从小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孤儿和我们享受同样的待遇。那么,他肯定会比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因为他曾经渴求过这种生活,但却没有得到。所以他一旦得到幸福,必定比我们更加珍惜。

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动物园有两头河马,喂养它们的是一个老饲养员。有一天,来了一个新饲养员和他一起养河马,他们就分别照看一头河马,新饲养员给河马喂营养充足的饲料和水果,并一天喂好几次。而老饲养员只喂河马窝头,但是还等到河马饿了才给几个。但是老饲养员的河马却比新饲养员的壮……我想,这也是“越不容易得到,才显得越珍贵”的一个例子吧。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句名言——失去了才觉得更加可贵。我们现在每天享受着父母的关怀,但正因为得到关怀太容易了,所以每个人都不把父母的关怀当作最好的礼物,反而一味的索取。我们从没想过,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父母都不在了。我们又该去向谁索取呢?又该怎么索取父爱和母爱呢?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认为可贵。

时间,无限而又紧迫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只不过老人们已经用去了十之八九的时间,而我们还有十之八九可以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早就化作了尘土。但这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却是那尘土的忠告。时光匆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可贵。

葡萄藤,你可以告诉我们太多,太多。但是,你终究还是离不开时间的安排。尘土,也许只是我们这些人的归宿。平庸和伟大是由时间来证明的。

越不容易得到,才显得越珍贵。

篇5

    803班赵仁同学,是出了名的“懒王”,经常拖欠作业,以前代过他课的所有科任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对此,新任班主任老师特意请我为他出谋划策。开学的第二天,我第一次走进赵仁所在的班级上课时,就给大家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他们拿出练习本,在封页上工整的写上自己的名字后,再翻开本子在第一页工整的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大家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就不敢怠慢,都认真的完成了任务,就连赵仁也一点没敢懈怠的按要求完成了任务。我还特意观察了他写字的情景,神情专注,一点也看不出他的“懒性”,当时我心中感到一丝欣慰:孺子可教也!作业本交上来了,我特意把赵仁同学的本子找出来,在他的本子上留下了我的肺腑之言:“小赵,你的字儿写得真棒!给老师一种美的享受,老师真诚的希望你以后在作业时一直这样认真的写下去好吗?你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老师期待你的行动,我相信你能行!”。第二天本子发下去后,同学们都好奇而兴奋的打开了自己的本子,许多同学看见我在他们的本子上的留言,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又注意观察了赵仁的举动:只见他的手不停的摸索自己的本子,眼睛还不时瞅瞅他周围的同学,好像不敢打开自己本子似的。我心里感到纳闷:这是为什么呢?我犯难了,他有什么心结呢?于是我走到他身边笑着对他说:“怎么不想知道老师对你的最初印象吗?请你大胆的打开本子看看好吗?”,这时我看他迟疑了一下终于还是打开了本子,很快的浏览了我给他的留言,随后胆怯的给了我一个不经意的笑。第二天我便收到了赵仁写给我的信:

    尊敬的龚老师:

    你好!昨天我读了你给我的真情留言,我很感动!说老实话我特害怕看老师在我的本子上的留言,因此我就经常不交作业来逃避。(我想:原来是这个原因不交本子,好家伙不交本子你还有理啦!),您一定想知道我害怕看老师留言的原因吧!那脆告诉你吧。那是在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坐井观天》这故事后,设计了一道培养创新思维的题目: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题,自己编写一段故事。我拿出作文本这样写道:“青蛙跳出井口后,看了看外面,觉得还是井里好……”刚写道这儿就下课了,等我上厕所回来,好心的同桌说“你的本子我帮你交了”。我傻眼了“我的故事还没写完呢,等着挨训吧!”。一节课后本子发下来了,我翻开本子一看“放你娘的臭狗屁”几个鲜红的大字深深的刺伤了我的心!我虽然做好了挨咒的准备,但我万万没想到老师会这样骂我……读到这里我再也读不下去了,我的心被震撼了!不言而喻,这位老师的做法也太过分了,深深的伤害了赵仁同学的自尊,使他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后来我们通过相互的真情留言,我了解到他故事的下文是这样构思的:“原来青蛙跳出井口放眼望去,只见高大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小河里流淌着乌黑发臭的污水;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昔日的小伙伴小鱼、小虾、小蟹都不见了,只剩下青蛙孤零零的一个,它很害怕,它觉得还是井里安全可靠,于是又跳回到井里。”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这是多么独到的观点呀,一朵创新的火花还未来得及绽放就熄灭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学生那盏微弱的自信之灯。

篇6

一、信念导航自我成长

管理最好的方法是传导信念、树立目标。将理想与智慧的种子播洒在学生心田,充满想象地期待希望的田野百花盛开。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信念。俗话又说:没有到不了的目的地,只有迈不动的双腿。理想信念往往能催生出个体无限的能量,使之爆发出无穷的活力。

1.种下理想的种子,树立高远的目标。

每接手一届学生,我做的首要工作就是教育学生要有大理想、大境界、怀,做高素质的人。因为一个人的理想明确与否,往往决定他的行动力的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往往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一个人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他的追求方向。

(1)鼓励优秀的学生努力走向卓越。

“优秀的人才理应追求卓越。”我把这句话种进每一个优秀的学生的心里,提醒他们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像迟到、旷课、不上操、打架、骂人、不遵守校规班规等等事情从来不会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的目标在前方,在更大更高更远的地方。因为有了追求卓越的目标,他们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追求更优秀的成绩;在参加活动上更加踊跃,追求全面发展的个性;在做事上更加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结果;在为人上更加善解人意,追求更开阔的胸襟。

案例:李书豪进京

我班的李书豪是今年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中我校唯一的推荐学生。他凭借优秀的人品和学识,毫无争议地得到这个珍贵的推荐名额。只要面试合格,就可享受线下60分录取,加30分选专业的优惠。

2011年的12月17日参加面试,16日报到。

面试前,我和他一起分析考情,进行了充分的资料准备,临出发前,我从仪容仪表、考场状态等方面给了他提示。面试前一天晚上,我给已到北京的李书豪打了电话,对他进行了鼓励,他自信满满,状态极好。第二天面试一结束,他就给我打回了电话,高兴的告诉我面试状况很好,得到考官肯定。他回来后,我跟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我说,你上清华肯定没有任何悬念了,还有更高的追求吗?是轻松度过后面的日子,还是要继续拼搏奋斗?听说清华最好的专业是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你有打算吗?

李书豪激动地说:“老师,我喜欢金融,就想学这个专业!”我语重心长地说:听说这个专业很牛,2011年的文理状元选这个专业的居多,看来你是仍需努力啊!李书豪沉思片刻,毫不犹豫地说:“老师,我还会像以前一样努力的!”

我知道,李书豪有了新的目标,他的心态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会更加踏实地走下去。

(2)为后进生重塑形象。

学生身上有毛病很正常,有毛病的学生才是正常的学生。关键是我们要引导他们把毛病改掉,甚至转化成为优点,帮助他们重塑自身形象。通过引导他们明确奋斗方向,唤起他们内心的荣誉感、尊严感、成就感。

一个哲学家说: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有了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向上的积极性,毛病自然就会渐渐改正,甚至成为优点长处。

案例:年羹尧

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当地的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教。

开始,年羹尧的父亲说明了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教学就这样开始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只管自己吹笛。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

年羹尧觉得这个老师真牛,他也想做这样牛的人。于是他要求学吹笛,学武功,学读书。老先生就先教他吹笛,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此后老先生才开始慢慢教他读书和武功。

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

这个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篇7

[关键词]:图画书 图画书教学 主题活动

图画书作为一种儿童读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学者们公推1658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编写的《世界图解》为第一本儿童图画书,而我国郑振铎先生在1922年创办的儿童文学读物——《儿童世界》,可以被视为我国图画书的开端之作。进入21世纪,图画书已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图画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图画书,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至此,图画书世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目前国内,有许多幼儿园渐渐会把一些优秀的图画书融入到本园的园本课程中,许多的教师也开始将图画书带入课堂,进行实践活动,有些人会将图画书阅读与早期阅读划上等号,把对图画书的研究并入早期阅读的研究范畴中,所以,从网上搜寻的资料上来看,单纯将图画书阅读作为主体来研究的还较少。

一、图画书教学融入到日常开展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意义

(一)图画书的引入补充了现有主题活动的阅读素材

据了解,上海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使用“学习”“生活”“游戏”“运动”这套教师参考用书。自己作为一名平时在教学中侧重语言领域的老师,在开展实施主题活动过程中,许多故事的取材都会借鉴于“学习”活动参考用书,而参考用书中的这些故事素材不可谓不经典,如小班“小兔乖乖”主题下的“小兔乖乖”,中班“春天来了”主题下的“桃树下的小白兔”,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下的“月亮船”等等,一说起这些经典的幼儿故事,许多幼儿教师都会耳熟能详甚至脱口而出,这些故事的确值得我们代代传授下去,而且在多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些传统的经典故事也早已从泛黄的插图年代转化为制作精良的Flas,为我们平时教学所需。但我们不免又会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感概:难道年复一年除了这些故事可用,在这些主题下就没有其他的故事内容带给孩子们了吗?

(二)图画书的引入拓宽了培养幼儿情感的途径

在主题活动的进行中,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积极的态度和情绪情感。日本的松居直先生曾指出:图画书阅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全面的价值,提高幼儿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积极的态度和情绪情感,发展想像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注意力与意志力的保持,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当故事的大结局画面出现,活动渐入尾声后,就如同电影散场,观众还依依不舍离席一样,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中,意犹未尽。尤其从后半部分,铁轨追赶开始,紧张的节奏紧紧吸引住了幼儿,并不断投入其中。幼儿的投入程度,非简单地点头或摇头,而是每个人不同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各自内心体验的真情流露。幼儿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而这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正是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即感受一份感人至深的舔犊之情。

(三)图画书的引入为实际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提供便捷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时常会伴随出现一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如在中班开展“分享”教育的时候,前期发现班级孩子中有这样的现象产生:许多孩子都曾在不同的活动场合说出同一句话“把XX给我,要不我就不跟你玩了。”更有甚者:“快给我呀,要不我叫XXX也不跟你玩了。”孩子们的脱口而出和不容商量的语气使的该年龄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班中众多男孩子的奥特曼情结,时而会出现一些攻击性的场面,不和谐之音常常会出现,一度成为棘手的问题等待我去解决,传统的说教或批评显然无济于事,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分享的快乐和认识到分享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如何让说“不跟你玩”的孩子试图去了解如果你真的选择离开玩伴,你真的会快乐吗?如何教会孩子可以学着用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如何能减少一些男孩子中的攻击呢?

将图画书教学引入到实际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上,有时图文并茂的图画语言胜过了教师繁琐空洞的说教,更能启发幼儿思考。

(四)图画书的引入让每个孩子展现出个性

图画书作为一种丰富、有趣的信息符号载体,其生动的视觉表现能够使幼儿不受文字的约束,激发想象,唤起对所视对象的兴趣和情感。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及逻辑能力等诸多思维能力都有极大作用。相比传统的故事素材,如《小兔乖乖》,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表现出对小兔的喜爱和对大灰狼的害怕憎恶,又比如《金色的房子》,孩子们都会对小姑娘起初自私的表现表示出不认同再到后面认识到大家在一起玩才开心的道理。

二、图画书教学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运用的启示

(一)广泛涉猎是将图画书运用于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要给他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又有一句话我们也常常会挂在嘴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想尝试图画书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两句话同样受用。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对图画书感兴趣,要正确认识图画书,图画书不仅仅是幼儿的读物,更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的精神食粮。而目前,的确在成人世界中存在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图画书是孩子们看的,大人看是幼稚,是小儿科。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开展好这样工作的。教师应自己先沉下心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画书。

(二)用心解读奠定了图画书与主题活动联系的基础

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一句名言:“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图画书阅读而言也是一样,在每一个人,包括成人和幼儿心中,不同的人读图画书会有不同的感悟,每个人的解读也不一样,这也正是图画书适合各年龄,各阶层人看的原因,哪怕同一个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同一本绘本,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爱心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将图画书用于在幼儿园平时的主题活动中开展教学,就要充分挖掘图画书中的内容与主题目标和主题经验的之间的联系。 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图画书,如果放在中班主题《我爱我家》之小站点“我爱爷爷奶奶”下,就应该挖掘书中爷爷爱我的情感,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感受爷爷对我的爱。而如果将绘本置于中班《常见的工具》之小站点“剪刀”下,就应该把目光关注到通过工具剪刀、针线等,将一块布奇妙地变成了各种其他有用的东西,引起幼儿对于工具探索的兴趣。

篇8

铸造灵魂 敬畏生命 价值回归

教育者要有宗教情怀,常怀博爱、敬畏、虔诚、精进之心。基督教根本上在于灵魂的某些特定态度,在于我们的道德存在的某种特定习惯。所谓皈依,按照基督教的理解,其实关键不在于恪守特定的一套信念和具体的信条,真正的皈依要使整个灵魂转向一个非常不同的方向,以此让整个灵魂改变它的立场、姿态,从而改变灵魂对世界的观照,最终激起一种深层的转向。[1]基督的教义给我们的教育者以启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努力使灵魂转向。

一、重建精神家园:铸造灵魂的导向

学生原本的学习目的是求得最佳发展,当下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原本应该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当下却变成了仅仅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知识;原本是理想的陶冶,当下却不过是通过考试学一些可能很快就会遗忘的知识。雅斯贝尔斯提出愉悦情感、净化灵魂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有着耐人寻味的启发意义:我们平时更多关注的是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但恰恰忽视了德育的超越性:超越现实、超越功利。对时代问题而言,我们要超越(否定和克服)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弊端;对学校德育而言,我们要超越(批判)指导思想上的机械适应论。德育的超越性,是指精神道义对物质功利的超越,是可能对现实的超越。[2]

德育过程的关节点不是传授道德知识,也不在于训练道德行为,而在于培养道德信念。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重机械说教,轻情感体验;重物质刺激,轻精神引领;重上级评价,轻内涵建设。理想与信仰的缺失使一些学生处于灵魂飘浮之中,心灵枯槁,人文失落,诚信不再,人格分离。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成为铸造灵魂的导向:筑梦、追梦、圆梦。

教育者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他所从事职业的尊严,明确自己的定位:社会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致力于正确的社会生长。如此,教育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上帝代言人,真正的天国引路人。引导学生进入超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和塑造他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心灵长入结构分明的整个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也就形成某种结构并得到造就。“56号教室”的主人公雷夫说过:教师不要太完美,不要太看重自己,也不要做“圣徒”,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你。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其实苏格拉底和孔子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有很多的共同点的。他们与学生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都使用“善意的争辩”,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真理(“道”)。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使“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论辩中,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求知欲――对真理执着探求的动力。他自己对真、善、美的弘扬,对理性信念的坚守,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从而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守卫自己的灵魂与精神家园。

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人的精神美感去陶冶学生的精神,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富足,根据自身的个性和天赋主动而有选择性地塑造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培育虔敬信仰:铸造灵魂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信仰缺失,将引来诚信危机、功利主义泛滥、应试教育盛行。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只有基于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能推动人、鼓舞人,才能唤起受教育者对未来的期盼、憧憬和向往,才能在受教育者心中催生信念。人对信仰的追求,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需求,是超越个人有限性的追求。受教育者有了明确而坚定的信仰,就有了具备接受或拒绝各种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形成自己解释环境、采取行动的能力。信仰虽然不能兑换金币,但它却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可以引领人格升华,使个性坚强、行为持久、态度真诚、意志集中。

基督徒的德性与虔敬并不在于实质的运作,而在于内在的精神状况。因此,他会被驱使去持续地监督自我,又因为他有义务始终保持对自己良知的审察,所以他必须学会怎样去质问自己、分析自己、检省自己的动机。教育的至高境界又何尝不是使受教育者怀揣虔敬之心,在执着信仰的驱使下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不断反思自我、从而实现内省、慎独、超越自我。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流传了2400多年,至今仍闪烁着循循善诱的睿智光芒: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人格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苦苦求索、透彻顿悟,最终灵魂得以转向,虔敬信仰得以培育。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师生在人格上平等了么?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了吗?独立个性得到尊重了吗?创造性得到培育了吗?灵魂转向了吗?在一些所谓的课改实验区,假大空的所谓经验报告,各路前来指导的所谓专家,作秀的课堂、变相的灌输、虚假的“课堂讨论”令人痛心疾首。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曾大声疾呼:要向反教育行为作斗争!学校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我们需要的是在平等的空间对话而不是“独白”,是在融洽的氛围中自由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是在预设中的师生真情互动、共同生成而不是机械被动的照单“接收”。弘扬主体教育思想,“重建有魅力的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本真,重构有气息的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时代的呼唤。

三、反讽唤醒催产:铸造灵魂的艺术

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雅斯贝尔斯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因此人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那些自以为还不知道,实际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借鉴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工作者要甘于做接生员,而不要代替别人生孩子。要善于在循循善诱、随风潜入的意境中让学生产生困惑、迷茫、羞愧、痛楚、反思,顿悟、惊喜,在长期的“接生”过程中唤醒灵感,铸造灵魂,坚定信仰,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淡化“好胜心”、“功利心”,强化“好奇心”、“平常心”,深刻领会知识的精髓,这才是更高的教育境界。

激发、培育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兴趣是伴随个体成长的能力信号及其表征,教师需要经常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对兴趣和兴奋点既不能放任也不能压抑,要予以及时、持续的关注。倘若放任兴趣,无异于用暂时的东西替代永久的东西;倘若压抑兴趣,就是压抑心智的好奇性、灵敏性、创造性,进而可能导致兴趣僵化。

蒙台梭利说过:“假如他(儿童)犯了错误,教师必须不去纠正他,不过必须把他的告诫搁起来,在别的时间再处理……在做错之后保持沉默,让儿童的意识清晰起来,下一步的教育就可以有效地沿着最初的步骤进行下去。”儿童是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改正了这些错误。[3]

四、体验终极幸福:铸造灵魂的至善

具有高尚的人生境界的教育者所面对的可能是极为平庸的生活,但他们却能处处觅得审美的对象,从中获得愉悦,他们也可能面对着各种挫折甚至悲壮的处境,但他们的崇高德性和浩然正气却能使他们获得一种心驰神往、荡气回肠的崇高感、神圣感和自由自主感等人生终极的幸福体验。

处于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从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感受到人生的本质力量以及意志的自由,在他们身上达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外在的规范责任跟内在的意志、欲望的融合,从而做到道德意志与宇宙秩序的和谐,对他来说,人生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自在的自然过程,怡然自得,轻松自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教师肩负培养民族未来的崇高使命,我们要胸怀虔敬之心,追求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审美愉悦。朱光潜有一句名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看淡功名利禄,怀揣教育梦想,把教育当作崇高事业来追求而不是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来应付。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与我们一同成长、成功、成熟时,我们的内心是何等幸福!

五、爱心甘露滋养:铸造灵魂的旋律

灵魂教育的主旋律是爱,有了一份坚定而博大的爱心,我们就会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聆听孩子的不同声音,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以自己的关怀使一棵棵稚嫩小苗成长为经受风雨的大树,幸福地与孩子们一同仰望那天空的蔚蓝。

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是教育的原动力。首先,它有助于实现人的最大潜能,达到自我升华。因为升华、实现潜能、成为你自己是爱的三个维度,同时又是爱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次,有助于学生认识一切事物。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六、碰撞感化守望:铸造灵魂的途径

教育是灵魂的碰撞,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大别山师魂”――华中师大学子汪金权老师有一句名言:“教师的守望就是学生的希望”。汪金权放弃优越的条件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大别山当了一名乡村中学教师,一干就是20多年,并且多年来坚持把自己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正是这些可敬可佩的“师魂”们对灵魂的碰撞和唤醒,才使众多的孩子心灵深处燃起了希望之火。

教育者为了在所有无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丧失信心,他们需要一种极大的内在稳定性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耐心。耐心是教育者的一大美德,没有耐心是一大缺陷。有些学生由于不太聪明或缺失练习,因而没有能按时完成作业;有些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有些学生尽管有改正错误的良好意愿但屡有反复,此时教育者往往不耐烦。教育者如果发脾气就会葬送一切,他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4]

适时“等待”是必要的,它意味着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揠苗助长。当然也不能坐失良机,时机一旦成熟就要循循善诱、触及灵魂。

七、成就精神贵族:铸造灵魂的愿景

教育者的重要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铸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德行与智慧,进而赋予学生以人世的见识。在于使学生喜爱并模仿优良的、值得赞颂的行为;当学生躬行实践时,赋予他以力量和进取精神。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

――――――――

参考文献

[1] 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杜时忠.德育十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篇9

无法满足

2007 年,这个2000 万俱乐部里最多产的明星将有三部新片轮番轰炸,包括《鬼面骑士》、《预见未来》、《磨坊》。尽管之前的《鬼面骑士》得到的评价一般,但是一样获得了巨额票房,尼古拉斯・ 凯奇的个人魅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他似乎是天生的演员,他的眼神是忧郁的,里面有婴儿般的无助,而且永远显得无辜。他适合演被冤枉的、被抛弃的、受过心理创伤而依旧执著的所有成熟男人,且越命苦越演得好。只要有他,再烂的片子也能从头看到尾,我们的眼睛会不自觉地不断给他特写,无论他在屏幕上的哪个小角落露出几厘米的一张小脸。

在凯奇凭《逃离拉斯维加斯》里落魄的编剧BEN 获得奥斯卡影帝且成为动作电影英雄之前,他被视为是最狂野、最怪异的演员,他可以在各种奇异的电影中展露个人演技,接着又在商业的卖座电影中遭到影评人痛批,然后,再藉着和大导演合作的机会挽回了些许声誉。

对于片约来者不拒的说法,凯奇不以为意,他说:“在开始演戏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我只对拍摄像《我心狂野》和《吸血鬼之吻》这样的电影有兴趣,那种角色有点造反意味,就像朋克摇滚和另类音乐的表达方式一样, 我完全忽视了这个工业的另一面,但其实我后来学会平衡的理由是因为我其实也可以和像布莱恩・ 狄帕玛或史柯西斯这样的导演合作,如此一来,我也同样地兼顾到电影工作的另一面,但这明显地让我发现, 你愈有相当的名气,你就愈想保持,所以可以这样说,我其实是个无法满足于自己成就的人!”

他已经43岁,并且开始有秃顶的迹象,但他从不担心自己会被好莱坞遗弃,“实话告诉你,作为一个演员,我不用靠这张脸。在容貌上我处于某个平衡点,但我不是布拉德・ 彼特,因此我只依靠我自己的演技,当然也并不是说容貌好的演员就不需要演技,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种地位,靠的就是我花在演戏上的工夫要比在别的方面多得多。为了一个好的角色,我可以付出灵魂。”

为了演好角色,尼古拉斯・ 凯奇曾经掉了两颗牙齿,甚至还生吃过蟑螂。他要求自己要像鲍勃・ 丹佛嗑了药拉手风琴一样演戏。“我17 岁就开始拍片,经历过各种挫折,心中难免有许多愤怒,但是将这些愤怒化为演技,是很好的发泄渠道。”

只想靠自己

这个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后裔,中学时代便将表演视作最大的梦想,“当我穿着我表哥的衣服,踏上校车时,我告诉他们我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表哥。大家都相信了,我想,从这之后我就知道我能表演了”。

凯奇有实现梦想的极为便利的条件,他出生在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父亲是前旧金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奥古斯特・ 科波拉,他的叔叔是以《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等片闻名于世的大导演弗朗西斯・ 科波拉。他也确实是凭借叔叔电影里的角色踏出了第一步,但为了不沾这个庞大家族的光,他很早就把名字从“尼古拉斯・ 科波拉”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凯奇取自漫画人物历史上第一个黑白英雄鲁克・凯奇),“尼古拉斯・ 科波拉这个名字其实带给我很多困扰。我没有办法像平常人一样去参加试镜,这个名字带给我的包袱太大了。所有的家庭成员对于我改名换姓的举动感到很难过,也颇不以为然,可是我要证明我不靠这个姓也可以在这一行出人头地。” 而在事隔多年以后,凯奇坦承:“我的内心还是很‘科波拉’的,我与家族中每个人的感情都很好。”

受他那个演戏没怎么出名、改行做了导演却蜚声国际的堂妹索菲亚・ 科波拉的影响,凯奇决定自己当导演。他的处女作是《索尼》(《好男也变鸭》),显然从我们对这个名字的陌生度来看,这个尝试并不成功。男主人公迷离状态下的挣扎、狂躁的重金属摇滚、边缘阶层的生活⋯⋯熟悉的让人无法不联想到大卫・ 林奇的《我心狂野》,也难怪,当初凯奇就是那部片子的主演。当然这也可以作为挑毛病人的口实:该片精神层面上太像林奇,而影像上的创意却又达不到林奇那么美轮美奂。不过你不能忽视另一点,大卫・ 林奇的影片在当代电影导演里好歹都算是一个极端,拿他做标准去衡量别的导演,未免有点发烧友的一相情愿。

事实此片的视觉效果并不差,而且作为导演,尼古拉斯・ 凯奇用功的着力点不在镜头,而在表演。新人詹姆斯・ 弗兰克虽然长得介乎马特・ 迪龙和年轻时代的贝尔蒙多,但举手投足,还是有那么一点尼古拉斯・ 凯奇招牌式的沉沦和疯狂。或者凯奇设计“索尼”这个形象,潜意识里还是把他当作该由自己出演的角色。后来考虑到这个主人公的职业是“鸭”,必须是个讨女人喜欢的小白脸,这才“让”给弗兰克来演。

而且即便本片的剧情主线是在讲述一个“鸭”试图改变自己人生的努力与惶惑,故事仍算不得新鲜。毕竟这十多年来,边缘人生、底层生活、草根情结⋯⋯多多少少都已被“独立电影”玩熟玩烂,甚至玩成了垃圾,让观众开始逆反。凯奇却能把这个基本上已接近俗套的主题处理得新鲜、流畅、让人好奇,说明了他在电影叙事上还是有一手的。科波拉家族的人本来就没几个是吃素的,何况是在做演员和结婚上都“丧心病狂”的凯奇呢!

虽然另一个好莱坞疯子西恩・ 潘说过,凯奇自打《逃离拉斯维加斯》获奥斯卡奖以后,便开始成为了一个“堕落”的演员,他这几年的演艺生涯似乎也这么证明了,但从《索尼》这部导演处女作来看,凯奇翻身的机会不能说一点儿没有。至少我们已经感觉到,在好莱坞这个黄金打造的泥坑里,那个叫尼古拉斯・ 凯奇的人还在痛苦地挣扎。

或许,他想挣扎成尼古拉斯・科波拉吧。

情场高手

和起伏不定的演艺事业相比,凯奇的私生活永远都停留在, 他的感情世界, 比他演过的角色都多姿多彩。在他20 岁出头的时候,他与珍妮・ 怀特约会了两年, 继而换成乌玛・ 瑟曼,其后与模特克里斯蒂娜・ 弗尔顿同居数年, 并生下儿子魏斯顿, 但他始终没娶克里斯蒂娜, 而魏斯顿今年已经13岁。

最广为流传的佳话是,80 年代初, 当凯奇第一次遇到帕翠西亚・ 阿奎特的时候, 就当即跪下求婚。阿奎特起先只是觉得好玩,于是列下一堆要求让凯奇满足她, 当凯奇真的一项一项完成之后, 阿奎特开始害怕了, 于是故意避开凯奇。“女人只爱玫瑰及珠宝,但他只懂用金钱利诱。”这曾经是阿奎特形容凯奇最经典的一句名言,但多年之后,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两个人还是结婚了。然而阿奎特只拴住了凯奇6 年,虽然离婚后凯奇一度后悔,要求复合,但聪明的她没有回头。

2002 年8 月,凯奇和猫王之女丽莎结婚,轰动全球,不过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不到4 个月就一拍两散。不是性格不合、生活失调、品位差异严重,尼古拉斯・ 凯奇要求离婚的理由是“她居然要卖掉我的400 本漫画”。

是的, 这个怪人是个超级漫画迷,并对一些古老书籍有相当的兴趣和热情;另外,他还爱收集摩托车,并热爱着赛车运动,对他来讲,那是一种另类的安定神经的做法。“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让人焦虑的压力,而这比喝酒或吃镇定剂好太多了,如果你在赛车场赛两个小时的车,开时速超过160 迈的车子奔驰,还能试着保住性命,你就不会去想太多其他的问题,虽然这有些讽刺!”

最近凯奇又结婚了,1994 年他曾在电影《倾城佳话》(It Could Happan ToYou)中扮演一个向酒店女服务员求婚的彩票中奖者,这次他就像片中人物一样娶了一个女招待。这个刚刚20 岁的叫丽丝的女孩长得像极了刘玉玲,在认识凯奇之前,居住在贫民区,并在圣费兰岛附近的寿司店“歌舞伎”里工作。

凯奇对她一见钟情,他们经过了极短的恋爱后决定结婚,当然谁能拒绝凯奇的求婚?他们恋爱中的某一天是这样的:搭凯奇的私人飞机去法国吃一顿晚餐,然后在爱丽丝的工作时间前一分钟把她送回寿司店。这个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 于是希望12 点的钟声永远都不要敲响。但除了上帝,谁又能做到呢?凯奇也不能。

我要证明我不靠这个姓也可以在这一行出人头地,但我的内心还是很“科波拉”的。

尼古拉斯・凯奇

出生地:加利福尼亚,长海滩

生日:1964 年1 月7 日(星期二)

星座:摩羯座

身高:183 厘米

家人:父亲August Coppola

旧金山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母亲Joy Vogelsang 舞蹈家

叔父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导演

祖父Camine Coppola

NBC 首席吹笛手

想合作的导演:昆汀塔伦狄诺( 黑色 追缉令)

想演的角色:教父中的吉米坎Jimmy Caan、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

想做的事:自己打造一部车子、开音 乐公司、开漫画公司

喜欢的收集:漫画书、古典火车

喜欢的文学名著:俄国作家陀思妥耶

夫斯基之《卡拉马佐夫兄弟》

喜欢的文学角色:吸血鬼德古拉

Dracula

篇10

纪实是真实吗?

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把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到作品中。在以非虚构的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的创作中,创作者的体现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纪实,首先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

风格,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观照的方式,是艺术形式的组织类型。它带给人们的不是现实本身的信息,而是艺术对现实的折射程度和性质的信息。面对同样的现实,不同创作者会用不同的折射方式。

伊文思曾在1987年论述过:“对于纪录片的看法和要求,各个国家都不相同。例如在法国,并不那么严格地要求它的基础必须是真实的,只要和故事片不同,就可以称为纪录片。”1事实如此,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把纪录片的范围放得很宽,为了叙述某一件事的过程,可以用演员来扮演,可以虚构故事情节。在《万里长城》中,我们看到了日本漂流民的身影,在《金字塔》里又出现了古埃及大臣和王子的摸样;我们甚至在中国的纪录片家族中也寻找到了扮演的角色,《南京血证》里再现当年巧藏珍贵影集的过程;《故宫》一片,编导则向观众展示了清王朝皇室活动及日常起居,并辅以大量虚拟动画场景;《大国崛起》里这种手法的普及应用更是俯仰皆是。可以说,在当今的电视纪录片大潮中,扮演、虚构情节等“务虚”的创作手法已渐为圈内人士所关注,并引起诸多的争论。其实,这个话题随着纪录片的产生发展就一直伴其左右,只是近几年来,纪实之风尤盛,当看惯抢拍,偷拍,跟拍的节目又忽地一下子冒出许多摆拍来,难怪一些人士接受不了。

电视,这个现代电子媒介,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它的触角遍及千家万户,它的影响力、权威性也与日俱增。传播学上讲究双向交流,讲究受众论,效果论,总之是十分注重传播方式和结果,尤其是后者。那么,对于纪录片的编导者来说,无论前期怎样殚思竭虑观众是不得而知也不感兴趣,观众只看到最终的节目成品,并由此产生联想,启发或受到某种感触。于是,这就需要编导们要把节目做的好看、耐看,尤其是如今电视剧一统天下,文艺娱乐节目五花八门,纪录片若要争得一分天下,必须在信息量、知识性、趣味性、及画面造型上下功夫。这就又回到前面提到的“必要的虚构与恰当的扮演。”

艺术真实,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时所达到的正确性。艺术真实一方面要求艺术作品中细节的真实,同时更要求达到本质的真实。艺术是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家改造、加工的产物。艺术虚构的特点决定了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的真实则是往往是可能存在的真实。它既受客观真实的检验,同时也要受人们主观认可的真实标准的检验。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称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与客观生活、与观众的主观认可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真实的对应关系。

艺术的真实一方面是可能的真实,另一方面也是可信的真实。在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对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新闻性纪录片中,人们更多的要求它与客观社会的直接的对应,要求它细节到过程、从事件到人物都逼真于实际生活。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对于新闻纪录片“四真”原则,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2伊文思不止一次说:“纪录片把现在的事纪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3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揭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文献性的直接关系。

在艺术性纪录片中,人们则会更多的从主观感情与可能性上来要求它的真实程度,而不会在外在形态和细节等方面去要求它逼真于客观生活。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欣赏中,已根据不同的方法,风格,通过无数次的反复,建立起来的一种对于艺术真实的默契关系。其中情感的真实与逻辑的真实是极其重要的。在明显的虚构段落中,情感的真实是获得观众认同的最重要的保证,逻辑的真实主要是指人物的心理行为轨迹上的可信性。艺术不排除偶然,虚构和独特的想象,但它总是以可理解为基础的。《故宫》一片中有许多模拟表演及动画再现当年皇室祭祀、迎娶、登基活动的场面,稍有常识的观众一定不会认为这是历史实景,虽然都是在同一地点同一环境中。记得美国的埃里克*巴尔诺在《世界纪录电影》中曾指出:“真实感和权威性是纪录片的命运所系,无论动机如何,对于利用它的人来说,这两点是引诱力,也是对事实进行启发或者欺骗的力量源泉。”4

在纪录风格的纪录片中出现扮演,应该说是对于纪录片创作时空的一大突破。因为,纪实不是目的,纪实是为了最终产生感染观众的艺术效果。在以往的创作中,对于历史时空的展现多采用历史图片、旧影像资料、当事人或见证人言语回忆等手法。然而,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表现活动具像,我们应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给观众提供一种认识世界,观照自我的可能和舞台。前苏联的勒瓦尔拉莫夫等人也主张可以允许用故事片扮演的手法来拍纪录片:“在个别情况下使用演员可能不至于破坏严肃的真实性”,“至于按照事件或事实的真实情况,邀请当时事件的参加者在真正是当时的环境和顺序下把它们再现出来,这都是另一回事。”5

当然,我们并无意倡导在纪录片中大量运用这种“务虚”的方式,但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整理和构成事实、追求真实,应当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观众对扮演的允许度上。日本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在日本国内挑选了12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对于扮演的允许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纪录片是依据事实获得了主题后的一种创作品。其中既有演出也有再现,它们是以逼近本质的程度的多少为大前提而存在的。作为传播的内容,欲对其进行证实时,直接利用的材料必须是事实,因此,如果扮演仅仅是为了促进理解的话是可以存在的,这对观众来说也是必要的。”6

艺术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而观众也需要风格各异的节目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创作者来讲,处理好扮演的分寸及真实与虚构的衔接,笔者认为是极其关键的。

扮演、模拟再现与真实纪录是纪录片创作中虚与实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在真实纪录的过程中,即展现生活现实原生态的过程中,也要讲究虚与实。

虚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都是虚实的统一。从我国的审美传统看,艺术创作中强调要使“实”的描写能够引导人产生某种想象,从而构成一个“虚”的境界。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指的是诗、画、戏曲以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

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环境。”7这里重点是强调虚的作用。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笪重光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镜”,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都是讲要通过具体的艺术描写引发人的联想,在象外构成一个虚的境界。《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意思是说,道既具有“无”(虚)的属性,又具有“有”(实)的属性。

从艺术和现实的角度来讲,艺术创作就是借助可视形象解释历史,阐明抉择,寄托自己的情感。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这个意义上说,艺术都是写“实”的,那么中国美学家何以提出化实为虚的问题呢,这是因为艺术并非机械地复制生活,它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介入。清方土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境造境,明乎道心,此虚镜也,故以实带虚,以虚明实。”8

从观众的角度讲,人们的接受欲望,并不是仅仅要看到一些生活表象,而更多的是要求从一部作品中感受和发现某种能引起共鸣的东西。那么通过生活表象去接触及观众的内心,通过自然环境去营造心理环境,就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任务。克拉考尔认为,“现实生活的存在是一种含义模糊的存在,在影片中也应具有一些含义模糊的镜头,以便去触发各种不同的心情,转而表现某些物象,使它们处于一种暗示性的模糊状态。”9这种暗示与触发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体验的可能性,这种体验又可以去引发想象,可以以本能的认同去引发心理的认同。但《望长城》恰恰在这一点上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从拍摄方法和叙事方式讲,它的确精到地体现了纪实的本性,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佼佼者。但作为艺术创作,则显得功力欠缺。许多段落,除人物活动的自然真实促进了观众的本能认同外,很少能从整体上触发观众的想象,诱发观众的心理活动认同,有些段落为了纪实冗长拖沓,甚至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交代。任何事物都不应走极端,否则,“纪实”就有可能成为“随意”和“浅薄“的代名词。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但以为纪录片就完全等同于生活肯定是不科学的。伊文思打过这样一个地方,他说:“实际上这也就跟石料对于一个建筑家和雕塑家一样,石料本身并没有艺术价值,经过建筑家和雕塑家的加工,才成为艺术品。同样生活也只是素材,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艺术开始于素材的选择。现实生活需要经过选择、剪接,才能形成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10

首先可以“化实为虚”。通过对表现对象形声结构及运动形态的描述,借助隐含于物象之中的隐喻、类比、暗示等艺术表现因素,去引导人们产生一种必然的心理联想从而使实在之物传达出一种虚的境界,使实的内容与虚的意境成为浑然一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比如《沙与海》中打沙枣的长镜头,正是这种象征对生命的爱惜与渴望,由实境而联想产生的虚境,才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对观众才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在当下的创作中,出现了一股“跟拍跟拍再跟拍”的“自然主义”潮流。一个长镜头拍下来,记录了无任何新意、巧意、视觉冲击力、心理感召力的“生活原始状态”,什么搬东西、洗衣服、寻找某人等等这些内容的确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把它编排在节目中就必须赋予这些活动以新的、独特的内涵,让观众感觉到正是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才形成主人公的个性化语言、行为,是表现人物的必不可少的成分才行。否则,一味的“纪实”,只给观众看到“类语言”、“类行为”这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纪录片本质属性的一种歪曲、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