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数双数范文

时间:2023-03-13 20:2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数双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单数双数,全熟,七分熟,五分熟,四分熟,三分熟。

牛排,或称牛扒,是片状的牛肉,是西餐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牛排的烹调方法以煎和烤制为主。

欧洲中世纪时,猪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则是王公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了当时也是享有尊贵身份的胡椒粉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

清末小说中已出现牛排,猪排等西菜菜名,可能是因形似上海大排(猪丁骨),故名排。而在上海话里,「排发[ba]音,广东又作牛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演示机型:华为MateBook X&&达尔优UFO飞碟无线鼠标 系统版本:win10 20H2 单模指的是无线鼠标使用时须通过2.4G无线接收器连接才可以,而双模是2.4G无线+蓝牙连接的双模式无线鼠标,在无线传输方式上的更加快捷便利,同时也可避免接收器丢失鼠标无法使用的麻烦。例如达尔优UFO飞碟无线鼠标,使用2.4G接收器和蓝牙各连接一台电脑,只需按下鼠标底部的模式键就能在两台电脑之间进行切换自如。

鼠标:

鼠标是计算机的一种外接输入设备,也是计算机显示系统纵横坐标定位的指示器,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港台作滑鼠)。其标准称呼应该是“鼠标器”,英文名“Mouse”,鼠标的使用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快捷,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鼠标是1964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发明的,当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该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学赞助的一个机构,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虑如何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便,用什么手段来取代由键盘输入的繁琐指令,申请专利时的名字为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网球比赛;双手反拍;单手反拍;击球技术

1.前言

当今WAT与ATP职业网坛中,顶尖选手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些顶尖选手中,双手反拍型击球打法已经逐渐取代单手反拍,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男运动员中的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女选手中的大小威姐妹、莎拉波娃以及中国选手李娜等世界排名靠前的一流高手,都是采用的双手反拍击球技术。与之相对应,却只有费德勒和斯齐亚沃尼是使用单手反拍的选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1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费德勒VS德约科维奇和女单李娜VS斯齐亚沃尼从双手反拍和单手反拍的握拍、击球、力量、效果及其在比赛中能击打出各种线路和进攻性球进行研究。

2.2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陆CNKI全文数据库、学校图书馆资料查阅和收集近些年来竞技网球打法的相关论文20余篇,利用百度搜索有关本课题的文章和信息,对检索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借鉴与利用。

2.2.2 分析法

通过观看ATP排名和WTA排名前10名优秀选手大赛录像,对选手采用双手反拍的优越性进行分析。

2.2.3 比较法

通过对2011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费德勒VS德约科维奇和女单李娜VS斯齐亚沃尼双手反拍击球与单手反拍击球的选手做比较,得出在双打比赛中双手反拍选手的优越性。

3.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看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费德勒VS德约科维奇和女单李娜VS斯齐亚沃尼其双手优越性在于多拍回合的稳定性,而单手反变化性多。双手反拍在比赛中力量大在对攻中往往能处于有利的一方,从而导致双手反拍在比赛中得分远远高于单手反拍的得分。

3.1网球反拍的握法与比较

单手反拍的击球有两种握法;第一种是东方式反手握拍法;另一种是大陆式握拍法(要点是虎口“V”形对准左上小斜面与上平面的交界线处)。

图1 ATP、WTA前10名优秀选手的握法比例图

通过观看ATP排名和WTA排名前10名优秀选手排名,双手反拍握法占75%、单手反拍握法(东方式)占10%、单手反拍握法(大陆式)占15%.双手反拍握法已经在职业网坛中有非常重要地位,因为双手反拍稳定可以帮助他们在比赛中取得胜利,而单手反拍在职业网坛中还是占25%,单手反拍在比赛中力量不足是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是职业选手选择双手反拍的一个原因。

3.2 网球反拍的特点

网球双手反拍的特点有以下:(1)力量大: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时候比单反多一只手帮助,面对对方凶猛的来球时双手反手可以采用抵挡的方式处理;(2)隐蔽性好:在单打、双打比赛中双手反拍有很好的隐蔽性;(3)稳定性提高:由于双手握拍时是两只手握拍,击球的力量大,稳定性高不容易发生拍形变形;(4)上旋击球的力量增强。

3.3网球反拍击球的线路比较

表1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费德勒VS德约科维奇击球效应得分比例

直线得分 斜线得分

双手反拍 15 20

单手反拍 10 15

根据表1反手击球得分可以看出,德约科维奇的双手反拍直线得分和斜线得分远远高于费德勒的单手反拍击球,双手反拍在比赛中击球的稳定性高、力量大。德约科维奇在比赛中双手反拍斜线得分高于费德勒的原因,通过技术分析:德约科维奇以肩膀绕身体的“轴”迅速转动,这样可增加角速度,德约科维奇在双手反拍击球时的力量大旋转更强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3.4网球反拍击球的效果比较

表2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费德勒VS德约科维奇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与击球点比例图名称 稳定性 击球点

1-3拍回合 3拍以上 低击球 中击球 高击球

双手反拍 5 8 8 20 15

单手反拍 3 5 10 10 5

通过表3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与击球点比例图。可以看出两位球员的反手对攻时双手反拍的稳定性高于单手反拍的稳定性,在1-3拍的回合和3拍以上中德约科维奇双手反拍的得分高于费德勒单手反拍的得分。

表3 2011年女单李娜VS斯齐亚沃尼击球效应得分比例

名称 稳定性 击球点

1-3拍回合 3拍以上 低击球 中击球 高击球

双手反拍 3 8 8 20 118

单手反拍 2 5 2 12 5

通过表3 可知斯齐亚沃尼在比赛中的单手反拍,不仅可以打截击球、上旋球,而且在比赛中的击球线路变化多,处理的方式也就灵活。斯齐亚沃尼在红土场上步法快身体重点移动速迅,但是李娜在比赛中的主要在于双手反拍成功的压制斯齐亚沃尼的单手反拍从而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4.结论

在网球比赛中球员必须撑握全面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取得比赛的胜利。双手反拍和单手反拍有各自的特点,网球双手反手是许多初学者和少年球员较多选用的,因为初学者的力量差,而双手反拍容易撑握、击球不易飞出、对身体的要求不是很高。然而,单手反拍是少数球员撑握的它所要求的步法快、灵活性好、身体协调性好的球员。网球的基本技术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选择。因此双手反拍在比赛中不是被攻击的目标,尤其对于那些青少年选手,在选择使用技术方面可能有所帮助。(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凯军.3种最新网球双手反拍抽球技术分析与训练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9).

[2] 雷伟超.网球双手反拍抽球击球技术中左右手协调调发力问题度验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4).

篇4

关键词:单元式幕墙;超高层;双曲弧面;安装技术;水密性控制

1 工程概况

源昌凯宾斯基大酒店工程地上47层,高度为198米,总建筑面积为80462.96m2。位于厦门的主要交通要道湖滨南路及湖中路交叉口东北侧,紧临厦门主要景点白鹭洲公园及湖。外形为独特新颖的“双帆”造型。

[TP刘国智1.tif,BP]

立面主要为单元式隐框幕墙系统,玻璃单元式幕墙20782.7m2,石材及百叶单元式幕墙890m2,单元式幕墙系统共计21672.7m2。

2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 预埋件埋设 安装吊装设备 校核单元转接件的准确度 设置安全警戒区 运送单元件 单元件吊装 单元件拼装 单元件微调 构造水密封胶 下一片单元件安装 验收

3 测量控制技术

3.1 测量准备

3.1.1 基准点、线的确认

幕墙测量放线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及基点布置图,对控制线、轴线、起始标高以及底层的基准点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轴线、控制线记录表,请监理单位给予认可。

3.1.2 标准层的设立

依据整个大楼首层的基准点,在首层、四层、八层等每隔四层作标准控制层。底层基准控制点作为一级控制点,采用铅垂仪传递基准点,从底层通过光孔直接传递至顶层,作出各标准层的中心控制点。

3.1.3 内控线的布置

将结构控制线进行内移,内控线离结构面为1000mm。

3.1.4 结构分隔控制线的测量

以轴线、基准点、控制线作为一级基准点,在底层投出控制线,用测距仪测出外控制线的距离,用全站仪测出各外控制线延长线的交汇点,通过确定延长线上的交汇点加密二级控制点,各二级控制点之间互相连线成闭合状,形成二级控制网。

3.2 平面测量放样

本项目工程的幕墙平面由直线段、弧线段及弧直过渡段三部分组成。考虑到直线段测量放样技术较成熟,本文不进行说明。

3.2.1 弧线段放样

本工程弧线段放样采用直线渐变弧线放样方法,即以单元件的宽度为弦长拟合建筑外形的弧线。借用cad辅助放样,出大样详图给安装工人使用,确保弧面放样达到安装要求。

3.2.2 直线与弧线相接处放样

直线与弧线相接部位采用弧直交汇法放样,依据直线在外弧的内侧和外侧按下面两种方法分别进行放样。采用cad辅助出大样图给安装工人使用。

⑴ 直线段在弧线外侧时采用外弧相切法。

从弧直交接处开始用单元件的宽度相切弧线段,逐片单元件相切弧线外弧面进行拟合。

⑵ 直线段在弧线内侧时采用内弧相拼法。

从弧直交接处开始用单元件的宽度作弧线段的内拼弦,逐片单元件内拼弧线的内弧面进行拟合。内拼的结果比照设计图进行确认。

3.3 高程测量放样

3.3.1 层间标高的设置

通过激光测距仪把高程打到标准层上。其它楼层通过外立面上悬挂10kg重物的鉴定钢卷尺,用大力钳把钢卷尺夹紧,静置后用等高法分别测量计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每层设立1米水平线作为作业时的检查用线,并将各层高度分别用油漆记录在立柱或剪力墙的相应位置处。

3.3.2 单元件安装的标高控制

⑴ 每隔3~4片单元件设高程控制标线,标线处的高程控制采用红外线三维定向水平仪进行控制。

⑵ 其它部位的单元件高程采用水平尺进行控制。依据标线处的单元件通过水平尺控制相邻单元件的标高。

3.4 外立面竖向拼缝控制

采用外侧双经纬仪控制安装轴线标线,并在建筑外墙弹墨线标识。从而引导精确安装施工用;

4 单元件吊装及拼装技术

4.1 单元件吊装

4.1.1 吊装设备

设计并定制吊装小吊车。通过设计计算、制作吊装专用小吊车三台。在吊装小吊车正式起用之前请专家进行论证、并报监理及业主批准通过后使用。在使用前组织专人对小吊车进行现场专项检查。在正式吊装前进行试吊装。针对现场单元件在0.4吨至1吨的重量,按0.75吨、1吨、1.3吨三个重量进行试吊装,试吊装时按每个试吊重量分别采用上升2~3米高后让其自由下落三次,从而检测小吊车的安全性,试吊装结果表明小吊车能充分符合现场最大单元件1吨的起吊工作。

4.1.2 较低楼层吊装

较低楼层的单元件吊装。借用吊装专用小吊车缓慢吊升单元件,在单元件的下端采用两人分别在两侧手拉缆风绳进行稳定单元件。风力较大时停止吊装工作。

4.1.3 七至二十层吊装

七层至二十层采用小吊车两侧设钢索缆风绳的方式吊装。两根钢索缆风绳的下端离幕墙距离1.5~2.5米(视实际吊升高度而定),上部分别固定在吊装小台车两侧。

单元件的下端采用两根引导固定滑索连接在钢索缆风绳上。由于单元件吊升时有一定倾斜角,在单元件自身重力作用下,形成吊点及下端两约束点的三点稳定状态。通过本工程实践表明这个方式单元件能安全稳定地吊升到相应部位。

单元件吊升时下端固定在两侧的钢索缆风绳上,而钢索是柔性的。为此在单元件吊升过程中要通过不断调节下部的手拉葫芦来拉紧缆风绳,从而确保单元件吊升符合要求。

4.1.4 二十一层以上吊装

二十一层以上采用室内小推车辅助吊装的方式吊装,吊装步骤如下:

⑴ 吊装准备。将准备吊装的单元件用平板小车运输至吊装位置,单元件两侧挂点挂在吊车起吊扁担两侧;两辆平板小车放在单元件前后适当位置。单元件要求放置平稳。单元件的中心线、前进方向及起吊线尽量在同一个面上,防止单元件起吊时侧向倾覆。

⑵ 单元件起吊。采用变速卷扬机缓慢起吊,单元件前端离地时取走前端平板小车;后端平板小车随单元件起吊缓慢前行。

⑶ 单元件出楼。单元件接近结构边缘时操作人员应用手扶或拉牵引绳防止单元件突然离地晃动,要设有限位装置避免平板小车随单元件一起窜出楼外;

⑷ 单元件旋转。由于单元件在室内运输时是玻璃面朝上(防止吊升过程中磨损玻璃面),这造成单元件起吊出楼后是室外面对结构,为此需旋转半周使单元件的玻璃面朝外,旋转过程应注意不要碰伤单元件,并且防止对已安装的幕墙成品碰伤;

⑸ 换钩。将起吊扁担上的挂钩转换到悬挂在结构边缘的手动葫芦上,缓慢拉紧葫芦放松卷扬机使单元件靠近结构;

⑹ 单元件安装。通过手动葫芦调节板块高度到适当位置,然后借助手动拉升器来安装到转接件上,保证单元件的空间位置符合要求。

4.2 单元件拼装

4.2.1 水平缝拼接

水平缝拼接主要通过调节单元件左右两端的上、下微调螺栓来实现。从而实现同一楼层的水平缝符合规范要求。图4-4为水平缝拼接示意图。

4.2.2 竖向缝拼接

选择和采购机械助力调节安装设备(手动拉伸器),手动拉伸器拉力能达2吨,符合单元件现场安装时竖缝调节使用的要求。安装时在单元件的上下两端均采用手动拉伸器调节安装。采用手动拉伸器进行一次拉伸到位。实践效果证明使用方便、安装后竖缝效果明显。图4-5为竖向缝拼接示意图。

5 单元式幕墙水密性控制

5.1 单元式幕墙防渗漏原理

单元式幕墙的单元件经工厂标准化加工并组装完成,面板拼装在单元件的框上,面板与框的缝隙由工厂机械打胶,胶缝质量较好。单元件之间采用对插组成接缝。单元式幕墙的插接缝直接影响单元式幕墙的水密性。插接缝的水密性难题目前由“雨屏等压原理”来实现。

由于幕墙外表面存在阵风作用,特别是台风季节风压变化更大。由于单元件插接槽内压力与室外压力产生瞬时压力差,这个压力差造成幕墙的外壁会因压力差的存在而导致雨水渗入单元件插接槽内。为达到雨屏等压要求,均增设一个导气孔,用于空气流通后实现等压。

增设导气孔在实现“雨屏等压”的同时把插接槽内的少量雨水排出,防止雨水渗入室内。本工程项目的导气排水孔考虑效果理想、加工方便且成本较低,设计为下部长方形,上部为半圆形。导气排水孔的底部与插接槽的板面平齐,确保积水全部外排。

5.2 单元式幕墙插接缝防渗漏控制

5.2.1 设U型铝板插芯防水措施

在拼接十字缝处设U型铝板插芯防水措施,它能防止单元件U型槽内的积水沿竖向拼接缝下渗,避免单元件U型槽内的积水未外排而流入室内。

内侧槽内增设U型铝板插芯。在拼接十字缝处采用U型铝板插芯。

直线段采用单块U型铝板插芯;当相邻两块单元件夹角较大的弧段无法用一块U型铝板时,采用两块U型插芯铝板拼接,上压金属盖板。

在U型插芯板的底部打饱满的防水胶,在U型插芯板与单元件的四周缝隙处也均匀打满防水胶。

5.2.2 设L型金属压板防水措施

在拼接十字缝U型槽的外侧设L形金属板。金属板的底部打满防水胶,金属板与单元件的四周缝隙也均匀打胶饱满。图为幕墙防水班组的专业工人正在对外侧设置的L形金属板四周进行打防水胶。

6 结束语

本工程项目的单元式幕墙由于施工难度较大,在项目实施成立QC小组进行攻关。QC小组成员敢于创新、勇于钻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源昌凯宾斯基大酒店的单元式幕墙达到预期质量要求。QC成果在全国、省、市各级建筑行业成果交流会上均取得佳绩。在此基础上编制的企业级工法已申报福建省省级工法。

目前玻璃幕墙行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新式幕墙不断涌现,如光电幕墙、呼吸幕墙等。幕墙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 要求我们的安装技术也要不断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GB/T 21086-2007.建筑幕墙[S].

[2] JGJ102-2003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S].

篇5

[关键词] 微创;腹腔镜;胆道镜;保胆取石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c)-0036-02

胆囊结石是消化科常见的高发病,国内的发病率已超过6.75%[1],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适用范围不广、疗效不明确;体外震波碎石技术对操作要求很高,为探讨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在保胆取石术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可能会对肾脏等造成损伤等原因,微创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双镜微创技术下行保胆取石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在该院外科行保胆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随机抽取35例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9例;35例行传统胆道镜取石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21例,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且有很强的保胆意向,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胆道镜取石法: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在胆囊点(右上腹肋缘下方经腹直肌外缘)做约3 cm左右切口将胆囊暴露,用专用牵引线将胆囊提出靠近腹壁位置将胆囊壁切开,在胆道镜下将结石取出。观察组行双镜微创保单取石法:采用气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头高脚低且左侧倾斜位,做环脐切口后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置入腹腔镜对胆囊的形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进行探查,后在剑突下和胆囊底部体表投影处放置管鞘。在底部切开胆囊后处理胆汁,再将胆道镜放入管鞘后,取出结石,胆道镜检查确认没有结石后,可以再用腹腔镜观察是否有残留小结石,操作结束后在腹腔镜观察下缝合切口,排空气腹后,将观察镜退出,缝合切口。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3 讨论

若用切除胆囊方法治疗胆结石,由于肝脏分泌的胆汁不断地进入十二指肠,容易导致返流性胃炎[2];手术过程中会造成肝管、血管或相关部位的损伤,同时由于胆总管的压力增高,增加出现胆道功能障碍[3]的可能。

该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胆道镜下取石术,由于手术中要将胆囊提出,若患者的脂肪层过厚或胆囊提出有困难,就需要扩大手术切口才能保证视野清楚,这样的微创手术就没有减少创伤的作用;操作中若病程时间较长,有可能胆囊壁的韧性已经比较差[4],可能导致胆囊结构的破损;若胆囊与周围的组织有粘连则操作可能造成组织损伤等,手术过程中各种情况都可能使医生放弃保胆取石而行胆囊切除术[5]。观察组采用的是双镜技术,腹腔镜可以保证医生在操作的时候在视线范围内直接操作,而胆道镜的作用仍然在清除胆结石、观察胆囊内壁情况等,手术避免了传统的“盲人取石”,以及在取石后检查是否有结石遗留的操作中同样保证没有盲区的存在,不仅在保证胆道无损伤的状态下彻底取净结石,同时避免由于结石太小遗留在体内,等其变大以后作为结石复发来诊断的情况出现,有效降低了“结石复发率”。该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未发生并发症,同时术中出血量和首次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应用在保胆取石术中,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胆结石的微创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超宁,陈元森,彭俊佳,等.多镜联合行保胆取石术的近期疗效观察[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8):577-579,582.

[2] 冯明明,张文方,王庆元,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7):82-83,86.

[3] 王炬,苏玉国,李伟,等.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202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56-1657.

[4] 祁夫魁.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5):786-787.

篇6

关键词:并置双单线梁;预压方案;观测记录;检测

中图分类号:U445.4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当今铁路桥梁梁体施工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梁体数量、设计理念等,有梁场集中预制、支架现浇、墩梁式施工、移动模架即造桥机等多种施工方案。在有些特殊地段譬如桥路、桥隧过渡段,需满足线路线间距的变化,桥梁由标准双线过渡为左右单线,从而形成了一种新颖复杂的桥梁结构形式,称之为“并置双单线梁”结构。

(东)莞惠(州)城际铁路东莞水道特大桥GDK8+840~GDK9+736段,总长896m范围内线间距由5.404渐变成7.237,梁部设计为并置双单线简支箱梁,共计31孔62片,具体梁部设计按线间距不同分为如下三种工况(表1)。

表1 梁部设计按线间距不同的三种工况

通过莞惠城际铁路东莞水道特大桥95#墩~惠台31孔并置双单线箱梁的施工,我们创新的采用了新型移动模架一次浇筑的施工工法,结合桥梁结构形式、技术特点和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探索出了各个关键技术实现的有效方法,为新型移动模架一次施工城际铁路并置双单线箱梁这一新工法提供了一整套先进、科学的综合技术方案。

对于并置双单线箱梁,每孔梁由左右线两片梁组成,且两片梁间距很近,内侧翼缘板边最小间距10cm,最大间距60cm。若按照传统的移动模架一次现浇单片梁的工法,左右两片梁必须分先后顺序施工,那么在施工完单线一片梁之后,与之并置的另一片梁则由于空间小影响移动模架正常开模而无法施工。所以,必须通过技术攻关,对传统的移动模架设计、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及创新,发明新型移动模架,使之满足一次同时施工左右线两片梁,从而解决并置双单线梁施工工法这个难题。

2 新型移动模架的预压测试目的

(1)对新型移动模架加载预压是整个安装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工作之一,是投入混凝土梁浇筑之前,对机体的承载能力(强度、刚度)、构件连接、模板结构及整机质量、安全效果一次全面检验。

(2)通过预压消除结构非弹性变形,得出荷载-挠度曲线,并检验设计计算结果,调整预拱度,以求得混凝土梁施工的准确参数。

(3)提前发现机体结构及构件加工、安装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调整和整修,防患于未然。

3 预压检测项目及观测点布置

3.1预压检测项目(图1)

图1 预压检测项目

3.2新型移动模架预压观测点布置

⑴主梁预压实验观测点。主梁观测点主要设置在两主梁端部、中部、支点处与三分之一节点处(图2)。

图2 移动模架主梁观测点示意图

⑵横梁及模板预压实验观测点。横梁观测点设置在支点处与外侧模板受力处,模板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底部中间模板连接位置与底模转角处。

4 预压方案及方法

4.1 预压前的准备工作

⑴检查所有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连接是否齐全和牢固。

⑵检查模架主梁内横梁下螺旋顶的顶紧和固定情况。

⑶安装对拉螺杆。

⑷拉紧牛腿下拉杆,限位块限位。

⑸安装翼缘走道板。

⑹模板撑杆间的花篮螺丝揽风安装。

⑺设置挠度测量观测点(同时复检预拱度设置)。

⑻在模架主梁内的横隔板事先设置排水孔(直径60mm)。

⑼设置(加载)水位线,检查砂袋挡水墙的重量(高度)不得超出设计荷载(在梁端处设置挡水墙)。

⑽必须防范水进入液电机体和主梁箱体内。

⑾整理清除杂物,以防落物伤人。

⑿准备足够的砂和袋,以及水源和隔水布、抽水和吊装机械等。

4.2布设挠度测量观测点

按预拱度设置点见表2,即于主梁纵向的横梁处布设测挠点。

表2 移动模架挠度值、预拱度值汇总表

⑴主梁净挠度--在机体自重和混凝土梁的载荷下,计算所得主梁的净变形量。

⑵理论反拱度―混凝土梁张拉后最大反拱度值(梁跨中)mm计,其余布分点按二次抛物线型计算反拱值。

⑶对各主件(主梁、导梁、横梁)节段连接处,涂以红漆,以观测预压后的变形量。

⑷对牛腿及与墩位固连的销梁处设置观测点。

⑸待新型移动模架系统于桥墩跨位上全部组装,观测点设置完成后,即做机体的加载试验。

⑹荷载布置:堆载时根据混凝土箱梁腹板、顶底板和翼板处荷载各不同,应尽量保证新型移动模架系统的受力与实际浇筑混凝土时一致。

⑺试验采用砂袋堆载配合水压的方法逐级加载,直至加至与混凝土等载(可超至5%),切不可盲目超载。

⑻持荷72h。

⑼始终(注意加水)保持(水位线)持荷的稳定。

⑽观测模架各构件、零部件的变形量和沉降量,并做好记录。

⑾观测主梁横梁和模板的挠度变形值,直至变形值稳定,终于加载试验完毕。

⑿做好一切观测记录,并在结构件图上定位标准值。

⒀卸载:达至持荷时限,并各部件、部位变形稳定后,即采取纵横向均匀同步卸载。

⒁确定预拱度:根据现场实际测量挠度值与理论计算挠度值(由模架设计单位提供理论计算数据),对比、确定第一孔的预拱度调整值(浇筑第一孔后再测量实际值,以后浇筑可依据实际值调整)。

⒂汇编整理观测记录和相关资料,为会审、鉴定和验收做好准备,新型移动模架主梁、横梁及模板预压观测结果分别见表3、表4、表5。

表3新型移动模架主梁预压观测记录汇总表

表 4 新型移动模架横梁预压观测记录汇总表

表3.3-5新型移动模架模板预压观测记录汇总表

表5 新型移动模架模板预压观测记录汇总表

5 预压前预拱度(理论)值的布设

(1)主梁净挠度理论值见表2。

(2)混凝土梁预应力钢束张拉产生的反拱值(支点间按抛物线计算),由本桥设计单位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3)预拱度(理论值)是新型移动模架主梁净挠度(理论)值与混凝土梁张拉反拱值综合计算而得(表2)。

(4)混凝土简支梁第1跨理论预拱度值,依据上述计算值(表2),按其布点。

(5)预拱度的设定,是由操作设于主梁腹内、每榀横梁下的螺旋千斤顶来完成的,设定中,须复核无误后,予以锁定。

6 预拱度调整

(1)通过预压测得实际挠度值,然后与表2中的理论反拱值相计算,则得出预压后的(第一阶段)预拱度值。

(2)按照上述预拱度值,调整模板的预拱度,并据此浇筑第一跨混凝土梁。

(3)浇筑第一跨梁后,则复测模架主梁挠度和混凝土梁底纵预拱度,并据此而作相应调整。

(4)浇筑第二跨梁后,再照上述复测,进一步精确调整到位。

(5)预拱度调整均由调整横梁的螺旋千斤顶来完成,分为“三个阶段”、“四步程序”:①三阶段:安装预调(理论值)―预压后复调(实测值)―制梁(第1、2孔)后终调(施工预拱度值)。②四步程序:松开支于主横梁上的支撑螺杆;调节横梁下的螺旋顶(同时注意横坡的控制),达标后固定之;紧固主梁和横梁上的支撑螺杆(复检外模轮廓尺寸和纵横向平整度后实施或调整);浇筑混凝土梁过程中,须复检微调。

7 试运行及检验

试运行检验是在新型移动模架运行作业,即处于动态下所进行的机体结构、性能、功能和质量安全的检验,突出检验功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分三阶段进行。

7.1第一阶段:安装就位试运转初验

7.1.1过程

主体结构安装就位完毕,即就位于牛腿推进平车上,且导梁就位于前支撑横梁上,安装调试全部相关液压电气设备后,即于跨位上实施试运转。

7.1.2试运转项目

(1)主梁顶升及下落(含自锁)。

(2)主梁里外横移,同时带动横梁运行和模板开启闭合。

(3)横梁连接和模板接合。

(4)推进小车及前支撑横梁顶升和下落主梁、导梁。

7.1.3试运转检验

(1)整机全荷载状态:主梁及模板挠度(预拱度)变化;各结构件的变形(尤以主梁、牛腿);构件节点、焊缝状况;横梁、中横梁、前横梁吊重状况;液压系统自锁状况;模板接缝、支撑体系变化;悬臂端模板与混凝土结合效果;整机稳定性。

(2)安全防护:机体纵横移限位;竖向顶升(降)液压缸自锁;液压系统安全溢流阀;漏电保护、操作电源隔离;施工防护(操作平台、人行道、上下梯);防雷击及防台风预警装置。

7.2第二阶段:整机过孔运行检验

浇筑第一跨梁的混凝土、完成第一次预应力张拉等工序后,即于墩顶上实施操作整机过孔运行。

7.2.1整机过孔分两步运行

第一步:牛腿小车前移。①下挂梁于主梁后端、中横梁于主梁前端(混凝土梁前端)吊起主梁;②小车竖向液压缸将牛腿提紧;③牛腿卸掉上下拉杆,向外横移,再纵移到前方桥墩定位安装。

第二步:主梁承载机体前移。①主导梁落位牛腿小车上,后端横梁倒T梁吊住主梁后部;②下挂梁和中横梁抽出吊杆,主梁横开外移,带动外模脱开混凝土梁于墩身外;③纵移主梁(横梁后吊主梁移动),带动外模移至下一孔;④定位后,主梁向内横移,外模闭合;⑤后横梁于混凝土梁悬臂端吊住主梁,并通过竖向液压缸顶升横梁带动主梁上的模板贴紧混凝土梁(注:2台竖向油缸对悬臂端模板各施加20T竖向预紧力,使前后混凝土梁底腹板表面错台控制≤5mm)。

7.2.2过孔运行检验

整机全荷载状态、安全防护及整机运行(主梁、横梁纵横移及竖向升降;机体运行中的稳定性;前支撑梁、中横梁顶升;牛腿横移、升降及自行;液压电气系统运行状况;外模对位、开闭、调坡)。

7.3第三阶段:整机全项目运行复检

⑴于第二孔制梁中及其后,重复进行上述整机运转和运行复检,至此全部运行检验完成,可终评验收。

⑵检验内容:整机全荷载状态、安全防护及整机运行。

8浇筑混凝土全负荷检验

浇筑箱梁混凝土及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过程中,是对新型移动模架预压后再一次进行相对静态负荷的全面检验,此时机体处于全方面满荷载之中,突出检验机体结构和制梁质量,是实检,予以认真进行。为了慎重起见,不仅于第一孔混凝土梁部施工时进行检验,还要对第2孔进行复验和补检,主要是:第一,整机全荷载状态、安全防护,以核实、对比其变化程度,最终确认机体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构件质量、模板制梁效果等。第二,当两跨混凝土梁浇筑段长度不一时,且须取得如下不同的和补充的检验结果:①下挂梁和后横梁全负荷下吊重能力和模板贴紧后混凝土梁的效果。②不同跨段即不同(纵向)范围段的负荷所反映的机体及模板的变化,得出不同变化量、挠度值,达到更接近施工实际状况下的预拱度(值)。

9 安全防护设施检验

(1)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和符合施工的要求。

(2)通过预压检验、运行过程三阶段和浇筑混凝土梁(负荷)施工过程的实施和检验,全面检评安全防护设施的质量、效果和可靠性。

(3)检验项目和内容:安全防护。

10 认证及验收

10.1认证

按照规定,准备认证资料,提供检验结果,为质检、安检评定提供依据。

10.2验收

⑴验收是在完成了上述的试验、检测、复验及质检、安检评定结论(合格)且认证后,方按“合同”规定进行验收。

⑵验收前还应提供构件、机件、主设备清单,易损易坏件清单,随机工具清单以及保修期内的服务措施等。

⑶验收是在业主、总监办的公证、监督下完成。

11 结语

篇7

关键词: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 研究综述

一、引言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少量文献中称“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动词”,本文统称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是单双音节词、同义词和同素词的交叉,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其中,单双音节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吕叔湘先生(1963)最早关注到现代汉语中的单双音节问题,他谈到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化倾向,指出“在现代汉语里,单音节成分的活动是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而突破这种限制的结果是单音节扩充为双音节。之后,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单双音节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冯胜利,1996;端木三,1999;王洪君,2001;罗红昌,2009等)。同时,不少学者在研究同义词时都提到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这一类型(高庆锡,1957;周荐,1988;刘叔新,1990;张博,2008等)。此外,还有的学者在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时也关注到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董秀芳,2002)。

专门就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这一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当前尚未有研究者对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研究成果作专门的梳理。因此,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进行综述,期待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主要研究与成果

(一)主要研究

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研究,从研究范围来看,主要是对某一词典范围内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行封闭式、穷尽式的探讨。同时,也有少量研究是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进行整体感知的、对某一对或某几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进行研究的。

1.语音和韵律层面

现代汉语中单双音节词有不同的搭配情况,而不同的搭配又受到不同的限制。不少学者从音节或韵律的角度对此现象做出了描写和解释。刘叔新(1990)认为单双音节同义词(包括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在音节搭配上,一般以单音词与单音词搭配,双音词与双音词搭配为宜。张国宪(1990)考察了现代汉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的搭配功能差异,认为“1+2”“2+1”和“1+1”的音组模式与句法结构关系之间有较严格的对应规律,而“2+2”的音组模式与结构关系没有对应规律;在搭配词的音节选择上,单音节动作动词自由,双音节动作动词受限制,在词范畴的选择上,双音节动作动词自由,但音节动作动词受限制,恰好形成一种互补。但是,以上研究仅描述了单双音节词有不同的搭配情况及不同的搭配所受的限制,但并没有用适合的理论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此后,冯胜利、陆丙甫、端木三等从韵律角度对当前单双音节词的搭配进行了解释。冯胜利(1997,2000)对动宾结构“1+2”与“2+1”模式的分析指出就句子的基本结构而言,p音动词一般不能支配一个单音成分。陆丙甫、端木三(1997)、端木三(1999)提出汉语中偏正和动宾结构在成分的音节数目上有不同限制,并用重音理论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在文本分析中的例子是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作为成分的,如“种――种植”“蒜――大蒜”等。他指出辅助词比中心词重,所以在动宾结构中,“2+2”“1+2”“1+1”的搭配成立,而“2+1”的搭配不成立。该文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搭配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是这一理论框架并不能解决一些例外情况。

2.词义层面

(1)语义差异辨析。有学者认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语义范围上存在差异。张国宪(1989)认为单音节动作动词在意义上主要表示动作行为,而双音节动作动词不仅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还可以表示状态。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意义上有具体和抽象之分。李临定(1990)、王灿龙(2002)认为,单音节词语义较为具体,双音节词语义较为抽象。而刘叔新和张博却持相反观点,刘叔新(1990)在对同义单双音节词进行分析时认为,在意义上,单音词一般不如双音词意义显豁、具体,而双音词因多具有一个语素,所以具有更加明确的、具体的意义。张博(2008)也认同以上关于单双音节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指出正是由于这种意义上的区别,大多数的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范围比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范围更加广阔,双音节动词搭配时则具有更多的限制。

(2)辞典释义考察。刘智伟、谭晓云(2011)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辞典释义进行了考察。该研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注释方式进行封闭式研究,发现词典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释义方式有以下三种:以双释单(或单释双),以定义或短语释双(或单);以双加其他释单(或单加其他释双),以定义或短语释双(或单);用相同的词、短语或意思相近的定义分别注释同素同义的单双音节动词。该研究还提出了同素同义的单双音节动词辞典释义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原则。申江宁(2014)对“学”和“学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进行了描述。

3.语法层面

不同音节的同义词,其分布特征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它成分搭配组合时也有不同的选择。

张国宪(1989)考察了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句法成分的功能,描写了其分布特征,发现在充当主语时,单音节动作动词对谓语有严格的限制,而双音节动作动词对谓语的选择自由;充当谓语时,在连动谓语句、联合短语,单音节动作动词不能以光杆形式充当谓语,在宾语是形容词时,单音节动作动词不能充当谓语,而双音节动作动词没有以上限制;充当宾语时,单音节动作动词不能充当动作动词和先导动词的宾语,而双音节动作动词没有以上限制;充当定语时,绝大多数双音节动作动词可以光杆充当定语,而单音节动作动词却不能;充当状语时,单音节动作动词一般不能以光杆的形式充当状语,但有弱化为词根的倾向,而双音节动作动词不受此限制;充当补语时,单音节动作动词和双音节动作动词基本上呈现一种互补状态。张文对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的描述十分详细,并从交际功能和类义两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此外,申江宁(2014)对“学”和“学习”的搭配情况进行了考察,描写了这两个词在带宾语、带补语、带“着、了、过”、前接状语、作体词性成分、固定搭配六个方面的差异。虽然该文对“学”和“学习”的搭配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是并未做出解释。

4.语用层面

(1)语体考察。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用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两者语体色彩差异的对比。学者们都比较认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语体色彩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大家看法不太一致。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单音节动词多是口语词汇,双音节动词的书面语色彩比较浓。例如,张国宪(1989)、李临定(1990)、刘智伟(2007)、冯胜利(2012)认为单音节动词一般是具w动词,是日常常用动词,用于口语;双音节动词一般是抽象动词,常用于书面语或比较严肃的场合。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单双音节词在语体方面的互补关系考虑的(董秀芳,2002)。同时,一些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单音节动词的书面语色彩比双音节动词更浓。此外,刘智伟(2011)选取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的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365组进行封闭式研究,从语体色彩方面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单音节动词的书面语色彩浓于双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动词的口语色彩浓于双音节动词两类,并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2)出现的句类考察。张国宪(1989)还对单双音节动作动词的句类感受度作了考察,其研究结果发现单双音节动词都可以出现在陈述句中,其中单音节动词倾向于出现在口语语体的陈述句中,双音节动词倾向于出现在书面语语体的陈述句中。疑问句中单音节动词出现频率很高,祈使句中单音节动词出现频率很高,感叹句中也是单音节动词。作者指出原因主要是不同句型语体上的区别,多用口语语体的句型中出现的单音节动词的频率很高,这也从句型的角度证明了单音节动词倾向于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双音节动词倾向于出现在书面语语体中。此外,张国宪(1989)认为单双音节动词在交际功能上存在差异,即单音节动作动词适宜于陈述,而双音节动作动词不仅可以用于陈述,还可以用于指称。

5.单双音节形式选择机制探讨

至于什么动因造成了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入不同的结构,张国宪(1989)认为是由语义和交际功能决定的;冯胜利(1997,2000)、陆丙甫、端木三(1997)、端木三(1999)、吴为善(2006)、柯航(2007)认为是由韵律决定的;张博(2008)认为是由语义决定的;王洪君(2001)、王灿龙(2002)认为是由语法性质决定的;李临定(1990)、Liu(1992)认为是由语义和语法性质决定的。

还有学者提出了决定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进入组合时的形式的动因优选模型。其中,罗红昌(2009)认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进入组合时的形式是各个动因相互竞争之后出现的最优结果,即优选模式。他认为可进入优选过程的动因包括组合因素、语义(认知)因素、聚合因素、韵律因素和经济性原则,并认为影响汉语表层形式的动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动因相互竞争,最终导致表层形式的选择差异。凡是有动因支持的结构,都有可能出现在实际的言语序列中;凡是动因支持越多的结构,其合法性就越强,其出现的频率也就越高。他以“种树、种果树、种植果树、种植树”为例进行了优选分析,发现动因总评越高的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一研究为同义单双音节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是如何确定动因评分标准依然值得进一步研究。

同时,组合因素、语义(认知)因素、聚合因素、韵律因素等因素之间到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还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当前尚无定论,还有相互作用或者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也尚未得到深入研究,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关的理论框架。

6.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并存并用原因分析

董秀芳(2002)在探讨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时认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并存并用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其中的双音节词词化程度较低,在与单音节同义形式的竞争中尚未完全取代单音节形式造成的,例如“勉励”和“勉”“励”。

而刘智伟(2007)认为词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这类同义词并存并用的主要原因,而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之间的职责差异和双音化趋势导致分化才是这类同义词并存并用的真正原因。其中之一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之间的职责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词义方面,即单音节动词和与之同义的双音节动词的精确度和清晰度不同、语体色彩不同、动性强弱不同;二是在在句法功能方面,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各种句法成分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三是从句法特征来看,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带宾语、状语、补语的情况也不相同。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双音化趋势导致分化,主要表现为双音节动词产生之后,多数同义的单音节动词依然保存着自己的活动空间,单音节动词与这些分化出来的虚化成分并用既符合双音节音步的韵律需求,却不会同这些并用的成分“融合”,这使得单音节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永远保留着自己的用武之地。其实,该研究是从语义和句法层面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进行了辨析。

7.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各个层面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只有两项,两项研究基于同样的计量研究方法,均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5年高频高稳态词表为语料来源,只是在研究主题有差异。一是张平、桑丛丛(2011)对单双音节动词对在词频、同素与同义关联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为高频单双音节动词的同义关联现象突出,词频越高的单音节动词同素关联与同义关联能力越强。二是张平(2011)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语用中的替换范围、词义对应关系和词义对应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语用中的替换范围与词义对应关系都与对应度呈正相关。以上两项研究都是基于较大规模的语料库的量化统计结果,其研究结论相对可靠。

(二)研究成果

总结当前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本体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从以上对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本体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除了专篇论述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以外,不少关于词汇系统、同义词、汉语韵律、单双音节词等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都有涉及该类词的描写和解释。

2.多层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不少学者从语音、韵律、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对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行了研究。此外,还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进入组合时的形式选择机制、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并存并用原因、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不同层面的相关性分析等较为独特的视角进行考察。

3.对现象的描写较为充分

当前关于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研究在语音、韵律、语法这三个层面的描写较为细致和充分。

4.ο窒筇峁┝瞬煌的解释

不同的研究者为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各个层面的特征提供了多种竞争性的解释,例如从韵律、语法、语用、语义等角度进行解释。

三、不足与展望

(一)应细化和深入对语义、语用层面的描写

从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本体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在语音、韵律、语法这三个层面的描写较为充分,但是在语义和语用层面的描写不够细化和深入,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对语义、语用层面的描写。

(二)应寻求更为适合的理论框架

不同的研究者为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各个层面的特征提供了多种竞争性的理论框架,但以上一些理论框架可以解决总体上的问题,但无法对例外做出很好的解释,比如端木三的重音理论等。此外,像单双音节形式选择机制的理论框架无法说明不同动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动因之间的互动。寻找一种既具解释力,又简洁的理论机制,并阐明其发生作用的约束条件,这依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三)应进一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当前本体方面的多数研究要么是举典型的例子进行讨论,要么是对某一词典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行封闭式的描写,所使用的语料也十分有限。而随着不少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一些适用于中文的研究工具(例如AntConc语料分析软件就可以处理中文)的出现,为基于大型语料库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行研究提供了条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Liu, Feng-hsi. Verb and syllable i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Berkeley,1992.

[2]Lu, Bingfu & Duanmu San(陆丙甫、端木三).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hythm and syntax i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North Amer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May 3-5. Ithaca, 1997.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4).

[5]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J].中国语文,1999,(4).

[6]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

[9]高庆锡.同义词和反义词[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7.

[10]柯航.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搭配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

[11]李临定.动词分类研究说略[J].中国语文,1990,(4).

[1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3]刘叔新.略谈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J].汉语学习,1984,(3).

[14]刘智伟.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15]刘智伟.试析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并存并用的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6]刘智伟,谭晓云.谈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典释义――兼谈专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必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3).

[17]罗红昌.汉语单双音节选择与优选模式[J].语言科学,2009,(3).

[18]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19]王灿龙.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言研究和探索(11)[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王洪君.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J].中国语文,2000,(6).

[21]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4).

[22]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3]徐乐俊.《现代汉语词典》中常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对应动词的考察[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4]张博.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张国宪.“动+名”结构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J].中国语文,1989,(3).

[26]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89,(3).

[27]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8]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语用功能差异探索[J].汉语学习,1989,(6).

[29]张平.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词义对应计算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30]张平,桑丛丛.单双音节动词的词频、同素与同义关联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3).

篇8

关键词:国务院三网融合;eoc;丹东广电网络

1 eoc技术背景介绍

有对比才有说明,在广电网络升级改造中不是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一定是最适合的。技术的更新换代,新旧交替是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各种技术都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完善。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网络改造应以“业务发展”为先导,而不应以“技术先进”为先导,我们应把握技术发展的变化趋势,选择最成熟的、规模化成功应用且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作为当前“业务发展”主要依托的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

eoc是在同轴电缆上传输以太网数据的技术统称。就是一种通过无源设备在同轴电缆中传输以太网信号的技术.采用eoc技术可以将catv信号和数据信号混合传输,避免楼道内的线路改造,完成hfc网络的双向化。eoc把有线电视信号的下行传输和ip数据双向传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同一根电缆送入用户,既有大容量清晰的图像,又有双向独享的宽带数据接入。对同一根同轴电缆通过频率分割,在0.1-25mhz带宽内直接传送10base-t的基带以太网信号, 根据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频率分割的标准,将ip data信号在65mhz或45mhz以下频段传输,tv rf信号在87mhz以上频带传输,可以实现两个信号的共缆传输,而互不影响。47-860mhz仍然传送rf tv信号。在楼宇内利用hfc网络入户的同轴电缆将ip data和 tv rf混合信号直接传送至用户端,再在用户端实现混合信号的无源分离。

2 eoc技术的分析比较

eoc技术又分为有源和无源调制型:无源eoc是基于同轴电缆上的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技术。其原有的以太网信号的帧格式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从双绞线上的双极性信号转换成为适合同轴电缆传输的单极性信号。无源的就是基带无调制的,通过耦合低通滤波器做的。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是一种简单的滤波器和阻抗匹配技术,直接把以太网的基带信号通过无源器件耦合到同轴电缆中传输。同样这种无源类型带来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廉,但是缺点突出抗干扰能力差,对阻抗的匹配要求高。因为缺点突出,适合于农村网,不适宜大面积投入使用,所以这几年对于无源eoc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低。

有源eoc技术是将头端onu输出的以太网数据信号对射频载波进行调制,已调制的射频载波与有线电视射频信号在eoc头端频分复用后,输入同轴分配网传输到用户。非常适合现有的hfc网络不用做太大的改造,将核心设备通常被安置于用户放大器或小区光接收机位置,将数据信号与catv信号混合后利用同轴电缆分配网将混合射频信号传到用户处的有线电视接口,然后利用终端设备将数据分配后,分别送到用户电脑和电视机。无须新组建网络以及室内线路的二次布线。调制后的信号,抗干扰能力极强,对网络传输性能依赖性较小,并且网络环境及工作状态稳定。辽宁丹东广电网络从2011年就着手开始对各种有源eoc技术作测试、尝试和应用。

3 eoc技术在丹东广电网络的应用

辽宁丹东市区共有约28万有线电视用户,共有振兴区和元宝区,振安区以及新城区共4大区。其中振兴区和振安区还含有农村网,针对这几个地区的网络现状各不相同,丹东广电网络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振兴和元宝是主城区,要完成所有旧hfc网络的双向改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在建设上采用先易后难,优先选择一些容易改造和容易发展用户的小区进行改网。例如于家小区,在丹东地区几乎无人不晓是最大的市内小区,住户多,改网难,在老的hfc网络中传送的是单向信号,在这次数字电视整转中改造了全部的网络,一举从原先的老旧网,变成了有线网改的典范地区,同时网络质量单户最高可达12m速率。

在光传输层采用epo

n系统,利用hfc网络原有冗余光纤资源进行业务传输;在电分配网采用eoc设备利用现有的同轴网络进行业务分发,保证了电视和数据光部分用同缆不同芯进行传输。为了更好地保证终端用户的带宽,丹东广电采用了4个局端设备onu,这样到每个onu的上有120m左右的带宽,采用了4口的onu和eoc局端的最大配置4模块相吻合,但是前期投入中我们考虑用户数量不高,采用了单模块配置单局端形式。这样分配到模块上的带宽可达100m有余在规划设计上每模块带32个左右用户,即每用户独享4m带宽,考虑在线率等因素,刚好能满足每个标准电视用户+宽带数据的最低4mbps带宽要求。

故障解析:[1]单个用户反映宽带无法连接上,时常断线、速度很低、丢包严重: 根据经验,我们认为一般是由于该eoc终端至局端之间的衰减接近了临界值(75db左右)或者线路上有用户偷窃电视信号(非常规接线)。为此,我首先从理论上确认终端至局端之间的分支分配网络的衰减在是否在eoc正常工作范围(低频建议衰减控制<55db),用场强仪分别在局端和终端处测试某频点的场强,相减得链路上的实际衰减。比照测得的衰减值与理论计算值,如果测得的值大出理论值很多,如大于10db,检查中间的分支分配网络,可用传统的排除法来找出故障点,一般是接头接触不良故障或分支分配器故障(主要是分支分配器的端口坏了,导致数据衰减很大)。[2]某小区不定时掉线:首先我们要先对eoc局端做ping包测试,再对网关做ping包测试,来确认问题是否出在eoc部分。这次eoc局端一切正常,到几个用户家检测链路损耗都在40db左右,也很正常。每次发现故障的时候,把onu重启,又有一段时间恢复正常。把局端模块更换后故障依然,后发现出现故障的再重启阶段非常的缓慢,于是更换了一个更大功率的电源后,故障消失。

4 结束语

辽宁丹东广电网络采用 eoc方案,是最佳选择。eoc技术里可能不是最完善的技术,但对于我们现有的丹东广电网络却是最适合的技术,用eoc技术有助于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快速完成广播电视网(ngb)接入层的建设,实现“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节约建设和运营成本。用户无需对室内布线做任何更改,只需增加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双向、交互、高清、多功能、多业务,享受三网融合带来的丰富内容。eoc方案能够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发挥有线电视网频带宽、低成本、易普及的优势,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5-01

胆囊结石病是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有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scop ic cholecystectomy,LC)和微创保胆取石术(mini-cholecystectomy,MC)三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既保留了胆囊,又可彻底取净胆囊结石,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目前,临床上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开展的较多,但将MC和LC实际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的很少。我院收集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LC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总时间、出血情况、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讨论MC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6年9月——2012年10月我科治疗的胆石病患者共102例,按具体手术方式分为2组,53例行MC的作为观察组,性别构成为男21例,女32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合并症为高血压病10例,2型糖尿病6例。49例行LC作为对照组,性别构成为男22例,女27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61岁,合并症为高血压病5例,2型糖尿病10例。

1.2 手术适应征 ①无显著右上腹痛病史或者疼痛较轻者,伴胆囊积液、胆囊壁萎缩及反复发作者需排除;②经超声检查确诊胆囊结石,个数少,单发结石为佳,胆总管无扩张,无胆囊壁增厚,胆囊的收缩功能较好;③患者保胆意愿强烈。

1.3 手术方式

1.3.1 观察组 全麻+四孔法。以电凝钩于胆囊底部近肝脏膈面胆囊壁的无血管区打开胆囊,切口长度根据术前B超结果确定。于切口内放入胆道镜以取石网取出结石。3-0羊肠线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切口。检查无胆漏及活动出血,于肝下放置硅胶引流管1条。

1.3.2 对照组 全麻+三孔法。常规LC步骤处理,胆囊管胆囊动脉剥离胆囊。检查无胆漏及活动出血,于肝下放置硅胶引流管1条。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方法为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角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胆漏和出血等术后并发症,而且结石均完全取净。

3 讨 论

凡出现右上腹痛及胆囊炎发作病史,或胆囊已经丧失功能且伴病理改变者,行LC适应征较明确。但对一个尚有功能且又没有明显病变的胆囊行切除术,弊大于利[1]。现在,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指征国内已有了统一标准[2]:①经超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有胆囊结石;②经Te99或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且功能良好;③经Te99或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但术中可以取净结石,并证明胆囊管已通畅者。禁忌症为:胆囊壁增厚、水肿;泥沙样的结石;胆囊和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我院的研究显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术中通过胆道镜能清楚显示胆囊腔内和内壁情况,且可在直视下完全取净结石,还能对部分良肉一并切除,极大避免了盲目取石对胆囊黏膜的损伤。为防止结石遗漏,可于术中行B超检查(我科大部分医师均具有大型仪器上岗证)。MC手术出血少,术后进食较早、下床提前,切口小,恢复速度快[3]。另外,MC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防止了因胆囊缺失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的前提下,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如术后结石复发问题)仍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延齡.“保胆”与“切胆”的争论应根据循证医学原则[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5):359.

篇10

【关键词】 单侧开颅术;双侧开颅术;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颅脑损伤, 多数是由枕部受力的减速性损伤导致, 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1]。当出现颅内血肿时, 手术清除血肿, 保护颅内受损组织是该疾病治疗的关键[2]。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行开颅术治疗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单侧与双侧开颅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该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2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开颅术治疗的73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41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生理检查确诊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单侧组男21例, 女11例, 年龄22~62岁, 平均年龄(41.2±5.6)岁, 起病至手术时间3.0~12.0 h, 平均时间(7.1±2.2)h;双侧组男26例, 女15例, 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41.8±5.9)岁, 起病至手术时间2.6~14.0 h, 平均时间(7.5±2.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病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单侧组行单侧开颅术, 手术操作:选择病情重的一侧进行开颅, 一般情况下选择中线旁1 cm作为骨瓣内侧边界, 使其尽量接近颅前窝底及矢状窦, 清除通同侧的血肿及病变组织, 彻底止血, 然后将额叶向后外方向牵拉, 在大脑镰靠近鸡冠上方部位纵向切开1.5~3.0 cm, 由此孔到达对侧, 清除对侧的血肿及病变组织, 彻底止血。操作过程中, 注意保护嗅神经, 并将鸡冠磨平, 被切开的大脑镰可以通过自体筋膜进行修补或者不修补。双侧组行双侧开颅术, 即采取冠状切口双额叶骨瓣开颅, 不需要切开大脑镰, 各自清除血肿及病变组织。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者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嗅觉障碍及精神障碍发生率等手术情况, 并随访3个月, 比较GOS评分优良率。GOS评分标准:5分:优, 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 仅存在轻度神经功能障碍, 能够正常生活;4分:良, 术后患者中度残疾, 生活可以自理;3分:中, 术后患者重度残疾, 意识清楚, 生活不能自理;2分:差, 植物生存状态;1分:患者死亡。GOS评分优良率指患者评分4分和5 分患者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与双侧组相比, 单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 嗅觉障碍和精神障碍发生率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GOS评分优良率比较 术后3个月, 单侧组GOS评分优19例, 良9例, 优良率为87.5%, 双侧组GOS评分优16例, 良10例, 优良率为63.4%, 与双侧组相比, 单侧组GOS评分优良率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 P=0.02

3 讨论

脑挫裂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 主要是由脑部受到外力损伤导致, 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失语等情况, 威胁患者生命。目前,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已经成为病死率较高的危重急症, 手术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损伤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3]。因此, 如何提高该疾病的手术治疗疗效一直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课题。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双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 血肿清除率高, 但是该手术方式创口大, 操作时间长, 对神经系统损伤大, 术后嗅觉障碍、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高[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单侧开颅术逐渐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 同样能够有效清除血肿, 减轻颅脑损伤[5]。而且, 该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切开大脑镰直接到达对侧清除血肿, 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6]。本研究中, 与双侧开颅术相比, 单侧开颅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 嗅觉障碍和精神障碍发生率降低, 术后3个月GOS评分优良率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单侧开颅术在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降低术后嗅觉障碍、精神障碍发生率, 并显著改善预后,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任新亮, 李旭光, 游潮, 等.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9):571-572.

[2] 徐勤义, 董吉荣, 蔡学见, 等. 211例特急性颅内血肿治疗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5):307-308.

[3] 林绍鹏, 王煌胜, 吴旭升, 等.双侧额叶脑挫裂伤42例诊治体会.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10):637.

[4] 袁海滨.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疗效观察.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4(6):58-60.

[5] 吴珂.不同手术人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临床价值分析.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 8(6):4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