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6 21:4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体系建设 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23-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竭增添。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加强环境监测自然势在必行。所谓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前提下,做好环境监测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滞后

1991年,为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我国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三项质量管理制度,对环保机构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职责、管理过程的监测内容做了相关规定,同时,各级监测站还先后出台了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仪器设备管理和视野和数据审核等具体的规章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但是,由于环境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监测领域的不断拓展,质量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不够及时,远远落后与时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环保局大力开展优质实验室评比活动,很多监测站都通过了计量认真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对质量管理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认识不够,对监测工作施加不正当的行政干预。

二是没有科学统一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三是仍然存在建立体系和执行体系两种方式,使质量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1.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素质欠缺

环境监测人员水平的不足是制约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人员大多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管理人员是由实验室人员或现场监测人员直接转岗而来,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的培训,业务水平和素养相对欠缺。环境监测部门是技术部门,需要全面的综合的专业的人才,而综合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1.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落后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资金投入不足,有很多需要更新的仪器和设备无法及时到位,监测技术也就无法更新。

二是与监测工作关系紧密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较为落后,导致很多监测方法由于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而无法准确监测到污染情况,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水平的落后,一些工业园区的污染指数已经超过了总量的控制指标警戒线,却没有被监测出来,导致当地环境极度恶化。

另外,由于环境监测的应急设备的缺少,很多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一旦有环境事故发生,事态就很难平复。

2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建议

2.1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质量的关键。

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促进质量管理的协调和整合,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

一是要尽快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明确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责,使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要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

二是完善监督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活动,促进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是建立适合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模式。尤其要注意融入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测的理念。

2.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精准、可靠和完整的根本。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是要运用技术文件,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质量记录等形式,对所有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各个环节加以系统的协调的控制,对各个部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应按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监测、处理数据、撰写报告等各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二是开展监测部门内部的审核与管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有效进行。

2.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环境监测人员。一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整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三是完善人才考核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竞争机制。在人才考核制度中,尤其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篇2

摘要 随着我国环境质量需求与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检测任务逐渐增加,现有的政府公共检测和企业国行监测的僦力供给将难以满足回益增长的检测需求,推进环境检测社会化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化环境监测领城存在的问题,建议应着力规范和完善社会化监测服务市场,强化资质认证、加强行政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推进现有政府监洲部门职能转变,从而促进社会化检测机构的良性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环境检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环境监测;社会化;检测机构;资质认证;行政监管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信息的诉求逐渐提高。与此同时,相关环境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加快,环境管理透明度增加,政府与公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的监测任务日益增加。然而,繁重的监测任务使得政府的环境监测部门超负荷运转,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供给难以满足民众和环境管理不断增加的监测需求。近年来,一些地区以试点等形式,尝试将部分环境监测项目委托给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引入社会市场力量以缓解环境监测业务的供需矛盾,这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模式、建设先进环境监测体系的必然要求。

加快环境监测事业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社会化是对现有监测力量的有力补充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政府环境监测部门(主要负责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与其他环境监测)、企业环境监测部门(主要负责企业自行监测)承担。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数量、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日益繁重的监测任务与现有监测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

首先,对于政府环境监测部门而言,一方面,从环境质量监测来看,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增设了细颗粒物浓度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项目;另一方面,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来看,针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据估算,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数量从8000家增加到15379家,地表水国控断面数量增加了1.3倍,扣除监测信息化、仪器设备精密化等因素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城市监测站承担任务总量比“十一五”前期增加了3~5倍。此外,随着未来对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控制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评估工作的力度与频度将变得更大。

受编制、经费等行政资源的制约,现有的省、市、县监测站基本上无法及时满足所有的监测需求,超负荷运转不仅加重了监测人员的负担,也带来监测质量下降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力度进一步加大,未来监测机构可能更加不堪重负,这种供需关系的缺口变大迫切需要引入社会化市场力量。

其次,对于企业自行监测而言,当前的监测力量也严重不足。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成本高昂,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承担。而对于手工监测,由于当前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手段和技术水平缺乏有效约束,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建设有通过计量认证的监测实验室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手工监测手段比较落后,难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可以作为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力量,承担排污企业部分甚至全部的环境监测工作。

专营的社会化监测有助于提高监测水平、降低成本

现行环境监测体制不能使监测资源得到最优利用。作为完全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监测站的主要工作是执行上级制定的年度监测任务,缺乏一定的经济激励,也缺乏动力对监测成本进行优化并推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出台后,企业排污自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升,而企业开展自行监测一方面受仪器设备、运维成本高的限制;另一方面自身专业化水平低,自然会寻求专业化监测力量的帮助,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一般性污染企业。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直接面对市场竞争,往往会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提高监测效率,并通过完善的激励体系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的革新,进而带来环境监测成本的不断下降。

社会化监测可以保障环境监测信息的相对独立性

对于污染源监测而言,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逃避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等,企业内部的环境监测可能难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虽然有些环境监测站承担着部分企业委托的监测任务,但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不利于保障监测数据的公信力。然而,社会化监测机构独立于政府环境监测部门和污染排放企业,其自身信誉是其进行监测活动的立身之本,使得社会化监测机构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独立的立场上开展监测活动,并尽可能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在我国,已有部分社会化监测机构在面对企业要求监测数据造假等情况时,主动向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报告,有效地保障了政府对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监管。

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社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省市开始引入一些有监测能力的社会化监测企业承担监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长沙市环保局对机动车尾气检测实行了社会化运营改革,委托专业公司作为第三方运营试点公司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检测;2010年,北京市环保局对申请监测任务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能力认定;2011年,山东省环保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社会化试点工作。虽然一些地区对于环境监测社会化制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环境监测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社会化监测机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行政许可和行政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

针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北京、山西、四川、江苏、云南等地纷纷出台了有关能力认定的管理办法,这有助于提升社会化机构的业务水平。譬如,2009年北京市环保局制定了《北京市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环境监测机构以外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社会化监测机构的能力认证过程进行了规范。虽然办法中对各种与能力认定有关的事项进行了规定,如要求申请单位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或国家、北京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之后,才具有申请的资格。然而,由于该办法出台时并没有相关上位法的行政许可规定,因此能力认定本身不具备行政许可的效力,而只能作为一种企业自愿的行为。截至2012年,北京有70余家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其中仅有20余家机构通过了北京市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认定。由于管理办法缺乏约束性,造成了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测规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社会化监测机构的发展速度缓慢

201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用于指导和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多针对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相比较而言,侧重环境监测行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略显不足。由于环境监测行业刚刚起步,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导致社会化监测机构的发展进程较缓,社会化监测机构的工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挖掘。

现有多数监测机构的规模偏小,迫切需要培育大型监测企业

目前整个监测行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型龙头企业偏少。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13年国内总资产低于1亿元的监测企业数量占总量的比重高达65%.总资产高于10亿元的大型企业仅有7家,占比仅为10%。

环境监测信息的质量对于环境管理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社会化机构应具有良好的监测能力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对单一监测机构的规模与能力提出了要求。然而,大多数从事监测业务的小型企业受自身条件的制约,监测质量与过程控制相对较差,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其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仅能基本保障环境监测要求不高的初级阶段,而不能满足未来我国环境监测任务更多、监测技术更高的要求。

推进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建立资质认证并加强人员培训,以及专业的社会化环境监测认证制度

规范社会化监测机构对于加强环境监测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应强化对环境监测社会化机构的资质认证效力,考虑到环境监测任务的特殊性,在现有计量认证的基础上,应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社会化机构认证制度。建议由环保部门或专业的技术部门对相应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进行认证和审查,对社会化监测机构可承担的监测项目范围、可监测的污染物种类、资质认定有效期、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保障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测质量。

同时,强化对监测人员的资质认证。美国环保署(EPA)及各州环保局早期忽视了对监测人员技能的考核,后来逐渐意识到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所有环境监测人员和检查人员需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对于我国社会化监测而言,环保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考核,所有从事社会化监测的工作人员,必须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

加强行政监管,保障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有序运转

通过严格的监管,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管,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在社会化监测机构定期上报材料的基础上,对机构的监测水平与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公示监督检查结果,加强监管过程的信息公开与信用记录制度。例如,对曾被投诉或举报、有不良记录等的监测机构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监测结果有误、弄虚作假等被查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促进监测企业自觉守法、规范其监测行为。

推进现有监测部门职能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化机构的监测能力

在美国,EPA直属的实验室和各区域部门实验室主要负责开发、制定标准分析方法,推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计划等。随着社会化监测服务的发展,我国政府环境监测部门应加快职能转变,从具体监测工作的参与者转变为监测标准、方法的制定者与社会化监测服务的监管者。

具体地,我国现有政府环境监测部门应从日渐繁重的监测任务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行政许可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力量可以承担的监测工作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交由社会化监测机构。在美国,EPA甚至委托社会化监测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这大大地减轻了环保部门的人员压力,同时也可以使监督性监测更有效率。政府环境监测部门的主要职能则转变为主要承担环境监测公共服务的准人资质许可审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对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水平进行评估,从而使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成为在环保部门有效管理下的市场化运作部门。

落实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大型社会化监测机构

针对环境监测这一细分领域,应进一步完善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帮助社会化监测机构成长,进行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培育。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化监测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贷款、上市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方式强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领域的政策引导和支持。2015年,环保部《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扶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发展。这些政策的,对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未来发展具有良性引导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将有关政策具体化、落地化。

考虑到环境监测服务对监测技术、监测能力的要求,应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实力基础、具备相应业务水平的大型社会化监测机构,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并以其为核心,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例如,在现有空气质量监测、烟气在线监测等不同的监测领域中,分别选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同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环境监测服务市场,随着政府环境监测部门强化资质认证与行政监管,能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将逐步被淘汰,为大型社会化监测机构加速并购、占据市场提供便利条件。

逐步有序开放社会化环境监测服务市场

篇3

关键词: 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4-0078-03

积极推进社会化检测机构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当中来,是完成环境监测职能转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1]。就当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化检测机构参与到环境监测活动中的管理尚处于刚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运作模式[2]。而环境监测中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是环境检测过程中最为基础并且重要的步骤,如果现场样品的采集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室内一系列控制活动都将失去意义。所以,建立并逐渐健全符合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到环境监测活动管理模式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环境监测的形势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仅依靠有限的政府部门监测力量已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环境监测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社会化检测机构的发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总体方向将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环境监测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环境监测公共服务,开放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以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为骨干、社会环境监测力量共同参与的环境监测管理新体制。环境监测其政府职能逐步变化成为服务职能,由区域化行政化管理变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政府相关部门不再直接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当中,而只是起到间接监督的作用,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未来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相关各方按责承担。根据环境监测市场化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将来部分监测活动交给有资质的社会化检测机构来完成,解决当前任务多、人员少的矛盾。

二、 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置不全,流动性大

国家鼓励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各种检测公司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市场上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短缺,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合格的检测机构应该具备稳定的、专业的分析、采样和质量管理人员。人员配置不全,人员频繁流动,导致某个岗位无熟练操作人员而影响检测数据质量。

2.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目前社会化检测机构只要获得省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计量认证资质就可以开展环境检测服务,但并未验证社会化检测机构的人员配置、质量管理体系、机构运行机制等,也即缺乏对机构持续、正常运转的综合评估的监督机制。

3.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活动的根本目标之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其在参与环境监测活动中将面临自身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冲突[3]。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偷工减料、数据造假等现象,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缺乏品牌优势

目前国内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缺乏广泛知名度的品牌,作为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在保证环境检测质量的同时,首要任务就是创建环境检测领域的品牌。

三、对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建议

为提升社会化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使其成为政府环境监测站的有力补充,应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对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可采用“双证管理”模式,一是取得省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二是人员取得省级或者当地环保部门的持证上岗考核,获得持证上岗证,获得行业认可。

1.人员管理

人员能力水平的考察对检测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在所有资源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检测机构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水平。特别是关键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应加以规定,如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等。人员素质不高,就保证不了工作质量,也就不可能保证环境检测的全过程质量。因此,由合格的人员从事环境检测工作,保证检测工作质量是提高成果质量,即检测数据达到“五性”的基础与保证。

(1)人员能力水平。从中国环境监测近40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人员实行的持证上岗制度,在保证体制内环境监测人员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社会化检测机构从业人员未提出持证上岗要求,淡化了检测人员的基本技能的培训考核。作为社会化检测机构核心力量的检测人员,必须通过省级或者市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考核,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建立社会化检测机构人员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并到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所有的检测人员的能力满足相关检测技术要求。

(2)现场检测人员的管理。社会化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测活动的代表和主体就是现场检测人员,因此,有必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来考核和监督现场监测活动,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应该予以及时更正。各个地区应该充分结合各地具体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应该满足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制定监督考核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者、实施者职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监督考核办法,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属下的环境监测机构安排现场管理者,负责监督监测活动中的质量控制;管理对象为社会化检测机构指派到现场实施检测的人员。

其次,对现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定期巡查、临时抽查相结合,主要监督检查现场检测人员的身份、现场记录、采样前准备、是否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操作、设备校准、鉴定等。对现场检测人员工作完成好坏根据相关规范、标准予以定性评判和定量考核。考核方法有标样测定、现场演示、同步比对等方式。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保证现场监测质量。

再次,对现场检测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执行现场检测任务需两人以上;实施现场监测活动时,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采样过程实行全程记录,真实完整填写采样记录。

(3)实验室分析人员的管理。加强内部考核,通过平行样测试、加标回收率、密码样品分析和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等手段对分析人员进行考核,提升分析水平,保证实验室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2.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检测质量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为了保证检测数据质量,必须建立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在全体员工中宣传贯彻,了解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岗位职责,熟悉各项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3.企业文化创建

社会化检测机构与政府监测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一个营利性机构,它的出现注定是以营利为目的,但营利不应该是其唯一目的。一个成功的社会化检测机构应在以提供优质、真实、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营利的,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诚实、守信、用真实的数据说话、严格遵守各种操作技术规范,尊重数据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形成凝聚力进而形成生产力。可建立环境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环境检测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强化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的行业管理,签订质量保证承诺,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开展社会化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业务比武,评估社会化检测机构的业务水平,促进环境检测服务行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4.用技术形成竞争力

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蓬勃发展,竞争也异常激烈。有些机构为了抢占业务低价竞争,此举既扰乱了检测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应该提升品质、提升服务来增强竞争力,通过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技术管理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提升能力。

四、结束语

当前对于社会化检测结构参与环境监测活动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中,现场监测质控管理手段不多,主要还是通过现场检查、标样比对、同步检测为主。很多实验室中可以实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将其应用到现场监测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变得不可操作,另外现在考核指标或者评判标准还不是非常完整和细化,这就使得在考核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对应的考核制度,以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规范社会化检测市场,使之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啸勇.关于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监管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5(28):115.

篇4

要】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相关条令条例的颁布,环境废水监测分析中的实验室规范被提升到更为标准化、科学化的层次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实验室规范等相关的规定在环境废水监测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加强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对于保护环境等的重要性,介绍了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的监测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强化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监测措施的落实等问题。

【关键词】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实验室规范;监测分析

随着污染源普查、污染减排以及土壤调查等环境方面的宏观战略研究的开展,环境废水等专项重点的环保工作开展程度不断深化,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作用以及技术监督工作的作用日渐凸显。目前很多工业城市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总量增多、污染程度增加,给地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环境废水监测分析的实验室规范的确立,提高环境废水的检测分析工作的开展质量,建立并健全环境水质量的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机构的整体质量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环境废水监测分析的重要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是我国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开始的初步阶段,当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方式还仅限于对样品最终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在实验室内开展的分析过程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对现场采样以及其他环节的质量并没有采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相关的环境监测系统逐步开展了建立优质的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实验室以及计量的相关认证工作,从实验室内的组织结构、监测工作、监测人员、仪器设备以及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等方面,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推动了环境监测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各大环境监测部门、实验室所具有的监测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相关条令条例颁布,其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实验室的内部机构及监测分析工作开展的质量要求,确立了一定的实验室规范,逐渐开始将全面化质量管理的相关科学理论延伸至环境监测等环境保护领域中,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则首次正式的提出了环境监测分析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再次强调了实验室、环境监测站等要按照建设的标准规定,具备监测分析工作开展需要的相匹配的监测能力,对参与环境监测的人员的考核、上岗以及培训等做出了明确的实验室规范要求,要求实验室要树立起环境废水监测数据质量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测前处理、实验室内的检测分析、数据汇总以及综合分析等全过程内的质量管理办法和规范。

二.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的监测分析

目前在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内开展的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工作依旧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情况,片面的重视实验室内的样品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填表汇总,对所要监测分析的样品的采样、保存、运输、检测前样品的预处理以及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统一规范的控制措施,直接影响着环境废水监测与分析数据的可靠性等。依据实验室规范等相关质量要求,提高环境监测整个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整体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是环境监测机构和实验室并将要重点强化的问题。

在进行环境废水监测分析过程中,污泥重金属监测技术是使用较为广泛的监测技术,在环境废水的监测分析中,污泥的再生处理以及利用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污泥以及它的再生利用所产生的物质含有的重金属极有可能对人体等造成较难恢复的危害,监测污泥中所含有的重金属的种类以及重金属的含量,对于避免这些重金属带来的危害是非常有必要的。德国某企业从事重金属监测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已经长于四十年,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对于监测环境废水以及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属物质具有很到的监测准确性。

在进行环境废水监测分析过程中,污泥非加热脱水干燥技术也是经常使用的检测处理技术。需要进行检测的环境废水所处的污泥环境中,污泥的含水量可以高达48%,如果采用加热烘烤技术进行脱水处理,将会消耗很多的热能,带来过高的处理成本,同时烘烤脱水处理会产生二恶英以及臭气等造成环境污染。采用机械的方法进行脱水处理,不但成本低廉,还不会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二恶英以及臭气等。美国相关企业从事振动分离设备以及脱水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已经长达五十年,具备了该领域内较高的研究和生产技术,最新的成套式机械脱水设备,脱水效率高出一般的机械设备的脱水效率的4到10倍,在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中引入该项设备,对于环境废水监测以及污泥处理、再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监测措施的落实

基于实验室规范,树立起全员参与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工作中的意识,环境监测全过程中涉及到整个监测机构、实验室所有的工作岗位,从监测设备仪器的采购到维护管理,从监测项目签订的合同的评审到现场的监测样品的采样,从实验室内的数据监测分析到最终数据的综合评价等。受到以往的质量管理带来的局限性的影响,主要是在实验室操作人员以及质量管理人员身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质量管理意识,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质量控制观念较为薄弱,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善,较难实现环境废水监测过程中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废水监测分析的实验室规范也成为了墙上的条令条例,而到不高效的落实。强化人人参与环境监测分析要采用多种手段来强化员工的意识,并制定出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的运行流程以及标准,使每位环境监测工组者都清楚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要求、质量要求。

建立并健全实验室内的环境废水监测分析的质量管理体系,监测质量的有效保证,需要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支撑,采用技术文件的方式,将所有监测环节、各项工作以及各个部门以及实验室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严格的限定,对每个环境监测岗位上的工作职责、每个监测人员的职责以及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等要依据相关的要求,建立起符合本实验室需求的质量管理等相关管理体系,从检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现场采集、分析测试以及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中落实技术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等工作,结合工作的实际开展状况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质量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性文件的及时改进。

总结

环境废水监测质量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严格执行实验室规范入手,探索出加强环境废水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办法以及有效途径,保证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的高效运行以及持续改进,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废水的再使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伍崇珍.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监测技术及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 2011(14)

[2]张红朝.城市废水环境监测处理措施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1(01)

篇5

关键词:环境质量 监测 情况 浅析

宁夏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及《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要求,在完成各项监测任务中,强化质量管理,以加大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基础,以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综合质量水平为重点,紧紧围绕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在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与技术监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质量保证与控制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的关键。目前宁夏各级环境监测站全部设立了由站长直接负责的专职质控机构,并配备了监测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职质控人员。各站承担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均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各类监测数据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加大了全区各级环境监测站之间的质量控制及分析方法对比工作。依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环境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检查工作安排》的要求,对辖区内承担国控断面监测任务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及新组建的中卫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了黄河宁夏段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跟踪检查,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各站间的对比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宁夏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化操作水平,促进了监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证宁夏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更好地为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依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发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将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密码样发放、测试上报制度》、《分析测试定期考核制度》、《应急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在线监测系统设备比对实验规程》、《原始记录和数据管理工作制度》等有效的规章制度,还落实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监测工作程序的质量保证措施》等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工作又向正规化、制度化迈进了一步。

二、人员培训

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质量意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要求,作为承办单位在本地举办了三期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培训班;为配合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顺利开展,有针对性的举办了近30人的土壤样品分析技术的学习与培训;根据工作的需要,组织本站及各下级监测站人员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类监测技术培训班暨《气相色谱/质谱在环境监测中应用技术培训班》、《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质量核查工作培训班》、《全国环境应急岗位培训师资培训班》、《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汇审会议》、《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和离子色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培训班》、《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项目第一期业务培训》、《红外测油仪、BOD速测仪、多参数水质测定仪等水质分析培训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写技术培训班》、《地表水测流技术与方法培训班》、《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培训班》、《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录入技术培训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培训班》、《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上岗技术培训班》、《全国生态评价、土壤调查工作质量检查》、《土壤样品实验室分析技术培训》、《2008年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班》、《环境监测信息空间表征技术培训班》、《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传输软件使用技术培训班》、《全国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管理和传输数据软件应用技术培训班》、《噪声监测培训》、《原子荧光仪器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技能提高培训》、《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管理及技术培训》、《GCMSDOperationtraining培》等各类技术培训学习,累计培训人员达256人次,相当宁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全部轮训一遍。

通过承担国家培训任务,以及本区内部举办的业务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也带动了下级监测站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质量控制情况

综合质量管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2008年宁夏各级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总站的有关要求,加强持证上岗考核、全程序质量控制、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技术比武及实验室间比对等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各监测站内部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从根本上提高监测质量,必须抓好内部质量控制。借助宁夏环保系统开展“管理水平提高年”活动,宁夏各级监测站都在抓好质量保证方面下了功夫。

(一)制定了全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建立以中心站、各市级监测站承担站内质量保证工作人员组成全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网,不定期对全区监测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组织监测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素质,规范环境质量监测全过程,操作技能和标样考核率达到20%以上,考试合格率要求98%以上。重点加强岗位流动人员和新进人员的技术培训。规定了每项监测任务都要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质量管理员要定期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等;

(二)在监测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从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采样方法以及样品的运输、储藏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为做好重大监测环境监测中心站。规定了每项监测任务都要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质量管理员要定期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等;工作的质控管理,年内派出质控人员现场参加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项目较大的各电厂、铁合金、电石企业等现场监测及污染源普查监测的质量跟踪控制,从监测的源头确保监测的质量;完成黄河上游甘肃段油污染应急监督监测工作,保证黄河水质在我境内无事故发生。

(三)抓好内部质量管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编写多种分析仪器的校验规程,并按规程对监测分析仪器进行定期校验。2008年对所有监测仪器按照仪器的性能,制定了仪器设备的强检、自检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年内共送检仪器设备16件;在站长主持下,每半年对站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内部全面审核。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内部质量管理水平。

四、质控考核、能力验证

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质量控制考核,质量意识有了全面的提高为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国家先后开展了土壤中有机物分析比对、国控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考核、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质控考核。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及辖区各级监测站参加了土壤中有机物分析多环芳烃类、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酞酸酯项目的比对活动,考核严格按照比对活动的通知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完成了中卫新墩子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上报国家总站;重点城市银川、石嘴山市环境监测站空气自动站现场密码样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宁夏各级监测站在质量意识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五、监测质量监督检查

根据《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暂行)》的要求,我区各辖区内开展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按照《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要求持证上岗,所有监测人员都经过培训并持证;年内两次对实验室分析人员进行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项目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密码样、加标回收、检出限等;根据国家总站要求于对辖区中卫新墩子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将多种质控手段贯穿于监测工作全过程中,监测质控标准样品、密码平行样品、自控平行样品测试结果经质控审核全部合格。从而达到了国家对于监测技术规定的要求,有效地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六、存在问题

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懂管理、学历高等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

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县(区)的监测站普遍存在常规监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致使一些日常监测质量难以保证。

七、建议

继续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素质。进一步扩大监测领域,做好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及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培训。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工作考核制度,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上报的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不断实践和探索,使宁夏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 监管机制 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52-2

1概述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利用方便、积温稳定、可再生及可持续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随着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快速扩大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其在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浅层地温能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各种从业大军也纷沓而至,由于从业单位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致使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如开发利用缺乏规范管理、利用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造成系统能效低、系统运行缺乏监测或监测手段落后,监测网络不完善;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缺乏科学指导,严重影响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等。上述因素不利于浅层地温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

在此背景下,政府应积极介入,管理引导,为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健康科学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政府在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

近年来,有关部门为推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万庄新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利用省专项资金在科技谷、霸州分别建设了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以系统运行技术、经济参数为依据,制作了宣传材料,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了这一新型能源的社会认知度;建设了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包含空港新区在内的廊坊市城市规划区(750Km2)的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并学习北京、山东、湖北、江苏等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通过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项目的实施和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加快推进廊坊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只是加强宣传,建设示范工程和进行资源调查评价、制定专项规划还远远不够,这一新型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涉及发改、建设、水务等多个部门,应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激励和引导政策措施,制定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并正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共同推动浅层地温能这一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廊坊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结合对其它城市的调研成果,我们认为政府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搭建一个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服务管理平台,建立监管审批机制,健全和完善统一管理体制;二是编制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有利措施,努力提高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地温能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面就这两方面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2.1搭建服务管理平台

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地质勘察、热泵机组生产、暖通安装及环境评估等多个不同的行业。政府对各个环节的管理或交叉、或缺失,要么大家都不管,要么大家都管,也造成了从业单位的无所适从。目前很多地区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任其自由发展,这种情况极不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善此种状况,建议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浅层地温能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发改部门负责制定开发应用规划和相关协调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政策配套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持;相关部门负责资源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制定地源热泵系统施工技术规范,并对其设计、施工、验收进行监督管理;水务部门负责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采、灌工程的审批及监管;住建部门负责建筑应用相关技术及施工的监管工作。

该服务管理平台需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勘查、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指导意见中多次提出“加强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管理平台统一指挥,协调运作,促进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协调联动。

(2)加强宣传。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以资源调查评价和示范工程运行监测数据为依据,广泛宣传,提高浅层地温能的社会认知度。

(3)制定推广政策。以河北省相关政策为指导,参照其它地区先进经验,制定廊坊市浅层地温能利用的财政补贴标准,吸引、激励各单位优先采用新能源。

(4)建立企业和业主的桥梁。在浅层地温能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出面协调施工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举两个例子:①一个开发园区有很多业主企业,以前由热力公司统一供暖,在应用地源热泵技术时,可以协调签订一个“供暖合约”,解决整个园区的供暖问题。②将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所节省的“碳排放指标”交易给其他企业,从而使本地区总体碳排放不超标。

(5)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浅层地温能应用中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各工序,制定技术标准,由相关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6)地质环境监测。加强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地质环境监测,一是掌握利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二是为本地区利用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7)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相关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组成专家团队,面向从业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针对技术难题,组织相关技术单位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廊坊市浅层地温能科学开发利用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2编制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我市编制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拟包括以下内容:

(1)推广措施及激励政策。①明确政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②示范工程、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指标;③政府在批地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建筑规划审批等过程中,对浅层地温能应用的硬性比例要求;④为推广浅层地温能应用而出台的诸如土地补贴、电力优惠、免收水资源费、适当返还土地出让金或其它产业政策;⑤财政扶持资金的来源、扶持方法、管理程序、报批手续。

(2)建立市场准入及监管机制,设定从业单位准入条件。①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②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的监管机制。

(3)项目申报、技术方案审批、施工、监理、验收及技术档案管理制度。①管理机构组成;②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项目的审批程序;③项目申报、技术方案审批、施工、监理、验收各阶段的管理流程及技术要求;④项目技术方案评审机构,专家组组成及技术依托单位;⑤从项目申报至项目验收各阶段技术档案的管理及入库制度;⑥浅层地温能应用适宜性的鉴定

(4)建立地源热泵项目运行监管制度,对其进行节能减排及经济效益评价。①地源热泵运行的监管机制;②对地源热泵项目节能减排指标的监测及评价方法;③对地源热泵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及评价周期。

(5)建立地源热泵项目环境监测制度,对其进行地温场变化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①项目运行中对地质环境动态监测规定和技术要求;②项目运行中对地温场变化及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方法;③监测设备及安装运行技术指标;④监测周期及监测成果的应用;⑤确定监测费用来源及实施单位。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需要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其提出规范的实施对策,保证全方位的提升环境监测水平,达到环境保护目的。

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意义

h境监测工作主要实施监管与预测工作,对存在的污染源进行治理,为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专业团队或者组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并基于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环境保护作用,也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将质量管理工作渗透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也会受一些要素的影响,无法得到准确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也会影响到报告的合理性与行为的可行性[1]。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质量管理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早期就已经被提出,该工作中,需要监测人员对样品进行综合分析,对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基于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提出,引进了先进的发展理念。虽然该工作在执行期间已经借鉴相关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规章制度不规范、管理比较混乱,监测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明确出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等各个方面,无法对其有效控制。

针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的管理队伍进行分析,其一,他们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比较缺乏,根据相关调查的分析,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注重质量控制技术,没有站在全局上进行思考。同时,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没有为其提供执行标准和相关意见。其二,在对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自身专业性不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导致在工作中无法提高监管力度。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管理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监测信息、监测数据更准确,保证该工作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基于该情况下,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质量体系。但是,我国构建的该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环境保护法,无法促进其完善性。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要素很多,都会导致质量控制工作以及社会舆论工作无法执行。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工作中也会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无法对其有效控制,从而影响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2]。

三、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其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在现有技术与规范基础上,监测人员需要树立责任意识,促进监测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有效执行。还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将责任进行落实。因为监测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可以为其建立从业培训机制,保证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的稳定提升。

其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完善性。该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在环境监测期间,需要执行采样、分析、评价等工作,所以,加大监测人员的实施力度,使其对业务更熟练,这样不仅能促进监测质量的提高,还能提升监测水平[3]。

其三,加强对各个部门的监督。监督工作能够为监测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因为环境监测工作为环保部门的主要部分,为了促进监测水平的稳定提升,一定要加强各个部门的相互监督。比如:法律部门出台了相关法律,促进监测手段的规范执行,也促进监督机制的引进。对于执法部门,在对环境中的污染源进行监测期间,不仅能对自身进行监督,还能对他人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促进监测环境目标的实现。

其四,提高监测人员的科研能力,促进监测手段使用的创新性。我国在对科研创新研究期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比较晚,在各个领域中都需要实现创新。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利用传统的方式是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该方式不够科学,因此,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抑制去污染源的产生,需要加大力度研究科研,促进监测手段的创新利用[4]。

其五,对舆论进行控制。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通讯手段不断利用,也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从而产生更多舆论。所以,为了实现管理、治理工作,促进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大力度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将现代网络应用到环境监测工作中,促进工作的有效执行。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实施采样、试验、分析以及总结等工作,为了促进环境监测水平的稳定提升,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对人才进行积极培养,消除期间存在的不稳定要素,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正确引导人们,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1):1-4.

[2] 段淑珍.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山西化工,2016,36(2):102-103,106.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41-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出来。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站能够有效收集当地的环境数据,并对相关污水排放企业发展中各个项目建立起有效的监测机制,对企业的污水排放等环节展开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最终从整体上掌控我国的水环境。鉴于此,积极加强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质量控制研究至关重要。

2 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的方法

在研究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方法的过程中,主要是从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入手。环境监测站运行中,需要对废水进行采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2.1 工业废水提取方法

在进行工业废水的提取过程中,时间推移式是典型的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所采取的工业废水,如果缺乏典型性,那么将对后期分析工作的精确性造成影响。例如,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如果工业废水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排放,那么部分化学物质会发生挥发的现象。再如,废水采集的地点同工业废水的排放点之间的距离过大,经过采集的工业废水在长时间的运输环境下,会产生挥发和泄露的现象,最终影响工业废水样本的典型性。要想避免以上问题,在进行工业废水的采集过程中,采集点应当定为废水排放点,同时应用时间渐进推移法对工业废水进行采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及时采集排放出来的工业废水,间隔2 h进行第二次采集,再间隔1 h进行第三次采集。这种工业废水的采集方法,能够提升工业废水的典型性,在妥善的封存、运输等方式的背景下,为后期工业废水污染程度的分析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情况下,工业废水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试纸或试剂玻璃管,采集后应立即进行封存,利用橡胶将管口进行塞紧密封,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精确性和鲜活性在工业废水样本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在连续采集的背景下,可以判断出工业废水的种类以及挥发的情况,在大量反复检测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加精准的工业废水检测质量数据,为工业废水的控制提供便利。

2.2 样品平行全过程分析

在对采集回来的工业废水样品进行分析和测试的过程中,要想加大质量控制力度,不可以将某单一的数据结果作为最终的结果,而必须进行多次测试和多方面数据统计,才能够提升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例如,在测试和检测的过程中,必须应用跟踪式的方法,将一周或一个月之内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渣和化学成分存在于工业废水中,这些组成物质成分非常复杂,同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对工业废水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对以上相关干扰性因素进行排除和甄别,这一工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应用对照物分析法,对相关干扰因素进行逐一分析,也无法彻底消除干扰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业废水的分析过程中,必须采用多人同时作业的方式,综合应用时间推移式监测方法,促进准确率的提升[3]。

针对部分工业企业,其运行过程中,水质监测工作必须连续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采取水质控制措施,加大水环境监管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平行样品分析法进行应用,对污水内物质进行一一对比和分析,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划分成5~10组,从而尽可能地将工业废水干扰项减少,提升工业废水分析的准确性,最终为加大废水监测质量控制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站的运行缺乏监督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相对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同其他机构相比,环境监测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独立性。并且,我国的环境监督站以及相关的环境监督工作,同其他国家相比,不仅起步晚,同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专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才构建并运行起来。但是,在水质监督工作中,存在较强的复杂性,监测程序繁琐,监测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多的困难[4]。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尽管相关领导以及机构已经意识到了废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影响了废水监测质量的提升。

3.2 废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在开展废水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复杂的监测内容和程序,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影响废水监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首先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并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够提升废水监测收集分析工作的精确度,同时应用数字化的形式体现分析的结果[5]。然而,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有待提升,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更加努力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废水监测工作专业知识,才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4 加强环境监测站废水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4.1 加大废水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力度

4.1.1 完善监督机制

现阶段,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废水监测质量,提升环境监测站的运行效率,国家相关部门在运行中,必须积极构建健全的法律机制,应用法律监督环境监测站的工作水平和效率,确保环境监测站运行过程中能够形成科学的内部管理格局,提升废水监测质量[6]。目前,我国在该领域制定的相关法律有《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在未来的发展中,以上法律文件内容应得到不断的完善。

4.1.2 加大U水监测质量控制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想从根本上加大废水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呼吁公民积极参与到水环境保护、废水监测工作知识的学习中来,并逐渐对环境监测站的运行机制进行明确,最终为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4.1.3 构建现代化废水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应积极学习计算机和相关科学技术,应用智能手机等多种媒体,实现同废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平台的信息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帮助环境监测站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加大废水监测力度,同时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废水监测工作中来,为我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加大废水环境监测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1)国家在运行过程中,应同高等院校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为水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对优秀的人才进行特殊培养。与此同时,应积极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引导人才积极主动的进行废水监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最终为提升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环境监测站在运行过程中,也应当加大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废水监测工作中来,提升此项工作质量,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7]。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监测站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加大对环境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力度,有助于我国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环境的控制和保护,但是单纯依靠环境监测站展开环境监督工作是不够的,新时期,我国必须积极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学习环境监测知识,为不断加大我国的水监测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刚华,袁 元,樊孝俊,等.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砷监测质量控制指标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5,28(4):124~126.

[2]刘 杰,杨国强,李 成,等.废水现状毒性试验(鱼类)方法的宏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121~125.

[3]江 燕.晋煤集团寺河煤矿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实践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14,28(6):56~57,55.

[4]林树生,尤小娟,陆 权,等.水质COD在线自动监测与实验室分析方法比较[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6(3):30~32.

[5]赵世星,周新青,周淑梅,等.离子色谱法在电子级钛酸钡生产废水分析中的应用[J].河南化工,2014(12):37~38.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管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决策、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档案记录着环境监测的发展史,是指导和服务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研究环境监测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信息载体,档案中的信息资源是环境监测独一无二的基础资料。

一、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档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更具有极为特殊的实用价值。

(一)环境监测档案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环境监测档案通过监测原始数据,真实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状况,同时也记载了监测人员的学术思想以及人类认识、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的全部动态过程。环境监测档案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现在,环境监测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各类研究对象,通过对群组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完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成果档案,诸如各类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不同时期排污口调查报告等。这些档案材料也反映出形成档案的监测人员在环境监测试验中,在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手段上所采取的新方法、新尝试等。

(二)环境监测档案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1)为环境规划、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运用翔实的数据表现和判断环境质量状况,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论证和合理规划,提出改善地区环境质量的决策措施。

(2)为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和仲裁提供执法依据。利用监测档案中具有法力效应的数据处理污染纠纷、污染事故是环境执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3)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等提供依据。自2004 年开始,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内容及考核评分办法”中,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验收指标之一,并设置具体考评要点及分值。同时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各种评审活动对档案管理均有要求。

二、目前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环保档案工作还存在政策机制有待完善、基础能力不强、资源保障不足、队伍培养不力、专业水准不高和开发应用不够等问题。

(一) 档案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目前,环境保护机构由于受职权、资金、场地、人员紧张、管理制度薄弱的影响,导致各环保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进而使得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环保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实践中,一些有财力作保障的单位可以投入几万甚至十几万改善和加强档案室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而有些单位连最基本的档案保管条件都无法保证。这是造成环保单位档案工作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档案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

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的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无论在管理方法还是在档案文件的形成、收集、管理、保管、利用、编研等方面都有章可循。但是,在环保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中,尤其在基层环保部门,却存在“三多一少”的现象,即非档案专业毕业的多、兼职的多、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的多,系统掌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而且,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此外,老档案员相继离岗后,新任人员还较缺乏管理方法和经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逐步推广应用,也给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环境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也在大量增加。其文献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复杂、综合交叉、载体多样化等特点,为环保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同时又给广大科技人员的查阅和科技情报管理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献的增长率已超出了人们将它妥善处理的能力和条件,大量的文献未能进人正常的渠道。

(三)环保档案管理系统分散,加工处理效率较低,收集系统和使用效益较差

因没有统一要求和严格的规范管理,有些科研人员忽视了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是科研的一部分。科研论文,报告出来了归档,但其他材料及原稿却未附上。另外,由于靠层层上报汇总,缺乏管理,满足于报数据,造成信息分散,系统不配套。没有建立有效的综合分析手段和方法,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档案效益发挥。

三、环境监测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环境监测》等为监测档案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落实相关法律规定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档案管理质量,首先要把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全站工作的整体规划,并与工作目标管理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其次应建立必要的定期归档制度、保密制度、定期销毁等制度,以及档案统计、鉴定、移交、借阅登记等日常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二)提升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成败,也关系到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利用的好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以下素质。(1)具备熟练的档案管理知识,熟悉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使用的要求;这包括档案的分类、索引建立、档案标签的书写、档案的存放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要熟悉环境监测档案内容去伪存真、知道环境监测档案保存的年限,出借的手续和程序等内容,使环境监测档案管理达到完整性、代表性、系统性的要求。(2)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心;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利用工作是一种复杂繁琐的工作、重复率很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对环境监测档案进行科学的保存与管理,并认真对待每一个需要这些档案的人,在保证档案不被损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档案的价值,使之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是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依据,是保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及《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各项规定,以此为基础完善本部门、本系统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2)完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包括建立定期归档制度,以确保环境监测档案所含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建立借阅登记和保密制度,保证外接档案所涉及的各种价值资料不被泄漏,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保证借阅秩序;建立定期销毁制度,将没有保存必要的监测档案在相关负责人批准的情况下,由二人以上及时销毁。

(四)强化监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的安全性

对档案实行多介质存储,以提高档案的安全性,当纸质档案受到破坏时,利用电子版可进行修补和还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测档案电子化、网络化管理,这样,既可对现行纸质档案资料进行整合,建立数字化信息库,又可依托单位内部局域网,建立监测档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浅谈环保档案如何适应现代化管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期刊(4).2007.12.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67-01

1 环境监测的研究概况

中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关于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大量成果涌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1972 年,曲格平就开始致力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国的环境管理》等书中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建议;赵英民认为颁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使环境监测工作有法可依,理顺了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李春田等在比较世界各国环境管理模式的差别后,根据中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和环境管理的特点,提出应该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内部审核来加强环境监测;刘卫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监测体制的优势和不足,在借鉴国外环境监测机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议我国采取中央垂直统一领导的方式来减少地方政府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干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独立性;徐光华、陈静等提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要实行统一的标准,以决环境监测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郑晓红提出要通过改进监测分析方法的来促进解决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刘建林则特别强调要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环境监测中一切事务应以监测质量为基准。

2 中国环境监测管理面临的问题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面临不少问题和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政府下属的机构承担,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行政化居多,因此现行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随着环境质量的快速恶化,环境管理目标要求越来越高,监测任务和监测质量要求提高,而现有的环境监测站建设很难满足新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①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②部分基层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 ③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环境监测机构多从属于政府部门,环境监测机构没有自主的人事权,因此在环境质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很难根据监测任务来调整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2.2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手段也得到快速更新。但与快速变化的环境质量相比, 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精度有限,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落后,环境监测部门在前期通过相关的实验室资质认可评审后,对于后续的实际监测工作管理较为松懈,同时环境监测机构往往监测任务较重,为了完成任务,实际监测中无法切实有效地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②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各不一样。而在实际中,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当前环境监测的最新技术、方法、设备及各种环境因子的达标标准,并且要熟悉质量管理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监测质量管理者个人的科学素质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能力,因此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 监测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监测网络。但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监测人员状况已经成为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障碍。这些表现为: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快速深化不适应。环境监测机构都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人员编制有限,而监测机构没有人事主动权。同时监测部门在用人方面没有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进入较难,淘汰也较难,市场化因素缺失,因此这种用人机制根本留不住人才;②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随着环监测工作任务不断加重,而一个合格的环境监测人员需要多年的培训和实践。而目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变动较少,再加上行政管理部门借调人员,使得监测单位的实际监测工作人数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目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随着环境质量快速恶化,环境监测任务数量级的增加,监测频次也成倍增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数量制约环境监测的发展。

3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对策

从上面分析得知,目前环境监测管理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不够、监测数据的管理不善和监测工作人员队伍体系建设有待提高的问题。随着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环境保护目标越来越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3.1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十分重视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目前,环境因子成份复杂,环境监测对象不易准确测量,这要求我国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控制程序。首先,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层应该将保证数据质量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这是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其次,要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规范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或体系的建设,使质量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然后,要强化现场监测质量管理,通过优选优用国家、行业标准分析方法,严格实验条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2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部门的能力建设究其根本就是人才队伍的建设。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效果,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制定各自的长远目标,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发展机制。第一,在严格控制环境监测人员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环境监测人员的队伍。为了促进环境监测机构长期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的引进计划, 分批有序引进人才。通过引进人才,既能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队伍,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又能降低监测工作人员的年龄层次,使监测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第二,要设立人才培训的机制,人才培养可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相结合, 在培养人才上,要突出博而专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2] 赵英民.顺应时展要求强化环境监测管理[J].环境保护,2007(21).

[3] 李春田.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内部审核[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4] 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J].中国环境监测,2009(3).

[5] 徐广华,陈静.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