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8 16:0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要点

1.1物理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

如今的物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更多的要授之以渔,从物理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对于物理现象与方法的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结合问题思考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无论在课堂还是相关的考试,根据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思考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因此,单纯关心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物理模型与思维,实现对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1.2注重学生对知识架构的塑造过程

高中物理在知识层面上是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网,知识点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高中物理知识点的特点能够将各个部分逐个分解,层层深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清晰的脉络,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习题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悉,在各个知识点分析完成后再进行知识点的整合,从而把高中物理知识脉络通过系统的安排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总结和分析,形成自己对知识点间的关联的理解,进而结合实验等环节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

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行物理学习

不同于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当前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知识还要学会使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物理问题时不是等待教师揭晓答案然后分类型分情况的进行记忆,而是结合问题的原因、过程进行分析和探索,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或与学生进行相关的物理问题的交流时能够多提问、多引导,进而加深学生对思考方式的记忆的同时促进和培养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最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物理思维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

针对以上要点,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完善与关于物理学习对于物理现象的解决方法的加强,因此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出如下的改良和完善。

2.1实验优先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近年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使教师采取“看图说话”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节省实物实验所“耽误”的时间,而从当前的教育要求来讲,这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的,一方面物理实验的现象均来自于对教材讲解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对于物理现象观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增加了更多的“假设”,这种物理现象靠想象来完成的物理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反而使相关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形成了困难,也容易造成学生凭空想象的学习误区,所以需要在教学设计上着重对实验的安排,以实验为引导,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得出结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2教学内容形象化,方法多样化

鉴于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而为了完善教学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相应的物理学习能力,需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将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生活现象与对应物理现象相关联的手段来形象化物理对应知识点,除此之外也可以结合网络技术与手机的一些模拟应用软件来实现对现象的模拟和实验,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更清晰的构建知识脉络,形成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正确方法和态度,进而具备物理学习的思维和能力。

2.3教学设计的人性化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并具备解决物理问题的分析能力,而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不同学生的差异,高中物理教学不是几个人的科研小组,所以由于学生个体在物理学习的思维理解及其他方面有高有低,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对学生整体对于物理教学的接受程度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保证学生整体对物理学习的进步程度能够取得协调。

3结束语

篇2

1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要点分析

1.1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在物理教学设计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创新,从而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所没计的教学方案一定要新颖独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对物理教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也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知道向学生不断的传授物理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物理教学的实践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物理教学逐渐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采用讲授法,也能够带领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实验,要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这样教师就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3解决学生对物理教学的错误认知

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学生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认为物理教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学科,从而不愿学习物理课程,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教师也要能够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对物理教学的错误认知。

2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设计的要点提出的策略

2.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设计物理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要能够教育每个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设计出带有悬念的教学问题,从而能够使学生动脑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物理学习时能够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对学生提出相关教学内容的问题“为什么是自由落体,而不是其他落体?”,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学内容,让学生找出答案,然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在学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努力学习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教师也就有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2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方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要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能够有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教师根据这几点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动所有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良好教育。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从简单的知识学习自然就不会认为物理教学非常难学,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2.3设计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知道教学的重难点

篇3

1 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考虑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以经验为基础,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教学设计与教学心理学相脱节,几乎成为教师们的教学习惯和普遍现象。但是,要对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水平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只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教学心理规律,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十年的探索研究表明,教学心理学是开启教学智慧的金钥匙。

教学任务分析理论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最初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已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项专门技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进行了教学任务分析技术培训,并将这门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有效地帮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使教学行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科学安排教学顺序,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物理教学进行评价。[1]

实际上,虽然对一线教师进行的教学任务分析技术的培训越来越多,但并未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教学习惯,离实践应用的学科化和系列化更有一段距离。本文拟通过一个教学案例,说明教学任务分析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期盼能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2 教学任务分析理论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从任务分析演变而来,是基于学习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加涅(R.M.Gagne)。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教学是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外部条件一旦被阐明了,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基础。依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不同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是加涅的教学论的灵魂。[2]

20世纪后期,教学任务分析思想有很大发展,如乔纳森等三人系统地总结了21种已得到认可的任务分析方法[3]。可见,任务分析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有多少学习理论就会产生多少相应的任务分析方法。笔者在对众多专家和学者的“任务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分析采用如下过程:

(1)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

(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层级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分析使能目标和子目标,分析学习的条件。

(4)安排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方案。

3 教学案例与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修3-5(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为例,说明教学任务分析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施。

【教材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须的知识,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主要是在前面动量定理的学习和理解中引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推演的方法,得到系统中各物体的动量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动量守恒定律[4]。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系统的内力和外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物理意义、表达式、适用条件);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物理意义、表达式、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

【学习层级分析】(如图1所示)

【学习类型和学习条件分析】

学习类型: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因此,本课主要属于规律课(习得)的学习。

学习条件:

(1)必要条件:

①理解和掌握系统、内力、外力、合外力、动量等概念,其中“力”是学生的起点知识;“合外力”“内力”和“外力”是“力”的下位概念,不难学习,难点是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区分和计算。

②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且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

(2)支持性条件是:获得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回忆原有知识引入新课实验探究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1.回忆原有知识

(1)教师提问:①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的表达式、性质和单位如何?②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如何?式子中“F”指的是什么力?

(2)系统、内力和外力。

教师由动量定理的复习中引出“系统”概念: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由系统的受力情况区分“内力和外力”。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引出问题作准备。

2.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动量定理Ft=p′-p=mv′-mv,当一个物体F合=0,p'=p动量不变,那么当一个系统,其合外力F合=0,系统的总动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外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计时器两个、滑块两个、交流电源等。

实验情境:如图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滑块1和滑块2,滑块1以速度v1碰撞静止的滑块2,碰后滑块1的速度为v1′,滑块2的速度为v2′,比较碰撞前后滑块1和滑块2组成的系统总动量。

实验结论: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领悟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4.理论推导

问题情境:如图3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2>v1,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相碰,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证明两球碰撞前的动量之和等于碰撞后的动量之和。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动力学观点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领悟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5.得出结论

综合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再进行合理外推,可得出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3)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6.巩固应用

(1)关于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系统受到弹力作用,动量不可能守恒

B.只要系统做加速运动,动量就不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动量守恒

D.只要系统所受合外力恒定,动量守恒

设计意图:针对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进行检测评价。

(2)A物体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与静止在同一水平面的B物体相碰,碰后A物体继续沿原方向运动,但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已知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2:1,则碰后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A.1:1 B.1:2

C.1:4 D.2:1

设计意图:针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检测评价。

7.课堂小结

系统: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

内力:系统中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外力:外部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

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之和为零, 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1v1+m2v2=m1v'1+m2v'2。

定律成立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反思,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实现认识的提升。

4 教学成效与反思

本课是一节物理规律的习得课,与传统教学做法不同的是,教学设计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任务分析,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规律习得的方法,理清了教学的程序,明确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规律的习得过程以科学取向教学论为指导,流畅自然,逻辑性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得到推进,高中物理课堂也在不断发展.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开始利用翻转课堂,产生了创新型物理课堂.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顾名思义,翻转课堂就是颠倒的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传授知识是在课外进行的.在接受新知识时,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课堂内,主要就是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观念和师生角色以及教学流程都得到颠倒;利用翻转课堂,转化课堂传授知识和课下学习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课堂中听讲,在课后完成作业.利用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内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学会运用知识.

二、高中物理翻转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需要利用丰富的信息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前将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录制,并且将这些视频交给学生,视频的时间不会过长,是需要学习的精华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学习工具完成任务.与传统的导学案相比,电子视频更加方便和生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反复进行观看,还可以进行回放和暂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得非常大,学生自己掌握知识,教师只是发挥指导作用.借助课前视频,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地给予帮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需要进行互动合作,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在课前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教师能够留出很多时间去辅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

三、 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课前模块的设计

在课前模块中利用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转课堂的关键和核心就是网上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物理教学内容制作成具体的教学课件,把握高中物理的关键部分,使其可以变得更加简单,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高中物理知识制作成具体的PPT,对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制作成具体的小动画.针对一些实验,可以制成现场视频.例如,在讲“恒定电流”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电量分成具体的两种动态的画面进行展现,让学生明确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电量多少.

2.课堂模块的设计

翻转课堂需要设置出具体的学习情境,高中物理教学需要设计出具体的物理情境,利用良好的物理情境,促进学生融入物理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同时,翻转课堂的内涵得到深化.教师要设计合作学习的方式.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小组,小组之间进行积极的协作,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形成沟通的链条,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化.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以翻转课堂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总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3.信息技术的支持

翻转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这是高中物理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在制作教学课件,还是在制作视频、动画时,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在设计翻转课堂时,教师需要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使自身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识能力.对于学生,也要将网络学习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支持翻转课堂的有效发展.

三、实施高中物理翻转课堂遇到的问题以及对

1.学校缺乏相关的条件

当前,有些高中没有视频服务器和有关学习平台.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将微课在教师电脑上进行拷贝,也可以利用U盘,让学生进行拷贝,还可以在视频网站上传送,让学生在家到免费的视频网站上观看.

2.学生没有条件上网

不是所有的高中生家里都有电脑,一些家长甚至反对学生上网.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自习课上,让学生集体观看微课,进行有效地自学.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将微课进行拷贝,回家观看.

3.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同的,而微课都是需要教师自己去制作的.制作一个简短的微课,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相关设计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十分擅长的.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利用有效的习题,设计出具体的话题和流程,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进行高中物理翻转课堂增加了自己的教学负担,可以选择那些重点的章节,实施翻转课堂.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要不断得到加强.

总之,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翻转课堂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进行探索,以学校的实际条件为基础,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只有将课前设计和课堂设计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运用,才能使翻转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徐冬英.Module与Team模式下翻转《建筑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5,02.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主要指的就是课前准备环节,即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设计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的学习难点、应对教学难点的措施、演示文稿PPT、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学时间的分配与管理、师生互动内容和互动时间、提问环节、课后评估、总结等内容。高中物理是学生的难点,很多学生在物理课程上都觉得听不懂,在课后练习时又觉得时间不够。这不能归咎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只有老师想办法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的教授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根据笔者丰富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老师钻研教材,并根据教材备课

高中物理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物理学科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弱项,出现偏科的现象。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繁重的课程,他们无暇再去补习物理基础。因此补习学生的物理基础和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就都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很多老师认为这二者无法兼顾,但实际上,只需要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内容做到十分熟悉,知悉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就能够做到有备无患,课堂完全在老师的掌握当中,当涉及较为简单的知识时,老师不能略讲,而是要考虑到物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内容也要引起重视。很多老师认为自己的知识量在教学中已经足够,但却忽略了一点,即教材经常在变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变化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如果老师不重视自己对教材的学习和掌握,很有可能在教学中出错。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自己要能够学习教材的内容,把教材内容“吃透”。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因材施教

教材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设计教学内容,即是对教学计划进行编排。要使得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实用,老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所谓因材施教,简单来讲就是老师知道学生的水平,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几乎是必经之路。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办法主要是两个,一是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来进行判断,但也不排除学生做作业时不认真找人的现象,因此根据作业来判断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信息。二是老师与学生沟通,老师和W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老师面前敢于发言,他们在什么地方不懂,什么内容掌握得较好,也就都会向老师说。通过这两种方法,也就能够导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其次,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比如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天提供一道较难的题目进行思考练习,这道难题并不一定要学生解出来,但可以促进他们思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正和解题技巧的指导。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高中物理知识虽然较难,但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总是能够掌握的,学生成绩较差,大多是因为自身不爱学习,因此要多沟通、鼓励。

三、设置课堂提问环节和相关问题,加强课堂互动

当前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表示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后不再去巩固,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其实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关键在于老师身上,学生在高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除非他们对物理有极高的兴趣,否则大多数不会在课余时间复习老师课堂讲的内容。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之中,除了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设置提问环节,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高中物理知识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声、光、电、热、力的相关知识,其中力学占有较大比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力学当中,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都是教学重点,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老师讲解完了之后就可以提问,比如询问学生在牛顿第一定律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牛顿第一定律有没有什么缺陷等。学生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很快就能得出答案,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一个“绝对时空”当中,即不依赖外界而独自存在的参考系。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地位独特的绝对参考系,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四、注重课后的反馈信息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当是灵活的,即教学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修改。修改教学设计的主要的依据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通过课后反馈信息可以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什么内容掌握得不够,那就在课后反馈信息当中会得到体现。老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知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课后反馈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即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大胆发言,老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酌情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因此课后反馈主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是民主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在解决物理能量问题时,一般都会用到,所以应引起师生的特别关注。动能定理的突出特点就是,用简单基本的定理知识解决复杂难解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就已经初步接触了动能的基础知识,进入高中之后,在初中定性知识的基础上,动能知识由定性到定量转化,开始了由简单易学向纵深复杂发展,出现了动能知识点的两大分支,即动能定理学习及应用和动能定量确定

技巧。

一、对动能定理的知识性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动能知识大体为动能诱发、大小变化,都与物体运动息息相关。进入高中物理动能学习阶段,在对初中动能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后,就要以此为基础,开始由表及里的推进式学习。在对高中物理动能定理内容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动能知识掌握程度,由于学生的知识功底各异,所以既要统揽学生整体,还要施以个性化指导,带领学生在对初中动能知识进一步夯实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的教学引入、新内容情境的结构创设,达成初中旧知识与高中新知识的自然衔接。

通过对初中物理动能“皮毛”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勾勒出物理思维的框架,特别是在接触重力势能时,一些相关小实验的操作,使学生对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印象深刻,WG=mgh1-mgh2的关系式表达更是让学生“知其然”,这为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学习打下了感知基础。然而,在具体教学操作中,不可一味“一刀切”进行,要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程度存在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开设动能定理讲授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初中动能知识进行或蜻蜓点水、或全面回顾、或强化记忆等方面的复习,力求每位学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同一目标――动能定理的学习进发。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难点是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的表达式虽难,但却是基础性内容。因为高中物理动能不仅要求学生能深刻记忆动能表达式,更需要学生熟练运用动能表达式解决相关物理动能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高中物理动能表达式既是难点更是重点。在进入高中物理动能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知道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但动能的大小为什么用■mv2来表示,具体的定量关系是怎样的,当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无解时,就会求助于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当然知道答案,只是因为涉及的方面较多,给学生解释清楚并非易事,通常采取规避的策略,跟学生说“物理上规定……”这种唯物理规定是从的奴性方式固然可以搪塞过去,也能顺利过渡到下一知识节点,但学生心中却依旧茫然,不知所以然成为常态。此外,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也是重磅,也需要教师谨慎对待、科学施教。在讲授相关知识时,通常做法是,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与动力学其他关系结合,经过过程性推理得出动能定理表达式。但在推理过程中,由于师生的注意力只定势关注表达式本身,而习惯性忽视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丧失了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对动能定理讲授时,必须明确哪些内容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来完成,哪些内容的物理意义丰富值得进一步发掘,这是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思考的内容。

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理念及思路

1.以强化动能概念为例设计教学

(1)初中物理动能知识虽然是重点,但内容少,相对零碎,很多学生学过之后就很快淡忘了。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对高中物理动能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置初中动能知识的回顾或强化环节,但要把握好课程时间进度,不可在此投入过多精力。

(2)通过实验追忆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由于学生对初中动能知识遗忘较多,导致对相关知识模糊不清,难以进入高中动能纵深教学,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定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设置实验进行切身体验是首选。体验方式种类繁多,可以是个体或整体实地体验,可以是语言描述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向学生投放声频、音像、图片等资料信息,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2.释疑动能定量表示,剖解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推导

动能定量表示和动能定理表达式推导在教学设计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统一考量。在预讲授阶段,教师可先向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寻求动能定量表达式和动能定理表达式,揭示动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

具体推理过程可以这样设计:一个运动着的且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在受到一个非平衡力的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会随之变化,动能也会成正比式改变。我们要着眼于其运动状态和动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到了一个不为0的合外力,而动能的改变正是我们研究的“点位”。学生在获知动能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后,学生的思维随即进入动能诱发、改变的猜想阶段,自然将运动状态与动能加大或减弱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在这一节点,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配合团队合作方式协调进行,最终顺利过渡到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以及vt2-v02=2as的引入,当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方式互动进行,对F合=ma与vt2-v02=2as交叉运用、互助配合推导时,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也就若隐若现了,教师再一语道破,学生自然茅塞顿开,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赫然暴露在学生眼前。

三、动能定理课后反思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在经过实践过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景进行必要的课后反思。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拓展与教学设计的计划铺展是同步进行的,说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纵观我们的教学设计,虽然有秉承传统教学设计的部分,但也在立足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大胆进行了创新式的变动,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活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因此,不失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设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77-01

实验探究不仅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实验设计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因素。进行实验设计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1 物理实验设计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

进行实验设计需要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即明确实验是为了说明什么。实验目的应当简单明了,明确说明待研究量。明确实验目的的意义在于,明确了研究目的就能够基本明确待研究量,从而为下一步的选择实验原理奠定基础。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目的格式一般可以表述为(在xxx条件下)研究物理量A(因变量)与物理量B(自变量)的定量/定性关系。

实验原理是指实验进行所依据的原理。要对假设的验证具体化、程序化,或者说,要把实验目的演变为一个实验方案,就需要实验原理作为中间的桥梁。确定实验原理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进行的实验方案设计给出大体框架,便于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从而完善整体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包括实验结果记录方式设计)等内容,因此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方案是对于实验原理的丰满与补充,将实验原理的具体化,从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内容应当包括实验进行前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进行中以及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实施情况所进行的相应改进。

2 实验设计教学策略选择的两个维度

策略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教学策略是一种教的策略。教学策略是从属于教学设计,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现状等因素。

2.1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应当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是“知道”、“了解”或者是“掌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教学目标对其要求不高,那么在选择实验设计教学策略时,并不需要整体实验都由学生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部分,让学生对于其中的重难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实验设计水平;对于教学目标要求较高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设计整体实验,一方面学生经历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规律的认识,同时学生能够明确其适用范围、相关内容,加深认识。

实验教学目标是学生实验教学的灵魂。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系统整合,作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达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从而为物理实验教学指明方向。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而本节内容的下一节《楞次定律》的教学目标为“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解答有关问题;以上两节内容,涉及到的实验类似,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实验进行解读。《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为探究实验课,而在《楞次定律》中虽然有相关的实验设计,其目的是为楞次定律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目标——手段策略”甚至可以让学生使用想法——检验策略,将学生的想法——进行检验,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师需要使用缺点列举法,以原有实验设计为蓝本,对其进行改进。

2.2结合学生学习现状选择教学策略

篇8

工作。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只是其中知识排列与组合的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这种观点启示我们,在学校中不存在学困生,学生彼此之间只有兴趣爱好的不同、发展潜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异。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讲,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计划设计中,始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以他们为中心,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规划。具体来讲,第一,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学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他们自己对于知识的探求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第二,不能够应用教条化的统一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种方式最终的结果就是践踏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击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压制,非常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解放自身与学生的思想,应用贴近实践化与生活化的方式,全面开发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与探索物理知识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二、主动建构原则

主动构建原则的应用,有利于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使得他们在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中全面提高学习的成绩与能力。具体来讲,包括分组讨论,交流,生活化实验教学,学生积极对生活中运用到的物理知识进行调查与研究,物理知识生活化应用的小游戏等等。在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可以融入生活,通过观察、动手实验操作等,把具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的物理知识变为生活中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实物来加以学习和研究。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内容是关于电学的,如果不把生活化的内容融合进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其中的一些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不易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物理教师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国家电网建设与日常的电网线路维修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课堂物理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增强自身对于电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这种理解中形成对于物理知识的研究能力和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注重个体评价的原则

注重个体评价,指的是高中物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充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设计

在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中,许多物理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背记等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习题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习题教学,促进习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到物理课堂习题教学中,要求要进行探究性学习,而非“灌输式”。同时,要求老师要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实践,实现最大限度的能力提升。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应做到“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高考强调要考查的五种能力培养,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2)有利于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3)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物理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习题教学设计,使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成绩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堂习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1.结合习题特点,科学设计教学

习题教学不同于基本的理论教学,更不同于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知识关联性、学科渗透性、解法多样性、过程逻辑性、注重创新性等特点。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要求,结合习题特点,注重教学策略,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时间、方法和手段。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都应该始终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坚持基础理论与解题实践相结合,既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也不能片面追求题海战术。具体而言,就是在内容安排上,坚持以课本习题为主;在时间安排上,坚持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明确目标定位,发挥主导作用

(1)要深入了解教材。老师要对物理教材了然于心,并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习题教学的内容、标准和要求。(2)要深入了解学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要深入了解习题。要对习题进行深入分析,慎重选择。既不能选择过于简单的,也不能选择过于复杂的,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例如,高一“匀速圆周运动”的习题课,通过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拓展,掌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匀速圆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针对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式通常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自主学习,需要老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促进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探究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为此,老师在设计习题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确保方法更加科学、气氛更加热烈、思维更加活跃。比如,“一辆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由静止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第5s内的平均速度?”老师可以同时采取“观察―引导”“探究―解决”等模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采取竞赛形式,鼓励学生找到“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解”“用推论求解”等一题多解的途径,激发学生拓展创新性思维。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独唱会”的传统模式,形成学生全程参与、双向互动、主动探究的创新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对习题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瞄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挖掘;设计;激发;培养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

将一些粗浅的尝试,述之笔端,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路、方法、技巧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类似这些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二、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三、理论联系实际,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