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游泳范文

时间:2023-03-30 19:1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游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游泳

篇1

泰戈尔曾说“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学习游泳已有四节课,从第一节课学会漂浮,到第三、第四节课学会换气和划手,开心的是我终于把课程学下来,忧伤的是我没有自救能力和在深水区畅游的勇气,技术上的问题通过加强练习可以提升,所以我并没有在意目前的结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游泳带给我的愉悦。

近来的情绪不太好,直到上游泳课的时候并没有改善,但当我专心下水练习蹬腿的时候,注意力被转移,情绪变得好起来,收获了快乐。我一瞬间才明白,游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改善心情,一次次潜到水里练习动作,揣摩动作,和水友好相处,身心便愉悦起来。这种快乐来得并不简单,光下决定上课就花费了许多时间去纠结,事实证明我的许多顾虑都是多余,一切行动起来才会明白其中的感受。

因为开始学习游泳,我会加入有同样爱好的群体,就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开始关注有哪一些泳池、有什么样的协会、会有什么样的活动··,不一定会去参加活动,但知道这个圈子里会有什么样的活动,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就是一种收获。

主动去获取陌生领域的知识,是一种有趣好玩的事,比如游泳。

篇2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游泳教学 创新意识 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47-02

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无疑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当前教育需求,因为它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根本不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更不可能“学会学习”。游泳这门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性,且有其特性觉醒,教师必须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已经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目光,但是在游泳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且在实践中反思探究,进而确保“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将“自主-合作”学习运用到游泳教学中,不仅能够取得理想教学效果,还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师生认识到学习的真谛――“学会学习”。

1 “自主-合作”学习在游泳教学实践中的效用

要充分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首先就要明确它在游泳教学实践中的效用,才能够按需选择,自如应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1 “自主-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游泳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更深远的就是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水的情况下,能够自救和救人。自然水环境与教学的水环境,肯定有很大差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确实能够掌握基础的游泳技能,能够在学校提供的水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假如将学生置于某个自然水环境下,由于受到水质、水温等影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寥寥可数。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不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更不会想到将学校学到的游泳技能进行创新,从而能够尽快使用自然水环境,进而顺利完成任务。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游泳教学,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按照科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各个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争吵、争辩,甚至会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咨询教师,更甚者会与教师的想法出现分歧。如果某小组某个学生的想法与小组乃至教师的想法都不相同,教师不要盲目苛责学生,而是要给予引导和鼓励,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还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促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2 “自主-合作”学习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氛围

游泳教学不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尽可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适宜的情景和积极的合作中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度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游泳需要具备的技术,进而使学生的游泳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游泳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够时时刻刻跟随在侧,这就需要学生在技术学习时,要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通过实践,当前大多数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差,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意识,单纯依靠教师,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掌握游泳这门技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觉醒的机会,进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技术的学习中,从而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1.3 “自主-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练习,提高技能空间

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且能够享受任何一个下水过程,这就需要学生的游泳技能非常好。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将“自主-合作”学习应用到游泳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练习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技能缺陷加强练习,进而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应用,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课堂主体的位置给予学生,且要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的位置上,同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认清楚自己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而抓住自主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加强训练,进而使自身的游泳技能得到提高。

2 “自主-合作”学习在游泳教W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合理应用,甚至有少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应用,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还是它流于形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笔者根据自己的时间,总结概括了教师自身的一些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将“自主-合作”学习应用到游泳教学中。

2.1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且“教”是为“学”提供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认清楚教师自身的位置,更要始终引导学生将自身摆放正确。“自主-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其不仅能够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需要的人才。然而,教师作为教学法的运用者,其自身的思想对教学法实施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在游泳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进度、幅度、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表现,且多用鼓励和表扬性的语言,给予学生科学、客观评价。

2.2 发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游泳“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增加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交往的时间、形式及频率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合作的班级学习气氛,集体作出决策,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协同化不断增强。

2.3 注重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和共享,通过自我讲解、自我示范、作业检查、考试考核和多种反馈,促进技术学习时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等环节优化。

3 结语

“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确实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进。通过实践,“自主-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更能够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将“自主-合作”学习应用到游泳教学中,要明确其效用的同时还要明确注意事项,在实践过程中,时时刻刻将学生摆放于主置上,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练习的良好习惯,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成长成为一名社会发展需要的游泳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海,官钟威.合作学习――激发共同创造体育教学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3):44-46.

[2] 蔡惠玲.游泳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三维评价”策略的初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20-21.

[3] 徐文英.游泳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宜宾科技,2009(2):13-14.

篇3

关键词:怕水;水感;水性;水中体会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健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游泳不仅是一种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同时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因此倍受广大家长们的重视。人们纷纷将孩子送到游泳培训班学习,从小培养他们掌握游泳技术。熟悉水性是游泳教学的基础,也是游泳学习中必须过的第一关。然而,在少儿游泳教学当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学员会有“怕水”的现象,如何解决怕水心理,也成为广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少儿学习游泳中怕水心理产生的原因

1.身体姿势的改变

大家知道,人体正常在陆地上是站立位,向前走的时候是头在上脚在下。游泳运动却不同,人们总是俯卧或是仰卧位,前进时沿着头顶方向向前,这就打破了一般人正常的前庭感觉,使初学者总感觉不习惯,从而产生怕水心理。

2.水中无处攀附感

人体在陆地上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使人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个支点或可抓握的物品。而在水中则不然,由于人体比重与水的比重相近,使得人体在水中因浮力作用而产生忽上忽下的感觉,此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支点,而周围也没有可以抓握的东西使身体稳定下来,在此情况下身体的姿势发生变化,而自己又无法使身体直立起来,恐惧心理又会进一步加剧。

3.人体重心位置的变化。人体在陆地上平躺时,重心大约在髋关节与肚脐之间,此时支点在这重心附近,能使身体保持平衡。当进入水中时,支点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移向人体的心窝附近。这是由于在水中人体各部位肌肉产生无意识的紧张进而血液分布发生变化的结果。由于此变化导致身体部分重量的改变,使得支点向上移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此时肌肉较多的下半身相对于上半身会变重,由脚开始变沉,越是慌张用力越往下沉。如果此时人体在水中脚触不到池底,头又抬不起来,怕水心理又会进一步加剧。

4.水对身体的压力引起的不适应。在陆地的环境中,空气对人体的压力几乎感觉不到。而到了水中,水对身体的压力会明显增加。此时行走困难,特别是水对胸廓的压力增加引起呼吸也不能象在陆地上那样轻松自如。因此也会导致少儿的怕水心理。

5.呼吸方式的变化引起怕水心理。在空气环境中,人们呼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意实现的,而到水中,呼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不会游泳的人到了水里,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样浮起来或游起来,而是怎样才能不呛水,这样就必须改变以前用鼻子呼吸的习惯,变成用口呼吸。在改变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不习惯会偶尔咳嗽,从而导致怕水心理的产生。

二、少儿学习游泳怕水的特征及表现

少儿怕水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因素,能力,感知,思维,认识,个性有关,而从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不同的心理障碍会产生相同或不同的行为表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缺乏信心

在游泳学习中,由于人数较多,初学少儿往往对自己的技能较低,本质状况不如同伴,学不会动作等。有自卑感,缺乏信心,在行为表现上心理是被动的。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能进行练习,属于消极型。

2.畏惧感

在初学游泳时,曾受到过水对自身的威胁。例如:课中发生同伴溺水或可怕的喊声等现象。这会使他们对水有一种惧怕感。并且对水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不同程度的怕水心理。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取得别人的经验在较难环节的练习时往往会站在浅水区看同伴练习,而自己不练或少练,属于消极型。

3.忧虑感

此类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怕自己掌握的技术不如同伴好,游不过他们。在练习中有积极影响,属于不稳定型,

4.过急型

练习的过程中,只凭一时的兴趣,不顾效果。做动作过急,缺乏冷静思考,应变能力差,由于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在技能上抑制力较差。属于高度兴奋型。

三、如何克服少儿学习游泳中的怕水心理

少儿怕水是一种心理现象,有客观原因:儿童生性胆小,身体矮小,由于水的浮力作用,人站入水中,被水托起。身体自然而然会失去平衡,站立不稳,产生“怕水”心理;人们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往往不让孩子靠近水域,甚至吓唬孩子“游泳会淹死、水里有鬼”等,造成心理障碍,以致怕水;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不小心呛水难受在所难免,更何况进入某种深度的水域,造成心理紧张,怕水;身边有关游泳事故,耳闻目睹,产生恐惧心理,新闻媒体关于下水游泳溺水身亡的报道等,从客观上对少儿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怕水”心理。针对以上少儿“怕水”现象,教学时可采取如下几种办法,解除少儿“怕水”心理。

1、消除障碍,体验乐趣

水中睁眼练习:双手扶池沿或水道线,吸足气,睁眼将头没入水中,利用视角观看周围环境,认识水域从心理上得到“安全感”;

水下吐水练习:双手扶池沿或水道线,吸足气,将脸没入水中,吐气,出水再吸气,反复练习,这样就可克服由于呼吸紧张,造成呛水而“怕水”。

体验“浮力”练习:吸足气,双手松开上举,将身体自然沿池壁沉入水中,继而双脚踩水上升,直至露出水面,双手复又扶住池沿。进行多次重复练习,达到解除沉入水底的“怕水”心理。

2、体验水感,熟悉水性

所谓水感指人对水的感觉;水性一指水的压力、浮力、阻力等性能;二指驾驭水的能力。一般来说,水中练习的任何动作,都是体验水感,熟悉水性的过程的组成部分。这里着重强调三个方法:

抱膝浮体练习:无支撑吸足气,沿池壁团身抱膝,使身体自然浮至水面。

蹬边滑行练习:背向池壁,一臂拉水槽,一臂在水中前伸。吸足气,上体在水中成俯卧姿势,两脚掌贴住池壁。拉水槽的一臂向前伸出与前伸臂并拢,两脚用力蹬壁,使身体成流线型向前滑行,此是指导老师必须在身旁保护,确保安全。

踩水划水升体练习:头露出水面,双手置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内外做“∞”字型摇橹式划水。两脚与手配合做有节奏地外“∞”字踩水。

3、语言刺激作用

教学中教师温和有力的语言,可使学生增加信心,去做教师规定的动作同时要多用鼓励的语言反复刺激学生。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时,要给以十倍的鼓励与赞扬。学生会由此而兴奋,忘记了害怕,从而更加强勇气的积极与教师配合。

(1)在讲述游泳池中注意事项时,应该用:我们应该,而不是用不许的口吻。

(2)在课前课后讲解时应多表扬,多肯定。女同学比男同学更需要表扬。教师在运用批评时应多注意学生的反应以便恰当的运用表扬或批评。

(3)在纠正错误动作时,首先应指出正确和进步方面,然后再对错误动作进行点评。

(4)发挥榜样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勇敢的孩子为榜样,达到消除怕水心理的因素。在做任何一种新的动作时,先让勇敢的孩子完成。并给以一定的鼓励。一般不同程度怕水的孩子,在自己并不十分敢做的时候,想看看别人做了有没有危险。做了后会怎样。根据这种心理状态。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十分好。多数孩子会跟着学做,一次不怕了,下次就更容易了。榜样不仅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学生克服怕水心理。

(5)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兴趣是少儿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通过教学实践在证明,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消除怕水心理的重要因素。

(6)提供理解和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关心对学生克服怕水心理有很大作用。学生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熟悉,喜爱的教师来教自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在教学中惩罚给孩子造成压力。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时应给予支持,帮助来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冲突。

(7)因材施教,个别对待

对个别胆子小,怕水心理样子的孩子于是要特别对待,可放慢速度调节练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愿,自动完成动作的想法。多看勇敢孩子的练习有意将怕水型学生安排在勇敢的学生旁边以便更好掌握技术。

(8)认真做好示范动作

游泳教学时间证明,正确的示范动作,特别是第一次示范,不仅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而且做示范的次数一定要多,让学生观察的清晰明了,一激发他们的模仿能力和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做示范的时候,动作僵硬,次数少,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完成动作的信心。

四、家长配合帮助少儿克服怕水心理

孩子怕水,家长别责怪。有的孩子水感好,游起来就很轻松,同时协调感强。喜欢水的孩子不一定水感好,而怕水的孩子不一定水感不好。孩子学游泳不要强调天赋,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学。学习游泳要有个过程,家长不要心急责怪孩子,尤其不要在教练和其他孩子面前说孩子胆小,给孩子造成心理暗示。要消除孩子的怕水心理,可让孩子多碰水,玩水,通过游戏激发孩子对水的兴趣。

五、建议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长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意思不断增强,建议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教练时一定要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练,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教练员们切不可只图赚钱,胡乱教学,只图学生能在水中“扑腾”就行了,应把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分析了少儿在初学游泳时产生怕水心理的原因后,制定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可帮助教练、家长顺利地进行游泳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伟,张诗程.克服初学游泳者恐惧心理的几点做法[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万煜.心理训练在少儿水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辽宁体育科技

[3]张志勇.不同年龄段少儿游泳基础训练的特点.辽宁体育科技

[4]文永凤.试议学生游泳课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与对策[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5]张引.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内江科技.2007年07期

篇4

摘 要 游泳是一项具有极高健身价值的运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学校要重视游泳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情况。然而,针对部分初学者来说,在学习游泳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学生产生心理恐惧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采取措施来克服这种恐惧,最后阐述了初学者在学习游泳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游泳 教学 学生 恐惧心理 克服

游泳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肺活量。此外,游泳还可以加强皮肤的血液循环,改善锻炼者的肤质,增强抵抗力。针对大学生来说,游泳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对肥胖者来说,游泳消耗的热量多,是保持身材最有效的有氧运动之一。体育教师要利用游泳的这些健身价值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对游泳产生兴趣,喜欢游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消除对水的恐惧。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融入游戏教学法,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恐惧是一种情绪,是可以克服的。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就会产生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恐惧会使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发生障碍,失去对当前情景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使行为失调。每个游泳初学者都会有对水的恐惧心理,恐惧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首先要分析下学生恐惧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外部环境的改变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游泳之前都很少能够接触到适合游泳的环境。从这点上来看,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尤其如此,城市里的池塘、湖泊等公开的流域较少。而对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学生来说,虽然池塘、湖泊等较多,但由于家长害怕孩子会发生危险,一般都会让孩子远离。泳池中水的环境与陆地环境差距较大,一般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多数学生都会本能的对陌生环境产生一种排斥、害怕的心理,这些都是正常的。

(二)学生对游泳运动认识不足,心理素质较差

有些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知道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课程中理论课的内容较少,使学生对游泳这项运动的了解较少,对该项目的领悟简单、肤浅,当自己在具体运动项目中出现问题不能解决时,便容易产生恐惧感。而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品质较差,缺乏勇敢顽强的精神,虽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具备了一定成功的能力,但对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游泳动作,仍然不敢练习,出现犹豫不决、动作失调等现象,结果不能完成动作,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三)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学生,而有些学生在教师讲解时不注意听讲,真正下水实践时出现问题自然会产生恐惧心理。

二、如何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对这种变化的不了解、不确定、不适应,再加上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对游泳运动的认识不足都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恐惧,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识,在对水中环境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在教学的间隙,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一)注重实践前的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对游泳运动有足够的认识。在示范讲解游泳动作时,要先讲解做此动作的缘由和注意事项,以及在水中环境身体会出现的各种反应,然后再讲动作的结构。这样会使学生在水中环境实践此动作时,对出现的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心理上先做好准备,而不会对出现的变化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二)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学生平时要积极参加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各项心理素质。比如:进行模拟训练危险情境,设置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形成对危险情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增强信心和勇气,以无畏的精神克服恐惧心理。

三、初学者学习游泳的注意事项

首先,初学者在学习游泳时,实践时一定要有合格的救生装备,如游泳圈等,在泳池旁边,还要有专业的救生人员,以防意外的发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的生命安全,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教学前应该认真排查馆内及教学设施和器材的安全隐患。其次,对于游泳教学而言,练习呼吸换气是个难点,让学生能掌握好呼吸换气的方法和技巧,必须要做到把呼吸练习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最后,对于后面的泳姿动作练习,一般应让学生先练陆上模仿练习,做出规范动作姿势,注意随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然后再在水中实践练习,水陆相结合。

四、小结

每个学生产生恐惧的原因都有所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克服对游泳的恐惧心理,学会游泳。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安全教育,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学习游泳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危险,但如果发生意外也是很致命的,所以要保证教学环境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游泳教学;辅助练习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93-01

一、辅助练习的应用类型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有多种游泳教学的辅助练习,不同的辅助练习要针对相异的教材和达到的不同教学目的。比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趣味性的水中游戏,而提高游泳技术的规范性为目的的要运用器械类辅助练习。

1.游泳教学中的水中游戏

在进行游泳教学的时候,由于游泳学习的客观规律作用,当学生在初次下水时,源于水压和浮力等诸因素的作用,学生们易于出现害怕、平衡不好等问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水性,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水中互泼水”、“喊数抱团”等游戏,帮助初次下水的学生消除恐惧感和增强大学生在水里的平衡感。其中,水中接力跑步能够使大学生提高应对水中阻力的能力而提高水中前进的速度,通过水中捕鱼的练习活动可以促使大学生的水性得到提高。

2.教学中的修正动作型水中游戏

因为游泳运动项目有着技术动作和结构比较复杂的特点,需要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并要多加练习才能学好。练习得太多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游泳练习特别的乏味与单调。所以,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必要在游泳的教学中,开创新的辅游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游泳动作的掌握水平。通过水中推小车的练习,两个大学生的手指交叉互推,憋气后脚蹬地抬起,然后两个人同时做蛙泳腿,用蛙泳腿的推进力量将对方向后推。通过水中推小车的练习,可以让同学们尽力的发挥出各自蛙泳腿的潜力,用带有竞赛的特性来努力争胜,突出了学生的蛙泳腿部练习要点,并且使学生体会到要更为经济地使出力量,从而增强了大学生练习蛙泳时的腿部蹬腿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蛙泳的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3.辅助练习中浮板的使用办法

在普通高校游泳课的教学中,比较频繁地采用浮板当做课堂上的教学道具,这对提高初学大学生学习游泳技能常常会起到比较好的辅助作用。在学生们进行游泳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平衡感和位置感会借助双腿夹住或者双手搭住浮板所获得的浮力而得到提高。在练习者的身体重心得到有效上升的时候,可以更加容易完成练习内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练习局部动作,特别是在初学某一项内容的时候,可以帮助练习者以此来更好地体会所要练习部位的技术动作过程和局部身体部位的本体感受。特别是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技术动作的时候,教师可以观察得更加清楚,易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4.游泳教学中漂浮背带的使用

对于初学游泳的学生来说,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动作不熟练,害怕水,身体僵硬等原因,会导致学生做动作的时候,身体出现下沉或者动作中断而不利于更快地掌握游泳技术,而在游泳教学的时候,漂浮背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长距离的游泳练习中,由于初学者的缘故,大学生进行长距离的游泳练习难度较大。通过漂浮背带的辅助作用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长距离练习,这对完善大学生的技术动作,加强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其心肺机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5.游泳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

直观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游泳初学者这个群体,参与直观的图片或者录像演示,会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看清楚游泳技术动作的完整和分解部分,这对有效提高游泳课的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游泳的动作过程。

二、高校游泳教学中辅助练习的使用策略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游泳的各项基本水平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教学进度适时选用辅助练习的种类和教学组织方法来进行教学和练习。并且,在游泳教学的实施过程里,广大高校教师要明确教学方法手段有很多种,不可将辅练习泛滥地使用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针对性和练习时机的准确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辅练习的使用时机上,还要注意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别的问题,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集体练习也可以分组练习。在运用辅练习时,要特别重视游泳辅练习中的安全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高校游泳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广大高校教师要开拓创新,转变理念,从重竞技向健身技术教学转变,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游泳基础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辅练习,对激发大学生对游泳的学习欲望和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极高的推动效果。在高校游泳教学中,为顺利并更好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有必要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结合高校大学生游泳的学习兴趣、体质状况和原有的游泳基础,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游泳练习水平,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游泳教学 教学法 探索

游泳被誉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特别是在当今的大学里,游泳已成为很多学生的健身爱好。我国高职院校游泳教学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掌握游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以及游泳救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游泳健身和安全意识。高职学生学会游泳,经常参加游泳锻炼不仅能健身、健心、健美,还是一种保护自我的生存技能和拯救溺水者的救生本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全民健身以及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游泳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思考及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游泳教学是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的体育项目,受硬件措施,季节性,差异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学成效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高职游泳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快捷有效的教学法,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1 高职学生主要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在游泳学习中的表现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是一部分普高生和一部分“三校生”。作为青年学生,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较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世界观和理想的缺失、意志力和耐受挫折力缺乏、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强烈、嫉妒心和虚荣心严重、自负与自卑两极倾向严重、价值观和成才观偏离、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不协调等。由于传统偏见、高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发展的局限,致使学生形成了自卑感强,情感极其脆弱,心理焦虑程度高,悲观、厌学,心理压力大等一些独有的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1岁,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是身体形态发展已经完善,代谢机能旺盛,易疲劳,动作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意志薄弱等。在游泳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胆小、怕失败、耐力差、怕别人嘲笑、不想动、爱面子、自尊心强、易闹情绪、爱使小性子、积极性不高,厌学等。

2 高职院校游泳教学的几种方法

2.1 乐趣教学法

游泳教学是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的体育项目,与其他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活动环境和运动特点,在水中活动要克服怕水心理,克服水的阻力和压力,又要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进行活动,因而在教学上与其他体育项目有着不同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师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总是非常严厉地给学生要求和规范,以及很多学生怕水冷,怕喝水、呛水,甚至有些学生还没下水,就怕得哆嗦等情况的存在,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恐惧心理,对教师和游泳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游泳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更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信任和尊重,而不是批评和责骂,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愉快,或者对顽皮学生的失望等,使整个课堂蒙上阴影,陷入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这样会影响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乐趣教学法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第一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给学生播放一些世界和我国著名的运动员的游泳比赛,花样游泳,跳水及水球等一些优美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游泳的学习兴趣;在准备活动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或录音机等教具,播放轻松的音乐或视频,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紧张氛围;在陆上练习动作时,教师要和我们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在熟悉水性时,在浅水区划定区域,让学生在里面玩水,使学生在玩水过程中喜欢上游泳;在技术动作练习时,尽量采用辅助教具,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功,提高自信心。

2.2 趣味性游戏教学法

根据文献资料发现,长江以南的高校不会游泳的学生在70%左右,女生则高达84%;长江以北的高校比例更大。而据不少高校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又相当推崇游泳,喜爱和想学会游泳的占了大多数。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场馆匮乏,师资薄弱,教学模式单一等的原因,有些院校没有开设游泳课程,有些院校开设了游泳课程,但教学课时很少,教学环境较差,师资薄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种现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因而,在游泳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游戏教学法,有利于缓解紧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维系起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例如:水中趣味游戏“看谁跑得快”、“打水仗”、“火车过隧道”、“水下探宝”、“打鸭子”、“捕鱼”、“运送伤员”、“水面吹泡泡”、“水中睁眼”、“水母漂”、“太空漂”、“漂浮”等。通过水中趣味性游戏,能使学生熟悉水性、适应水环境、消除怕水心理,提高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 互助式教学法

互助式教学法是指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2~3人一组,其中1人为指导者。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的水平稍高一点,指导者在学习者进行练习时,给予帮助、指点,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学习者加快掌握技能的速度,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在高职院校里,游泳课教学的普遍反应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状况,原因是学生人数多,班级多,课时少,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硬件措施落后等。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互助式教学法,减少了教师组织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学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动作技能学习中,教师对学习的动作技能进行集中讲解、示范及要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练习后,由学生自由分组或按技能水平分组进行互助式练习,教师在旁边进行观察、协助,当学习者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提供反馈信息,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掌握游泳的技术动作和方法。通过互助式教学,使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相互指导、互帮互助、共同学习,从中更深刻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4 差异性分层教学法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是普高生和“三校生”,学生接受的教育程度,接受能力,身体素质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在教学中应运用差异性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得到均衡发展。例如:在差异性分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分层,根据学生可能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分若干层次;其次是教学目标分层,即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再次是教学过程分层,教师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潜能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都有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最后是评价分层,分层评价的重点是对低成绩学生以表扬为主,使他们得到成功的激励。同时,对中等生可以鼓励为主,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用评价提高竞争意识。评价重在指出学生学习上的成绩及问题,而不以名次为手段,对测验中不达标的学生,可允许他们重考,直到达标为止。运用差异性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潜能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学有所获,都有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

3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游泳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更好地掌握游泳的技术动作和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重视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科学、合理、有效地掌握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锐.浅析我校初学游泳者教学方法与策略[J].考试周刊,2009.2

[2]王丽莉.普通高校蛙泳教学探讨[J].游泳.2003年06期

[3]陈小敏,迟爱光.我国游泳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J].体育师友,2003.5

[4]陈伟霖.影响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1.4

[5]陈立新.高校游泳普修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构思[J].游泳.2006.3

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游泳教学;教学效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1-0084-03

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极佳,且简单易学,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很适宜在普通高校中推广和普及。同时,游泳也是容易发生严重意外事故的运动项目之一,每年均有高校大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因此,很多高校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不设置游泳课程,导致许多高校游泳池或游泳馆长期闲置。所以,目前国内高校游泳课程的现状和前景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游泳技能、水上自救能力和意识不强,这反映出我国高校游泳教学方法滞后,亟待改进和提高。

本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游泳教学和训练方法,在国内首次把韵律呼吸纳入游泳教学中,并通过3种游泳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最适合高校大学生游泳初学者的教学方法,以期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全面提升初学者的游泳技能,建立坚实的水上自救基础,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普通高校游泳课程教法改革和提高,促进游泳项目在普通高校的普及,从而全面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1 研究对象

选取暨南大学选修大学体育游泳课程的大学生游泳初学者3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第1组(一般游泳教学法)、第2组(原地式韵律呼吸游泳教学法)和第3组(移动式韵律呼吸游泳教学法),每组10人,各组受试者基本资料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法

试验共9周,每周1次(2学时)。第1周,选取30名受试者,并进行换气次数和游泳距离测试,以确定是否是游泳初学者,即在试验之前完全不会游泳;然后进行为期2周的闭气和漂浮学习;随后,随机将30人分为3组,分别采用3种游泳教学法,实施6周教学试验;9周(半学期)结束后,测试3组的换气次数和游泳距离。本研究选择较易掌握的自由泳为教学泳姿;测试指标除了常规的游泳距离外,还把许多学者提出的换气次数纳入测试指标。3种游泳教学法动作要领如下:

一般游泳教学法,指上课课程(以自由式为例)按暖身操、适应水性、闭(憋)气、漂浮、打水、划手、换气流程编排课程内容。

韵律呼吸法是一般游泳教学或游泳训练时,常被采用的一种休息的呼吸法,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文献发表,国外有关“韵律呼吸”文献也不太多。2002年,澳大利亚教练员Sterlin在“韵律呼吸――种快速恢复的助力”的研究中,认为:游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立及维持“韵律呼吸”,一旦游泳选手状况佳且能有规律地呼吸,便能游远距离而不疲劳。Sterlin认为“韵律呼吸”应该被介绍给从初学游泳者到有经验的资深运动员,同时在每一个训练期间重复着练习并成为一个好习惯。在Gelinas和Reid在“用传统性方法学习游泳对肢障学生而言是否有发展性的效度”研究中,也以“韵律呼吸”作为测验方法之一。此外,Cai把“韵律呼吸”作为太极拳训练方法之一。

其动作要领为:首先站在水中,双手向左右伸直手掌心朝下;吸一口气,身体向下双脚半蹲;头入水面后将气吐出,可以调整上下的速度配合个人吐完气的时间;吐气快完时就双手向下压水,身体向上,头出水面再吸气。

韵律呼吸根据是否使身体发生位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地式韵律呼吸法,其动作要领为,嘴巴先吸一口气,身体放松直立,双手上举靠耳,身躯往下沉,用鼻子在水中慢慢吐气,身躯下沉至脚碰池底时屈膝,双脚用力往上蹬,双手平举同时下压,身躯会往上升,头出水面时嘴巴吸气。如此重复动作,身体在原处上下升降,保持呼吸的持续。另外一种是移动式韵律呼吸法,其动作要领为,嘴巴先吸一口气,身体放松直立,双手上举靠耳,身躯往下沉,鼻子在水中慢慢吐气,身躯下沉至脚碰池底时屈膝,脚用力往上、往前蹬(如陆地上往上、往前跳的动作),双手平举同时下压,身躯往上升,头出水面时嘴巴吸气。如此重复动作,身体因上下升降而可前或后移动,可把自己带到较浅处或池边,减少溺水机会与溺毙事件发生。

2.2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以计算机软件SPSS Windows 11.5进行统计学处理;以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3种不同游泳教学法的效果是否有差异;以薛费法进行事后比较;所得数据皆以x±s表示;显着水平定为α=0.05。

3 结果与分析

1)漂浮距离。

3组在经过2周闭气和漂浮学习后,3组的漂浮距离分别为:第1组(5.37±0.61)m、第2组(5.49±0.78)m、第3组(5.52±0.71)m,进行漂浮距离的变异数同质性检验,F值不显着(P>0.05),表明3组同质性高。

2)换气次数。

换气次数,是学生从泳池一端出发(不蹬池壁),以所教的泳姿途中不休息(双脚不碰触池底、双手不攀爬水道线或池壁)能够达到最远距离,在此距离中换气的次数。换气次数由受试者自行计数,并及时上报测试人员。

3组经过9周共计18学时游泳课程后,测试换气次数,平均数3组中以第3组(2.22±0.81)次最高,其次为第2组(0.98±0.38)次,最差为第1组(0.59±0.53)次;3组换气次数经单因子变异数分析F值(24.19)达显著差异(P0.05),第1组与第3组及第2组与第3组组间比较均达到显著水平(P

3)游泳距离。

游泳距离,是游泳教学中编排的课程,学生从泳池一端出发(不蹬池壁),以自由泳途中不休息(双脚不碰触池底、双手不攀爬水道线或池壁),能够达到最远距离。

3组在9周后,测试游泳距离,平均数3组中以第3组(9.76±1.89)m最高,其次为第2组(8.21±1.08)m,最差为第1组(5.98±1.20)m;3组游泳距离经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值(27.48)达显著差异(P

水平(P>0.05),第1组与第3组及第1组与第2组组间比较均达到显著水平(p

4 讨论

1)三种教学方法,无论换气次数还是游泳距离的学习,均以移动式韵律呼吸游泳教学法获得最好的成绩,即移动式韵律呼吸游泳教学法,比其它两种教学法,明显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游泳初学者换气次数与游泳距离的学习。建议游泳教练与游泳相关单位,将移动式韵律呼吸法列入游泳课程中,以利达到提升游泳能力的目的。

2)实施游泳教学,切勿忽视水上自救的训练,移动式韵律呼吸游泳教学法除了明显有助于初学游泳者游泳换气与游泳距离的学习,它也兼具水上自救的功能。实施游泳教学,不要只重视游泳技能的教学,将水上自救相关课程融入游泳课程中,让游泳课兼具生命教育意义更为重要。

3)游泳项目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对于目前国内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更显得尤为重要;游泳项目亦属于阳光体育锻炼项目,应把在高校推广和普及游泳课程,作为国内推动“阳光体育锻炼计划”一个重要部分;游泳课程兼顾游泳技能学习和自救能力的培养,必须改进目前的常规教学方法,应把“韵律呼吸”特别是移动式韵律呼吸法引入高校大学体育游泳课程的教学中。

4)本研究受研究条件所限,后续研究拟扩大样本量,把研究时间扩大到一个学年,并充分考虑性别、年龄、水性等差异,建议有关专家和学者共同开展此类研究,共同促进高校游泳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游泳项目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彭进,注重呼吸教学对提高高校女生游泳课教学质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94-395

[2] Sterlin L. Rhythmic breathing quick recoveryguide[J]. Swimming in Australia Lavington N S W,2002, 18(3): 45-46

篇8

【关键词】游戏有机结合数学活动

《纲要》指出:"游戏不只是教学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更有它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游戏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如何用游戏引领幼儿学数学,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获取知识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合理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是以无意注意为主,通常较难集中注意力,只有在情感的操纵下才会处于兴奋状态,对活动产生兴趣。生动的情境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技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具体化,幼儿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如:大班幼儿在自编应用题这一教学活动,老师可以设计成"郊游"的主题情境。幼儿可以通过仔细观察"郊游"的男孩、女孩不同的动态,山坡上花朵的颜色不同,树木的高低远近不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出许多道加减应用题。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他们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发现的喜悦使幼儿更专注、更积极、更有兴趣。使每位幼儿都能乐于参与的,又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均得到提高。

二、与其他教育游戏有机结合,引导幼儿学数学

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汇到其它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比如说: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建构游戏、角色游戏等等。

1.在娱乐游戏中学数学

在数学活动中,老师应巧妙的采用游戏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如:"认识正方体、球体",老师设计了"摸箱"的游戏。箱中的宝贝十分吸引幼儿,他们积极的探索,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又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可以设计"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卡片喂给圆形娃娃吃,正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2.在音乐游戏中学数学

要把音乐游戏恰如其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去,让幼儿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老师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有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老师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又如:"抱团"的游戏是训练幼儿听数数的能力,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有节奏的做各种动作,音乐停下幼儿不能动了,然后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抱成一团,孩子对这个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它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在体育游戏中学数学

人们常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老师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蜜蜂采蜜》这节课,老师在组织幼儿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请幼儿们数数采到了几朵花蜜,比一比,谁摘得最多,谁摘得最少,多几个,少几个。又如:《运输忙》游戏中,在幼儿跑、钻、取物的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们学习了数与物的等量关系。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还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马兰花》游戏,幼儿通过问老师:"最后变成几朵花?"幼儿根据老师发出的提示,找到小伙伴组成相同数量的花朵。又如:练习"走三步跳两下"或"走两步跳一下"先从2和3之内变化,熟练后作4以内的变化等。

4.在结构游戏中学数学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5.角色游戏中学数学

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渗透数学内容。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位听课的老师发现幼儿在《超市》游戏中,对"售货员"及"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出现"顾客"随意拿货,而"售货员"无所事事的现象。吸取经验教训,老师在下次引导幼儿玩这个游戏时,就要求"售货员"为"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与自己经济的承受能力来选择"商品",按所标价格,数清手中的"现钞"进行正常交易。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了数数与数字,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从心底自发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巧妙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

篇9

关键词:集美大学;游泳普修课;心得体会;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1012班31位学生的“游泳普修课心得体会”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理论书籍,通过维普、中国知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2)逻辑分析法∶运用一定的理论逻辑进行总结,由现象提升到理论层次,从心得体会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数理统计法:对“心得体会”中所提到的要点进行统计,发现各种不同的观点提到的次数是不一致的,以供分析使用。

2结果与分析

表一 对学生心得体会中提到的要点次数进行的统计

2.1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学生提到最多的要点

从表一可以明显看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心得体会中提到最多的。学生虽然在心得中没有明确说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是从学生熟悉水性、呼吸、漂浮,蛙泳手的动作要领、蛙泳腿的动作要领到手脚配合动作的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就是在表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其中,熟悉水性是学习各种游泳姿势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性练习,是游泳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是初学者入门必经的阶段。

2.2恐惧心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游泳的主要障碍

从统计结果看,“怕水”心理被学生提到的次数也是名列前茅。学生之所以怕水,笔者认为是由于以下几个点造成的:其一,学生的早年生活环境所致。大部分学生早年的生活环境条件不是太优越,附近没有大型游泳池,学生没有机会下水,更不要说去系统地学习游泳了。其二,有些学生在早年戏水时有过溺水的经历,正所谓“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早年的经历在学生的心里已经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其三,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天生比较胆小。在水里的感觉和在空气中肌肉的本体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水中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她们来说很陌生,因此产生怕水心理。

心理素质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对一个人生命历程、质量、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事业拓展空间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学好游泳,首要先从克服怕水的心里障碍开始,并在游泳练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2.3游泳的健身娱乐功能是学生的普遍共识

从统计的结果中不难看出,游泳的健身和娱乐两项功能是学生普遍认可的。所谓健身,即对身体健康有利,这里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所以,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看,游泳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游泳可以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血液、肌肉的弹性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游泳中的戏水还可以让人们的心情愉快。特别是冬泳,不仅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更可以在寒冷的冬季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温暖。国家已经在1998年下发《推行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的通知。这意味着,游泳的健身娱乐功能不仅是学生们普遍认可的,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推行的一种普遍理念了。

3结论与建议

其一,恐惧心理是学生学习游泳的主要障碍,游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心理进行针对性教学。

其二,学生普遍认可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游泳普修课教师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为中心指导思想。

其三,学生普遍认可游泳的健身娱乐功效,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此特点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宁.浅谈游泳基础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01):119.

篇10

摘 要 教学原则与运动训练原则是教学过程及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反映,是进行运动教学及训练须遵守的原则。其中训练原则与教学原则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任务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运动训练则主要侧重于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游泳教学中应当遵守的运动训练原则,包括: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原则、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结合原则、训练周期性原则以及区别对待原则。

关键词 教学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 游泳教学 遵守

体育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实现的,体育运动的技能及水平也是通过训练的强化来巩固与提高的[1]。但运动训练并不是随意的,而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并根据训练标准与目标,促使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游泳训练中,很大程度涉及到运动负荷、训练周期等方面内容,要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训练质量,无疑对游泳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运动训练原则要求。基于此,本文接下来主要分析游泳教学中应当遵守的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原则

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主要是指游泳训练过程中以训练对象的水平及训练任务为根据,循序渐进加大运动负荷,到学习者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学习者在游泳训练中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适应性产生的前提主要在于游泳训练中合理安排学习者的运动负荷,故游泳教学应遵守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原则,并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对运动负荷基本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予以把握。运功负荷构成因素主要为:负荷强度、负荷量。两种因素对机体的作用是各异的,且存在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互促互进。在半小时蛙泳的训练初始阶段,主要训练目的在于对游泳动作技术的掌握以及持续游进能力的提升,也即通过负荷量的增大来巩固技术;而在训练中后期,主要训练目的在于提高游速以及技术改进,也即基于负荷量进行负荷强度的提高来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二是循序渐进增加负荷量。通过循序渐进进行负荷量的加大,才能强化对机体的刺激,促进训练水平的有效提升,但需注意的是,负荷量不得超乎学习者的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而应逐步增加,促使学习者能够渐而适应。

三是处理好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关系。由于两种因素存在不同的对机体的影响,故在游泳训练中二者降低或是增强都应合理配合,通常使用的配合方式为:第一,加量、维持强度/削减强度;第二,加强度、维持量/减量;第三,加量、加强度。

四是把握运动负荷跟恢复、疲劳的关系。有效恢复是新运动负荷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安排的负荷不合理、忽视恢复是导致游泳运动员疲劳、伤病的重要原因[2]。故需强化医务监督,密切关注游泳学习者负荷及恢复情况,并通过有效恢复手段帮助学习者消除疲劳,促进机体对游泳训练的适应。

二、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结合原则

专项训练指通过比赛性及专项性练习来提升专项技能水平所需的战术训练、专项运动素质等。一般训练指对身体的一般性练习,以实现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促进运动素质的训练。二者区别主要在于训练手段及目的不同。游泳教学中贯彻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结合原则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将一般训练置于适当位置。一般训练在基础训练及专项提升阶段中主要在于奠定运动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专项成绩提高。如蛙泳技术水平偏低或基础不坚实则会不利于武装泅渡方面的训练。

二是权衡专项训练跟一般训练的比重。应根据学员的技术水平、训练任务等合理性、有比例地进行专项训练内容及一般训练的安排,并在实践中进行比重的权衡与调整,找出最佳比例,促进学员游泳训练的科学有效进行。

三、训练周期性原则

在训练的长期过程中,训练手段、内容等均存在反复使用的情况,整体上的训练也存在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周期性原则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动过程中,后一循环基于前一循环不断进行训练要求的提高,促使学员能够创造优异成绩。但循环往复并不是指训练过程中原先水平及要求的重复,而是在于每个循环中都基于原有训练要求而提出新的要求,并同时于不同程度进行训练手段及内容的变换,运用不同的有效训练方式,增加新运动负荷,以提升训练水平。以体育专业游泳训练为例,其训练周期主要分为:大周期、内容周期、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3]。五项周期环环相扣,后一周期的训练效果直接关系到前一周期训练目标的实现,而通过各个周期的训练效果积累,能蜃钪帐迪钟斡狙盗氛个过程的教学目标。

四、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主要在于进行游泳运动训练过程中,应依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及运动水平,确立好训练任务及训练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运功负荷的安排。游泳教学中要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则需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应深入了解学员。对学员意志、训练作风、思想认同等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在游泳训练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是兼顾重点与全面。这主要强调与计划制定过程中,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不仅要有对全体的要求,而且要提出对个人的要求,必要情况下对重点学员还可制定特殊、专门的计划。以此才得以切合训练实际。

三是把握好学习者不同水平的关系。区别对待强调对先进学习者的重视,但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学习者。对成绩落后学习者,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促使其不断提升水平;对成绩较好的学习者,可适当提高训练要求,以提升游泳训练实效。

五、结语

在游泳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游泳运动的特殊性,根据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及训练水平,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做到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相互结合,把握好训练的周期性,对不同学习者进行区别对待,充分认识教学的特殊性,以最大程度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世斌.对若干体育教学原则与运动训练原则异同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