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7 16: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虎年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虎年成语

篇1

虎超龙骧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初生之犊不畏虎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燕颔虎须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将、勇士。

绣虎雕龙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如龙似虎形容勇猛有活力。

如虎生翼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敲山振虎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猛虎出山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

龙行虎变

龙翔虎跃喻奋发有为。

龙骧虎啸喻气概威武。

龙威虎震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龙跳虎伏犹言龙腾虎卧。喻笔势。

龙腾虎啸声势壮盛貌。

龙腾虎踞势力强盛,雄据一方。

龙腾虎蹴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

龙跧虎卧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

龙盘虎拏虬曲苍劲貌。

龙拏虎攫犹言龙争虎斗。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精虎猛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龙虎风云

龙飞虎跳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幡虎纛将帅之旗。

麟角虎翅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间不可多得的人才。

酒虎诗龙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虎步龙行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凤叹虎视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鹰扬虎视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龙跳虎卧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龙吟虎啸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

龙骧虎步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篇2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70-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地不断推广,社区护士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是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因此,我院在2003年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来,把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优秀护士经过社区知识培训,逐步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来,利用她们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临床护士转化为社区护士,首先必须重新学习

社区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所以社区服务需要高素质的“全科护士”来承担,我们对社区护士进行长期、短期的培训学习,内容涉及社会医学、卫生保健外、社区护理学、健康教育学、家庭护理学及沟通心理学等,以此来拓宽社区护理人员的知识面,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

2临床护士转化为社区护士,必须转变观念

目前人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操作上,仅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其他如预防、健康教育、康复等内容并未有效开展,所以社区护士要从以患者治疗、护理为中心向以全社会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为中心转变。利用社区相对固定区域的人群优势,发挥“全科护士”的作用,来承担社区护理的多重角色,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很好的个性化、连续化、综合性的服务。

3掌握与患者交流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技巧

目前社区护士虽然数量不足,导致工作的内容主要是疾病的护理而较少考虑疾病预防和对群体的行为干预。因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未患病的社区居民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另一方面,指导患病的居民自觉遵医、正确用药、选择合理的饮食和合适的锻炼方式,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再者,由于家庭所患疾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为主,而这一因素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祛除,使居民真正了解到慢性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常见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全面护理经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患者大多是常见病和慢性患者,患者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得到方便、及时、安全、有效的社区服务,而社区服务工作绝大部分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熟练技术的护士去完成,我们运用这些优势,做了以下工作。根据居民健康档案,筛选出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配合医生制定综合防治计划和干预措施,实现患者的管理与护理。在社区护理中,需要护士具有独立判断病情的能力和对各种危险征兆的鉴别能力,一方面在接诊患者时,给以正确处理或者及时转诊;另一方面社区护士入户服务时,在没有其他护理人员配合的情况下在患者家庭完成的,没有一定的抢救设备和应急抢救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存在着巨大的医疗护理安全的隐患。所以深入研究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的合同化,使社区护理工作更趋于规范化、法制化。除娴熟的掌握一般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电图、放射等相关知识,当居民咨询心电图或CT结果时,你说不知道,居民将对你失去信任,所以拓宽知识面更是社区护士的必修课。目前社区卫生机构将社区工作的中心放在慢病管理上,而对传染病的关注和管理显著不如慢性病重要和认真,一旦一个传染病流行起来,社区护士需要管理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此时工作量和难度都是非常大的,所以社区护士要高度关注传染病,特别是处在潜伏期和早期的传染病,必须接受规范化的治疗护理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医院相比,在常见病诊疗方面存在着某些优势,如接诊时间充裕、医患相互熟悉,若能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令服务对象刮目相看。我们针对不同的疾病制定诊治“套餐”,并融合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个体化的运用,获得了更多人群的认可和利用。开展家庭护理服务、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临终关怀、康复指导、心理生活护理以方便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尝试,许多患者都得益于这种廉价、有效、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近在咫尺的面对面式的医护服务,让家属省心省力,让患者安心放心。

5身体素质好、具有高尚、敬业、慎独精神

社区护士经常爬楼梯到居民家做护理或家访,常常是一名护士为相对固定的居民服务容易形成特殊的关系,所以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3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德国;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7-0089-03

德国经济社会发达,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模式。笔者结合赴德考察的经历,对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研究和论述,以期为提高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服务未成年人成长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德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实力雄厚。德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尽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经济不尽如人意,但由于其底子雄厚,经济总量仍高居世界第四、欧洲之首,工农业均高度发达。作为西方七大工业国成员,德国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3222亿美元,人均40415美元。德国还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2007年贸易出口突破9000亿欧元大关,贸易盈余达1988亿欧元,创历史新高。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德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近年来,德国的青年工作总经费达200多亿欧元,其中支付给幼儿园等机构的占55%,约为110亿欧元;支付给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实施社会救助的占20%,约为40亿欧元;用于从事具体青少年工作的占10%,约为20亿欧元;用于咨询、培训和服务的占15%,约为30亿欧元。

青少年法律制度健全。德国的法律制度健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德国是世界上对未成年人立法较早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德国在未成年人法律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直接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就有《德国儿童与少年扶助法》、《德国少年保护法》、《改革儿童权利法》、《儿童宗教教育法》、《少年媒体保护国家合同》、《少年法院法》、《少年拘留执行条例》等。同时德国在私法、公法以及作为公法特殊部分的刑法等各领域的法律中都对儿童、少年有着特殊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对德国儿童、少年的法律地位有明确规定,还对父母对婚生子女姓名的共同决定权、父母对子女人身、财产的照料权利和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法定等进行了规定。《抚养费固定额条例》、《抚养费预支法》、《收养介绍法》等分别就不同情况下抚养、收养问题中的未成年人权益予以明确。《武器法》规定严禁向未成年人提供任何武器。在保护未成年人劳动权益及职业培训方面,《职业培训法》、《手工业条例》、《职业培训促进法》中都有涉及未成年人的专门规定。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有《联邦高等教育促进法》可供适用。

非政府组织发达。德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十分成熟的国家,其非政府组织发展居于欧洲前列并呈上升趋势。德国的非政府组织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类型多,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卫生、体育、医疗、环保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非政府组织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志愿者组织为例,包括登记和未登记的在内,德国的志愿者协会和团体估计就在400万至500万个之间。多年来,德国政府因势利导地应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法制手段加强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和财政上对非政府组织的引导和重点资助,来延伸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使之成为践行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维系西方政治稳定的力量。广泛、活跃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社会组织基础,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德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主要特色和做法

强调预防,注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一般性保护。一般性保护是指为免除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德国采取的大量预防性措施。《联邦德国儿童与少年扶助法》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义务。如:禁止向18岁以下的青少年出售含酒精的饮品;禁止向16岁以下的青少年出售香烟;政府的青少年工作机构要定期与学校沟通,教育未成年人远离酒精和等;未成年人生活和教育确有困难,政府和社会还须提供相应的帮助。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帮助中,有三种基本形式:支持性帮助、补充式帮助、替代式帮助。支持性帮助是最初级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教会开办的教育咨询机构或社会机构中的教育和心理专家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也可以由家长向当地青年工作机构约请,青年工作机构派出专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还有的是一些诸如志愿者组织这样的团体举办的有助于未成年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学习交流活动。补充式帮助是对那些父母长期生病或出差而得不到应有照顾和教育的少年儿童提供的日常性护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日托式小组为少年儿童提供教育和护理服务。替代式帮助是针对问题家庭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帮助由国家和社会机构代替家长行使抚养权,让孩子离开现有家庭,安排专门地方对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但这种代替也不是终身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为半年或一年。这种帮助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具体分为全时式托护、家访式教育、个别辅导等。近十年来,一般性保护的重点集中在有吸毒、酗酒、单亲、心理疾病、犯罪人员、网络成瘾等问题的家庭。德国的青少年工作者认为,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支持性帮助和补充式帮助方面要舍得花钱,因为这两种帮助是基础性的。等到问题已经发生,代价就会更大。德国政府和社会在这方面逐渐形成共识,投入也在进一步增加。

凸显教育矫正,全面落实对罪错少年的犯罪救济。德国注重对犯罪少年的犯罪救济,教育思想是德国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对少年犯罪进行刑事追究和执行时采取与对成年犯罪截然不同的态度。即使未成年人犯了罪,也尽量避免科以刑罚,更多的是给以非刑罚意义的教育帮助和惩戒措施。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社区矫正,是德国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非刑罚意义的教育处分和惩戒措施。二是刑罚意义的缓刑、缓科和余刑缓刑。从实践来看,由于矫正内容不同,执行部门和人员也不同,各级政府的青年局和缓刑帮助者是最主要的执行力量。一些民间协会和社会义工(志愿者)也往往接受委托协助进行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工作。比如在专职人员指导和监督下,要求犯罪未成年人在一定时限内在一定场所从事社会公益劳动,通过社会服务来弥补其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并在社会服务中建立社会责任感,同时树立自尊、自强的人格意识,促使其悔过自新。又对犯罪未成年人提供一些社会性课程和训练计划,教育其如何自我帮助、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除了对犯罪未成年人在社会上实行开放式矫正外,还有少年禁闭和少年拘留等做法,目的都是在于唤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审理未成年人犯罪还设有专门的少年法庭、少年法官、少年检察官和少年刑事诉讼程序,以全面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政府主导、社会承办的高效运行机制。德国青年部是青年事务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协调和引导,保障有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经费的正常运转,对事务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控制整个系统的资金运转。德青年部与各州青年部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确定各州青年工作的具体政策、优先领域和工作项目。德国16个州均设有青年部。州青年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预算、设定不同议题,确定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德国青年工作经费70%来自地方政府,20%来自州政府,只有10%来自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德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权与决策权在于州和地方政府。其支出结构一般为:55%支付给幼儿园等机构,20%支付给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实施社会救助,10%用于从事具体未成年人工作,15%用于咨询、培训和服务。“民间办事、政府买单”,是德国实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又一特色。德国法律规定,青年工作的政治职责由政府承担,但政府并不直接实施具体项目,政府有义务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和分配资金。德国法律还规定,政府每个行政层级的青年工作,均需与民间组织全面合作,保证民间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充分参与。这确定了德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民间办事、政府买单”的操作模式。地方政府设立的青年中心以及各个社区的青年组织负责开展具体项目,直接服务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民间组织可以根据开展的项目向政府申请专项经费,项目越多申请的经费越多。民间组织也可以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某一领域与政府签订合同。德国的民间组织纷繁复杂,规模大小不等,由于国家治理上的联邦特色,在未成年人工作的管理上也具有“多中心”的特点。各民间组织的工作往往独立性强、职责明确,对具体服务活动抓得很细很实,直接落实到了家庭、学校、福利院和社区,并十分注重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系统规范、监管严密的项目管理模式。因为是政府主导和出资,所以德国政府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项目的管理十分严格,对具体项目的实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章程。从程序上看,具体项目的实施主要有四个程序:一是确定服务对象。青少年工作机构通过幼儿园、学校、社区和邻居的报告或本人申请发现服务目标。二是确定帮助形式。主要是根据服务对象面临的困难确定采取哪一种形式的帮助。三是制订具体服务计划。主要是派出专家和青年工作者上门了解具体情况,不仅了解家庭内部的情况,也要了解家庭周围的情况,然后会同专家、家长和青年工作者制订教育和保护孩子的具体方案。四是青年组织、专家与家长和孩子见面,开展个别辅导和服务,一般是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德国法律还规定,开设为青少年服务的工作机构必须向州一级的青年局提出申请,要详细报告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审核通过后发放专门的经营许可证。在开展具体服务活动中,专业人员的工作活动都要有记录,以便接受青年局的监督。

三、德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德国虽然与我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情民情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都走在我国前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积极学习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我们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把握规律,更好地推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积极推动成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协同动作、共同努力。目前,虽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基本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但一直没有成立由有关部委和单位共同组成的全国性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我国未成年人人口基数大,分布地域广,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如成立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协调和整合全国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从德国的经验不难看出,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是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应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新要求,联合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立法调研,进一步向有关机构和部门建言献策,拓展和丰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细化和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和工作制度,增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规范性、程序性,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立项、实施以及绩效评估等环节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

篇4

关键词: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现状;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88-01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辨别事物的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尚未成熟,我国立法机关还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试图从法律上给未成年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保障其健康成长。尽管如此,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大量的流浪儿童,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社会上残害、虐待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也时常发生,这与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

一、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或者缺失。在农村,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以及父母离异子女,往往由其父母委托给自己的长辈或亲属代为监护。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留守儿童中,单独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0%以上。这种监护存在很大弊端,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未成年人父母的亲属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常常因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家庭条件不好,教育水平低,不能给未成年人很好的照顾和教育,有很多未成年人的教育条件都解决不了。这些留守儿童辍学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一些父母会在金钱上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容易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律能力较弱。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一种伤害。2、法律对监护主体的条件限制不够合理。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我国的监护主体制度主要采取了亲属监护为主,组织监护为辅的制度设计。而在此监护顺序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兄、姐的监护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除此之外,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4款还规定了四种组织监护人:“没有第1款、第2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这种组织监护在现实中却具有不可实施性。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监护人,既无专门经费也无专门人员,即使担任了监护人,也很难保证被监护人得到有效监护并健康成长。而由于法律规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只是选择之一,不是必须由民政部门来担任监护人,这就使这一规定形同虚设。3、在我国的监护制度中,法律的规定过于形式化,只是规定了监护主体的地位,并没有明确监护职责都有哪些,致使监护主体不能切实满足未成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缺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交给了学校。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父母道德标准的影响深入,在父母不能亲力亲为的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新的监护主体又不能从思想上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致使这些未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较低,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较淡薄。进而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对于监护权的监督主体、监督内容及剥夺监护权的主体、情形,我国法律并未予以明确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法定监护人都在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监护职责,他们或者自身不具备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能力和素质,或者以监护为名谋取一己的私利,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原因又无法提出异议,因此,法律应该规定在何种情况下、何种主体可以对这些人的监护权予以剥夺,以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对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主体制度完善的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和有条件自愿监护制度。我们目前的老年福利制度日趋成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老有所养,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应该建立和健全儿童福利制度,使那些父母无力监护的未成年人能够集中起来由国家统一监护;还可以由那些有能力有精力并且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主体担当监护人。这两种监护制度的确立,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主体不力和缺失的问题。2、从法律规定上细化监护主体的责任。明确监护主体的监护责任应该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职责。物质上要能满足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发育的基本需求,同时帮助其实现真正的受教育权利。从精神上要求监护主体要及时纠正未成年人的错误思想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教育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严格规范监护主体的行为,不能对未成年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切实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3、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监护权的监护主体和剥夺监护权的主体,规定监护人辞去监护权的情形。在监护人危及被监护人的财产,或其行为不利于被监护人健康成长时,应该有法定的机关履行对监督权的监督职责,如果认定属实,即可依程序对其监护权予以剥夺,并可另行制指定其他监护人。甚至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代表被监护人提讼。以此来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同时,如果监护人认为自己存在无法正常行使监护权的情形,也可以向相关机构申请辞去监护人身份。这些,我国法律都应该予以明确的规定,以切实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篇5

关键词:成年榆树 管护对策 移栽

榆树又有春榆、白榆之称,也有些地方称之为“榆木疙瘩”。榆树主要在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榆树的生长环境一般位于1000-2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岗等处。榆树的树形长得高大、而且适应能力比较强、生长的比较迅速,因此,现在城市的绿化都选用榆树。榆树的成长主要依靠太阳光,榆树的生长需要保证土壤的湿润,也要防止水过多。榆树在移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移栽后的管护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移栽过程中成年榆树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移栽时土壤包裹根系大小的问题

在移栽成年榆树的时候,榆树的根系已经生长到最大的范围。榆树大部分吸收水分的根部主要在树冠投影周围。在榆树移栽的过程中,由于树木庞大,树根带土不可能太大,因此,吸收根部的根数数量比较少,这样就导致移栽以后成活的几率降低【1】。

1.2成年榆树水分分布不均匀

成年榆树移栽以后的水分是否合理成为榆树成活的关键部分,成年榆树移栽以后由于吸收水分的根部数量少,而且新根部的成长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我们榆树的地上部分不能过分的修剪。

1.3根系重新生长的问题

在进行移栽时,根系包围的土球有限制,运输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伤。榆树树冠太大的话困难也是会增大的,再加上成年榆树的树龄比较大、生长已经成熟,它的根茎的再生长能力比较弱。

2成年榆树移栽后的管护对策

从以上成年榆树移栽以后的问题可以看出,第1年是成年榆树存活的关键,在经历过夏季高温干旱天气以后才能确定移栽的效果。在这期间,如果我们能及时的管护,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榆树的成活率。

2.1 水分平衡

成年榆树移栽以后,它的根系和树冠都是有所损伤的,这个时候榆树对水分的需求更加明显,所以新移栽榆树水分的平衡是管护榆树的主要措施。第一,保湿部分对地上部分的主要性。我们现在通用的方法有滴灌、喷灌或者使用抑制蒸发的喷剂等。喷灌可以使用喷雾器具或者喷枪,利用工具直接向树冠部分喷射,喷射可以使水珠落在树叶上。如果喷灌的话,可以在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之前进行操作,每隔2个小时喷一次效果最好【2】。现在很多地方采用的是在树冠上面设置三角支架,在支架上面安装一个喷灌的装置。这样可以减少人工的投入,也可以让树木保持在湿润状态,增加了树木周围的湿润度,减少了榆树本身养分的消耗。第二,注意土壤水分的疏通,旱季的喷灌和雨季的排水这两个是管护重点。在雨季的时候,注意榆树周围的积水,这个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培土,培土以后的土面要高于周围的地面;在旱季的时候注意灌水,保持榆树的含水量达到60%。

2.2 促使新根的生长

移栽后的成年榆树,运输途中以及土球的限制,导致榆树的根茎很少,而榆树的成长主要依靠根茎。所以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新根的发芽。现阶段是通过一些植物生长的调节剂来完成。榆树树木萌芽后,可以进行裁剪,留下位置比较好、长势比较好的,去掉不合适,以免影响生长。

2.3 及时培土

在雨季来临以后,雨水过多会导致树体有明显的晃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踩实松动的土。如果说整个树木下沉或者是一部分已经下陷,及时的将树周围进行填平,防止雨水倒灌过多引起根部腐烂。有些倾斜的榆树可以用树桩等工具对榆树进行支撑固定。

2.4 修剪树木

修剪过的成年榆树才会进行移栽,在移栽的过程中,会经历挖掘、装卸和运输,重新栽培等。在这个过程中,树木经常会收到损伤,也许会有部分根茎、树芽不能进行正常的萌芽,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进行及时的修整。造成树木修剪以后造成枯桩的原因是留芽的位置不准。经过修剪的应该是平整、干净、经过消毒的。

2.5 及时进行管护

因为一些自然原因或者是人为的原因导致树木周围的土壤凝结,这就会影响到榆树的生长,应该及时的进行树木周围的松土,促进大气与土壤的流动,对树木新根的生长与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经过1年的存活期以后,进行管护的时候松土不能太深,避免损伤新生长出来的根茎。在成长过程中,榆树周围不可避免的会长出很多杂草或者是其他植物,应该及时除掉,否则会吸取榆树的养分。确定榆树存活以后,才可以进行土壤的施肥。

结束语:

成年榆树移栽以后会出现各种问题,树体原有的抵抗力就会消失,遭受病毒虫害的几率就会假发加大,对树皮部分尤其要引起重视,要及时的进行消毒和包裹的处理。在病毒虫害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预防,一经发现要进行彻底的治理。

参考文献:

篇6

ZHAO Jian-hong

(Hubei Radio and Television Information Network Co.,Ltd.,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large-scale,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Low income, discussed the follow aspect of HD interactive television platform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twork operators in china: the feasi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resources 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business model of education serv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D interactive television platforms of cable TV operator is an excellent carrier for old age distance education; the system development has good technical feasibility;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education services, the business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for disadvantaged, 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public service.

【Key words】Radio and Television Network; Interactive television;T-Learning;Old age

0 前言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状况欠佳,虽然近几年兴办的社区大学(学院、学校)承担了老年教育的部分任务,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1]。现代远程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 面向老年群体的远程教育需要结合中国老龄社会的特点:老年人口规模大、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低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老年远程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低重心”的特点,要求教育服务覆盖面广、可及性强、内容丰富、成本低、形式简单灵活易于接受[2]。“低重心”特点是我国老年远程教育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发展互联网老年远程教育的瓶颈。因此,探索老年远程教育模式创新,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操作便捷、喜闻乐见的老年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1 可行性分析

广电高清互动电视是远程教育服务的良好载体。广电高清互动电视是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的产物,采用IP+QAM方式,可提供电视、宽带、高清视频点播以及综合业务。近年来,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三网融合下的互动业务前景越来越清晰。与报纸、单向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相比,广电双向网更适合承载老年体育远程教育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5]:(1)可及度广。电视是老年人“第一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这五种媒体中,电视媒体是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最多的。近年来,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广电双向网改造工程进展迅速,2013年底,中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市场规模达到14500万户,预计2014年将达到16250万户。(2)受众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低。较互联网等新媒体,只需要具备简单的数字电视操作技术,符合老年生理及认知特性。(3)教学内容与模式灵活。广电互动电视可提供对象化、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对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低。(4)教学效果佳。广电双向网采用IP+QAM方式带宽,接入方式可以让VOD、互联网宽带接入互不干扰,提供8~20MB/s的高清视频服务。对于体育教育等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效果的远程教育科目,可取得较为优异教学效果。(5)教学成本与保护知识产权。有线电视双向网播存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广电运营商经济、文化二元体特性,使其在教学成本、内容播控、版权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中,老年电视节目只占了少数一部分,内容来源有限,形式长久单一。对象化的老年电视媒体内容是日益发展的老龄化社会产物,把握三网融合、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的发展契机,研发老年体育教育相关增值业务,可填补我国电视媒体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的功能缺位。

2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平台设计需要综合运用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电视工程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与研究成果,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解决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研究思路是以互动电视平台为研究基础,采用用户调研、收视数据收集分析的方法,梳理归纳互动电视老年用户普遍的收视行为特征、教学内容选择偏好等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年用户认知特点、教育学理论,完成内容产品设计、内容编排、功能开发等工作。

2.1 教学内容资源体系的构建

可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健康需求、兴趣需求,结合老年体育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衡量广电高清互动电视网络平台特征,构建教学理论模型,确立教学模式,研究制定教学策略,规划设计教育资源库内容。教学内容资源体系的构建应当依据以下原则:

(1)突出互动性,增强老年人参与性。高互动性是互动电视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健身服务的形式设计应突出交互性,增强老年人参与性,使老年人群接受电视媒体内容的形式由“按时服务”转变为“按需服务”。基于老年观众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城市健身资源,把健身服务和户内、户外活动结合起来,走近老年人,把服务带到身边。

(2)突出针对性,增强内容对象化力度。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并且在内容制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服务的内容形式的确立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现有资源、老年群体偏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调整,确立内容与形式。充分考虑同一区域老年人群个体差异:内容的制作应该在广泛受众调查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注重内容设计的分众化、碎片化,避免形式与内容的枯燥与单一化,依据需求进行分类设计。

2.2 教育平台的研发及部署

老年体育远程教育系统的研发是建立在以开放应用为核心的广电双向网业务技术平台之上,对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广电高清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可提供类似于应用商店(App Store)业务模式的技术支持,并提供统一的API/SDK接口,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人员进行各类业务的开发,满足应用下载和加载、多应用的平滑调用、多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等要求。广电高清互动电视平台的老年体育远程教育服务涉及到的系统开发与部署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VOD服务系统开发与部署:实现视频点播,教学的主要模式,技术成熟。

(2)应用服务系统开发部署:通过相关API,开发部署应用教育服务应用程序。

(3)EPG系统开发与部署:依据老年人认知特征,确定设计原则,配置相关导视系统参数,完成操作界面与现有门户界面的整合。EPG老年用户界面开发,是系统可用性的关键。

(4)AAA系统、BOSS系统开发与部署:完成用户认证、鉴权、计费系统配置。基于现有认证、计费系统开发与部署。

图1 教学视频点播流程概要图

3 教育服务的运营

当前,教育服务存在政府提供效率比较低、优质教育服务不足,提供不均衡,市场提供竞争力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等问题。老年群体更是具有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低的特点。远程教育的公共支持服务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公平观,是教育公平理论的理想栽体[6]。依据弱势补偿原则,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处理好事业与产业、公益与效益、立场与市场、运作与运营之问的辩证关系,在公益性事业机制、公司化运行机制的运行模式中,寻求正确的发展道路,建立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平等提供的教育服务运营制度,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4 结论

4.1 广电高清互动电视平台是老年远程教育服务的优良载体,具有可及度广、对受众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低、教学内容与模式灵活、教学成本低的特点。开展基于广电高清互动电视平台是老年远程教育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电视媒体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的功能缺位。

4.2 教育手段以VOD互动点播为主,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操作较为简单,符合老年人认知特点。

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监护监督;国家监护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31-02

一、对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反思

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是一种对未成年人的监督保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关系着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而我国现有的监护制度是以家庭监护为中心,其内容过于原则、粗略,操作性不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的社会现状,不能对处于弱势的未成年人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监护制度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石,既然如此,确保每个未成年人都有合格的监护人,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确保儿童的监护人的合格称职,是监护制度必须实现的最基本目标。“因为监护人的伦理,法律素质并未极大提高,恶意分割被监护人权益及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屡有发生,倘若没有监督机制,监护秩序难以稳定,被监护人的利益难以维持。”而在我国,恰恰就没有设立专门的监护监督机构和监护监督人。我国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也就是说,根据法律,如果父母不能或拒绝承担做父母的责任,那么,法院可以依法撤销他们的监护人资格,另外指定有能力承担监护人义务的人和组织去照管孩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明确谁有资格提出此类诉讼,撤销监护资格的前提条件模糊不清,撤销监护人资格后未成年人无处安置,使撤销监护人资格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没有一个明确的行政执法主体行使监护监督职责。国家既然缺位,法律所列的其他各级组织、各色机构就更是鲜有作为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不作为得不到惩罚,作为却可能招来麻烦。行政执法主体缺位,国家本该承担的监护监督职责实际上落空。在家庭和国家、当事人和司法主体之间,政府行政部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是国家监护职责的直接行使者,也是监护人和家庭监护行为的监督者,更是未成年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维护者。没有行政职责介入的监护,意味着没有形成对监护事务的有效管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将监护纳入社会公益范畴,而是置放在家庭自治和司法消极干预的较低水平。行政执法主体的空缺,导致无法发挥公权力积极干预的救济功能和约束、监督监护人的行为,使得一些未成年人长期遭受家庭虐待,很多未成年人因此早年辍学、沿街乞讨或者表演杂耍,甚至被黑恶势力所控制参与各种犯罪。

显然,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已经滞后,对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有许多不利,在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上,国家的公权力角色基本缺位,国家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所以,建立我国的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已经刻不容缓。此项制度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未成年人监护督促机制,对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进行检查督促,使家庭个体监护达到适当和充分、保持必要的质量。第二层含义是未成年人国家代位监护机制,对法定情况下的未成年人实施国家代位监护,由国家选任第三人或有资格的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监护。

二、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未成年人的监护督促机制

监护监督是对监护人合理行使监护职责的保证,有利于实现对儿童权益的保护。现今监护监督作为一种制度文明,在各国立法上都有体现。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建立一支专门负责对未成年人监护监督事务的行政执法队伍,赋予其负责未成年人监护问题的管理、监督、执行的公共职责和权力,形成统一的从上到下的有效社会控管力量和政府公权力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应建立起职业化、专业化的青少年保护队伍,并赋予其实权,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构体系,代表国家承担监护监督的实体职责,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进行动态监督。在香港,对于一些“问题家庭”,会有社工对家中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如果发现父母严重不胜任,会有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介入,进行评估,进行监护权的转移,将孩子暂时或长期寄养到别的正常家庭。我们的青少年保护机构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派专职监督人员(即专职社工)负责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的监护状况进行监察督促;在为未成年人重新选择监护人时,具有建议权和相应的调查权。以基层的青少年保护机构为核心,建立起未成年人监护状况的信息反馈机制。当未成年人的监护状况出现问题,甚至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构成威胁时,青少年保护机构有权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论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出督促建议,促使监护人改善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监护人如果不听从建议的,青少年保护机构可以在未成年人成长记录上对监护人作不良记载。这个记录可以作为剥夺其监护资格、交由他人寄养甚或实行国家代位监护的依据之一,并有权对监护人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当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出现严重违法犯罪、长期吸毒、有赌博恶习且不悔改或者有恶性疾病,青少年保护机构作为监护督促机构应采取必要措施,如无法纠正,则应该向主管部门提出对未成年人实行国家代位监护的建议。

(二)建立未成年人国家代位监护机制

1.需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国家代位监护。笔者认为,国家代位监护的发生,应该是监护人客观上无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最一般的条件时。下列情况应实行未成年人国家代位监护: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进行虐待、打骂体罚或其他人身侵害,造成身体伤害或影响身心健康的;监护人剥夺被监护人受教育权利,造成辍学的;监护人遗弃被监护人,使其脱离监护的;监护人侵犯被监护人财产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监护人死亡或丧失监护、抚养能力,不能保证未成年人权利实现的;监护人失踪、被限制人身自由,无法履行监护责任的;监护人具有吸毒、赌博、、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或不良嗜好,危害被监护人健康成长的。

在强调国家代位监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家庭监护模式是自人类个体家庭产生以来承担未成年人抚养、教育和监护职责的普遍性历史形态,也仍然是现今社会中的常态模式,这种模式在未成年人成长中自有其情感基础、心理基础、利益基础和功能基础,也有其伦理道德的内在强制,法律应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只有是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确实不能尽到职责或滥用权利时,国家才能予以干涉和补救,这就需要以上述的青少年保护机构详尽的调查为基础来加以判断。同时,法律上也可以规定监护资格的中止程序作为过渡性制度。给父母和孩子一定的期限以观后效,并规定如果在中止期限届满后,父母屡教不改仍然加害未成年人、给未成年人造成重大伤害的或者是对于有证据证明父母对其子女造成严重伤害并且情节极其恶劣的就可以立即撤销其监护资格。对确实无法正常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强制剥夺其对未成年人的亲权。这样,既填补了法律规定的漏洞,又消除了父母不当履行监护责任却又不肯放弃孩子,致使未成年人无法被人收养导致权益无法有效保护的情形。

2.明确未成年人国家代位监护制度的运作模式

国家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1)可以国家直接设立儿童福利机构承担监护职责,负责未成年人的饮食起居、教养教育,儿童福利院和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应属此类机构。由于未成年人的监护相关事宜关乎教育、户籍、卫生甚至是金融机构等各个机关之间的运作,因此如果国家直接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那么民政部门的系统中就应设置“青少年事务局”这样的正式机构,通过将未成年人监护的相关事宜,诸如抚养、教育、医疗乃至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何救济等责任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归结到具体的行政部门,使得相关的责任明晰化,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才会真正得到落实。

篇8

关键词:武汉市 湖泊 空间演变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01-05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城市湖泊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调蓄、供水、旅游功能为一体,却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面积不断改变,因此,研究城市化发展与湖泊演化的关系非常有现实意义。

我国对湿地的研究多集中湿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等方面,城市湿地是近年湿地景观研究的热门话题。地理学主要关注水域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这方面的研究占水域研究约占到5%(以发表在CNKI上的论文数目计算),时间几乎都是在2000年之后,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沿海地区[1]、东北三省[2]、湖北江汉平原[3]、青藏高原[4]等地区,而且已有研究都没有强调城市化对湖泊演化的影响。湖泊是湿地的组成部分,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研究其湖泊水域面积的文章较少,张毅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5],曾忠平利用NDWI指数提取武汉市主城区的1991、1995、2000、2002年的湖泊水域面积信息,并运用湖泊萎缩度分析了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域变化的时空特征[6],但研究区域局限于武汉市主城区,且并未强调城市化的湖泊演化效应。

鉴于此,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以遥感影像(Landsat TM/ETM)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耦合度等方法,研究近20年(1991―2010年)来武汉市的城市化过程、湖泊演化过程以及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以期为武汉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全国第三大科教中心。截止2010年底,武汉市土地面积为 8494.41km2,全市户籍人口为836.73万人,常住人口为978.54万人,生产总值为5515.7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1∶45.9∶51.0。

武汉市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湖泊纵横交错,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主城区的湖泊主要以小型湖泊为主,郊区的湖泊面积较大,且以大湖泊居多。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分别用非农人口比重、人均GDP、建成区面积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并根据这三个指标的绝对数据以及数据的增长率来划分城市化的演变阶段,以湖泊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来衡量湖泊状况,通过城市化与湖泊的耦合度分析近20年来武汉市城市化的湖泊演化效应。

2.1 数据处理

城市总人口、非农人口、GDP等数据来源于1992―2011年的《武汉市统计年鉴》,湖泊和建成区的相关数据从武汉市1995、2000、2005、2010年的遥感影像中提取,提取方法如下:

2.1.1 利用监督分类法提取湖泊数据

在1995、2000、2005、2010四个年份的Landsat TM/ETM影像上,使用遥感软件ENVI4.7提取各个时间点武汉市的湖泊,建立湖泊的感兴趣区,通过监督分类法提取出湖泊,并对提取出来的湖泊做监督后处理,将栅格转化为矢量,并导出矢量图。

在ArcGIS软件中打开提取后的湖泊矢量数据,首先以武汉市栅格影像为底图,逐一检验矢量图,删除湖泊以外的其他水体要素,例如长江、汉江、水田等。在属性表中计算各个湖泊的面积,筛选出面积大于等于0.01km2(合为15亩)的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并用武汉市的行政矢量图截取出每个区的湖泊,计算武汉市每个区各个时期的湖泊面积。

数据处理结束后,在ArcGIS中通过生成随机点方法进行精度评估。

2.1.2 利用改进的NDBI值提取建成区数据

由于监督分类提取建成区的精度较低,根据地物的波普特征的研究,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深入分析,得到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用于提取建成区[7~8]。

NDVI=(band4-band3)/(band4+band3)

NDBI=(band5-band4)/(band5+band4)

在1995、2000、2005、2010四个年份的Landsat TM/ETM影像上,使用ERDAS9.2软件进行三次建模,第一次令NDBI大于0,得到建成区和稀疏植被的范围;第二次令NDVI小于0,得到建成区和水体(或者叫“非植被”)的范围;第三次令NDVI和NDBI相乘大于0,得到建成区范围。

最后再进行建成区栅格影像的矢量化处理,导入到ArcGIS软件中计算武汉市每个区各个时期的建成区面积。

2.2 研究方法

耦合度是描述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影响程度。研究城市化的湖泊效应,分别将城市化和湖泊作为两个子系统,研究其在武汉市这个大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选取非农人口比重、人均GDP、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化的指标,选取湖泊面积比重作为湖泊的指标。首先对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如式(2)],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城市化做主成分分析处理,得到各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利用耦合公式(2)计算城市化与湖泊的耦合度[9~11]。

Bi=(Xi-min)/(max-min) (1)

C=2*{(B1*B2)/(B1+B2)2}1/2 (2)

其中:Bi表示极差标准化后的数据;Xi(i=1、2、3、4)表示各指标数据;C表示耦合度;B1、B2代表城市化和湖泊。

由公式2计算可知耦合度C在0和1之间,当C=0时,则表示两个系统完全没有关系;C=1时,则两个系统极度协调,完全相关。当0

3 武汉市城市化过程

综合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观点,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三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武汉市的人口、经济、景观城市化都变现出1991―2010年前10年缓慢城市化过程、后10年加速城市化过程。[14~15]

3.1 人口城市化

1991年武汉市户籍人口总数为677万,到2010年末增长到836万(净迁移率低于1%,对总人口影响不大),非农业人口由1991年的380万增长到2010年的541万,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非农业人口增速。因此,采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来反映武汉市的人口城市化过程。

图1和图2分别是武汉市1991―2010年的城市化率和城市化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的人口化经历了两个阶段:

3.1.1 缓慢人口城市化阶段(1991―2001年)

如图1所示,2001年以前,武汉市的城市化率都没有超过60%,十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了3%,平均每年只提高0.3%。如图2所示,2001年之前,武汉市的城市化增长率除1996年以外都低于0.4%,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的增长。因此,1991―2001年期间,武汉市处于缓慢人口城市化过程。

3.1.2 加速人口城市化阶段(2002―2010年)

如图1所示,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率为60%,2010年增长到65%以上,8年间提高5%,年均增长速度超过0.6%,高于前10年0.3%的均速。依据图2,武汉市城市化增长率除2010年外均高于0.4%,且在2005年达到1.2%的极值,城市化保持较快的速度。虽然2002年之后城市化增长波动较大,但整体上保持较快的速度,因此2002―2010年,是武汉市加速人口城市化过程。

3.2 经济城市化

城市化也是农业生产转化为非农生产,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武汉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7%,农业生产不占主导地位,到2010年第二、三产业比重更是达到96%,进入了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城市行列,工业化进程快于城市化进程。人均GDP能够反映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方面,弥补工业化率衡量经济城市化上的不足。

图3为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在总量上,2001年达到1000美元,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在增长速度上,2001年之后年均增长率超过12%。所以可将武汉市经济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

3.2.1 波动快速经济城市化阶段

如图3所示,1991年武汉市人均GDP为350美元(按1991年汇率),2001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年均增长10%,增速较高;在增长率的稳定性方面,1993年增长15%,但1995年就降低为4%,而2000年更是接近0%,经济增长起伏明显,稳定性欠缺,所以1991―2001年武汉市处于波动、快速的经济城市化过程。

3.2.2 平稳高速经济城市化阶段

2001年武汉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13]。2010年人均GDP超过2500美元,年均增长率12%,高速度特征明显;在增长的稳定性上,只有2003年低于10%,其他年份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因此,武汉市2001―2010年经济城市化处于高速且平稳的阶段。

3.3 景观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直接表现为城市景观覆盖农村景观[13],城市建成区扩张的过程。

依据表1和图4,武汉市1991、2000和2010年建成区面积分别为204、397、782 km,1991―2000年增加193 km2,2001―2010年增加385 km2,呈现倍增增长趋势。因此,依据增长总量和速度,将景观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

3.3.1 逐步加速时期

武汉市1991年建成区面积只有204 km2,1995年和2000年就分别扩张到269 km2和397 km2,前5年增长65 km2,后五年增长130 km2。在增长速度上,1995―2000年是1991―1995年的两倍,差异明显。在扩张的方向上,新增城区毗连原有城区,主城区核心区域扩张明显,郊区增长不大。虽然1991―2000年前后差异明显,但在扩张速度和方向上仍表现出一致性,因此,1991-2000年武汉市处于逐步加速景观城市化时期。

3.3.2 均匀快速时期

武汉市2005年建成区面积为450 km2,2010年就达到782 km2,相对于2000年的建成区而言,10年里前后各增长160 km2,增长速度较快,且这10年内前后比较均匀,差异不明显。因此,2000―2010年,武汉市在景观上处于均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

4 武汉市湖泊演化过程

采用2.1.2所述的方法,提取武汉市及其各行政区各个时期的湖泊及其面积,得到表2和图5。分析表2中的数据,武汉市湖泊的面积从1995年的837.17 km2下降到2000年的734.63 km2,而后开始增加,直到2010年达到901.33 km2。可见,武汉市湖泊的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演化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1)湖泊总面积迅速减少阶段(1990―2000年)。

曾忠平研究发现1991―2002年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域面积急剧减少。如表2所示,1995年,武汉市的湖泊总面积为837.17 km2,2000年减少到734.63 km2,这五年内减少的湖泊面积超过100 km2,占湖泊总面积的12%,其中主城区和郊区的湖泊缩小面积各占一半。

除黄陂区和新洲区湖泊面积略有增加以外,其余各区的湖泊面积都在缩小。江岸区减少了79%,东西湖区减少了59%,江岸区、东西湖区、汉阳区、口区、汉南区也都减少了大约一半面积的湖泊。

通过叠加1995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可以发现,武汉市这五年的湖泊沿着长江和汉江附近变化明显。靠近长江的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南湖、野芷湖、青菱湖、南太子湖、墨水湖等以及一些小湖泊等的变化特点表现为靠近长江的一侧湖泊锐减明显;汉口地区的湖泊较破碎,以交叉性的小湖泊为主,湖泊周边被填,向内缩减。北太子湖、菱角湖濒临灭绝。

(2)郊区湖泊面积开始增大阶段(2000―2005年)。

2000年,武汉市的湖泊总面积为 734.63 km2,2005年增加到810.96 km2,这五年内湖泊总面积增加了约76 km2,其中主城区的湖泊面积减少13 km2,而郊区的湖泊面积增加89 km2。

主城区和郊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湖泊面积增减的现象对比很明显。五年内主城区的湖泊减小了12%,七个区内的湖泊面积都在减小,以江岸区、口区、青山区、汉阳区变化率最为明显,超过25%;而郊区的湖泊面积增加了14%,除东西湖区湖泊面积减小0.5 km2,另外五个区的湖泊面积都在增长,其中汉南区和黄陂区变化率超过25%,郊区湖泊比重日渐上升。由于主城区的湖泊面积普遍小于郊区的湖泊面积,初步认为小湖泊面临被填的命运的同时大湖泊在扩大自己的水域范围。

通过叠加2000和2005年两张影像可以发现,变化明显的有武湖、朱家湖、沉湖、金银湖、梁子湖,他们的湖泊面积向周围扩大,而沙湖向内急剧缩小,后湖、七湖、南湖西侧、严东湖西侧、东湖北侧、青菱湖南侧、南太子湖东北侧、后官湖周边以及汤逊湖四周的大片水域被填埋,野湖和三门湖濒临消失。

(3)主城区湖泊面积维持稳定阶段(2005―2010年)。

2005年,武汉市的湖泊总面积为 810.96 km2,2010年增加到901.33 km2,这五年内湖泊总面积增加了近90 km2,其中主城区的湖泊面积减少不到1 km2,以郊区湖泊面积增大为主。

与前五年相比,郊区湖泊面积继续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但是主城区的湖泊面积减少的速度放缓,湖泊面积减少了0.7%。在郊区中,新洲区的湖泊面积减少了10%,主要是涨渡湖和安仁湖的四周被填,且一些小湖泊消失;其他五区湖泊面积都增大,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汉南区,增加了约200%,主要是由于在南部行政交界处出现了大湖泊;江夏区的湖泊绝对面积增加了约80 km2,该区的后石湖、三门湖面积明显增加,由于水产养殖的发展,三门湖被开发利用,并且扩大了原有的水域面积。

5 武汉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耦合度分析

依据公式(2),计算1995、2000、2005和2010年武汉市及其各行政区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耦合度,得到表3。

从武汉市整体来看,1995―2010年武汉市城市化与湖泊环境的耦合度集中在0.6以上,城市化与湖泊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但耦合度总体呈降低趋势,尤其是2000年之后,说明城市化的推进对湖泊的影响加重。从行政区来看,江岸、江汉、口和青山等区,土地面积狭小后备用地不足,城市扩张不可避免的侵占湖泊,促使湖泊面积减少,这种状况在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致使在这20年内城市化与湖泊呈现出紧张颉颃关系。江夏、新洲和黄陂区,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是发展速度快,城市化对湖泊有较大的影响,致使耦合度逐年降低。武昌、汉阳、东西湖、汉南和蔡甸区,湖泊数量多且单个湖泊面积较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湖泊的保护,致使城市化与湖泊的关系长期为协调或不相关关系。

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与湖泊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995―2000年耦合度提高,颉颃关系数量减少,城市化与湖泊关系得到改善;2000年之后耦合度急速降低、致使2010年颉颃关系数量急剧增长。据此,可将城市化与湖泊的耦合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1)耦合度提高时期(1995―2000年)。

1995年江汉、口、武昌、青山和江夏耦合度节约0.3~0.6之间,2000年仅剩江汉和江夏,其它区耦合度提升到0.6以上,城市化与湖泊关系有所改善。

虽然在这一时期,郊区和城区的湖泊总面积都减少,但城市与湖泊的关系主要还是协调的。

东西湖和汉南耦合度变化不明显,分别属于极度协调和不相关关系;除江夏外的其它郊区耦合度虽有所变化,但仍属于高度协调关系,城市化的发展对湖泊影响是积极的;在城区江汉区虽处颉颃关系,但耦合度仍然较大幅度提高,其它区如青山则提高幅度更大,城市化与湖泊处于低度协调关系。

(2)耦合度急剧下降时期(2000―2005年)。

2000年之后,武汉市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这一时期城市化与湖泊两者关系迅速恶化,最突出的表现是除武昌外主城区的全部和郊区的新洲耦合度大幅度降低,致使江岸、青山、口和新洲由协调关系降低为近颉颃胁迫关系。

这一时期与2000年之前相比,城市化对湖泊的影响不仅由正面转化为负面,而且对郊区的影响也开始增强。汉南升高幅度最大,由接近不相关到极度协调;黄陂降低幅度最大,由高协调降低为低度影响;而新洲则由高协调降低为低协调。主城区中武昌、东西湖和汉阳变化幅度不大,且维持高协调关系;其他区则大幅度的由协调关系降低为近颉颃和颉颃关系。至此,颉颃胁迫关系全都位于主城区,郊区则基本上处于高协调关系,城郊化对城郊湖泊影响分化更加明显。

(3)耦合度平稳下降时期(2005―2010年)。

2005年之后,耦合度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以至四个区耦合度下降到颉颃关系阶段,比前一时期增加两个。郊区中蔡甸和江夏耦合度虽有所提升,但幅度极小,而黄陂城市化与湖泊关系恶化最为明显。所以总体上2005―2010年是武汉市城市化与湖泊关系持续恶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除江岸和口始终处于颉颃阶段,城市化与湖泊之间的制约关系没有得到改善,青山和黄陂在2010年也转变为颉颃关系,颉颃关系范围有所扩大,且又重新在郊区有所发展。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武汉市城市化过程在人口、经济、景观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致以2001年为界,1991―2001年城市化速度较为缓慢,且内部各年之间波动较大;2001―2010年城市化速度加快,并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总体上1991―2010年是武汉市城市人口急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展的告诉城市化时期。

(2)武汉市湖泊总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其中主城区湖泊总面积在近20年一直减少,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7%下降到2010年的11%;郊区的湖泊总面积在1991―2000年减少,2000年之后湖泊面积增加。主城区与郊区在不同时期现象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3)城市化与湖泊的耦合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变化性的方面。稳定性表现在,以主城区为中心,郊区为边缘,从中心到边缘,城市化与湖泊二者的关系由相互制约的颉颃关系过渡为低影响和协调发展关系,城市化对主城区影响为负效应,郊区为正效应。变化性表现在,不同时期处于各关系阶段的区的数量和位置有所变化;耦合度升高和降低的速度在各时期变化明显。

6.2 讨论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历程及其湖泊演化时空演化的耦合研究,建立针对武汉市的城市化与湖泊效应研究理论,弥补我国城市化与湖泊效应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为武汉市制定水环境方面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客观的数据和理论依据。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要兼顾湖泊的生态效应,不能牺牲湖泊水域面积来扩大建成区的面积,政府应严格执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加强对湖泊的保护,并建设湿地公园,既可以保护湖泊,又能发展旅游业。

参考文献

[1] 周连义,江南,窦鸿身,等.城市化地区湿地变化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4):712-717.

[2] 黄妮,刘殿伟,王宗明,等.1954―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分布特征研究[J].湿地科学,2009,7(1):712-717.

[3] 阮仁宗,冯学智,肖鹏峰,等.洪泽湖天然湿地的长期变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57-59.

[4] 徐新良,刘纪远,邵全琴,等.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08,27(4):829-839.

[5] 张毅,邓宏兵.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559-563.

[6] 曾忠平,卢新海.城市湖泊时空演变的遥感分析―― 以武汉市为例[J].湖泊科学,2008,20(5):648-654.

[7] 戴建光,蔡海良.基于TM影像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现代测绘,2008,31(6):35-38.

[8] 杨智翔,何秀凤.基于改进的NDBI指数法的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信息自动提取[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181-184.

[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10]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11] 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篇9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获取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仅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甚至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教师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而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与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教师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途径,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学生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应切合这些特点。

篇10

我公司始建于1972年8月,1974年10月投入使用,是一家连续五届的省级文明单位,现有在岗职工61人,其中女工20人。我公司历来重视女工工作,公司工会设立有女工委员会,确立专人负责女工工作。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切实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多年来,公司内从未发生雇佣童工和损害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权益的行为。

一是切实加强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是扎实做好女职工保健工作,每年定期两次为女职工进行康检和孕检,发放卫生保健用品,为女工投保妇科重病商业保险,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是女职工生育时依法享受3-6个月产假及哺乳假。

四是“三八节”及“六一节”发放节日慰问品,组织女工开展茶话会、运动会等,广受广大女职工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