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无尽时范文

时间:2023-03-18 14:4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云无尽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她成功的经验在于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身处地的为客户着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了“今天的服务就是明天的效益”。在“全国新世纪之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中,她荣获总行表彰,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先进个人。

来的都是客,全凭心一颗

育才西路储蓄所地处郓城繁华市区,对面是一家豪华大酒店,东边是人流熙攘的农贸市场。客户层次参差不齐,既有风度翩翩的大款,也有斤斤计较的市场摊贩,有的客户彬彬有礼,也有的客户不拘小节,但冯彦民同志都能从容应对,笑脸相迎,用她的机智和幽默,热情和坦诚,赢得了客户。提高服务质量,要从规范服务做起,她十分注重揣摩不同客户的心理,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置于至上。她在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对优良客户采取“一揽子、一站式”服务,对一般客户做到“三声”和“接一答二招呼三”,对老弱病残客户实行上门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她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娴熟到家的服务质量赢得了客户的高度信任,他们都说,到这个储蓄所存钱取钱,舒心又顺心。

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

客户的心是永远的舞台

冯彦民同志说过:“谁能体谅站在柜台外面的客户心理,谁就赢得了客户”。她时常地告诫本所的员工,服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方式。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商品,具有风险性大,敏感性强的特殊性。因此,服务质量的高低更能表现集体形象的优劣。她带领储蓄所的员工们每天提前20分钟上班,打扫储蓄所内外的卫生,给客户创造了一个优雅干净的环境,统一着装,规范化服务,给客户一个精神、干练的工作形象。即使在业务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也从不怠慢兑换零残币的客户。有一个经营青菜贩卖生意的客户,经常拿着残币和零钱来这里兑换大面额票币,冯彦民同志每次都是不厌其烦的热情接待和办理,但该储户就是不把钱存进她这里。一次,冯彦民同志一边清点着他的零币,一边诚恳的对他说:“大哥,我们这里是不嫌麻烦的,以后你把钱存在我们这儿多好啊,你用钱,一句话。”,那位客户脸红了,支支吾吾的说:“大妹子,我是小本生意,存不住。”,“那也没关系,欢迎您再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久,当这位客户再次来到该所时,他带来的不是破旧的零币,而是从塑料袋里齐唰唰拿出六把百元新币,往柜台里一放,“同志,这是我的六万,存一年。”,他的声音略带激动和愧意,“你们的服务态度真好,我很感动。说句实话,我内弟在建行工作,以前我都是到你们这里换成整钱,再存入建行,今天,我把到期的存款全部存到你们这儿!”

竞争就要从别人碗里抢饭吃

篇2

一、寓别离之情,寄思亲之意

世事多变迁,迁客骚人远足天涯,与云为伴,羁旅之思萦绕心头。“但去莫复归,白云无尽时”道尽了王维满腔别离之情;“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岑参以汾水上历久不变的白云象征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言别后思念依旧;孟浩然“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戴叔伦“临风自笑归时晚,更送浮云逐故人”(《别张员外》),皆是以浮云寓别离之情。另外,骆宾王有“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的伤怀之感;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的相思之情;陶渊明《送谢山人归江夏》“携琴一醉杨柳堤”直到“日暮龙沙白云起”,想必只有白云最懂诗人的心意,最能化解诗人的离愁别绪。云是天空中的恒久的景象,它又是变幻莫测的鬼魅,进入诗人的视野,染上了浓浓的感彩。

二、为游子漂泊的写照,亦为贫士的象征

云飘忽不定,满载漂泊之意,恰似游子,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乃真实写照;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浮云、游子已融为一体,韵味绵长;皎然《酬别襄阳诗赠少微》更曰“别后须相见,浮云是我身”;贾至《送王道士还京》“一片仙云入帝乡,数声秋雁至衡阳”因所送之人的处士、道士身份而演变为“一片仙云”。颜真卿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咏陶潜》),郎士元的“若问前程事,孤云入剡遥”,诗句中的“孤云”,无不象征着诗人的贫士身份。

三、象征隐逸,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云的舒卷自如,闲逸孤高,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曹植翔凌云而超物外之意自现;陶渊明的“灵凤扶云舞,神鸾调玉音”(《读山海经》),描绘出云中世界的美妙,表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而其“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的诗句,同样蕴蓄了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飘逸的白云委婉地谢绝了皇帝的邀请。古人向往神仙世界,宋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水调歌头游览》),正是借“白云深处”表达了他超然物外、幻想理想天地的美好愿望。

四、象征困难、阻碍、黑暗,用以倾诉内心的忧虑与无奈

“垂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等等,无论垂云、长云、愁云、浮云,还是黑云、青云、黄云,无一不象征困难、阻碍、黑暗。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又何尝不是在慨叹前途阻碍重重呢?

篇3

关键词:王维;送别诗;思想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送别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诗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送别时的离情别恨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适性。不同的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在唐代,诗便是人们表达离情的不二选择。虽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交通、通讯条件仍比较落后,一次分别,很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种种风险,所以我们的古人常把生离和死别联系起来。

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诗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不同内容的送别诗,王维所表现的具体感情是不同的。

一、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

与至爱亲朋的离别对人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特别是在交通、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由离别所带来的空间阻隔,常使人们在面对离别时不禁黯然神伤,“人世死前唯有别”,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对离别的普遍强烈感受。凡是送别诗多少都有一种凄凉之情、伤感之意。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和《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前一首诗歌以高台送友时的即目所见,经“飞鸟还”与“行人去”相对举,别情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离情能不露情态,最高。”[1]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飞鸟还,则行人可息矣,而犹去不息,日暮途远,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则愿其早歇,念之深,爱之至也。”[2]徐增说得透彻。后一首写天寒日暮之际,诗人于湍流侧畔送友,伫立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含蓄地表现不舍的别情。正如刘永济先生所说:“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的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3]这的确道出了王维送别诗真诚感人的奥秘,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豪放乐观与真情交织

王维的送人赴边之作把哀怨之情完全撇开,变凄凉伤感为豪放乐观。诗人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往往用大丈夫以功名事业、百姓朝廷为重的思想,代替离别时的儿女情长。凄凉伤感一变而为通达乐观、慷慨激昂。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青得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诗歌借送战将出征的场面,叙写出唐帝国三军于边患惊警之时,浩荡开出井陉,奔赴沙场的雄壮声势和煊赫军威,将士们在不怕艰苦、不怕死、忘身报国、蔑视平庸、建功立业之中,充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这其实也是王维心愿的一种写照。

三、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这是一首送人赴任之作。在此诗人不写送别时的情景,而是遥想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以及民风的质朴。诗人勉励李使君应当像汉代蜀郡太守文翁那样,翻新教化,做出自己的成绩,而不要依仗先贤的政绩而泰然无为。诗歌情绪开朗,格调高远,在惜别中鼓励劝勉朋友,情真而意切。在这一方面,王维送人贬谪的诗大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歌,很少悲情苦意,伤感凄婉,而以温暖的友情、理解来抚慰友人的愁怀。

四、失意愤懑与伤情并存

唐人的送别诗,有不少是诗人困厄失意之际的伤情之作。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离别时的离情别恨,同时也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幻的印记,特别是那些作于迁谪、下第或归隐时的送别诗,往往借送别来倾吐心中垒块,或借别情来明心见志。王维的《送别》看似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实则是语浅情深的佳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前四句明白如话,妙就妙在后两句,难也难在后两句。该怎么理解?且看王尧衢先生在《唐诗合解》中的说法:“送友归山而先为问答之词,其用意在结句。盖白云无尽,山中之乐亦自无尽,以视世之富贵功名,希宠怙势,何者不有尽期!知得此意,则归卧南山,可以萧然于世味矣。莫复问,言不须问也,是承上问答之词。钟伯敬云:感慨寄托,尽此十字中,蕴藉不觉,深味之自见。此与太白七绝《山中问答》意调仿佛。”王先生的评价中肯至极。王维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一诗,为失意而归的丘为感到惆怅怨愤,同时也为自己无力荐贤而感到惭愧。在诚恳宽慰的言语中,隐含着对举子明珠暗投、仕途崎岖的激愤与不平。

纵观王维的送别诗,虽然内容各异,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形诸于笔端,处处可见其时其景下诗人送别时的心绪和情景。王维的送别诗把人情美、社会美与自然美有机地融合,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纯洁真诚的心灵;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隐约批判以及渴望归隐的心情。从王维的送别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的诗人,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10页

篇4

一、看题目

很多学生看到一首诗后,马上就对其诗句进行分析,而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所问。其实,题目能告诉我们最直接的信息,是写作内容最直接的反应。像杨炯的《从军行》暗示我们这是一首边塞诗,李白的《越中览古》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醒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在诗题中把这首诗的感情倾向表露无疑,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在春天的夜里,由于下了一场雨而高兴。这样一分析,怎么还能把情感分析错呢?

二、看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时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唐代边塞诗人的雄浑,李白的浪漫豪放,柳永、秦观的婉约,陈子昂、辛弃疾的悲慨,杜牧的俊爽,王维的冲淡,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另外,诗人所处的朝代信息也很重要,朝代的不同,国立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把握整首诗的内涵和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看注释

诗歌后面的注释很关键,千万不能小看。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却能为我们解答问题提供帮助。通过它可以窥探诗歌的写作背景,或者本诗的思想内容、主旨,或者本诗的意境,或者作者的情感及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不能马虎大意。

四、看诗眼

有时诗歌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切入点,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点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其隐者的身份。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不得意”三个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个字是理解题旨的钥匙。

五、看语境

要理解诗歌语境,最重要的是要在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去设身处地体味作者处于其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阴暗、低沉,还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比较准确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了。

六、看关键词语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动词,尤其是具有双关喻意的动词,这些词语在古典诗歌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创作的意境;我们还要重点关注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这类词语是对动词、形容词起限制和规范作用的词语,词语的感情基调和表达范围往往决定于这类词语;我们更要关注一些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特点的词语,这类特殊词语主要有起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的叠词,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拟声词,有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等。

七、注意题干

问题一定要看清楚明白,千万不能在自己还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迷迷糊糊去做题。命题者在设置鉴赏试题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依据诗句本身来解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八、注意答题思路清晰

做鉴赏题时,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去组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拟写答案时,一般先总说本诗词叙述或描写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景物,然后再分述具体组成。

九、注意语言表述

篇5

1 引言

“隐性显译(implicitnesstoexplicitness translations)”是翻译中的常用方法,也称“外显化”、“明晰化”、“明示”等,是指将原作的信息在译作中以更为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它与增词法技巧密切相关,但还包括增加额外的解释,直接表达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连接词等翻译方法。“隐性显译”的译作由于添加了原作不曾有的信息,因而常常比原作篇幅更长、逻辑关系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形式化程度相差很大,因此“隐性显译”翻译技巧始终贯穿于翻译过程。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隐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富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医英译可谓是难上加难。因此巧妙运用“隐性显译”翻译方法,对中医英译及促进中医对外交流尤具指导意义。

2 “隐性显译”在中医英译中的使用理据

2.1 中医思维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容纳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学科的优秀成果,其思维必然受到各学科的影响。中医思维特点之一是综合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倾向于把一个物体或观念各个分散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而分析性思维则倾向于把一个整体分成细小的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只有分析性思维而无综合性思维,反之亦然。因此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都是东西方民族共有的思维方式,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由于中医思维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综合性思维是其主要特点。因此,在中医英译时,译者要在体现思维模式的不同语言形式之间进行转化。具体来说,译者常常需要通过“隐性显译”翻译技巧对中医的综合观念进行分析性的解释和阐述,把译文进行“隐性显译”处理,增加译文的逻辑性和明晰性。

2.2 中医思维的形象性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在进行医学研究时,通过直观观察,并借助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应用比类取象法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方法和治则治法。因此中医语言包含中医思维的形象性,翻译过程中,“隐性显译”翻译技巧的使用可以使译文语言清晰、自然。

2.3 中医学的丰富文化内涵

翻译活动不仅涉及到语言内部因素,而且涉及到语言外部因素,文化因素是语言外部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两种语言文化承载的内涵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承载内涵越丰富的文化,其语言文本的隐化程度越明显;反之,承载内涵相对贫乏的文化,语言文本在表达上解释性词语多,作为翻译目的语时显化程度越高。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多层次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中医英译时,为充分表达中医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医独特的思维和理论内涵,“隐性显译”的翻译技巧为常用手段之一。

2.4 中医语言注重意念的隐含性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式、语篇等方面差异巨大。汉语语言以意念为主轴,极少曲折变化,无形态变化[1]。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有着丰富的曲折变化,是以形态为主轴的语言。中医语言,特别是中医文献,更是以意念为主轴,融会了丰富内涵。在英译过程中,要采用“隐性显译”翻译技巧,在译文中用形态的逻辑形式表达中医的丰富内涵。

2.5 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以和谐、含蓄、体悟与综合为其主旋律,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造成了中国传统文艺审美观的独特性,也就造成了中国历代翻译大师们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他们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原作,从心灵上去感悟原作,从想象中去获得意境,从主体直接经验上去发掘原作内在、隐蔽的因素,并力图把这些因素融合在译本中,从而达到一种“神似”、“化境”的境界。汉语在“模糊中传递语义,朦胧中孕育意境”,而英语则反其道而行之,逻辑与分析携手,语义清朗,表述精确[2]。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审美观的体现,“隐性显译”翻译手段应该成为中医翻译的主要手段。在中医英译中,译者应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赋之于英语译文。译者所进行的审美再现的主要工作就是以逻辑驱走模糊,以分析排斥朦胧。换言之,即“隐性显译”翻译。

3 “隐性显译”在中医英译中的主要手段

3.1 增加解释性语言

中医文献和中医历代名家在中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翻译中医文献和历代名家时,我们要按照翻译的通则,使用“隐性显译”的翻译技巧,增加解释性语言,以便国外读者了解背景知识。以下划线部分均属解释性语言。

例1 原文:五禽戏,为两千多年前的名医华佗所创。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

译文:Wu Qin Xi was invented by Hua Tuo (110207 AD), a famous physician over 2 000 years ago,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redecessors.

华佗为一代名医,其名其人对国内读者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国外读者,恐怕不甚了了。在翻译时,不能只使用音译,还要加上华佗大致的生活年代以及身份特征,把汉语的隐含信息隐性显译,给西方读者提供背景知识,方便读者了解中医的历史人物。在中医翻译中,只要遇到历代名家名医的翻译,我们大都应该采用显化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

例2 原文:张仲景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

译文:Zhang Zhongjing, an outstanding physician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3rd century AD), compiled a book entitled Shanghan Zabing Lu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based on detailed study of the medical achievements made by doctors before him and his own clinical experience [3].

对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的翻译采用“隐性显译”的翻译技巧,不仅采用了音译,更在括号内进行了解释。

3.2 化抽象为具体

抽象和具体是民族语言中的特色,为各民族语言所共有。中医由于强调整体观念,有些语言富有抽象性,为使译文能够清晰易懂,需要采取“隐性显译”的技巧,把抽象的语言在译文中具体化。

例3 原文:以草木之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治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用药如用兵论)

译文:To make use of the cold or warm nature of the drugs to cure visceral sthenia or asthenia requires the full knowledge of both drugs and disease as well as the combined use of various therapies to attack the pathogenic factors. Only by taking such a measure can life be guaranteed [4].

原文中“知彼知己”是一个成语,比较抽象,如果直译,会使人不知所云。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把抽象的成语巧妙地翻译为“the full knowledge of both drugs and disease”,把这个成语明晰为“充分了解药物和疾病”,直观易懂。

3.3 转换句法,重组句段

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意合对接”,其中包括词汇和词汇之间、词组和词组之间,分句和分句之间以及句法词项和词项之间的意合对接。正是这两个层级上的意合对接不用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结构标记,使汉语的语法范畴高度模糊化。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根据意义(对接项的语意整合)作形式结构完形,才能构建目的语的语段。为将汉语意合对接句段转换成英语,译者势必先析出意义,然后再根据“语义内容句法结构”的模式,以原语句结构为参照,构建英语句段,进行以严格的英语语法规范为依据的形式结构完形,将汉语的隐性语法转换成英语的显性语法[5]。中医文献的语言大多属于古汉语,更多地呈现出意念强势,隐含意义丰富。译者在英译中医文献时要时刻注意古汉语的这个特征,时刻提醒自己译文中需要用“隐性显译”的手段增加形式结构完形,从而使译文逻辑严密,表达通顺。

例4 原文:散步是指闲散、从容地行走。散步是我国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通过闲散和缓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

译文:Taking a walk means walking leisurely and unhurriedly. As 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al exercises, it can moderately exercise the joints, tendons and muscles with walking slowly and limbs coordinated naturally.

原文为并列句,翻译的时候作者把原文中的句子成分通过英语的同位语、分词、介词词组等手段进行了重新组合,译文清晰、显化。

3.4 以今译古

中医文献属于文言文,语言简洁,综合性强,但有时也不免生涩难懂,因此在中医英译时,英语译文中的表达必然把古代文言通过“隐性显译”手段转化为通畅直白的英语语言。

例5 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译文:Among the therapeutic techniques, needling has a wonderful effect. Before applying it, the doctor should keep in mind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judge whether the patient is fat or thin, strong or weak [6].

原文语言抽象,艰涩难懂,翻译的时候采取了“隐性显译”的办法,对艰涩的古代汉语进行了解释,译文通晓易懂。

3.5 对中医形象语言和修辞格进行标注解释

中医学语言善用取象比类的语言,形象生动,但由于文化差异巨大,外国读者理解起来殊为不易。译者翻译时,可采用“隐性显译”的方法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清晰易懂,增加可读性。

例6 原文:提壶揭盖(中医学的治则)

译文: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opening the lung qi to treat constipation or dysuria.

例7 译文:釜底抽薪(中医学的治则)

译文: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a method of clearing heat by purgation.

以上2例均为中医的治疗原则,富有民族特色,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加注的办法,使译文明晰,易于读者理解。

4 结语

中医学融哲学性、文学性、科技性于一体,中医英译注定是一项复杂艰难的活动,翻译技巧的熟练应用对中医英译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隐性显译”翻译技巧,促成不同语言间的表意理解和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中医英译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Pan WG, Tan HM. Contrastive linguistics—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survey.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109110. Chinese.

潘文国, 谭慧敏. 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的思考.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9110.

2 Mao RG, Fan WQ. Language fuzziness and correspond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hanghai Fan Yi. 2005; 82(1): 111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毛荣贵, 范武邱.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 上海翻译. 2005; 82(1): 1115.

3 Li ZG. Sentence struc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7; 5(3): 355358. Chinese.

李照国.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中医英语翻译句法漫谈.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3): 355358.

4 Li ZG. English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s.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 1999: 5152. Chinese.

李照国. 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 5152.

5 Liu MQ.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 philosophy. Beijing: Chinese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1: 169170.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