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8:3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下人家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下人家课文

篇1

乡下人家》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言,带领学生积累精彩句段。

2.走近乡下人家,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感悟作者拟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

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感受语言表达魅力,体会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安排你们预读了第21课《乡下人家》(出示课题:乡下人家),老师在家也认真地读了课文,也许是读的遍数多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乡下人家》这篇文章变成了几幅美丽的图画(课件出示六幅图画),你喜欢哪幅图,找到相应的文字。

(课堂伊始,就用一幅幅精美的多媒体画面,将学生带进乡下人家。)

课文有七个自然段,比较长。长课文我们可以把它读短了,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做上记号。

生齐读,师读,且故意漏掉“独特”,引发学生讨论“独特”“迷人”。

(巧妙地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并巧妙地理解。)

二、品读

(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读了这么美的文字,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请和大家交流交流你的学习体会。

(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一自然段。

师:哦,你看,这位同学真会学习,读了课文找到了重点句,还找到了关键词,我们也来看看这一句,乡下人是用什么装饰的?

师:而且这装饰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青、红的瓜,构成了乡下人家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春天来了,你仿佛看见棚架上……怎么样?你说。

师:哦,长出新芽来了。哎呀,夏天到了,棚架上……(指名说)

师:是的。秋天到了呢?你说。

师:同学们,你看,这些装饰它从开花到发芽到结果,慢慢地在成长,在变化,它们是有……有什么啊?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这句,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种生命写出来的?在这句话中,读一读。(齐)

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呀?谁读出来,体会到了?你说。

师:是的,你看,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和竖着的大旗杆你见过吗?

师:(出示幻灯片)什么样的感觉?说。

师:都是有生命力的。不像石狮子和大旗杆那样,像他们说的这样一成不变。这种可爱是热爱生活的乡下人创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事物的美。)

师:哎,这样一对比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瓜和藤的可爱。你能读出这份可爱来吗?来,自己先试试。(自读,师生接读。)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生(陆续说):它们难道不担心妇女会打搅它们、伤害它们。鸭子知道,当地人喜爱它们,不会伤害它们。

师:是不是呀?人和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小河是他们共同的生命之河。那大家一块儿来读一读把这种自然与和谐读出来。

师:是呀!那你想,乡下人家照例除了养鸡之外,还会养什么呢?

在乡下,鸡成群,鸭戏水,还有同学们笔下的狗啊、鹅啊、羊啊、牛啊,他们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生答:家)。是呀,这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呀!让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出示幻灯片)

总评:本课设计是《乡下人家》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点。

1.《乡下人家》这篇文章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注意设置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乡下人家,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精美的幻灯片播放贯穿整节课,还有演绎笋芽的章节,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篇2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提高语文素养很好的途径和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朗读训练的重点是培养语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去年在重庆师大参加培训学习的时候,蒙教授和游教授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品出文字的味道,读出文字的感觉,读出语文味儿。以往的语文课上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笔者能真切地实践,深深感受到了语文的韵味。

5月3日上午第一节课,本该上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课《乡下人家》第二课时,笔者原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结束这篇课文。因为上周举办了四天运动会,接连放3天“五一”假,学生还没有回味过来。临进教室的时候,笔者改变了主意。

一上课,笔者就安排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一遍,希望学生们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乡下人家的美;读完课文后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遍,读出喜爱之情。接着,笔者就在黑板上出示:“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能把你体会到的用朗读的方式体现出来吗·”笔者的目的是提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借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首先,让喜欢课文第一部分的学生举手。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八天前的第一课时,这个部分没有一个学生喜欢。看来通过读书,学生喜欢上了这个部分。

笔者点了吴同学起来读,她读得很不错。

“说说你喜欢这段的理由·”笔者问。

“因为它写出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

笔者追问:“哪一点儿独特·”

她沉思了一下:“有特别的装饰味道。”

笔者就引导学生在书中将“装饰”一词做个标记,并查查字典或资料理解词义。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装饰”的意思,并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说了两个近义词:“装点”、“装扮”。笔者引导学生看教室的窗花、女孩子头上的发饰,回想逢年过节家门前的灯笼、春联等,这些都是“装饰”。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装饰”的含义了。

接着,让大家齐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让学生去理解这句话中“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学生们一下懵住了。笔者自己范读这个段落,让大家边听边思考。当笔者声情并茂地读完,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他说:“房前的瓜架就是一种独特的装饰,这就是别有风趣。”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笔者让大家读第二句:“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第一遍读得很平淡,笔者就示范读,要求学生重点读出“花儿落了”,“青的、红的”,“长长的”,“绿绿的”这几个词。特别是“长长的”要读得缓慢,读出藤的细长,读出那种缠绕。“绿绿的”要读得稍重、稍快一点儿,表现出一种惊喜。学生试读,效果不错。练过几次,让大家闭上眼睛,有感觉地背诵,想象画面。

照这个方法,再读第三句话:“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请一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评一评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之后笔者点拨,家乡可爱的地方很多,作者通过比较,让人们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笔者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感受。

最后,要求大家用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并齐读课文。

篇3

一、适时运用微课,呈现幸福

微课主要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为短小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的课堂授课方式。这些视频通常都是反映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不会太长,一般限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微课,丰富了教学形式,有效改变了教师一味机械地进行讲授的方式。微课的形式首先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观看中积极进行思维的加工和信息的处理,让课堂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微课也是课堂的调味剂,使学生感觉到了课堂的新颖与别致,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微课,来剖析“乡下人家”给读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教师利用视频播放有关“乡下人家”的美丽景色,使学生陶醉其中,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是怎样的,“乡下人家”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乡下人家”不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通过视频上问题的引导,学生会投入到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陶醉在“乡下人家”的美丽景色中,从细节处感受到乡下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视频的效果是语言达不到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微课短小精悍却直截了当地讲授了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景,增加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有效学习。

二、精设翻转课堂,享受幸福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翻转课堂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提前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回到家可以下载之后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观看微视频可以产生以下作用:一是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二是促进学生进行预习,不断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讨论。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会在探究中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享受着语文课堂带来的幸福。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微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究。学生通过预习,自主阅读探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产生了一些疑问。这样,到了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而在课堂进行积极讨论,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但是对于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还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可以从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中,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语文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的课堂精彩和魅力,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就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幸福。

三、灵活采用慕课,实践幸福

慕课也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突破,它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舞台。通过慕课平台,学生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慕课中,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观点,与教师、同学一起探讨课程的重难点,进而掌握语文知识;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慕课平台里或者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在系统中与教师探讨问题,检验问题。学生拥有了更多自我实践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在线自主学习,了解到小钱的幸运,他几经辗转在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也会逐步地产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的欲望。自主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改变了教师说教的方式。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从而实践幸福,体验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幸福课堂。

四、巧妙借助云课堂,提升幸福

云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超大容量的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直播技术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通过网络的帮助,云课堂实现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同步学习和探究,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全方位互动性学习模式。学生在云课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或者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送别的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可以通过云课堂穿越时空,再现当年汪伦踏歌送李白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诗意,领悟汪伦和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其他送别诗,学生通过云课堂的方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时,由于学生对宇宙、对现代科技发展的经历和体验并不深刻,而这个方面的信息量又很大,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搜集、交流和太阳、月球、网络、机器人等有关的资料。学生既领略了海量的网络资源,又炼了搜集、选取、组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想象力,激发了探索的愿望和对科学的兴趣。在云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接受知识,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上的互动和交流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指数。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质疑能力;自主;提问;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缺少质疑问难方法的引领和训练。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少质疑问难的训练,所以导致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主探究氛围不浓,自主学习劲头不高。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施问题导学。我们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养成质疑问难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当下学生的现状,主要以课前预习和课中教学为途径,采取的训练方法如下:

一、 以课前预习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一) 利用问题导学,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培养。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我们对导学案上的自学问题进行改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显著。

语文课前预习是每个语文老师常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效果呢,却各有千秋。有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往往会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如熟读课文,划出本文重点的词语,并查出意思,哪些词语为重点,学生搞不清楚,所以就随便划一些;有的预习内容过简,没有思考性,学生也没有兴致去完成,如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出感情来,没有思考的压力,所以也就产生不出想读的动力,学生课前主动读五遍以上的少之又少。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利用问题导学,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预习,然后再通过预习鼓励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不得不多读几遍课文,在书上自然就圈圈画画,找不出来就不得不去查资料,第二天在上课时通过小组汇报,梳理了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再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基本上做到以学定教。这期间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形成了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是真参与,人人都是真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当然,问题导学开始不能太多、太难,只能根据学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老师要多鼓励,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放大它示范的效果,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问题中,让“问”引发学生去学,让“思”激励学生去学。

(二) 进行质疑问难示范,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由于怕提不出问题或回答不好其他问题,所以就很难举手发言。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持久发挥,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初读课文题目时脑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时,如何质疑,品读课文重点语段时,又如何质疑,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题目,不同结构类型的课文,层次清析的课文,又是如何质疑?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训练,从示范到练习,从课本中到课本外,从专门训练到随意监测,由于训练扎实,学生基本上克服了惧怕问问题、不会问问题的心理,现在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好多学生爱上了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他们在展示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的成就感。

二、 课中探究,把质疑问难的习惯转化为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由于学生已固有的学习习惯很难把学生带进这种学习方式中。过去课堂中,虽然也常能听到老师说“同学们,现在小组讨论一下XX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平时的习惯没有养成,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课堂有限的时间就结束了他们的讨论,这种走过场的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质疑问难的本领得不到展示,自主阅读的习惯也很难养成。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检查预习、集体纠错;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生疑;达标检测,反馈提高”四段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的习惯已转化成各种能力。如在《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围绕“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通过你的朗读或说说感想来表达”,学生在展示中各抒己见,旁听的学生质疑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形成辩论的状态,有理有据。

生1: (认为乡下人家中雨后春笋的画面很美,充满生机,接着他就读起来:)在屋后种上几十株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2: 你朗读,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充满生机的画面,但是我认为你没有把春笋“探”出头来的语气读出来,因为春笋像春天的娃娃,活泼可爱,心情应该是喜悦的。(说着他就读起来……)

生3: 乡下人家,我喜欢门前鲜花盛开的迷人画面,因为这里鲜花很多,而且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真是独特迷人。

生4: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时令”吗?

生3: 时令就是季节呀!

生5: “朴素”、“华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6: 嗯(思考状),……

生7: 我认为“朴素”就是这些花没有名贵的花,但是这些花开放颜色鲜艳,在乡下人家这里就显得很美,就是“华丽”,我们家门前花一开,也很美,就显得华丽。

……

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着,品读着,争论着。虽然有时学生的质疑笨拙,回答可笑,但是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这里显得自由自在,自主表达,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不过我们需要把学生这种学习习惯坚持发展下去,把它变成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也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雷玲著《教师要学陶行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随课微写”在语文教学中可谓是耗时少,针对性强,它能让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好课文这一范本,挖掘文本特色的语言典范和表达方式,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人间四月,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恰在此时,我们又相聚在环境优雅的继光实验小学,更相聚在小学语文随课微写课堂的春天里。在为期两天的“国培”中,我有幸再一次体验了学生生活,并与各位名师专家进行零距离接触,离别之际,收货颇多,感触良多……

首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的乐山县街的李方斌老师,为我们展示了 《 秦兵马俑》 的课例,通过师生三次不同的探究,让学生感悟说明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方法,进而多形式练说和感受运用四字词语的气势,再到打破原文呈现形式,让学生探究句子的对称,感受更精美的节奏感,最后将微写点定位,明确用“有的”对称句子结合四字词语连用的形式写心中的兵马俑。课堂笑声,掌不断,精彩纷呈。

接着,有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的殷宗祥教授给我们作了关于“习作教学新路程”的讲座,他从什么是随课微写的特点,详细为参训老师们阐述了随课微写,告诉我们要在课堂上多读,多背,多抄,多写,平平常常教语文,扎扎实实打基础,为我们随课微写的教学指引了方向。

然后,中江本土的两位名师也给我们倾情献课。小南街小学的邹秀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乡下人家》,通过抓住对比,活用巧妙,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乡下人家,孩子们热情高涨。继光实验小学的杨坤老师的《 顶碗少年》 ,引导孩子们体会侧面描写,在轻松幽默中通过“ 自黑 ”的方式来启迪孩子们微写 《糟糕的课》,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做到了求实真,求实,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童心,童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互动

一、认认真真读书

阅读是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最有效方式,阅读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手段。作为班主任,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对语文教材的认真阅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领先一步的阅读者,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所得,才能与学生展开交流,这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如果未烤鸵唤谟镂目卫此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早读

教师需要先读课文,以给学生提个醒。众所周知,“先入为主”一词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学生在学习新知也是这样的,如果做好语文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是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在任教一年级语文时,《秋天到》这篇诗歌中出现了“红彤彤”一词。我没有先去读诗歌,只是让学生回家自主预习。课堂中,全班学生在读到“红彤彤”一词时,他们全都根据音节读成了hóng tóng tóng。我清楚地记得,课堂上,学生每读一次,我都要改正一次读音,直到最后,班级内三分之一的学生依旧没有把读音纠正过来。因此,要让学生预习课文,教师需先读课文,以给学生提个醒。

2.熟读

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会被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教材中的内容已做到“烂熟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有望超越教材。

3.广读

文本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我认为主要从文本背景进行解读。在教授《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我曾打算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象乡下人家冬天里的景象。可是在经过教研员的培训后,我发现了我太孤陋寡闻了,因为这一课中所描写的那个地方没有冬季,因此作者只写了春日景、夏晚饭、秋夜梦的景象。所以,对于文本的背景我们不能忽略,了解了文本的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失去方向。

二、实实在在交流

语文课堂中如果有了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1.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利用学生纯真、朴实的话语,引导学生

在让学生找出《乡下人家》课文中独特迷人的地方时,一名学生找到了人们在院落里吃晚饭的情景,他告诉我因为这里让他感到人们是乐呵呵的。其他学生听到了这样的话语后,脸上自然地表现出很轻松的表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先谈谈让你感到人们乐呵呵的理由,谈谈人们乐呵呵时的样子,再引导学生怀着这样乐呵呵的心情读课文,这样比我直接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效果好得多,因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感染了其他学生,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生动了许多。

2.要真心与学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老师忘却了上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劳动。”课堂中应如何和学生互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1)与学生交流时,要以一种商量的口吻进行对话。例如,我找个同学来帮帮你吧!咱换种方法,好吗?……这样的交流很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愿意投入到学习探究中。(2)发现学生优点时,给予激励的评价。“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希望得到别人给自己的鼓励,对自己的赞美。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语言,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中,我们正学习“连绵不断”的“绵”字。学生用“绵”字组词,我正板书时,坐在前面的小林不经意说了一句:“棉花的棉和它很像。”听到这句话后,我立刻对他伸出了大拇指,我说:“孩子,你太棒了,你懂得把新学的字与学过的字作比较。”顿时,他喜上眉梢,身体还左右摇动了两下。看到他那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在剩下的时间里,他表现得格外认真,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也带动了其他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所以,对于学生偶尔表现出的优点,我们一定不要放过,更要真心地去赞许。

总之,认认真真地读书,实实在在地与学生交流,是我以后应该继续坚持、努力的方向。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不断发现、研究。有了敬业精神,把基本功练扎实,善于思考,善于深入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一、从儿童的视角结合课标的要求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以一定的文本为载体进行语言知识、技巧、理解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同时还承担着审美和传统文化渗透的使命,是一个体验和享用的过程。语文教材文本是教学开展的直接精神资源,教师要本着儿童本位的原则,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同时兼顾文化的深度进行教材解读。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寻恰当的儿童视角切入点和兴奋点。例如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中,教师让小学生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小学生充分分析和表达自己对幸福的自主、独立、个性化的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观点,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天真浪漫的展现舞台,给他们体验和分享的空间与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儿童的发言和感受进行总结,对教材从人文、社会、审美、语文常识等角度进行逐步的点拨和提升,让课堂中的精华部分成为儿童成长的助推剂。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童心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理性思维较差,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内容的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出与文本相适应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的各个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乡下人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该文图文并茂的特征,创设出田园风景画式的课堂。利用多媒体音乐、图片、田园风情的影视资料,将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融入到画面美和音乐美中,提升小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乡村生活的向往,为深刻理解文章体现的乡村之美与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教师必须沉浸在课堂气氛中,和小学生一样保持着童心,对教材进行再次熟读分析,细心体会乡下人家的静谧、淡泊、亲切、淳朴,引导儿童进入到乡下人家的意境中。最后,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每人画出自己心中的乡下田园图,并配以文字描述,在音乐的播放声中,小学生自由书画与表达,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编织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和幸福。

三、开展具有童心的教学活动,在快乐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性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约束力,教师应该把握其年龄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适应童年的童心、童趣特征,促进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活动要生动有趣,能够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小学生在开心快乐中积极主动研究语文知识。例如二年级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活动的道具,将装着小金鱼的小鱼缸藏在桌子里,然后按照教材的讲述,向装满水的杯子里分别投入橡皮、铅笔等东西,让小学生真正观察到了水从杯子中溢出的现象,调动了小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发问: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回答:水杯装满水,放入东西会使水溢出来。教师提出和教材中法国科学家朗志万一样的问题:把金鱼放进杯中,却不是这样,那是为什么呢?小学生会提出各自观点,思维再度深化和调动,教师顺势引入课题,师生共同阅读和欣赏教材《动手做做看》,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在教材中得到释疑,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最后,教师可以将藏着的金鱼拿出来,为大家当众演示金鱼进入水杯的过程,随着水漫出杯子,小学生欢呼与感叹,自觉得出感悟,对动手和动脑的意义认识更加深刻,享受了语文教学的快乐,对小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思维方式都能产生深远影响。

四、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唤醒被压抑的童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儿童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尊重和唤醒小学生的童心,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小大人”从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被压抑的童心本性。在诗歌的讲授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童心对诗歌意境的感悟。例如在三年级《乞巧》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铺垫讲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让小学生在对神话的向往和想象中,朗诵和体会诗歌,研究乞巧的含义。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为小学生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张力,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思维活跃程度,使小学生主动探究字、词等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启发小学生进行练笔:今年乞巧节,你打算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如何实现呢?教师通过对写作训练的作业布置,为小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与生活相融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加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鼓励小学生质疑教材和教师保护童心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5―01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它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辑排版的,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而“单元整组教学”这一思想的运用,可以达到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知识相融合的目标。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探究“单元整组教学”应用的形式,希望同行指教。

一、重视对单元整体性的设计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体现在教学单元的编排具有整合化的特征,而“单元整组”教学的宗旨是教师通过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达到强化语文课文知识关联性的目标,同时实施拓展性的教学手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视为教学的起始点,在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等课程要素的配合下,运用“同理可证”的教学原理,达到主题性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课文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巧妙地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整合在一起。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下d与乡村生活有关的资料,例如乡下人喜迎春节的图片、春耕秋收的农田忙碌景象图片,继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你对乡村生活有了怎样的体验?”此时教师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兴致是极为浓烈的,他们通过交流,总结了淳朴、乐观、勤奋等词汇。最后,教师回归课本知识,小学生又新学会了“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非常不错的。

二、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升华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出如下观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组设计之时,应该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语文教师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以及《火烧云》四篇课文的教学中心思想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此时语文教师应用单元整组的教学思想,总结本单元的教学主旨――热爱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其根植于课文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对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

“学而不思则罔”,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回顾存在的重要意义,“整体回顾 ”教学环节的启用一般是在“语文园地”模板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学习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规律,同时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整体回顾 ”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效的过程。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景物”为主题的小组交流活动,那么小学生在对家乡景物特色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萌生了对家乡热爱的情怀。此外,“语文园地”中设有的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等框架中存在一些名言警句等内容,那么小学生在对本单元某篇课文进行学习之时就可以参照这类资料,达到充实自身语文文化底蕴的学习目标,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与强化。

篇9

1.平等是“对话”的前提

要实现有效的“对话”首先要创设一种平等的教学环境。有了平等“对话”的环境,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和自由地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教师要善于引领。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样学生才能看到文本后面更为精彩的世界。例如在执教《 月光曲 》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我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欲望。

(2)教师要善于赏识。赏识的前提是教师平等地看待学生并给他们人文关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欣赏学生的特长,多肯定、鼓励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愉悦。

(3)教师要善于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要做好这些可以通过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来实现。对于文本的解读,面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反的理解,这时不能一味追求“平等”而放弃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尊重而不盲从”。只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才能把文本背后的价值呈现在学生眼前。

2.互动是“对话”的关键

阅读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阅读教学才会闪现生命的灵性,生成动态的美感。

(1)让学生在动中求“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亲近”文本,去生成自己的理解。例如在教学《 西门豹 》一文时,我让学生用课本剧的方式来再现课文描写的情景。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获得了深刻的感悟。这一课的教学,教师不必作过多分析,学生就能在活动中轻松地理解和感悟了文本的内涵。

(2)让学生在动中求“活”。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活动,去探究。通过活动和探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比如学习《 小英雄雨来 》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你更喜欢雨来还是二小?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就这样,一场课堂辩论赛热闹地展开了。辩论赛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充分挖掘出来了,而课堂也变得鲜活与灵动。

3.延伸是“对话”的追求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这些资源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水源头。例如教学《 将相和 》时,学生对历史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延伸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他们了解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从而了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相和”的重要性。在执教《 乡下人家 》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文中鲜花盛开的美丽,我让学生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春 》。通过对比阅读,五彩斑斓的花儿互不相让地热闹开放的场面一下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通过与课外文本的延伸对话,《 乡下人家 》让城里的孩子也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村风光,阅读教学也成了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点”;“语用”

一、把握学段目标

把握各个学段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融会贯通,是找准读写训练点的理论依据。如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是体验感悟,自由表达,侧重有特点的段式训练。因此中年级的读写训练点要以此为导向。如在三年级下册《翠鸟》第一自然段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外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并按一定顺序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训练。如可出示小白兔、小乌龟等图片,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并围绕“它长得真可爱呀!”这句话把小动物的外形写具体。这样的训练符合年级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扎实、有效。

二、立足单元训练

读写训练点的确立还应结合单元习作要求,把单元习作训练点作为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点,甚至还可以把单元习作训练点分散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分项训练,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及习作要求是: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进行介绍,讲清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点,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是本单元习作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我便结合单元习作训练点,进行读写训练,引导他们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荷花》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抓住荷花的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并感受叶圣陶先生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结合文本,我布置学生观察春天校园有代表性的一处景物,并填写观察表,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在教学《珍珠泉》时,我引导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春天校园的特点。在习作课上,让学生把校园春色写下来。

这样,就将一次习作设计成了“观察记录――筛选素材――下笔成文”的亲身体验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学生下笔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习作训练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单元阅读教学进行整合。

三、挖掘文本秘妙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1.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并重,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所谓“得意不忘言”“言意两兼得”。

如《花钟》第一自然段,同样是写花开,作者却用了九种不同的写法。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特点,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开的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孩子们在思考中发现,因为花开的时间、花的颜色、形状、花期的长短不同,所以作者才有了“从梦中醒来”“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含笑一现”等富有情趣的表达。接着,我在屏幕出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仿照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喜欢的花是怎样开放的。孩子们兴趣盎然,很投入地练习起来。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燃起了智慧的火花,学会了运用拟人这一富有情趣的表达方式。如“迎春花在春天吹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夏天,荷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烫了金秋最时尚的发型。”“玫瑰像犯了错的孩子,羞红了脸,低着头。”学生在学习、领悟、实践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言语形式的魅力。

2.聚焦精妙语言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在阅读教学中,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替换,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生出来”、“长出来”、“钻出来”而用“冒出来”?孩子们通过“冒出来”一词感受到荷花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同时在言语实践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填补文本空白

文章处处是精彩,空白也无处不在。这些文本空白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达的沃土。

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教学中,因为大多数孩子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所以在品读“院里鸡觅食”这个画面时,我巧用留白,引导学生想象母鸡带领小鸡觅食的情景,感受乡下人家鸡群和谐、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