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7 18: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蓝惑的效益虽说在当地还算不错,但与前两年相比还是逊色了不少。在现有的利润水平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为店长提供一个可接受的薪酬水平这一问题困扰了阚宏宇许久。
不加薪的理由
阚宏宇最初的考虑是给店长加薪,只是加多少还没有最后决定,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放弃了这一想法。
在一次和朋友聚会中,阚宏宇和朋友刘珏聊起了将准备给店长加薪的想法。刘珏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加薪。”同时他也说出了不能加薪的原因。
“不能加薪理由有三:首先,这个店长虽然为网吧做出了贡献,那毕竟是他作为一个员工应尽的本分,否则网吧的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呢?第二,给这个店长加薪并不仅仅是多发给他一沓钱的问题,还会带来很坏的示范效果,要是员工们都跟他一样要求加薪,阚宏宇你恐怕负担不起,更何况网吧目前的效益并不是很好。第三,人性是贪婪的,有了第一次加薪,就必然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样无休无止地加下去,何时是个尽头呢?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为这个店长加薪,而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妥当的解决办法。”刘珏这样解释道。
朝三暮四法
“朝三暮四的故事听说过吧?”刘珏问阚宏宇。
阚宏宇疑惑地说:“这则寓言我小时候就看过,所谓‘朝三暮四’,原意是指愚弄人、欺骗人的手法,后来则多用于比喻言行没有准则、变来变去、反复无常的人或事。狙公是一个玩弄手法的伪君子,那一群猴子是一帮容易糊弄的傻瓜蛋,‘朝三暮四’也成了一个贬义的成语。你给我讲这个故事又是什么意思呢?”
刘珏笑道:“你做生意真是死心眼儿。猴子们为什么反对‘朝三暮四’而乐于接受‘朝四暮三’呢?不是因为它们好糊弄,而是因为‘朝四暮三’比‘朝三暮四’来得科学。所谓‘朝四暮三’,恰好符合‘早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养生之道。你知道吗,这‘朝四暮三’之法用在薪酬管理上,照样来得奇妙。”
刘珏随后详细地解释了一下朝三暮四法的具体操作方式。
通常来说做薪酬设计有两种方法,一种做加法,一种做减法,两种方法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就跟“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情形一模一样。一些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的业绩,总是习惯以较低的固定工资、加上较高的绩效工资给付薪酬,比如,1000元基本工资+销售业绩10%的提成。这样,员工的收入就一直是在做加法――按照业绩的好坏,在1000元的底薪上不断增减奖金。但就目前的网吧状况来说给店长薪酬做加法的效果远不如做减法好。
作为网吧日常经营管理的店长如果完成了网吧设定的业绩指标,将获得网吧给付年薪3万元。那么,这3万元怎么付,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种就做加法。2万元年薪(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奖金按照业绩好坏而定,若完成业绩指标,则给付1万元绩效奖金)。
另一种更好的办法是做减法。以3万元年薪(按100%完成业绩指标计算,薪酬各项总和为3万元)为基数,若不能达到预期指标,则按比例扣除薪水,即在3万元基础上做减法。
相对于加法,减法其实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它的关键点是:虽然两种计算方式对于相同的工作结果,企业付出的薪酬是一样的,但它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当我们做加法时,店长的价值是以2万元为基数计算的。当我们做减法时,店长价值却是以3万元为基数计算的。这是做减法的第一个好处。
当我们做加法时,业绩考核指标很可能形同虚设,因为反正是多做多得,不做不得,没有什么大不了。而减法则不同,等于原来给你准备了一个饼,但由于你做得不好,要掰掉你半个。你原来是吃一个饼的胃口,现在半个饼肯定是吃不饱的。所以,为了吃饱肚子,你就得拼命干。由此可以看出,做减法的薪酬给付方式,能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完成。这是做减法的第二个好处。
篇2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而多媒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制作新颖别致的图像,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信息资源集声、 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就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生活情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农村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较匮乏和对抽象概念思维的局限性。至此许多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难学的科目。如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进入课堂,就为数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教学:(教学片断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播放《朝三暮四》故事的flas,看同学们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个数学现象。(播放完毕,看同学们的表情,同学们都在笑。)
师看同学们的表情,趁机组织小组交流自己为何而笑,把自己的所得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1:里边的那些小猴子真笨,开始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一天一共吃七个。后来调换成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总数是不变的……只是把“朝三暮四”变成了“朝四暮三”。
生2:是啊,两个数只是调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是没有变的……
听着同学们的交流我内心一阵惊喜,接下来我又组织同学们把从中发现的这一现象举例论证,总结出了加法的交换律。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不攻而破,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主动探究,积极交流,并举例论证,当自己的研究发现得到肯定时,看着同学们那种获得胜利的喜悦,我也体会到信息技术资源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设计单纯的观察对比题,而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故事激发兴趣,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直观性,突破教学的难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多媒体信息教育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在这样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很直观的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篇3
关键词:成语故事; 数学思想; 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84-002
从数学和思想的含义去理解,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之中。因此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
很多成语与典故中的智慧,与数学思想在解题策略中运用有着相同的灵犀,发现与捡拾两者具有相同特征的智慧。在数学解题一筹莫展之际,可凿壁借光汉文化的智慧,来为学生开启数学解题思路。
一、巧用故事,感受归纳思想
苏教版的《可能性》这一内容由原来的二年级放到了四年级的上册,考虑到学生这时候已经有一定的语文文化基础,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情境:
情景一:有一位老婆婆坐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出示场景图),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成语故事吗?
学生回答: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老婆婆这样锲而不舍地磨着,最后铁棒?(一定会磨成针)
学生感知一种事情发展的确定性:一定。
情景二:一个农夫正在田里拔禾苗,还没等老师问完,学生看到场景图就脱口而出“拔苗助长”,你觉得“拔苗”可能“助长”吗?学生立刻回答:“不可能。”
学生感知到事情的另一种确定性:不可能。
情景三:一个庄稼人坐在一个树桩旁,头脑里想着一只兔子,早有学生说出了这个成语:守株待兔。你觉得这个事件可能发生吗?学生讨论后得出:可能,但是可能性很小,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也做了一个伏笔。
这是事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
教师通过归纳,得出事情发生存在三种现象:一定、不可能、可能。
数学归纳思想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解题水平和提高归纳、总结、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归纳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从成语故事中为学生提供特征鲜明的数学题目,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二、妙用“曹冲称象”,体会转化思想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对练习课进行如下设计:
师:有一个历史故事叫“曹冲称象”,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听?
(指名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师: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板书:
转化
大象的重量 石头的重量(这个问题可解决)
师:其实在数学学习时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就是通过把它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请你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运用过这种数学思想。
生1: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是将它们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推倒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生2: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是将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推倒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除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在其它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运用转化法的情况?(小组讨论,汇报)
生3: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计算。
生4:学习“小数的乘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成“整数的乘法”,再进行计算的。
生5:学习“分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成“分数的乘法”,再进行计算的。
生6: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通过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曹冲的过人之处在于化“大”为“小”,将“大象”转化为“石头”,这说明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问题从复杂化转向为简单化,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它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小学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开发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还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未来发展乃至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用“朝三暮四”,感知类比思想
(教师与学生说一说“朝三暮四”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猴子们好笨,其实老人的两种说法不同,结果是一样的,一天7个栗子。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2:第一种说法:3+4=7,第二种说法:4+3=7
师:原来加数交换了位置,结果是不变的啊。
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加法例子吗?
生3: 5+6=11 6+5=11
生4: 20+30=50 30+20=50
生5:40+60=100 60+40=100
……
师:其实在数学上,像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呢,你们想来学习吗?(导入学习新课:加法交换律)
篇4
寓言故事: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
寓意:这是说,想入非非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
管理点评:成功与不成功人的区别在于:成功的人想到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正错误与完善自己,所以,才会不断进步,持续成功;不成功的人想得多,做得少,甚至于不做,得过且过,而且瞻前顾后,害怕这,害怕那,因此,所有事情只停留在想与想做的阶段。想来想去,时间过去了,还是没有具体行动,眼看别人成功了,又眼红嫉妒。做,一切皆有可能;不做,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还有迷茫的人,今天想要这样,明天又想那些,最后,连自己该干什么,做什么都搞不清楚了。这种人很难成功。还有朝三暮四的人,今天做这个没有做完,没有耐心,继续下去,明天又做那个,又没有坚持,又换了一个新目标。这种人也难成功。我们在管理企业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从那儿听了一堂课,或者学习了一种管理方法,就不切实际地推广搞起来了,等到出现了问题,或者有了瓶颈,就又不想搞了。劳民伤财的做法让人汗颜。其实管理方法也好,模式也好,在于权变与变通。因为每家企业的情况都不相同,照搬的做法,容易跟现实发生冲突。想,不如去做。管理者想入非非,不如搞试点去做,改善方法与修正错误,等到了解到优缺点后,才进行全面变革,这样有利于减少失败,增加成功机率。
篇5
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通过趣味故事来引出问题,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热情,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教师正可以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文字或语言描述的故事转换成动画视频,让可爱的人物活跃于画面,让生动的情节动态地展现出来,这样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可爱的猴子活跃在屏幕上,这样的故事更加立体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此时让学生思考,早上三个桃,晚上四个桃和早上四个桃,晚上三个桃,猴子得到的桃子是多少个?这样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直观而有趣的故事之中,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从故事中获取形象认知,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达到对这一定律的本质理解,自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学生所喜爱的各类动画人物来自主创编趣味故事,这样的故事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人物与画面时更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带着问题来展开独立的思考与主动的探究。
二、设计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主动学
数学游戏活动集智力、游戏与活动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改变以往机械而枯燥的数学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游戏,一种乐趣,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设计更为丰富的趣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来为学生创设记录时间与事件的游戏,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钟表的学习热情。
此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认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在表盘上亲自操作。这样的问题情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演示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6
西方国家有这样一个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谚语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传播现象:受众对同一信息的解读,存在着个体差异。基于此,传播者需要依据文化、符号特征、传播环境、受众心理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信息的组织、架构,以便降低信息解读的开放程度,尽可能保证目标传播效果的获得。在新媒体时代,信源丰富,新媒体用户能够便利地从“受众”转变为“传播者”。“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牢牢掌控话语权,可以放大或遮蔽某些意见,再结合受众“沉默螺旋”的效应,便在舆情引导方面拥有无可置疑的能量。在新媒体时代,连接各类新媒体的网络能够将各种意见呈现出来,使之拥有被迅速放大的可能性空间。当信息脱离传播者,传递至受众那里时,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诠释便又变得丰富起来,而借助新媒体的支持,这种信息理解的多义性又可以再次传播,使得对事件的描述和理解更加多元。“多元的信源+多元的信息解释权”使得新媒体时代的食品安全舆情具有典型的多元性特征。3.戏剧化冲动传统媒体在日常的新闻运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通常包含以下因素:显著性、重要性、及时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一标准不是新闻制作部门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契合受众信息需求的常识。因此,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事件的传播价值。任何食品安全事件,在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视野中,常常兼具接近性和重要性。一般而言,人具有戏剧化的冲动。当关于事件的描述纷繁复杂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比较戏剧性的说法。食品安全事件重度关涉人们的利益,所以人们更加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短时间内更容易持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例如,“尸油煮米粉”曾经甚嚣尘上。实际上,无需专家解读,人们从常识判断,便可知其荒诞不羁。但是,这样荒谬的传闻在其传播之初,仍然具有极大的蛊惑性,不得不说人们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戏剧化冲动心理是主要原因。
二、框架策略与说服效果
框架指信息的结构,即架构方式。框架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74年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并进而被引导到当时方兴未艾的传播学中。在西方,框架策略已经成为危机公关、营销和管理等领域的热门理论。如果我们能够开放心态,放眼社会学、传播学中的最新理论进展,无疑可以使得地方政府在舆情引导方面能够有更大的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食品安全舆情引导,通过地方政府干预,作用于舆情市场,以期消除误解、安抚民心、达成沟通,促使舆情中的主流认知、态度和情绪趋向正效果。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的引导总是要依靠信息释放来达成,因此信息释放的技巧便成为影响舆情,获得说服效果的主要手段。地方政府舆情引导所依据的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通常关照信息释放的时机和内容。框架策略作为在西方社会中危机公关的新兴指导理论,在说服效果的达成上走得更远、更精确,它指向的是“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框架理论认为,在态度影响上,不仅信息的内容十分重要,信息的结构也是重点。我国有一成语为“朝三暮四”,它原本是讲一个养猴人的故事。据说,在古时的商丘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决定减少猴子们的口粮至每天七个橡果。起先,他对猴子们说,以后的橡果供给改为早上三个,黄昏时四个。猴子们听了以后,极为愤怒。后来,老人对猴子们说,以后的橡果供给改为早上四个,黄昏时三个。猴子们听了之后,表示极为满意。当然,故事中的老人和猴子都为古人所杜撰,用来影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人真的会像“朝三暮四”里的猴子一样,在决策时,受到信息结构的影响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与其合作者———行为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Tver-sky),于1981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决策框架和选择心理》一文,公布了其“亚洲疾病”的行为实验。实验假设美国正在遭遇一次恶性病毒的攻击,请受试者依据方案描述来进行决策,选择投票给A方案或是B方案。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架构方式即是框架。当用收益来描述方案时,这样的信息架构称为“积极的框架”;当用亏损来描述方案时,这样的信息架构承诺为“消极的框架”。在“积极的框架”和“消极的框架”两组实验中,方案A和方案B是完全相同的,差别仅存在于描述的方式的不同,即信息架构的方式不同。实验结果证明,在亚洲疾病这一假设中,受试者面对积极的框架时,更倾向于保守的方案A;受试者面对消极的框架时,更倾向于风险性的方案B。实际上,亚洲疾病实验的相关数据一经发表,就引起了高度重视,各国研究者纷纷模拟这一实验。当实验设计者对实验所假设的条件稍加修改时,结果会大不相同,比如,把实验假设的“600”人,改为“60,0000”人。这一实验开创了一个研究热点:信息结构对于决策的影响。
三、食品安全舆情引导的框架策略机制
篇7
商务谈判前的技巧摘要: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1.开放的心态
在干中学,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和来自各国的生意人交往的机会,包括社交活动 跨国经贸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交易双方都很注重降低交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大家在国际贸易中更加愿意与熟人做交易,因此一旦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来自沟通障碍的风险就会显著降低,生意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幅度提高。除了在专业院校学习外,向多年从事对外贸易的业内人士学习是一条捷径。如果对外贸易的数额较高,则有必要抽出时间系统地了解贸易伙伴这篇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沟通技巧的关键词是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问题,沟通技巧, 国的文化、语言和习俗等。
2.参加一些跨文化的培训
一些国际知名商学院等机构有国际沟通和商务谈判的课程培训。除了系统介绍有关知识外,学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参与者能够接触彼此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增进相互的了解。还可以向专业谈判方面的咨询公司求助,提高跨文化谈判的效率。
3.区分谈判者个性和其他非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交往中过度强调文化的差异反而有可能冒犯对方,被认为是不懂得国际惯例的生手。人们的行为还受到一些非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法律和知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应对此加以区分,以免误解对方。4.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吸收外国文化中有益的内容,为自己所用每个国家的文化形成都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范围,仔细分析各种文化的成分并兼收并蓄,将及其有利于拓展的商务交往。
商务谈判前的技巧摘要:十个商务沟通技巧1、确定谈判态度
在商业活动中面对的谈判对象多种多样,我们不能拿出同一样的态度对待所有谈判。我们需要根据谈判对象与谈判结果的重要程度来决定谈判时所要采取的态度。
如果谈判对象对企业很重要,比如长期合作的大客户,而此次谈判的内容与结果对公司并非很重要,那么就可以抱有让步的心态进行谈判,即在企业没有太大损失与影响的情况下满足对方,这样对于以后的合作会更加有力。
如果谈判对象对企业很重要,而谈判的结果对企业同样重要,那么就抱持一种友好合作的心态,尽可能达到双赢,将双方的矛盾转向第三方,比如市场区域的划分出现矛盾,那么可以建议双方一起或协助对方去开发新的市场,扩大区域面积,,将谈判的对立竞争转化为携手竞合。
如果谈判对象对企业不重要,谈判结果对企业也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那么就可以轻松上阵,不要把太多精力消耗在这样的谈判上,甚至可以取消这样的谈判。
如果谈判对象对企业不重要,但谈判结果对企业非常重要,那么就以积极竞争的态度参与谈判,不用考虑谈判对手,完全以最佳谈判结果为导向。
2、充分了解谈判对手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商务谈判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对对手的了解越多,越能把握谈判的主动权,就好像我们预先知道了招标的底价一样,自然成本最低,成功的几率最高。
了解对手时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谈判目的、心里底线 等,还要了解对方公司经营情况、行业情况、谈判人员的性格、对方公司的文化、谈判对手的习惯与禁忌等。这样便可以避免很多因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矛盾,对谈判产生额外的障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了解并掌握,那就是其它竞争对手的情况。比如,一场采购谈判,我们作为供货商,要了解其他可能和我们谈判的采购商进行合作的供货商的情况,还有其他可能和自己合作的其它采购商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适时给出相较其他供货商略微优惠一点的合作方式,那么将很容易达成协议。如果对手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我们也就可以把其他采购商的信息拿出来,让对手知道,我们是知道底细的,同时暗示,我们有很多合作的选择。反之,我们作为采购商,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反向策略。
3、准备多套谈判方案
谈判双方最初各自拿出的方案都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而双方又都希望通过谈判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谈判结果肯定不会是双方最初拿出的那套方案,而是经过双方协商、妥协、变通后的结果。
在双方你推我拉的过程中常常容易迷失了最初的意愿,或被对方带入误区,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准备几套谈判方案,先拿出最有利的方案,没达成协议就拿出其次的方案,还没有达成协议就拿出再次一等的方案,即使我们不主动拿出这些方案,但是心中可以做到有数,知道向对方的妥协是否偏移了最初自己设定的框架,这样就不会出现谈判结束后,仔细思考才发现,自己的让步已经超过了预计承受的范围。
4、建立融洽的谈判气氛
在谈判之初,最好先找到一些双方观点一致的地方并表述出来,给对方留下一种彼此更像合作伙伴的潜意识。这样接下来的谈判就容易朝着一个达成共识的方向进展,而不是剑拔弩张的对抗。当遇到僵持时也可以拿出双方的共识来增强彼此的信心,化解分歧。
也可以向对方提供一些其感兴趣的商业信息,或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达成共识后双方的心里就会发生奇妙的改变。
5、设定好谈判的禁区
谈判是一种很敏感的交流,所以,语言要简练,避免出现不该说的话,但是在艰难的长时间谈判过程中也难免出错,哪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设定好那些是谈判中的禁语,哪些话题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谈判的心里底线等。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谈判中落入对方设下的陷阱或舞曲中。
6、语言表述简练
在商务谈判中忌讳语言松散或像拉家常一样的语言方式,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简练,否则,你的关键词语很可能会被淹没在拖拉繁长,毫无意义的语言中。一颗珍珠放在地上,我们可以轻松的发现它,但是如果倒一袋碎石子在上面,在找起珍珠就会很费劲。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接收外来声音或视觉信息的特点是:一开始专注,注意力随着接受信息的增加,会越来越分散,如果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更将被忽略。
因此,谈判时语言要做到简练,针对性强,争取让对方大脑处在最佳接收信息状态时表述清楚自己的信息,如果要表达的是内容很多的信息,比如合同书、计划书等,那么适合在讲述或者诵读时语气进行高、低、轻、重的变化,比如,重要的地方提高声音,放慢速度,也可以穿插一些问句,引起对方的主动思考,增加注意力。在重要的谈判前应该进行一下模拟演练,训练语言的表述、突发问题的应对等。在谈判中切忌模糊,罗嗦的语言,这样不仅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图,更可能使对方产生疑惑、反感情绪。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区分清楚沉稳与拖沓的区别,前者是语言表述虽然缓慢,但字字经过推敲,没有废话,而这样的语速也有利于对方理解与消化信息内容,在谈判中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谈判中想靠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的气势压住对方,往往事与愿违,多数结果不会很理想。
7、做一颗柔软的钉子
商务谈判虽然不比政治与军事谈判,但是谈判的本质就是一种博弈,一种对抗,充满了火药味。这个时候双方都很敏感,如果语言过于直率或强势,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本能对抗意识或遭致反感,因此,商务谈判时要在双方遇到分歧时面带笑容,语言委婉的与对手针锋相对,这样对方就不会启动头脑中本能的敌意,使接下来的谈判不容易陷入僵局。
商务谈判中并非张牙舞爪,气势夺人就会占据主动,反倒是喜怒不形于色,情绪不被对方所引导,心思不被对方所洞悉的方式更能克制对手。致柔者长存,致刚者易损,想成为商务谈判的高手,就要做一颗柔软的钉子。
8、曲线进攻
孙子曰:以迂为直,克劳赛维斯将军也说过:到达目标的捷径就是那条最曲折的路,由此可以看出,想达到目的就要迂回前行,否则直接奔向目标,只会引起对方的警觉与对抗。应该通过引导对方的思想,把对方的思维引导到自己的包围圈中,比如,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对方主动替你说出你想听到的答案。反之,越是急切想达到目的,越是可能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被对方所利用。
9、谈判是用耳朵取胜,而不是嘴巴
在谈判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一种主动进攻的思维意识,总是在不停的说,总想把对方的话压下去,总想多灌输给对方一些自己的思想,以为这样可以占据谈判主动,其实不然,在这种竞争性环境中,你说的话越多,对方会越排斥,能入耳的很少,能入心的更少,而且,你的话多了就挤占了总的谈话时间,对方也有一肚子话想说,被压抑下的结果则是很难妥协或达成协议。反之,让对方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当其把压抑心底的话都说出来后,就会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锐气会减退,接下来你在反击,对手已经没有后招了。更为关键的是,善于倾听可以从对方的话语话语中发现对方的真正意图,甚至是破绽。
10、控制谈判局势
谈判活动表面看来没有主持人,实则有一个隐形的主持人存在着,不是你就是你的对手。因此,要主动争取把握谈判节奏、方向,甚至是趋势的。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特质是:语言虽不多,但是招招中的,直击要害,气势虽不凌人,但运筹帷幄,从容不迫,不是用语言把对手逼到悬崖边,而是用语言把对手引领到崖边。并且,想做谈判桌上的主持人就要体现出你的公平,即客观的面对问题,尤其在谈判开始时尤为重要,慢慢对手会本能的被你潜移默化的引导,局势将向对你有利的一边倾斜。
11、朝三暮四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饲养猴子的高手,他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所表达的思想,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这个人家境越来越贫困,已经买不起那么多的食物给猴子吃,于是,打算减少猴子每餐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早上三个橡子晚上四个橡子,够吃了吗?猴子一听,大声的叫嚷,以示反对。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唉,没办法,早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晚上三个橡子,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个个手舞足蹈,非常高兴。
这个小故事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就是成语朝三暮四中的典故。这个故事看似荒唐可笑,其实,在谈判中却真实地存在着朝三暮四的现象。通常体现在双方在某个重要问题上僵持的时候,一方退后一步,抛出其它小利,作为补偿,把僵局打破,并用小利换来大利,或把整个方案调换一下顺序,蒙蔽了我们的思维。乍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实际谈判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首先要能跳出像脑筋急转弯一样的思维陷阱,而后要善于施小利,博大利,学会以退为进。在谈判中一个最大的学问就是学会适时的让步,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谈判顺利进行,毕竟谈判的结果是以双赢为最终目的。
12、让步式进攻
篇8
关键词:导课;情境;故事;操作;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环节实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在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样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快速适应课堂氛围,以便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巧设新课导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最佳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自觉转移到教学内容当中。创设情境导入就是一项简单便捷、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为学生制造一个介入和理解教学内容的媒介,使其在情景境高度融合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当然,现代化电教仅仅是情境导入所采取的手段,适当、贴切的情境设计亦是情境导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的阶段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合适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和猜测、反思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种自觉的求索中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从如下情境引入教学主题:
师:你们认识了那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师:你们对三角形解了那些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和按角分类有……三角形)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对三角形理解可真多, 今天三角形几兄弟之间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正在争吵着。师:那我们先来听一听它们争吵什么呢 !(课件出示情景表演)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锐角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可不这么认为。"钝角三角形说:"别吵了我的一个角比你们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 。
师:它们在争吵什么呀?(生:它们争谁的内角和大)
师: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巧妙引入教学主题,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直观、感性喜欢想象等心理特点,也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动态情境来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能够将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耐人寻味的故事导入
小学生一般都有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悟空摘一个大西瓜回来,悟空分别分给猪八戒这个西瓜的4份之1个,给唐僧 8份之2个,沙僧 12份之3个,自己留下 16份之4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只得1份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给他多几份吧!悟空笑着说:"好,我就给你这个西瓜的20份之5个,"这时猪八戒可笑了,还有唐僧、悟空、沙僧也大笑了起来。 这时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再比如,在讲"加法交换律"的时候,可以引入《庄子》中"朝三暮四"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家里养了很多猴子,有一年粮食欠收,老人想减少猴子们的口粮,又怕猴子不高兴,就问猴子,现在粮食不够了,大家早上吃三颗栎树果实,晚上吃四颗怎么样?猴子们听了之后都非常恼怒。于是老人又说,那改成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猴子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故事讲到这里便结束了,这时老师可以适时的启发下大家,大家觉得猴子们高兴的有没有道理?早上四颗栎果,晚上三颗栎果和早上四颗栎果,晚上三颗栎果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没什么不同,这时便可切入"加法交换律"的主题,三加四和四加三,他们的和并没有不同,都是七,只是互换了位置而已。通过这个故事来引入加法交换律,不但生动有趣,还可以有更深的引发空间,因为朝三暮四的成语寓意还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否有必要再课堂上加以引发或引发多少都可灵活处理,但是通过它来导入加法交换律的过程无疑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实现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又能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操作性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获得第一手的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
如:"三角形的认识"。首先让学生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比如,可以事先准备些学具,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将四根等长的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形状,然后在正方形中间再放入一根小棒,这样就将正方形切割成两个长方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不但对于图形会有最直观鲜明的感受,也更容易记忆,还能够激发其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
四、设疑导入,引起思考
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有疑问、有好奇,才能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才能在困惑中自觉思索,主动探求。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铺陈、巧置疑问,将学生的认知冲突点伺机凸出,这一系列过程均是为了调动学生情绪而准备,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到最佳状态时,也是其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机。
如: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合理的安排时间)。师出示例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先让学生报烙饼张数,教师能很快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学生便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而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在判别出来"的疑问,使他们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判别方式,然后教师再顺利导入课题。
总之,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其上课状态,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红.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教研),2010,(10).
[2]石湘涛.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篇9
一、让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本质决定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牢牢地结合起来。教师的课堂预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需要,教学活动也应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功能,这样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感知数学学习重要性的前提下,真正意义地参与课堂互动。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分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我陈述了这样一个生活片段:“一天,妈妈上街买了一袋苹果,让小兵平均分给兄弟3人,小兵一数乐了,正好15个苹果,于是很快给每人分了5个。第二天,妈妈又买了一个大西瓜,还是让小兵平均分给兄弟3人,这下小兵犯难了:一个西瓜可怎么分啊?同学们能帮帮小兵吗?”此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不仅巧妙地引出新课内容,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分数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数学课堂走向“活动化”
数学学习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数学学科的特点与数学教学的内容,决定了数学课堂必须以大量的操作活动作为辅助学习手段。数学课堂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但无论何种内容和形式,都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真正“动”起来。“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涉及图形的内容,如果光凭教师讲解或者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平移和旋转”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更便捷地定位图形,课前我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了几个图形模型和一张用以确定位置的网格纸。讲解演示完毕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制道具,学着教师的样子尝试平移与旋转,同时注意观察,并标注移动路线与所在位置。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发现着、收获着,不仅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还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让数学课堂走向“自主化”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这也是尊重人格、张扬个性的体现。课堂上表现精彩、创造奇迹的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当彻底改变传统“教”的模式,积极推行自主“学”的模式,要想方设法调动与调和学生的学习口味,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上瘾”甚至“痴迷”。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确定学习内容,提出疑点问题,而后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如教学“年、月、日”时,在讲述一个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年、月、日的概念与区别,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或问题。自学完毕,学生交流汇报时,有些学生认为平年与闰年的区别和周期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有些学生认为应记住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平年或闰年?其实这些都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教师此时只需顺势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四、让数学课堂走向“趣味化”
篇10
跳出自己的舞姿--中学生作文的怪象 茜云
那朵花儿依旧盛开吗 几何,筱枫
母亲 吴俊泉
创新意识题 陈锡志
串联与并联电路特点、规律及应用举例 冯启原
改变电阻,电流和电压怎样变化 郭洪军
误用介词的三种情况 水仙
常用词搭配一览(三) 石宇
脑筋急转弯 杨淼淼
不要感动不要动摇 田星
自残是错误的宣泄方式 若梅
女科学家的爱情涅槃 邱易东
奥运赛场外的特种战争--兴奋剂与反应奋剂 张象
一道奇妙题让君展才情--2004年中考作文佳作赏析 唐仕伦
一群蜜蜂的诞生
因为我不是名人 黄瑛
在生活中学语文 张家川
对书,我情有独钟 蔡薇
母与子,两本互相读不懂的书? 茜云,周艳
我读懂了树语 王涛
趁双亲还健在 海托夫
如何证四点共圆 陈锡志
识别电路串联与并联的方法 夏造乾
闲话打油诗 雷江
"头发越梳越散开"之谜 万舒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龚明
最新流行美语
常用词搭配一览(一) 石宇
重要的是自己看重自己 田星
忘掉金牌才能夺取金牌 若梅
科学家打赌 陈重威
窗中的"鸟" 钟洋
就是这样的音符
十六岁 张玉婷
和我相像的人 周晓夏
请不要歧视 王东,米胜男,张洁,冰霜,樊邹玲
让自己成长的天空一片明朗 茜云
我的同桌是"名人" 徐幽露
一盒饼干 佚名
观察、度量、计算 陈锡志
探究几种洗涤剂的去污能力 蓝琳
汉字中的"怪"字 唐敏
树木中的碳是怎么来的 张定祥
魅力无穷的数字 傅望华
巧记5个手指的名称 郑伟
英语纠错 何富臣
口语拾零 赵爽
I'll Put It Here 王启忠
心有多高,理想才能有多远 田星
向父母表达你的意愿
当你独自在家的时候 黎楠
朝三暮四 王晓波
动物的喜怒哀乐 陈重威
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位冠军 刘建中
百科文摘
香味女孩的故事 杨红丹
我的同学"谢霆锋" 符佳
留住我的视线 邱易东
我是可爱的阳光女生 朱合琴
走出消费误区,获得健康人生 茜云
特别的生日礼物
老师领进门 刘绍棠,汪克谦
朗读技巧ABC 张兴武
怎样找相等关系 侯国兴
植物的红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红叶上含叶绿素的鉴别实验 李朔辉
毒蘑菇及毒植物的识别 江河
开心一刻
英美文化及习惯(一) 王晓兰
青春热线
你其实比想象的还要好 若梅
母亲把我们托出漩涡 金钟
云路 陈重威
寻找港湾 陈芮菲
缺失的道德细节马路"英雄" 韩晓晓
春游奏鸣曲 王涛
轻点关门 石文,李中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设而不求"法解应用题 王正军
巧用"对不起" 张玉庭
落叶花树开花、长叶顺序之谜 张定祥
心理健康,才能拥有成功和幸福 田星
学海獭,要争分夺秒 若梅
你必须去面对--勇气增加了,邪恶就远离了 金钟
昆虫与人
潇洒滑旱冰 陈健生
坏小孩演绎 张诗怡
为了一只小狗的情缘--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情节 韩蓁
为自己梳妆打扮
我的养猪生活 李涛军
推车方知挣钱难 刘荷芳
我喜欢宁静 刘亮
我的快乐片段 王涛
人生如下棋 林夕,郑伯秋
概率帮你破解游戏问题 李芳
物理中的图像法 唐联珍
怎样配平化学方程式 林明
以谜对谜妙无比 张玉庭
作文形式要创新 赵海波
时间名词和介词的搭配 晓岚
洗脸 李茜,闻隆
忘不了,并不等于不能忘
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不服输 若梅
返回崖壁上的小路——勇敢者不会屈服于恐惧 金钟
性幻想与性梦 梦雅
我想起了远逝的丝绸之路
我想起了《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