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5 07: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鸡兔同笼;微课;操作

教学背景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 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的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注意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下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 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化简为繁的思想.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题1,通过化简为繁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

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 其中假设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国古代流行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同一个笼子中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怎么解答呢?

设计意图:“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问题,主题图借助古代课堂的情境对《孙子算法》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呈现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

二、猜测激趣,化繁为简

师:我们能猜一猜有几只鸡,几只兔吗?

师:“是不是感觉很难猜,又猜不准呢?”

生1:“数大了不好猜,而且验证是不是一共有94只脚,比较麻烦. ”

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 设计意图:借助这样的问题自然过渡到例1. 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必要性,经历先用简单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后再将其应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化繁为简的思想.

三、尝试验证,枚举列表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题意.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有8只动物. 8只动物的脚一共有26只.

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信息. 你知道吗?对,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下有几只鸡、几只兔. 再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脚. 然后看一看猜测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学生最“朴素”的想法――猜测. 分别猜测鸡、兔各有多少只,然后验证脚的只数是否能对应题目的条件.

生1:我猜有3只兔、5只鸡. 4 × 3 + 5 × 2 = 22(只)不对!

生2:我猜有4只兔、4只鸡. 4 × 4 + 2 × 4 = 24(只)也不对!

这种猜测的方法不易正好碰对结果. 我们可以按顺序列出表格,算一算鸡和兔各是多少只时. 他们的脚是26只. 请看下面的表格. 这样做.

如果鸡有8只,兔没有用0表示. 算出脚的只数是8 × 2 = 16(只),再算如果鸡有7只,兔有1只. 算出脚的只数是7 × 2 + 4 = 18(只),按顺序往下算如果鸡有6只,兔有2只. 一共有6 × 2 + 2 × 4 = 20(只),依次算下去可以得出鸡5只,兔3只. 脚有22只,鸡4只,兔4只. 脚有24只,鸡3只,兔5只. 脚有26只.

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得出鸡有3只,兔有5只时. 它们的脚是3 × 2 + 5 × 4 = 26只. 所以可以得到答案,笼子中有3只鸡,5只兔. 这样的方法叫列表法.

设计意图:接着呈现了列表法,不仅渗透了有序思考,而且是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以上两种方法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直觉猜测和有序思考的过程,可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观察思考,假设推理

我们可以继续把这张表格填完. 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左往右看,每减少1只鸡,同时增加1只兔,脚就会增加2只. 从右往左看,每增加1只鸡,同时减少1只兔,脚就会减少2只. 表格的最左边可以理解为笼子里都是鸡. 表格的最右边可以理解为笼子里都是兔. 根据这张表的规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用假设法.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 × 2 = 16只脚,这样笼子里还缺少26 - 16 = 10只脚.

每次我们把笼子里的鸡减少1只,同时增加1只兔. 也就是每次拿一只鸡换一只兔,头数不变,但脚会增加4 - 2 = 2只. 那么我们需要换10 ÷ 2 = 5(次),也就是换入5只兔子,换出5只鸡. 这时笼内有5只兔子. 有8 - 5 = 3只鸡.

你能列成综合式吗?(26 - 8 × 2) ÷ (4 - 2)

你能假设笼子里全是兔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设计意图:假设法是更具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算术解法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解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自然的引出假设法. 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 例1就是通过假设笼子里的都是鸡,然后通过计算实际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通过以鸡换兔的方法进而推理得出鸡、兔的只数.

五、渗透文化、抬腿减半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剩下脚的总数还有26 ÷ 2 = 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 剩下的脚再和头一一对应后,鸡头和脚对应没有多的,而每只兔脚比头多1. 也就是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 - 8 = 5只,就是兔子的只数.

鸡的只数8 - 5 = 3只.

古人的算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题数学文化氛围.

六、提问延伸

你能试着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吗?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应用学会的方法解决问题.

篇2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集题型的趣味性、策略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不但可以使学生欣赏到算术解法的奇思妙想,而且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让学生在趣味的数学课堂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技巧。

一、“鸡兔同笼”解题方法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很多,有猜测法、画图法、假设法(假设都是鸡、假设都是兔、假设都抬腿)、列表法(逐一列举法、跳跃列举法、取中列举法)、代数法(一元一次、二元一次)等。每一种方法都各有优劣,我们来介绍主要的几种。

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2只脚。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1、假设法。

假设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朗化,从而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1)假设笼子里都是鸡。若8只都是鸡,一共有8×2=16(条)腿,比实际22条腿少了22-16=6(条)腿,少这8条腿是因为把一只兔假设成一只鸡,每只就少4-2=2(条)腿,(即每只兔与每只鸡的腿数之差),6条腿需要这样的6÷2=3(只),这就是把3只兔假设成了鸡,所以兔就有3只,鸡就有8-3=5(只)。

(2)假设笼子里都是兔。若8只都是兔,一共有8×4=32(条)腿,比实际22条腿多了32-22=10(条)腿,多出的10条腿是因为把一只鸡假设成一只兔就多了4-2=2(条)腿(即每只兔与每只鸡的腿数之差),10条腿需要这样的10÷2=5(只),这就是把5只鸡假设成了兔,所以鸡就有5只,兔就有8-5=3(只)。

(3)抬腿法。 假设笼中的鸡兔训练有素,吹一声哨,它们都各抬起一只脚,即还剩22-8=14(条)腿,再吹一次口哨,它们又抬起一只脚,即还剩14-8=6(条)腿。而此时鸡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有两只脚站立着,所以兔子有6÷2=3(只),鸡有8-3=5(只)。

2、列举法。

列举法也是数学中的通法,学生从不断尝试和调整中找到正确答案,从认知上看,列举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

(1)逐一列举法。(从头至尾,一个个列举)

鸡 8 7 6 5

兔 0 1 2 3

脚 16 18 20 22

(2)跳跃列举法。(从头开始,跳跃列举。)

鸡 8 6 5

兔 0 2 3

脚 16 20 22

(3)取中列举法。(从中开始,左右列举)

鸡 4 5

兔 4 3

脚 24 22

3、代数法。

代数法,要求学生分析问题中的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为教学增加了难点。由于小学数学只涵盖简易方程,因此二元一次方程不列入教学。

(1)一元一次方程:

解:设兔有χ只,那么鸡有(8-χ)只。根据鸡兔共有22只脚,那么有:

4χ+2(8-χ)=22 4χ+16-2χ=22 16+2χ=22

2χ=22-16 χ=3

鸡:8-3=5(只) (亦可设鸡为χ,那么兔就为(8-χ)只。而后列方程解。)

(2)二元一次方程:

解:设有鸡χ只,有兔У只,则

χ+ У =8 ①

2χ+4 У =22 ②

②-2×①得

У=3,χ=5

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中的解题方法如假设法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材一般都安排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感受“鸡兔同笼”趣味性的同时,关注他们解题能力的提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要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下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一)情景激发 揭示课题

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一道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走进数学趣题,利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揭示学习课题。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原题,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的魅力。】

(二)分析题意,尝试画图。

例一: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2只脚。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适合刚接触此种题型的学生,因此先用数据较为简单的例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思考。】

同学们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引导同学们捕捉鸡兔头数脚数等隐藏信息】

猜一猜,画一画

如下图,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头。画一画,看看能不能猜出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将猜想和假设并行,引导学生从用8个头猜测,从22只脚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关系,为之后的代数法作铺垫。画图法的本质是假设。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通过先假定一种情况,然后通过推导、验证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问题简单化。教学过程中利用画图假设,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和思考力。】

(三)理解不同,多样解题。

例二: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20个头,从下面数有44只脚。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方便吗?

【制造矛盾冲突,体现画图法、列表法的不方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同时有利于引出新方法。】

“从上面数有20个头,从下面数有44只脚”,你能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学关系列出简易方程,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习简易方程的解法,这就是代数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会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从题目中找到可利用的信息并进行概括整理的能力。】

(四)亲历体验,激发兴趣。

例三: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6个头,从下面数有16只脚。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每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大家一起来体验一下“同笼”吧。

【让每个同学身临其境,体验假设法的思路,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课堂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更深刻的记住假设法】

A、假设全是鸡,就请兔子抬起两只前脚来。这样,总脚数就少了16-2×6=4只,为什么呢?

每只兔子都抬起了2只前脚。那么,2只2只地添,添2次刚好4只脚。 其实就是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4-2=2只脚,用4÷2求出有2只兔子,最后用6-2求出有4只鸡。

B、假设全是兔,就请鸡扑腾出两只来。这样,总脚数就少了( )只,为什么呢?

每只兔子都抬起了2只前脚。那么,2只2只地添,添( )次刚好( )只脚。 其实就是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 )只脚,用( )÷( )求出有2( )只兔子,最后用( )-( )求出有( )只鸡。

想一想:

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6个头,从下面数有10只脚。可能吗?

2、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6个头,从下面数有28只脚。可能吗?

3、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6个头,从下面数有15只脚。可能吗?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解法,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再假设全是兔,让学生自己思考,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初次接触“鸡兔同笼”问题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能把握住“假设法”思路的本质。从“想一想”中更是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建立模型,优化策略。

例四: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让学生做相似的题型,旨在建立数学模型,促进思维内化,灵活掌握解题技巧,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如如“龟鹤问题”、“坐船问题”、“门票问题”等,学生也都可以用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式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构题特征与解法思路有规律性的认识。】

(六)全课反思,总结提升。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篇3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这两者矛盾吗?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在新课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下,我们谈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更高追求,二者并不矛盾。在教学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做到照顾全体,又关照个体,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这便是有效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的理想教学境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的,论述如下:

一、教学目标弹性化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具备一定的弹性,对授课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的学情做到了然于胸,优等生的学习状况,后进生的学习存在的哪些问题,这样教学设计就有目标了,目标最高定到什么程度,最低要达到何种高度,这样教学起来,腹案在胸,高低快慢,就便于操作了。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②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教学,优等生要学会掌握①②③;中等学生掌握①②即可,学困生掌握①,并学会通过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

班级授课中,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学生反应敏捷,举一反三;有些学生思维阻滞;而大部分学生则介于两者之间。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去落实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执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获得进步。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学困生能根据题意及两位同学的情境表演最终解决问题,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中间层面的学生能根据题意在老师的引导下看懂线段图并解决问题,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优等生不但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看懂线段图,而且能独立熟练地画出线段图,不但能解决“相遇问题”而且还能熟练解决“背向而行”等行程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以及分层竞赛等。

三、作业布置多样化

班集体中,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知识掌握和接受理解的程度、能力的形成快慢各不相同,如果给这些孩子布置相同的作业,某种程度上是做到了面向全体,达到训练的目标,但对个性的关注是明显不够的,优等生明显“吃不饱”,“学困生”则有点“吃不消”,这种统一布置作业形式是不够科学的。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对这一情况就要有所预设,对班级内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作业布置方面也要体现层次性,虽然这可能有些困难,但毕竟是个良好的开端,因为你让不同的孩子都得到了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作业设计如下:基础性作业(全班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面积公式来求圆的面积):课本自主练习1、2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灵动性作业(学困生能够在优生的帮助下理清题意,进行变式的练习了):课本5、10题 ;探究性作业(优生说答案、说解题思路、教师辅助讲解的方法,这些题目不必要求全部同学会做):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1.4厘米,如果把它剪拼后恰巧能得到一个近似的圆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练习、检测多能化

我们常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新课标下,对学生的检测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分数,而是通过多种练习,综合检测,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与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一份卷子定终身,一次考试成终评,以致检测失之于单一,评价不够全面。为了做到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必须使练习检测多能化,用不同的尺子去度量不同的学生。也要用不同的尺子度量同一学生,以期取得全面、客观的评价。

篇4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以中考为导向的,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数学应试能力的提高上,而对学生数学情感、数学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则是相对滞后,“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没能凸显出数学课程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教学特征[1].

2.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高低,有时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方法,但这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导措施存在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以看似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1.贴近初中生的学龄特征,重视教学导入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数学教学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在数学课的教学导入上投入更多的个人精力.例如,在讲到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内容时,在应用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鸡兔同笼”问题情境的创设就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学龄特征,问:鸡兔同笼共有头18只,有腿50条,那么笼中鸡和兔的个数分别是?

2.合理利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课堂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所以在数学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的“高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有一个充满爱心和包容心的心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和全面把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2].例如,在初中数学“概率”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一开始对数学知识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做“锤头剪子布”的游戏,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讲解,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同时同一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能走标准化的传统教学路线,而是要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3].例如,小红跟妈妈去逛超市,买的是4.8元/斤的红富士,共5.2斤,问他们需要付多少钱,请学生快速给出答案,这时学困生可能会利用传统的乘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但是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对“平方差公式”灵活应用了,经过简单思索就找到了解题技巧:4.8×5.2=(5-0.2)×(5+0.2)=52-0.22=24.96(元)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虽然一开始都能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计算方法,但是要想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差异比较明显,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评价策略,充分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和探究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35―01

“预设”与“生成”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合理的预设,又需要师生配合实现有效的生成,从而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合理“预设”,奠定“生成”基础

1.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要想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中会出现哪些情况并拟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对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最好能够整合相关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2.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及心理状况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3.教师要做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者”。在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对其予以认真思考,并与预设方案进行对照,如果学生的想法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则继续按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如果出现教师预料之外的情况,则要思考是否要放弃原有的预案,进一步挖掘这一生成性资源。

二、循序渐进,实现有效“生成”

1.在需求中“生成”。如,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教学中,我原本预设“只研究圆柱”,当有学生提出圆柱与圆锥都有弯曲的面,两者肯定有类似的地方时,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探究欲望,我果断地放弃了原有预设,让学生将圆柱、圆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圆锥和圆柱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圆柱、圆锥都是由平面与曲面构成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而且促进了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的有效“生成”。

2.在拓展中“生成”。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与教材、教师、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予以适度拓展,这样教学资源才能不断生成。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中,在教学预设时,我把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在教学时,有学生提出,“个位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有学生则认为,“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原有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这样既拓展了教学内容,又促进了教学资源的“生成”。

篇6

【关键词】微课 设计 制作 低成本 录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6-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微视频、微课开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微课作为众多“微”产物中的一种,日益成为众多各层次,各年龄段学习者,尤其是大学生所青睐的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主要应用在非正式学习中,作为课程学习的辅助,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1]。微课同时也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是慕课平台的重要组成元素。微课集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和现在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无疑是一种挑战。本文介绍了一种只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几个软件即可制作出低成本的精美的微课的方法。

二、微课的含义

“微课”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微课是指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和微反馈等“微系列”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中微视频是主要呈现形式[2]。狭义的微课是专指广义微课中的微视频。本文所论述的是后者。

三、微课的设计原则

微课的特点普遍认为可用“短小精悍”[3]或“短小精趣”[4]来概括。为了制作出符合这些特点的微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合的微课题材。选择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是控制微课时间的前提。微课涉及的知识点要单一并且完整,最好不能再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单元。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6分钟,因此微课时长一般10分钟为宜,最好不超过15分钟,绝对不能超过20分钟。

(二)精巧的微课教学设计,要能足够吸引学生,这样的微课学生才能愿意看,喜欢看。

(三)瘦身的微课,微课容量要小,一般十几兆字节,这样的容量便于利用手机、iPad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其中时间原则是必须要保证的,不管多精彩的微课,时间过长,都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微课的制作

微课在教学中可以用来讲解重点、难点,用来解答习题,用来演示实验等等,因此微课可以分为讲授型微课、答疑型微课、习题型微课、操作型微课等等。无论哪种微课,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以保证制作出的微课统一、规范、完整。流程包括微课的教学设计、课件的制作、微课的录制和微课的后期处理四步。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微课就象拍电影,精巧的教学设计可以引人入胜。这需要教师在选择好要录制的内容后精心设计微课的每一个教学内容,这里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

(二)课件的制作是一个将教学内容生动化的过程,是做出一个优质微课的重要前提,同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直接影响到微课的受欢迎程度。课件的制作主要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完成,推荐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及以上版本。课件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一个合适的模板,这是制作PPT的良好开端。推荐使用PPT美化大师中提供的模板,PPT美化大师以在线分类形式提供了许多模板,需要电脑联网才能使用。

2.PPT的色彩不要太杂乱,一般3-4种颜色相对较好。

3.一张PPT里的内容不要太满,通常控制在10行左右比较合适。版面拥挤不容易让学习者抓住重点,同时容易加快人的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4.要尽量避免大段文字的堆积。当文字比较多的时候可以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种的SmartArt工具将枯燥的文字分类显示,这样的处理办法使版面内容一目了然,同时SmartArt有专门的动画方案选择,比逐个设置动画要快捷很多;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美化大师中提供的形状、图片来美化PPT。

5.设计过程要尽量多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尽量少用文字。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的题目时,可以插入目前非常火爆的跑男节目中陈赫和包贝尔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视频,两种解题方法跃然纸上。没有现成的视频时也可以自己制作视频,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制作方法有:

(1)使用Flash Ganery Factory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将多幅要展示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将图片导入,选择合适的模板,即可生成swf文件插入PPT,也可以直接录制成视频插入PPT。

(2)使用3D PageFlip Standard三维翻页标准版电子书制作软件将图片制作成视频。例如将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建议制作成电子书,效果非常好。

(3)可以使用其他视频录制软件,例如Camtasia Studio软件直接录制视频。

前两种方法都可以将PPT文件转换成PDF或者图片文件,然后导入到Flash Ganery Factory或者3D PageFlip Standard软件中,再利用软件中提供的模板制作不同效果的视频。

(三)微课的录制。课件制作好要多看几遍没有错误后就可以开始录制微课。微课的录制形式通常有摄像机拍摄、手机拍摄、PPT结合电子白板、录屏软件结合PPT或者手写板等几种形式。具体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具备的条件选择,推荐使用低成本的结合PPT录屏方式。但不管何种方式,在录制的过程中掌握这几点就可以轻松录制微课。

1.不要选择雷雨天录制视频,除非是在专业录音棚录制。

2.录制前预先演练一遍或几遍。

3.为了保证录制过程中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录制前要关闭门窗,即使是风扇、空调的声音也要尽量降低,手机要静音,避免录制中途响起。

4.录制过程中声音要清晰宏亮,语速适中。

5.录制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例如手机突然想起、讲解不流畅等情况,要停顿几秒钟等待重录,重录时要注意PPT动画和讲解要一致。重录开始时最好象拍电影一样有个NG标志,比如录制者自己说句“重录”,便于后期的剪辑处理。

录制采用的软件通常有专业的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也有相对简单的Office Mix插件 。Camtasia Studio软件可以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的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字幕、制作视频封面、视频播放等。Office Mix是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的插件,它可以将 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成可交互的视频,例如插入测验。

(四)微课的后期处理

1.剪辑。微课的剪辑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考虑到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一般情况下用什么软件录制就用什么剪辑。剪辑过程中主要是把重复录制的多余部分剪掉。此外,也可以对声音和图像单独处理,如果觉得声音或图像某一部份不满意,可以重新录制,然后再剪辑拼接到一起,比如给图像配音、给声音配图,都可以很容易做到。此外,如果录制时的声音比较小,也可以在软件中将声音调大,反之亦可。

2.焦点缩放和转场。这两个步骤不是必须的,教师可以根据课件的需要使用。焦点缩放主要用在需要把细节放大的场合。转场一般用在前后两个画面没有直接联系的场合,以去除突兀感。例如可以在片头和微课开始的衔接处添加转场效果;当微课时长超过6分钟以后,可适当运用转场效果来“拉回”学习者的注意力。

3.片头的制作。片头的长度通常在10秒到20秒之间,可以在Camtasia Studio软件的视频库选择现有的片头,也可以采用前面介绍的视频制作的方法制作自己的个性片头,例如加入课程名称、主讲教师相片、教材图片等等,然后再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作为片头配乐,这些在Camtasia Studio软件中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片头制作完成后的文件要单独存放,便于拼接到每个微课的前面。

微课完成后,为了便于学生观看,可以上传到百度云网盘,在网盘上允许创建公开链接或者私密链接,私密链接会随之产生一个提取密码,只有输入提取密码才能获取文件,公开链接则不需要。如果是用电脑观看,只需复制链接即可,但如果是手机观看,则最好是提供扫码方式下载微课资源。把在网盘上创建的链接粘贴到二维码生成软件中即可生成微课的二维码。二维码生成软件有在线的也有绿色免安装的,例如QRDashi。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手机还不支持读取压缩文件,因此建议将文件上传到网盘时不要使用压缩文件的形式。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再是黑板+粉笔的时代,也不再是一个PPT制作好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时代,它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微课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兴产物,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新的途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不但要钻研知识,还要掌握适合学生的、学生喜爱的知识传授途径和方法。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它需要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技术不会淘汰教师,但会淘汰不用技术的教师。微课的制作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只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和建议,一定可以制作出低成本的优质的微课。

参考文献:

[1]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07:32-35.

[2]余泰,李冰.微课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4:199-201.

[3]刘名卓,祝智庭.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01:89-96.

[4]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微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 四川教育,2015,06:5.

作者简介:

篇7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计算机课程主要集中在高校一年级必修课当中,二年级之后虽然某些专业设有选修课,但为数不多,与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这样一来,计算机课程主要仅是涉及基础知识与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具体应用,以至于学生仅学会几个常用软件的操作,长时间不用,把学到的知识也都忘得差不多了。曾有学者指出,当人们从大学毕业若干年后,就会把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几乎全都忘记了,剩下的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由此可知,大学教育并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一)拓展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将计算思维作为导向设计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计算机教师应当意识到计算思维的培养是知识到方法再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加强能力的培养,同时围绕核心原理方面的内容来设置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以及总体教学思路。在案例介绍以及实践项目当中可以尝试应用计算机思维分层次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探索式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外,甚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另外,可将案例作为引子来介绍计算思维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需要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课程当中介绍的一些内容为锻炼计算思维能力提供帮助,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时候可以介绍图灵机的模型,在介绍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顺带介绍自动化、抽象化以及流水线等理念,在介绍进程控制以及操作系统等内容的时候可以介绍体现共享以及并发等思维理念。

(二)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探索应用项目驱动方法以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采用计算思维导向的教学方法当中,因为涉及计算本质、系统设计、自动化计算、算法设计、程序实现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多讲解案例来辅助学生的理解,从而确保学生能对计算机学科当中的基本思想、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透彻理解。例如,在介绍机械计算向自动计算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介绍计算工具历史上有着里程碑性质的代表,重点介绍其设计思想以及工作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本质及人类生产生活对计算工具自动化的要求,从而体会到自动计算的价值。在介绍计算机常用算法的时候,可以通过“百元买百鸡”以及“鸡兔同笼”等典型的案例,来为学生介绍穷举算法,在此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

(三)改革测评方法

高校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去分析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愿,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考核环节,应当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以及应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综合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考核。例如,学生参与任务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提交的同计算思维应用相关的总结报告以及各种项目作业展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包括常规的上机操作测试、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内容,力求实现考核的公平和公正。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方程本质意义,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体会由具体情境到抽象方程的过程,使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3)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体会探索新知的乐趣,在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在简单情景下会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去寻找等量关系,这需要学生去不断地练习。

三、教学过程

(1)认识等量关系,探究新知

首先老师以谜语开始,师:"一个铁汉挑扁担,东西放在两边篮,生来个性最公道,偏心事儿总不干。(打一仪器)"学生很快猜到是天平。

师:我们今天就从天平开始入手,对于天平,相比大家已经并不陌生,之前的科技课上,大家已经熟悉了它的用法,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进行操作。

生1操作:在天平的右左边放入100g砝码;生2操作:在天平的左边放入两袋50g的盐,此时天平更好平衡。

师提问:天平此时平衡,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踊跃发言,100g砝码和两袋50g盐一样重。

师追问:那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等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有学生举手回答:50*2=100。

最后,老师总结:像这样通过天平平衡得到的,带有等号的数学关系就是等式,表示相等关系。

[评析]:方程的基础是等式,尽管学生之前对等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却不了解其本质,在教学方程前,通过天平这个例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认识等式,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对方程概念的建立大有裨益。

(2)比较分析,认识方程

教师操作:在天平的左边放入一袋盐和一个梨,我们并不知道梨的重量,可以用x来代表不知道的数,仍然在天平的右边放入100g砝码,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

生1:不平衡,天平向左偏,左边比较重。教师继续追问:那如何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此时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在黑板上写下:x+50>150。此时,教师继续提问:那我如何才能使天平平衡呢?有谁能够操作?

生2走上讲台,在右边加入一个50g砝码,此时天平平衡了,同学们看到这里都兴奋了,鼓掌叫好,借此机会,我问道:那这个数量关系该怎么表示?

生3举手回答:x+50=150。

师操作:在天平右边放入100g砝码,此时天平偏向了右边,于是,在黑板上

写下:x+50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这些式子,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经过分组交流讨论,学生得到两类标准:

(1)按照式子的连接符号进行分类,一类是等号连接的式子:x+50=150;一类

是不等号连接的式子:x+50>150,x+50

(2)按照是否含有未知量来分类。

教师总结:这样含有未知数,且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叫做方程。并且指出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的课题)

[评析]: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交流,发挥能动性,这一教学环节,教学者很好的履行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果离开实际情景,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数学表达式是很难接受的,也会觉得很枯燥,本环节通过天平的平衡与否来引入未知数,加上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得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分类、倾听、思辨、感悟中对方程有更深的认识,这样对于方程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了。

(3)练习巩固,理解方程

(1)自行巩固练习。

师:大家根据之前学习以及自己的认识列出几个方程,(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人在纸上书写);全班进行交流,同桌互相检查,并一一进行判断,指出错误之处,最后老师对此进行总结评价。

[评析]: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些方程,这样做不仅检验学生对方程的理解诶,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写出方程的同时,又对方程一一进行判断,这样使得学生对方程的本质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设置判断题,可以使抽象的方程定义生动形象,加深对方程外部特征的深刻印象。

(2)老师出题巩固阶段。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关于衣裤买卖问题的题目,"小明去一天去商店买衣服,买裤子花去38元,最后结算时共花去86元,请问小明买上衣花去多少钱?"

师提问:我们先看看题目中有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此时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总共花掉的钱=上衣的钱+裤子的价钱。

师提问:根据这一等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什么样的方程呢?

生:x+38=86。

大家很快找到等量关系,轻松地列出方程。紧接着,我们回头再去看第一题。

师:我们再来看第一题,现在老师将题中的条件改变一下,如果上衣48元,裤子y元,一共花去86元,那么列出的方程又会是什么样?

生:48+y=86。

最后老师总结:无论条件怎么变化,我们只要抓住"总共花掉的钱=上衣的钱+裤子的价钱。"就可以正确列出方程。

[评析]:我们除了了解方程的外部特征外,还应该理解方程的本质意义,才能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整个练习巩固的环节,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情境列出方程,层层深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通过分析其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方式抽象地列出方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方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四、总结

通过这课的设计,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力争使整个课时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方程的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加深了对方程的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了方程,掌握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方程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烈.形象支撑抽象概括--《方程》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教学设计[J].2010(2):4-5.

[2]韦仕强.用代数方法构建小学数学的"奇思妙想"[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2(4):69.

[3]田志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11):53.

篇9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C语言是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很有发展前途的计算机高级语言。它适合作为系统描述语言,既可用来编写系统软件,也可用来编写应用软件。C语言是面向过程,基于算法的,适合作为教学的语言,但是它的语法、规则多,没有丰富多彩的图形界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的角度出发,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现把我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展现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C语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即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的步骤是: 首先展示一个程序案例, 这个程序是完整的, 并且包含了当天课程要讲的新的语句,也大量使用了前面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指令。第二,讲解实现这一程序的基本思路,提出实现思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在程序中讲解新命令的使用方法。第四, 总结新指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很快了解了程序设计的全过程,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主导课堂

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教好课程,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就没有独立思考, 更不可能有大胆创新,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在讲授知识时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讲解,例如“猴子吃桃”、“水仙花数”、“鸡兔同笼”、“自由落体”等。在讲解这些算法时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共同探讨,自由发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老师再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选择结构时让学生编写“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白编程与实际生活中的关联以及游戏与编程的关系,让他们尝试编写简单的游戏程序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计算机语言兴趣。

三、活跃课堂气氛,采用现场编程,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师生互动,一般形式上有提问,上黑板演算,上教师机操作,讨论等,

我体会在课堂上采用现场编程这种方法和学生互动效果尤其好。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时会有几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案的优缺点,选择一种他们认为比较好的进行现场编程演示,让同学们一边说出语句,老师一边在计算机上敲出程序,这样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又可以集中他们的精神。一起现场编程就容易发现学生学习中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和同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时地提出问题,实时解决问题。而且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现场编程,使同学们能够参与到程序调试的过程中,跟老师共同解决问题,也会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

四、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上课时除了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常用的一些操作外,还要讲清楚“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背景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更要启发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懂得如何面对新问题以及如何去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解决新问题。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好引导作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己通过思考或寻求合适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去完成相关实际问题。比如在输出经典的菱形图形时,我先要求输出一个星号,再要求输出一行星号,然后是十行十列星号,再是平行四边形,再然后是等边三角形,倒等边三角形、直至菱形,这样学生对循环结构自然有了很好的掌握,然后,我把题意变成输出乘法九九表,也就是把上题中的星号如何改成九九表中的数字,让学生自己摸索完成。我觉得通过这种方式的编程,既可以让学生知识学得比较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综合实训,分组实践

要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训练(大型作业)是不可缺少的。学生以组为单位(2~3人),自由选题,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自学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最后分组答辩评分。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经过这样的模拟实际软件开发的演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不能再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路者、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 “学”上,让学生成为主体,从而真正实现行动导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选用最适合高职学生基础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在教学中试用。

参考文献:

[1]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解决策略 生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56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初中教师不断改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我国的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在教育改革中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取得很大的改进,但是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本问就当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相关的探讨,希望对改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有所帮助,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才能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然而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大多还是走以前的老路,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掌控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动式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数学知识的教学没有与学生生活结合

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相联系,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知识最终还是为了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然而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由于中考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大讲特讲得分技巧,却忽视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其实,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开展是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不会降低课堂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好的数学基础是学生学习更高层次和更高难度数学知识的保障,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直接教授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学生的基础没有打好,在听课时就显得十分的费力,数学素质不仅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还容易在学习中遇到拦路虎。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从教学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所处的层次和情况,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构建。

二、初中数学教学改进的相关建议

(一)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接触数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便利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能够同时掌握传统的黑板教学与教育教学技术的结合,通过相关教学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将更加丰多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时候,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其含义,然后直接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练习。题海战术的使用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题目,比如:小明今年12岁,他的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他爸爸年龄是她的2倍?然后教师给予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假设再过X年,小明的年龄是(12+X)岁,他爸爸的年龄为(36+X)岁,所以可以得到36+X=2(12+X)。学生就产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好奇心,也能够将所学与学生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

(二)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数学教学的实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问题背景创设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处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问题情境创设后学生还可以采取自助探究和合作探究两种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自主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则是考察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这两种探究方法和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鸡兔同笼的问题来列出等式。比如: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头35,下有足94,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假设鸡有X只,兔有Y只,最后得出X+Y=35,2X+4Y=94的等式。

(三)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构建

加强学生知识的基础构建首先要从学校和教师入手,学校和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构建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片面的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分数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解题方法的讲授和学生做题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学校和教师要能够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才能开展别的学习活动。第二,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处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学生可能在小学的时候数学基础没有打好造成数学底子薄弱,也可能有的学生在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些学生的基础教育,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加强基础题目的练习,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巩固和理解。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要设计一些有难度、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题目,设置一些引申题和综合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通过分层教学模式,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