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时间:2023-03-15 13:2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史记项羽本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定位,参考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尝试从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概念取向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本科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至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三个词语进行概括: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具体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协作实验阶段、国家立项阶段、深化提高实验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应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因为社会时代被寄给你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培养机构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阶段小学教师具体的培养层次和课程方案见表1。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本科小学教育创始初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只有做好定位,才能为教师培养指明方向。因为小学教师专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高效,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重点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范围,教育定位是复合型教师,旨在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创新型专任教师。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面向各个省内,教育定位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各个课程的教师。
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特征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学术基础;对教育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性的认知。比如,目前法国在培养体育教师的时候,应用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结合的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先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期满后,经过相关机构的考核和认定,只有考核认定合格的才能进行师范培训,然后上岗教学。
(二)重视教学实践和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所以教师教育过程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性知识,而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专业实践。比如,目前英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时,比较重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综合大学体育教育对担负起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针对综合大学和中小学,制定共同的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都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国外大学开始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延长教师培养时间。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研究成为最终重要的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三、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概念取向
(一)学术性取向学术性取向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额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专业、越全面越扎实,代表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就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想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他们认为,素养水平低、学术知识浅薄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目前我国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就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表现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师范性取向在过去,教师大多都是生活或生产技术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比较依靠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培养。
(三)运动健康取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愈发向着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发展。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一)课程设计综合化目前,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共识的形成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专业化要求下,小学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时候,必须围绕示范性和学术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知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等。
(二)课程设计针对性我国范围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定向在小学、定格为本科、定性为示范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再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求,本着满足小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校为本,确保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课程。
(三)课程设计自主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条件都具有较差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传统项目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注意从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的设计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确保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时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四)课程设计实践化专业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还应该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通过不同的反思,实践,丰富自身专业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教育实习也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注意分若干个阶段进行,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责任实习、现场实习以及参观实习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教学适应能力。
篇3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能力本位
政府的政策鼓励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强大需求,促使中国职业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教育成效大幅提高。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好机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创新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树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世界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念最初来源于二战后美国对退役人员的训练,60年代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我国于90年代初从加拿大引进。80年代逐渐推广到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80年代中后期,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了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影响,形成了“以教为主”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也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只有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教改理念,把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衡量尺度,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把能力本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把握能力本位的实质,避免把能力本位等同于技能培养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只有真正理解能力本位强调学习结果,而不考虑学习过程;评价实际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性的学习结果;个别化评价等内涵,我们才能够把握能力本位的实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二、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要改变学科教育中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就必须摈弃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教学理念,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最初都是由普通高校的课程简化或压缩而成,文化课程则主要从普通高中移植而来。由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与这两类学校有很大差异,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发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必须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开发综合课程体系。充分调研企业对本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与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工作分析,把实际工作要求作为设置课程和确定课程内容的根本依据,明确教学目标,设置相关课程,确定课程内容,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密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分析工作任务,共同确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校应在企业的指导下,在市场调查及预测的基础上,以企业主干技术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综合性学科体系。校企的进一步合作,还可以扩展到教学与科研领域,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锻炼,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可以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应避免仅仅对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增删的改良主义做法,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轴心,打破工程学基础观,确立生物学基础观,确定符合能力本位要求的培养目标,编写教学计划与大纲,重新整合课程,建立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应紧密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并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高于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弹性办学模式,有利于实现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
各职业院校要积极适应市场需要,广泛开展技工学历教育、职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结合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提倡工学交替,根据培训者的实际情况,开展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构建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和模块式教学方法,建立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
建立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是办学模式的确立要以方便和满足培训者为出发点。二是要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中,张扬人的个性,将培训者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把培训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把培养技能与培养学习能力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认知”、“做事”、“共同
生活”和“生存”。四、实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
在能力本位教育中,教学方法同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科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应该同时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基本要素,不可失之偏颇。
职业教育在强调能力、注重技能的同时,不排斥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水平,拓宽专业面,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适应新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识、技能、行为三者之间彼此存在着迁移现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知识的提高能够促进技能和行为的养成,知识的提高也能够提升能力和素质水平。
满足能力本位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其中强调心、脑、手并用,教、学、做结合的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能力本位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之一。
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心、脑、手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工作方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性与责任意识等。
篇5
【关键词】挣值法;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一、引言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显得更加迅猛[1];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斥资4万亿陆续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大的机遇。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深入,建筑行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为了承接工程,很多建筑企业使尽浑身解数,采取“压价”、“低利”、“微利”、甚至“无利”来参加竞标,这样的结果导致行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严重危及到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由此看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在建筑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选取HN公司为实例,实地调研该公司XX注水站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挣值分析法深度剖析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成本控制、工程进度管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成本控制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成本控制的核心由最初的成本核算到成本节约到后来的成本控制,过渡到全面成本控制,直至现在的战略成本控制[3]。
(2)国外关于挣值法的研究现状
Solomonetal(2007)在研究挣值指标的过程中加入了技术绩效指标和系统工程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挣值管理分析的可靠性和精确度[4]。Leuetal(2008)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了挣值管理中,深入讨论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在项目成本和进度的运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关于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渐吸收并借鉴国际先进的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并在建筑行业施工项目该领域做出一些贡献。
根据成本控制的重心内容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传统成本控制阶段,第二,现代成本控制阶段,第三,作业成本控制阶段,最后、价值链成本控制阶段。
(2)国内关于挣值法的研究现状
戚安邦在《项目挣值分析方法中的错误与解决方案》中指出:在挣值分析中,项目完工成本的预测方法和绝对差异分析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5]。余晓钟、刘险峰(2007)在《项目挣值分析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文中指出,在挣值分析法中,成本偏差的概念定义不是很准确,应当将成本偏差改为单位成本偏差[6]。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阶段性成本控制研究,缺乏系统性。在成本控制方法研究上,多数建筑企业使用单因数的偏差分析法,该方法用于建筑项目成本控制不能全面反映项目执行的真实情况。而挣值法是集合项目工程、成本进度管理的重要方法,能够全面衡量和反映项目进展状况。
三、挣值法的介绍及实例分析
(一)HN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HN公司经历十几年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业务也拓宽,但该公司成本控制管理暴露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该公司只重视事后成本控制,缺乏全过程的成本控制。该公司相关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仅注重工程的完工进度而对成本、利润管理不强。该公司施工项目成本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项目成本分解不到位,岗位职责不明确,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该公司缺乏一套系统成本控制方法,大量基础数据不能及时的收集、整理、传递,公司不能及时把握成本变化状况。
(二)挣值法介绍
挣值法是它主要考虑技术、进度、成本等不确定因素存在的风险,通过引入中间变量(挣值)来分析目标实施与目标期望之间进度偏差、成本偏差,在分析偏差的基础上采用纠偏措施,对成本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挣值法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参数、两个差异、两个绩效指数、两个预测变量。
(1)拟完工计划成本BCWS,又叫计划价值,该指标可以预算出某一时点应当完成的工作的计划成本,它量化了整个项目计划要完成的工作,该值是衡量按进度计划应完成的工作量。
(2)已完工作量的计划成本BCWP,该指标可以预算出某一时点己经完成的工作所需要投入资金的累计值,它既能反映项目工程实际进度状况,又能反映成本控制情况。
(3)完成工作实际费用ACWP,该指标可以预算出完成工作实际消耗的价值金额。
成本差异:CV=BCWP-ACWP,都是实际完成的任务,比较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之差。
进度差异:SV=BCWP-BCWS,都是预算成本,比较实际完成的任务和计划中应完成的任务;SV0,表明实际完成工作量大于计划工程量,反映进度超前。
项目开始前,必须对整个工期内怎样和何时使用资金做出预算和计划。项目开始后,监督实际成本和工作绩效,以确保成本、进度在控制范围之内,具体步骤如下:制定预算和计划成本,实地调研项目的实际成本,计算挣值,计算成本偏差,最后对其偏差进行分析。
(三)挣值法在XX注水站项目中的运用
XX注水工程项目位于站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姬源乡,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该工程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计划工期是185天,实际工期是150天,合同价款是795万元。注水工程项目的具体功能:该工程项目内有注水泵房12间,配电室1间,值班室1间,加药房1间,工具房1间,倒班点宿舍25间,厨房、卫生间各一间,担负着周围30个井场的污水过滤净化回注及井区部员工的生活后供应。
为了便于挣值法在XX注水站施工项目中的研究,首先按照该工程特点具体细分为以下单位工程: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修工程、暖气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强弱电工程。
该注水站项目工程的成本与进度偏差分析,如表1所示。
第一个月成本进度分析:CV0,表明挣值大于计划值,反映出该项目此时进度比计划稍微提前。因此,在今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适当采取合适的办法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第二个月成本进度分析:CV0,表明挣值大于计划值,反映出该项目此时进度比计划稍微提前。其原因:在第一个月的项目成本进度管理中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引起的;此外,由于刚步入第二个阶段,各种材料的消耗的增加导致出现超支的局面。
第三个月成本进度分析:CV>0,表示挣值大于实际成本,反映出此时项目成本略有超支;SV
第四个月成本进度分析:CV>0,表示挣值大于实际成本,反映出此时项目成本略有超支;SV
第五个月成本进度分析:CV>0,表示挣值大于实际成本,反映出此时项目成本略有超支;SV>0,表明挣值大于计划值,反映出该项目此时进度比计划稍微提前;由于加强了有效的控制力度,项目成本更低。进度也由原来的落后变为超前于计划,说明对进度的控制也收到了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以该项目实际成本现状为切入点利用挣值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挣值法是集成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克服了项目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因彼此孤立带来的一些偏差,它能够全面综合衡量和反映施工项目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高俊生.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1-16.
[2]段荣福.浅谈施工企业成本控制[J].管理科学,2008(4).
[3]陈克庸.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J].管理纵横,2007(8).
[4]韩址清.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篇6
【关键词】孔子 以人为本 哲学思想
一、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解
人本,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最根本的在于尊重人,以人为先。它以充分的发挥人的潜能为己任,以拓展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人为本”是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在他教育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一种思想,并且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我们的教学研究中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阐释
(一)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主体
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主体提倡“有教无类”,在春秋以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有资格学习,有资格接受教育。梁朝的皇侃认为,不分贵贱种族以及贫富,每个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对向他拜师学艺的弟子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实际上,他的弟子来自各个国家,分布十分广阔。他的弟子身份复杂,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有平民百姓、商人,还有贵族出身。弟子颜回,穷居陋巷且箪食瓢饮;子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曾参,三天不生火且十年不做衣服;子贡,靠投机贩卖为业,此外,还有孟懿子以及司马牛等人。当时也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产生了种种疑问。南郭惠子曾嘲笑子贡,子贡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m然孔子的弟子众多,但是良莠不齐,并且教之成才,这说明孔子作为教育家具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孔子的私学也成为当时最具规模、培养人才最多、最具社会影响的一所私学。“有教无类”这一办学理念是与历史前进潮流同步的进步思想,这些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教学内容主要为“六艺”,包括“御、射、书、数、礼、乐”。即射箭、骑马驾车的能力;认字与自然博物常识;一般的数学常识以及对日、月、年记录的历法知识;“八卦”也可以看作是“数”教的内容。“礼”的教育用于维护各种人伦与道德规范;“乐”即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方式,“礼”与“乐”相辅相成,一同完成德育的任务。可见,孔子十分看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至于“六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历代文献类文科课程;“行”是品德修行;“忠”属政事,即教育学生要为社会做事并且应当尽忠职守;“信”即为人之道,是人际交往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也属于思想品德方面课程的范畴。在孔子所教的范围里,德育的内容是重中之重,“仁、礼”是孔子德育的最高理想,“孝、悌”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他的终极目标与归宿。
(三)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一生以教学为主,虽然孔子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取得过多的成就,但是在教学方面却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使得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老师如何去教,而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生如何去学。
有关老师教的问题,孔子提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两个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的启发式教学要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即教会学生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来学习,由浅入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者相互结合,来实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一效果。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师能够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教学,能够了解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有关学生学习的问题,孔子强调学习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认为,学习虽然重要,但也要注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时不仅要通过别人的传授学习,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强调学思并重。孔子反对只思不学,或是只学不思,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此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习后应当用于实践,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
三、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当代教育更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更要全面贯彻这种教育哲学思想。
(1)加强师德学习,行为世范。良好的师德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准则,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品德形象,必须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以及平易近人的教师特征。
(2)改善工作理念,服务为先。良好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老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多和家长进行沟通,根据学生特点为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和家长都对你给予信任。
(3)改变观念,客观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每个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以孔子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原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孔子的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学会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更好发展。
篇7
1影响方式
日本此次大地震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方企业在日本地震灾区的直接财产和投资损失,不过从报道上看,这部分很少甚至没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作为日本近邻,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之一,日本国内因地震而造成的基础设施毁坏、交通体系陷入混乱,汽车、钢铁、半导体等工业企业停产等,势必会对我国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的发展。
其间接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此次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令本就脆弱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体和本轮货币泛滥的发动机之一,日本经济增速的下滑势必会引发外界对其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
第二,日本为应对震后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局面而注入大量资金,这不仅会进一步恶化日本财政状况,还会影响到日元汇率,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日本震后肯定会对一些产业进行重建、布局和整合,而且灾区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等,作为全世界最大建材、钢铁生产国,全球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中国应该会对日本的灾后重建产生一定影响。
2影响程度
(1)大地震将导致日本经济增速下滑,短期内会加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不确定性,但长期看影响不大。市场预期日本需求因此放缓,国际油价、基本金属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普遍走低。预计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需求才会缓慢恢复。日本地震对全球石油市场将有重大影响。地震导致很多工厂停产,城市断电,石油需求被天灾暂时抑制。由于福岛核电站面临核泄漏危机,日本国内有多座核电站被紧急关闭,电力供应急剧下降,核电恢复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核电在日本国内电力供应中占比很高,随着救灾和重建工作的开展,燃油发电和燃气发电将带动油气需求回升。核泄漏阴影导致世界许多国家开始排查核电站安全隐患,进而也将影响各国的核能发展计划。一些在计划中的核电项目可能因此被推迟或取消,安全级别提升或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可能增加核电项目的成本,非核能源,特别是传统的油气资源将受到更大依赖。虽然目前精确的灾后统计还没有公布,但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毁损和大量工厂停产,显然已对日本经济造成损伤。经济学家预计此次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10万亿日元,导致日本今年的GDP增幅减少3个百分点,GDP受到的最大冲击将集中在4—6月份。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到日本与欧洲、美国、中国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不过,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源在新兴国家和欧洲、美国等地,日本经济还是处于从通货紧缩向逐步复苏转变中,且整个日本东北地区占日本经济的比重约为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2010年,日本经济增长了3.9%,为20年来的最快增速。而与之前的3个月相比,上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萎缩了0.3%。而且,从以前的经验看,灾后大规模重建工作往往会抵消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给日本制造业和交通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称损失达到2000亿美元,占当时日本GDP的2.5%,但在强劲的重建需求推动下,日本经济却在半年内得以恢复。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机构预计,随着重建工作的加快,日本经济今年余下时间将强势反弹。
(2)大地震将对全球以及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地震爆发当日,亚太股市在尾盘急挫,欧洲主要股市也出现下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日元大跌,但随后在日元资本回流本国市场的预期下出现大涨。美元下跌,美元兑日元汇率上涨。由于避险资金大量涌入,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债券受到青睐,国际黄金价格走高。相对而言,亚太市场受影响最大,欧洲市场次之,美洲市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目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核泄漏危机的程度。如果核电站只是轻微受损,金融市场不会受到很大冲击;如果发生类似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那样的大灾难,预计全球金融市场将陷入恐慌,并出现剧烈动荡。为稳定震后金融市场及满足金融机构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日本央行决定将通过同日操作向货币市场累计注入23万亿日元的额外流动性,创历史最高记录。这种大规模注资行为不仅会恶化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日元汇率,进而影响它的全球替代品之一的人民币汇率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仅如此,为满足地震救灾和受灾地区公共建设工程融资的需求,将使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但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财政与债务已经岌岌可危,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再加上地震灾区企业大量停产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全球又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总需求低迷,同样饱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欧洲经济体很难拿出资金来支持日本。这样的话,在2011财政年度,日本政府在收入方面势必更加依赖新债券发行(而非税收),这将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这种局面。一旦日本政府发行巨额国债,日本财政状况将更加恶化,日本的信用等级可能进一步下降,中国此前曾大量买入的日本国债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未来日本可能调整投资策略,如通过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方式来实现海外资本回流,用于支撑本国国债和本土灾后重建。日本海外资本流向的改变将使美国和欧洲债市出现新的动荡,全球可能步入一个高风险的债务动荡期。在外汇市场方面,由于市场预期日本将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预计在全球广泛流通的日元将会回到日本帮助重建,再加上日本投资者避险情绪激增,大举购入日元,导致日元急升,美元兑日元大幅下挫。
(3)大地震对中国产业和对外经济贸易有较大影响。地震导致日本许多地区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城市几乎要在废墟上重建,日本一些大企业也被迫停产。预计地震将导致日本国民经济出现下滑,恶化国内债务问题,打击经济的复苏势头,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也将因此放缓复苏步伐,中国对日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考虑到目前中东局势的发展、恶化,不排除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日本经济的恢复也需要一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此次地震可能推动日本制造业在日本国内以及全球的重新布局。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经常会给一些产业带来致命性的毁坏或冲击。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一些原本留在国内,或者被政府强制要求不准转移到外国去的生产厂商今后在进行全球产业布局和整合时,肯定会有所调整,不排除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转移到成本较低而自然灾害相对少的国家去。这种产业转移可以说不是由市场逼出来的,而是面对大自然灾害所不得不为之。因此,这种产业转移技术含量要比原来的产业转移高得多。
篇8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1 网络概述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已经定义的操作系统,管理软件的管理下,遵循各种网络的协议,主要用于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和它们的外部设备,另一部分是通信线路,用于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
计算机网络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领域内的硬件与软件部分。
1.2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2.1 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和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网络中不同实体的数据通信,比如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公告牌,远程登录和浏览器等。
1.2.2 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是指在网络中的所有实体都可以访问其他实体的全部或部分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1.2.3 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计算机网络中,资源共享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在单机完成任务时,如果发生故障等情况,则会产生很多损失,而在网络环境下,多台计算机互联进行资源共享,在一台计算机发生了故障时,其他计算机可以代替它继续完成任务,所以当发生了一台或几台计算机故障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单机运行任务时,如果任务很繁重,运行效率不高,而在多台计算机互联的情况下,资源共享的同时不同的计算机可以同时协作运行单项任务,减少了每一个计算机的负担,并且增大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增大了每一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1.2.4 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是指通过算法将大型的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同时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网络资源,就近快速的进行计算。
2 网络安全概述
2.1 网络安全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该定义包含了物理和逻辑安全两部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信息安全的引申。
2.2 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比如网络结构存在缺陷,软件存在漏洞被利用,一些恶意攻击等都会对网络造成破坏。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软件的脆弱性,数据库管理的漏洞,人员。
软件的脆弱性是指在高复杂的软件中,软件设计者再设计这个软件时,无法精确预料到软件运行时的状态和系统的状态,也无法精确的预测在不同的系统状态下软件的执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漏洞的情况。而在操作系统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一旦被人利用,这些漏洞均会导致信息失窃,破坏计算机的情况。
数据库管理的漏洞是指由于存在多个客户端,对数据库的访问是大量的,数据库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问题,从而导致的漏洞。
人员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原因,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黑客的技术感到兴趣,并用来实施攻击网络,通过系统的漏洞非法入侵他人的计算机。
除此之外,在网络上进行互联需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网络协议,比如TCP/IP协议等,但这些协议的诞生的目的是为了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而忽略了对安全性的考虑,所以容易被利用产生漏洞,从而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2.3 目前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2.3.1 访问控制
访问权限的控制实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其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防止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它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未授权的用户对受保护资源的非法访问,保证合法用户的正常访问。
2.3.2 防火墙
防火墙常被安装内部受保护的网络连接到外部 Internet 的结点上, 用于逻辑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它的主要功能有扫描通信数据并对攻击进行过滤;通过关闭端口禁止特殊站点的访问;统计网络使用情况,提高安全性。
2.3.3 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是保护传输的信息不被篡改的重要措施,将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以密文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网络安全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是开放互联的理念必
会带来安全问题,无论是因外部原因的网络瘫痪还是因人员攻击产生的问题都会使网络产生很大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网络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访问控制保证授权用户对合法资源的正常访问,在到防火墙和数据加密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网络安全已经能得到初步的保证,但是由于软件的脆弱性,漏洞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定时检查计算机运行情况和网络情况,及时更新软件和系统才能基本保证网络的安全。
目前网络的访问控制,防火墙和数据加密已经相对成熟,随着新的安全威胁的不断诞生,也将会有新的措施来保证网络的安全。
3.1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继“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保护方法之后的 新一代安全保障技术。入侵检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 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 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同时做出响应。
3.2 虚拟专用网
移动办公和单位合作伙伴的通信需求日益强烈,通过虚拟专用网进行互联保证网络安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与问题,只有正视网络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互联网的安全运行,保证其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霜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与探讨[J].SCIENCE&TELENOLOGY INFORMATION, 2011(35):136-137.
[2]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传河,杜瑞颖,张沪寅.网络安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89.
[4]贾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篇9
【关键词】《史记》;《汉书》;语言;比较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两部历史散文巨著可谓是两汉史学上的“双子星座”,也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汉书》中所写的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中,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记》,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传记就是依照《史记》的原文增删改易而成的。本文选择《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汉书》中的《项籍传》、《高后纪》的重叠部分作对比,从语言的角度具体描写两书的差别,并浅析这些差别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和思想现象。
一
关于项羽,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中,其中详细而精彩的描写使得《项羽本纪》成为了《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对于中国的第一个女统治者吕后,司马迁也将她列入本纪,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班固则把项羽放在了人物传记中,并在传中大量删减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只留几语交待,而详写在《高帝纪》中。对吕后的描述也分别放在了《高后纪》和《外戚传》中。《汉书》大多沿用了《史记》的原文,但有增有删,在内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动,其中有包括动词、代词、名词等同义词的替换,用字的差异以及句式的差异等方面。[以下出现的例句,均选自(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数字是句子出现的页码。词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一)同义词的替换
1.同义动词的替换
在对《史记》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与《汉书》的《项籍传》、《高帝纪》(鸿门宴)、《高后纪》、《外戚传》的重叠部分的对比中,共发现了19例同义动词的替换,举例如下。
(1)从――归
“从”和“归”都有归顺、归附的意思。“从”是跟随的意思,引申为归顺。“归”是回家的意思,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302)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梁曰:‘田假与国之王,穷来归我,不忍杀。’”(1800)《汉书》用“归”替代了《史记》中的“从”。
(2)观――视
“视”和“观”都是“看”的意思,但“视”是指一般地看,粗略地看,而“观”字,《说文解字》解作“谛视”,即注视,有目的地看。《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居数日,召孝惠帝观人彘”(397)一句,在《汉书・外戚传》中写为:“居数月,乃召惠帝视‘人彘’。”(3938)《汉书・外戚传》用“视”字替换了《史记》中的“观”字。
(3)烹――斩
“烹”是古代一种酷刑,用鼎来煮杀人,引申为杀、消灭。“斩”指砍断,引申为杀。“烹”和“斩”都有杀的意思,表示结束生命的方式,但“烹”字在语气上更重,方式上也表示得更为具体。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项王闻之,烹说者。”(315)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羽闻之,斩韩生。”(1808)。
2.同义名词的替换
在《史记》和《汉书》描述项羽、吕后的篇目中,共有9例同义名词替换的类型,举例如下。
(1)兵――军
“兵”一般指武器,又指持兵器的人,泛指军队。“军”则是一个集体名词,指军队。《史记・项羽本纪》中“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304)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军未战先见败徵,可谓知兵矣”。(1802)
(2)病――疾
疾、病是同义词,但两者又有区别。“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有一句:“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乱,不能继嗣奉宗庙祭祀,不可属天下,其代之。”(403)在《汉书・高后纪》写为:“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98)《史记》用了“病”字,《汉书》则用了“疾”字。但在这里,“病”和“疾”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意义。
(3)――斧
这里《史记》中用了“”字,《汉书》则用了“斧”字。“”原指切草的刀,即铡刀。“斧”原指斧子,伐木的工具,又指一种古代的兵器。《史记・项羽本纪》中“此孰与身伏质”(308)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孰与身伏斧质”。(1805)质、斧质,都指斩人的刑具。
3.同义代词的替换
在《史记》和《汉书》描述项羽、吕后的篇目中,共有6例代词替换的类型,举例如下。
(1)汝/而――乃
“汝”、“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之先古之有贵者。”(298)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婴母谓婴曰:‘自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1798)这里《史记》用了“汝”字,而《汉书》则用了“乃”字。《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这样一句: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羹。”(328)《汉书・项籍传》中则写为:“汉王曰:‘吾与若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羹。’”(1815)这里《汉书》用“乃”字替换了《史记》中的“而”字。
(2)我――吾/己
“我”、“吾”、“己”都属于第一人称代词,“己”是自己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之先古之有贵者。’”(298)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婴母谓婴曰:‘自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1798)这里《史记》中用了“我”字,《汉书》中则用了“吾”字。而在《史记・吕太后本纪》有这样一句:“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395)《汉书・外戚传》则写为:“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3937)《史记》中用“我”字,《汉书》则用了“己”字。在上古汉语里,“我”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4、同义副词的替换
在《史记》和《汉书》描述项羽、吕后的篇目中,共有8例副词替换的类型,举例如下。
(1)常――长
“常”指永久的、固定的。“长”与“短”相对,引申为时间久,又用为副词,表示长远地。《史记・项羽本纪》中“孤特独立而欲常存”(308)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孤立而欲长存”。(1805)这里《史记》中用了“常”字,而《汉书》则用了“长”字。
(2)竟――卒
“竟”表示“完毕、终了”,引申为终于。“卒”也表示“终、完毕、结束”,又意为“终于”。《史记・项羽本纪》中“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308)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卒赐死。”(1805)
(3)即――则
“即”也是“则”的意思。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303)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公徐行则免死,疾行则及祸。”(1801)“即”表示“则”的意义在后世很少用。
5、同义形容词的替换
同义形容词的替换在对比中出现了2例,如下例:
苦――罢
“苦”指劳苦,辛苦。“罢”通“疲”,“疲劳、疲乏”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328)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愿与王挑战,决雌雄,毋徒罢天下之民父子为也”。(1815)在这里《史记》用“苦”字,《汉书》则用“罢”字。
(二)用字的差异
1、通假现象
在对比中,共发现了10例通假现象,举例如下。
(1)伏――服
《史记・项羽本纪》中“众乃皆伏”(297)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众乃皆服”。(1797)在这里“伏”通“服”字,有敬佩、信服之意。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一句:“骑皆伏曰:‘如大王言’。”(335)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骑皆服曰:‘如大王言。’”(1818)
(2)蹂――
《史记・项羽本纪》中“余骑相蹂践争项王”(336)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乱相蹈羽相杀者数十人”。(1820)这里《史记》用“蹂”,《汉书》写作 “”。“蹂”是“践踏”的意思。“”原指车的外周,这里通“蹂”。
(3)示――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2440)《汉书》用“视”,在这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视”字表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如《汉书・高帝纪》中:“亦视项羽无东意”。(29)
2、用词的差异
在对《史记》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与《汉书》的《项籍传》、《高帝纪》(鸿门宴)、《高后纪》、《外戚传》的重叠部分的对比中,共发现了19例用字不同的现象,其中包括使用双音节字和单音节字的不同,描述上的不同,以及感彩上的不同等,举例如下。
(1)敢――能
《史记・项羽本纪》中:“楼烦欲射之,项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328)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楼烦欲射,羽目叱之。楼烦目不能视,手不能发,走还入壁,不敢复出。”(1816)《史记》用“敢”字,《汉书》则用“能”字。“敢”是敢于的意思,“能”是能够的意思。在这个句子中,“不能发”比“不敢发”表示的程度更深。
(2)黎民――海内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史太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412)一句,在《汉书・高后纪》写为“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104)《史记》用“黎民”,《汉书》则用“海内”。用“黎民”着重于百姓,有以民为本的思想,而用“海内”则着重于国家,有以国为本的思想。
(3)破――屠
《史记・项羽本纪》中“又闻沛公已破咸阳”(310)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闻沛公已屠咸阳。”(1808)《史记》用“破”字,《汉书》则用“屠”字。“破”指打败、攻克,而“屠”则指屠杀,大量残杀。“屠”在感彩上属贬义词。
二
在对《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汉书》中的《项籍传》、《高帝纪》(鸿门宴)、《高后纪》、《外戚传》重叠部分的语言对比中,主要发现有以上描述的几类差别,包括有动词、名词、副词和形容词的同义替换现象,通假替换现象,以及用词不同的现象等。在两书的这些差别中,我们不难发现,《汉书》在记述相同一段历史上承袭了《史记》的内容,但两书的文字语言风格有着各自的特色,而从两书不同的语言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一)班固写《汉书》参照了《史记》的内容,但在语言风格上又有区别
在对《史记》和《汉书》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班固在写相同的一段历史时,几乎照搬了《史记》的内容,沿袭了《史记》的体例,多用《史记》的文字,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增删改易。如在用词上,《汉书》常使用同义词、通假字作替换,在一些句子中改易《史记》句中的词语;在句式上也有着一些语法和描述上的差别。班固虽然参照了《史记》,但在改易的过程中却使《汉书》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与《史记》有着区别。
在语言上,《史记》善于锤炼语言,对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随物赋形,显其神韵,语言生动形象。而《汉书》行文则拘谨、简略,语言显得冷静客观。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307)《汉书・项籍传》写:“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军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804)司马迁一连用三个“无不”,把项羽的勇猛雄威写得淋漓尽致,气势磅礴。又如鸿门宴中,《史记・项羽本纪》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12)《汉书・高帝纪》写:“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26)《史记》中“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范增当时急切的心情。而《汉书》描述这三句时所用的语言都只是客观地陈述,不如《史记》生动传神。
除此之外,《史记》常常在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论断,而语言也较为口语化。而《汉书》则比较严谨地叙述史事,语言也较为书面化。这些与作者以及成书的背景都有关系。司马迁写《史记》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私人的著述,所以书中往往直接抒发个人见解、评论以及喜怒之情。班固写《汉书》则是奉诏修史,主要取材于政府档案,如诏书、奏议、文人学著等,而他又因生活在专制压迫和思想统治更加严重的时代,这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严谨、拘谨。
(二)从两书用词在感彩上的区别看作者的思想倾向
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生活的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也有着差别,所以从《史记》和《汉书》语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倾向。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30)一句,《汉书・项籍传》写为“兵皆属焉”。(1804)“诸侯”皆属项羽和“兵”皆属项羽又有着不同的意义,“诸侯”的地位比“兵”高,“诸侯皆属项羽”可看出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在地位上就比班固笔下的项羽地位要高。司马迁肯定了项羽在秦王朝斗争中的功绩,所以将他列入了本纪。而班固则把项羽放入人物传记中写,这是为了更加突出刘邦的统治地位。
《史记・项羽本纪》中:“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311)《汉书・高帝纪》写为:“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义。’”(25)“语”和“告”虽然都是“告诉”的意思,但对上级只能用“告”,这里可以看出班固笔下对沛公的尊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又有这样两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310)、“四月,汉皆已入彭城”(321),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闻沛公已屠咸阳”(1808)、“汉王皆已破彭城”(1802)。《汉书》用的“屠”和“破”字比《史记》用的“破”和“入”字语气上更重,程度上更深。从这两例,我们可以看出《史记》有时候对刘邦的评价又比《汉书》更为谨慎。
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397)一句,在《汉书・外戚传》中写为:“居数月,乃召惠帝视‘人彘’。”(3938)这里《汉书》用的“观”字比《史记》用的“视”字更具有目的性。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397)一句,在《汉书・高后纪》写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药,使居鞠域中”。(3938)这里《史记》用“厕”字表示吕太后直接让戚夫人处于猪圈中,而《汉书》用“鞠域”在表示上比较文雅,说吕太后只是让戚夫人处于窟室。
由上述例子可见,《史记》和《汉书》在一些句子中的用词在感彩上有着区别,而正是这些词语,体现出了司马迁和班固对人物的不同评价和个人的思想倾向:司马迁写《史记》更加具有个人强烈的感彩,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在文章中通过语言直接对人物产生自己的评判;而班固写《汉书》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凡是记载皇帝及其他统治者的言辞都十分谨慎,一味地歌功颂德,思想浸透着封建意识。
(三)《史记》、《汉书》中的同义词替换现象,可以为同义词的研究提供参照
篇10
论文关键词:个体知识分享;计划行为理论;组织社会资本;影响机理
1引言
个体知识分享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个体在复杂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行为。许多学者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鉴于知识分享的社会化性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人们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对知识分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组织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更成功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影响组织内资源交换的数量和范围,并通过影响知识交换和整合的动机、机会和能力影响智力资本的创造。那么,组织社会资本通过何种路径以及如何影响知识分享动机的产生,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未做详尽说明。本文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学解释,说明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原理和过程。
2个体知识分享行为产生的心理学阐释
个体是否分享他们工作中的知识,取决于他们的知识分享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图从而影响行为,因此应研究影响个体知识分享态度的因素。知识分享不会自然发生,个体致力于知识分享的意愿是持续知识分享行为的关键,因此个体知识分享的意愿或动机成为行为发生的源泉和起点,知识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识别何种刺激能促使个体产生分享知识的意愿。个体行为意愿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论、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个体意愿的产生。
tpb是在tra之后由ajzen[11991年创立,它弥补了tra假设的缺陷,期望能够对个体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根据tpb,影响行为的因素是行为意愿,而意愿又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价,它受行为信念影响;行为信念是个体拥有的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及对结果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所感知的社会压力,它反映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受社会标准规范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的执行某特定行为时的难易程度,它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执行的因素的知觉。当个体认为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就会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根据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如果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在价值观念、主观规范、共同信念等方面认可知识分享行为,个体感知的外部因素(组织规范、价值观念、组织结构、组织气氛、组织支持等)能够支持、促进知识分享行为,行为者认为通过该行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大而且结果不会对自己不利,则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就越正向,从而就越有利于知识分享意愿和行为的产生。
3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路径分析
3.1组织社会资本
由于对社会资本研究的主体和视角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概念表述。leana等2002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共有资源而非某个体或团体所控制,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内反映社会关系特点的资源,它通过成员层次的共同目标和共享信任实现,通过有效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是有益于组织(为组织创造价值)和员工(提高技能)的一种资产ⅲ。该观点同时强调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性和私人物品性。adler等认为社会资本因关注主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员工企业内社会资本对员工来说是外部的但对企业来说是内部的,内外观点不是相互排斥的。集体内部“胶粘”(bonding)而成的社会资本,是内部成员或群体间的组织内联系结构,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对集体目标的追求。
本文借鉴leana等1998年的定义,认为组织社会资本是反映组织内社会关系特点的资源。它通过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和共享信任实现,同时拥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既有利于组织也有利于个人。它既有“胶粘”而成的社会资本性质,能够给予集体凝聚力,促进集体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又有强联系的特征,利于组织内复杂信息和隐性知识的传递。
3.2影晌路径及模型建立
1998年nahapiet等从社会资本自身特性出发,将其划分为3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结构维度是把社会系统和关系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描绘个体或单位间的联系模式,说明可以联系谁及怎样联系,重点分析网络特点如联系的强弱、网络的密度、中心性、互动等。关系维度则描述了人们通过长期过程发展起来的信任、认可、认同的人际关系网络,强调影响行为的特殊关系比如尊敬、友谊、信任、共享等,说明整个网络联系的本质和质量。认知维度是指网络成员间的共享语言、编码、价值观念等,有助于成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促进利于整体目标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这3个维度的划分为社会资本在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和测量框架哺],是检验组织内社会资本的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型。
组织是由众多节点构成的网络(内部网络),员工、部门等节点在正式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组织社会资本。组织社会资本同样可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进行分析。结构维度表示组织内节点的联系模式、网络密度和互动强度,关系维度表示成员问、成员与组织问的信任程度和联结性(associability),认知维度则是组织成员的共享语言、编码、价值观及愿景。组织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构成并说明了组织内的社会关系环境,它们通过对行为信念、标准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进而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及行为的产生,如图1所示。
4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具体过程
4.1结构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结构维度是由双边互动和多边互动形成的网络,互动是结构资本形成的基础。互动为信息流动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机会和渠道。通过互动,知识发出者可以了解组织、同事和上级对知识分享行为的看法,判断组织和上级对知识分享的赞成程度以及给予的评价和奖酬、个人分享知识后的得失情况,从而形成对该行为的好与坏的判断。经常和亲近的社会互动还可以促进互相了解和理解,分享共同的信息,形成共同的观点,达成对知识分享的共识。互动关系不仅交换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和资源(如任务建议和战略信息),还会传播与组织有关的集体规范、上级支持、组织支持等信息,利于形成个体与组织一致的主观规范和价值观念。另外,互动增加的沟通机会,可以降低知识发出者的知识发出成本和接受者的搜寻成本,提高个体感知的环境支持及控制水平,提高个体通过行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因此,结构维度从态度、规范和感知等不同方面促进分享意愿的产生。
4.2关系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关系维度说明了整个网络关系的质量,其核心是信任关系和联结性。由于知识分享的风险及成本,知识发出者会判断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互信关系可以减少发出者对分享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恐惧,增加对方的可预测性,不必担心别人占他的好处,从而提高知识分享的信念,改变知识分享态度。coleman曾指出,社会资本会促使人们在信任的基础上付出自己的帮助和行为,并相信未来会得到回报。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信任,组织就不会存在。同时,互信关系利于形成对事物的共同判断,产生共同信念和规范。共同信念和规范可以促进组织成员大胆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勇敢地从事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而不必担心环境会产生副作用。互信关系可以使下级信任和感知到组织和主管的能力、品德,感知到组织制度的公正性及对个体行为的支持,进而提高感知的行为控制强度。联结性是个体将个人目标服从或联结于集体目标的程度。个体不仅有接受共同目标的意愿,而且还有定义共同目标的能力。良好的联结性使个体行为更符合组织的要求,进而得到更多组织支持,个体知觉行为控制增强。
4.3认知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认知维度主要是共享愿景和语言。共享愿景体现了员工共同的目标和期望,可以避免成员交流与沟通中的误解。在共同目标和期望下,员工更愿意成为工作伙伴,不会害怕某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伤害自己,使个体对行为结果产生积极判断,并产生积极的分享态度。
语言和编码是沟通、交流和信息交换的首要工具,可以减少沟通障碍。它们也是对外界环境进行评价的工具,共享的语言和编码有助于双方对共享知识进行评价,了解双方的知识供需,减少双方行为时间,提高双方的知识分享兴趣。共享语言和编码还可以提高双方的知识传递能力和吸收能力,提高个体知觉行为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