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范文

时间:2023-03-27 01:1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等腰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早上,我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带着笑容走入了课堂。

我今天准备讲解的内容是《等腰三角形》,重点讲解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一直按照自己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讲解。我先是为学生介绍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在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还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建筑、测量等方面,这些知识都会被广泛的运用,这节课的知识对于之前全等三角形具有深化作用,更是以后平行四边形定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先是将这部分的知识的重要性传授给学生。在分析学情之后,我开始了正式授课的环节。我在导入的环节采取的是温故而知新的策略,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有上海世博会展馆的图片、有云南特色民居的图片,这些图片中都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其中都有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出其中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实际的生活中听到或者见过的等腰三角形,例如金字塔、铁塔的结构,三脚架等等。在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形成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你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引进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将这节课的知识引入之后,我开始按照教学设计一点点的讲解教学内容。因此,在我上课开始的时候,就拿出来一个三角形的模型,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学生若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才能够指导怎么进一步的操作得出结论与答案,这就需要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需要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有的学生回答可以运用测量的方法,看看其中两边是否是相等的,有的学生说可以采取折叠的方法,将三角形折叠出来,看看其中两边是否会重叠与重合,这些方法都可以监测出来。接着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何检查自己的课桌是水平的呢?有的学生说看看桌子的几条腿是不是一样长的,有的学生说看看桌子晃不晃就知道了……这个时候我准备了事先准备的测评仪,这种仪器是等腰三角形,其中三个顶点分别是ABC,底边是BC,D是BC上的中点,在A上挂一铅锤,当点D在铅垂线上时,则被测面水平:否则,被测面不平。这个时候学生感觉很神奇,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这个时候,我刚要接着讲解三角形的知识,这个时候,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他说为什么这种测平仪必须要求是等腰三角形的呢?测平仪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呢?这种测平仪真的是准确的么?这个时候课堂内部炸开了锅,学生纷纷的讨论起来,对测平仪这种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堂一时之间不受我的控制,与我自己的教学计划也相去甚远,我的内心一阵烦躁,觉得这个同学真的是无事生非,我们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为什么提出一些不相关的问题呢?但是没有办法,作为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直接进入等腰三角形性质讲解的环节,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将知识再一次带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上来。我又一次的提出问题,大家都认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他特殊在哪里呢?学生这个会后感觉到自己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又不太会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就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与探讨。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个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观察课前我准备好的三角形,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一致的出来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对称的,对称轴就是AD这条线,为了学生更直观的体验,我将课件中的几何画板运用到,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以及如何对称的动态展示出来,使学生之间形成共识。之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做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在画一画、折一折的过程中,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独特性,让学生对书中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结论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线、中线、高是重合的有着实践上认知。本来是一位同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当初在我看来似乎是有些无理取闹、无事生非的意思,与我本来的教学计划也是相违背的,有一瞬间,我甚至是觉得这节课没有办法在进行下去了,甚至心中毫无头绪,所以我采取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既然这个学生对测平仪有疑问,而测平仪又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等腰三角形的体现,更能够引导学生直观的得出结论,于是我就从这个仪器出发,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尽量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本节课需要学习到的内容上。到此为止,学生的问题仍然是没有得到解答,教师可以故作悬念的道:“只是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不够,要想知道这种测平仪为什么有这种功能,我们还需要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该如何证明。”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多了起来,我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动态的展示,让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沿着垂直的方向上下的移动,底下的两个端点左右移动的幅度相同,底角变化的规律相同。同时,我又展现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将这个三角形的右端点向左平移,只有平移为等腰三角形的时候,三线才会重合。这会对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给学生结合已学知识,结合已知条件,写出证明的步骤。课程进行到这里,我已经将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证明这些性质传授给学生,但是本节课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测平仪的依据是什么?测平仪真的准确么?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更让学生明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是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内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有点儿困难,我在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本来是打算冲突之后,直接进入到性质的讲解,将性质传授给学生,然后大量的习题反复训练,没有想到因为这位同学的“无事生非”,整个教学过程走向了更科学合理的道路,在本来的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数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位同学的“无理取闹”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的学生“无事生非”,教学才能够更科学,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追求真理。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许多学生和教师都会认为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数学知识十分的枯燥,学习时很难提起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接触的是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整理后的数学知识,是已经固化了的数学知识理论,比较抽象、难理解。课堂提问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与教师交流,以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构建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学校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教学和训练,旨在培养出更多高分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陷入巨大的学习压力中。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数学教师经常为学生讲解难度十分大的数学题,并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整日面对大量的数学习题,会产生很强的厌恶心理,对数学也会逐渐失去兴趣。

2、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以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标准。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教学当做任务,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不够重视,而且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比较匮乏,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是鼓励学生,而是嘲笑、讽刺学生,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信心,也对数学教师产生厌恶感,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没有调动学生的作用和积极性。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数学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也就很难达到。

4、学生的自身原因

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一部分学生从小数学基础就比较差,进入初中后,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难度比较大,教师的讲课节奏比起小学要快很多,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提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往教师都是以自己为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想法没有机会表达,使许多学生都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师应当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并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交流,如提问、主动回答等,通过这些教学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回答积极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就很难达到,为此,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在事先准备的纸上,画一个腰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与其他同学的作品放在一起,并观察和回答问题。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观察所剪得的三角形形状是否相同,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画几个不同类的等腰三角形。(2)将这些三角形放在一起,并且使顶点重合,观察另外的一些顶点,看看有什么特点和发现。(3)等腰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体现它是轴对称,并指出对称轴。(4)等边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有几条。(5)通过刚才的折叠结合屏幕上图形的字母,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等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与课堂所要教授的重点内容密切相关,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

3、通过故事设计提问

学好数学主要对数学具有一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数学本身是很有趣的学科,数学史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家的一些奇闻异事、甚至是许多有意思的数学题目,在数学课堂上讲解这些知识,会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可以讲解一些有名的数学家或者数学例题,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最后定理等,通过这些有趣的知识和故事进行问题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逐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比如华罗庚曾经给学生介绍的一个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3人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通过故事的讲述,学生会对其中的问题产生兴趣,对于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束语: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初中教育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加强初中数学教学是应当重视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科学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更好的满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陈东栋.问在“点”上――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

农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广西教育.2009(14)

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教育科学.2009(01)

篇3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将原本的“双基”增加至“四基”,即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其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引发了大多数一线数学老师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呢?张奠宙等几位教授将其界定为:“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如何在课堂中合理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有效的基本数学经验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经历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对小学生而言,受年龄的限制,他们侧重于亲身经历所得到的感受,因此,很多经验的形成必然得经历动手实践,使经验变得“摸得着、看得懂”,简洁地说,就是“在做中学”。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一重要环节――判断“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要求找出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纸)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找出几条对称轴?

(学生回答后老师现场演示,证明4条对称轴是正确的结论)

师:(出示长方形纸)长方形呢?

生:也有4条。(用手比划着: )

师:大家手里都有长方形,想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折一折。(动手操作后,汇报: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师追问:沿着两条对角线折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生:沿对角线折,两边的形状与大小相同,但不会重叠,所以不能算对称。

师:(出示一张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纸)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肯定地):是。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1(动手折,发现:无法做到“两边重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能沿着一条直线把它分成大小与形状相等的两个图形,但一样做不到重叠。

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同意吗?

生2:(出示一张菱形纸片)我这个也是平行四边形,可它是轴对称图形呀!(示范折的过程)

师(拿着那张菱形纸片):这是平行四边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师:那怎么办?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讨论、总结):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特殊的平行边形图,如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经历了猜一猜、折一折、议一议的活动过程中,既收获了“猜测后可以用动手操作来验证”的经验,也对教师平时强调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说法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在归纳总结时,也调用了“普通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三角形,例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其说这个结论是教师“教”会他们的,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总结得到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再三强调、硬塞给他们要好得多。

实践探究活动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亲历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巧设情境,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戴尔的“经验之塔”把经验从低到高分为三层(如图):塔基――做的经验;塔腰――看的经验;塔尖――想的经验,上面的例子则属于“做的经验”。

当“做的经验”无法积累,“看的经验”可以作为另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行。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解决问题时会遇上理解播种机的作业宽度、压路机压路面等情景,实地参观显然不太现实。如果借助观看视频或教师有技巧地黑板演示,一样能有效帮助孩子得到间接经验,从而真正理解题意。

三、适时引导,提升思维活动经验

经验的获取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也因为个体差异,存在差异性与层级性。当学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经历“做的经验”加上大量“看的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会向“想的经验”发展,即经验的最高水平“抽象的经验”。教师在培养学生积累基本经验能力的同时,适时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第二学段尤为重要。

例如:三年级教学《面积计算》后,在拓展练习中可以设计:

第一层次动手、思考:请你在纸上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分别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怎样才能画得又对又快?

第二层次提升:一个长方形的长不变,把它的宽乘2,面积会( )。把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同时乘3,面积会( )。

第一层次的的练习是为了第二层次的引入作铺垫,“做的经验”的积累可以为“想的经验”提供支撑。到了五年级学习《长方体与方体》时,应该有所发展,可以设计:

第一层次(具体数据为依据):某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如果把它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会扩大到原来的( ),体积会扩大到原来的( )倍。

第二层次(上个层次的延续与提升):一大一小两正方体,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小正方体的3倍,大正方体的体积会是小正方体的( )倍?

第三层次(抽象):为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呢?试举例验证并概括。

在第三个层次中,不同水平的孩子表现出思维经验的抽象水平不同。有的孩子会继续举具体数学的例子来验证,当学生大部分停留在举例子说明时,老师加以引导:“你们举的这些例子能用一个式子来概括吗?”于是,抽象水平较高的孩子便会得出:

这时,再追问:“如果是长宽高均扩大到原来的3倍,体积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解释为什么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而它的表面积会扩大到原来的n2倍吗?”

篇4

关键词:生本课堂;有效课堂;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83

一、背景描述

当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生本教育倡导以学生为出发点,课堂上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见,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问题教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模式,不断地摸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下面,笔者就如何坚持以生为本,重构有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案例描述

笔者以浙教版八下5.2《菱形》为例,重构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有目标、有质量地进行,具体操作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自学生成单,明确自学的内容。面对教师设计的生成单,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去自学。由于目标明确、方法灵活、措施得当,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效率也就更高。坚持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学方法,自学能力必然会逐渐提高。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把握,就会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会使整个课堂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一节课只用四张幻灯片,把充足的时间还给学生,精选课堂练习内容,能更好地检测当堂课的内容。

1. 学习目标

(1)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2)会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 自学指导

认真看P118-P119 “课内练习”前的内容。

(1)要知道定理2的证明过程的每一步依据。

(2)看例题时,要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的作用,寻找图形中的基本图形(如特殊的四边形、特殊的三角形等)。

五分钟后,检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3. 自学检测1,如图1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3)图中有哪些直角三角形?

(4)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5)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4. 自学检测2:

(1)在菱形ABCD中(如图2),∠BAC=30°,BD=8,

①∠BAD= ,AC= 。

②求菱形ABCD的面积。

(2)已知:如图3,在菱形ABCD中,AEBC,AFCD,垂足为E,F。求证:AE=AF。

课堂练习

1. 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互相平分 B. 四条边都相等

C. 对角相等 D. 邻角互补

2. 已知在菱形ABCD中, 若∠ABO=40°,则哪个角为40度( )

A. ∠BAO B. ∠AOB

C. ∠OBC D. ∠ACB

3. 如图4,菱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上的点,且BE=DF,求证:(1)ABE≌ADF;(2)∠AEF=∠AFE。

4. 如图5,已知菱形ABCD的边AB长10cm,一条对角线AC长12cm,求这个菱形面积。

三、教学反思

1. 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转变,从教师的“传授”变成了“解惑”,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真正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本案例中,课堂上教师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进行讲析,而是通过自学指导,要求阅读教材“课内练习”前的内容。明确定理2的证明过程的每一步依据;看例题时,要学会找条件的作用,寻找图形中的基本图形。这样就把学习活动从“向师学”变成“带问题自己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合作探究都比较注重实效性。

2. 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起主要的作用,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生本课堂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当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出示了两组自学检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有错误或不懂的时候,教师再作指导和点拨,这样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四个“不”: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篇5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确定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精心设置和有效利用它。一般来说,问题的呈现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及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当学生的学习投入到了“真实的情境”中,他就会面向生活与实践,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获得知识,比讲授给他们的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这一类图形的性质。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维、去理解、去记忆,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又如在教授“警惕平均数的误用”一节,可先出示问题: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上写明:此塘平均水深为1.5m。张凌身高为1.7m,不会游泳。一天,他往塘边经过,不小心掉入塘中,你想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从这个问题中,你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讨论、说理,从中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和存在的缺点,这样既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又让学生结合现实背景,自主地、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的优缺点。

二、利用实物教学,使问题直观化

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然后研究、发现其规律。观察和实验是发现问题的开始,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它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周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使讨论的问题直观化。

三、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1.概念教学使用多媒体

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笔者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图形欣赏与操作》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美丽图案制作成动画,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地看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速度由慢到快时,可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运动”教学使用多媒体

例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利用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来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网络教学使用多媒体

例如:在《图形操作之七巧板》的教学中,利用一个七巧板的拼图软件(可以在电脑上通过鼠标自由操作旋转拼图),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游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优化教学过程。

四、动手实践操作,促进质量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这种实践,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依赖于猜想,以潜在逻辑的形式进行。彭加勒说过:“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对于数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的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和有趣的操作情境中丰富感知,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启发,激活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用火柴棒搭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然后让一名学生回答:对于三角形来说,从某一顶点出发可引几条对角线,能划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度数是多少?接着小组合作探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最后研究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通过特殊边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探讨到一般情况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索,发现了动手、积极主动探索非常重要。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有效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为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蔡绍稷.信息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激发小学生数学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数学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能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此问题浅谈如何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校是民汉寄宿制小学,学生很小就寄宿在学校,生活无人照顾,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寄宿学生,老师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心,也同时会得到孩子的爱,爱上你的课。

2、学习上帮助后进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后进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后进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不仅进行必要的课内辅导,而且还注重课外的辅导。

3、表扬鼓励,树立信心。

后进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起上进心,努力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而是要尽量地去创造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导入创设“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景,展示给学生多个用立体图形搭成的作品。师:圣诞老人创造性的使用了积木,搭成了这么漂亮的小房子,小汽车…。你们也来试试看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搭的最有创意!

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气氛浓烈。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开拓了思维,同时又为后面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下面的教学情境。

三、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球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有的甚至滚落到地上。孩子们有的跑到地上去追,还有的在桌面下钻来钻去,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我抓住这个时机追问学生:“为什么球会滚到地上?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滚来滚去的。”学生想了想说:“因为球没有平面,所以到处滚来滚去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我又追到:“为什么家具,包装箱都设计成长方体或圆柱体?”“因为它们有平面。”“它们的平面在哪?我们来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

小学生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们自己的数学。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得到平面图形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教学生动活泼,学生们更能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设计一个问题,即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

学生1:教室的黑板是长方形的。

学生2:我家钟表的面是圆形的。

学生3: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学生4:篮球场是长方形的。

学生头脑中再现的生活中的图形越来越多,一发而不可收拾。

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五、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景。如通过“小猪帮小免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车,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动手操作,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