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报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23 20:2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小报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小报内容

篇1

2、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

3、毕达哥拉斯说:“数支配着宇宙”。

4、哈尔莫斯说:“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

5、写关于数学的意义。

6、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篇2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 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 尽可能新, 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 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 培养的正是想象力.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老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素质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意义.

篇3

一、应用网络数学小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我在课中安排学生进行手抄报及电脑报的制作。我们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网站,例如:数学天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数学资料,并制作了一些精美的数学手抄报。电脑老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电脑小报,在2~3个课时内,学生们制作的电脑小报色彩丰富,排版精美。这些电脑报运用了学生的智慧和审美能力,排版有新意、制作精美,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学习数学史料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

小学生由于数学知识面狭窄,当我们问学生什么是“菲尔茨奖,七桥问题、四色猜想,影响整个20世纪数学研究的23个数学问题”,也很少有人能回答这些数学史料知识。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数学周活动,我们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数学史料,了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讲讲数学家的故事,通过网络,学生了解了“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国际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颁发的菲尔茨奖,被誉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通过自主学习,人人来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长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网络信息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篇4

1.操作考查

应用操作是知能转化、学习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能否在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手段。操作考查,作为考试形式是对传统的试卷考试的大胆改革。

如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内容的考查,以往单用试卷考查,有的学生可得一百分,而实际应用能力很差,对生活实际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及其体积、表面积认识不清,缺乏实际计算能力。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一张试卷考查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发给每个学生两张铅画纸,让学生按下列要求操作:

1.1 制作:①做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纸盒;②做一个棱长0.3分米的无盖的正方体纸盒;

1.2 计算:分别计算这两个纸盒的表面积和体积;

1.3 应用:将正方体纸盒里装满黄沙,再倒入长方体纸盒中,求长方体纸盒中的沙高是多少。在考查过程中学生饶有兴趣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粘一粘、算一算,人人认真操作。这样考查不仅了解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二年级学完《小时、分、秒》这一内容后,我认为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只钟面,并在钟面上根据要求操作,拨出时刻,读出时间,说出经过的时间等。在学完《米、分米、厘米》后,要让学生自己选用单位去量黑板的长,桌面的宽,铅笔的长,书本的厚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

2.活动考查

即开展一次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种考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考查效果。

例如考查一年级学生对《元、角、分》和《加、减法应用题》的掌握情况,笔者认为应开展了一次“我当小小营业员”的活动,“比一比谁付钱快,谁找钱快”。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教师公布练习本、铅笔小刀、橡皮等文具用品的单价后,由学生用钱去买文具用品。大家轮流当“营业员”,可由老师指定购买物品,也可由学生自定购买物品,老师或学生当场给“营业员”评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兴趣很浓,人人争当营业员,既接受了知识考查,又进一步知道了知识的用途,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又如三年级学生学完珠算加法、减法和珠算乘法后,可以特意请来一位学生家长(商店会计)作主考,搞一次“谁是优秀小会计”的竞赛活动,先给每个学生发两张发票,要求学生根据发票上的物品项目、单价、数量,算出总价,算好后记上时间,当场由“主考”评分。在这样的竞赛中,同学们既紧张、认真,又轻松愉快。

3.创造考查

创造考查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发挥才能的舞台,通过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应用实践、创造、制作,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如在考查统计图表这一部分知识时,我认为应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统计表或统计图,形式和内容都自己定,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制成统计图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所制作的图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表美观,比以前试卷考查质量高。

在课外还可以采用编制“数学小报”,出一张数学试卷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如某一章节或几个章节学完后,要求学生按学习的内容办一张数学小报,然后由教师或同学从数学小报的内容、形式、版面设计进行评分;有时要求学生按学过的某一章节出一张数学试卷,由教师按试卷的内容、形式进行评分,作为单元测试成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去复习知识、整理知识、概括知识。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年夜,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出色描述。生活化的数学进修资本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普遍的应用。所以,《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目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自动地运用数学常识剖析生活现象,自立地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正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联系,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经由以下过程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当场进修,并要全体学生揭晓进修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辅助学生体味有关数学知识的发生和成长,把握数学与生活现实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经由过程体味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年夜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进修材料。搜罗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本,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本,体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本。校园、家庭、社会情形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经由过程对这些资本的收集操作,使学生感应感染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进修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水平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重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进修需要,使学生积极自动地投入到进修试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等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下落,但宿舍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便利,选择建在公路旁,A镇人但愿建在C处,B镇人但愿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以调整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技痒,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等分线的常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空气,使学生体味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浸染。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美丽绝伦地合适所有学生的常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联系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乐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恰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乐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数学问题来替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酿成一道联系班级现实的应用题:“在我校前不久进行的七年级拔河角逐中,划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角逐都要分出输赢。若是我班想在全数22场角逐中获得4O分,那么我们班的输赢场数应分别是多少?”因为学生亲自体验了拔河角逐的全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谈判问题的空气中。

(3)操练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晰地说了我们教学的根据目的,是以数学操练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操练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操练:旧中打算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前提是采办1O台以上,从第l1台起头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前提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处事均不异,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出理由。经由过程此题的操练,让学生体味若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抉择妄想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现实,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抉择信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剖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成长数学。例如:在进修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进修了统计图表往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指导他们运用所学常识和体例去剖析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常识真正为我们的进修、生活处事。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题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恰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结构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志。如在学了多边形的常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志写出了学生进修数学的感应感染与得失踪,反映进修过程中的喜悦与思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6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 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 计 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 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刚刚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场比赛中得到 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 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罗山一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l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 85% 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7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材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书上的只要求做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结果的精确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数学家是在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这个结论。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结论。于是,结合书上的例题,我把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学生由此对概率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营造数学文化气息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日记、手抄报的机会,还开展了交流数学家趣闻的互动平台,以拓展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熏陶的空间。如,在教学“卫星运行时间”时,整节课都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贯穿,让学生学习数学日记的写法。课后再进行数学日记练笔,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形成文字。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数学活动,例如:制作数学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讲数学家的故事、排练数学综艺节目等。

三、进行数学阅读

为了让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美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开展了数学阅读漂流活动,让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如《马小跳玩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我们还指导学生制作图书漂流卡,实现班内数学书籍的共享,进而让学生分享读书体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数学知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可以每天由教师或学生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趣题,并向学生推荐可以参考的书籍,引导学生拓展课外数学阅读。即使对于一年级学生也可以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师生、亲子共读数学绘本的小课题研究系列活动。数学绘本共分“数与计算” “空间与图形” “规律性与数学应用” “分类与顺序” “测量”五大主题,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对数学知识进行预习、理解、巩固。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活动,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有着独具特色的魅力,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将趣味数学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我们在一年级开展的“七巧板”系列研究活动,活动的第一站是“七巧板,我知道”。我们发动学生查找资料,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以小报的形式剪贴、摘录有关七巧板的相关知识。活动的第二站是“拼拼乐,我能行”。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对用到的各种形状进行统计,并由此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的第三站是“七巧板,进行时”。学生对七巧板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即图形的变换。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开放性

数学开放性作业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操作或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作业的开放性,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自己在开放性作业设计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游戏操作型

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通过游戏完成作业,从而享受学习乐趣,获取知识技能。例如,学习了“图形的全等”后,我布置了一个拼图游戏作业:

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制作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模型;然后,让学生将这两个模型拼成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画出相应图形,并说出每个组合图中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对应”的含义,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常见基本图形,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图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我让学生利用扑克牌来玩“24点”游戏,即从选出的一摞扑克牌中任意抽取四张,用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符号及括号,将牌上的四个数组成一个算式,使结果为24。这样的游戏型作业,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二、材料搜集型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某一内容或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平面媒体等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交流。

如,学习了“探索勾股定理”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收集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筛选整理,制成手抄报或演示文稿,再利用活动课进行展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学会了多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奇妙作用,而且了解了很多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伟大,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调查分析型

对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利用调查分析型的作业,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进行调查分析,以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学生家里使用方便袋的情况,了解白色污染对自然和人类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亲历了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开展科学小研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兴趣,既获得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白色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了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方案设计型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现实中应用广泛。学习这些知识时,我都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测量距离、高度或角度等的方案设计问题,如,测量河宽或河流两岸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可到达对岸)、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旗杆(或建筑物)的高度等。

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除了认真设计测量方案、积极动手操作、获取与处理数据、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还要保证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中激活思维、激感、提高能力。

五、综合型作业

对于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老师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引导他们归纳整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如,每个单元学习完后,我都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整理,布置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前后联系,设计制作数学小报。学生制作的数学小报版面精美、风格各异,多层次、多角度呈现所学知识,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出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

篇9

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的弊病是有目共睹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激活课堂,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开始课程规划前,我们教师应先仔细审视将要教授的内容,并确认该内容以哪些智能切入较为恰当,然后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这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

一、学习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师生往往都偏重实践、动手操作,看重操作结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都融入了学生的操作实践中,我们老师要有意训练学生能用语言准确规范地描述自己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也有助于学生更清晰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更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更便于协作学习的开展。

二、解决具体问题,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与逻辑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的产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算法设计到的计算机语言的运用,再到程序的测试运行,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营造音乐环境,激发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让音乐促进信息的输入、内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获取知识;在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可以播放点音乐,一方面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强节奏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在网页制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网站特点注入背景音乐,给网站增色。也可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成不同的节拍,编曲欣赏,营造音乐环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

四、在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肢体运动智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机会较多,相对更有利于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如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打字、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在发展了多种智能的基础之上也同时促进了肢体运动的发展;再者可以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者利用计算机本身的优越性,在游戏中间接发展肢体运动智能。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当然一般地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以便使智能互补,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确保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以制作电子小报为例,教师先确立小报的主题,接着要求各小组集中讨论板报的设计,然后由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小报。

六、多元评价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交流和评价学生的作品能进行多元测评,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评价。作品评价不应只限在作品完成后进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我们可以在学生操作前提供一些范例作品,比如让学生设计网站制作网页时,可以先展示一些现成的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这样不仅给出了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启发。

七、训练观察技能,发展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自然智能是一种超学科的技能,但又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动植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领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调查,分组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能力,并就此制作环保或者有关生态题材的网站和电子小报。

篇10

1.创设情境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设计了以“丁丁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今天早上6( ),丁丁从20( )长的床上起来,用了5( )刷牙、洗脸,吃了一只大约200( )的面包,喝了一盒250( )的牛奶,就背起2( )重的书包,飞快地向1(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的小胖子东东,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丁丁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钢笔和1(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45( )后去吃饭,过了一会,就上床睡觉了。这样,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游戏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找出1~10的牌,同桌两人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你出一张,我出一张,把两张牌相加或相减,谁算得快,两张牌归谁,最后以牌多的为胜。这个游戏还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在游戏中提高计算能力。把这样的游戏性练习当成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学生乐此不疲。

二、“活”在分层上――体现学生作业的自主性

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作业的设计更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作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活”在探究上――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及合作讨论为形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的作业。学生在探究作业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差别,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学习伙伴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四、“活”在创作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为了让学生有“地方”可说,我设计了“数学日记”“数学小报”“身边的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些学生根据身边的数学完成了很多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把从报刊上得到的一些数学信息编成了数学小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还有的学生总结了学习中的疑问和经验教训,写成了数学日记。

五、“活”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