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少年班范文

时间:2023-03-21 13: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八中少年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京八中少年班

篇1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他被称为“神童”。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江西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1978年3月,宁铂和来自湖南的11岁的谢彦波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习。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12岁的干政也考入了少年班。

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首次在母校举行班级聚会。在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成员的陈列不是一视同仁。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校友陈列柜中非常醒目。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为“少年班同学”。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高智商少年的性格缺陷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物理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班主任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转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本科毕业之后,宁铂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认为,他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了!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可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学位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谢的导师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地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读博,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中科大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中科大读博士,但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制造“神童”的背后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之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一人”的名声使宁铂承受了本不该他这个年龄承受的东西,导致他心理压力过大。他害怕失败,觉得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神童”的失败。他由此失去了“神童”身上最神奇的东西――自信,甚至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去奋斗、拼搏。

20多年后,王思涵的例子印证了宁铂头戴“神童”光环所不能承受之重并非个别现象。2001年7月份,辽宁沈阳14岁男孩王思涵以572分的成绩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成为一名标准的“少年大学生”。但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他9门功课考试不及格,已经念到大四的王思涵却被学校劝退。

王思涵并不是“才尽”,然而他确实又重蹈了“江郎”的覆辙。自然,这不是他的错――我们怎么能要求一个14岁的少年在心理、思想上达到成人的标准?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个14岁的少年去适应大学生活,去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呢?

“神童”培养还制造出情商低能者。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从小天资聪颖,2岁开始识字,8岁上中学,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602分的高分考入了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在学习上,魏永康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但他极不合群,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在妈妈的特别关照下,他成了一个只会学习的“复印机”。没人提醒,他甚至不知道加件衣服,大冬天经常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生活自理能力差。2003年,中科院无奈中止了魏永康的研究生学业,他目前肄业在家。

超常教育不能走极端

北京一家名为“创才智力潜能开发有限公司”推出“日出计划”:只要家长缴纳10多万元会费,无需苛刻的测试,就能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而奇怪的是,在北京、广州两地选择该计划的600名会员家长中,具有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教育背景的占到7至8成,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海归派”。

一个引起专家质疑的培养计划,却得到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且称之“三高”)的家长的认同,成为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什么样的孩子是神童?有没有集体培养神童的可能性?面对广大家长的疑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进行了解答。

篇2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八、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只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孩子原有的灵性,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女孩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该学校以善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着称,学习环境宽松,能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优势,使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优等生。

    二、宽松环境,发挥孩子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孩,读小学时不爱做作业,他的道理是:“作业不就是让我们练习嘛,我懂了,为什么还要做?” 她妈妈先去找老师商量,孩子都会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师没有同意。后来妈妈就模仿儿子的字体天天帮着他做作业。妈妈认为:重复劳动会把孩子的创造性磨灭了。据说就是这个孩子让少儿班的老师定了条“规矩”:通过老师测试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业。

    更有意味的是:这个男孩有个小表哥,小时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俩曾比过看谁爬墙的办法多,结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业时常因为错写了一个字就被罚写100遍。到后来,他的精力被这种惩罚罚没了。

    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以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多数同学为标准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可充许孩子不做作业。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缺陷而磨掉,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目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着唯一。

    三、期望过高,让孩子苦不堪言

    扬扬成绩很一般,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便想法让孩子进了名牌中学。这个学校都是各个小学的尖子,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在95%以上。初中三年,扬扬承包了所有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最终还是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又留下来复读。

    像扬扬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学校的处境。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那种的差距很大的学习环境中,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像扬扬这样的孩子如果到的是普通中学,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他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于接受。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像这位网友的孩子,应该把学习目标定在掌握基本概念上,让孩子先做相对简单点的题目,如练习册上的A类题目,在数量上也可少一点,把题目真正弄懂。其实基本概念就在A类题目中反映出来,做题目关键在于弄懂而不在于多,考试时基本概念题占有相当的份量。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

    四、因势利导,让孩子享受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这样,孩子才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要充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自己知识,也有的学生喜欢静静地独自思考。对前者我们应尽量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而对后者,我们就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对前者我们可给孩子提供有关构词法的书籍,对后者则须提供一些水平相当而又有趣味的英文阅读材料。有的孩子喜欢做摘抄,而有的孩子却习惯反复阅读所喜爱的文章,这都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对后者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做摘抄,提供一些相应的课外书籍让孩子读同样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如有的喜欢追星,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积极上进之心;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就比较能自觉地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一个好的父母想造就一个孩子的好前程,春天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选择错了,她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错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她做的选择,即使对了,她也不一定会做的很好;要是错了,她会怨恨你,因为责任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