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小说范文

时间:2023-04-11 14: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狗狗小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狗狗小说

篇1

下午,医院没有太多的病人。我独自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发呆。突然阵阵的咳嗽把我惊醒,来了一位高高大大的病人。看他脸色肯定是感冒了。

我连忙出去问到:“你有什么事吗?”

“医生,我有点不舒服。”他回我。

说话时咳嗽没有停过。而且两眼发红,嘴唇干燥,两脸通红,肯定是感冒了。

我于是叫他进来,让他坐下,和他谈了起来。

他急忙说:“医生我没事吧。”

我说:“没有太大问题。”

“你是干什么的!”我接着问他。

“我是学校的管理员,业余也是杀狗卖的。”

“你肯定挣得不少钱吧!”我笑着对他说道。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勉勉强强的说:“还算可以吧!。”

我接说:“你在那所学校,学生多不多,你肯定挣了很多钱,看你这肚子又圆滑又大,吃的肯定不错。”

他那脸上的层层的肉皱缩起来,两眼一眯,笑着说:“学校虽然不大,学生也不多,但是还是能勉勉强强过得下去的。”

我说:“你竞骗人,看你这种气质,肯定捞了不少油水。”

他微微一笑,说:“医生我看你在这儿肯定也混的不错,我刚才来的时候,各个部门都冷冷清请的,没看见很多病人,但听说这所医院的业绩是全市最好的。每年的收入也是不错的,你看您还在这里当了个主任,你肯定挣得比我多啦。”

我说:“还算不错,虽然这所医院来的病人不多,常住的病人也不多,但是我的工资的确很多,不仅我一个人,下面的工作人员,只要每月多来几个病人,还有额外的奖金。但还是无聊死了,一个月没有什么病人来。”

我接着问道:“你这病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这么晚才来看?”他脸色惨白,两眼呆直,眼睛呆呆的直望着我。

“最近特别的忙,病是大前天晚上发病的。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推到现在才来,我......没有......什么问题吧!”他结结巴巴的说。

我说:“没事!还来得不迟啊!”

“你都忙些什么啊?”我好奇的问。

他说:“这不是快过年了,人人都在筹办年货,我这几天都忙着杀狗,根本就顾不了我的病。”

我小声问他:“听说这杀狗的也有门道,往狗里面掺水可买个好价钱,真的有这回事吗?或许还有别的门道。”

他开始有点不情愿说,但最后还是说了。他把椅子尽量地往我这边靠。俯下身体,低下头,这时,我看到他那圆滑的大肚子上简直可以站上好几个人了。

他凑到我的耳边,低声的说:“既然说到这,那我就告诉你,这种事是时常有的,但也早就过时了。况且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市场上又有另一种好方法,那就是在狗被杀的前几天给它注射一种药物,这种药不用我说,你也知道,然后就能买个好价钱啦,至于别的门道,我这里也不好再说了。”

“你这不是挣了很多钱嘛!”我反问他。

他冷笑着说:“什么挣钱,有几次我还亏大了。”

“为什么?”我好奇的紧接着问他。

他突然大声叫了起来。说:“都怪我太心急了。”然后使劲打了自己两耳光。

“有一次,我杀一只狗,我首先打算不杀的,因为它怀了狗崽子,可是迟迟不生啊,这客人又催的紧,没有办法,于是我下决心还是把它宰了,结果一破开肚子,他娘的,里面足足有8只小狗崽子,当是我肠子都悔青了。不仅老婆骂我蠢,连我自己都恨死我了。”说完又使劲打了几下自己的脸瓜子。

“我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吧!”他接着问道。

我说:“没有什么大事,怕是你前段时间太劳累,太伤神了,太伤心了”。你先去做个全身检查吧?

我叫了一声张护士,然后他跟着她去了。

过了一会,我回到办公室,同事问我:“刚才那个人得了什么病。怎么又拿了这么多药”

我笑着说:“没有什么大病,就是普通感冒。”

同事笑着说:“他可以回去开药房了”。

篇2

张平夫妇俩一晃眼在江南这个小镇上已度过了三、四个年头,自从那一年与妻一道辗转到这个小镇上,不久他就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一家私营厂子里谋了一份电工的活计,电工活说重不重、说苦不苦,对张平这个过了四十的汉子到还胜任。

打工毕竟是打工,换成别人或许会觉着这份工作还挺惬意的,但放在张平的身上,他顿觉自己矮小了大几节。到底矮小了几多节呢?这点,张平本人心里有杆秤,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份量。想到这些,他不由深叹了一口气说:“唉!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此一时、彼一时啊......”

古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人却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在本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正是张平的事业红红火火的的时候,厂子生产的不锈钢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厂里拥有员工三百多名,工人们也是热情奋发、干劲十足。人前人后一个劲儿地可着叫:“张总好、张总好”的,张总时值壮年,意志风发。展望未来,前途灿烂辉煌。照目下这个走势,张总心中自忖,再努力个七、八年,自己身价过亿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再说现在自己不是就越过了千万吗。“哈哈、哈哈,”张总笑声中充满了得意。

篇3

2、狗不止会汪汪叫,狗的语言很丰富呢!动物学家认为,狗的叫声由170多种呢!大概意思如下:

3、嗯——:诉说“痛苦”的叫声,连续,低沉、哀怨的情感。

4、“汪——”,“汪、汪”: 生气”、“威胁”。

5、“呜——、呜——”: “悲伤、寂寞”。

6、“汪、汪”:“警戒、高兴”处于兴奋、警戒状态,向主人报告,请注意有情况的意思。如果叫声温柔而双短促,是她高兴,向主人有所求之意。

7、“獒!獒!“:“恐怖”的叫声当犬的脚被踩着或被门夹住或压住等,类似于这种肉体上的受到痛苦时,用此叫声来诉说肉体上的痛苦。或当被别的犬咬伤或被突然事件所吓而逃跑时,也会发出这种叫声。

篇4

[关键词]萧红;叙事者;空间;时间

1 空间叙事研究――《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眼中的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本文主要从萧红小说空间叙事构建研究谈起,主要研究空间叙事现状和空间叙事对《呼兰河传》的影响,进而分析萧红著作的特点和感情依托。

我们将空间叙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空间叙事形态;二是空间叙事技巧;三是空间叙事功能。正式由于运用传统叙事学、空间叙事以及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和空间美感,这种空间形式的创造,凸显了萧红小说创作的独特性,突破了传统小说体裁,萧红成为继鲁迅之后给中国现代小说诗学重新划定边界的作家之一。《呼兰河传》就是一部典型的空间叙事小说,从传统的艺术观看,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萧红小说通过概述的运用和叙事时间连续的忽略,中止了具体时间的流动,达到模糊时间,消解时间的目的,从而具备了跨越时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的《呼兰河传》总的空间呈现“橘瓣形”。《呼兰河传》共七章,开头环境描写占去了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叙写的三个故事:小团圆媳妇的遭遇,有二伯的境况,冯歪嘴子的生活,在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时间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典型人物,没有紧张曲折的情节等情况下,这三个独立的故事与呼兰河的各种风俗又似脱节,但如果我们用空间形式来关照《呼兰河传》的叙事模式就可以理解萧红的这种叙事结构了小说《呼兰河传》的主人翁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以呼兰县城这一环境为结构中心来组织全篇的。小说以呼兰河作为故事发生的大空间,印迹着“我”的童年的快乐与寂寞的“我家的院子”作为小空间,连续几节的开头不厌其烦地诉述着“这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我家是荒凉的”,这样发生在里面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们的故事构成一个围绕呼兰河的整体。时间连续性的忽略,使小说在向现实背景横向拓展的同时,又向社会历史深处延伸,从而以并列的意象或状态显现并以固定的空间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呼兰河传》在空间控制技巧上,作者主要采用的是成人和儿童二重视角,通过两种不同的主体视角混合叙述,拓展了叙事的空间。小城风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家院和我与祖父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街坊邻里等内容,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萧红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作者更多展现的是写作的环境和背景,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向着民主精神和个性意识发出深情地呼唤。”空间叙事功能即是空间参与小说的作用和意义。对人生的思考不是通过故事发展的时间,而是通过空间来思考的。这也体现出了萧红的作品和其他同一时期的作品不同的魅力之处。萧红的人生经历让她关注的是私人空间和对苦乐人生的思考。便会更关注空间里的人生命运。

2 情感心理空间

《呼兰河传》中所表现的情感心理也是十分细腻的。在《呼兰河传》中,作者一直强调着一句话:“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似乎他的生命里和内心世界永远也躲避不掉这种荒凉之感。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和孤独寂寞荒凉的成年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童年心灵的自由的生活状态和成年时生存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也构成了《呼兰河传》别样的情感心理空间范式。

《呼兰河传》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片段式的。多以作者的情绪为脉络去发展故事情节。而作者的内心世界总是凄凉、落寞的。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总是将自己在现实和童年之间游离着。将自己沉浸在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中,只有祖父的溺爱,使她在童年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善良与憎恶,温暖与冰冷,是她所生活的分裂世界,充斥着分裂的情感。这也是促使她极为反叛的契机。祖父的爱,也让萧红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表现出作者自我的寂寞之感。

家里一切事务都由祖母掌管着,无疑家中祖父和萧红都是被歧视的弱势群体。祖父作为家中的长者,一位老太爷,有二伯给他的更多是尊敬,厨子给他的更多是吹捧。没有人能与他说知心话,他的寂寞感也就难消除。在祖父病重的那段时日里,年事已高,身体重病的他心里更是满心的寂寞。他盼望着萧红放假回家陪他,萧红也希望自己每次回到家中祖父还在活着,祖父的寂寞也是萧红作品中情感心理空间的展现。

3 情节淡化的空间叙事结构

萧红的小说之所以经受住历史的严峻考验,在很大程度上依持了她所创造的独特的叙事结构。在小说结构方面,萧红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自然的形式,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方法等在她的小说里完全退隐了。萧红在小说的创作中摒弃了长篇故事时间的延续性,摒弃了代表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而采用贯穿始终的思想情感作为主线,并通过时空的跨越和有着内在联系的一幅幅画面,来完成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写法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萧红所直接感受到的正是“五四”以来近现代文学的新气息。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理论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传统中抒情传统的承续,都使中国现代小说出现了把散文和诗引入小说的创作倾向,情节的淡化使小说的结构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萧红正出现于“五四”与“延安”传统交接之际,抗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市民文学并存在文坛的时刻,这种开放式、融汇式的文化结构使作者的创作心灵处于一种自由境地,一切类型化、观念化的小说模式消解了,用自己擅长的散文笔致来结构小说,写自己熟悉的体验和观察,在环境氛围中,传达出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的思考,这种透出鲜明个性的不拘格套的萧红式的结构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3.1 故事情节的淡化

萧红小说基本上不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始终的重要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是由叙述者所感受的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组合而成,小说的重心主要在于呈现叙述者对人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以及由这种感受和体验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绪。萧红在《呼兰河传》等作品里不惜将情节的发展中断,进行集中的描绘。这确实有些破格,并且因此受到责难。萧红却置之不顾,她有着自己的追求,也许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萧红创作的主要特色。

《呼兰河传》通过叙述者回忆的眼睛,描述了东北地区一座小县城的平凡生活和风俗人情。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叙述者对童年时代所感受和体验过的日常生活横断面的汇聚。小说开头叙述了呼兰县城特有的生活环境、风物习俗,历史掌故、人情世态,并以此为背景映射出叙述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一些见闻的感受,着重叙写了自己家庭生活的片段,特别是祖孙二人在后花园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后五章叙述者选取小团圆媳妇之死、有二伯的生活、磨倌冯歪嘴子的生活等悲剧生活片段加以描述,以此展示出呼兰河县城人们生活的一些侧面,呈现出呼兰人在陈旧风俗下的愚昧、麻木和悲剧的命运,表现出这些凡夫俗子们同艰难人生抗争的顽强的生命力,这散文化的写法正是《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特色。

3.2 开放的时间结构

篇5

(一)反复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造成悬念

传统侦探小说就是讲故事,无论用什么手段总是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延缓提供答案的时间来吸引读者,而这种提出问题、延缓答案公布的叙事方法就是悬念。在侦探小说中这一手法比比皆是。但是如果仅简单地提问和延缓答案公布是无法引起读者心理长时间的焦虑和紧张感的。悬念是个在和读者玩捉迷藏的游戏,越是欲藏不露,就越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最终揭开谜底时就越是令人惊喜快乐。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多次提出一个问题,而又一再地延续提供答案的时间,达到一种“道破”而又“不破”的局面,是形成悬念的手法之一。

柯南·道尔的第一部小说《血字的研究》中就设置了这样一种悬念。小说开篇就写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宅院孤零零地矗立在潮湿花园一条黄土小径的尽头,一名死者躺在火光摇曳的红色蜡烛下,墙上潦草地留下了暗红色的血字-RACHE(复仇)。但死者身上却并无出血的地方,同时遗留下一枚女士的结婚戒指。这样就引出了悬念。复仇,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要在墙上留下血字?那枚戒指又是谁的?福尔摩斯一行人在调查推测死者德雷伯死因及RACHE背后的意义时,有线索表明只要找到戒指的主人就可以顺藤摸瓜,追查到凶手。但在福尔摩斯登报找寻戒指主人后,凶手连同戒指在他眼皮底下消失,与此同时又有一个人——德雷伯的秘书斯坦杰森被杀,死因是刀子刺人身体左侧的心脏,更为可怕的是,凶手在死者的脸上留下了RACHE的字样,是用死者的血写在死者的脸上。从刚有线索充满希望,到再一次的凶杀,连贯而给读者毫无喘息的时间。连续出现的问题,即RACHE的原因是什么,而答案的解释一拖再拖。《血字的研究》第一部结束时也仅是抓住了凶手,而问题RACHE的原因仍旧是个谜。在第二部才娓娓道来,再一次引起读者“读下去”的好奇心和关注感。这样一来,每一次问题的提出都接近“道破”的边缘,而又一次次的“未破”,强化了悬念在作品中的重量,也满足了读者在答案公布前的期待感。

(二)暴露矛盾冲突激发悬念

除了问题反复提出之外,柯南·道尔还善于暴露出某些尖锐的矛盾冲突,并通过激化这种矛盾冲突从而激发悬念。柯南·道尔让主人公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 (范文先生网 ) 为主人公设定一个强悍的对手并一再突出其对正面人物的威胁,在冲突中又故意对反面角色进行过分的渲染,造成其神秘不可测的状态。这样读者对最终的结果就会越发关注,悬念形成。

柯南·道尔最杰出的也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就是很好的范例。小说以巴斯克维尔家族的诅咒开始,在巴斯克维尔庄园的沼地有一只强悍、巨大的灵异猎犬,长久以来给巴斯克维尔家族带来巨大的不幸,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或死于这条神秘猎犬的惊吓或终身精神失常。最近可怜的查尔斯·巴斯克维尔爵士也因它的惊吓猝然弃世,并无子嗣的他留下的一笔可观的遗产将由其弟的儿子亨利·巴斯克维尔继承。亨利在前往巴斯克维尔庄园继承遗产前,在伦敦收到一封用报纸铅字粘成的警告信:“如果你珍视你生命的价值或还有理性的话,从此远离沼地。”从诅咒到警告信,无疑增加了灵异猎犬的恐怖性及其对继承人(主人公)生命的威胁,也增加了读者心中的疑惑程度,悬念因此加深。紧接着继承人亨利爵士不听“劝告”回到沼地的庄园,接二连三地听沼地附近的人谈到那只猎犬。有不少人曾在沼地里看到过跟传说中的巴斯克维尔怪物形状相同的动物,而且绝非任何科学界已知的兽类,目击者异口同声地形容它是一只大家伙,发着光,像一个狰狞的魔鬼,又像一具幽灵。猎犬的威胁进一步增强,矛盾不断升级。直至第二十二章“沼地上的惨剧”发生,矛盾达到顶峰,悬念也最为深刻。

(三)反常情境引发悬念

在柯南·道尔的短篇《红发联盟》中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悬念制造法,就是以突出反常情境引发读者好奇来呈现悬念,就连福尔摩斯自己都说:“我发誓可能是我很长时间以来我所听过最稀奇古怪的事情之一。”这种与日常熟悉之事大相径庭的情境也是最令读者感到好奇的情境。反常的事情一旦出现,读者往往就会去思考反常的原因,在原因得到公布之前,悬念是一直存在的。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萨克斯一柯伯格广场开小当铺的老板威尔逊先生雇用到了一个自愿只拿一半工资却很精明强干的伙计文森特·斯波尔丁。这样自愿只要一半薪水的员工在正常人看来就是反常的,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此人是否心怀不轨,悬念便初显出来。紧接着一个名为“红发联盟”的组织在报纸上登载招聘广告,宣称需要一个红发的男性职员,有着极为诱人的每年200英镑的薪水,而所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每天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用四个小时抄写《大英百科全书》。这样一份轻松的工作被有着火红头发的威尔逊先生轻易地得到。违反常理的事情往往会勾起读者的猜测——这样轻松的工作后面会不会有所隐秘呢?悬念因此强化。八个星期过去了,“红发联盟”突然人间蒸发般的消失,办公室及经理人早已人去楼空,又一次的反常,预示着某个不寻常的目的,悬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在一个又一个反常事件出现后,原因迟迟不予公布,悬念由此出现并得以深化。

篇6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性格与环境”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认为哈代的众多作品都着眼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因素,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了“种族(家族)、社会”对人物性格的种种制约。应当说,哈代是文学理论“种族、社会与环境”的伟大实践者,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中流基石。本文拟从哈代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分析其悲剧观的形成和其悲剧的表现形式,阐述其悲剧意识的发展过程,进而展示哈代对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性格与环境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的悲剧及悲剧人物

100多年来,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的命运悲剧曾对社会秩序和信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范围的读者和研究者心目中,哈代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充满了无数的神秘色彩。对哈代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开始,绵延了近一个世纪。尽管各国哈代研究专家曾从不同的视角对哈代及其作品进行了探讨,但至今,哈代仍然是一个述说不尽的研究课题。《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本文拟从《德伯家的苔丝》入手,通过共时和历时的方法,论证主人公的悲剧根源;运用顺序的方式阐述作者悲剧意识的发展过程,努力展示哈代对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经典建构。

19世纪后期,英国农民阶层的瓦解过程已达到其最后和悲剧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农业的扩张,小私有者和古老的自耕农阶级,连带着他们传统的独立性以及他们自己的纯朴文化都行将消失。而这一切一直都是他们的骄傲,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它的毁灭必然是痛苦和悲惨的。哈代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控诉和批判的时候,看到了农民的贫困是历史的必然,但他不知道他们该怎样摆脱不幸的生活,所以在其作品中常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而他这种来自批判主题的悲观思想,与其小说中的人物的不幸经历相结合,就转生出了“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主题。

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1842-1927)在大量通读了19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作品后,对欧洲文流做了精辟论述。他认为众多作品都着眼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因素,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了种族(家族)、社会对人物性格的种种制约。《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她的悲剧故事,也是千百万被侮辱和受苦难的农民的故事。小说最后写道,16个警察前来逮捕苔丝,以警察的形式代表的社会亲自出面对反抗者进行干涉和报复,这就揭示了苔丝的毁灭不仅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引起的恶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造成的罪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作品记录了当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生活的历史性大变革对英国农村的冲击。而产生这种冲击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随着连接美国东海岸与中西部的铁路于1870年前后完成后,英国农业发生了迅速和决定性的衰落;另一个原因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从长远来说,其影响更为深远,那就是农业中的工业革命。所以苔丝的个人悲剧是与历史和时代的悲剧不可分割的。更进一步讲,人物形象经历的重重磨难、作品的悲剧效果的加剧,不能离开作者对偶然和巧合事件的“特定环境的”安排。小说中的两封信――苔丝婚前向安吉尔坦白身世的信和她在棱窟槐写的信,两次都未能顺利到达安吉尔之手,这虽都出于偶然,却在决定她命运的紧要关头起了坏作用;还有当安吉尔抛弃苔丝独自前往巴西后,走投无路的苔丝再次遇到亚历克等等。种族、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人物的性格,而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中形成和变化。哈代正是凭借他那敏锐的目光,把握住时代的特征,采集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了社会变革中的层层画面,揭示了其中蕴涵着的无可挽回的悲剧主题。

家庭因素所造成的苔丝的命运悲剧也不容忽视。从她在小说中露面的时候起,她的头上就悬着一柄德莫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苔丝的父亲是个懒散无能、虚荣愚昧而且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大娃娃,也是一脑子虚荣。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到苔丝头上。偏偏苔丝又深情地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他们受苦。这个形势就决定了苔丝的命运,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的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然而,这悲剧的诸多要素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苔丝的性格悲剧。她是因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遭到厄运的。她太纯洁、太善良、太勇于作自我牺牲了。这样一个纯洁的、美丽的灵魂,却被资产阶级社会视为伤风败俗的女人,警戒的典型,受到无情的冷遇和残酷的伤害。苔丝本是受害者,可是却被虚伪陈腐的世俗偏见看成是一个奸罪人。纯洁和善良变成不幸的代名词。这真是莫大的不公。

归根结蒂,悲剧是性格与环境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环境影响着性格,性格同时反作用于环境。家庭的贫困、旧的社会道德观念的顽固等,从根本上决定了苔丝悲剧的不可避免。

二 哈代悲剧意识的表现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个悲剧故事,而哈代将作品创作定为悲剧格调在西方文学史上不是偶然的。悲剧意识在西方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代的悲剧小说在形式和内蕴上都不知不觉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悲剧思想。

首先,哈代悲剧观的形成与他的艺术观一样,也是错综复杂的。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本人的生活经历,还有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时代的政治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悲剧的影响。

哈代最初从人自身的冲突中寻找悲剧的根源。他认为人的激情、偏见、野心、欲望等都是悲剧的因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等,都因为不能避免由上述个人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灾难而毁灭了自己。在哈代的作品中,一些悲剧人物,像苔丝、安吉尔等,也因为不能克服自身的、偏见、固执、追求、向往,从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局。从哈代的一系列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遭受最大痛苦的正是追求自己的愿望或坚持自己固有观念最为狂热和执拗的人物;反之,能克制、消除偏见和没有野心的人们,最容易获得幸福。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命运思想的痕迹,他往往不能从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只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预先决定了人物的灾难和死亡。哈代极力寻找他的主人公悲剧的第一原因,往往在相信天命和否定天命之间游移不定。

其次,在悲剧的表现形式上,随着哈代观察和理解生活的深入,他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由于利己主义、贫穷、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了高贵的小人物的不幸。而古希腊悲剧常常是根据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的名字命名的。它非常重视男主人公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男性比较容易展现刚毅而又悲戚的剧情,而英雄人物的悲剧更能打动人心。即使是女性为主角的也必须具有男性所具备的气质。英国戏剧权威威尼克尔指出:

“一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人物只能是一个男人,如麦克白,或是美狄亚那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其气质中,有一种坚毅的品格和严峻的目的,而这两者通常与典型的女性是联系不到一起的。”

在这些具有男性气质和特征的人物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悲剧命运和痛苦遭遇,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灾难是社会和民族的不幸,也使自己体会到命运捉弄人的无奈。所以希腊悲剧专门关注君王、高贵人物或英雄。哈代的后三部小说也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但他们的身份却有了实质上的变化。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大众。挤奶女工苔丝、打草工亨查尔和石匠裘德成了他所塑造的悲剧主人公。而苔丝也和美狄亚一样有着坚毅的品格和严峻的目的。她在杀死亚历克后强调自己的正义目的,凸现了一个弱女子的坚毅的品格,从而使这个形象获得了悲剧意义。但是苔丝自身的温柔、天真的性格所经历的世俗的不幸更易于引起同情和怜悯。

哈代一直被认为是个悲观主义者,是个阴郁沉闷的作家。他所展示的人生图画确实并不叫人乐观,其小说世界里的人们总是在难以摆脱的罗网里绝望挣扎,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总是被无情的力量所毁灭。《德伯家的苔丝》里有不少超自然的东西。它们是围绕着苔丝出现的,给读者带来某些联想。如苔丝试穿婚服时在她心理泛起的《儿童与丝袍》的不祥民谣;苔丝举行完婚礼回到奶场时那“主凶”的午后鸡叫;新婚之夜守在新房门口那两幅狰狞的杜伯维尔家的妇女画像,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哈代是宿命论者。

但这却是一个误会,是把哈代对苔丝的负疚心理的描写当作了哈代的思想。苔丝所生活的农村是个闭塞的、充满种种迷信思想和迷信心理的社会,苔丝的母亲那本《算命大全》便是一个象征。总之,哈代的作品里尽管有许多含宿命意义的东西,却只起着烘托气氛、增加色彩、刻画人物、加深主题的作用,而不能说明哈代是个宿命论者或有宿命论思想。

当我们终于仔细考虑我们对作品整体的印象的时候,其效果是令人信服和满意的。我们从那里已经摆脱了生活所强加于我们的羁绊和猥琐情感,我们的想象力已经得到了扩展和提高;我们的幽默已经被诱发出笑声;我们已经深深地吮吸进大地之美。我们还被迫进入一个忧伤、沉思的精灵阴影之中,这精灵即使在最悲伤的情绪之中,仍怀着威严的正义感;即使在被惹恼火了的时候,也决不丧失其对男男女女的苦难所表示的深切的爱。这样,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止是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点生活的副本,还是以一种强有力的印象、一种深沉而有诗意的天赋、一颗温柔而富有人性的灵魂出现的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幻景。

参考文献:

[1] A・凯特尔:《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陈焘宇编:《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W・特伦特:《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陈焘宇编:《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英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申晓义、任晓敏:《荒原上的钟声――试论哈代的命运观念》,《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 W・豪威尔斯:《悲剧的》,陈焘宇编:《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诗歌总集序》,《文艺理论译丛》(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7] F.E.Hard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acmillan,London,1972,p.154.

[8] F.R.Southerington,Hardy’s Vision of Man,London,1971,p.21.

[9] D・戴维森:《哈代小说的传统基础》,陈焘宇编:《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 T.Hardy,preface to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Bantam Books,1982.

[11] F.E.Hard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acmillan,London,1972,p.32.

[12 The Pastoral Mode,Ball&Hyman,London,P.128.

[13] Irving Howe,Thomas Hardy,Macmillan,New York,1985,p.130.

篇7

还没爱够不是小说改编的,《还没爱够》是由王迎执导,韩庚、王晓晨、冯雷、叶祖新、张晓晨、马春瑞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讲述了“恐婚”青年陈炯再遇“被逃婚”前任姜小汐,二人互相理解,再次相爱并克服“恐婚症”,一同走向婚姻的故事。

《还没爱够》并不止聚焦于恐婚的现象,该剧还对恐婚的深层次原因也进行了探讨,该剧表现了都市年轻人面对婚姻时的焦虑与恐惧,“题材新颖”、“故事真实”、“剧情精彩”是观众给予这部剧的评价,一部都市情感剧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讨论与思考,实属不易。

《还没爱够》针对“恐婚”这一话题,以都市年轻人的事业和感情为题材,细致表现了生活在婚姻恐惧之下的人群,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不仅提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也给迷茫中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参考。

《还没爱够》的导演王迎1998年担任警匪剧《永不瞑目》的摄影师,2001年,担任爱情剧《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摄影师,2007年,执导励志剧《奋斗》,2009年,担任青春励志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导演,2012年,凭借都市情感剧《北京青年》获得第2届亚洲彩虹奖优秀导演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话本体制 特征 审美功能

作为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结合的产物,话本从开始就与其他的文学体裁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样,话本成为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叙事文学经历了从神话、寓言到志人志怪、传奇的发展过程,至话本才向通俗文学迈出了革命性的步伐,而且毫无疑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了拟话本和章回小说,并影响了元杂剧的形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除了语言形式上使用了大量口语、白话文,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一大胆的创新之外,话本明朗的结构体制和这种体制所彰显出来的强大艺术魅力成为这一艺术形式最能让受众接受、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基本特征。关于话本体制,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四分法,即把话本分为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四个部分,这既符合文本的实际,也是科学合理的。在此,我们尝试以话本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话本”部分篇目为例来分析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一、入话

关于“入话”和“头回”的概念界定,研究界分歧较大:有学者总结出了现代以来小说研究家们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观点:三种观点分别认为话本除了标题外,在正话之前有一个部分、两个部分和三个部分。[1]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一个部分,郑振铎首先提出,石昌渝、袁行霈赞同此看法,萧欣桥、刘福元的《话本小说史》也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有两个部分,首先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程毅中也看到:“似乎头回和入话还有些区别”,[2]欧阳也持此观点;第三种是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提出的三分法:诗词叫“篇首”,评介性的话语才称为“入话”,正话前的小故事叫“头回”。[3]其他部分基本没有什么争议,正如上文所言,对于话本体制来说,“四分法”既能概括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又兼顾了话本的原有称谓,算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以为,所谓“入话”就是话本开篇的一首或多首诗词以及诗词后解释性、评介性、过渡性的,让诗词和下面的头回或正话发生联系的那几句话。

说到“入话”的成因或源头,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等待、招徕听众,肃静说话场馆环境的目的,为说“正话”取得更好的效果作铺垫等,这是从话本这种口头文学体式的明确的商业目的来看的,但作为文学艺术的支流,它与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研究者就指出,“入话”受到《诗经》所开启的“兴”的创作手法的熏陶,也与唐代的俗讲、说话的“说押座”又直接是传承关系。[4]我们不妨再看远点,“赋诗言志”之传统历来是中国士人之能事,春秋时期就风行一时,当时尽管这主要用于外交,但它所产生的这种符号学意义上的移植功能让文人们发现现存的前人作品这么有用,旁征博引,于是成为后来文人惯用的手段,说入话受“赋诗言志”之影响是没有问题的。“诗词的作用可以是点明主题,概括全篇大意;也可以是造成意境,烘托特定情绪;也可以是抒发感叹,从正面或反面陪衬故事内容。”

二、头回

在入话之后、正话之前,有的话本还插入了一个与正话的故事内容相似或相反的故事,这个部分即为“头回”,话本原著中称为“得(或德)胜头回”或“笑耍头回”。因为尚未入正话属于“预演”,如前所述,有研究者直接把它归入到“入话”部分。尽管它对正话内容仍有衬托、对比之功效,如“杂剧之楔子”、“小说之引子”的功能。但比起入话的依附性来,它已经能够独立成篇,在其他话本中头回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正话,正话也可以简略为头回。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宋元话本中有“头回”的篇目比较少,而且形式也在后来的明话本、拟话本中发生了变化,较早的《清平山堂话本》仅四篇有头回,故事较为详尽,而发展到《两拍》,两部八十篇话本中仅三篇无头回,多数为可独立成篇、形神皆备之小故事。例如《错斩崔宁》中,入话诗中先说人心之险恶,说书人又跳出来感叹:“人生在世,反覆万端”,“为保身家安泰,轻易的玩笑有时也是开不得的”,接下来头回故事中的书生魏鹏举因一个玩笑而耽误了前途,正话中的主角刘贵也因为和小妾开了“我已经把你典押给了一个客人”这样一个玩笑不仅招来杀身之祸,也害死了无辜的书生崔宁,误己误人。或许说书人或者书会主要不是想要教给听众什么道理,但道德教化在理学盛行的时代可能已经成为了许多民众的自觉行为。

三、正话

正话亦称为“正传”、“正题”,是话本的主体部分,正话是话本的核心内容,也是这种看重商业目的的艺术形式“卖座”点所在,把正话看作话本体制一个独立的部分几乎没有什么争议。就特征而言,正话有这样一些特点:其语言韵文和散文结合,口语和少量诗词文言结合,并用些许固定的套语、习惯用语(如“话说”、“确说”、“单说”、“且说”、“但见”、“正是”、“有诗为证”等)在其中穿插转换,承接缝合,使之浑然一体;也有少部分较长的话本分回讲述;[3]较其他部分而言,篇幅较长、故事结构比较完整;说书人身份特殊,他可以中途站出来面对听众说话――让故事情节层次清晰、作品思想态度鲜明的同时,文本形式缺少必要的严肃性。

从话本整体的体制特征来看,如果其他部分的功能相当于发型、首饰的话,那么正话无疑是“面孔”,这是让创作者既费苦心又显功夫的地方。敷陈故事、吸引听众应该是正话的主要作用,故事越是曲、险、新、奇,越能吸引人。我们可以想见,在此,艺术家们极尽铺陈之能事,施展出与众不同的语言才能,台下时而一阵叫好,时而连声惊呼,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唏嘘满座。不管是《西山一窟窿鬼》中书生吴洪遇群鬼离奇古怪的经历、《错斩崔宁》中书生崔宁无处申冤必须面对死亡的心理历程,还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朱小官历经磨难、拨云见月的人生际遇、《碾玉观音》中秀秀和崔宁一波三折的人鬼爱情故事,莫不叫人回肠荡气、意犹未尽。

四、篇尾

亦称“下场诗”,它与“本事”的结局不同,本事的结局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话本的篇尾是人为地附加上去的,缀以诗词或题目,有独立性。[3]这也再次体现了话本体制的特殊性――表演完了,不能转身就走,总得对台下的听众有所交代吧?说话人直接站出来对故事作出总结评论,点题或劝戒听众,也有的交代该主体故事的由来,有的直接说散场的话,“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云云。

话本艺术对后来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是多元的,如体制特征、白话文的使用、下层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戏曲和长篇章回小说。而话本的体制在说书场地中产生,经历了反复考验和锤炼,因为适合而被人们认可,正如胡士莹先生言:“反过来影响了我国古代人民艺术欣赏的习惯”,至明清时期仍然“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成为我国民族形式的一个部分,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篇9

为彻底纠正这种偏失,并重构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小说史模式,我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大力推进小说史的理论革新与建设,尤其要重点加强中国小说史的时空形态的关系研究。其中涉及到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文化等本质问题,也需要借用和建构一系列工具性概念与范式。通过双向互观与比较,我认为有必要充分吸纳和融合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层与文化圈的理论与概念,应用于新型小说史模式的建构之中。文化层,意指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由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而成的层次序列,每一个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征。因此,文化层所代表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它的重心是指向时间维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性概念,文化层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比较、研究、鉴别各个民族文化嗣续的谱系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圈则是指基于一定生态环境而形成的文化地带、文化区域,其重心是在文化的空间而非时间。文化圈论的意义在于借此能使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化的空间布局以及各个不同的空间单位的文化形态与特征。同时,通过观察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化轨迹,也有益于对文化层的复原与分析。总之,文化圈与文化层分别构成文化的空间向度与时间向度,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包融,又相互转化,共同体现了人类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时空特征:文化圈标志着文化层的空间布局,文化层则标志着文化圈的时间演化。由于小说时空模式的建构与文化圈、层理论首先具有研究目标上的同趋性,即都是为了揭示小说与文化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形态、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其次,是研究对象上的同质性,即在文化层与小说史时间形态的时序性,文化圈与小说史空间形态的地缘性之间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再次,是研究模式上的同构性,即都是以时空两个维度为基轴,进行还原性的重构,以重现比较接近于历史真实的立体时空图景。因此,吸取和借鉴文化层与文化圈理论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理论研究,在纠正中国小说史研究百年偏失的基础上重构新型的小说史模式,不仅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

在借鉴和融合文化层与文化圈理论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根据重构中国小说史研究新型模式的内在需要,并结合中国小说发展史以及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还须在以下四个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一是关于“流域轴线”问题。“流域轴线”概念与问题的提出,是基于黄河、长江同发源于青藏高原、由西而东、南北呼应的地理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与文化区域分布与历史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事实。因为这是一种基于江河流域的地理特点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文学与文化带,故以“流域轴线”而非“流域轴心”名之。从中国小说的产生、发展、繁荣、转型历程来看,以上两大流域的确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中国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长江流域轴线较之黄河流域轴线作用更大。这从小说业已成为一代文学代表的明清时期,名家名作多出于长江三角洲这一事实即可得到充分的印证。此外,与黄河和长江流域轴线相交叉,还有第三条非常重要的南北轴线——贯通京杭的大运河流域轴线。以上三条轴线由一南北连通二东西,并交叉于黄河与长江的两大三角洲中,从而为中国小说尤其是后期小说走向繁荣创造了无比优越的生态环境。如果说三大流域轴线是中国小说创作与传播的“黄金通道”,则三条流域轴线的交叉点则是中国小说创作与传播的“黄金网站”。

二是关于“城市轴心”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小说与西方一样,也是从城市文化母体中诞生,又在城市母体文化中走向成熟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论古代小说起源曰:“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尧狂夫之议也。”所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闾里小知者”,皆可证明中国小说在其初创阶段即与城市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与市民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城市文化实乃小说的母体与载体——这也正是中国小说之所以始终充满活力的精神源泉之所在。尽管小说在明代成为一代文学主要成就的代表之前,一直作为“民间传统”居于文学边缘地位,但却因其紧密依托于城市文化的母体与载体之中,故尔能伴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又伴随着城市轴心的转移而转移。尤其是进入宋代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本身从原先重在政治、军事向重在经济、社会的功能转型(如市与坊界限的打破,夜市的开设,“勾栏”、“瓦舍”等市民游乐场所的出现,等等),“城市轴心”之于小说创作与传播的作用,较之以前更为明显,也更为强烈。最后,依托于上海、北京两大都市的崛起与更新,终于完成了向现代转型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双重使命。

篇10

一、 主问题的设计

“主问题” 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设置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 “提问” 或 “问题” , 也是需要重点设计的能引导学生思维沿着文本思路逐渐深入大中心问题、 关键问题。 “主问题” 的设计如果准确有效, 能够在着眼于教学内容整体同时引发学生思考。

第一、 针对性 教师设计的主问题必须在体现文本的中心的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主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小说文本细读中获得对自身的生命体验的较强烈的共鸣。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文本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对接, 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的热情。

第二、 层次性 主问题的设计是一个系统 “工程” ,要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有梯度, 前后问题有严密逻辑关系。问题设计要能够在切入文本的同时, 迅速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接, 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一步步的获得思维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第三、 启发性 主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活跃思维, 开阔思路, 最终以自己的既有知识为圆心向外辐射。就教师而言,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 通过问题引领, 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了学生发散型思维能力。

二、 细读文本课堂教师主导性地位的定位

1.转变教学理念

细读文本课堂需要教师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摒弃“为教而教” , 注重为学而教, 真正认清学生如何学才是教师教的重点。教师改变角色定位, 要成为学生文本阅读过程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 教师转变理念,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提高阅读素养

文本细读不是对文本的琐碎的解读, 他是对教师智慧和素养一种修炼, 他需要教师提高素养, 砥砺智慧, 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保持阅读新鲜感, 不能先入为主, 牢记阅读的第一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与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命运, 走进人物心灵, 仔细品味语言 “细读”需要认真研究小说文本的上下文以探究其言外之意,体悟词句之间微妙的联系。教师在个人的文本细读中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 深刻进而更富有诗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就考验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一名简单的读者而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引领者。

3.发挥教学机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努力在细读策略中总结提炼出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细读中体悟文本内涵, 赏析语言, 提升素养。这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机智。一个有教学机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决策、 课堂问题等方面会有足够的显现, 他能够敏锐感受、 准确判断, 准确把握文本细读角度, 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学行为充满智慧。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更会一次次的被点燃思维, 感受共鸣。

三、 小说文本细读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 高效课堂为广大教师关注, 如何以文本细读为切入点构建小说教学高效课堂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1. 营造民主课堂气氛

文本细读需要营造民主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使其沿着思维的切入点逐步走向深入。教学中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需要平等对话, 教师语言表达不能居高临下, 师生双方需要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要让学生充分享有思想的自由。如果没有思想的自由, 就不会拥有精神的彻底解放, 也就很难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 采用诸如交往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2. 构建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环境, 处于学习共同体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关系, 并且互相关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学习特质, 以学生学习感悟能力作为高效课堂教学的起点。以文本细读理念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的感悟来自于个体的体验和思考。家拉尔夫?泰勒认为, 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 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文本细读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思维的细化和文本的把握中获得成就感, 进而学会学习。

3. 细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小说文本细读不是对文本的肢解和碎读, 如何确定文本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如何细读比我们细读什么更为重要。因此, 教学内容不能仅盯着所谓的最有价值的知识, 这样会重新走上传统教学的老路。小说文本细读的教学中, 必须要把教学内容和细读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既掌握知识, 又拥有阅读技能。小说细读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能否以自身的素养和阅读技能加强对文本的有效整合, 进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