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7 20: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能性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可能性;设计;思考

“可能性”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为了学生的“统计和概率”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从教材编写来看,可能性在不同的学段都有所涉及,在三年级阶段曾经学习过“统计与可能性”,学生初步接触了摸球之类的可能性等. 到了第二学段的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材专门安排了一节“可能性”的知识,以期帮学生巩固原来的知识基础,并为后面“统计和概率”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试以六年级的“可能性”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笔者对此内容的思考与做法.

■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的编写. 教师首先通过一个学生相对熟悉的问题作为可能性知识的引入:打乒乓球时,用猜左、右的方法来决定发球权是否公平,为什么?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教材给出的解释是“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一样的,都是■. ”分析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其实有两个说明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关于这一点,学生一般容易理解,因为一个球在两只手上的可能就是要么在左手,要么在右手. 二是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是■,这个数值学生能否说出来呢?如果说得出来,那在教学中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如果说不出来,那这里就需要进行精加工. 这个问题影响着本节教学主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问题.

经验表明,经过三年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可以根据直觉说出可能性的大小,他们会用“50%”“一半”等说法来表达与■的意思. 至于这一思路的明确,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即时强化(下面详述).

随后教材设计了一个“试一试”的活动,让学生从口袋里摸球,问“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袋子里的球可以是两个或者三个(其中包括一只红球). 显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成为一条明线. 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进一步帮学生强化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思路. 其中例2则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可以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又用一个新的情境来考查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掌握程度.

接着,我们来看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大家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数学思考目标主要在于在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数学思考往往来自于这种数学意识;问题解决的目标在于在简单事件中,学生能够运用本节知识去完成可能性的判断与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隐含在知识的学习当中,亦不赘述.

然后,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原有的经验基础、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者自己的主动建构过程. 根据笔者的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成为第二学段六年级可能性学习的知识基础. 学习共同体包括同学、教材、老师等,我们建议通过合作、讲授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各个因素的作用;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根据我们的教学思考,我们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过程的核心在于学习动机驱动之下的思维过程.

■ 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分析

结合以上思考,笔者进行了这样几步教学实践,叙述如下.

1. 教学引入

创设情境: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到纸箱内摸球,首先明确“游戏”规则:每个小组各摸五次,哪个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哪个小组就算赢;然后跟学生一起去“猜想”:自己小组赢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猜想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原始的生活中形成的可能性经验,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估计的可能.

2. 新知学习

在这个猜想过程中,许多与可能性相关的问题都会在学生的追问中体现出来. 比如,有学生问:“老师,你这箱子里有红球吗?”这个惹得学生哄笑的问题,其实与可能性事件的前置条件有关,因此是教师的教学着力点之一. 进而就有学生问:“箱子里一共有几个球啊?其中有几个红球啊?”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可能性的教学就可以顺利展开.

师:大家想想,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与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是类似的?

生:可能性.

师: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可能性是什么?

生:就是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师:这种可能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与箱子里的球有关,看一共是几个球,其中有几个红球.

师:我们先简单一点,假如一共两个球,其中有一个是红球.

生:那个简单,可能性是■嘛.

师:一次摸球的可能性是吧. 你怎么知道是■的?

生:这还不简单啊,反正就两个球,各占一半嘛.

显然,这里学生凭的是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直觉,因此还必须让学生继续上面的“游戏”,以切身体验这种可能性. 具体过程略.

师:刚才我们事实上已经寻找到一种表示可能性的方法,那就是……

生:用分数.

师:对,可以用分数. 在刚才那个例子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分子表示摸到红球的个数,分母表示总的球的个数.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举出课本上的第二个例子:扑克牌. 其变式原理在于:提供的扑克牌有6张,其中红桃和黑桃A,2,3各1张. 设计的问题可以基于教材作一定的改动:摸到任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A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黑桃扑克的可能性是多少?面对这样一系列问题,师生之间有如下一段对话.

师:第一个问题大家觉得难吗?

生:不难,反正要摸一张牌,所以每一次的可能性都是■. 依此类推还可以得出如果要摸两张牌,那可能性就是■,要摸三张牌就是■……

师:说得好!那我们第二个问题不是任意摸一张牌,而是摸A的可能性. 大家看这个问题与我们刚才摸球的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片刻,思维中进行的是比较过程)

生:刚才是两个球,现在是六张牌;刚才要摸红球,现在要摸A.

生: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六张牌里有两个A.

师:对!两个A,那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如果一个A,那可能性就是■;现在两张A,那可能性就应该是■了.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我们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就是这样的过程――可能性事件中的总数是分母,可能性对象作为分子,分子和分母组成的分数,就是可能性的表示结果. (生思考)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记住,可是要说明理由的哦!

生:一共有六张牌,其中有三张黑桃,那可能性就是■.

……

3. 知识巩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用分数表示事件的可能性. 大家先看看课本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看看如何解答. (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

师:大家还能想到用其他的方法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吗?

生:我们可以仿照课本上的题目去编题目.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还有吗?

生:我们还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些可能性的事件.

师:哦!?那你们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简单的可能性事件呢?

生1:判断某天是否下雨.

生2:判断一个人的性别. (生笑)

生3:发射“神舟”号飞船时好像也有可能性事件……

■ 可能性知识的生活性与数学性

纵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可能性知识的教学,大多离不开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的引用.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启发:这一知识的教学不能完全依靠逻辑推理,而必须基于生活并走入数学. 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这一知识的生活性与数学性,那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将这种生活性与数学性转变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呢?

篇2

一、游戏导课:猜名片(5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个猜名片的游

(师播放有课件,边说边洗名片,用最前面的一组名片)

师:我请一名同学从中摸出一张,不看内容马上交给老师,谁想试一下?

生抽名片

师:你们猜猜这张名片上可能写着什么?

(是用手划划脑袋,做一休状)

生1:这张名片上可能写着某位同学的名字

生2: 马 羊

生3: 一定写着 年级 班

师表扬生3,他说一定写着 年级 班。他很善于思考,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一定,可能,不可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统计与可能性

板书

二、新授:认识可能性大或小

1、猜测:

师:如果让你从你们组的名片中,任意摸出一张,只考虑属相问题,摸到什么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们组属马的人多,摸到属马的可能性会更的一些。

师:你也觉得摸到什么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生:我们组也是属马的人多,摸到数马的可能性会更的一些。

(师问其余的想研究属相问题的组)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同意

2、实验:

师:你们能有根据的大胆猜测很好,但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犹豫:嗯

师:我们可以做实验呀。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摸名片游戏。请看游戏规则:

(师播放课件,一生大声读)

游戏规则:

注意:

(老师边读游戏规则,边说明动作)

师:听明白游戏规则了吗?那请小组长赶紧做好分工

(课前分好工:洗牌员,记录员,汇报员)

师:游戏中需要思考什么?

(师出示课件)

思考:

3、师:今天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摸得次数最多?比赛开始(5分钟)

(生摸,是巡视指导)

4、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再次思考这两个问题,小组交流一下(5分钟)

师:小组交流完了,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组数马的 人,属蛇的 人,总共摸了 次,属马的摸到 次 ,属蛇摸到 次。属马的人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生2:我们组数马的 人,属蛇的 人,总共摸了 次,属马的摸到 次 ,属蛇摸到 次。属马的人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生3:我们组数马的 人,属蛇的 人,总共摸了 次,属马的摸到 次 ,属蛇摸到 次。属马的人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师表扬:这几位同学说的非常完整,流利,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鼓掌

师:通过这几个小组的发现,我们明白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板书:

数量 可能性

多 大

少 小

5、师小结:其实科学家在探究问题时,经常像大家一样由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你们刚努力完成了这一过程,很了不起!

三、探究:可能性相等

师:如果让你从你们组的名片中,任意摸出一张, 考虑性 问题,摸到什么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为什么?(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一下)

(师提前找准一组男女人数相等的组说)。(5分钟)

生1:我们组男生3人,女生3人,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

(师提前找准一组男女人数不等的组)

师:同学们看这一组男4人,女生2人,要想摸可能性相等应该怎么办?

生1: 减去2个男生

生2:加上2个女生

生3:同其他组交换一下(课前安排好,不好控制)

师:赶紧用你的方法把你们组变成人数相同的组

(生去掉名片,或对调座位)(师课前安排)

师:现在男女生人数相等了,赶紧做试验验证一下吧

师:游戏规则与前面一样,思考的问题也一样

(生在摸名片验证,师参与指导)

(师找人数相等的组说)

生:我们组男生3人,女生3人,总共摸了 词,摸到男生 次,女生 次,摸到男女生的可能性一样大

(师找没出现摸到男女生次数同样多的组说)

生:我们组男女生人数一样多,但摸到男生 次,女生 次,摸到男女生的可能性不一样大

师:(故作惊讶状)唉?他们的发现却是虽然男女生人数同样多,但却摸到的男女生的可能性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师停顿)

师:原来法国的浦丰和英国的皮尔逊曾做过抛硬币试验,请看他们做的实验统计:

(师播放课件,熟悉数据及结论)

师: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证明:实验次数越多,两个数量越接近。因此,要想验证你们的猜想,我们可以课下接着做实验。

四:练习巩固

师:有几只钓鱼的小猫听说大家在研究可能性的问题,也赶来凑热闹。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4页,第三题(3分钟)

(生打开课本)

师:第一支小猫钓到什么鱼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钓到黑鱼的可能性大,因为黑鱼多

师:第二只小猫呢?

生::钓到红鱼的可能性大,因为红鱼多

师:第三只小猫呢?

生:一样大。红鱼和黑鱼一样多

师:第三只小猫想让自己钓到红鱼的可能性更大些?应该怎么办?

生:多放几条红鱼

生:捉走几条黑鱼

师:如果它一定要钓到红鱼呢?

生:把黑鱼全部拿出来

师鼓励表扬:同学们太聪明了,这么多问题都解决了,真了不起!(师竖大拇指)

师:圣诞节快到了,银座商城想在我们班举行一次有奖促销。红色为一等奖,圣诞老人一个,黄色为二等奖,平安果一个,绿色为三等奖,圣诞风铃一个。想不想拿大奖?(5分钟)

生:想

师:那就赶快参与吧!

(让生参与抽奖,调动积极性)

师:大家思考一下,银座这样分配转盘,我们拿走大奖的可能性大吗?怎样才能使一。二。三等奖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大呢?快快开动脑筋,重新分配一下吧

(生重新分配)

师:这样是不是一,二,三等奖出现可能性就一样大了?。

生:是

师:我们再来抽一下

(声再次抽奖)

五:拓展延伸(看时间而定)(4分钟)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会怎样分配?请你帮着设计一个分配方案。

(生口述)

六: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课堂教学要始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制胜的法宝,有了学习的能力,教师才能轻松而高效地进行教学。有时候教师往往会抱怨学生素质不好,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殊不知这些问题仍然是教师自己应该慎重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篇3

论文关键词:技能型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定位;实践教学

华北科技学院将应用型本科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与传统的面向学科的学术型本科有根本性的区别。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于专业应用能力而非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型课程则是衔接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其课程定位决定了它应当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型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技能型课程的定位

专业课程是构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每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独特的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两个基本类别,有部分课程属于理论和技能兼有的性质。

1.技能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的区分

理论型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基础的专业术语、概念和原理,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原理性知识和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主。

技能型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强调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进入行业特定领域从事专业工作做好准备。课程教学应该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相关技能学习为主。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技能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有较大的区别。

2.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学多年来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仍在大量地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而学术型本科因其面向学科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1]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但用于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则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技能型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庞杂、分散,是为了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而累积起来的一系列技术应用的集合,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决定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往往无法完全顾及技术应用所关联的全部知识点。因此采用旧有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无从了解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及内在连贯性,更谈不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技术应用型的知识点在理解难度上不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能够努力坚持课程学习,也会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成就感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对于技能型课程,有必要对它的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更好地体现其课程定位,实现专业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技能型课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理论型课程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即课程实验环节,主要是用于对课堂所讲授的原理进行验证或简单地应用。所以实践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程实验中做什么内容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讲了什么内容。

而在技能型课程中则正好相反,课堂教学应该为实践教学服务。大多数技能型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将近一半,基本可以按照一次课程教学配合一次上机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此时,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应该取决于实践教学中要做什么,要用到什么内容来组织。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才是培养应用能力、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明确了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关系之后,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应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掌握技术应用的知识。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然后,将项目的解决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把一次课堂教学和一次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解决一个任务。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完成本次教学单元的任务。这里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两种形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解决类似任务的项目案例,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相关技术及应用方式,要求学生先模仿、后创造地去解决问题。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具体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在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探索和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为每个教学单元设置了一个明确的任务需要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下面以“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

1.选择工程项目实例

选择《新闻系统的开发》作为本课程的工程项目案例。该项目的功能包括前台的新闻浏览和新闻查看,以及后台的新闻管理和用户管理,基本涵盖了课程教学大纲所指定的所有知识点,而且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灵活设定。

2.根据学时分解任务

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2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的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分别为课程概述和总复习,其他课时正好组成13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由一次上课和一次实验组成。

因为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提供给学生,所以实际的项目开发进程主要是系统功能的实现。结合课程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要求,将新闻系统的项目开发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型系统开发,第二个阶段是功能模块重构,共由13个任务组成。第一阶段包括8个任务,分别是UI设计、UI样式定义、客户端验证、服务器端编程基础、JSP基本语法、表单提交、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库操作;第二阶段包括5个任务,分别是Servlet基础、MVC模式、框架的实现、基于框架的开发和项目。

3.根据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这里以第7个教学单元即第7次任务“用户身份认证”为例来说明一下课程内容的设计。本次的开发任务是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功能,即新闻查看等前台功能可以直接使用,而新闻管理等后台功能则需要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之后才可以使用。

在Java Web应用开发中,用户身份认证功能是使用内置对象session来实现的,因此,本次教学单元以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为目的,以session对象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围绕session的工作机制,需要了解cookie对象、URL重写功能,这些知识点共同构成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4.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单元使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的代码来讲解相关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则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开发任务要求。比如,第7个教学单元的应用能力要求是开发实现新闻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主要是对session对象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一个基于session实现的猜数游戏程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演示了session对象的应用方法。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一方面有明确的开发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参照课堂教学实例来完成开发。

四、教学实施中的注意问题

在按照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实施技能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要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所选的工程项目来组织的,这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就不能得到保证。为了避免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一是在第一次课程概述时要把课程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告诉学生,二是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样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也为学生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2.要有合格的师资力量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技能型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并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要选用合适的配套教材

课程采用一个工程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作为教学组织的主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针对所选的工程项目,在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前面提到要通过对知识体系的介绍来兼顾完整性,但同时要有合适的配套教材,作为学生课下了解课程所未涉及知识点的途径,才能真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实验教学是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开发任务,但决不能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置之不管,让学生自行面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全部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并对在指导过程中发现的超出学生能力的典型难点问题及时地给出参考实现方案。

篇4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39-02

课堂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知识传授的直接平台,课堂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目前,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传统课堂教学正在衰退,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兴教学模式正朝气蓬勃地走来。在课堂设计的改革大潮中,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更注重将研究的发现精神和探索精神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使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一、研究性教学课程模式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课堂内容设计和丰富的课堂活动,建立学生的问题思维和研究精神,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和健全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目标导向下,构建了图1所示的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课堂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各种工程问题,充分发挥课堂内教师的激发引导作用,引发学生在课堂外的知识孵化,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最终将学生的问题思维、研究精神、开阔视野和健全人格转化为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综合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课堂内教师的引导激发需要创造平等的教学气氛和积极的交流情景,课堂外知识的孵化需要宽松的制度和完善的平台支撑,需要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改进与提高,包括良好的教师素质与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和配套教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丰富的第二课堂平台等。

本文以《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为例,探讨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后对该课程的一些改革。

二、基于问题设计,整合教学内容

在能力培养目标导向下的教学内容要求更高。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是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理、定义、原理等过程教学,通过过程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加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1]。

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和课件,企业主要提供真实的案例素材。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实际生产的任务或拟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样更利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2.模糊该课程与其相关课程的边界。置进度理论和方法于大的工程背景中,达到知识结构的延续性和系统化。所谓模糊课程边界并非知识内容的重叠,而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综合整合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基于问题。即在师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传授,师生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合作,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提倡大案例建设,以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逐一讲授知识点并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要借助大的综合性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工程背景中,解决真实的工程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基本覆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样,例如案例教学、项目法教学、师生座谈、专家讲座等,必须在教师自身水平和学生既有知识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和组合。在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导下,建议引入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第二课堂。例如,引入Workshop教学法。

Workshop教学法是一种以专题研讨会、师生讨论会为主的教学方法,目前在设计类、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较多。与项目法教学不同的是,Workshop更侧重师生互动,更强调创新,更注重建设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在《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中的Workshop教学分为了以下七个过程:(1)确定研讨专题,设计工程情境;(2)启发学生思考,明确成果要求;(3)指导实地调研,鼓励发现问题;(4)指导制定初步方案;(5)组织初步方案陈述;(6)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协作;(7)组织完整方案陈述和总结。

教学方法要避免走入过于多元的误区,总体上1门课程能穿插使用3~4种便能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四、利用第二课堂,延伸教学过程

课堂内的学时是有限的,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受到空间约束。在第二课堂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大学生以个人兴趣满足、理想实现、个性展示等为内驱动力,由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者组成各种团队,以学以致用的实践方式和轻松愉悦的游戏状态,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使主体精神得到完美发挥[2,3]。

1.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布置参观或实习类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调研,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进行直接对照与检验。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除建设课程资源网站外,在课程一开始就提供若干个专业的网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科前沿动态,并在师生的交流平台上(QQ群/微信群)。此外,还可以结合目前比较热门的二维码扫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阔视野。

五、面向知识加能力,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多是通过课堂考勤、分组讨论、论文写作、读书报告等全面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进行成绩评定。故而,需要在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多元考核体系的同时,将“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的考核。

1.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多元考核体系。通过增加过程性的考核,改变学生“前紧后松”的学习节奏。例如,细化平时成绩的评分构成,除考虑出勤外,还考虑课堂活跃度、作业完成度等。也可以设置一些随堂测试,加强学生的紧迫感。总之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度灵活设置,同时不宜过于“多元”,否则会使学生疲劳应付,失去考核的激励作用。

2.注重能力考核,鼓励个性发展。考核也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即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实务性及开放式问题,鼓励创新性和建设性的解答。也可以布置任务由学生提出具体的实物模型或策划方案。

无论采用哪种考核形式,研究性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成长。

六、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教师素质和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不主动思考,教师被动引导的局面,或者是学生能力两极分化。另外,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校和学院层面营造有利于创新进发的大环境,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红,费庆国,韩晓林.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12,(6):87-88.

篇5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道德 

 

    物理实验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为了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近几年我们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不过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对设计性实验,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

    (1)由教师提供实验题目,提出实验内容和要求,提供可选择的仪器,给出实验提示和参考书,给出问题讨论。学生则根据实验题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研究和推论有关物理过程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进行实验,测量并获取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力匕

    (2)由教师提供较多的实验选题,学生可任选一个或学生自选题目,利用课余时间以小论文形式完成设计性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判,不要求实验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大部分同学热情很高,兴趣浓厚。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参数,选定实验仪器,调试实验装置,测量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他们学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进行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设计论文,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论文的完成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科学道德的教育

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高效 学前状态 学生潜能 差异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57-01

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应被看着师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构成部分。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需求和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在旧知识学习中所掌握的方法提供的支撑,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估计,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前的起始状态和走出课堂后的终结状态发生有利于学生的变化。把学生个体的潜在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发展,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为他们潜能的开发提供条件。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未来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促使学生由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转化,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完成社会所选择的教育目的,内容向学生个体内在身心发展的转化,完成学生由潜在发展向现实发展的转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由潜在发展向现实发展的转化。

相信学生潜能的存在。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展现。教师制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发展确定性。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和提供平台。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开发的潜能存在,还要将学生的多种潜在可能视为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把他们身上存在的多种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教学中潜在的可能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差异越来越来大。我们应把学生置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来考查,从学生的各种状态中做出正确的解读,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差异,唯有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正确分析,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基础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凸显人的发展价值,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升。

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沿同一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是不可能的,它会妨碍相当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有积极主动地激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教师重组,把差异变成新的共同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根据学生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多元的互动形式,使资源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发挥作用,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复杂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正确解读,才有可能在丰富复杂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智慧,从而形成智慧灵动的课堂教学。

学生个体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困难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潜在的多种可能,设计出师生资源共享和互动灵活的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促进不同学生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共享和互补。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动参与实现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不可以代替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靠反复强化来维持学习活动并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是学习质量降低,并且压抑学生的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个体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反映的是他们进入新知识学习前的真实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以前课堂教学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教师过于重视以符号系统形式保存、积累下来的社会知识,只关注现成知识的传递,忽视社会知识的个人化,忽视学生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断地提炼抽象形成知识的过程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以及自己从实践中获取的生活经验往往被掩盖在知识概念体系之外。学生很难从自己的个体经验出发,参与到知识符号背后的实践活动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便捷,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基础性资源加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实现目标,形成对人生、世界的丰富认识。

篇7

本文在分析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特点和设计特性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究性反思,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思考

单元模块式教学的运用,既能够引起教师对各个单元教学重点内容的重视,同时也能够让教师逐渐的依照单元计划来进行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或者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迷惘,这对日常的预习与复习都有一定的益处。

一、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的特点

1.全局性

单元模块式教学是将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化,各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并且不是简单的相加。传统的数学教学单元是将知识点孤立化,每节课的内容单独存在,忽略了内在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性不高,考虑问题欠佳。单元模块式教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探索,要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设计和把握,以全局观念统揽,明确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2.计划性

单元模块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强调单元规划的教学,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本单元内容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乃至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②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布局,了解课标对本单元知识的要求和目标定位。③深入细致的研究每一课时的内容,包括学生学情中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情况,并确定新课和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课时比例,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3.联结性

小学数学的单元模块化就是要立足整体,抓中每个单元,突出重点难点,做好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使学生学习更为系统,有条不紊,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4.主体性

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体验的基础,要在学生熟知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加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围绕学生的需要,围绕塑造学生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客观条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二、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的设计特性

1.模块化

该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先关注某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然后就该体系下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类化研究,或者是就其某一单元内部知识的衔接和递进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新课程教学标准将西师版的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了四个体系,即数和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和几何、综合与实践。其中,每一个体系都具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并且相对独立。因此,教师在对其中的一个体系进行课程教学编排时,应该按照起始课―后续新授课―练习课―反思性复习课的流程进行教学。

2.综合性

该模式主要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将各类型的教学要素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用整体性和联系性的观念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从模块化教学的本质来看,其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较强,同时,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次展开单元具体内容间的递进关系,使单元模块设计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体现出较强的数学逻辑性,从而使设计出的单元组织形式更加立体,具有交叉感,呈现网络状。

三、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策略

1.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模块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课本进行了解,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至少要对讲解的单元完全了解,找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设计时,要以全面考虑为基础,以整体性设计为原则。单元模块式教学模式注重整体性,只有整体功能超过了部分功能,教学效果才能够突显出来。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教学活动讲究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勤加沟通,掌握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依据这些差异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设定,尤其是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设定好解决方案,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比如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中,在进行这一节讲解之前,教师完全可以与学生进行预先的沟通,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可能性存在着的误区,比如有些学生会混淆频率与概率之间的概念,还有些学生对可能性的问题理解并不深入,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有侧重的讲解这些问题,不至于使学生继续迷惑。该章节的重点是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问题,这样就与前几章节所学的分数问题联系起来。教师预先就需要准备好硬币等教学工具,通过抛硬币的方式,记录下硬币的正反面。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的试验,引出如何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

3.教师要掌握教学节奏,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教学方案已经设计好,课堂教学也都是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来进行教学,但是教学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面对这些突况,教师要能够捕捉这其中利于教学的信息,并且将这些教学信息记录下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教学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虽然小学数学的整本教科书并没有几个单元,在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时看似并不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每个单元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却比较多,而且还有些新的知识在不断的融入其中,还有些知识在进行删减,因此教师在课下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更需要在课堂之上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灵活处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在最初阶段,很多学生都认为长方体顶点应该是角。面对这样以一个问题,教师预先没有设想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拿着长方体模型,来告诉学生长方体的顶点是三条边长交叉的点,而角则是另一个概念,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来找角。这样学生就能够区分出什么是角,什么是点。这一教学小插曲,完全可以成为日后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模块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17).

[2]王敏勤.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07,(06).

篇8

【关键词】 数学课 统计 概率 方法

一、内容呈现形式上要强调数据统计的过程

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体验与刻画学生只有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数据统计的思想和有关概念,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呈现形式上要强调数据统计的过程,加强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概念,使学生认识相应概念的意义和作用。例如,频数分布图的制作不应只给出程序化的步骤,而要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频数分布图的制作方法。例,针对本市14岁学生最喜欢看的电影,一家报纸开展调查活动。为什么以下的样本不能较好地代表全体14岁学生的意见?⑴全市合唱团中所有14岁成员;⑵某一学校全体14岁学生;⑶周末14:00~15:00到某家影院访问所有遇到的14岁儿童。教学设计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来促使学生投入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例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吗?需要抽样吗?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证实和反驳这个结论吗?教学设计的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对概率意义的进一步体会。因此,教学设计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利用列表,作树状图,制作面积模型,做实验,或者应用简单的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及其刻画方法。

二、选择具有现实意义、体现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的素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提供足够的生活实例,着重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索,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多种渠道可以提供有意义的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数据库等许多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例如,有关学校周围道路交通 (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对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有奖销售等问题。这样的素材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满足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例,调查学校附近一个人行横道的人流情况,就这个人行横道的安全和便利你能提出改进意见吗?分小组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然后以小组形式调查,并将调查和分析结果写成一个调查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编写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选取具有一定数学价值、能体现统计与概率思想的素材。第三学段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出现了样本的概念,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性。对这一思想学生比较陌生,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选择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思想的素材,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逐步体会和理解抽样的必要性。

三、教学设计要留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逐渐强烈,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所选题材和呈现方式要使学生能亲身参与对有关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以及对可能性的探索和体验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设计可以提供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用多种多样的尝试与想法,提供大量供学生思考讨论的材料,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关概念的意义。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安排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例如,可以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是由抽样得到的,有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全班合作,分别统计一本文学书和科普书一章中出现的最常见的10个字的次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了解降雨概率的情况;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将数学与社会相联系,把统计与概率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专业化的术语要提供丰富的背景

避免单纯的计算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一些专业性术语 (如样本、频数分布、样本方差等),教学设计应为这些术语提供丰富的背景,使学生体会它们的意义,而不要给出形式化的定义。初中阶段还要通过一些实例,丰富学生对概率的认识,这些例子可能会涉及几何概型、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等方面知识,但引入实例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至于术语本身则无须出现。计算样本方差、作频数分布图等都是重要的活动,但是要把它们放到问题情境中去,不能处理成纯计算和记忆公式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给出已知数据,然后借助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作图表等内容。

五、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

篇9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其中,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内核”,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教学设计的“形式”。

(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引导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力图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化;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 努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维度上得到发展.

2、发展性原则。为加速教师成长与发展,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为教师提供可实施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其功能应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和贯穿当今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努力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引导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能积极主动地构建富有个性且符合课程标准及课程目标的新型的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的编写应立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及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是在充分分析《标准》、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将可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方案。

三、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策略

1、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要求要尽量整合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验、教材等资源,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得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切不可人为编造虚假事实。

2、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初中阶段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并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根据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的编写应尽量结合实际,选取蕴涵丰富现实意义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这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3、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设计时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富有挑战性、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要考虑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独立学习如果没有合作,就不可能在思维活动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学习过程中,只有在互动、交流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才能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而合作交流的必须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带着自己个性化的思考、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使自己正确的认识得到提升,错的想法得以纠正,并从同伴的思想中得到解决启发。

4、教学设计要有弹性,给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的编写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内容方面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图形与变换”部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的实例(例如,研究对称时,可以著名建筑物为对象,也可以生物学中的“左右对称、辐射对称为例),而且对内容的要求也要留有一定余地。

篇10

关键词 过程导向 教学设计 中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以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

1.1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内涵

1.1.1教学设计概念

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他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是学生在老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1.1.2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的内涵

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旨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并以此为教育目标。它不仅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还注重学什么,怎么学。其要旨在于,学生通过参与教师安排的合理有效的学习资源,主动去发现问题,实现自我发展。从英语教育角度看,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点:提出该导向下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规范系统的教学设计;了解学生,根据其需求研究教学策略;确定具有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发展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过程;合理组织教学资源;使用有利于过程监控的教学评价。

1.2过程导向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师教学不应仅仅是教授知识点,更应该帮助学生去重演知识的发生。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本质的把握。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弯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形成,继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为什么要提倡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

2.1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部分,笔者试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阐述为什么我们要提倡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降低了目标的可操作可检测性。

问题二:忽视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问题三:忽视方法及过程的引领。

问题四:忽视突破重难点的过程,只注重提出问题的过程。

问题五:忽视教学情境。

总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颇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教师要深入开展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研究活动,让教学设计真正为教学服务。

2.2新课程标准究竟要解决什么

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就是要解决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教,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学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和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过程不只是忠诚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里,课程由静态变成了动态,是可以不断发展变化的。

3过程导向的英语教学设计策略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个经常被人们忽略的环节,其实一节课如何导入、如何呈现任务和知识,如何训练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和评价所学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节课由若干教学活动组成,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活动的循序渐进、完整统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及阶段。此外,在过程导向的英语教学设计中,媒体的使用必须与教学材料、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程度紧密结合,不能盲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给小学生看英语原声电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最后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诊断性评价为辅。过程导向教学设计中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分析每个活动可能出现的变化,然后根据可能性变化设计各种备用活动,即每个阶段都必须设计预案。

4总结

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中心” 的观念源于杜威,他针对当时教育呆滞刻板的状况,极力反对课堂教学灌输式的做法,主张解放儿童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作用。杜威的初衷只是要改变学习方式,但却最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重视学生及其自由活动, 轻视了教师教材相应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削弱了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总观发展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同时也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课前设计和教学机智也包括在内,其主旨是唤起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化思想及表达。

参考文献

[1] 加涅,皮连生,王映学.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笃勤.如何开展英语教学设计[J].北京:基础教育课程,2008(2):61-62.

[4] 王义秀.新课程标准与课堂实践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