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9 05:2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百分数认识;磨课;经历;反思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磨课,就是一次次研磨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力求使课堂呈现出完美的圆的过程。好课总多磨,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如何围绕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使百分数意义能梳理得更具结构性、层次性、深刻性呢?仍需好好去研磨去探寻。

篇2

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预案、制作需用课件等,这是教者必做之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一是拓展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课题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的铺排与收缩。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做到了然于胸,执教的时候才能体会教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学的乐趣。

讲解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教材上提到“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有学生马上就说:“老师,上面这些都是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当然也有学生说:不可以。为了让学生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把握百分数的概念,笔者没有简单地做出直接判断,而是借此契机,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紧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有意识地引起大家的思考: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它和分母是100的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为什么?问题提在点子上,进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有话可说,纷纷发表意见,课堂进入了一个思维的高峰时期。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教者适时作了归纳,形成如下的共识: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具有的相同点是: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同点更为明显,读法不同: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一般不读作一百分之几;写法不同:百分数要用专用的符号“%”;意义不同:百分数不可以表示实际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母是100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还可以表示实际的数量;分子不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母是100的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

课堂的讨论挖掘了教材所没有明确介绍的“四点不同”,使得学生意识到,百分数是从分母是100的分数中演化出来,专门用于表示两个数量间比较关系的常用概念,它在符号和分子的表达上比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性变化,从而理解更加深刻了。教者再适时进行补充说明: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或者分母是100的分数。大家的讨论验证了这种对百分数的理解。学生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了大量百分数的使用实例,进一步确认了这些新认识。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收获充实,产生了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深入的备课和恰当的引导让人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

在试教中,我曾经对教材的例题引入作了改变。我将例题的三人比较投中情况,改成四人比较,将教材表格所列投中数、投篮数、投中比率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几项,逐一呈现。这样拉长探究过程,使得新例教学形成步步深入的课堂氛围。但是,这样一来,开头显得精彩了,引入课题耗时多了许多,接触到对百分数的探讨性认识时间不够充分,其后的练习更是来不及安排了。经过伙伴的帮助,我也感到这是做了一个“不合算的交易”。步步深入的引入效果花费了过多的课堂精力,而使得学生接触重点推迟,课的中期和后期攻克难点分配时间不足,练习讨论不够充分。由此,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只顾开头的精彩。引入环节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要从全课的整个进程统筹各个环节的教学。我体会到这里教材编排简洁的意图,后来的试教则改变了原先的铺排做法,采用了教材的既有安排,直接由分数的比较进入百分数,也取消了所增加的分析对象。

篇3

《认识百分数》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的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结合课本与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在知识技能层面主要是要求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数学思考层面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数感(百分数),感受符号(百分号)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符号思想等”。问题解决层面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从书本情境或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发现、探索、合作解决”。情感态度层面要求学生“愿意主动了解社会生活中与百分数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以笔者将四个学习层面归纳为:课前预习提疑,掌握学习重难点――创设新情境,探究理解百分数――创设情境组,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内容深化,精讲练习。在这几年的研究中,笔者一直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放在与双基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镶嵌”在现实情境中,因为“数学思想方法一直被称为数学的‘精神食粮’”,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数学活动经验被称为数学的“智慧来源”,智慧形成于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于经历的活动中,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智慧,更应注重过程,更应注重学生对于活动的直接参与。

【教学片断1】

疑问提出随情境而“生”

课的开始:PPT出示“N95口罩”,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数,95%是一种的数的形式,叫百分数。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设问:

“对于这样的一种数,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的疑问:

①什么是百分数?

②百分数是分数吗?它与分数有区别吗?

③百分数有什么优点呢?

④百分数有单位吗?

教师通过趣味情境“N95口罩”的出示,将学生预习疑问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这样的课堂初始是基于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两点:突出W生主体,培养提问能力。

【教学片断2】

情境1:“雾霾天气”数据分析

师:近期,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干扰。

出示:

提问: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哪一个地方的雾霾天气更严重?

生1:将分数化成小数,小数越大雾霾天气越严重。

生2:通分比较分数大小。

在学生的方法比较中,提出将分数通分成分母为100的分数,从而提出百分数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称作为百分数。”这样的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而且也将六年级学生当成“小大人”对待,共同分析社会现象中的数学,这也是一种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尊重。

情境2:“N95口罩”数据分析

谈话:同学们,课始课件出示了有关“N95口罩”,你知道商标上标示的95%是什么意思吗?

四人小组交流(95%表示过滤掉的有害粒子浓度是空气中有害粒子浓度的95%)

继而说说99%、100%表示的是什么含义?

提问:若你选择三种口罩中的一种,你会选择哪一种?(100%)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追问:有没有高于100%的口罩呢?(最高过滤效果就是将所有有害粒子排除,100%就是极限)

再次组内交流,为何此处没有101%的情况呢?

……

此处学生通过此前对百分数意义的初探,了解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再次出现N95口罩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试着说说商标上95%、99%、100%表示什么;另一方面引出文本中未表现到的“极限思想”。整个探究过程是在组内交流活动中开展的,现场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进发。

情境3:“空气污染”数据分析

师:由于污染现象,导致空气质量变差。2012年某地200天内空气质量检

测数据,轻度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23%,中度污染占12%,重度污染占11.5%.

严重污染占3.5%,2013年污染天数是2012年污染天数的112%。

读完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提问:你知道2013年污染天数是多少天吗?

设想:2014年污染天数是2013年污染天数的( )%

组内成员各自设想结果,并说明理由。

谈话:若2014年污染天数是2013年污染天数的80%,说明什么?70%、60%百分数一直在减小,说明什么?

交流:空气污染会降到O%吗?O%表示什么意思呢?天气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吗?可能低于O%吗?

再次组内交流,为何此处没有低于0%的情况呢?

……

情境3学生先读一读百分数,此情境本意不在读,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某些具体情境中是有一定范围与现实性,进一步体现出“极限思想”。

篇4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对提错问题的学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说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个问题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不拍了?此时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留给提问时间,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好问题,老师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失去了提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提问的时间,并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萌发问题的机会,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

四、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篇5

下面是我听课中遇到的一种量角的方法是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的。教师这一情节的处理方法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拿出材料袋中的材料,看一看上面的要求,然后比一比,下面的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1 ∠2

师:请哪位同学来比一比?

生1:(在展示台上演示)先用活动角量一下∠1,再将活动角顶点和∠2重合,活动角的一边和∠2的一边重合,再看活动角的另一边在∠2的内部,所以∠1

师: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指着另一位同学)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试一试。

生2:我是用直尺量的。

师:用直尺怎么量?

生2:(在展示台上演示)我先用直尺和∠1的一边对齐,从角的顶点量出1厘米,注上记号,同样在∠1的另外一边上1厘米处也注上记号;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

师:你这样量能量出角的大小吗?

生2看着老师的眼神,诧异的样子。

师:你先坐下,看其他同学怎样量的。

生3:还可以把一张纸对折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

【课后思考】

如果顺着这位同学量角的思路想下去,应该是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从∠2的顶点量出1厘米,注上记号,同样在∠2的另一条边上1厘米处也注上记号;最后分别用直尺量一下∠1、∠2两条边上两个记号间的距离,看哪个角上这两点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角就大。

带着这种想法,课后我找到这位小朋友,通过交流验证了我的推理。同时,这位小朋友还告诉我,他开始也是用活动角去量∠1和∠2的大小的,但后来又想到,没有活动角时也可以先在两个角的两条边上分别量出1厘米并注上记号,这就相当于是同一个活动角摆出的两个不同的角,因为角的大小与活动角张开的大小有关,所以哪个角上两个1厘米记号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活动角”张开得大。

多么精彩的想法啊!也许这位老师一开始对学生用直尺来量角的方法就感到怀疑,他并没有耐心等待,让学生充分操作,而是急于求成,急于请其他同学说说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失去了一次精彩的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使比较角的大小的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尤其是学生的想法与老师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更愿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是非,张扬个性。因此,在备课预设时,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定势,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尽可能的考虑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手段和方法。当学生与从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你面前时,我们老师首先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要善于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和对话,学生的思想哪怕只是一点点火花,我们都应该保护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长知识的同时长智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何把握瞬间,把握精彩,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打磨教育细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致,更和谐,更有成效,也更具魅力?教师更应该充满教育智慧。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细节而迭起,画龙点睛,事半功倍。谈到智慧,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智慧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教育智慧显露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

下面是我听课中遇到的《百分数意义》的两个不同案例。在教学完百分数的认识后,老师进行组织“信息会”,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数,就这一同样的环节,却收到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使我深有感触。

【教学案例1】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百分数,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1、沙钢集团,上半年完成了全年计划的60%。

2、苏州中医院利用激光技术治疗近视眼,治愈人数占治疗人数的 90%。

师:请大家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从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1:60%表示上半年完成的是全年计划的60%。

生2:我还想到沙钢集团照这样生产,全年可超产20%。

生3:90%表示治愈人数约占治疗人数的90%。

生4:我从第二条信息中知道苏州中医院治疗近视眼的水平较高,我建议同学们去那儿治疗。

【教学案例2】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百分数,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1.总理说:“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

2.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从不砍伐本国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全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师:请大家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从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生1:14%表示森林覆盖的面积是总面积的14% 。7%表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22%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生2:读了第一条信息,我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生3:读了第二条信息,我觉得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不强。如果我们也能注意环保那就更好了。

师:是啊!我们从小就要懂得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样的话,我们的国家会更美、更强大。

【课后思考】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反馈 有效策略

“成也学生,败也学生”,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理解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对课堂知识点的安排做出合理的微调,因此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性与教师、学生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反馈。

一、巧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的有效反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面向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1]。数学教学设计要充分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上,课堂提问要环环相扣,不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所提的问题最好是学生能运用过往所学的知识,或者通过分析、判断、推导并能够回答的问题,为接下去所学的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设计的课堂数学问题设计应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层次上略微拔高,要符合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就能解决问题的原则,不要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挑战性,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觉得教师没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挫,产生消极心理;如果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混淆,存在疑点、模糊点,学生也就没有信心给予反馈。因此设计问题要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以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定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自学了“百分数”的几个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同桌合作,列表整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有这样的问题紧紧地联系着本课的内容,同时留有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一开始都是从读写法、有无单位开始比较,最后升华到比较它们之间的意义。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参与面扩大了,通过自己动手整理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最后还总结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因为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写单位,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反馈,避免在教学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像这样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巧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扩大课堂的参与面,抓住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从根本上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二、关注学生错误的教学反馈,提高数学课堂反馈的正确率

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比较片面或者思维定势等原因,所以产生的教学反馈往往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些错误的反馈,往往一语掠过,实际上在教学中这些错误的教学反馈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通过错误的反馈与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想对比,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例题讲解2.4×0.8时,学生在尝试计算中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1.92,另一种是19.2。教师在处理学生错误反馈的时候非常有经验,他不是直接否定了这种做法,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通过积之间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教师要重视错误反馈的产生原因,让错解的学生发表看法,学生是受到小数加法小数点要对齐的影响,导致产生小数乘法也要小数点对齐的错误观念。经过一次错误的反馈,教师适时引导,不让加深了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理解,还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错误的反馈,就不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必然造成课堂高正确率与课后低正确率的巨大反差。教师要对错误的教学反馈有颗敏锐的心,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反馈转变成有效的课堂资源。

三、活用教学模式,开放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反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新课改教学后很提倡重视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探究、探索获得知识。但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尊心,怕出错因此不愿与他人交流及回答课堂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是低效、沉闷的,因此开放数学课堂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提供更多的合作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愿意帮助的同伴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让他们能在课堂上摆脱束缚,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学生与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下,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减轻精神负担,提高上课效率。在五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教师提供学生若干小棒和接头,动手拼接长方体,如果是男女生合作操作,学生碍于肢体接触,往往是独自操作,少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如果是好友搭配操作,课堂就显得更活跃,往往是争相操作,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团队竞争氛围。在开放的数学课堂上,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班级内自由走动,帮助能力稍弱的同伴,学生之间用学生式的数学语言进行沟通,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反馈。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处理好“动”与“静”结合,充分提高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有效的数学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没有标准的答案,除了正确的理论外,其他的有效教学手段,都要靠一线教师的实践作为研究契机。教师只有高度关注数学课堂,做好教学反馈,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更优质。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问题意识;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09-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喜欢提问。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责疑灵感。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32枚,美国得金牌35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得金牌51枚,美国得金牌36枚。这个情境蕴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也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国第29届得金牌数比上一届多百分之几?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百分之几?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多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教学,可以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留给提问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向学生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提问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提问的机会。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为学生设计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如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对学生说:“看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就会争着提出自己急于知道的问题。又如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问题。

篇8

在日前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举行的2013年中美英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同样的数学课,面对同样肤色的中国学生,站在同一方讲台上的中美英三国教师却让参与观课的数百名专家、学者、院士、校长和教师大脑临时“短路”,感到时空错位。

面向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时,美国芬顿特许公立学校教师盖比·阿罗约根据她所在的州课程标准,先是借助商场购物、体育比赛中用到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为孩子们建立初步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抽象概念,并引导学生回忆,让他们说出各自生活领域中广泛接触到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帮助学生理解。

作为此次中方数学课教师代表,中关村一小教师唐春璐讲授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上课伊始,唐春璐以孩子们感兴趣的阿凡提和巴伊老爷两个动漫人物租地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

对比中美两堂数学课,让孩子们动手,通过实践获得认知并从中提炼出干瘪的运算公式,是美国教师阿罗约和中国教师唐春璐不约而同的选择。

课堂教学设计上这种事先没有预约的“撞衫”,使得在场观课的院士、校长、专家、教师无不为之感叹。假使这两堂课的课堂是在一块幕布之后,美国教师阿罗约能流利地运用汉语授课,受众恐怕很难准确分辨出站在讲台上的,究竟哪位是美国教师,哪位是中国教师。

听完中美教师讲授的两节数学课后,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兴奋地说:“我很震惊,也感到很奇怪,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的讲课思路都是精讲、多练。练的过程中把难点突出出来。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我甚至怀疑我还能否清晰地分辨出中美两国的数学课堂了。”

东西方课堂教学正面对面靠近

此次国际课堂教学研讨会给坐在“观众席”上所有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最大震撼的,不是各国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在同一个时间剖面上观察中美英基础教育课堂时,中西方都能从对方课堂上看到各自的“影子”,东西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正在面对面走来。

陈如平说,美国和英国教师的交流课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充分,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贯穿始终,而且课堂教学全程有很多学习效果检测的环节,老师以此作为决定下一个教学环节进度的重要依据。这正是被中国许多学校摈弃了的课堂传统。

过去,在西方国家课堂上盛行的以学生兴趣为价值皈依的互动探究式教学,不仅正在成为中国课堂的新宠儿,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到底是什么让东西方基础教育在相互靠近?这种相向而行的背后,究竟是巧合,还是人类教育的发展规律使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从‘有学上’过渡到了‘上好学’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成了学校教育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认为,提高质量既要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造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还要把关注点放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相似,质量危机,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交集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对质量的关注都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来提出解决思路。所以,出现了中国努力要学习的西方的东西,恰好是西方人要改变的东西;而东方教育想要抛弃的传统,正成为西方教育想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说明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都是从自身问题出发的。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问题,在于比较僵化、死板,太注重知识传授。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发展、独立思考。

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上,国内已有很大改变,不少学校教师都能拿出许多极具创意的展示课,但是作为常态课,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陶西平说,尽管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教育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指向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东方的教育改革更强调解放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而西方许多国家由于存在的问题不同,它们正在模仿和借鉴中国传统教育中一些被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做法,比如,统一考试、以教学考试成绩评价老师业绩等办法。

篇9

【关键词】数学;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是师生在融洽的关系中,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教育思想。而数学教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的学科,如何使快乐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确有难度。但是只要细心挖掘,努力钻研,还是有实施途径的。

1 挖掘教材,情境激趣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深入钻研教材是每位教师教学的必要阶段,也是关键阶段。作为数学这门学科,学生普遍感觉到枯燥、抽象。那么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使学生乐学的因素,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概念的兴趣,达到乐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教师课前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用水或沙去动手操作,教师组织、协作,学生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把抽象的体积概念,通过动手操作,由抽象变具体、形象,既易于接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以生为本,因人激趣

快乐教学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探究者。那么,教师必须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即爱好、性格、习惯等,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使学生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练习题设计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练习题的设计时,对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激发他们钻研复杂应用题的兴趣。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可设计一般性应用题,不挫伤他们钻研应用题的积极性。使各类学生得到提高,每类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达到乐学的目的。

3 问题教学,设疑激趣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样一个循环不断、周而复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兴趣陡增,勇于探索。比如,在教学1/2与l/3比较大小时,先比较2与3的大小,教师再提出1/2和1/3谁大谁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析、研讨,教师让学生把大小相等的两个纸片分别平均分成2份和3份,拿出每一份比较,学生很快得出l/2大于1/3,解决了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真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结课时,再提出3个以上真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起到了课已完而意未尽新疑未解的境界,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4 切入生活,应用激趣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我们经常对数学与生活两者关系的精辟论述。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喜闻乐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时时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成售货员,学生之间互相购物。既轻松愉快,又学到了知识,课堂气氛活跃,个个勇于参与,知识在玩耍中得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培养。

5 激发兴趣,学生乐学

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关键是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是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通过数学知识本身激发。因此,应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快乐因子”,力求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活泼,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引人入胜。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和乐学情绪已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学习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心情欢畅,兴趣浓厚,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兴趣:激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情境创设,激活动手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的兴趣。如教学“怎样滚才得远?”一课时,我播放了:伐木工人运用斜坡运送木料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木料滚出的远近。猜测木料滚的远近与斜坡的坡度大小的关系,在学生猜出各种不同答案的情况下,教师激励学生可以自己试着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引领参与,提高动手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我将36根小棒分给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批小棒的九分之三。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分法合理吗?谁分多了?谁分少了?”学生们马上进行探究,人人参与到实践的活动中去,最后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动手实践的兴趣。

三、强化合作,提升动手实践的兴趣。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生学会个人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因为有些实践活动是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如我在教“角的认识”时,除了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外,还设计一些需要互相合作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从而使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兴趣。

平台:演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1、为学生提供“议一议”的平台。

“议”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很好的参与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便于交流的情境,尽量让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学生倾听与接受他人的观点,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议”也是一种能力。

2、为学生提供“碰一碰”的平台。

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如教学“体积的认识”时,概念中的“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空间的大小”等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课桌的空抽屉,理解“空间”的含义。然后在抽屉里放一些书本,再摸一摸,使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3、为学生提供“做一做”的平台。

实践活动的创设,既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外;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但主要是在校内和课内,就目前学生在校外能主动探究数学的不多。如教学“千克、克、吨”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走进学校商店看各种产品包装上印刷的商品重量。学生在果冻、瓜子、巧克力等小食品包装上找到了“克”,在洗衣粉、食用油等商品包装上找到了“千克”,并在收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记录和归类。学生在整理信息时就会想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做单位。在这个过程,学生初步感知了质量单位,并真切体会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策略:助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1、 实践的内容富有弹性。

实践活动的内容一定要富有弹性,形式上可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可章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题仅凭想像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再实践才能找到答案,并且实践的弹性较大。通过这样一道实践题,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验了从实际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及综合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的过程要有梯度。

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途径,实施适应性的实践要求。如教学“统计”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两项实践性作业:一是将自己六岁至今的体重或身高情况制成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情况;二是选择一个年龄段,统计班内同学的身高或体重情况,并且进行分析。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先要求学生用三角板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角和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用学具(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最后,运用学具做游戏,让学生按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又对又快。学生通过分层操作,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