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2 06: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苹果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严亦可
21世纪到来了,人类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可人类的道德水平是否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呢?上帝为了解开这个积在心头上的疑惑,便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苹果放在了总统府门前。
这时,一个身上挂满首饰,走路“叮咚”响的胖女人走了过来。
她一看,顿时眼睛一亮。冲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捡起金苹果,心里暗暗高兴,“哈哈,这下我可发财了,真是天上掉金子啊,这金苹果雕刻得这么细致,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啊,嘿嘿,我得把它藏好,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的!”胖女人把金苹果放进手提包,叫了辆出租车,喜滋滋地回家了。
可是一回到家,胖女人掏出金苹果一看,原本金光闪闪的金苹果已经变成了一个散发着臭味的烂苹果。胖女人又生气又惊奇地叫嚷:“今天真见鬼了,好好的金苹果,变成了烂苹果,真气人。”胖女人边说,边把烂苹果扔到垃圾桶里。
上帝在天上看得一清二楚,他默默地摇摇头叹了口气,又将另一个金苹果放在总统府门口,满怀信心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走了过来,他奇怪地望了望金苹果,捡起来看了看,突然又放下金苹果,还叽咕道:“现在的骗子太多了,说不准,这又是哪个骗子设下的圈套呢!”说着他加快了脚步,匆匆离开了这里。一边走,一边还东张西望,好像生怕哪个地方会突然冲出来一群人找他麻烦似的。上帝看到这一幕,紧皱着眉头,仍旧摇了摇头。
这时一个小女孩蹦着跳着走来了,她发现了金苹果后,仔细端详着金苹果,又看了看总统府,心想:“这一定是别人不小心丢失的,丢失的人一定很着急,干脆,我在这里等他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离上学的时间只剩下十分钟了,小女孩急得额头都出了汗,可还是没有人来认领。上帝化身成一位有钱人,来到总统府门前,装作在地上找东西的样子。小女孩见了,忙问道:“先生,你是不是丢失东西了?”上帝说:“是啊,是一个金苹果,那是公司给我的样品呢,丢了可就糟糕了!”
小女孩孩喜出望外,开心地把金苹果交给上帝,说:“给,这是我在这里捡到的,你看看是不是你的?”上帝赞许地望着她,忙向她道谢并且问她需要什么,小女孩摇摇头说:“老师说拾金不昧才是好学生,我不要报酬。”说完,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
上帝看着这个小女孩远去的身影,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续写《鹬蚌相争》
辛 盛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鹬和蚌都非常生气。鹬说:“都是你夹住我的嘴,不然我怎么会到渔篓里来呢?”蚌听了这话,气得跳了起来,说:“你还有理了,都是你啄我的肉,你看,我这不是也到渔篓里来了吗?”
不一会儿,渔翁就回到了家里。他高兴地想:“今天既可以吃到蚌肉,又可以吃到鹬肉,真是口福不浅啊!”他烧了开水之后,心想:“蚌的壳太硬了,得用锋利的刀才能打开。”于是,他就去磨刀。此时,渔翁越想越高兴,磨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正在淮篓里争吵的蚌和鹬听到了“嚯嚯”的磨刀声,大吃一惊,鹬马上对蚌说:“不好了,渔翁要杀咱们了!你得马上想办法。”蚌灵机一动,说:“我叼着你的嘴,在渔篓上打个大洞,咱们趁机飞出去。”鹬连说:“好!好!”
篇2
那年春天,我到一座大山里,帮一个小县开发新产品。小县贫穷,交通闭塞,信息闭塞。
县里为我接风洗尘,管经济开发的副县长作陪。副县长姓郑,刚过而立,眉清目秀,拘谨腼腆。几天前,还是本县一所中学的校长,在“选拔高学历青年干部”浪潮中,他这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被破格提拔。
“我从头学起,正在熟悉工作。”他这样自我介绍。
正餐用完,女服务员拎来一篓苹果,在每人面前放了两个。桌上很快响起“喀嚓喀嚓”的声音。而郑副县长面前的两个苹果却始终未动。
席散前,有人来通知郑副县长,说有急事,请他马上回办公室。他立即起身,向我道歉,说要先走一步,请我散席之后去他办公室接着谈有关开发新产品的事项。
说完之后,他挪动了一下餐椅,欲走不走的,几度把目光落在面前那两个苹果上。他大概想把它们拿走,但终于没能伸出手来。
宴席散了,那两个半红半黄的苹果静静地立在狼籍的杯盘之间,十分显眼。我想,反正我要去郑副县长办公室,就顺手把苹果捎上了。
“郑县长,这是您的苹果。”我把苹果放到他的办公桌上。
他的脸一下红到脖子根儿。我很后悔,没想到一片真诚伤到了他的面子。
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一边把苹果收进抽屉,一边尴尬地解释:“我家属还在山里。明天星期日,我准备回家取行李,想顺便把这两个苹果带回去,她们母女俩一年到头难得吃到苹果。”
他还说,县里不产苹果。苹果都从外地运来,很贵,农民买不起。
我们开始商讨产品开发方案。其间,他几次下意识拉开抽屉,又关上。终于,他又把苹果拿出来请我吃。我坚决拒绝。可以看出,那两个苹果始终在他心里打转。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退休,赋闲在家。
而前不久,两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敲开了我的门,打听这里是不是黄工程师的家。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们松了一口气,说了声“总算找到了”就返身“咚咚咚咚”跑下楼,接着又“啪嗒啪嗒”上来,将两箱苹果搬进我的屋里。
见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解释说,是他们县委郑书记送来的。一问,才知道郑书记就是我十多年前认识的郑副县长。
两位小伙子一边喝茶,一边向我介绍郑副县长这些年的经历。
十多年来,他在那个小县,从副县长干到县长再干到书记。开始,穿双草鞋,挎个背包,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然后,穿着皮鞋走出了大山,请进了一批专家分析土壤、气候,随后请进了一位退休的老农艺专家。最后,买进一批树苗栽进了地里。
那一刻,郑县长笑得特别灿烂,大声告诉乡亲们,这是苹果树,村里今后不光有苹果吃,还要拿苹果卖钱。
几年工夫,在老农艺专家培训下,该县有了一批出名的苹果栽培技术人才,而苹果树在山上越长越多,一座什么都没有的穷山慢慢变成了苹果山……
两位小伙子临别时,还留下一份色彩鲜艳的广告,广告中有蓬蓬勃勃的树,有鲜艳欲滴的苹果,正中一幅照片,一辆辆装满苹果的卡车,正在起运――
篇3
在这神秘的大森里,有一棵最大最茂盛的大苹果树,他长得枝叶都可以升到天边,它的根都能伸到地底下。
可是有一天,苹果树有片叶子长了一个小虫子,好心的啄木鸟医生背着她心爱的药箱正在飞来飞去的找着病人。突然,啄木鸟发现了叶子上的小虫子,说要给她除掉,苹果树说用不着,用不着。几个小虫子能把我怎么样。三天后,啄木鸟说?虫子已经深入到了你的树皮,在不治恐怕他们就深入你的树心了。大苹果树漫不经心地说?不用了,不用了。十几天过去了大树有一点不舒服,原来,虫子已经到了它的树心了大树在痛苦的着,这时,啄木鸟医生听见了,便带着他的家族把大树医好了。
大苹果树惭愧的说?真是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的及时医治我还不知怎么样了。没过几天,大苹果树又恢复了往日发茂盛。
篇4
一、概念与分析单位界定
(一)实时网络听评课
实时网络听评课是指不少于两位听课教师共时参与的、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必要的IT制品进行的听评课教研活动。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原则上可以随时发表评议意见,是个体听课与评议的实时同步;听课群体同时在线进行听与评,听课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关系是实时的。课程结束后,评议可以有组织地或自组织地线上或线下持续进行,所持续的时间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二)实时网络听评课效果
实时网络听评课效果是指符合实时网络听评课概念条件的教研活动的效果。本研究以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由此约定:效果由听课教师体现,并与他们的专业发展相关。至于可能反映活动效果的其他方面,如上课教师的发展、学校文化、校本资源建设等维度,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三)分析单位
每一次听评课活动,有该次活动的即时效果、短期效果、长期效果;多次的听评课活动,有累积效果。本研究主要针对每一次实时网络听评课活动,评估即时效果。听评课是群体活动。群体动力学指出,群体不是人们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人与环境耦合的动力整体。个体听评课的效果与群体听评课的效果不是简单的代表与加合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既有个体又有作为动力整体的群体。
二、实时网络听评课效果评估维度的提出
(一)评估维度的理论构想
构建评估技术体系的首要问题是要明确从哪些方面评估实时网络听评课的效果。效果由听课教师体现,并与他们的专业发展相关,因此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一些学者指出现场听评课中普遍存在听课教师不投入的现象,如评议缺互动、关注点单一、课堂中丰富而重要的信息未被予以应有的关注等。这些现象在“网络”“实时”“同步”等要素的存在下有无改观,则表明实时网络听评课在改变教师参与程度方面是否产生了效果。因此,听课教师的“参与程度”也是评估实时网络听评课效果的维度。“专业发展”“参与程度”两个维度是否表征实时网络听评课效果的本质结构,还需要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做进一步研究,其基础是观测变量的设计。
(二)各维度测量题项的设计
为评价具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效,古斯基(Thomas R.Guskey)构建了5个评价层次,指出这5个评价层次既可以整体使用,又可以独立使用其中的某些层次。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绩效评估应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长与发展,应关注学习者在真实实践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思维品质、行动改进及其过程。国际培训、绩效及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和一些国内研究者提出了教师能力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估指标或观测变量,虽不适用本研究的分析单位,但启发了本研究测量题项的设计。作为对具体活动的即时评估,本研究主要考察教师在听评课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并重视那些可以推知可能得到发展的行为,从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的关注情况、对群体评议内容的关注情况以及自我反思等方面,设计了10个可观测题项,釆用里克特5点量表计分,形成预试问卷。
篇5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失真;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53-03
一、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失真的原因及其表现
1 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发展滞后。财政部于2001年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对无形资产来说,用不同的方法评估,结果差异巨大,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自由裁量权则在注册资产评估师手中。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收益现值法,而运用收益现值法的关键因素就是要确定无形资产未来的净收益、折现率和净收益可以持续的年限,以上三个指标都是需要评估人员进行预测的,而一旦加入预测因素,就可能由于预测的误差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
2 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不活跃,缺乏可以参考的信息。任何资产评估都需要完备的信息支持,而这必须是在市场交易较为活跃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信息收集往往更为困难。目前在我国,无形资产的交易案例较少,市场不活跃,评估人员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参照对象,这就使得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很容易造成评估中价值的失真。
3 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造成对评估对象和范围把握不准。在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对中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低估的现象十分严重,常被合资企业无偿使用。据统计,我国有90%的合资企业在合资初期未将其商标权、专利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资产往往按账面原值折股,或者对国有无形资产不评估计价、不入账,使得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一些企业对无形资产作价计股往往也只限于商标、专利等易于评估的无形资产,而对那些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如商誉、特许经营权等则忽略不计。在企业承包、租赁经营以及兼并、联合过程中亦是如此。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无形资产评估值过高,评估对象、范围过大。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2001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中报道,2001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及其价值分别为:红塔山460.00亿元,海尔436.00亿元,长虹261.00亿元,五粮液156.67亿元,TCL144.69亿元,联想143.55亿元,一汽116.21亿元,美的101.36亿元,康佳98.15亿元和科龙98.08亿元。而同一时期,北京北方亚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山东电力集团所拥有的“鲁能”品牌的评估价值高达428亿元,但在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出来的中国十大品牌排行榜上却不见其名。可见,两者对“鲁能”品牌价值评估的结果相去甚远。
4 评估专业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不科学。我国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仍处于借鉴、探讨之中,由于资产评估管理体制不科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资产评估法》,更没有无形资产评估的实施细则,各行业分头制定各自行业特殊需要的资产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评估行业技术标准透明度低,阻止外部系统进入领域;各评估机构往往只采用本行业制定的方法、参数和标准,很难与其他部门沟通,增加了执业风险;随着资产评估业务量的增加,评估过程中的各种纠纷随之增加,因为评估具体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科学的方法,使当事人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也给司法调解裁决增加了难度。
5 无形资产评估不具有物质实体,加之评估人员业务水平和执业能力有限,评估误差较大。无形资产评估功能的发挥具有依附性、共益性的特点,如某些技术类无形资产是通过特定的机器设备反映出来的,其收益的发挥与该机器设备往往结合在一起,难以有效地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收益贡献做出科学的界定。由于对无形资产收益的贡献大小难以准确界定,从而影响了资产评估人员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客观判断。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资产评估工作涉及财务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经济法律学等各门科学,知识含量高,要求执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素质要求则更高。我国目前不少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退休人员及聘用人员,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评估质量不高,造成评估误差较大,评估结果失去准确性。
6 评估事务所从委托方接触的资料不确切,缺乏可信性。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种统计数据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并无多大参考价值,且缺乏行业统计资料,评估中所需的数据都来自于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委托方却由于主观或客观限制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资料,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7 缺乏评估监督机制,评估责任不明确。没有监督机制的无形资产的评估结论,其真实性很难确保。无形资产评估需要多方面的监督,如政府部门、技术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结论对委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运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评估机构应当也必须为自己所做出的评估结论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是,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政策和评估规范,对评估机构的评估活动和评估结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缺乏必要的规定。不需承担责任的权力,没有监控,必然导致权力滥用、权力的腐败,很可能造成无形资产的评估结论失真。
二、解决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失真的途径
1 积极探索更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为无形资产评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实践起步较晚,评估理论较为单薄。从目前来看,无形资产评估的三种方法在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成本法的困难不仅表现在计量方面,还表现在无形资产的成本与其价值之间往往严重不对应。市场法的困难在于,一方面难以找到可比的参照物,另一方面无形资产之间可比因素往往也无法准确定量。收益法的困难在于需要预测,而预测本身就不是真实可靠的,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我国目前无形资产的理论已经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国内立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机构更是寥寥可数,国家应加大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以期在理论上获得突破。
2 加强与国外评估机构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无形资产评估经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尚属于新生事物,而国外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及实践都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建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通过建立国际
无形资产评估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积极引进先进的无形资产评估理念,也可以邀请国外的无形资产评估专家到国内进行讲学和培训。同时我国资产评估界的专家、学者应深入研究国际无形资产评估模型、评估方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正,以期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
3 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规范。目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混乱,致使在现实工作中有的评估机构为了迎合顾客的需要任意拼凑评估值,有的评估人员在操作中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在评估方法的选用上和评估参数的确定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这些都有损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形势,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规范体系,以此来调整无形资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使用者、占有者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界定各主体的责、权、利;规范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职能、标准、范围、规则及职业道德;保障无形资产占有者、使用者的各种权益。通过这些措施促使无形资产资源在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在国家的宏观调节下合理流动,提高全社会无形资产的效益。为了尽快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政策,如河南、深圳等地颁布了《无形资产评估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或行业无形资产评估业的发展。
4 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应着重抓好以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和颁布《资产评估管理法》取代现行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使资产评估管理更具权威性。《资产评估管理法》的制定宗旨应是:资产评估不仅要保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要保护各类非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国有资产评估和非国有资产评估都要纳入其管理范围。《资产评估管理法》的内容应包括总则、组织管理、评估程序、评估方法、法律责任、附则等。制定和颁布《注册资产评估师法》,以法的形式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管理,更好地发挥注册资产评估师维护各类所有者权益中的中介服务作用。《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应包括总则、考试和注册、业务范围和规则、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资产评估机构、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制定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等,共同构成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的框架,进而制定资产评估具体准则。有了法律法规的依据,评估标准才能统一,评估结论才能科学、合理。
5 提高评估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评估人员是实施评估业务的主体,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大批优秀的评估人才,不仅要求执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等。然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从总体上来说,素质与实际需要还不相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创造性和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执业人员。执业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评估;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我约束力,不出现越轨、失职行为。
6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信息网服务体系。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无形资产评估应使用现代化的评估管理手段。在评估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对于实现评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高效化,对于无形资产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 尘肺;预防措施;效果评估;保护水平;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3-02
所谓尘肺病是指在职业活动当中长时间吸入生产性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发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当前,尘肺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职业病,患病人数较多,而且有着较大的危害性,是造成工人劳动能力降低以及对寿命产生影响的疾患。在我国,尘肺防治工作历史已有50余年,怎样对这50余年的尘肺预防措施效果和保护水平进行评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2]。基于此,为了探讨对尘肺预防措施效果评估及保护水平,本文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调查了国内有着完整历史资料的6个厂矿,并依照调查结果,以粉尘作业工人和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本文调查的国内有着完整历史资料的6个厂矿,并依照调查结果,以粉尘作业工人和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6个厂矿均有着完整的各项基础资料、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从未间断的粉尘监测,其中金属矿3个,煤矿2个,粘土砖厂1个。
1.2 调查方式 对防尘前后在册的粉尘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健康卡片进行彻底清理,并对工人的接尘时间、具体工种、年龄、失访时间以及尘肺确诊时间等进行核实与登记。依照统计规范的格式对粉尘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工龄分布表进行编制,同时对30年工龄累积发病率进行计算;对同时期作业场所的监测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统计每个厂矿的粉尘中游离含量和平均粉尘浓度[3]。
1.3 发病率统计方式 从接尘工人的工龄分布表出发,使用寿命表法,对防尘前后粉尘环境工作下的工人30年工龄累积发病率进行计算。
2 结果
通过对6个厂矿调查研究后发现,所有厂矿均有着较大量的粉尘浓度,粉尘作业下的工人在尘肺发病率上随着厂矿的类别而不同,其中金属矿工作下的工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煤矿,最后是粘土厂。结果见表1。
表1 6个厂矿防尘之后粉尘浓度和尘肺发病率对比
3 讨论
尘肺病是一个渐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当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会发现。尘肺患者在早期通常没有体征,在症状不断进展以及逐渐出现合并症的情况下,不同体征才会出现[4]。晚期病人由于长期咳嗽可导致肺气肿,检查可见桶状胸,肋间隙变宽,叩诊胸部呈鼓音,呼吸音变低,语音减弱。目前,对于有粉尘的厂矿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及保护工作,从而使尘肺合并结核的发病率得到降低。
在本调查当中,6个矿从防尘之前的尘肺发病率0.2759到0.5117下降到了防尘之后的0.0104到0.1128,前后相差了近2到44倍。这也是各个厂矿在防尘条件之下所得到的预防成果。从结果中可以得出,在尘肺预防措施以及预防效果上,各个厂矿是有差别的。其中防尘最好的是煤矿机采,防尘之前为干式凿岩,有着很大的粉尘浓度和发病率,在坚持30余年的综合防尘措施之后,粉尘浓度保持在43.2以下,发病率也降到了0.0102。其他厂矿也均相似。同时,尽管每一个厂矿在尘肺预防措施上都是以粉尘卫生达标为目的,即控制尘肺发病率低于预期水平,然而在实际运行当中,每一个厂矿还是有着不同的保护水平。本研究中,粉尘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尘肺发病率在防尘后均被控制在0.0064到0.1702之间,分布在>0.01和0.03以及
综述,通过调查6个厂矿得知,我国50余年来尘肺的预防控制措施出现了显著效果,明显降低了尘肺发病率。目前,尘肺发病率>0.01预期控制水平的有82%的厂矿,粉尘作业场所多有致尘肺的危险性。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要及时立法,制定良好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对我国尘肺的危害问题进行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 赵素珍.浅析尘肺病防治的现状与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05):914-915.
[2]王建设,杨尚玉,杨建锋,李志达,庞明珍.尘肺病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浓度与肺功能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3,42(01):51-53.
篇7
美国信用评级业产生于市场的需求,是从商业信誉评价逐步发展起来的。1837年,路易斯•塔班在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商人信誉评级机构。1847年约翰•布拉特建立了自己的评级机构并于1857年出版了第一本信用评级指南。
1909年美国人约翰•穆迪在《铁路投资的分析》中,首次运用评级的方法对当时的各种铁路债券进行了分析。其后,普尔出版公司(S&P公司的前身)、标准统计公司(1941年与普尔出版公司合并)和惠誉公司(Fitch)也先后于1922年和1924年开始对工业证券进行评级。
20世纪30年代的大衰退使人们开始重视债券到期无法兑现和证券风险问题。信用评级由此受到关注,投资者和发行者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均有所增长。评级开始根据涉及的不同金融工具分类细化。更重要的是,监管者开始使用信用评级。
1930年联邦储备银行开始在检查其所属银行的资产组合中使用评级;1931年,美国财政部采用信用评级作为考察国家银行债券账号质量的标尺;美国国会1935年银行法案和联邦储备法案同样确定国家银行和州银行只能购买达到评级标准的证券。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后来被称为评级业的黄金时代。二战后美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债券价格稳定,很少坏债,市场对信用评级信息的需求量收缩。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历经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信用危机,同时,新的、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对信用评级的依赖加重。从1975年开始,美国证监会(SEC)将有效信用评级限定在所谓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sOrganizations,国家认证的统计评级组织)体制之内,NRSRO由此诞生。开始时SEC只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债务证券交易中的资本收费),要求使用NRSRO评级机构的评级,但不久NRSRO体制被扩展到证券、养老金、银行、房地产、保险等其他金融业的监管当中。自此,1933年证券法案、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的诸多原则,越来越多地靠NRSRO体系来实现。信用评级行业的规模和利润随之空前扩大。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美国债券发行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商业票据发展迅速,在市场上取代了传统上由银行扮演的对企业的短期贷款者角色。至此,信用评级伴随着NRSRO体制的蔓延成为不断发展和具有更大风险性的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资信评估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对于同一受评对象,投资者坚持要有至少两家评级机构的评估。通过评估机构之间的竞争得出高质量分析报告的做法被市场广泛接受。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人们在对美国金融体系进行反思的同时也波及信用评级业。
2003年1月,SEC应国会提案的要求,向国会提交报告,内容关于信用评级机构在证券业的功能和角色。目前SEC正在考虑对信用评级行业究竟应该监管到何种程度。SEC考虑的范围,一极是停止NRSRO认证,退出评级市场监管,设计出另外的方式完成监管目标;另一极是加强监管,通过立法,对评级程序提出更严格的要求。SEC在2003年6月“概念声明(Concept Release)”,就此征集各方意见。同时SEC批准了加拿大的一家评级公司新加入NRSRO系统以鼓励竞争。
征集意见的截止日期是2003年7月28日。根据惯例,SEC的“概念声明”将在一定时间后由“条例修改建议书(Rule Proposal)”回应;可以预期,SEC的改规意见将在一定时间后出现。
篇8
关键词:国债投资;经济效应;绩效评价
一、引言
1998年以来通货紧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货紧缩直接导致投资不振,消费不旺,经济增长减慢,失业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激活内需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最大的难题。1998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启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倒逼机制”下形成的过度依赖银行信用扩张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得以国债政策为核心的财政政策首次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担当起了拉动经济的主力军。一般认为财政主体进入市场存在着支出效率不高、供给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等弊端。因此,如何评价国债绩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多马投资双重效应理论认为,投资不仅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投资产生的收入效应或需求效应),同时也能增加资本存量(投资产生的能力效应和供给效应),提高生产能力,加速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高储蓄率的基础上,为保证增长率接近自然增长率,必须提高边际资本系数。假定各部门资本系数保持不变,那么提高资本系数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资本系数高的部门在资本分配结构中的比重。从中国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各部门资本系数高低依次为:出口部门>政府部门>民间部门。但在出口不景气的条件下,提高出口部门在资本分配结构中的比重显然无助于整个宏观经济资本系数的提升。因此,增加政府部门在资本结构中的分配比例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中国国债减税性和生产性特征分析
国债能否产生拉动效应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生产性;投资函数的形式;资产替代性如何。中国发行的国债基本上属于减税国债。据统计,1978-1991年国企留利额年均递增33.5%,同期国债余额年均递增33%。减税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刺激企业的投资。假如因发债而引起市场利率上升时,也未必会真正引发投资下降。格鲁斯曼(Grossman,1972)和巴罗(Barro,197Q等认为,虽然发债短期内会导致市场利率上扬,通过投资函数I(r,Y)使投资I下降,但发债引起的国民收入Y的上升却可以拉动投资I增长。因此,即使在市场利率上升的情况下,投资的最终增减取决于两种力量的相对强弱。中国民间利率的低弹性和经济的高成长都决定了债务融资所产生的是正的拉动效应。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有价证券市场风险极大,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单一,证券类型的资产所占的比重较低,其资产组合调整的余地不大。根据2000年第一季度央行对全国城乡储户所作的问卷调查表明,储蓄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居民选择意愿中储蓄占70.2%,国债8.3%,股票仅为7.6%。此外,随着货币增长率的上升,广义货币和GNP的比率在下降的现象也说明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非常单一。降息和开征利息税虽然降低了储蓄收益,但中国居民储蓄资产仍然保持着较低的利率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程较慢,市场缺少被居民广泛接受的安全投资工具。因此低风险的公债发行产生拉动效应的可能性相当大。新凯恩斯模型(Benavie,1976)和新古典模型(Park,1973)研究也证明具有资本性的财政赤字并不会产生挤出效应。格鲁斯曼和卢卡斯(GrossmanandLucas,1974)亦证明生产性财政支出影响生产潜能。因此,判断国债是否产生拉动效应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研判中国国债资金是否具有生产性。中国国债从性质上可分为赤字国债和建设国债两大类。赤字国债主要用于平衡财政收支。理论表明,赤字支出对社会需求的贡献程度要大于财政盈余下的政府支出。因为赤字支出是没有财政收入支撑的政府支出,它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率是100%。而有财政收人支撑的政府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只是把居民收入转化为财政收入时,居民原本用于储蓄的收入部分才转化为政府投资,所以后者对社会总需求的贡献率取决于社会平均储蓄倾向。建设性国债绝大多数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从1995年国债支出结构来看,在3300亿元国债余额中,约2650亿元即占国债总余额的80.30%的国债投向财政性建设领域,占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5380亿元的49.25%。由此可见,中国国债支出结构具有典型的生产性特点。
国债用于扩大总需求的途径包括:(1)政府购买支出(投资支出或消费支出)直接形成现实总需求;(2)通过转移支付影响不同消费倾向的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来提高总体(高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即可述为c=c1y1+c2Y2,其中:c1<C2,y1>y2,c1、c2表示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两条途径的乘数不同因而影响效应也不同,转移支出是通过y2cAD,其乘数为b/(1-b)(1-t)(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0<b<1,0<t<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1/(1-b)(1-t),将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因此,途径(1)的扩张效应大于途径(2)的扩张效应。所以中国国债的建设属性对国债经济效应的发挥十分有利。
三、对若干领域国债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国债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相关性和趋势性分析
在影响经济增长波动的因素中除了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等外,投资始终是影响经济增长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90年代“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取代了80年代“超前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和贡献率的增速开始大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贡献率。研究证明,在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资本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1952-1978年间,其贡献份额为58.36%;1979-1995年间为40.40%。资本投入的增速与GDP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参照国际上的经验,情形也大致如此。1979-1997年间中国总投资与实际GDP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68,与名义GDP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85.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间的相关性已经由1978-1990年的0.628上升到1991-1997年的0.891.1989年投资仅下降343.4亿元,总需求减少达1000亿元,GDP比1988年下降7.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先期快速增长往往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通过对1982-199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也可见一斑。1982-1988年和1991-1996年两次经济的高速增长均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率先增长之后出现的。1982-1988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1.4%。而固定资产投资在1982年就率先启动,当年现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可比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分别比上一年现价及不变价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19和8个百分点。1991-1996年可比价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19.2%,高出同期GDP增幅7.2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形成的信贷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1984-1996年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贷款增长率的变动基本与M2增长率变动同向。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往往随着M2起落而变化。1989年M2增长率减至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下跌为7.2%;随后各年的M2增长率从27.29%一直攀升到3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直线上升到1993年的最高水平61.8%。1995年开始,M2下降到30%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随之递减。从1997年到现在,投资增长率持续低于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分别为8.8%、13.9%、5.8%。其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则呈负增长态势。这种状况是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后劲的要求都是不相适应的。
国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力量。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量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强化了国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地位。从1982-1997年数据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国债发行增长与固定资产增长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在此期间,1984、1989年的实际固定资产增长大幅回落均与该年度国债发行额减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两者比率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扣除1984,1983年外),国债对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国债发行增长额÷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100%)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而后趋于稳定的过程。
(二)国债投资平抑经济波动的福利绩效分析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剧烈的经济波动将极大地降低经济增长的总体绩效和社会总福利。短期超速的经济增长的往往被随之而来的低速和负增长所带来的痛苦所抵消。经济增长的巨幅波动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潜在运行风险。据统计,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中曾发生8次大波动。波动频率高达3-6年;波动幅度前7次最高曾达66.1%,最低8.4%,平均22.6%。部分时候波动幅度甚至高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时的波幅。1960-1989年中国经济波动系数是美日等国的2-3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2倍。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对于经济绩效的提高十分有利。彼得?林德特和直尔斯?金德尔伯格(1985)曾指出:“价格稳定是一种明显的净利益”。布坎南也认为,积极的财政介入可以减低过度非均衡,也同样有利于福利的提高。运用国债减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还有利于全民福利的增加。从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债的发行促进了经济的平衡增长,对消除经济剧烈波动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债规模的扩大,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已经发生本质改变,由原先总量型波动转变为增长型波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固定资本形成增长速度基本一致,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在需求方面带有较明显的投资主导型特征,而在供给方面又表现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从国债实践来看,国债规模上升并不构成引起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下降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相反,国债资金的介入有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1993-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分别为4.72、2.51、1.94、1.51、1.00、1.83和0.72,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的大幅度降低,一方面说明单位投资所支持的经济增长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增长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随着财政(国债)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介入的加深,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也日渐减小。1977-1999年经济周期波动振幅平均为7个百分点(波动振幅=波峰水平-谷低水平),1977-1999年波动系数(波动系数=实际经济增长偏离长期趋势的幅度/长期趋势)为0.3148,大大低于1952-1976年1.6751的水平。特别到了1994年以后,经济增长的波动收敛性日趋明显。经济周期波幅和波动系数缩小,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大为增强。经济平均扩张速度(扩张期经济波动的振幅/扩张期时间长度)为4.6%,与1981年以前相比明显减缓;平均扩张长度为2年,与改革前基本持平;同期平均收缩速度呶缩期经济波动的振幅/收缩期时间长度)为2%,平均收缩时间长度为3.5年,比改革前延长了0.9年。
(三)国债对技改投资增长的贡献性分析
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都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利用国债投资对关系到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技术装备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需求进行扶持,将十分有利于把财政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90年代以来,技改投资由1993年的50.31%回落到1997年8.25%,1999年甚至回落到1.1%的水平,并且增幅持续下降的趋势一直未得到扭转。1998年开始为扭转技改投资下滑的局面,财政部陆续在国债中安排了国债技改项目资金,从实践结果来看成效十分显著。1998年90亿元的国债贴息技改贷款,据测算,拉动约1000亿元的企业技改投资;1999年90亿元的技改贴息国债使2000年第一季度技术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了15.8%,全年带动1800亿元技改投入;2000年4月财政部再次宣布在新发行的1000亿元国债中安排90亿元的技改贴息国债。2000年约880个技改项目得到银行贴息,累计投资达2400多亿元。从技改资金来源构成分析,与国债技改投资的增长相反,自筹资金以及利用外资占技改资金来源的比重出现下降。据统计,2000年1至6月,占企业技改资金来源2/3的自筹资金虽然增长22.8%,但其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却由1999年同期的70.8%下降为66.1%。利用外资技改资金增幅下降15.6%,其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5%下降为3.2%。自筹资金以及利用外资所占比重的下降将会构成技改投资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国债在技改投资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年1至6月全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399.74亿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22.9%,远远高于1999年全年1.1%的水平,也超过“九五”前4年1-6月技改投资增长最大的1997年15%的水平。技改投资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其它投资项目的增长(如基建投资完成4188.81亿元,增长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22.60亿元,增长22.4%)。
国债技改投资还带动了银行、企业相关配套技改资金的投入。2000年1-6月,工行在基础设施和国债技改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发放的项目贷款已累计达540亿,比1999年同期增长47%,其中投向公路、电力、城建等基础设施262亿元,占49%,投向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78亿元,占51%。受理国债贴息技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城建项目635个,贷款需求730多亿元;承贷项目440个,贷款额430亿元,其中,承贷的国债技改项目占全部国债技改项目的70%以上。截至2000年底,财政已累计投入195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安排重点技术改造国债资金项目880项,拉动技改投资2400亿元(其中贷款1459亿元),国债贴息资金的拉动效应达到1:12.这对中国产业升级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国债投资的经济增长绩效分析
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历程充分证明了,国债特别是投资性支出的增支国债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国债投资与GDP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也可证明一点。从1981-1999年间国债与GDP增量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和居民储蓄余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均表现为负相关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居民储蓄余额的增长将间接导致民间投资增长下降。因此,适当降低居民储蓄余额,引导其进入投资领域,将有利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M0和国债发行额对GDP的增长起到正促进作用,其中每增加6.789个单位的国债发行额可带动GDP增长1个单位,即国债投资对GDP净增量的贡献率高达14.47%。
篇9
关键词: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研究
我国铁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铁路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新技术、新设备大量使用,要求干部职工必须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设备,这就对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培训工作是提高铁路干部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效果评估是干部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评估分析是干部培训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步骤,也是干部培训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但是目前干部培训工作往往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忽略了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地考察、跟踪和改进。本文着重对干部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一、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北京铁路局属的一个培训机构,承担着北京局的职工培训和干部培训任务。干部培训的基本任务是运输系统关键岗位干部和经营管理系统干部岗位培训、适应性岗位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按照相关要求,每次培训班我们都进行效果评估,由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个步骤来完成。这种形式的效果评估,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效果评估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目前,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培训班的承办单位,受主办单位委托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评估工作,比如培训后的考试、组织学员座谈会、填写培训征求意见表,但这些评估工作大多是不成体系的,缺乏配套制度,主动评估的少,被动评估的多,评估工作还有“走过场”的现象。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评估结果的转化运用。
(二)评估要素缺乏科学性,评估方法单一
目前,我们使用的培训评估手段,只是培训前的调研、培训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培训后的考试考核等形式,被评估对象很容易受到评估环境、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客观因素影响,在评估过程中,打“环境分”、“感情分”,重点评估要素不突出,对行为和结果的测评较少,导致评估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培训效果,使培训评估工作大打折扣,评估效果不明显。
(三)没有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效果的好坏,培训学员素质提高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衡量我们培训工作的唯一尺度,而效果评估则是测量培训效果的最有力的工具。我们承办的培训班由于周期短、班次多,测评统计分析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导致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培训评估的统计分析中,大量数据由人工进行表格统计;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即使承办单位在每次培训过程中组织学员针对教学设置、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组织召开座谈会,填写《培训班学员过程评估调查表》,但由于评估方法单一,主办单位没有直接参与效果评估,评估的目的和效果难以保证,致使评估标准片面。
二、干部培训效果评估具体实施
培训评估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它主要是调查收集参培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培训结束后,态度行为的变化是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以及培训对组织的整体绩效的提高和培训需求的满足。培训评估包括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指改进培训过程的评估,它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距离的比较,有效地促进被评对象不断达到预定目标,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事后评估有助于保证培训项目组织合理且运行顺利,参培学员能够学习并对培训项目满意。
下面以2012年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例,培训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评估,采用的评估方式是参培学员填写机读评估卡,我们对评估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分析方法
1.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1)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培训评估采用不记名填涂机读卡方式评价,评估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评估”、“课程设置评估”、“培训组织评估”三类评价指标。其中“教师教学评估”又分为“专业理论”、“授课技巧”、“联系实际”、“教材讲义”四项评价指标。“课程设置评估”设“课程设置”一项评价指标。“培训组织评估”分为“总体评价”、“方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住宿条件”、“餐饮服务”六项评价指标。
(2)定性评估指标体系
定性指标体系为学员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培训组织、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2.分析方法
(1)定量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定量评估指标采用四级制分类,分为“好”(必要)、“较好”(教必要)、“一般”、“差”(没必要)四个等级,各级权重分配按照等差法,分别对应100、75、50、0四个分值,并按照如下计算公式计算出各项评估指标得分和培训班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各分项评估指标得分=“好”(必要)比重*100+“较好”(教必要)比重*75+“一般”比重*50+“差”(没必要)比重*0
教师授课得分=(专业理论得分+授课技巧得分+联系实际得分+教材讲义得分)/4
教师教学平均分=(第一位教师得分+第二位教师得分+第三位教师得分+¨¨+第n位教师得分)/n
课程设置平均分=(第一门课程得分+第二门课程得分+第三门课程得分+¨¨+第n门课程得分)/n
培训组织平均分=(方案设计得分+教学组织得分+教学环境得分+住宿条件得分+餐饮服务得分)/5
培训班得分=(教师教学得分+课程设置平均分+培训组织平均分)/3
(2)定性评估指标分析方法
定性指标以《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评估测评表》(承办部门制表)中“意见”或“建议”专栏和培训班座谈会学员意见、建议,进行原生态展现。
(二)总体评价情况
2012年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第一期,培训时间2012年9月9日至15日,主办单位原铁道部建设司,培训地点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60位学员参加教学评估,评估总得分94.10
(三)各分项定量评价情况
1.教师教学评估结果
(1)教师教学评估得分
(2)教师教学评估折线图
2.课程设置评估结果
(1)课程设置评估得分
(2)课程设置评估百分比图
3.培训组织评估结果
(四)定性评价情况
通过评估测评表“意见或建议”专栏和评估座谈会,学员对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培训时间紧,课程设置较多,培训期间可以增加文体活动,增进学员间了解(3条)
2.结合南北方饮食差异,饭菜花样品种应增加(6条)
3.建议安排参观考察环节(8条)
三、培训效果评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培训评估分析是干部培训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步骤,也是干部培训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法。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评估结果是培训机构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提升培训工作质量。
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授课教师的评估、对学员的评估、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对教学资源的评估。评估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在培训班的管理上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定性评估。
一是反应层评估。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或培训结束时,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干培科带班班主任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会、发放测评表的形式调查了解学员参加培训的总体感受,征求授课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意见。第一,征求学员意见。首先,班主任在每次培训班结束前一天,根据参培学员的地域,年龄特点,确定参加座谈会的学员代表,组织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征求学员代表对培训班的教学设置、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填写《培训班学员过程评估调查表》。最后我们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对能及时改进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向责任部门反馈,各自进行整改;第二,征求授课老师反馈。在培训班开始后的适当时机,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与授课教师进行个别沟通,针对总体培训计划,围绕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课堂反应进行评价,填写《培训班授课教师过程评估调查表》并听取改进完善建议,综合分析,并能及时改进的立即进行整改。
二是学习层评估。即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常常采用考试形式进行,也可采取心得体会形式来体现。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路局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等,按照主办部门要求,培训结束后利用路局干部培训考试系统组织上机考试,如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员比例较高,分析具体原因,并在采取相应的延期补强措施后再行结业。
三是行为层评估。通过培训前后受训者的行为表现判断培训效果,通常由受训者的上级或同事做出评价。如: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在组织路局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结束一个月内,干培科向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发放《培训班培训效果评估调查表》,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将调查表发给学员直接主管和工作关系密切的至少两名同事填写,发放调查表50份,收回35份。收回后通过及时整理,形成该培训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估意见,提供给人事部门和主办单位,作为下次同类培训班的改进依据。另外,加强与送培单位沟通,采取发放效果评估调查表、电话回访、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及时追踪培训效果。又如: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承办的铁道部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前,部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专程前来组织学员270人,填写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评估测评表,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培训组织进行评估,测评表填写完后由铁道部人才服务中心带回,利用机读卡形式定量分析评估调查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任课老师。
四是结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新的培训目标、任务和方法等,从而更好的完成下一次培训。通常对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运用较多,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运用较少,但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对培训质量的反映最有效,需要延时进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忽略。
参考文献
[1]李丹,赵慧.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4).
[2]滕清安,郭植冰.培训效果评估的三种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09(09).
[3]赵步同,谢学保.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篇10
关键词:复杂桥梁 工程施工 风险评估
桥梁的风险控制不仅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频率,而且也会减轻事故发生后的损失程度。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包括操作工艺、施工设备、规范制度、人员素质训练等。同时,有关的警示标志应给与重视,如施工工程中的安全警示牌,桥面使用过程中时所用到的施工警示标志等。施工安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警示和提醒车辆及行人在通过施工区时,保护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通过施工安全监控不仅可以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且可以通过问题进行总结,吸取所犯错误的经验,进行自我提高,并提高人们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以及分辨能力。
1.复杂桥梁风险评估内容
复杂桥梁主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风险、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及接口风险等。项目管理安全风险包括安全管理风险、质量管理风险、工期管理风险、造价管理风险、接口管理风险、综合管理风险。建设条件: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勘察分析深度及方法可靠性,气象变化、突发船撞车撞等不利施工环境等:结构方案:包括结构受力复杂程度、结构设计技术成熟程度等: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案、主要施工技术和设备等;运营管理:包括交通管理,养护,可能发生的船撞、车撞等。施工期间:施工作业和船舶干扰底栖生物资源丧失,实物保障遭到破坏,海洋保护动物遭到伤害,另外钢结构涂装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运营期间:桥墩的建成使海洋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减少、栖息地破碎;桥上危险品造成的污染。跨海大桥项目通常技术复杂,涉及专业种类多,安全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接口内容:主体工程与侧接线工程间接口;土建工程与交通工程间接口;主体结构与附属设施间接口等。
2.复杂桥梁施工中的风险分析
在对复杂桥梁施工中,会存在各种风险,总体来说复杂桥梁施工中的风险总是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引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桥梁结构
桥梁主要是借助墩台进行支撑,其余大部分是悬空的,这就加大了桥梁施工的风险性,即当跨径结构中的一个截面发生故障,可能引起桥梁的毁坏,同时桥梁的跨度与支撑距离以及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可见,复杂桥梁施工比其他土建施工的风险要大。在桥梁的建设中通过对结构的改进来达到提高桥梁的跨越能力和节约材料的目的,这无疑就加大了桥梁施工的难度,也为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对复杂桥梁施工的准确内力分析比较困难,难以体现准确的受力状态,理论数据与实际的数据差异大,不利于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2.2施工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桥梁结构要求的提高,施工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施工技术的熟练程度对复杂桥梁施工的风险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不断的施工实践中,施工技术越成熟,施工操作越规范,则施工的风险就越小。桥梁的施工主要是在户外进行,而且施工周期长,这就决定了施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复杂桥梁的施工环境比较恶劣,桥址受到地形、地质、水文以及气象的影响,并且施工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此外,在通航河流的施工中,桥墩还受到一定的撞击,增加了施工的困难,为施工带来了风险。
3.复杂桥梁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估方法
3.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复杂桥梁施工中重要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是选取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专家组成小组,通过会议研讨,了解施工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施工中的风险金定义和分类,每个专家都对各个风险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对所有专家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整理,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
3.2层次分析法
在复杂桥梁施工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评价的误差,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首先,要对项目进行界定,形成一个层次结构,作为风险判断的矩阵,其次要构建风险严重程度的判断矩阵,按照高、中、低的风险指标进行区分,进而形成了复杂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价标准。
3.3蒙特卡罗模拟技术
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复杂桥梁施工中的不确定风险进行评价,主要是对不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的评价,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度较大,但是适合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复杂桥梁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管理
在对复杂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后,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一方面保证桥梁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另一方面降低桥梁施工工程的造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而言,复杂桥梁施工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多个内容:首先,对风险进行回避,这就需要加强对复杂桥梁施工环境等自然因素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最大限度的回避恶劣的自然环境,降低施工的难度,进而实现对施工风险的回避;其次是风险的权衡,在复杂桥梁的施工中某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对各个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确定可接受风险的程度,进而实现损失的最小化;另外,将风险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主要有两种方法,小风险的不处理和用最小的成本去处理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