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范文
时间:2023-03-21 07:0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慢脚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把夜色欣赏
手中的咖啡似心在摇晃
曾几何时
你轻声说
宝贝
你可知
天堂的模样
流云不羁
星儿徜徉
把自己的心愿
写在手心
流星雨时
手心向上
七彩霓虹
放飞希望
也许我在做梦
也许我在幻想
篇2
周围的一切仿佛是按了快进的键,来来往往的人只一味的向前走。似乎有一双手推着人们无法停留,一个声音高喊着快快快!为何要让自己的人生整天沉浸在超负荷的快节奏里。我却回应道:“请放慢脚步!”
我是越来越忙碌了,对于家人的亲切关怀,总报之以冷漠的神情。餐桌上匆匆地扒几口饭,然后转身离开,投入自己的学习,留下家人孤单的身影;卧室里,飞快地敲打着手中的键盘,对家人的问候却匆匆地敷衍,留下一旁呆立的家人满脸的落寞,而自己在幽暗的房间里也显得孤寂漠然。终于父亲提出意见了:“你可以慢慢来,没有什么可急的。”父亲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应该放慢脚步。
我们何不放慢脚步,去享受与家人聚餐的喜悦,接受家人关怀的温暖?何不放慢脚步,去收获这份被冷冻的亲情?
时光荏苒,我们早已被繁琐的学习搅得身心俱疲,此时的我们,是否会渐渐回忆起儿时的纯真。记忆的幕布被缓缓拉开——清晨,太阳刚露出火红的舌,孩提的我就兴冲冲地到田野里踏青,看着泥土地上因松软而拱起的仿若一朵朵绽开的花,就会淘气地往上重重地踩上一脚,望着那凹陷下去的小小的脚印纯真的笑了起来。就在这简单的一踩一踩中,太阳也徐徐爬上了高高的天空。叫来伙伴一起吃着简单的青菜萝卜,谈论着谁家的鸡又下蛋了。在晚上,若赶上时运好的时候,还可以那个网捉那发光的小虫。可此时的我们,还有这份闲情,这份纯真吗?
我们何不放慢脚步,去重拾这份纯真,收获这份童趣?
篇3
一、每天一杯牛奶: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且颇有营养,每天喝一杯牛奶,可以多吸收三克蛋白质,这对增强体质、健康骨骼和牙齿都大有裨益。
二、早餐必须吃好:丰富的早餐能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让人一天之中精力充沛。
三、每天两升水:水对人身心活力有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呼吸,调理关节和肌肉,减轻疲劳。一般 每天喝白水两升左右为宜。假如你锻炼身体后,乘飞机旅行或患感冒,则更要多喝水。
四、平素常吃香蕉: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E和钾离子,是提神醒脑的最佳保健食品之一。
五、多闻花香提神:植物和花卉可舒缓神经紧张,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好心情(过敏体质者除外)。
六、经常游泳健身: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舒展身心的运动,因为水具有舒缓心境的效用,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七、经常户外活动:多到户外活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
八、讲究清洁卫生:要常晒被褥,常换衣,常开窗户通风换气,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早晚坚持刷牙,饭后要漱口,晚上用热水洗脚。
寿长勤为先 无病因心宽
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今年已经92岁了,仍不停笔耕。望着大师老而不衰的仪态,许多人都会问:大师用什么方法保持自己旺盛的精力,超人的智慧,敏捷的思维?
体健于勤
季老说:只要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
季老脑勤。他家六室两厅住房全被书堆满,桌上是书,床上是书,阳台上是书,沙发上也是书。他生活在书的海洋中,书与人相伴,不停地看,不断地想。书促思维,思维促健康。
季老手勤。在他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每天四点半准时起床,当我们开始一天工作时,季老已经完成了他一天的学习、研究、写作任务。
季老腿勤。他每天散步,步行去买书,有时自己步行背书回家。北京图书馆百年馆庆时,他虽已九旬高龄,仍提前五分钟步行到场。
无病因心宽
季老有“三不主义”,即不误时、不挑食、不嘀咕。所谓“不误时”指惜时如金,尽量多工作;“不挑食”指饥而食,饱而止,不挑剔。
季老的“不嘀咕”学问就大了。总的来说,不固执、不偏激、乐观、达观,坦诚、坦然,自在、自然。包括对待不幸、坎坷、疾病、死亡,季老都很平静坦然。他认为“老”对谁都没有豁免权,老是警钟,它提醒人们赶快把没有做完的事做好。无病因心宽,寿长因性慢。季老的“不嘀咕”正是这个道理。
篇4
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进行自我价值的定位,不攀比别人,不苛求自己。惟快乐的生活才是人生在世的终极目的,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这种快乐无关社会、他人、财富、地位,而取决于是否深刻理解自我,能否正确地构建生活的坐标。我们的坐标不应偏离生活本身。面对生活的态度,应是轻松的,享受的;生活应是一次意在当下的散步,而非一场贪婪的追逐。面对自己,应当真实坦诚,扪心自问,祛除自私、傲慢、狭隘。面对社会,则应祛除成见和埋怨。快与慢不涉及生活的本质,快又如何?慢又如何?如果因刻意追求快慢而影响生活的质量,那是一种失误。
年轻人把人生完全定位于身外之物是一种误解,而社会舆论导向过于强调财富和地位也是一种失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和一个开宝马车的人,谁快乐谁焦虑并无定论,而是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对生活有足够深刻的自省。人只需自问,有没有坚持以真实态度面对自己;在深刻理解无我的基础上,人可以认识到一切现象在本质上都是虚幻不实的,是空性的显现,是个人自心的投影,所以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荒废、误导自己。自度度人,自觉觉他,生活也就归于平和、友好、简单、真实。快乐的生活并非一句空话,它就是我们每天脚下的路。能不能走好这条路,应是每个人最需关注的。
我主张像一个小钟表一样生活
我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时间表,我主张像一个小钟表一样生活,拿普通的一天来说:6点起床,这个雷打不动;6点半离开家,坐班车去单位;7点到单位,在7点到8点之间,吃早饭、处理邮件、做工作准备;8点上班,一般到12点,这其中包括门诊、会诊、教学或者学术查房;12点到1点,午饭、午休;1点到2点写一些稿子,或者与学生聊课题;2点到5点,下午的常规工作,基本与上午相同;5点到6点,查资料,写些与工作相关的文章;6点坐班车回家,在路上稍事休息;到家6点40,直到8点的这段时间,做饭、吃饭,看看新闻。8点出去散步,大约半小时。回来之后,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工作,我有个小本,会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事情很多,每天基本上要完成90%-100%,这是我的习惯,因此,可能会到夜里十一二点。这是常规的一天,而往往平时还会有很多会议,学术研讨,外地会诊,以及科普活动,不是每天都如此规律。
我的生活节奏很快,周六周日也基本上是满满的,这其实不符合养生之道。作为医生,也看到不少病人,由于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产生身体包括心理的问题,英年早逝的也有不少。而我自己也感觉到拼命工作身体发出的不良信号,所以近些年,我也告诉自己尽量慢一些,有时也会推掉一些活动和会议,那一天就逛公园,听音乐会,从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磁带、黑胶,我都喜欢。在一年中相对会诊会议比较少的时候,我会找出三天,索性告诉相关人员,我要休息,去外地或者到国外旅游,算是刻意地放慢生活脚步。生活不只是工作,音乐、旅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总有办法让脚步放慢,去体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慢一些,体会有限人生该有的诗性
曾经我的时间也会排得非常满,和学生讨论问题,从上午一直到夜里十一二点也不稀奇,可以用“一根筋”来形容我对工作的专一和投入。今年我50岁,虽然事情也多,也忙,除了教学、讨论课题,还有不定期的会议和学术研讨,但比起年轻那会儿,已经有意识让自己慢一些。
我爱好广泛,喜欢看球,也喜欢音乐与诗歌,我自己也常写诗,我觉得诗歌是人活着的目的之一,人生惟一的意义是诗性,做艺术也好,做科学也好。这些内容和工作一起构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并不是消耗时间的奢侈品,甚至还可以为工作提供更多灵感与想象。
我在2004年的时候提出全息暗能量理论,而这个又不得不提1998年由美国人发现的宇宙加速膨胀。我们的宇宙大约是在137亿年前,通过大爆炸,从一个狭小的空间膨胀到今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的理论是,宇宙虽然在膨胀,它膨胀的速度应该会越来越慢,可是1998年的发现完全了这个说法,宇宙一直在加速膨胀。如果它的加速度也会变大,有加加速度,那就很可怕了。加加速度出来以后,很可能这个宇宙在有限的时间内会发生大撕裂。从这个视角看,人多么渺小,人的快也显得卑微,因此,不如慢一些,体会有限人生该有的诗性。
在生病、治疗、恢复的三年时间里,我的生活节奏比以前慢了,但是我更充实了
我以前在医院做HR,工作很忙,身体一直不是非常好,但也不算差,所以把健康忽视了。2007年发现得了乳腺癌,手术4个月后,我又回到单位上班了。人力资源的工作很细致,虽然同事们很照顾我,但总觉得放松工作会有愧疚感,我依然忙碌。结果一年后,身体又发出不好的信号。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感到不要太执著,换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慢下来吧。
篇5
一、浓墨重彩,在思维的开启时放慢脚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课堂教学伊始,能否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对整节课的教学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并不急于进行知识的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探究之中。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个正方体旋转成一个面,接着先后出示三个正方形的面。此时,教师没有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问学生:“这一定是3个正方体吗?”学生议论纷纷,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逐渐逼近问题的核心: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看是无法确定物体具体形态的。教师的短暂停留,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触类旁通,在思维岔路口放慢脚步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势必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必要时可让学生停下思维的脚步,对自我思维进行审视,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如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出示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三角形。在前两次的猜测中,教师分别露出三角形的直角和钝角,学生猜测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但第三次,教师露出了一个锐角,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教师没有直接揭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度思考,这一停留让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反思空间,不仅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而且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维训练,避免了学生形成以偏概全的思维定式。
三、冷却处理,在思维疑惑处放慢脚步
在教学新知时,学生常常会因为认知不到位或理解偏差等原因,导致在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无需急于向学生抛出答案,帮助学生“改邪归正”,而是要放慢脚步,在学生表达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为学生进行深入反思提供了机会。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已经知道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半径与圆周率平方的积后,教师出示只知道圆的周长的练习题。这道绕了一点弯子的应用题,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并不难,但对于一些后进生则难以下手。有学生直接将圆的周长当成了半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知道先找出圆的半径数值,并在问题症结处指导学生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反导出圆的半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思维的“拦路虎”。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放慢脚步,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有效洞察学生思维认知的偏差所在,并让引导学生自我勘察、纠正,从而解决了思维的困惑,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欲收先放,在思维的质变处放慢脚步
数学知识的习得,不仅要从知识点的层面入手,更应从知识点的体系中概括归纳出基本规律。这样学生就需要从数学知识的现象出发向问题的本质迈进,这对于学生而言既是思维跨越性的飞跃,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碰撞、说理辨析,并加以分析理解,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有效跨越奠定基础。如在一次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手中的4根吸管放进3个杯子中,并提问:“最具说服力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同桌交流后,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这位学生先将3根吸管放置在不同的3个杯子中,还想将手中剩下的1根吸管放入其中的一个杯子时,教师让学生停下演示的节奏,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放。学生说这样放不至于使杯子中同时放下两个吸管,这时教师给予解释:“你手中的吸管无论放入哪个杯子中,都会形成两根吸管同时放在一个杯子中的情况。”当教师将这个现象抛出的时候,学生各自表现不一。整个课堂,教师没有迫不及待地推进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演示的过程中停留片刻,将抽象的思维通过直观的演示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简单的说理和反复的验证中提炼、总结规律,实现思维的向前发展。
篇6
一、放慢脚步,让猜想验证多一点
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尽快达成,经常会忽视学生的猜想验证这一过程,要么越俎代庖,要么一句话带过,看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实际上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放慢教学的脚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猜想验证,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会更扎实。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从已有经验入手,带领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复习巩固,使学生加深了对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此时,我再引领学生思考:你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吗?有学生立马就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应该都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的猜想结果我没有马上予以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验证猜想结果。在验证过程中,学生发现“19,29”都不能被3整除,这个猜想不成立,应该换个猜想的角度。这时,我又故意将“12,15,18,21,27……”等数出示给学生看,在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以后,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系,于是学生就又马上投入到了新一轮的猜想验证中……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的猜想验证,教师没有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摸索、验证。虽然过程会较曲折,但是,比起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来说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更有趣,整个过程学生乐学、会学、活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放慢脚步,让数学思考多一点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被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节奏过快,导致学生的数学思考一直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注重放慢脚步,不仅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建立基本的数学思考模型,从而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地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笔者出示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自行测量出圆锥体的相关数据,并求出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拿出一个直尺和一个三角板,让三角板的直角与圆锥体的外延紧挨,然后用直尺放在圆锥体的锥角处,最后,直尺与三角板的相交点所量得的就是圆锥体的高。我没有满足于学生的测量结果,而是继续追问道:“你测量高的依据是什么?”这样一来,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经过数学思考得出了“平行线间距离相等”这一测量依据,经过数学思考以后,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注重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在圆锥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摸索、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放慢脚步,让主体反思多一点
反思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在教学时语言速度快,教学过程快,练习要求做得快,在这一系列的快节奏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到底掌握了没有,只是被动地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打转转。因此,教师不妨放慢脚步,给学生预留一些自主反思的时间,那么,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更为扎实。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24×12”为例子让学生尝试计算。在汇报交流环节,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面对学生的回答,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大家可真不简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想到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些方法是运用了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呢?请大家任选一种方法来谈谈。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反思,有学生说:“第一种方法主要运用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笔算加法来解决。”有学生说:“第二种方法是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在学生总结、归纳、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
篇7
最近,我的门诊来了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因乏力伴双下肢浮肿1周前来就诊。仔细询问病史后发现:他3年前发现乙肝“小三阳”,HBV DNA阳性(具体数值记不清楚),B超提示肝脏回声增粗,但肝功能正常。当时,他觉得肝功能正常,又没什么不舒服,别人也告诉他“小三阳”没事,所以一直没有当回事。近期,因工作繁忙,他一直熬夜加班,近1周觉得特别容易累,不经意间发现脚踝浮肿。我立即让他做了相关检查。综合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小板降低和B超检查肝脏萎缩、脾脏增大、少量腹水的情况,这位患者已经处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很替这位患者惋惜,如果他3年前进行肝穿刺检查明确肝脏病变情况,开始抗病毒治疗,病情进展就不会这么快。这样的患者在门诊经常可以碰到,他们由于没有及时接受科学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导致病情快速进展。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在我国大多数为乙肝肝硬化。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人类对肝硬化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最早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不可恢复的;现在已有大量动物实验和人类研究证明,如果能去除病因,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由于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纤维化,只要把病毒抑制住,病情就会好转。一项为期3年的抗病毒临床试验显示,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以将疾病进展减少55%、肝癌的发生减少51%。一项10年随访数据表明,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在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甚至出现了病情的完全逆转。
从慢乙肝到乙肝肝硬化,每个阶段治疗目标是不一样的。慢乙肝患者的治疗目标是阻止或者推迟肝硬化的发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目标,是为了维持在代偿期,不发生失代偿或肝癌;到了失代偿期,治疗目标是改善病情、延长生命。
代偿期:不发生失代偿或肝癌
由于代偿期肝硬化的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也很不一定。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也有些患者稍感疲乏、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或右上腹部隐痛,但不会出现腹水。根据目前的临床实践,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成功抑制病毒复制,不超负荷工作,对工作和生活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许多患者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因担心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不理解为何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使用等原因,而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导致病情快速进展到失代偿阶段。
2010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乙肝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但肝活检显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或肝纤维化,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果HBV DNA阳性,即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断或者延缓肝硬化的形成和进展,并可预防肝细胞癌、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篇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题记
隐隐绰绰,十五年来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与事渐渐清晰起来。最后变成一张张剪彩,在脑海里循环播放。我们已然从之气的孩童,变为了眉宇间隐含一点傲气的少年!
在人生这场华丽的旅途中,我从未放慢脚步。因为我相信,人生的巅峰必将经过无数座丛林与沼泽。于是丝毫不敢懈怠。与此同时,我也错过了不少沿途的风景。
曾记否?那个青涩的季节,我们结伴而行。山林中留下了我们的欢歌笑语。那时,我只是独恋山中的那份美好。独自涉水,泥泞的路上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却忽视了那份最真挚的友谊,忽视了身旁的你们。
真情的流露,往往就在我们不屑一顾的瞬间。是公交车上的爱心标语,是马路上搀扶老人的情景。抑或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这些,我都未曾留意。只因把旅途中的终点看的太重。以致于无法停下脚步,拾掇那些遗失的美好。
2008年,这个多灾多难的一年里,我似乎见到了真情。南方的雪灾,全国人民都在运送救灾物资。用他们的爱心融化冰雪。汶川地震时,有多少美好的瞬间。被人们一一记录下来。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孩子手拉手在被地震摧毁的屋檐下唱歌的情景。
仔细回想,那个手拉手唱歌情景还在昨天。细数时光,原来我真的已经失去了很多,那些回忆像是指尖的沙,在不经意见流逝了。
人生有很多种境界。
但不论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愁情。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抑或是“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的悲伤。都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而不是,错过,丢失。
放慢脚步!拾掇那些未曾发现的美好!
后记:回首昨天。
你依旧是你,我还是我。
变了的。不过是时光。
踏过青春的雪地。
篇9
是一个只需会说“thank you”“byebye”“delicious”便能满街走的异国他乡,
你要做的就是带上相机,把这里慵懒的人、多样的建筑和缤纷的美食拍下来带回家。
出国旅游,免不了总把所在地和祖国相比,不是因为思乡,而是下意识。来到槟城,第一感觉是这座城市太微缩,比北京朝阳区大不了多少。公路不宽,名车不多,楼房不高……但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处,交通工具可以忽略掉,用脚替代;迷路算不了什么,反正百转千回总能绕到;更重要的是,城市若不大,自然觉得人和人之间距离被拉近,经常走动变得不那么麻烦。
这里的周末静悄悄
槟城的地理结构大概这样划分:北边以海滩为主,几家五星级酒店吸引了大量外籍游客到此安住。城市中心偏东的位置是个名为乔治城的老城区,聚集着名人故居、博物馆、寺庙以及各种风格的教堂。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行者,乔治城是必去之地—它是槟城的文化代名词。虽然是热门旅游区,但不用担心这里会因为周末或假期而人山人海,反倒会因为人太少而有些不习惯。
很不巧的是,我们恰恰选择了周末去乔治城游逛,结果龙山堂邱公司没有开门,一些门脸看上去很别致的小店也都是挂着大锁头,即使每天都营业的张弼士故居,也不过只有11点到15点的接客时间。当地人说,槟城的周末如此荒凉,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要去做礼拜,其次,周末人数最多的公共场所怕是只有超市了。没人愿意为了一点点加班费而牺牲掉最重要的休息时间,这里的人对休闲的理解很简单,做完礼拜、买完日常用品之后,就只有回家一条路。任你多想在外面游荡,一个个大锁头都会让你打消念头,乖乖回家。一位出租车司机一语中的:“周末就是怎么轻松怎么过,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轻松的方式。”
人少自然有人少的好处,尤其对于从中国来的游客,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走街串巷,所有发现都能找到惊喜的理由。像是在乔治城停停走走,满街的方块字入眼帘,一时间忘了自己身在他国。槟城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华人聚集区,虽然这个东南亚国家人口分布数量以马来人、印度人、华人为顺序排列,但在槟城,华人范围要大出许多。几乎每个店铺牌匾都以中文为主,和当地人交谈也可以用中文先试探一下。槟城的街巷可以被划分为老上海风情和潮汕风情,食品也不是以娘惹菜系居多,太多来自中国南方的米粉、汤面可供选择。如果想要去一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异国他乡旅游,槟城恐怕应该是最先被排除的。
但旅行中总会遇到惊喜,爱情巷应该算一个。这个小巷的名字看上去浪漫,但听一位当地人讲述后,热情被浇了个透心凉。据说一位有家室的男子为了和情人幽会来到了这个小巷,小巷景致颇好,每家每户门口都绿植覆盖,后来为了让更多人能欣赏小巷的风景,又不嫌曾发生在小巷的故事,索性起名曰爱情巷,算是一种美好期待。当地人的乐观天性,可见一斑。
小巷里有个不起眼的小店,名叫“槟城之恋”。店主人是个阳光的本地小伙子,中文说得一般,语速很慢,但热情异常。小店主要售卖明信片,图案是当地儿童的绘画作品,他向我们介绍明信片的售出所得,一半会交儿童福利机构,一半归小店。我的同伴惊喜于小孩子们绝妙的想象力和大胆的用色,挑来挑去选了几张明信片,有的送人,有的珍藏。而不管你买或不买,店主人都会拿出心爱的照相机与你合影。忘了说,他的本职工作是摄影师。
重拾丢掉的信任
从槟城的百盛购物中心出来已是晚上八点多,沿街的店铺早已关门,马路上奔驰的汽车给槟城的夜添了不少人气。这个城市的司机善于开快车,汽车嗖嗖地从身边驶过,大多为两厢家用小车,公交甚少。很奇怪飞驰的小汽车里司机有着怎样高超的驾驶技术,能如此恰当地让每辆车之间保持安全和亲密的最好比例。
在百盛对面的公交站台等车,40多分钟无果,同伴中的一位等不及,问了问刚来等车的一位路人。两人简单对话几句后,这位小伙子告诉我们站台不在这里,然后要带我们去找站台。拖着疲惫的身体,背着满载的购物战利品,我们跟着这位路人往酒店方向走。他看上去20岁出头,黑黑瘦瘦,也许是英语不好,所以话不多,只是在前面带路。大约走了近一公里,车站到了。他跟我们一起上了车,坐稳后跟我们做起类似数钱的动作。我们一惊,担心是不是遇到了敲诈。后来他不断地说“card”,然后用手比划着长方形,我猜测他是要我们把酒店的名片交给司机,好让司机提醒我们下车,果真他不住地点头。过了两站他跟我们say goodbye,下了车。
类似的情形在第二天依旧上演,我们叫了一辆出租车,担心司机看我们是游客而漫天要价,一阵英语、华语、粤语加肢体语言之后,发现这又是一场误会,62岁的老司机原来是要在两小时后来山脚下接我们返程。下山后,果然发现了来时的出租车。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当天槟城断断续续下了一天的雨,且爬山的过程中雨势变大,可一切疑虑在看到那辆来时的出租车之后都消除了。我一直不敢相信和一个陌生人之间的约定会有什么东西维系,但在这里它就是发生了。他们的世界太简单,我们对此不大习惯。
还记得那天从升旗山下山后,正值大雨,我们匆忙地找地方躲雨,却无意中发现景区的一名女保安在大雨中举把雨伞转着玩,完全不顾衣服被淋湿。当天是7月22日,北京城刚刚经历暴雨劫难,看着眼前的情景忽然有点悲伤。
多元美食
同行的人跟我讲,槟城虽然聚集着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但他们互不打扰地生活,每个族群的民俗、习惯都保持完好。这点从槟城多元的建筑风格也可以看出。乔治城里清真寺和天主教堂邻街对望,里面虔诚的人们各自接受心灵的洗礼。另一边也有华人开设的会馆,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能在一个小城区里,汇聚多民族建筑,足见槟城的包容。
多元文化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美食,我不是吃货,但和许多人一样对每一个旅游地的美食都好奇、垂涎。槟城有许多知名的食街,汕头街、新关仔角都是游客早早通过攻略而标注的必去地。但其实除了这些食街,随便找个街边的大排档也会让你胃口大开。比如爱情巷巷口的几个摊位,暂且称其为“小排档”,虽然不过三五家,却口味截然不同。一家专卖鲜榨果汁的摊位设备简单,一个手动榨汁机,一大片颜色鲜艳、水灵光泽的热带水果而已,想喝什么任你选,选好后老板二话不说,一分钟内把水果变成了果汁。一大杯冰块、果汁的混合液体只需人民币3元。
咖喱是东南亚美食的王牌调料,槟城人在美食中把这一味道稀释得恰到好处,一碗咖喱鱼丸面,汤汁清淡,咸鲜十足。另一个小摊售卖炒粿条,这是当地人的最爱,卖相和味道几乎是干炒牛河的翻版。当然娘惹菜系也是“小排档”的一角,只要你习惯甜辣酱混合椰浆的味道,那就尽管来吧。我们一行6人,每人点一道菜,放在一起每人一筷,整顿饭竟然人均消费人民币10元左右。一旁的老板笑着摇头说,中国的女孩子真是过日子的好手。
1. 汕头街是有名的食街,里面有号称“四大天王”的美食,分别是鸭粥粿汁、四果汤、虾蛄炒粿条和粿条汤,且好吃不贵。
2. 乔治城的公共厕所非常少,炎热的天气要给身体补充水分,但也要小心不要拼命喝冷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 槟城的室内场所都开着很大的冷气,虽然室外潮湿闷热,但进屋后就顿觉冷飕飕,最好随身带着外套。
4. 高档酒店都集中在巴都丁宜海滩附近,要想住便宜些的旅馆则要去乔治城里找,各取所需吧。
5. 槟城的阳光可不是盖得住的,防晒霜是绝对的出行必带品。
1. 槟城一向有东方之珠的称号,1786年被英国殖民政府开发为远东最早的商业中心。
2. 槟城寺庙众多,坐缆车到升旗山还能看到一座颜色艳丽的寺庙。
篇10
家住北京的张力就是一个被动着慢下来的人。曾经他非常不适应这样的慢生活,现在的他已经变得平和。他说,如果按生活节奏来分,人生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无钱有闲;第二是有钱无闲;第三是有限物质,无限精神;第四个层次则是超凡脱俗,平淡入静了。
用了4年的时间,现在的张力说自己已经进入到第四层次了,而这其间,自有一番刻骨铭心的转变过程。
2002年以前,张力的生活节奏是飞快的。大学里,他学的是理工,理性的思维方式贯穿着他的工作和生活。他善于利用统筹学把时间安排得见缝插针,分秒必争。而他自己就是一架高速而精确运转的秒表,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坚定地迈进。
当时,张力是一家德国公司的中国区经理,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就是在全国各大城市飞来飞去。2002年初,长期的健康透支,让疾病挡住了他前进的道路。经过几天马不停蹄的商业旅行,张力因突发性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的抢救室。几个小时后,他从一个生龙活虎的健康人变成了一个丧失自理能力的病人,也因此改写了他的下半生。
出院后的张力,停下一切工作,回家静养。
4年的时间,是个适应的过程,从“极快”到“极慢”,速度的落差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在张力的心里,这种“慢”生活等于扼杀了生活的意义,自己成了一个废人了。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关爱下,张力艰难转身,放下过去,开始新的生活。他一边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一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阅读了很多健康书籍,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给了他很大的启迪。
4年后的今天,再见到张力时,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和过去不同的张力。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真是“脱胎换骨”!他更懂得享受生活了,一进家门,他热情迎上来,让我们先品功夫茶;他更懂得珍爱亲情和友情了,递过来的的影集里,是他这一年里和家人、朋友、同学的一次次聚会;他更懂得关心周围人的快乐了,小区里的打工仔都和他成了朋友,他亲自为他们设计“10元钱浏览北京方案”,他把自己总结的修身养生之道打印出来,送给周围的邻居;他更懂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了,物质是有限的,而精神是无限的,他正一步步走出曾经那个忙忙碌碌的小我,成就着一个“超凡脱俗,平淡入静”的大我……
从张力的经历中,是否能映照出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其实“慢生活”的核心就是“平衡”。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事业心和平常心,这个杠杆一定要把握好。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慢”我们还没法照搬。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不走极端的生活理念和让心“慢”下来的生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