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主题班会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17:4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主题班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

篇1

让学生们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了解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如何报警,以及在火灾中如何自救、互救等消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小学生消防安全主题班会设计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方案一

一、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

让学生们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了解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如何报警,以及在火灾中如何自救、互救等消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火灾事故的新闻。

2、了解一些防火安全知识。

三、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

班长:亲爱的同学们,火是人类的朋友,它带给我们光明,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造成灾难,古往今来,多少无情的火灾不胜枚举。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防火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主题班会。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火灾事故的新闻、图片。

(二)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三)了解一些防火安全知识。

1、着火了,怎么办?

发生火情,同学们一定要保持镇静。火灾初起阶段,一般是很小的一个小点,燃烧面积不大,产生的热量不多。这时只要随手用沙土、干土、浸湿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盖,就能使初起的火熄灭。如果火势十分猛烈,正在或可能蔓延,切勿试图扑救,应该立刻逃离火场,打119火警电话,通知消防队救火。

2、怎样报火警?

(1)牢记火警电话119。没有电话或没有消防队的地方,如农村和边远山区,可以打锣敲钟、吹哨、喊话向四周报警,动员乡邻一齐来灭火。

(2)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胡同、门牌或乡村地址。

(3)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

(4)讲清报警人姓名、电话号码和住址。

(5)报警后要安排人到街道口等候消防车,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

(6)遇有火情,不要围观。有的同学出于好奇,喜欢围观消防车,这既有碍于消防人员工作,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安全。

注意:不能随意乱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如发现有人假报火警,要加以制止。

3、使用火炉要注意什么?

(1)在安装火炉时,同学们要提醒爸爸妈妈,安装火炉应与床铺、纸顶棚、木窗框等可燃物保持一段距离。农村使用的砖炉土灶,要远离柴草。

(2)炉旁不要放废纸、刨花等易燃物。

(3)烘烤衣物要有专人看管。

(4)掏出的炉渣要等完全熄灭后,倒在安全地方,特别注意不要带着红火倒炉渣。

4、点蚊香时需要注意什么?

夏日的夜晚,蚊子常常令人难以入睡,人们常用蚊香驱蚊。蚊香虽小,但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入睡前一定要检查。

(1)蚊香要放在支架上。支架不要放在纸箱桌面或木制地板上。如果放在金属盘、瓷盘及水泥地、砖地上,则就安全多了。

(2)不要在窗台等容易被风吹到地方点蚊香。

(3)使用电蚊香,要放在远离纸、木桌等易燃物的地面上,不使用时,应该拔掉插头目,不要使用汽油、煤油和柴油助燃,以防它们猛烈燃烧引起火灾。

四、本次班会的效果

通过这次班会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消防知识,增强了消防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使消防安全常记心中,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基础。

方案二

活动主题:珍惜生命,注意消防安全

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活动地点:x班教室

参加人员:x年级x班全体学生

一、活动背景:

开展防火宣传与检查,大力宣传119,使119深入人心,我国的火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报警早,损失小,伤亡少。因此,万一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求救是最要紧的。

二、活动目的:

       火灾发生后应如何报警

(1)拨打"119"火警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2)骑自行车到消防队报警。

(3)大声呼喊报警。

(4)使用有线广播报警。

三、活动效果:

       发生火灾后如何自救

在火势越来越大,不能立即扑灭,有人被围困的危险情况下,应尽快设法脱险。如果门窗、通道、火封住,确实没有可能向外冲时,可向头部、身上浇些冷水或用湿毛巾、湿被单将头部包好,用湿棉被、湿毯子将身体裹好,再冲出险区。如果浓烟太大,呛得透不过气来,可用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尽量贴近地面行进或者爬行,穿过险区。当楼梯已被烧断,通道已被堵死,应保持镇静,设法从别的安全地方转移。可按当时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脱离险区:

(一)是可以从别的楼梯或室外消防梯走出险区。有些高层楼房设有消防梯,人们应熟悉通向消防梯的通道,着火后可迅速由消防梯的安全门下楼。

(二)是住在比较低的楼层可以利用结实的绳索(如果找不到绳索,可将被褥里儿、床单或结实的窗帘布等物撕成条,拧好成绳),拴在牢固的窗框或床架上,然后沿绳缓缓爬下。

(三)是如果被火困于二楼,可以先向楼外扔一些被褥作垫子,然后攀着窗口或阳台往下跳。这样可以缩短距离,更好地保证人身安全。如果被困于三楼以上,那就千万不要急于往下跳,因距离大,容易造成伤亡。

(四)是可以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的房间、窗边或阳台上,耐心等待消防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发生火灾时应注意的事项

(1)切忌慌乱,判断火势来源,采取与火源相反方向逃生。

(2)切勿使用升降设备(电梯)逃生。

(3)切勿返入屋内取回贵重物品。

(4)夜间发生火灾时,应先叫醒熟睡的人,不要只顾自己逃生,并且尽量大声喊叫,以提醒其他人逃生

(二)消防栓使用方法

(1)打开消防栓箱

(2)延伸水带

(3)转开止水阀

(三)灭火器的分类与使用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酸碱、清水等。

常用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1)将安全销拉开。

(2)将皮管朝向火点

(3)用力压下把手,选择上风位置接近火点,将干粉射入火焰基部

(4)熄灭后并以水冷却除烟

(四)吸烟应注意的事项

(1)不要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2)不要漫不经心,不管场合,随手乱扔烟头和火柴梗;

(3)不要在维修汽车和清洗机件时吸烟;

(4)不要在吸烟时让烟灰掉落在可燃物上;

(5)不要不看场合地点乱弹烟灰;

(6)不要在匆忙时把未熄灭的烟头塞进衣服口袋;

(7)不要把点着的香烟随手乱放在可燃物上;

五、总结活动

篇2

时间:20__年3月18日

地点:3109

出席人数:36人

活动内容:

引入:先向同学们提出我们学校“创优雅学校,树优良学风,做优秀学生”的重要性及我们学校的现状和班级的优缺点。(可从反面例子引入“创优雅学校,树优良学风,做优秀学生”的重要性。)

一、“创优雅学校,树优良学风,做优秀学生”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学校达到了“创优雅学校,树优良学风,做优秀学生”的标准,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中升华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之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全优学[本文来源于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生更可以成为今后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与之相对的我们学校也可以打出品牌使我们有更好更多的就业渠道。

二、让每位同学认识到要创优雅学校,树优良学风,做优秀学生是要通过学校和班级每位同学的努力才能得来的。然后由班主任说明我们学校的现状和班级的优缺点

1、学校的现状

我们学校现已被评为全国重点中职院校,虽然得到这一荣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有许多的缺点,如:破坏消防器材、打群架、吸烟等大大小小的事件。

2、班级的优缺点

我们班级的优点:同学之间相互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缺点:上课时容易开小差,说粗话脏话,上课睡觉等。

三、让同学们来说说看我们班如何改正缺点和保持优点

改正缺点:个人看法)首先我认为以上几个缺点对每个学校来讲都是老大难的问题了,因此我认为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演讲或搞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注意力(如钓鱼比赛或书法比赛)而我们也应该在上课时多举手提问、多讨论,让每个人都投入到这氛围中。相信谁也不会觉得无聊而去开小差和睡觉了。至于粗话脏话,我们平时要尽量克制自己或在班中开展如:普通话演讲或让同学们相互监督,有谁说粗话脏话就报告班主任,给于一句粗话脏话跑操场一圈的“惩罚”等(建议)。

保持优点:保持优点,我认为只要在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就OK了。

四、活动小结

篇3

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流程

与实施过程

(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流程

1.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近期的心理动态,以此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依据。

2.明确班会目标,确定主题。

3.根据班会主题,设计班会环节,选定班会学生主持人。

(二)心理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1.导言。即主持人开场语,要求语言简练,点明主题,内容要给人以美好、温暖、亲切的感觉,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如: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故事背后的故事》的学生开场语:没有距离,没有杂质,更没有功利的色彩,仅是相通的血脉令彼此默默的相互关怀。亲情,人世间至纯至洁的情感。它像是一片春日的阳光,可以使心中的冰雪渐渐消融。然而,当亲情遭遇误解时,我们又该如何解除危机呢?

2.呈现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冲突。学生通过表演把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呈现出来,并呈现由此生活事件引起的剧中角色(学生、家长、教师等)的心理矛盾冲突。

3.呈现应对方式。承递上一环节,在心理剧中表现出剧中人物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从客观实际出发,表现的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方式,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

4.积极引导。班会主持人借助诗歌、故事、歌曲、图片、录像等对班会的参与者进行心理疏导,班会参与者共同体验感悟。

5.讨论反思,前景展望(心理剧表演),达成共识,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这个环节可通过现场的讨论完成,也可在班会结束后,班会参与者通过书面的形式完成。

6.班主任结语。班主任作为班会的参与者,在班会接近尾声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班会给自己的启示。

7.主持人宣布结束。

三、心理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中的常见问题

校园心理剧运用于中小学心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心理班会成了心理剧展演会。心理剧用到班会上是一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在班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中都可用心理剧。但不能在整个班会中只有心理剧表演,而没有讨论分享。

2.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因班会设计者没有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目标和环节经不起推敲,在班会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看剧觉得与自己无关而不关注,不参与讨论的现象,所以在班会实施之前找准理论支撑,抓住典型问题进行班会设计十分重要,能少走弯路。

3.同一主题用于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

4.心理班会要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而不是消极、阴暗信息。例如:一小学班会成了诉苦会、责备会,一中学班会的心理剧把家长的骂人话直接引用。试想这样的心理班会能调节矛盾,解决心理问题吗?建议班主任老师在设计之初就选准角度和引入的社会现象,引入时要做视角转换和内容修改。

5.不能指望一节班会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例如:有一节班会在讨论分享阶段找家长代表谈感受时,家长没有反思自己而是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做家长的爱心;而另一节反映亲子关系的班会则效果不同,当我看完班会时,我的反应是,作为家长,我远没有孩子们印象中的家长那么好,为孩子做的还远远不够。

6.用现成的心理剧解决班级的问题。省时省力班会中引用高品质的校园心理剧,比如两届阳光杯表彰的校园心理剧就是精雕细琢的精品心理剧,我们可以用。但我们应有选择的用,选择剧目、选择可用的片断。根据什么选择?答案是:根据班会的需要用。心理剧是为班会目标服务的,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班会为心理剧服务,班会并不是心理剧展示的场所。我们根据班会有了一个心理剧的雏形以后,可采用现成的台词、装扮甚至情节,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既省时省力又好看。例如一节青春期异往的课堂,心理教师引用了两人三足游戏,先是同性同学被绑到一起进行比赛,后是异性同学被绑到一起进行比赛,之后访谈参加比赛的同学,基本都谈到了与异性同学同组很别扭,从而引出《正确进行异往的话题》的第一个问题:异往的必要性。

四、心理主题班会的频次

有三点依据:视学生需要而定、视班级情况而定、视上级要求而定。

五、班会主题选定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

初中年级一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初中年级二年级主要包括: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掌握人际沟通技巧,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初中年级三年级主要包括:考前焦虑相关辅导;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六、班会设计中班主任、学生、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主要的受益对象,可根据学生能力确定在设计班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高年级的,活跃的、程度好的学生可全程设计班会、自行编演心理剧,使班会真实感人。

班主任:把握班会动向,与学生共同选定班会主题,为学生提供组织协调支持,班会上一般只在总结阶段出现,讲讲自己那时侯的故事,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篇4

由于主题班会的直接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主题班会的内容安排和程序设计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但此时的抽象思维依然具有很大成度的具体形象性。而游戏的具体形象性又是最能吸引小学生的。这样,游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一点。在游戏中,儿童的言语、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常常会根据班会的主题设计一些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不但形式简单、便于操作,而且活泼有趣、意味深远,为主题班会课增色不少,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遴选几例与大家分享。

[主题班会一]你好,新同学!

游戏名称:找同伴

游戏目的:刚上一年级,同学之间互相认识的很少。该游戏将通过道具协助同学们寻找自己的同伴,从而给学生创造彼此认识或交朋友的机会。最终使班级成员尽快融为一体,为创造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游戏规则:(1)以班级人数为48人计算,教师准备4个拼图。每个拼图都可分成12块。(2)教师把拼图打乱之后发给所有学生,每人1块。(3)教师告诉学生每个人根据手上的拼图去寻找其他同伴。大家如果找到自己的同伴就围坐在一起。看哪一组最快。(4)拼好拼图的组,同组同学可以相互做自我介绍,并共同为自己的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游戏反思: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是习惯于相信和信任与自己有某种相同地方的人或物。游戏中的拼图道具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它为学生们创造了一种值得信任的理由,为大家找到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使新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较短的时间里变得很自然,并有效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主题班会二]团结就是力量

游戏名称:同心协力

游戏目的:有效地导入班会主题,调动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在游戏中体会友谊的珍贵和协作的乐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游戏规则:(1)请8名学生上讲台,自主选择每两位为一组。(2)每组学生背靠背蹲在地上,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来。(3)其余学生观看助威。最先站起来的组为优胜者。(4)让获胜组的同学讲获胜的诀窍和感受。

【游戏反思】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组成了一个整体。参赛的两名学生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只有整体合力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反之,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顺利完成。游戏获得成功的组要总结成功的诀窍,深思受到的启示;游戏失败的组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个游戏在主题班会课的开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而且游戏的反思直指此次主题班会的核心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主题班会三]我的责任

游戏名称:勇担责任

游戏目的:“责任”这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但是深奥的道理却常常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具体的事件浅显地折射出来。按时上学放学是责任;认真完成作业是责任;犯了错误及时改正是责任;外出时向父母打招呼还是责任……从小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不仅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保证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能够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关键。许多违法犯罪的行为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当事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因此,从小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要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游戏规则:(1)指定16名学生站成两排,每排8人。相邻学生之间相隔一臂的距离。教师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不动。(2)当有学生做错时,做错者要主动走出队列,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再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3)做几个回合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借此展开讨论。

篇5

然而,现今的班会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过于随意,只着眼于班级事务的管理;有的过于松散,根本摸不着主题;有的又过于隆重,开一次班会,又是布置场景,又是排练节目,师生几乎都“磨死一层皮”。那么,班会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班会在当前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什么?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中发现,班会应该朝向课程化发展。

为什么要课程化

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班会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表面看来似乎已经课程化了;但是我们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课程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它的外延十分模糊。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其涵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这样看来,班会仍未成为一门课程。

那么,要厘清上述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则指某一门学科。

什么叫课程化?就是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加以组织、呈现与传授,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教育过程。课程化能使知识教育更加系统,更加缜密,更加科学,也更加高效。由此看来,课程化首先意味着要打造出高质高效的班会。

1. 打造高质高效的课堂

2009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基一[2009]12号),其中第十条指明,班主任应该“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看来,班会属于“课程”。

然而,课程的深刻内涵要用其特点来加以解读。专家解读,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那么,如果班会是“课程”,组织“班会课程”的科学逻辑是什么呢?“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这三个特点如何体现?反观我国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的班会,尽管班会主题丰富,但这些主题到底是按怎样的科学逻辑配置的?班会主题的确立,成不成系列,或又是怎样一个系列?它是怎样沿着“课程水平”的“海拔”逐渐递增的?

面对着这些问题,我们要重新审思班会。别说在一个区域,即使在同一所学校,班会也几乎很少形成固有的体系,更少人了解班会主题之间的“海拔”差异。由此可见,班会与“课程”还有距离。

反观学校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其知识内容向来都是依据不同学段而呈螺旋状态分布的,但是,班会却不是。眼下,小学的班会内容,常与初中,甚至与高中同题,班会的质量有时甚至比中学的更好。如果仅仅只是质量上的差异也无可非议,然而,“主题相同”与“内容几近”却混淆了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抹杀了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当然也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当班会构建系列化的课程体系,其针对性、适切性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2. 打破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班主任工作中最正规、最隆重的课堂的班会,却给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困难。首先,课程与学科是密切相联的,譬如“几何”之于“数学”,“作文”之于“语文”,“光学”之于“物理”……但是,班会之于“班级”“班主任”,甚至是“综合实践”,几乎都无法构成这种严密的逻辑关系。基本原因在于无论是“班级”,“班主任”还是“综合实践”,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中,“学科”都是有一定边界的,然而,作为“班会”生存平台的“班级”“班主任”抑或“综合实践”,都还不是标准的学科,因此也就没有这种严格意义上的“边界”,这种内容上的漫无边际,造成了班会一直没有相对稳定的具体目标,没有相对稳定的资源,没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当然也没有相对稳定的质量检测方式。“漫无边际”的结果,只能使班主任工作变得异常宽泛和冗杂,致使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从而无法真正投入于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专业化成长便无从谈起。

其次,由于班会的目标含混,体系紊乱,班主任很难从中找到一条专业发展的主线,没有专业化的技术性引领,许多班主任始终走不出发展的高原,难以对学生实施更有效的引导。当然,目前对班主任给予“先进”“百强”“十佳”,甚至“功勋”的称号,但这只是一种荣誉,不是专业化指标,不足以成为衡量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尺度。因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的是理念与技术引领。

另外,班级的发展水平是考量班主任素质和实际工作的重要指标。但是,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一旦受到制约,班级的发展则无法实现;而当班级的发展受制时,学生也很难吸收到更多更好的集体文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与人格,也就造成了班级教育的低质低效。

怎样把班会课程化

班会课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对其进行顶层设计,即将总体规划具体化实施。设计是一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词汇,班会的“专业”设计,应该由深谙内部机理的专业部门来负责,而不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来兼职监控。班主任不是教育干部,班会也不是行政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在各级教科院所内建立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业务组织势在必行;与之对应的,学校也应该建立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或者教研组。只有由专业人士来研究班主任,“顶层”才有具体所指;“顶层设计”才能得到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1.内容体系化

顶层设计班会旨在依据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育总目标,研究并统筹安排不同学段班会的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初中与高中学段,各有侧重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24个学期的班会应该组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见附表)。在小学,班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初中,则应更多聚焦于学生的家国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内化,以及青春期心理的引导;在高中,班会就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理想、法制、文化与环境。虽然,在教育目标上,这些可能会与品德课程有点重叠,但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完全不同。班会课与品德课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班主任在现实操作中可将二者有机整合,并结合实际来解决现实中学生成长与班级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眼下任何一门课程都没有涉及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要作这些统一的规定?因为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解读,依靠班主任的各自为战,很难保证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不重叠。实际上,各自为战的学校很难制定并驾驭完整的班会目标体系,很难与上下学段进行无缝对接,从而无法避免重复操作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同时,国家和地方可以组织力量编撰相对统一的班会教材,学校也可以依据实际,引领班主任系统研究班会,并进行生成性专题的校本教材开发。一旦“班会”基于校本课程的平台能与“学科课程”平起平坐,班会就理所当然地在向“课程”靠拢。

2.形式常态化

安排一定课时,是保证班会课程化实施的必要手段。实践证明,间周一次班会的教学密度是合适的。过于频繁,其它形式的班级教育不容易落实,而且班主任备课的压力大,班会的质量难以保证;间隔太长,又很难达到班级教育的力度。保证班会的常态化实施,毋需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准备精彩的文艺节目,充分开发与运用合适的教育资源,同样能打造出好的教育效果。

3.评价主体化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班会过于“粗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监控班会的质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说,监测班会的质量是促进课程化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班会实践研究中发现,以“问题驱动”来引发集体讨论,引领全班学生参与的班会形式,不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为大多数班主任所接受。而这种主体充分参与的班会,可采取档案袋式的评价方法,能有效的监控学生的学习质量,监控班集体的教育效果。在综合学生档案袋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班会的总体评价。

篇6

一、活动主题

新学期 新起点 新期盼

二、活动时间

2013年XX月XX日下午(1:30~2:40)

三、活动范围

1、一到六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

2、校领导、中层、课任教师按要求分配到各班级中参与活动。

四、活动目的

1、让学生认识到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应该有新的目标、新的发展,要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懂得付出才有收获。

2、让师生共同融入到此次班会活动中,迎接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共同憧憬未来并确定新的一年、新的学期的发展目标,把握新的一年、新的学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3、让学生认识到新的一年、新学期意味着求知生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要为自己的求知生涯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让学生把教师、家长的期望转变为成长过程中的动力,并付诸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及教师和家长的期望。

4、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责任与意义,教育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去体验成长中的快乐,学会在成长中创造自己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爱心,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家人,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的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五、活动要求

1、3月1日下午1:00~1:30各班级统一布置教室,标题要求醒目美观。

2、各班主任围绕本次班会的主题,选取能让学生学会规划人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成长的责任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班会内容素材。

3、各班主任在活动前要结合本班级的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设计,组织训练好学生,注意形式生动活泼,使活动过程成为师生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切实开好此次班会。

4、各班级要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到班会活动中来,密切家校关系,增强教育合力。

5、活动设计要求:

(1)主题突出,能紧紧围绕主题选取素材。

(2)活动内容切合班级的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3)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4)教师、家长参与程度高。

六、活动评比

1、组建王书记、赵主任、宋晓辉三人评比领导小组,其他校领导、中层和课任教师担任评委。

2、;评选活动设计实施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篇7

关键词:实施;主题班会课;要点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主题班会课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进行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班级育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前不久,笔者观摩了某地区组织的一次主题为“播种文明・收获成长”的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会说课竞赛,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四点,主题班会课才更能彰显其育人实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题班会课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发自主体内心、自内而外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班会课中至关重要。本次说课竞赛中,有的老师始终把握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从主题的选择、活动准备到活动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真正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己的班会。

例如:一位老师在题为《责任》的说课中谈到:

活动准备:

1.布置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拆分主题,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报刊、书籍、访问等途径,搜集“责任”的相关素材,各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2.素材整理: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各位成员搜集的资料,去芜存菁,达成共识,并将资料制作成PPT,准备与全班同学分享。

以上每一个准备的环节,学生对主题、方法、资料构成都有自主选择和思考的权利,为学生的创造性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这体现出了班主任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并从中得到教育、锻炼、提高。但有的教师怀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表面上看,活动都是由学生在进行组织和实施,但实际上从主题班会的构思、设计、实施,都是班主任一手炮制,甚至连班会课上学生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由哪几个学生说,说多少时间等等,都是由教师精心“预设”的,学生只是演出的傀儡,纵的机器。这样的班会课连学生都知道是虚假的,何谈自我教育?又何谈主体性的发挥?

二、恪守教育的道德性

我们总在一味强调德育的实效性,往往忽略了德育本身的道德性。审视本次主题班会说课,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一位老师在说课中这样谈到:

你身边的文明:

请观看几段我从学校监控录像中截取的几个真实的片段(课间休息、课前、午休),说说有哪些不文明的地方。

还有一位老师这样做:

本次活动以新闻联播形式拉开了帷幕――(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片头),由学生担任主持人进行班级新闻播报。

用教室里的监控设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监控并公开,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从法律上、从道德上进行探讨。班级的新闻播报是大家喜欢采用的一种形式,但在熟悉的《新闻联播》的音乐声和片头之后,再出现一张娃娃主持人的脸庞,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种教育方式自身的道德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否道德。

三、确保班会的四“实”性

真善美是德育的归宿,也是主题班会课的追求目标。在本次的主题班会说课竞赛中,班会从主题的挖掘、素材的选择、形式的设计、课堂的生成等方面的真实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凸显,但不少说课仍然还充斥着一些“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的低效。

第一个“实”:主题挖掘要符合现实

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只有贴近学生心灵的话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本次班会说课以“文明班级创建”为主题,一些主题班会以小见大,以班级中实际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作为切入口,使学生从中收到启发和教育。

例如:

《轻轻地,别打扰》针对二年级小学生喜欢大声喧哗、打扰别人工作、学习和休息而展开;

《同学,请先不要倒饭》针对初一学生在学校食堂以各种理由倒饭这一普遍现象而展开;

《你文明买卖商品了吗?》针对五年级学生在班上开展商品买卖的行为而展开;

《秩序里的生机》则以校园里的无序行为为突破口而展开......

这些主题的挖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所熟悉、关心的话题,也是迫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实施这样的主题班会课,能够更有效地澄清学生的是非观念,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而也有一部分班会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插上文明翅膀,飞向美好未来》为主题“就文明谈文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试图用一节主题班会课40分钟来厘清“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等问题,但往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无法实现主题的深化,班会课的低效就从这里开始。

第二个“实”:内容素材的真实

一节班会课所选择的内容素材应真实,紧扣主题,围绕目标,精心选择,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例如《同学,请先不要倒饭》一课,包括了节约粮食的公益广告,中国餐桌浪费的新闻视频和具体数据,学校食堂阿姨估算的每天、每周、每月、每期浪费的粮食数量,以及“光盘行动”等真实、丰富、生动的内容素材。例如《从“节约一粒粮”说起――》一课,老师让学生分成小组,在征得食堂管理员同意的情况下,进入学校食堂的厨房,亲身参与、体验食物加工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拍摄记录。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其深刻思考、主动反省,形成内在的道德感悟,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品德。

第三个“实”:形式设计的实效

要让主题班会课富有实效,就需要各个环节和形式的设计扎扎实实,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使活动设计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每个活动中获得提升。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过于追求形式上的花哨,使整个课堂华而不实。

例如:某课环节和形式设计如下:

环节一:唱读说文明(唱读《微笑说你好》)

环节二:文明人自测(学生做调查问卷)

环节三:文明在身边(欣赏公益广告视频)

环节四:知礼善行(设计文明宣传语)

环节五:礼留心田(齐唱《文明礼貌拍手歌》)

以上设计看起来形式丰富、热热闹闹,但实际环节之间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只是活动的简单叠加和拼凑,而且多数环节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在进行班会设计时,应对主题班会课的作用和定位有正确、清晰的认识,仅仅围绕主题和目标进行系统全面地设计。

有了好的设计,还需要在主题班会课上落实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做足功夫,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动学生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感悟,鼓励学生敢讲真话,使师生间、生生间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促进个体品质的发展。

第四个“实”:课堂生成的落实

有的主题班会感觉只是学生“演”班会,教师游离于学生之外,很大原因就是由于在课堂中缺乏生成。一节没有生成的课恰似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怎样克服这个问题?在设计主题班会时,我们应该着眼于宏观设计,形成弹性化的方案,重视过程的开放,强调师生、生生的互动,给学生活动留下最大的空间。例如:《从“节约一粒粮”说起――》一课,就从“粮食需要节约吗?”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点交锋,充分发表见解。《轻轻地》一课,就把学生教室聊天、走廊行走的“静”的训练纳入其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你文明买卖商品了吗?》一课针对“校园里的商品交易利弊”展开辩论。《责任》一课老师在各小组分享了精心搜集的素材之后的点评……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就不能只是一个“看客”,而要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及时归纳、整合,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巧妙引导和点拨,将学生的讨论交流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碰撞与交锋,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实现德性生长。

篇8

主题班会是中学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并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不过,当前中学的主题班会开展效率总体并不高,这和传统的“关注问题”及灌输说教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传统模式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其实效性则存在更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问题的倾向,转而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样的目标视域,即将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养成及可持续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积极心理学从个体自身的实践、个体认知的改变以及个体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对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具有弥足珍贵的启示。

一、心流理论概述

我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有时候会达到一种高度专注以致于废寝忘食的状态,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关注这种现象,并把这样独特的心理体验称为“心流’,并以“最优体验心理学”命名心流理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代表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有一段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心流”: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他进而把心流体验的要素分成八项:工作是可完成的、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自然投入并乐在其中、自由控制、忘我状态、时间感改变[3]。在后期积极心理学手册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则认为心流的特征包括:对当前活动的瞬间高度集中注意力;行为与意识的融合;自我意识的丧失;对行为的控制感,即对于当前的处境能够适当、有效地应对,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反应;暂时的时间感扭曲,典型的是时间比平常快很多;体验活动的内在意义,最终的目标是活动持续的动力。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基础上,很多人对心流的特征或要素也进行了研究。例如诺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将心流的特征归纳为前提、特性和经验的结果等三个群组,而陈(Chen)等人则认为这是心流产生的三个阶段:事前、经验和效果阶段[4]。见下表:

此外,国内一些研究者也重点关注心流体验的所有构成要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有学者认为,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当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明确、即时反馈、技能-挑战相平衡时,容易出现心流体验 [5]。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所差异,但实际上对心流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大體上是一致的,且都认为心流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启示。

二、心流体验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是一种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而真正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绝不仅仅是观念的简单“植入”,因此靠灌输和说教是很难起实效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解和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并内化。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远比传统式班会班主任唱“独角戏”有效得多。体验式主题班会即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6]。而融入心流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专注于班会活动之中,而且能在活动体验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一)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

心流体验是一种自然地专注于活动的一种状态,因此主题班会活动如果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心流,其实效性则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因为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外部事物符合我们的主观需要时,就会引起我们积极肯定的情绪感受;反之则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对我们所进行活动的效率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心流作为一种自然投入且乐在其中的体验状态,其所激发的如水手起航,破浪前行的那种喜悦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大大增强活动的效果的。

Fredrickson(1998)相信积极情绪必定具备异于消极情绪的适应意义,据此她提出“认知—行为储备”(thought-action repertoire)的概念,意即认知与行为的整合系统。Fredrickson主张,与消极情绪窄化认知—行为储备的即时相对范围相反,积极情绪则对认知—行为储备具有扩展功能,使得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系统更为开放、灵活,这会导致积极情绪的不断累积、螺旋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持久的发展资源得以建构,此即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7]。所以当教师多多采用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活动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心流体验时,就可以有效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般来说,人性都是趋乐避苦的,正如边沁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绪论》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8]因此中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时,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正体验快乐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感,强化积极行为。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心流正是一种积极快乐情绪情感下的一种最优体验,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尽力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心流体验的班会活动,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较重,休息时间也相对匮乏。在主题班会课中创设心流体验可以让学生“丧失时间感”、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也能暂时地一扫而空。因为这种体验式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与其中,且在其中有所锻炼和提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对青少年进行了一个为期4年的心流研究后发现,在参加学校活动中,那些积极投入并有更多心流体验的青少年更少体验到焦虑,他认为持续的心流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还表现为对积极情绪的递增效应[9]。体验式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形式新颖,对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极具吸引力,要是能将心流理论融入体验式主题班会,不仅能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放松自己,还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其参与主题班会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心理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积极人格,而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10]。心流理论又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也注重人在心流体验产生时所产生的快乐充实的感受。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以活动为班会主要形式,让学生作为班会主体,能够做到让学生参与活动之中,但是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体验。所以将心流理论与体验式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就能让体验式主题班会“形神兼具”:不仅学生在其中有所体验,而且都是积极体验。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利用班会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从而一步步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三、 中学主题班会活动中创设心流体验的策略

(一)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

根据马西米尼和卡里的研究可得出,在挑战和技能都处于“高”的水平时,我们会比较容易产生心流体验,会比平时更专心,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积极、投入、创造、自由、兴奋、开放、清晰、满足等感觉[11]。所以我们在设计班会活动时,必须选择有挑战性且又有一定技能性的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并产生心流体验,从而提高班会活动的参与度,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班会活动中有所触动和感悟的效果。

不过,另一方面,挑战要适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体验构成要素中第一条就是“工作是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性,从而容易产生心流,但如果挑战过大,超过我们可以完成的限度,则反倒适得其反。根据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时,中等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过于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反倒降低动机水平,工作效率也会下降。

(二)活动应有一定的结构性

不是所有合适挑战性的活动都能产生心流体验,有些时候还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活动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12]。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教师在设计阶段就要特别注意班会的目标是什么,根据目标在确定相应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这些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从细节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则。

班会实施阶段也要注意根据目标做灵活的调整。设计阶段只是一个规划,但现实的情况是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突况。不顾实际,一味遵循设定的结构和活动安排,必然会影响到活动效率。另外班会结束要注意对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在以后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完善结构、内容和细节。

(四)活动要做到即时反馈和强化

即时反馈和强化可以有效且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种反馈和强化不一定只是奖赏。内在动机是由于喜爱活动本身而非为了得到奖赏或者避免惩罚而参与活动所产生的动机。从事具有内在动机驱使特征活动时,人们仅仅关注活动本身,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和动机,因而很少关心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由内在动机驱使并在其导向作用下能够引发心流体验[13]。班会活动若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即使外部动机够強,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或是求胜心太强导致某些行为过激影响同学之间情谊等现象。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其目的、希望有所反馈的,不论是为了得到别人夸赞、从其中获得某些东西还是为了自我的能力和人格发展。班会活动设计也同样要注意到这一点,活动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想法,本就较短暂,不能维持很久,要是学生在当时不能收到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可能班会还没结束,学生已经将感受全部抛之脑后了。

篇9

2011年,郑航、王蕙、曾君在《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一书中明确了主题班会的含义:“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围绕一定主题而开展的班会活动,其最常用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班级辩论、演讲、讲座、讨论、游戏、报告、朗诵、表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由此可以看出,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更倾向于将主题班会看做是一种教育活动。丁如许一直倾力于班级活动的研究,他指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途径,德育看似抽象,但细细感知却发现其无处不在,与学生的思想进步相辅相成,积极实施的班级活动是最具有魅力的德育。”

二、主题班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对主题班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主题班会现状不容乐观,高爱晟提出当前学校主题班会的一种非常现象――无效主题班会,这种无效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教育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生”音弱:学生沦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成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信任。现实中有些班主任不信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干预过多,又出于追求高效的班会效果,因而“亲力亲为,一手包办”。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因想把班会开展得更夺目,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进行各种设计,忽视了学生,将班级活动最为核心的内容――过程丢弃,失去了活动开展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正是因为教师的过分担心,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不愿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努力。在这种班会课上,学生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沦为活动的配角,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的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衰弱或倒退。

(二)过分追求形式:班会华而不实

过分追求形式,主要是指形式与内容不匹配,活动形式不能支撑主}。大部分的班主任从主观上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并将形式上的热闹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班会过程中,过分讲求包装形式,表演味十足,学生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整场活动下来,似乎完成了一场表演,陷入重活动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重程序轻应变的误区。这种形式上的“浓墨重彩”,有场面,有掌声,却忽视了内容的教育性,将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暴露无遗,使得班会活动趋向表面的浮华和内容的空虚。

(三)内容随意化,缺乏体系

现在开展的主体班会大部分存在随意、零散和应付性,大部分的主题班会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而已,这造成了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完成方面体系缺失。不论哪个年级,主题班会都是一个话题、一个场景,大家都是寥寥草草的应付检查。这样一些不成体系的完成任务式的活动不仅打压了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热情,同时也削弱了班会课的目的,更是给主题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埋下了重重障碍。

(四)班会缺乏生成性内容

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而在实际的主题班会的开展中,主要还是以班主任为主导,全权掌控,老师在上面讲,把学校要求的教育内容公式化地灌输给学生,一堂班会讲完为止;学生在下面呆板地听取老师的说教,既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也达不到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效果。这种单向的传输,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班主任的负担,更是让德育工作举步维艰。

三、提升主题班会开展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合格班主任

1.引入研究视角,回归教育本质

首先,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要摒弃“拼盘式”的设计思路,牢记一个大写的字母“T”。“―”代表主题班会参与面的大小和活动数量,“|”则代表了活动的深入和开展。一节优秀的主题班会不是活动的罗列和内容的平面展开,而应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设计思路,围绕某一主题的逐步深入。

其次,要摒弃“搞活动”的设计理念,不让主题班会在华丽的外衣之下背离它本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常态,回到朴素、简便、易操作的活动组织形式;二是回归实效,褪尽浮华,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之上。

2.增强班主任专业知识储备

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相关知识储备是影响班会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迟希新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应具备的几项基本能力:一是搜集与积累大量素材的能力,它是教师开好主题班会不可逾越的阶段;二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它决定了老师能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主题;三是对主题的提炼技巧,主题的提炼是班会的点睛之笔,不经这个过程,主题就很难得以突显和升华。最后是创造能力,它是教师设计主题班会的核心能力,不管是对素材的积累,还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还是对主题的提炼,最终都是班主任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创建民主化班会:师生共享班会的主办权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集思广益,主体班会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大家都参与到班会主题的讨论和发言中,切忌把主题班会办成是老师或是班委的发言场。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要多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这样更具创造性。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方向、幕后指导的作用,只有真正从学生出发,整个班会课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中,托马斯.里克纳认为班会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班会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学。通过班会,他们能够参与进一种与课堂的集体生活相匹配的民主进程之中。通过班会,他们可以给学生们一种重要的教育经历,以体验德威谈的广泛意义上的民主――通过众人智慧之池来解决问题。”这种班会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促使他们自动去收集相关主题资料,深入了解主题的内涵,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在劳动中启发感想,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摈弃浮华:做到“小和实”

活动接地气,教育才有说服力。主题班会上大量充斥着“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主题班会的真实性迫在眉睫。首先,主题班会的主题要小,从小事小情出发,主题班会的时间有限,过大的主题往往使得班会空空荡荡、不切实际,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精力有限,一个小而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的意图。

其次,主题班会要“实”,就是让班会求实、真实。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主题真实,主题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让教育得到充分的渗透,而且使得这种教育更具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内容真实,取材应以生为本,所选择的内容材料要紧扣主题,围绕预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三是形式要实,要采取符合教育目的和内容需要的活动形式,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四是过程要实,班会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学习、自主活动中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四)重视班会的动态生成

关于班会的动态生成操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道德情境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励其主动探索、建构,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其次,设计合理的“留白”。一方面,设计时应“事无巨细”,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艺术,着眼于宏观设计,重视过程的开放,使设计体现出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再次,找准生成的“凭借”。在主题班会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的情况,使得班会难以“生成”下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知还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层面,缺乏具体的、情境性的素材作为其交互性表达的依托“凭借”。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挖掘素材的积极因素,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最后,教师应及时整合信息。在班会开展过程中,学生生成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片面、散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整合,将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篇10

一、选中主题,确立中心

班会课的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并服务于学生。现在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过多的纯理论、大道理显然不适合当今的青少年。所以班会课的内容应该非常广泛,可以是教育性班会、科普性班会、先进事迹介绍性班会、经验交流会,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班会。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思想的热点和盲点,以便对症下药,借助于主题班会课,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广收资料,全面着力

在教育一线,许多教师认为班会课是“谈谈计划,传达领导之意”的再简单不过的一节课,我认为这种观念比较偏颇。班会课是对学生实施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千万不能草草了事。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量地收集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尤其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并加以有层次、有类别地分析整理,汲取对教育教学有益处的信息。

三、精敲细琢,潜心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率,教师对主题班会的设计要像准备一堂教学课一样,环环相扣,寓教于乐,使学生从心里喜欢班会课,进而才能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熏陶。主题班会课也讲究形式的灵活、材料的新鲜、手段的创新等。例如,我在上“争做环境小卫士”时,打破传统的只是直接呈现方式,以学生最近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为切入点,让学生眼睛一亮,进而以“光头强”这个人物作触发点,谈谈他的行为对森林又什么影响,学生的视线自然地被拉入到环境保护这个话题中,为学生开展“人类的行为对自然有什么影响”的话题讨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媒体相助,兴趣盎然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而且还能使课堂变得更直观可感、丰富具体。班会课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教师讲,可以学生讲,可以歌可以唱可以演场地的选择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如我有一节班会课地点就在体育场。学生在特殊的场地里,特殊的氛围之下,更能进行自我心灵的解剖,更能敞开心扉。

五、适时引导,点石成金

在班会课中,班主任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不等于放弃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否则,班会课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甚至还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班主任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做,另一方面要善于指导、调控,要正确处理好“放”与“收”,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宽容为主,褒贬分明

每次班会课时,班主任都要发表激励性总结讲话,充分肯定成绩,从教育主题、教育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委婉道出不足,以希望的形式诚恳、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深刻阐发主题,班主任要用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总结阐述本节班会的主题,帮助学生挖掘领会内容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使班会课的教育性更明确,教育效果更明显。

七、阐明要求,延伸效力

班主任在总结阶段中,要趁学生热情高涨之时,让他们做出一些决定或制定出某些公约,并由班干督促其他同学在班会结束后付诸行动。其实有心的班主任在召开班会时,会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会主动生成一些问题,并有着强烈地解决问题的意愿和热情,如果班主任能抓住这种心理,在总结时与他们讨论解决的办法,制定出具体措施,并于会后鼓励他们坚持执行,就会收到扩大本次班会课的效力,其影响会远远超出预期效果。